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級教案 > 歷史教案 >

歷史教育教案七年級

時間: 沐欽 歷史教案

歷史學者在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下寫作,并適當考慮如何在當下解釋過去的主流思想。有時候寫作是為了給自己的社會提供借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歷史教育教案七年級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教育教案七年級

歷史教育教案七年級精選篇1

[新課導入]

看到同學們一張張可愛的笑臉,老師真想用一個小游戲來測測大家。(小蜜峰游戲)抓住他人的同學請舉手,這些同學反應迅速、思維敏捷,十年二十年后一定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被抓住的同學請舉手,你們一定是善于合作、敢于吃苦、樂于奉獻的好孩子,將來一定能成為社會的領軍人物!今天,我們就穿越時空,來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看看那時的領軍人物是如何做的。

[新課學習]

自讀文本 梳理知識

1.文景之治

(1)背景:西漢初年,經濟 。

(2)措施:漢高祖和后繼者均注重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 ;注重發展 ;提倡 ,以身作則;文景時期,重視 。

2.漢武帝的大一統

(1)漢武帝大一統的原因

A 客觀:漢初的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

B 主觀:漢武帝 。

(2)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A 政治上:接愛 的建議,實行 。

B 思想上:接受 的建議,實行 。

C 文化上:在 興辦 ,大力推行 教育。

(3)漢武帝大一統的作用

使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 ,開始進入 時期。

深層探究 合作交流

1.西漢初社會狀況怎樣?漢高祖、文帝景帝又是如何親力親為的?

2.漢武帝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

3.唇槍舌戰:話說秦始皇和漢武帝!

展示提升 拓展延伸

學習漢朝,我們還得從秦朝說起。有人說秦始皇是迎祥祈福的阿拉丁神燈,卻有一位老人淚水汪汪地說他是充滿邪惡的潘多拉魔盒。(播放相關視頻)看過之后,相信同學們一定有話要說。(一組展示:分析秦的暴政和秦末戰爭)

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戰爭,西漢初該是什么樣的狀況?漢初的幾代皇帝又是如何做的呢?(二組展示:漢初經濟蕭條 漢高祖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

到漢武帝時期,他雄才大略,重用人才。(三組表演:漢武帝發現主父偃 董仲舒 衛青)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主父偃給漢武帝提了什么建議呢?(四組圖解:推恩令)

? ? ? ? ?

為了加強思想控制,董仲舒也給漢武帝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建議。(五組表演;諸子百家覲見 儒家勝出)于是,就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

(六組講解:漢武帝大一統的作用)

歷史教育教案七年級精選篇2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

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載體,通過問題設置、歷史情景再現、自學概括等多種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合作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他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對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具備初步的認識。

2.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教學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 教學用具

多媒體工具

4. 標簽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好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探究、合作學習。

(二)導入新課:

課件在以《大漢天子》主題曲《守業更比創業難》為背景音樂中開始。

師:為什么我們的華夏族會改稱“漢族”?為什么我們中國人被稱為“漢人”?我們的語言被稱作“漢語”?中國文字又被稱為“漢字”。

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實際上這一切都跟漢朝有密切關系,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高速發展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際威望高。正因為漢朝的強大,不僅影響到世界,而且對中國后來的發展同樣影響深遠,因此,很多同中國有關的稱呼被冠以“漢”字而固定下來。)本節課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漢朝的強盛情況。

(三)講授新課:

1.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展示史料:

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徐彥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公羊傳·隱公元年》

材料二:“《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漢書·王吉傳》

材料二:“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引出探究問題一:

你認為“大一統”的含義是什么?漢武帝在位時期如何實現漢朝的大一統的?

學生討論后發言,教師總結:

這里所說的“大一統”不僅僅指領土的統一,它還包括政治的清明、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

展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視頻資料

歷史教育教案七年級精選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文景→漢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

理解漢初統治者面臨的遺留問題,解決的過程,產生的功效

掌握漢武帝“大一統”的政策、措施及其歷史作用

過程與方法:

閱讀資料→理解大意→邏輯思維→得出結論(論從史出)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

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局面。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主要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由于時間跨度大(約四百年),涉及史實多,但限于課時,在教材中,“兩漢”側重講的是西漢,“興衰”側重講的是“興”。

本課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本課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教學設計思路

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和文字資料分析史實,完成教學。

教學媒體

多媒體計算機

教學結構和過程

復習導入:

1.楚漢戰爭的最后結果如何?

(啟發學生回答:劉邦最終打敗項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長安,建立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

2.劉邦為什么能夠得到勝利?

(指導學生觀看61頁“導入框”,結合上一課知識回答:善于用人,愛惜百姓,審時度勢,靈活應變等。)

過渡講解:俗話說“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難”,當年漢高祖面臨的也是這種情況。請看61-62頁“文景之治”的內容。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

一、文景之治

西漢初年,國家極度貧困。長期戰爭導致經濟凋敝。

《漢書 食貨志》記載:“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思考討論:如果你是劉邦,面對現實,應采取什么辦法?

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

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訓,欲圖長治久安。休養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臺并順利實施。

教師出示相關的減輕租稅的圖片和資料。學生看書,分類歸納文帝、景帝的措施。

1.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

2.發展農業生產

3.提倡節儉以身作則

4.重視“以德化民” 5.社會安定百姓富裕

漢文帝與景帝共在位39年,實行輕徭薄賦、獎勵生產、與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會安定,人民負擔進一步減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資治通卷》記載:“海內安寧,家給人足。”

后世對之評價較高,把這樣的治世稱為“文景之治”。

小結:

讓學生歸納西漢吸取秦朝滅亡的哪些教訓,制作秦漢措施比較表,如賦稅、徭役、刑罰等方面。更好的體會為何“秦亡漢興”。

這為漢武帝時達到鼎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1.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原因

歷史教育教案七年級精選篇4

一、整體思路說明 整體設計思路 自學為主,引導為輔 指導依據說明 杜郎口模式 

二、教學目標設計 ·基礎知識 1.掌握西漢和東漢興衰的基本脈絡。

2.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等基本史實。 ·能力目標 1.通過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打好學習歷史的基本功。

三、教學重點難點 ·情感態度 1.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鼎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局面。

2.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習策略 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教學重點 漢武帝的大一統。 ·教學難點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四、教學方法的設計

五、課堂難點解決措施 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學為主,可以自己下去找些資料

教師引導輔助學生掌握重難點 六、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過程

引入及導學 設計意圖 通過視頻和名詩古句,引起學生感官上的刺激 教學過程 配樂詩朗誦《沁園春 雪》導學 教師活動 書寫板書導學案

(一)文景之治:

閱讀課本67和68頁,完成以下任務:

1、背景:西漢初年,社會狀況如何

西漢初年,經濟 ,到處一片 景象。

2、措施:漢高祖吸取了教訓,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改變西漢初年的狀況

①減輕 。②注重發展 。

3、表現:“文景之治” 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文帝、景帝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了此局面的形成

①獎勵 。②提倡 。③重視 。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閱讀課本68和69頁,完成以下任務:

1、措施:(1)政治上:為加強 ,武帝接受 的建議,下令允許 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 。

(2)思想文化上:漢武帝接受 ?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句話含義是 。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 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以 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的學說。

2、作用:使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 ?,開始 進入 時期,開創了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盛世局面。

歷史教育教案七年級精選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兩漢水利與農業的進步、手工業的提高、商業的繁榮

體會“兩漢盛世”名不虛傳

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綜合歸納能力

通過思考和概總結兩漢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發展,手工業取得許多新的成就,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本課難點:農具的改進;絲織業的進步和冶鐵業的發展。

教學設計思路

充分利用書上的內容和補充的資料吸引學生的興趣,設計恰當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掌握漢朝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學媒體

計算機、錄像片、投影儀、掛圖或模型

教學結構和過程

導入: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顯著的特點。本課我們將學習兩漢經濟的發展。講授新課:

一、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1.興修水利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兩漢重視農田水利的興修。漢武帝和漢明帝時,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出示《關中水利圖》)漢初,黃河屢次決堤,造成嚴重的水災。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并親自巡視黃河工地,命隨從文官武將都去背柴,堵塞決口。此后黃河在80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水災。東漢時,黃河河道南移,黃河下游泛濫成災,淹沒了幾十個縣,“百姓怨嘆”,漢明帝時,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黃河流域的幾十萬勞動人民用了多種方法,經過一年時間,消除了水患,穩定了河道,使泛區廣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種,并引黃灌溉大片土地,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此后800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減少了。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1)犁壁(展示犁壁圖),西漢以前的耕犁沒有犁壁,安裝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畝,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發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個重大發展,這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2)牛耕技術(指導學生看《東漢牛耕圖》)西漢中期,牛耕得到大規模推廣。那時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耬車(指導學生看《耬車》圖),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請同學們想一想種子是怎樣通過耬車播到地里去的?它為什么有三個腳?人們是如何操縱它的?這種三腳耬車能同時播種三行。漏斗存放種籽,耬腳末端裝有小鐵鏵,起開溝作用,一人扶犁,一個牽牛,一次可把開溝、下種、覆蓋任務全部完成。這種耬車一天能播種一頃地。

3.農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二、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西漢時期,農業迅速發展,鐵器廣泛使用,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歷史教育教案七年級精選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包括水利興修與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繁榮的主要史實,并了解漢武帝經濟上的大一統措施。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通過講解、讀圖、討論的形式培養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經濟社會的發展時期,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發展,手工業取得了許多新的成就,居于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教學重點

治理黃河,農業的進步,絲織業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教學難點

在學習古代生產史科技知識的過程中培養想象力。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西漢和東漢初年統治者各采用了什么經濟政策?出現了什么局面?(西漢初年統治者重視農業,輕徭薄賦,獎勵農耕,提倡節儉,使“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現;東漢初年,光武帝多次下令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懲處貪官污吏,出現了“光武中興”)

導入新課

由于漢朝統治者對經濟的重視,使兩漢的經濟比前代有了很大發展。讓學生朗讀課文導言,導入新課。

(板書: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

古代中國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所以首先讓我們看看當時的農業有什么進步?

一、農業的進步(板書)

水利(板書)

(投影黃河水咆哮的畫面)

在農業發展的相關因素中,水是極其重要的。但有時水不能帶來利益,反而成為禍害。比如養育了中華民族的黃河,在歷史上就經常決口,給附近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漢朝的統治者十分重視治水,多次對黃河進行治理。提問:漢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過黃河?分別起了什么效果?

學生討論回答后板書,并稍加補充指出:

漢武帝治理黃河(板書)

漢武帝時期,黃河下游決口,泛濫十幾個郡,漢武帝親臨現場,下令治理黃河。其實漢武帝并不是一開始就想治理黃河的,但他決心修河之后馬上就去實行,命隨從的文官武將都去堵塞決口,終于取得了治黃成功,此后八十多年黃河下游沒有發生過大水災。提問:漢武帝親自治理黃河這一事件說明了什么?(漢武帝重視農業)

(2)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到西漢末年黃河水患又嚴重起來,直到東漢明帝時,水利專家王景率領幾十萬人,修筑了千余里黃河大堤,從此黃河八百多年沒有改道,下游被淹的土地變成了良田。

漢代的農民為了興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們還不斷地改進耕作的工具和技術。

農耕技術的改進(板書)

歷史教育教案七年級精選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兩漢時期水利興修;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及商業繁榮的表現。?

2、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3、認識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時期,手工業發展水平世界領先,這是值得驕傲的;這與兩漢長期的政治統一是分不開的。

教學重難點:

重點:1、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2、絲織和冶鐵技術的進步。?

難點: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首先我們對上節課所學的內容來回顧一下,經過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的風雨夾擊,漢高祖劉邦建立了漢朝,西漢之初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怎樣的景象?統治者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又是如何做的呢?(P67)

生:經濟蕭條、國家貧困、一片荒涼的景象。

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賦稅、徭役、兵役負擔,注重農業發展。

漢武帝時實現了政治、經濟、思想、軍事上的大一統。

[師]經過統治者的治理,西漢經濟有了發展。東漢時期統治者也勵精圖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兩漢經濟的發展這一節。

首先,請同學們分成三組自由閱讀,了解本課的大致概況,然后分別進入實況:以農民、手工業者、商人的身份介紹自己的國家和生活。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教師適當加以指導。(10分鐘)

一、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師]:在兩漢時期,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使黃河之水變的水旱從人,統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漢武帝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學生復述)

[師]:由此看來,兩漢時大規模治理黃河有兩次,一次是漢武帝時,一次是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

[板書]漢武帝時治理黃河 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黃河

補充:黃河原稱“河水”,西漢初年開始有了黃河的稱呼。先秦時期,黃河流域環境狀況良好,適合農業生產。中游氣候溫和,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下游氣候濕潤,湖泊較多。秦漢時期,這一區域的森林開始遭到破壞。到了秦始皇時期,因大興宮室,砍伐殆盡。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積而抬升,黃河開始泛濫。因此,治理黃河成了漢朝統治者不得不時常關心的大事。漢武帝與東漢明帝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正是認識到了“農業是天下之本,水利是農業之本”。不過同學們應該明白的一點是漢武帝也不是一開始就想治理黃河的,他對黃河水患的認識有一個可以說是相當漫長的過程。聽任黃河水泛濫了二十多年,直至影響到了國家財政收入,他才下決心治河的。現在哪位同學來回答第一個動腦筋題目?

生:田蚡是為了個人的私利不讓治河的。因為他的田產在黃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免除水患。

武帝又迷信思想,所以會聽田蚡的話。

當黃河決堤影響到財政收入了,漢武帝才派人去治理,而且親自力行。

[師]:這次治理有何效果?

生:黃河有八十多年沒有泛濫。到景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這次黃河有八百多年沒有改道。

[教師過渡]:兩漢農業的發展,除了水利興修之外,它的另一個表現為農具的改進。

[師]:如果你生活在兩漢時期,你是一位農民,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你可以怎么做?

生:①在耕犁上安裝犁壁。便于翻土碎土。(這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

②發明了耬車,用于播種,大大提高了播種速度。

③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節省了人力,提高了速度,增加了產量。

(扶犁者用牛鼻串環來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來控制犁的深度。)

[板書]農業工具:犁壁出現、二牛抬杠法、耬車

[補充]課本第73頁 耬車

耬車的構成分為種子箱、播種器、輸種管、開溝器、牽引裝置。由牛牽引,利用前進時的搖擺振動,使種子由種子箱落入播種器和輸種管,然后通過開溝器上的小孔搖落于耬腿開的溝內。優點在于將開溝、下種兩項作業合二為一,播種均勻,深淺一致且能節省種子,一次可播兩行,提高了勞動效率。

[師]:由此可以看出生產工具的改進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漢代我國農業生產處于世界先進行列的原因是什么?

生:(1)勞動人民善于創造和發明,制造了一批先進的生產工具。

(2)統治者重視農業,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負擔。

[師]:下面我們再看下農作物的種植(哪位同學來回答一下,當時種植的農作物有哪些?)

生:南北分別以水稻、小麥為主;桑麻廣泛種植。

[師]:請同學們想一下,當時大規模的種桑、種麻為了什么?

生:種桑為了養蠶,種麻為了織布。

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二目,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二、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師]:你是位手工業者,你以何為生?

生:我進行紡織,我用提花機織出的絲綢質地精良、薄如蟬翼,我還會染色,能織出精美的花紋,這些東西深受外國人的喜愛。

[補充]:絲綢是中國馳名世界的傳統產品,古代西方稱中國為“絲國”,中國通往西域各國的商路叫絲綢之路。種桑養蠶最早的是中國,而且長期是世界上唯一種桑養蠶的國家。到了漢代就已經有了很高的紡織技術。20世紀70年代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給我們提供了實物證據。僅在一號墓中,就出土了絲織品成衣五十多件(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還有繡枕、香巾、鞋襪和香囊等。絲織品種類別也由很多,簡單就是一個漢代絲綢博物館。其中一件素紗單衣,衣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薄如蟬翼,輕軟透明,總重量才49克令人贊嘆不已。

[師]:除了紡織,還有其他的嗎?

生:我還會冶鐵。

266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稷山县| 介休市| 泰宁县| 乌鲁木齐市| 宁陵县| 灵石县| 临朐县| 洛隆县| 沿河| 大余县| 鄢陵县| 庄浪县| 贵溪市| 绥芬河市| 白玉县| 金堂县| 随州市| 南充市| 荆门市| 石狮市| 交城县| 甘肃省| 汝州市| 正镶白旗| 无极县| 广宁县| 长垣县| 保定市| 宜宾县| 新巴尔虎右旗| 永嘉县| 天峻县| 铜山县| 兰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湾仔区| 内丘县| 荥阳市| 开阳县| 延川县|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