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級教案 > 歷史教案 >

歷史教科書教案初一

時間: 沐欽 歷史教案

“歷史考古學”是考古學的一個特定分支,經常將其結論與當代文本資料相比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歷史教科書教案初一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教科書教案初一

歷史教科書教案初一精選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及鞏固統一的措施。

2.使學生理解歸納“秦朝完成統一的原因”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等問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了解秦滅六國的順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評評價秦始皇。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秦朝統一歷史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的統一在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和進步作用。

通過對秦始皇為統一全國,創建一系列政治、經濟制度,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的認識,評價秦始皇為“千古一帝”。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學生朗讀李白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聘望瑯琊臺”。詩中的“秦王”是誰?掃六合是指什么?有何影響?

生: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課“秦王掃六合”

板書課題

多媒體展示課件

完成統一

討論:戰國時期有七個國家,為什么秦能滅掉其他六國, 統一全國呢?

生:……

師:(1)商鞅變法,封建改革徹底(2)長平之戰,贏得絕對優勢(3)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4)統一大業,順應人民愿望

秦滅六國

師:秦王嬴政滅六國的起止時間、順序?

(1)時間:前230年——前221年

(2)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過渡:秦王嬴政統一后,建立了什么國家?定都在哪里

秦朝建立

(1)時間:公元前221年

(2)都城:咸陽

(3)人物:嬴政(秦始皇帝)

(4)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二、鞏固統一

1、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師:俗語說“創業容易,守業更難”秦王嬴政完成了統一大業,那么如何鞏固統一?

生: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歷史小品(朝會)

師:結合課本和歷史小品的介紹回答:秦王嬴政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自已的權力?

生:政治上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

師小結:政治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1)皇帝:至高無上,大權獨攬

(2)中央:{丞相(行政)

{太尉(軍事)

{御史大夫(監察)

(3)地方:郡縣制

師:這種統治制度叫什么?它來源于戰國的啊一思想家的主張?

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法家

展示圖片:三公六制

歷史教科書教案初一精選篇2

1. 教學目標

1.掌握知識脈絡(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起義失敗→劉邦項羽起義→秦朝滅亡→楚漢之爭→漢朝建立)

2.了解其中的成語典故,積累成語故事。

3.對歷史事件的認識

4.本節課通過優課數字化教學應用系統進行教學,旨在通過電子課本和豐富的視音頻資源,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這段歷史。

2.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秦滅亡的根本原因;楚漢之爭的性質

教學難點:陳勝吳廣起義

3. 教學用具

多媒體工具

4. 標簽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幻燈1:封面。

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師:請看大屏幕。

幻燈2:FLASH影片。

《揭竿而起》

導入: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名貧苦農民在陳勝、吳廣的帶領下揭竿而起,點燃了秦末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伐無道,誅暴秦”,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讓我們共同走進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學習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

幻燈3:課題

“伐無道,誅暴秦”

師:暴,就是殘暴的意思。

二、新課講授:

(一)、秦朝的暴政:

本目注重對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設計的問題從簡單的入手,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閱讀和思考問題的時,教師進行適當的學法指導。

幻燈4:導學提示。

閱讀課文62-63頁,并思考:秦的暴政體現在哪些方面?

師:誰描述一下秦的暴政的表現。

生:從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賦稅、殘酷的刑法等方面回答。

師:秦始皇好大喜功,窮奢極欲,修建了大量的宮殿和陵墓。請看大屏幕――

幻燈5:宮殿陵墓圖片。

師: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請一位同學結合大屏幕的圖表,描述秦朝徭役情況。

幻燈6:暴政圖表。

生: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壯年男子約300—400萬左右,每年就有近300萬人服徭役。可以看出,當時的徭役十分繁重。

師:去掉病弱殘疾,壯年勞力所剩無幾,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勞動人民卻還要把自己收獲的2/3上交給國家,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不僅如此,隨時都有可能受到嚴刑峻法的處治。

師: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殘暴。誰能具體說說當時黑暗的政治局面?

生:他和宦官趙高狼狽為奸,任意屠殺他的兄長姐妹和文武大臣,政治十分黑暗。在埋葬秦始皇時,二世令大量宮女殉葬,修墓室的工匠也被關在墓里悶死。

幻燈7:知識歸納。

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賦稅,殘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殘暴。

過渡: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賦稅、殘酷的刑法以及秦二世更為殘暴的統治,使秦朝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人們再也忍無可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終于爆發了。

(二)、陳勝吳廣起義:

讓學生能夠成為學習歷史的主人。通過學法指導,使學生能夠積極學習,并且進行合作探究。通過分析課本“大澤鄉起義”插圖和“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幻燈8:學法指導。

同學們學習農民起義,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原因 ? 2.經過 ?3.結果 4.意義。

師:這是我們第一次學習農民起義,同學們可以根據以上提示來學習相關內容。

幻燈9-1:起義原因。

師: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是什么

生: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名貧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遇上大雨沖毀了道路,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誤期者就要被處斬。

幻燈9-2.1:直接原因。

戍邊遇雨誤期,按照秦法當斬。(直接原因)

師:你說出了起義的直接原因。有人認為,如果沒有遇到大雨,農民起義就不會爆發。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生1:我認為是這樣。如果不下雨,這些農民就能順利地到達漁陽,盡管受苦,但是沒有殺頭的危險,所以不會起來造反。

生2:我不這么認為。因為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統治十分殘暴,人們的生活暗無天日。用陳勝的話說:“天下苦秦久矣!”

幻燈9-2.2: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根本原因)

師:這是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在這生死關頭,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了。

幻燈9-3:圖片賞析。

公元前209年,大澤鄉。

師:欣賞課本“大澤鄉起義”插圖,同位之間描述起義發生時的場景。

生:相互交流。

師:大家談一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貧苦農民起義后綻放在臉上的笑容;我看到農民們斗志昂揚,高舉旗幟,用木棒做兵器的情形;我印象最深的是陳勝振臂高呼,號召起義的情形┉ ?

師:畫面中振臂高呼的就是陳勝,他提出了振聾發聵的口號。讓我們一起飽含激情地朗讀一下64頁豎體字――

生:大丈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師: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生:壯士不死就罷了,死就死的轟轟烈烈,難道做王侯將相的就是天生的貴種嗎?

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陳勝的號召下,廣大貧苦農民積極響應。那么,起義的發展情況如何?請看大屏幕――

幻燈10:地圖演示

歷史教科書教案初一精選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要求學生掌握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的時( 間、地點和歷史意義;巨鹿之戰;秦朝的滅亡;楚漢之爭;西漢的建立。

?引導學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養學生初步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探究秦亡前后,項羽、劉邦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初步比較戰爭性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播放影音資料,組織學生動手計算,動腦思考,用心體驗等方法,讓學生感受到秦朝的暴政,探( 究出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

?采取學生表演《大澤鄉起義》片段的方法,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去感知歷史、體驗歷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并起到藝術熏陶的教育效果。?組織學生從劉邦、項羽領導戰爭的目的著手進行討論,探究秦亡前后,劉邦、項羽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指導學生收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歷( 史成語典故、歷史故事,發揮學生潛能,體驗學習歷史知識的樂趣,進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秦亡和楚漢之爭勝敗原因的探究,從而形成對“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

2、教學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五、教學方法

講述法、情景創設法、自主學習法、啟發教學法等多種教法綜合應用。

六、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課前查找歷史故事、成語典故等相關資料,精心準備,以便在課堂上交流。

2、組織學生編寫《大澤鄉起義》劇本、服裝的設計和準備、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導排練。

3、制作多媒體課件,含破釜沉舟等成語故事(視頻)。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品析、對比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詩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謠。

師:秦始皇師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統治能千秋萬代,但秦朝卻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僅存在短短的15年,那為什么秦朝只是曇花一現,又迅速走向滅亡了呢?

2、師:“伐無道,誅暴秦”從課題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樣被推翻的呢?(農民起義)為什么秦朝末年農民會起義呢?(秦末殘暴的統治)

(新課講授)

一、?秦的暴政

師:請學生瀏覽書本第62頁,下面我們一起做一個活動“夢回秦朝”,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統治末期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老師將給出四則材料,請同學們結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來到此時的秦朝你會看到什么景象? 4人 一組合作完成。(出示資料)

情景一:

1、出示阿房宮、秦始皇兵馬俑、長城有關圖片,組織學生思考,奴役了多少人修建這些工程?

2、學生計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婦女,壯年男子在家耕田的還剩多少?這會帶來什么后果?

――徭役繁重

?情景二:(老百姓的生活)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邊關,至今未歸還;老三忙耕田,

租稅沉甸甸;飯菜不得飽,一家難團圓;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難。

歷史教科書教案初一精選篇4

一、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陳勝、吳廣起義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了解楚漢之爭的簡況。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思考秦亡前后,項羽、劉邦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初步學會比較戰爭性質的能力。

情感目標 :認識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秦末農民戰爭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戰爭經過:第一階段是陳勝、吳廣起義;第二階段是項羽、劉邦起義,最終推翻秦朝的統治。

難點:項羽、劉邦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秦亡前的活動屬于農民戰爭而秦亡后的活動是屬于封建統治階級爭奪帝位的斗爭。

三、學法指導

知識要素學習法:學習秦末農民起義要把握五要素(時間、地點、領導人、事件、影響或意義)和三部曲(原因、經過、結果)。

比較分析法:比較劉邦、項羽所領導的戰爭性質在秦亡前后的變化。可從戰爭的目的,劉邦、項羽身份的變化等加以分析、化解。

史圖結合學習法:利用《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用彩筆畫出陳勝、吳廣起義進軍路線。標出巨鹿和陳的位置。

四、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課件再現歷史,創設情境,營造歷史氛圍,讓學生感知歷史、思考歷史并在教師引導下分析、探討、解決歷史問題。

啟發式教學法:在教師啟發、設置問題、總結評價下讓學生參與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學習,以培養其自學能力。

五、教學媒體選用表

教學過程

媒體類型

資料來源

創設情境,質疑導入新課

錄像

自錄制

錄音、圖片

自錄制

引導學生分析秦末農民起義

掛圖

教育出版社

知識小結

圖表

自制

六、教學設想

本課的主題是秦朝的覆滅,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中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而邏輯思維能力較欠缺的認知特點,主要采用情景教學、啟發式教學、角色效仿、歷史劇表演的方法教學。

開課以觀看“秦始皇”的錄像步入情景,設置疑問。讓學生分組討論秦始皇的功勞(復習所學的前一課的知識),尋找秦始皇的過錯(導入新課)。接著采用電教手段引導學生分析秦末農民起義的原因──秦的暴政;廣大人民無法生活下去,終于引發起義。用歷史劇表演法讓學生把握秦末農民起義的三步曲和五要素,再運用角色效仿法分析劉邦、項羽所領導的戰爭性質在秦亡前后的變化及劉邦最終獲勝的原因,從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結論。

七、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質疑導入新課

1、播放秦始皇的一段錄像,提問:秦始皇有何功和過?讓學生分組討論。

2、教師小結:秦始皇功勞大但過錯也不少,正是這些過錯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導致強大的秦王朝迅速滅亡。今天我們學習秦朝是如何覆滅的。

(二)新課學習

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

1、秦的暴政

播放配樂圖片《秦阿旁宮》、《秦兵馬俑》、《秦長城》這些建筑何其雄偉,壯觀,氣魄宏大。但修這些工程需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

算一算 P57頁“動腦筋”秦朝服徭役的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15%)由此得出結論:

(1)徭役沉重

提問:繁重的徭役有什么惡劣影響?(使農民脫離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造成田無人耕,衣無人織,秦的統治不穩。)

猜一猜 秦的市場上有一商人他賣鞋子的同時也賣拐杖,哪一種商品銷路更好?(拐杖)為什么?

(2)刑法嚴酷。(死刑有十多種,連坐、誅連、輕罪重罰等,)

(3)賦稅沉重。(這些都說明統治者殘暴,引起民怨。人們詛咒秦始皇,公元前210年,他暴病死亡。)

提問: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繼位,秦二世的統治又如何?

(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黑暗(他任用宦官趙高,朝政混亂,成語“指鹿為馬”就是趙高所為)。

教師小結: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對秦的殘暴統治成為歷史的必然,點燃反秦火焰的是誰?

2、陳勝、吳廣起義

(1)請同學們表演歷史劇──《大澤鄉起義》 (五名同學,一名講述經過,兩名演陳勝、吳廣,兩名演群眾)

(2)請一同學在黑板上畫出起義進軍路線圖。(參考掛圖《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

(3)教師小結: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9年)→→殺秦軍→→攻縣城→→占領陳,建政權→→天下響應→→挺進關中→→秦二世反撲→→陳勝、吳廣被部下殺害。

歷史教科書教案初一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和現象,培養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培養學生辯證、綜合、分析史實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習本課,結合秦的歷史,進行對比,找出秦鞏固統治的措施與西漢的大一統之間的聯系,并由此得出西漢為何能出現較長時間的強盛局面;通過典故、圖片、知識樹等教學資料,了解漢武帝統治的史實,認識“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封建統治思想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漢由貧窮到強盛,使我們認識到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統治者政策的調整、人民的辛勤勞動是國家強盛的重要原因。 教學重點

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重點突破: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這也是課文前兩目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的客觀條件;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夠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本目的重點是寫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削弱封國勢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政權對抗,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統治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漢武帝大一統的歷史意義,課文中未作任何理論性的評析,這就為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留下了充足的空間。 教學難點 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難點突破:首先,應理解實行該政策的原因:漢初,諸子百家各派學說仍很活躍,不利于中央集權,不適應漢武帝時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核心內容是把儒家學說抬高到“獨尊”的地位,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再次,漢武帝推崇的“儒術”,與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經過董仲舒的改造、發揮,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謂“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雜之”。最后,設太學,以“五經”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學教育,是實行“獨尊儒術”的必然結果。 教學準備 適合本課教學的掛圖和課件

復習導入: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短命王朝,它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什么戰爭?結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的廢墟上,建立了西漢王朝,漢朝究竟怎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

引入新課“大一統的漢朝”

講授新課

一、文景之治

1、休養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展示材料:

“民失作業,而大饑謹。……人相食,死者過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羊。”

——《漢書·食貨志》

同學們,西漢建立后,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形勢?

課本的第一段和這則材料真實的反映了西漢初期的經濟狀況,不光是谷物奇缺,價格昂貴,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那么請同學們結合我們前面學過的知識,分析西漢初期經濟蕭條的原因有哪些?

2、文景之治

漢朝從劉邦開始包括文帝和景帝三代統治者為穩定社會秩序和鞏固統治是怎樣克服這種困難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我們把西漢初年漢高祖和他的后繼者們針對經濟凋敝采取的這些措施叫做“休養生息”或“與民休息”。下面我們把這些措施用關鍵詞把它找出來。

我們從“漢文帝穿的衣服質地比較粗糙,他寵愛的夫人,也不能穿拖地的長裙。幃帳上不許繡花。”這些文字更能體會出當時統治者的樸素與節約,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這種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稱為“文景之治”。

請同學們先把課本第三段大字內容看一遍,結合材料思考 “文景之治”時的社會經濟情況具體表現如何?

出示材料:

漢興七十余年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庚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

——《史記·平準書》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現,是建立在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基礎上的,而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訓的條件下開始的。請同學們看課本P68面“動腦筋”的題目,思考討論秦始皇和漢文帝在修建自己的陵墓上有何不同?他們的做法對你有何啟示?

漢初六七十年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大一統,即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漢武帝時能實現大一統,決非偶然,如果沒有從高祖“文景之治“,近半個世紀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如果沒有景帝時平定七國之亂,奠定了鞏固的政治基礎,恐怕大一統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大一統的局面出現,也和漢武帝這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統治措施密切相關。請同學們把“漢武帝的大一統”這一子目的內容仔細地閱讀一次,找出漢武帝即位后面臨的社會問題,也即大一統的背景。

除同學們講的之外,漢初的社會問題還有匈奴仍然威脅北部邊境,地方豪強勢力壯大,土地兼并問題也日益嚴重等等,這一切,都把加強中央集權提到日程上來。

剛才我們所提到的,都是西漢存在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決定了西漢王朝必須加強中央集權。那么,漢朝當時實行中央集權的條件是否具備?如具備,具備了哪些條件?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下面請同學們從課本上找出漢武帝在面臨兩大社會問題時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措施。

1、政治:推恩削藩國

漢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解決諸侯國對中央集權的威脅。

2、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漢書·董仲舒傳》

歷史教科書教案初一精選篇6

課題 第14課大一統的漢朝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課時 授課教師 宋艷紅 單位 唐山市第二十八中學 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歸納漢初的統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義。掌握漢武帝“大一統”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知道漢武帝時期是西漢的鼎盛時期。培養學生歸納能力、表演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于方法:通過《漢武大帝》的主題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理解漢武帝削弱諸侯國勢力,實現政治上的大一統;通過表演歷史劇,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突破難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初步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認識漢武帝時期是西漢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

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

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重點 漢武帝的大一統

教學

手段 多媒體課件

難點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激趣

導學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漢武大帝》的主題歌——《最后的傾訴》

第14課大一統的漢朝

一、文景之治

1、西漢初期的經濟形勢及原因

2、主要措施:

輕徭薄賦

重視農業

獎勵農桑

提倡節儉

以德化民

播放歌曲

提問:歌曲中描述的是哪位歷史人物?

出示歌曲中對漢武帝評價的三句話。

解釋“大一統”: 大一統,就是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

投影:“民失作業,而大饑謹……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設疑:(1)西漢初年面臨的是一種怎樣的經濟形勢?

(2)這種形勢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假如你是漢初的皇帝,該怎么辦?

提問:(1)漢文帝、漢景帝恢復、發展經濟的主要措施?

(2)文帝景帝的這些措施使西漢出現了什么局面?

投影出示圖片漢文帝霸陵與秦始皇陵

設疑:相對兩幅圖片有什么不同?你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發?

如何理解文景之治

認真傾聽、觀看

回答:漢武帝

感悟

理解

閱讀

分析投影的史資料

回答(經濟蕭條,到處是荒涼的景象。)

找出原因。(秦的暴政和長期的戰亂。)

暢所欲言

閱讀教材、自主探究

歸納文帝、景帝采取的發展經濟的措施。

回答:文景之治

觀察圖片,對比分析

啟發:成由儉,敗由奢。

結論:為漢朝經濟的繼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通過這首氣勢恢弘的歌曲來渲染氣氛,使學生進入歷史情境。

使學生學會從史料中了解史實。(論從史出)

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樹立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自主

學習

合作

探究

二、漢武帝大一統

1、原因:

(1)客觀:

文景之治

—物質基礎

(2)主觀:

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

(1)政治上:

削弱諸侯國的勢力。

(主父偃)

(2)軍事上

北擊匈奴

(衛青、

(3)思想上: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董仲舒)

過渡:漢武帝就在這個時候登上了歷史舞臺,在歷史的天空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多媒體展示:漢武帝的畫像

談一談你所了解的漢武帝。

介紹諸侯國問題的由來。

播放視頻:《漢武大帝》諸侯謀反片段

歷史教科書教案初一精選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兩漢時農業發展的表現:水利的興修,農具的改進,農作物的種植。

(2)掌握兩漢時手工業發展的表現:絲織技術的提高和冶煉技術的進步。

(3)掌握兩漢時商業繁榮的表現;城市的興盛,交通的發展,商業場所的出現(專門),商品種類的增多以及了解統治者的“重農抑商”政策。

(4)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5)通過思考和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圖片、史料,多方面培養學生獲得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通過列表形式培養學生比較、概括、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兩漢時期的大一統局面,促使經濟迅速發展。國家的穩定,民族間的密切交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2)漢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我國后世的經濟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3)以兩漢時興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規定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4)兩漢時的手工業發展水平世界領先,這是值得驕傲的,這與兩漢長期的政治統一是分不開的。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2、難點: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三、課時:1課時

四、教學方法

1.聯系講解法。對于黃河在兩漢時常決口的原因要聯系前面學過的內容講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

對問題有一種追本溯源的精神。

2.圖示講解法。這一課涉及到一些農具名稱、手工業生產工具名稱。因時間久遠,學生平時接觸又不

多,只能用投影或電腦注示,教師邊演示邊講,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效果。

3.歸納法。對于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表現,可讓學生用看書歸納的方法,這樣可使知識更系統、條理一些,有利于增強記憶效果。

4.討論法。對于西漢鹽鐵官營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規定,可采用討論法。這樣有利于使學生加深對課本的理解。

五、授課類型:新授課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復習提問以導入新課)

西漢初年,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具體的政策有哪些?于是出現了什么局面?

漢武帝時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那么他在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東漢初年,光武帝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懲處貪官污吏,出現了一個什么局面呢?

由于兩漢初期的統治者重視經濟,使得當時經濟比前代有了很大的發展,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二)、新課教學

我:首先,請同學們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快速的閱讀課本,同時思考:漢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過黃河?分別產生了什么效果? 兩漢時期農具的改進表現在哪些方面?漢武帝怎樣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

1、農業的進步

(1)水利的興修

我:黃河是中華民族的一條母親河,她一方面用她寬廣的胸膛養育了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驁不馴,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決口、改道,給兩岸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僅在漢朝,就多次決口,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治理黃河、使黃河變害為利,就成了兩漢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們:漢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過黃河?分別產生了什么效果?(漢武帝治理黃河。由于黃河水患影響了財政收入,漢武帝改變態度,親臨黃河督工,命令隨行官員背柴草堵塞決口。此后,黃河80多年無大災;漢明帝派王景治理黃河。經過幾十萬人一年的筑堤、疏河,使得被淹土地又變成良田,并維持黃河800多年不改道。漢朝農民為興修水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生:略。

(2)農具的改進

我:兩漢農業的發展,除了水利興修之外,它的另一個表現為農具的改進。通過閱讀課本,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們:兩漢時期,農具的改進表現在哪些方面?(耕作工具:犁壁出現;播種工具:耬車;耕作技術也有進步,那就是出現了二牛抬杠法)

生:略。

我: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農耕技術和農具隨之進行了很大的改善,漢代農作物的種植也廣泛起來。

(3)農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桑麻的發展促進了絲織業的發展,農具不斷改善,促使了冶煉技術的提高,也就是說農業的進步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力的條件。

2、手工業的發展

(1)絲織業的發展

下面哪位同學能根據課本列舉出絲織業發展的表現,提示同學們可以從絲織工具、絲織技術及染色技

術三方面來考慮。(工具先進:提花機;織技高超:花紋精美;染技非凡:色彩多樣)

267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江县| 佛学| 威海市| 米泉市| 达孜县| 始兴县| 大埔区| 厦门市| 开平市| 罗城| 朝阳市| 临朐县| 蕉岭县| 大冶市| 西安市| 措美县| 安多县| 阿巴嘎旗| 温州市| 绥中县| 前郭尔| 大英县| 新乡市| 清徐县| 香格里拉县| 达尔| 临颍县| 明星| 弋阳县| 山东| 福安市| 崇文区| 唐河县| 东兴市| 承德县| 舟山市| 始兴县| 廉江市| 太康县| 新龙县| 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