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七年級學生教案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一句話:“學史可以明智。“說通俗一點,學習歷史可以使你智慧,可以使你變得更聰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歷史七年級學生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七年級學生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西晉的建立、西晉統一全國以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和北方十六國建立的背景。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了解西晉的治國方略,分析八王之亂的原因;(2)識讀《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分析西晉統一全國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這一時期在我國歷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認識到歷史上各民族人民在進一步的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書寫中華民族的歷史新篇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西晉的建立;八王之亂。
教學難點: 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的影響;西晉滅亡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以復習導入
(二)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兩則材料
教師出示一幅地圖
教師:學生閱讀教材第一目內容,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魏蜀吳三國滅亡的順序是怎樣的?
(2)西晉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和都城。
(3)西晉建立后為維護統治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學生看書回答,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一、西晉的建立
1、三國滅亡順序
(1)263年,魏滅蜀;
(2)266年,西晉建立,魏國滅亡;
(3)280年,西晉滅吳,吳國亡。
成語典故:樂不思蜀(后主劉禪)
教師講解: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國志·蜀書·后主傳》
教師出示圖片《三國盡歸司馬氏》
2、西晉的建立
(1)時 間:266年,
(2)開國皇帝:司馬炎(晉武帝)
(3)國 號:國號晉,史稱西晉
(4)都 城:洛陽
3、統一: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教師講解:
4、統治措施:西晉時期盛行豪門政治,制定了一系列優待大地主大貴族的政策。
教師講解:石崇、王愷斗富故事
石崇王愷比富,是西晉時期的一個歷史事件。晉武帝統一全國后,志滿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在他帶頭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擺闊氣當作體面的事。在京都洛陽,當時有三個出名的大富豪:一個是掌管禁衛軍的中護軍羊琇,一個是晉武帝的舅父、后將軍王愷,還有一個是散騎常侍石崇。石崇、王愷相互攀比財富奢侈程度,令人張目!
二、八王之亂
教師:學生閱讀教材第二目內容,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八王之亂發生的背景是什么?
(2)八王之亂造成的社會影響是什么?
(3)思考一下,西晉才建立不到三十年的時間為何會發生八王之亂?
學生看書回答,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1、背景:
(1)西晉初年,晉武帝大肆分封同姓諸王,導致諸王勢力強大,爭奪中央政權。
(2)西晉統治腐朽殘暴,激起內遷各族的反抗。
八王:
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
2、八王之亂的影響:
①對社會造成巨大災害,西晉從此衰落。
②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徒高潮。
教師:西晉為何是短暫統一的?
提示:
原因:“八王之亂”耗竭國力,西晉衰落;
統治集團奢侈腐朽、缺少雄才大略;
西晉殘暴統治,激起內遷各族反抗。
三、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
教師過渡:教師出示《敕勒歌》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教師出示一幅圖片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三目。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當時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哪幾個?
(2)內遷的少數民族對后來的中國歷史的走向產生了什么影響?
學生看書回答,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1、五胡:內遷的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歷史上稱為“五胡”。
教師講解: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是指在西晉末期游牧民族趁西晉衰弱之際進入中原地區這一歷史事件。“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五胡亂華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開序幕。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動亂和分治。東晉建立時,中原已淪喪于胡人之手。遷居南方的愛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復失土為己任。東晉與五胡的戰爭,十六國之間的廝殺,使得這一時期戰亂連連。河淮地區為南北交戰的主戰場。
3、東晉十六國的更迭
教師出示一幅地圖
(1)4世紀初—5世紀前期,北方地區陷入戰亂,歷史上把北方的15個政權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
(2)前秦統一北方與淝水之戰
教師講解:
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攻滅前涼與鮮卑拓跋氏的代國,統一北方。370年,前秦滅掉了北方最具實力的強敵前燕,前秦統一北方。
4世紀后期,前秦統一黃河流域
【知識拓展】北朝(439年—581年)
教師講解:
【課堂小結】
【作業布置】七年級上冊 歷史優化設計 第17課 單項選擇題
【板書設計】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一、西晉的建立
1、三國的滅亡
2、西晉的建立
二、八王之亂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1、五胡
2、概況
【教學反思】
歷史七年級學生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和閱讀使學生掌握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了解王羲之和《蘭亭序》、顧愷之和《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等基本歷史事實,提高學生綜合歸納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書法、繪畫及石窟藝術具體內容和其中含義的介紹,初步培養學生的文學藝術的鑒賞能力,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學生填寫“魏晉南北朝文學藝術成就”圖表來培養學生的分類歸納所學歷史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師指導學生制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成就簡表》通過學生總結“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幾位 科學家,他們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這一問題,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明白這些文學藝術的成就,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健康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培養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酈道元和《水經注》,大放光彩的書法藝術和輝煌的石窟藝術的代表作。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1、復習提問:請簡要介紹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的科技成就。
人物 朝代 稱謂 主要貢獻
祖沖之 南朝 數學家、天文學家機械制造家 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7位,著《綴術》
賈思勰 北朝(北魏和東魏) 農學家 著《齊民要術》
酈道元 北魏 地理學家 著《水經注》
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狀況,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一時期的科學 文化的發展狀況。
2、過渡講解:上一課講的是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這一課將介紹魏晉南北朝的藝術成就和思想成就。
【自主預習】
一、祖沖之和圓周率
首先提問:祖沖之有什么成就?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率。祖沖之在劉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大膽的設想,反復的實踐。終于用割圓術求得圓周率在3.1415926—3.1 415927之間。論文集《綴術》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
同時他在天文歷法、機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貢獻。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前蘇聯莫斯科大學“世界大科學家陳列”的走廊上鑲嵌著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環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師繼續提出問題:為什么祖沖之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小字,幫助學生總結出答案: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反復實踐等)
二、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賈思勰
指導學生在閱讀教材后介紹賈思勰。
2、《齊民要術》
指出“齊民”和“要術”的含義后提問:這 部書的內容是什 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它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農作物的種植、家畜家禽的飼養、農產品加工等許多方面。這些經驗 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它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酈道元和《水經注》
1、酈道元
北朝的時候,還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這就是酈道元。(指導學生看書,了解)
2、《水經注》
首先指出:《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這對我們今天制定城建規劃,興建水利工程,考古、從事歷史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這部書不僅為地理學家所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城建科學家所重視。同時,為這部書 的文字優美,具有文學價值,因此也受到文學家的重視。
四、書法、繪畫與雕塑?
指導學生閱讀 “導入框”和《大放光彩的書畫藝術》課文以及插圖“王羲之和《蘭亭序》”、“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文獻資料?后人贊《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動手活動或思考回答:
1、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特征怎樣?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書見長,其字或端莊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游龍”。代表作是《蘭亭序》。)
2、根據“導入框?書成換白鵝”的故事,你怎樣理解王羲之書法承上啟下的作用?(王羲之愛鵝,是喜歡看白鵝劃水的姿勢,因為他可以從白鵝劃水的姿勢中聯想到自己寫字的執筆運筆姿勢。總之,他練習書法很專注,幾乎不放過任何機會,認真汲取前人的書法特長,融匯成自己的風格,為后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所以說他的書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3、顧愷之繪畫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顧愷之的繪畫題材很廣,他筆下的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這時的文化名人有書畫界的王羲之和顧愷之,還有思想界的范縝等。
4、佛教的盛行
指導學生閱讀 “佛教的盛行課文
5、輝煌的石窟藝術
指導閱讀 “輝煌的石窟藝術”課文及其插圖《龍門石窟佛像》,思考回答:十六國、南北朝統治者開鑿了哪兩個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點?(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其中佛像的特點是宏偉精巧,繼承了秦漢以來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
【合作探究】
1、有人認為:“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電腦都安裝了字體庫軟件,想要什么字體由你選擇,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再去練字學書法了。”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在當今信息時代,書法藝術是該發揚光大,還是順其自然讓其消失呢?
2、王羲之和顧愷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稱呼來贊譽他們?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填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藝術成就表》:
項目 主要代表 歷史地位
書法家 王羲之寫《蘭亭序》 “書圣”,天下第一行書
畫家 顧愷之畫《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 “三絕”
石窟藝術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古代藝術寶庫
歷史七年級學生教案(精選篇3)
一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了解王羲之和《蘭亭集序》、顧愷之和《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等基本歷史事實。思考魏晉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與階段的時代特征有著內在聯系。
2、過程與方法
研讀“材料研讀”里《齊民要術》引文、祖沖之“相關史事”;賞析《鍾繇楷書〈宣示表〉》、王羲之《蘭亭集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觀賞《云岡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龍門石窟北魏〈帝后禮佛圖〉》,直觀感受其文化魅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科學和人文的價值,培養對古代中國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接受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熏陶,提高欣賞美和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祖沖之和圓周率。
難點:祖沖之和圓周率。
教學方法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學生學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
二
導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1967年,國際天文學家聯合會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山”;紫金山天文臺將該臺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祖沖之星”。
祖沖之有哪些突出的貢獻?他生活的時代,還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第20課《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一、農學:《齊民要術》——北朝·賈思勰
1、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2、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
3、影響:這部農書對后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數學:祖沖之(南朝)
成就:
(1)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
(2)《綴術》
三、天文歷法:祖沖之(南朝)——制定《大明歷》。
四、書法:王羲之(東晉)
1、代表作品:《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
2、特點:“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3、稱譽:書圣
五、繪畫:顧愷之(東晉)
1、地位:顧愷之是當時最著名的畫家。
2、特點:他擅長的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
3、代表作品:《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4、山水畫開始形成。
六、雕塑——石窟
1、背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圖片展示:賈思勰和《齊民要術》書影
2.教師講述:賈思勰,山東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東魏兩個朝代。他重視農業,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認真總結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寫成了《齊民要術》一書。
“齊民”,即平民,泛指當時向國家交租納稅的各色編戶。“要術”,指通過生產勞動的謀生之術。顧名思義,就是“人民大眾謀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與出發點則在農業。
3.材料分析:《齊民要術·種谷》寫道:“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
想一想,為什么賈思勰強調農業生產要順應天時地利?
提示:他認為只有掌握天時和土壤條件來進行生產,才能獲得好收成。
4.教師講述:《齊民要術》總結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是賈思勰把理論和實踐緊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產物。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今天農業生產仍有一定現實意義。
探究二:科學家祖沖之
1.展示圖片:祖沖之
2.教師講述:祖沖之(429—500年),字文遠。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貢獻。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數學領域求得比較精確的圓周率。
3.材料鏈接:
三國時代的劉徽創造了一種求圓周率的方法,叫作“割圓術”,祖沖之利用劉徽創造的割圓術,重新運算。祖沖之在計算手段相當原始的情況下經過艱苦的運算,終于推算出空前精確的圓周率數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直到一千年以后,西方數學家才得出同一數值。為紀念祖沖之,現在國際上把圓周率又叫“祖率”。后來,祖沖之還將他研究數學的幾十篇論文,收集在他與其子合著的數學名著《綴術》一書中。這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可惜這部高水平的算學專著早已失傳了。
4.教師提問:祖沖之在天文歷法、機械制造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提示:天文歷法:《大明歷》;機械制造: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
探究三:書法、繪畫與雕塑
1.圖片展示:我國古代文字的發展過程
2.教師講述:我國的書法在東漢末年逐漸成為一種藝術。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字體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化,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創造出風格多樣、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
3.教師提問:(1)曹魏時的書法名家有誰?他們的書法有何特點?(2)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的是誰?他的書法有何特點?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他被后人譽為什么?
提示:①鍾繇和胡昭是曹魏時著名的書法家。均擅長行書、草書、隸書,而鍾繇獨創楷書書法,后世稱他的楷書為絕世之作。②王羲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蘭亭集序》。書圣。
4.教師補充: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任東晉政府右軍將軍,人們稱他“王右軍”。他的書畫都有很高的美術價值,尤以書法著名。篆、隸、草、行、楷各種書體都造詣很深,尤其擅長楷書、行書、草書。
5.圖片展示:
6.教師提問:說一說這兩幅圖的原作者是誰?這位畫家的繪畫有何特點?
提示:東晉畫家顧愷之。他擅長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
7.圖片展示:
8.教師講述: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為宣揚佛教,在一些地方辟山削崖,開鑿許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9.學生發言:請一位同學介紹南北朝時期最著名的石窟有哪些?
提示: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10.教師補充:佛像的特點是宏偉精巧,繼承了秦漢以來雕塑藝術的優良傳統,同時吸收了外來佛教造型藝術的特點。
(四)歸納總結 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 鞏固新知
1、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的人是( )
A.張仲景
B.賈思勰
C.顧愷之
D.祖沖之
2、他的書法獨創一家,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人們尊稱他為“書圣”。他是( )
A.顧愷之
B.賈思勰
C.酈道元
D.王羲之
3、以下四個選項,其中三個是同一類的,另一個是不同類的,這個不同類的是( )
A.扁鵲
B.華佗
C.張仲景
D.賈思勰
4、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說“如果以為選擇原理是近代發明的,那就未免和事實相差太遠了……早在1300年前,在一部古代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中已經有關于選擇原理的明確記述。”這部書是( )
A.《論語》
B.《齊民要術》
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
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促使科學文化異彩紛呈的原因不包括( )
A.經濟恢復和發展
B.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融
C.中外文化的交流
D.統一局面的形成
6、有人把“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是對當時社會特點的反映”作為課題來探究,請你找出下列能體現江南開發、經濟發展的文化( )
①祖沖之的圓周率
②陶淵明的田園詩
③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和顧愷之的繪畫藝術
④建安文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④
7、有人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長期分裂割據,人心渙散,實是我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應當完全否定”。這種觀點否定和違背了( )
①民族融合的作用
②江南經濟的發展
③人民群眾的作用
④科技文化的進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北魏前期的云岡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龍門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這種變化反映了北魏 ( )
A.民族融合加強
B.統治區域擴大
C.對外交流頻繁
D.佛教影響削弱
9、在一次智力問答比賽上,主持人請大家判斷具有以下特征的古代書法家是誰
①東晉人
②吸取前人書法的精華,獨創端秀清新的特色
③他的代表作是《蘭亭集序》
④后人尊稱他為“書圣”
小明的判斷完全正確,你認為他的答案是( )
A.王羲之
B.歐陽修
C.柳公權
D.顏真卿
10、顧愷之創作的作品很多,流傳下來的摹本有( )
①《女史箴圖》
②《洛神賦圖》
③《奔馬圖》
④《清明上河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發展的原因是( )
A.繪畫的藝術
B.雕塑藝術
C.佛教的傳播
D.社會穩定
參考答案:1.D 2.D 3.D 4.B 5.D 6.C 7.A 8.A 9.A 10.A 11.C
三
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政權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交融和南方經濟的開發,共同促進了這一時期的科技文化繁榮。本節課利用圖片的直觀效果,讓學生通過圖片資料,對賈思勰、祖沖之有了初步了解,通過對書法、繪畫及石窟藝術具體內容和其中含義的介紹,初步培養學生文學藝術的鑒賞能力,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歷史七年級學生教案(精選篇4)
【學習目標】
1.了解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登基稱帝的史實
2.識記“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和表現
3.理解武則天的統治對“開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學習重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學習難點】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進行正確、全面的評價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 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 。
2.626年, 即位。次年改年號為“ ”,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 。
3.(1)政治上進一步完善 ;制定 ,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
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 。(2)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 生產。
4.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 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 ”。
5.武則天統治時期,打擊敵對的 ;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 制度。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 。
6.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后來“ ”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7.唐玄宗重用賢能,在賢相 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改革。
8.整頓 ,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 ;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9.唐玄宗在位前期年號為“ ”,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 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盛世局面的的表現都有哪些?“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三、練習鞏固
1.這一年,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別了短暫的隋朝,贏來了繁盛的唐朝,這一年
是( )
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626年
2.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里“唐宗”指的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在唐太宗統治時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進諫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諫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現在失去了一面鏡子啊。”他說的這位大臣是( )
A.長孫無忌 B.杜如晦 C.房玄齡 D.魏征
4.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人曾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她是( )
A.呂后 B.慈禧 C.武則天 D.王昭君
5.所謂年號是指中國歷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紀年的名號,那么“開元”是誰的年號( )
A.唐高祖 B.唐高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6.“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的不同點是( )
A.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B.政治比較安定
C.經濟繁榮發展 D.國力強盛
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1)材料一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他在位時形成了什么治世?采取了哪些治國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了什么時期?歷史上稱為什么?
四、課后反思
參考答案:
一、1.618 長安 2.李世民 貞觀 唐太宗 3.(1)三省六部制 法律 進士科 政績 (2)農業
4.經濟 貞觀之治 5.官僚貴族 殿試 發展生產 6.開元盛世 7.姚崇 8.吏治 稅制 9.開元 鼎盛
二、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增強。隋朝創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經濟的繁榮為唐朝中央集權的加強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唐初統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提倡節儉;唐太宗的個人作用;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勞動。
三、1.C 2.A 3.D 4.C 5.D 6.A
7.(1)唐太宗。“貞觀之治”。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2)唐朝的國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開元盛世”。
歷史七年級學生教案(精選篇5)
1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登基稱帝的史實;識記“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和表現;理解武則天的統治對“開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以老師講解為主,啟發、引導學生思考“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鼎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學難點:如何幫助學生正確并全面地評價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虢國夫人游春圖
這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偉大的、開放的時代,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既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喜悅,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還有“一覽眾山小”的凌云壯志……這個“充滿朝氣的、開放的、偉大的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哪一個時代?(學生回答:唐朝)
這樣一個開放的、強盛的、偉大的時代是由誰開創的?它又是怎樣發展和繁榮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唐朝,了解這段歷史。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唐朝的建立和“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1.教師講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教師講述:李世民的年號和廟號是什么?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他的廟號是唐太宗。)
3.讀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時期,出現“貞觀之治”的原因。
答案提示:(1)主觀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2)客觀措施:①任用賢能。唐太宗廣納賢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敢于決斷,他們都是貞觀時期著名的宰相。②政治方面。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③經濟方面。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4.史料解讀。
材料一:(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禍亂,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謂固天下之勢,以遺諸子孫者,蓋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將于衛,據關而臨制之。處兵于府,則將無內專之權;處將于衛,則兵無外擅之患。然猶以為未也,乃大誅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渾,平高昌,滅焉耆,皆俘其王,親駕遼左而殘其國。凡此者,非以黷武也,皆所以立權而固天下之勢者也。
5.根據材料討論唐太宗采取這些措施的結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
目標導學二:女皇帝武則天
1.圖片展示。
武則天像
2.教師只簡要介紹武則天的情況即可。
教師概要:武則天成為皇后以后,與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兒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歷史上稱她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目標導學三:“開元盛世”的開創
1.史料解讀。
材料一:“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齊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今陜西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今湖北江陵﹑襄陽),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涼府(即涼州,今甘肅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可見當時糧食布帛產量豐富,物價低廉,商業繁茂,道路暢通,行旅安全。到開元二十年,全國有民戶七百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時逾千萬),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戶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時期全國耕地面積6.6億畝。唐朝的版圖,比之于漢代,有新的拓展;大運河把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更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促進了全國經濟的增長。史載:“開元、天寶之際,耕者益力,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根據現有史料推算,當時全國實際耕地面積約八百五十萬頃,折合今畝達6.6億畝(當下的中國為18億畝),人均占有達9畝多。遠遠超過中國今日的平均數(1.4畝)。
2.根據材料討論“開元盛世”的表現。
答案提示:物美價廉;商業繁盛;人口增長;耕地面積擴大等。
3.學生分組討論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帶來的結果。 答案提示:(1)主要措施: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
(2)具體措施:①任用賢能。任用賢相姚崇和宋璟,實施了一系列改革。②政治方面。整頓吏治,裁減冗員。③經濟方面。發展經濟,改革稅制。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3)結果: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三、課堂總結
唐太宗是中國封建社會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時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虛心納諫,以人為本,減輕徭役,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貞觀之治”。在這一課中我們還學習了唐玄宗前期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由于唐玄宗勵精圖治,唐朝出現了繁榮局面,封建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而在這其中,勞動人民發揮了聰明才智,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動力。
3板書設計
4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學習了唐太宗時期所形成的“貞觀之治”的局面,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則天對唐朝的治理和對盛世的發揚,還學習了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現的盛世局面——“開元盛世”。要讓學生認識到唐朝的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在當時的世界上也居于先進地位,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歷史七年級學生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玄宗統治后期朝政腐敗,釀成“安史
之亂”的情況;知道唐末農民起義及唐朝的滅亡、中國進人紛亂的“五代
十國”時期等史實。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唐玄宗統治后期朝政腐敗的了解,認識到治理國家要完善人才
選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備的重要性;通過思考“強盛的唐朝為什么會爆
發安史之亂”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唐末農民起義的爆發也
是唐朝政治腐敗的結果;理解出現“五代十國”紛亂局面中的統一因素,
認識到國家民族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教學重點 安史之亂、五代十國。
教學難點“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及影響、認識到安史之亂是唐朝
由盛轉衰的轉折點r藩鎮割據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國
時期存在的統一因素。
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唐朝安史之亂、反映安史之亂的詩歌及五代十國形勢圖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提問上節內容,突出“開元盛世”。
二、導入新課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詩人,寫了一首《憶昔》詩,稱贊“開元盛世”,同學
們還記得這位詩人的名字嗎?(杜甫)大家還記得這首詩的內容嗎?(憶
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答得很好。盡管這首詩不無溢美之處,但大體上還是符合事實的。這么
一個難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寶年間竟從頂峰急劇地跌落下來。唐朝由
盛而衰,從衰落到滅亡。這些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總結:朝政腐敗,預伏著危機。
2.安史之亂:讓學生看《安史之亂》示意圖。
讓學生說出安史之亂的時間、叛軍將領。
簡單概括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內部兵力空
虛。直接原因:節度使勢力日益強大。
3.安史之亂的重要影響:藩鎮割據
(1)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唐朝的
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地方上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
局面。
(2) 教師可補充介紹:玄宗時,邊境共設10個節度使。安史之亂期
間和以后,唐朝增設了許多節度使。不少節度使管轄的地區,名義上是唐
朝的藩鎮,實際上是割據勢力。“雖稱藩臣,實非王臣”。藩鎮之間、藩鎮
和中央之間,不斷爭戰,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
了唐朝后期的統治力量。
三、講授新課
(一)安史之亂
1.引述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講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3)注意講清藩鎮割據的概念;結合《敦煌壁両中的節度使出行圖》,
加強形象記憶。
4.評價唐玄宗
學生討論后得出:唐玄宗統治前期,重用賢人,勵精圖治,銳意改革,
使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空前發展,把唐朝推向全盛,
出現開元盛世的局面,這是他的功績。而唐玄宗統治后期,卻重用奸臣,
貪圖享樂,荒于朝政,導致安史之亂,國家日趨衰落,這又是他無可爭辯的
過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過。但總起來說,唐玄宗應該是一位有作為的
皇帝。
經驗教訓:完善人才選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備,任人唯親,姑息養
奸,危害嚴重。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敗:藩鎮割據,混戰不已;宦官專權,把持朝政。
2.黃巢起義:
(1)背景: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災荒,無以為生,大
規模農民起義爆發。
(2)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
朝統治以致命打擊。
學習此節內容時,可讓學生看《黃巢起義流動作戰》示意圖,自制《唐
末農民戰爭》表。通過圖和表讓學生記住黃巢起義的主要內容:
原因 土地兼并,租稅苛重,戰火連綿
爆發 875年,黃巢;山東、河南一帶
特點 流動作戰,轉戰大半個中國
高潮 進入長安,建立政權
失敗 884年,黃巢在泰山兵敗自殺
作用 瓦解了唐朝的統治
3.唐朝滅亡:原為農民起義軍將領的朱溫,后投降朝廷,被封為節度
使,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他逐漸控制朝政,陸續兼并了北方
的大小割據勢力。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政權,唐朝滅亡。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1.概念:唐朝滅亡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
朝代,相繼統治黃河流域,合稱五代。那時,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
后出現了十個割據政權,總稱為十國。
2.讓學生看P25“五代十國形勢圖”,了解五代十國的基本情況。
教師歸納: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繼續擴大,軍閥間的不斷混戰,給
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符合歷史發展的
趨勢和廣大人民的愿望。
3.結合P26《知識拓展?周世宗改革》,了解到了五代十國后期,統一
趨勢不斷加強。五代中的最后一個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
帝,他進行政治改革,經濟得到了恢復,疆土得以擴展,為后來結束分裂割
據局面準備了重要條件,加快了統一的進程。
四、課堂小結;
唐朝從618年李淵稱帝起到907年唐朝滅亡為止,共存在了將近300年的時間。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唐前期曾出現過“貞觀
之治”和“開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現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
盛的繁榮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敗,各種矛盾尖銳起來。唐朝從強盛轉
向衰落,安史之亂是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以后,地方上出現了藩
鎮割據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現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進一
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場席卷大半個中
國的農民戰爭,瓦解了唐政權。最后唐朝被節度使所滅。
【課后作業】
完成對應課時練習。
附:板書設計
歷史七年級學生教案(精選篇7)
【學習目標】
1.了解安史之亂的過程,掌握其背景、 時間和影響
2.了解黃巢起義的相關史實。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滅亡的時間和標志
3.知道五代十國更迭與分立的局面,辯證分析其影響
【學習重點】唐玄宗后期統治的腐敗;唐朝的滅亡
【學習難點】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開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樂,任人唯親,社會 尖銳,邊境形勢日益緊張。
2.各地的節度使逐漸集軍權、_____權、和財權于一身,勢力膨脹,形成 的局面。
3.755年,______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擁立為帝,即 。安史叛軍接連內亂,最終于 年被平定。
4.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 。唐朝的 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 的局面。
5.唐朝后期,統治腐朽,_____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嚴重,相互之間發生 。
6.人民發動了大規模起義,在________的率領下,起義軍攻入長安,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
7.______年,朱溫建立了 政權,唐朝滅亡。
8.唐朝滅亡后,先后出現五個政權,南方地區出現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____________”。
9.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______局面的延續,雖然政權分立,但______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
二、合作探究
史稱“得人者昌”,“失賢則亡”。試結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實加以說明,并總結其經驗教訓。
三、練習鞏固
1.唐朝朝政日趨衰敗是在( )
A.貞觀初年 B.貞觀末年 C.開元初年D.開元末年
2.唐玄宗任人唯親,此處人不包括( )
A.高力士B.李林甫 C.楊國忠 D.魏征
3.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內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 )
A.安史之亂 B.七國之亂
C.八王之亂 D.唐太宗對突厥用兵
4.起義軍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這是( )
A.黃巢起義軍 B.陳勝吳廣起義軍
C.鐘相、楊幺起義軍D.李自成起義軍
5.唐朝滅亡的標志是( )
A.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
B.朱溫兼并了北方割據勢力
C.朱溫建立后梁
D.安史之亂的發生
6.下列關于五代十國的評價錯誤的是( )
A.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延續
B.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
C.南方地區受戰亂影響較小
D.政權分裂使統一成為不可能
7.唐朝由盛轉衰的事件是什么?簡述這一事件的經過及造成的影響。
參考答案:
一、
1.唐玄宗 矛盾 2.行政 外重內輕
3.安祿山 安史之亂 唐肅宗 763
4.由盛轉衰 中央權力 藩鎮割據
5.宦官 兼并戰爭
6.黃巢 7.907 后梁
8.北方黃河流域 五代十國
9.藩鎮割據 統一
二、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聽取規勸,調整統治政策,出現“貞觀之治”;武則天重視人才,任用賢臣,使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唐玄宗在開元年間,重視官員的選用與考核,任姚崇、宋璟等為相,出現“開元盛世”。“開元”以后用人失當,任李林輔、楊國忠為相,釀成“安史之亂”。經驗教訓:完善科舉制度,有利于人才選拔;要用德才兼備、敢言直諫者;任人唯親,姑息養奸,危害嚴重。
三、1.D 2.D 3.A 4.A 5.C 6.D
7.安史之亂。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被擁立為帝;唐朝內調西北地區精兵,并在北方少數民族的援助下,在763年平定了叛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