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學生教案
傳統上,歷史科學家以書面形式或通過口頭傳統記錄過去的事件,并通過研究書面文件和口頭陳述來嘗試回答歷史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初一歷史學生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歷史學生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課簡要介紹了祖國境內舊石器時代遠古居民的生活景象。我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及南北,十分豐富。本課只是講了三個典型: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元謀人,以發現頭蓋骨化石聞名世界的北京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頂洞人。
學情分析
針對初一學生所處的年齡段特點,即自我表現欲強,思維活躍,我采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觀察圖片、閱讀史料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生活狀況及其所代表的原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比“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有什么區別”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通過思考、探究“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識圖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認識:我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四、重點和難點
“北京人”是本課的重點。北京人是舊石器時代遠古人類的典型代表,它的發現成為古人類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氨本┤恕边@一子目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體質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艱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內容,全面而簡要地勾畫了北京人的生活狀況?!吧巾敹慈恕笔潜菊n又一重點。山頂洞人生活的時間比北京人晚數十萬年,已處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吧巾敹慈恕边@一子目從體質形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使用骨針縫制衣服、結成氏族等方面,展現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反映出他們與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長足進步。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五、教學準備:
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歷史掛圖
教學方法:學案導學,分組導學,問題式探究,比較法、討論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了人類,才有人類的歷史。那么人類是怎樣產生的?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傳說,那么你們都知道哪些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呢?哪個同學來說一說。
師:很好,同學們說的都是傳說,一個是中國的,一個是西方的(ppt展示圖片)但這些都只是神話傳說,并不可信,這些傳說都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由來的困惑。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那么人類是由什么進化而來的呢?
生:類人猿
師:類人猿是一種近似于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么人類到底是怎樣誕生呢?誰是祖國境內最早的居民呢?他們又是怎樣生活的?今天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走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 相信我們會找到答案的。(出示“我國遠古居民分布圖”)
師問:原始人類的分布特點是什么?為什么會分布在這些地方呢?
師總結:我國的遠古人類主要集中分布在長江黃河流域,這也就是今天為什么把長江黃河稱為母親河的原因,因為在這些地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適合人類生存。這些史實證明我國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國是人類發源地之一。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三個典型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的演進過程,勾畫出了中華大地早期人類進化的輪廓,描述了中華民族的祖先早期艱難的生活歷程,揭開了中國歷史的序幕。
一、自主先學
自學指導:快速閱讀課文,了解元
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發現地
點、距今時間和基本生活狀況。
二、合作探究、展示點撥
活動設計:遠古人類生活的時代距今年代
久遠,考古學家主要是靠地下埋藏的遺
址、遺存、考古發掘出的遺跡、遺物來研
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我們這節課就以
小組為單位來比賽爭當優秀考古學家,進
行一番考古探究活動。
【活動一 學習考古】
師引:我們先到云南元謀縣看一看。學一學如何做考古學家,看看能發現些什么呢?教師點擊出示圖片:《元謀人牙齒化石》、《元謀人使用的石器》、《元謀人化石層中發現的炭屑》
師接:經科學家測定,這兩顆古人類牙齒化石及石器、炭屑、燒骨存在的年代,距今約有170萬年。這也就是說,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
師問:“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了什么呢?并說明你推斷的理由?!?/p>
師展示《原始人在打制石器圖》問:你覺得他們是怎樣制造工具的呢?
師追問:由此你還能推斷出什么結論呢?
師小結:大家分析的很好,尤其是元謀人會制造工具這一結論非常重要。由此看來,生活在距今一百七十萬年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了。
【活動二 練習考古】
【過渡:】我們再到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看看。(點擊北京人的鏈接出示北京人遺址)
“北京人”遺址,是1921年由瑞典學者安特生首先發現的,此后又有多名學者對其進行了發掘。1927年加拿大學者步達生對周口店遺址進行正式發掘,并將周口店發現的三枚人的牙齒正式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1929年我國考古學者裴文中在發掘中出土了“北京人”第一個頭蓋骨,轟動了世界。此后,在周口店地區先后又發現了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髂化石,還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共十萬件以上。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富的遺址,于1987年12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經過碳素斷代和古地磁斷代、樹木年輪斷代等科學技術的測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七十萬至二十萬年之間。
【創設情境:】通過剛才在元謀縣小試身手,大家已經初步學會了通過遺址、遺存分析遠古居民的生活狀況了,那么,同學們再到北京周口店練習一下考古本領。各小組成員一起努力,尋找一下在這里都有什么發現呢?這些發現和復原圖說明了什么?比比看哪個小組的發現的多,推斷的有理?
出示四組圖片。
【分組展示:】
第一組:頭蓋骨和頭像
師問:你能描述一下北京人的相貌嗎?
師引導學生從表格項來對比古猿、北京人、現代人的不同。
第二組:石器
師問: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怎樣制成的?
師追問:想像一下,假如你們是當時的北京人,你們會用這塊石器做什么呢?
師小結:北京人使用過的石器留下來了十多萬件,這些石器有的形狀扁平而刃面鋒利,我們稱之為刮削器和砍砸器,可砍伐樹木,刮削木棒和竄割動物。還有三棱形的尖狀器,可以挖掘植物的根和莖等。它們都是用石頭敲打而成的,十分粗糙,使用這種打制石器的時代,在考古學上稱作舊石器時代。
師追問:你們組從這些工具和它們的用途方面,還可以推斷出北京人的生活活動有哪些呢?
師結:北京人就是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苦的斗爭,這也說明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
第三組:社會組織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韓非子》
師小結:同學們說的很好,北京人為了生存,往往幾十人住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生活。這樣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第四組:火
(點擊出示圖片)
師問:你們覺得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呢?又是怎樣保存火種的呢?
師解釋:據民族學的資料分析,原始人保存火種一般采用篝火法。使用時不斷往火堆中投放木頭;不用時用灰土蓋住火,使其陰燃,在用時扒開灰土,添草木引燃。
師追問:北京人用火來做什么呢?火的使用有什么樣的意義呢?
【活動提升:】通過以上活動,同學們基本了解了北京人的生活情況,下面,再充分地發揮想像力,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是怎樣的?以小組為單位準備和展示??梢杂媚阆矚g的方式,比如文字描述、繪畫、小品等等。
師:播放一段北京人生活的視頻。
【活動三 比賽考古】
【活動設計】通過剛才的訓練,同學們已
經是不錯的考古學家了,下面我們就分組
比賽,看看哪一組是最優秀的考古學家。
【活動介紹】:1933年,在北京人居住的龍骨山頂的洞穴里,考古學家又發現了一群古人,因為是在山頂洞里發現的,因此把他們稱為山頂洞人。山頂洞人生活在大約三萬年前。(出示山頂洞人遺址圖)
師:下面我給大家一些圖片,小組內互相交流一下山頂洞人是如何生產生活的?討論“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呢?
師引導學生從體質特征、制造工具的技術、愛美意識、人工取火、生產活動、社會組織等方面比較出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
師追問:你們根據什么認為山頂洞人會人工取火了呢?你能想象出他們是怎樣發現取火的辦法的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進一步補充說明:從骨針和這些器物,我們可以知道山頂洞人已經對磨制和鉆孔技術非常熟練了,在鉆孔、磨制石器時會產生火星兒,這肯定給了他們取火的啟發。而在山頂洞遺址中發現的赤鐵礦碎塊和灰燼、炭塊以及因燃燒而變黑的獸骨片,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山頂洞人可能已經發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師引深提問:你們覺得人工取火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由于人工取火的發明,使人類進一步征服漫長的黑夜和嚴寒,而且他們可以不再受氣候和地域的限制了,他們能夠沿著河流和海岸,散布在大部分地球上。
活動的范圍擴大了。這也是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地方。你們還能找一些例子說明這一點嗎?
師補充講解:山頂洞人已會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和捕魚為生。人們進行狩獵活動,特別是捕獲大而兇猛的動物,必須具有機智、勇敢和較強的組織性。這比采集活動復雜,是以前那種比較松散的群體難以應付的。這就要求有一個比較大而又穩定的團體,以便更好地互相協作,更有效地組織生產活動。因此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不是簡單的組合,而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氏族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貴賤的差別。)
三、歸納提升
1、知識歸納:用表格歸納總結祖國境內三個典型人類。
名稱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體形特征
工具、生產、生活
社會組織
元謀人
北京人
山頂洞人
2、認識升華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祖國境內的三個典型原始人類遺址,你有哪些收獲和認識呢?
四、推薦作業
畫一幅北京人或者山頂洞人生活的想象畫,要體現出今天所學的內容。
初一歷史學生教案篇2
基本信息 名稱 《原始的農耕生活》 執教者 郝婧 課時 1課時 所屬教材目錄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課 教材分析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敘述??脊虐l現,距今約一萬年前,我國已出現原始農耕的遺存。教材所講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學情分析 針對初一學生所處的年齡段特點,即自我表現欲強,思維活躍,我采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觀察圖片、閱讀史料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征:
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里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
難點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產生了階級,考慮到這些概念和結論初一學生難于掌握,
課文略而不寫,只用一段小字介紹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狀況,教學中可由此聯系第1課中“北京人”
“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系發生的變化
教學策略與 設計說明 教學重點解決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歷史圖片,閱讀參考資料和教材,引導學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場面,使學生對原始農耕生活形成具體形象的印象。
教學難點解決方案: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是本課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考古材料,讓學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經出現貧富分化的史實。通過學生綜合想象貧富分化的產生過程,使學生對原始社會末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以及私有財產的出現形成比較形象地認識,從而理解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的概念。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注明每個環節預設的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5分鐘
幻燈片1
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多,禽獸不如,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因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
據材料回答:原始居民進行農耕生活的原因?
原始人類在長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漸發現植物生長是有規律的,注意到了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于是原始農耕出現了,而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
自主學習:20分鐘
幻燈片2
(一)請同學們讀課本第一目,完成下列小題:?
1、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是 。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間: ;地點:? ?;使用的工具是:;
原始農業:種植;
原始畜牧業:飼養;
原始手工業:會制造,還制造簡單的?和原始的 。
3、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子是: 。?
幻燈片3
(二)閱讀課本第二目,完成下列小題:
1、?世界上最早種植粟(su)的國家是: 。
2、?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間:? ?;地點: ? ;
使用的工具是:;
原始農業:種植;
原始畜牧業:飼養還會 。
原始手工業:制造色彩鮮艷的;已學會了、、
? 。?
3、?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子是: 。?
幻燈片4
(三)快速讀課本第三目,
在課本劃出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的時間、地點、原始手工業會制作什么?出現了什么現象?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幻燈片5
自學檢測:7分鐘
1.能夠較典型的反映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是?
?①元謀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兩種農作物最早是由我國勞動人民種植的
?A.大豆和小麥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D.水稻、粟
?3.不符合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時代居民生活實際的是?
A.飼養豬狗家畜B.種植粟等農作物?
C.住干欄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遺址能夠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之一
A.元謀人遺址B.半坡原始居民遺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區原始居民的房屋,對后世的閣樓和樓房樣式的出現影響最大
A.陜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陜西臨潼姜寨原始居民?D.河南新政裴李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過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環境的優劣? B.原始農業的發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學會建造房屋技?
7.我國先民的足跡遍布于祖國的東西南北,已經發現的遺址數以萬計,但是地域文化卻各具風采,根本原因是A.?自然環境不同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習慣不同D.?思想意識不同?
幻燈片6
初一歷史學生教案篇3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可能對歷史這門課程比較陌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但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教師教學中要注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傳授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熱愛歷史這門學科。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繼第一課基礎上,講述原始的農耕生活,目的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展示出土文物圖片設置問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尋找知識,逐步積累對原始農耕生活的認識,最終概括出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學會應用觀察法、比較法,并逐步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欄式房屋不同風格原因,理解建筑藝術和地理環境、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采用讀圖,用視覺效果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過討論,結合所學知識,在比較歸納的基礎上形成對原始農業的發展正確認識
【教學過程】
溫故而知新:
1、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 。
2.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人類是 ,距今約 年。
3、北京人發現的地點是 ,距今約 年使用 石器,過著 生活,會使用 ,還會保存 火種。 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
4、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 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最古老的人類,了解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是以采集和漁獵為生,住在洞穴和樹上,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思考、回答)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依靠“采集”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節的影響,例如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旱災等,可能就無法生存;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場所就不固定,那他們將始終過著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辦法讓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 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原始農耕的國家之一。你知道我國的原始農耕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嗎?當時的人們有哪些生產工具?過著怎樣的生活?
讓我們一起步入那個時代,共同感受一下他們的生活吧。
感受新知:
課件展示中國氏族主要遺址分布圖 ,讓學生對農耕時代原始居民的遺址形成地理空間的直觀印象。
首先我們來學習第一個內容---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居民的生活
師:首先請各位同學閱讀課本第6頁—第8頁,從時間、地點、生產工具、農耕作物、原始飼養業、定居生活、原始手工業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征。
1、時間:距今約6000年。
2、地點:陜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黃河流域。
3、生產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4、農耕作物: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5、原始飼養業: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漁叉、漁鉤打獵捕魚。
6、定居生活: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7、原始手工業:彩陶 、紡織、樂器(陶塤)
教師出示半坡居民的生活的圖片。
在出示半坡半地穴式的房子時,提出半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這種房屋?(討論、思考)(半坡村地處黃河流域,黃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擋風雨,又可以取暖。順應大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師:請各位同學閱讀河姆渡人的生活,課本第8頁—第9頁,從時間、地點、生產工具、農耕作物、原始飼養業、定居生活、原始手工業等方面歸納出他們的生活特點:
1、時間---距今7000千年
2、地點: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生產工具:耒耜,磨制石器。
4、農耕作物: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5、定居生活: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6、原始飼養業:豬,狗、水牛等。
7、原始手工業:陶器、 玉器、 原始樂器象牙雕刻(中國最早)、使用天然漆(中國最早)
課本中第8頁說到在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稻谷,這就說明了江南氣候適宜水稻生長,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農耕生產成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
教師出示河姆渡人的生活的圖片。
在出示河姆渡人干欄式的房子時,提出河姆渡人為什么要建造這種房屋?(討論、思考)
干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建筑。浙江地區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于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筑房屋,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后,上架橫梁,再鋪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防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這說明古代建筑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
初一歷史學生教案篇4
一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四課,主要包括夏朝的興衰、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西周分封制三個子目的內容。主要講述了夏商西周三個朝代的更替,以及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進行分封的概況。本課是本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的開篇章,在中國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更替順序及其原因,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談話、動腦筋問題探究等環節,運用談話法、講述法、圖示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使學生學會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3、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統治者的殘暴統治必將激起人民的反抗,樹立民族責任感。
三 重點:
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實;分封制;因為夏朝的建立是我國早期國家產生,我國進入奴隸社會的標志;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對后世影響很大。
四 難點:
分封制;因為分封制內容較抽象,難于理解,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分析還很缺乏。
五 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為了更好的突破重難點,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學法:
1、教法:談話法、講述法、圖示法;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2、學法:閱讀教材法、讀圖學史法;直觀傳授歷史知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六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入新課
禪讓的最后一個部落聯盟首領是誰?你還記得夏朝的建立嗎?”大家想不想知道從這以后又是怎么演變的呢?
導入:大家知道皇帝嗎?知道皇位是如何繼承的嗎?你又知道這種稱為“世襲“的制度開始于何時嗎?
認真聽,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溫故而知新。
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從談論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拉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回憶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1、夏朝的建立:講解夏朝的建立。事實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個王朝。這在歷史上稱為----夏朝,建立的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
學生認真聽講。
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夏朝的統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繼承的呢?這與禪讓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王位的繼承方法?②要求學生談啟是如何鞏固其統治地位的?并提醒學生注意“奴隸“兩個字。③為什么把禹開始這個政權稱為國家呢?它與前面的部落聯盟有何不同?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點。 三、商朝的建立與遷都
1、商朝的建立
提問學生“既然商朝是夏朝的下一個朝代,那么夏朝為什么會衰亡呢?”從而過渡到暴君夏桀的學習,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21頁第三段小字部分內容以及夏桀把人當作座椅的圖片,讓學生嘗試歸納夏桀的暴行,從而明白夏朝為商朝取代的原因,認識奴隸主統治階級統治的殘酷性,:
初一歷史學生教案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了解夏、商、西周更替順序及其原因, 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培養學生 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教學重點?
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教學難點?
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奴隸制的進步性和殘酷性。?
教學思路
一、課前導學
1.根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 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資源
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扒懊鎸W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p>
二、學習新課
夏朝的興衰
首先,通過談話法,提問學生“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內容,你還記得夏朝建立于何時嗎?”激發學生思維,溫故而知新。接著展示禹的圖片以及夏朝的地圖,通過圖示法,讓學生直觀觀察,說出夏朝的都城、地理位置等,再由教師概述夏朝建立后的情況。而學習這個子目,主要讓學生掌握夏朝建立的歷史意義。因此我會設計一個動腦筋環節“夏朝建立有怎樣的歷史意義?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通過動腦、動手、動口掌握這一重點內容。同學們學習到這已經知道夏朝的建立是我國進入奴隸社會的標志,在這樣的情感體驗下,進而由教師補充奴隸社會的時間范圍(夏商周春秋)。然后提問學生“既然商朝是夏朝的下一個朝代,那么夏朝為什么會衰亡呢?”從而過渡到暴君夏桀的學習,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21頁第三段小字部分內容以及夏桀把人當作坐騎的圖片,讓學生嘗試歸納夏桀的暴行,從而明白夏朝為商朝取代的原因,認識奴隸主統治階級統治的殘酷性,并且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
初一歷史學生教案篇6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識記要求 了 解 使學生了解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 掌 握 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 能力
訓 練
過 程
方 法 觀察分析 從夏朝建立到西周滅亡的歷史進程,讓學生歸納。 概括提煉 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從夏朝建立到西周滅亡) 聯系比較 氏族部落與奴隸制國家,哪個進步?夏、商、西周疆域的不斷擴展 分析判斷 人心所向是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取得勝利的原因 整理列表 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歷史線索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著名的文明古國 辯證觀點 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既有進步性,也有殘酷性 教學重點 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學難點 西周的分封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我們如果要了解原始社會瓦解的歷史,可以從哪個遺址和哪個傳說中得到可信的歷史資料?(大汶口、禹建夏朝)結合課前提示引入新課。
引導過渡:夏朝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從此,我國進入奴隸社會,先后經歷了夏、商、西周、春秋時期,發生過許多重大的變革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夏朝的興衰
指導學生閱讀20頁“正文”,“動腦筋”:夏朝開始的家天下現象,后 世在中外歷史上曾廣泛存在。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播。
指導學生閱讀21頁“正文”、“閱讀文字”,觀看插圖,討論:夏桀比得上禹嗎?表現在哪里?(不能相比,因為他實行暴政)
指出:當人們奮起反抗桀的暴政時,夏朝就走到盡頭了。
二、商湯滅夏和 武王伐紂
指導學生閱讀21頁“正文”和“閱讀文字”,觀察21頁《桀把人當作坐騎》插圖、21頁《史記》資料欄和23頁《牧野之戰》圖,“動腦筋”(23頁): 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么會取得勝利?(A.他們的對手已經不行了。在平民和奴隸的反抗下,夏桀和 商紂的統治早就搖搖欲墜。
初一歷史學生教案篇7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較為系統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本課敘述的夏朝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湯滅夏建商、武王伐紂建立西周的經過,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進程、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討論,讓學生初步理解、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使學生首先認識到,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具有進步性;又認識到奴隸主階級對奴隸階級壓迫、剝削的殘酷性。其次,認識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
重點和難點
夏、商、西周的建立和滅亡,構成了本課的主線索。本課首先簡要地敘述了約公元前2070年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和夏桀無道為湯所滅、商朝建立的史實。其次,敘述了盤庚遷殷后,商朝疆域不斷擴大以及商紂的奢糜殘暴和武王伐紂,西周的建立。最后,敘述了周初統治者為鞏固奴隸制政權而實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滅亡。
本課的重點有二。其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為夏朝是我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國家,這也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生產關系方面的重大變革。其次,因為夏王朝的建立,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為重點,主要在于二者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鞏固統治的作用,對后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分封制同時也是本課的難點。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紹宗法制的情況下,要使學生明了分封制的內容,難度更大。 教
過
程 導入新課:
相信許多同學都聽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傳說,傳說中的嫦娥和后羿原是夏朝時的著名人物。我國在公元前21世紀就進入了奴隸社會,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我國整個奴隸社會時期包括夏、商、西周三個朝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夏、商、西周的興亡史。
講授新課
一、夏朝的興衰(約公元前2070年——1600年)
1、夏朝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啟繼禹位
(學生看書歸納再講解)
eq oac(○,1) 我國早期國家產生的標志是什么?(夏朝的建立)
eq oac(○,2) 夏朝的都城和統治的中心地區在哪里?(a陽城;b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展示《夏朝統治區域示意圖》,讓學生直觀了解夏朝的統治區域。)
eq oac(○,3) 夏朝組建了哪些國家機器?
(修筑了城堡、宮殿,建立政府機構,組建軍隊,并制定刑法,設置監獄。)
eq oac(○,4) 夏朝奴隸制國家機構的實質是什么?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在上一個單元,我們了解了原始社會的情況。在原始社會里,沒有階級,沒教過程 有剝削和壓迫,也沒有國家。原始社會晚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的出現,貧富分化加劇,社會日益分裂成兩大對立的社會集團——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奴隸主階級為了防止奴隸階級的反抗,開始設置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在這種情況下,奴隸制國家就產生了。
原始社會末期,禹建立了夏朝,在禹年老時,按照傳統的禪讓制,事先舉薦了繼承人。不久,禹的繼承人死了。禹又推薦東夷的伯益做繼承人。但禹卻不給伯益實權,使伯益得不到鍛煉,也不能在群眾中樹立威信。相反地,他卻把實權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啟,讓啟的親信也掌握許多權力。禹死后,伯益按照過去的傳統,躲到另一個地方去表示謙讓,讓各氏族、部落來決定由誰繼位。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權力都不及啟,啟輕而易舉地就繼承了禹位。伯益率東夷軍隊,打敗啟的軍隊,并將啟俘獲,囚禁起來。不久啟又逃出,重新組織隊伍,向伯益反攻。最后,啟把伯益捉住殺掉,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大家在這里要清楚四個概念,就是世襲制、禪讓制、公天下和家天下。
提問:
eq oac(○,1) 什么叫世襲制?
(“世襲制”指帝王世代沿襲的制度,一般由兩點組成,一是父死子繼,二是兄終弟及。也就是說父親死了之后,他的位置一般由兒子來繼承。如果在位的國王沒有后代,就由他的同胞弟弟來接任。)
eq oac(○,2) 什么叫禪讓制?
(禪讓知識原始社會后期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被推選人必須具備德和才兩個方面的條件。)
eq oac(○,3) “公天下”是什么意思?
(“公天下”指的是原始社會里,因為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沒有貧富分化,人人平等,共同勞動,共同消費,被后來的儒家學者視為“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
eq oac(○,4) “家天下”是什么意思?
(“家天下”是指進入階級社會后,由原來的天下為公變成天下為私,壟斷權力出現,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我國從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發展到奴隸制國家,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說說你的想法。
★(是社會的進步。因為原始社會雖然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但那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水平極端低下的基礎之上的,人們的生活水平極低,生活質量很差,文化的發展也極為緩慢。只有奴隸制,才使農業和手工業之間的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文化的發展繁榮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共經歷了400多年,讓我們來看看夏朝末代暴君夏桀的統治是怎樣的?
2、末代暴君夏桀
引導學生歸納夏桀的暴行
eq oac(○,1) 夏桀建造許多豪華宮室;
eq oac(○,2) 無休止地蒸發百姓,強迫他們服勞役;
eq oac(○,3) 不分晝夜飲酒作樂;
大家看課本《桀把人當坐騎》,想一想,這幅畫說明了什么道理?(暴政就會亡國) 教過程 “多行不義必自斃”,夏桀的殘暴統治導致了夏朝的衰落。那么,夏朝是怎樣滅亡的呢?我們來學習第二個內容“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正當夏桀失去民心之際,黃河下游的商國由于國君商湯善于任用賢人,關心百姓而逐漸強大起來。大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打敗夏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同學們可以通過課文的描述,了解到商湯善于任用賢人和關心百姓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商朝又被稱為殷朝,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盤庚遷殷”。
1、盤庚遷殷
在盤庚之前,由于水患,商朝的都城先后遷移過五次。大家想一想,一個國家的都城移來移去,這個國家會不會繁榮?
到了盤庚繼位的時候,政治上的混亂仍然十分嚴重,階級斗爭也日趨激烈,盤庚為了穩定政局,拯救政治危機,緩和階級矛盾,在公元前14世紀把都城遷到殷。遷都以后,商王朝的政局逐漸穩定下來,統治區域不斷擴大,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商朝的都城殷也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中心,所以后人又把商朝叫做殷朝。
盤庚遷殷后,商朝興盛了很長一段時間,到了商朝末年,商紂王統治時期,社會各種矛盾都達到了非常尖銳的程度,最終導致了商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