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設計
編寫教案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寫三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設計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三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設計下載,供大家參考。
三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比較分數的大小,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力目標:能比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比較和初步對比、總結的能力,在引導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將例題交給學生去自學,探究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趣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下面我們就一起欣賞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講述(故事大意)豬八戒在取經的路上,忽然找到一個大西瓜,他剛要吃,悟空一個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這個西瓜我們分開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師板書:1/2)八戒聽了滿臉不高興,這個西瓜是我發現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師板書1/4)
師:同學們說,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嗎?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們必須解決一個什么問題呢?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比較一下分數的大小(板書課題:比大小)
二、互動解疑
1、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1)質疑:
下面我們就來比較以下1/2和1/4(指板書)誰大誰小?為了直觀地比較出誰大誰小,請同學們四人一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紙分一分,涂一涂,發揮集體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說一說。
(3)交流匯報。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小組選代表說出自己的小組比較的思維過程(師適當引導并小評)
(4)小結: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紙,一張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剛才我們知道了把兩張相同的正方形的紙分成不同的份數,都取其中1份,這樣的兩個分數誰大誰小,而如果把兩張相同正方形的紙都分成相同的幾份,取不同的份數,這樣的兩個分數,哪一個大哪一個小呢?
三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數和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的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口算除法的.全過程。滲透轉化和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加深對口算除法的理解,發展數感。
3、情感與價值觀: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算理。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彩色手工紙10盒
教學過程
1、復習引入
1、1、認識盒裝手工紙數目
師:拿一盒手工紙,讓學生猜一猜里面有多少張?
學生猜后教師打開演示:介紹每沓10張,每盒100張。
1、2、師演示、生口答
(1)1盒里面有()沓手工紙,10沓有()個十張;
(2)2沓紙有()張,有()個十張;
(3)80張紙有()沓;
(4)2盒紙有()張,()個百張;
(5)400張能裝()盒,有()個百張。
【設計意圖】通過邊演示邊說想法,明確一沓就是一個十,幾沓就是幾十,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2、探究新知
教學例1
2、1、探索60÷3的口算方法。(課件出示例1)
把60張彩色手工紙平均分給3人,每人得到多少張?
(1)認真審題,獨立學習。
說一說: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你會列算式嗎?(板書:60÷3)
師:為什么用除法計算?(總數÷份數=每份數)
想一想:應該怎樣口算?
學生思考后,以小組為單位拿出一盒手工紙或小棒操作一下,把你的想法在小組中與同學說一說。
(2)匯報交流、耐心傾聽。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
預設1:60張紙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剛好分完。這樣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張。
預設2:60張紙就是6沓,6沓平均分給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張。(課件演示)
預設3:60里有6個十,6個十除以3是2個十,就是20。(板書橫式:6÷3=260÷3=20)
預設4: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
預設5:60—20—20—20=0共減3次,所以60÷3=20。
預設6:20+20+20=60所以60÷3=20。
【設計意圖】教材在這里的編寫意圖,是以直觀為支撐,形數結合。教師要盡量地多給出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充分的時間內親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在自主探索中運用新知轉化成舊知即表內除法的思想方法,化難為易,理解算理。
(3)算法優化,理清算理。
你認為以上算法哪一種比較好?為什么?
請與預設3相同學生再說一說,理解后,其他學生與同桌再互相說一說。
【設計意圖】學生口算除法往往喜歡這樣說: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這是一種描述的語音,是一種機械記憶的方法,這樣的描述有時容易產生誤解。如有學生說出,教師千萬不可回避,應耐心幫助學生理清其中的道理: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算法)。其實這種規律的總結是預設3(算理)的翻版。口算教學應讓學生充分理解算理,使學生盡可能用較為簡潔的語言表述計算過程。如60÷3表示把60看作6個十,6個十除以3是2個十,就是20;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算的,引導學生將整十數除以一位數轉化為表內除法。只有這樣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后續學習,溝通前后知識的聯系,總結出來的方法才能真正地為以后的學習服務。
(4)揭示課題、鞏固方法。
師:剛才我們計算了60÷3=20(張),它就是口算除法。(板書課題)
搶答題(卡片出示正反兩面)
5÷5=4÷29÷38÷4
50÷5=40÷2__________
根據前兩組的規律,讓學生猜一猜后面每一組算式,口算后說出算理。
同學們真厲害,下面有信心再解決一些問題嗎?
600÷3=(課件出示)
2、探索一位數除整百和整千數的商
(1)你是怎樣計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匯報后集體訂正)
預設1:6盒除以3,每人得2盒,2盒就是200。
預設2:6個百除以3是2個百,就是200。(讓多名學生再說一說,如不理解可用教具演示。)
(2)那么6000÷3呢?
【設計意圖】在60÷3和600÷3的基礎上,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直接類推出口算方法和結果。
2、3、引導小結:口算整十數、整百數和整千數除以一位數時,我們可以把整十數看成幾個十,把整百數看成幾個百,把整千數看成幾個千,轉化成表內除法再進行口算較為簡便。
1、探索120÷3的口算方法。(課件出示例2)
3個班上手工課一共用去120張彩色手工紙,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張?
認真審題,獨立學習。
說一說: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你會列算式嗎?(板書:120÷3)
師:為什么用除法計算?(總數÷份數=每份數)
想一想:應該怎樣口算?
先思考,再小組合作交流,可利用盒中的手工紙或小棒邊操作邊說。
匯報交流、耐心傾聽。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
預設1:可以把120張看成12沓,12沓除以3是4沓,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生匯報師課件演示)
預設2:可以把120看成12個十,12個十除以3是4個十,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
(3)算法優化,理清算理。
你認為以上兩種算法哪一種比較好?為什么?
請與預設2相同的學生再說一說,理解后其他學生再與同桌互相說一說。
(4)1200÷3呢?(板書)
【設計意圖】學生已有第一節課口算除法的基礎,通過復習用簡潔的語言表述一位數除法的計算過程,學生會很自然地遷移類推出一位數出幾百幾十的口算方法,配上直觀操作演示,更加深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在交流和復述中培養了學生數學表達能力。
小結:在計算一位數除幾百幾十時,可以將幾百幾十看作幾個十的數除以一位數,把它轉化為表內除法。
1、探索66÷3的口算方法。(課件出示例3)
把66張彩色手工紙平均分給3人,每人得到多少張?
(1)擺出準備好的66張紙或小棒,讓學生分一分,說一說是怎樣分的?
(2)多名學生說后,教師課件演示,并填空。
先分(),每份分得()沓,再分(),把單張的分成了()份,每份分得()張,分完后每份共有()張。
(3)說明計算方法:66張手工紙有6沓(每沓十張)和6張,也就是66可以分成6個十和6個。先分整沓的,就是把6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十,再分單張的,就是把6個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沓和單張合起來20+2=22,就是所求的結果。
分步算式:60÷3=206÷3=220+2=22(板書)
(4)引導小結
都是“先分后合”把幾十幾分成兩部分:整十數和一位數。分別除以幾再相加。將新問題轉化為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
【設計意圖】這是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每一位都能除盡的例題。學生通過邊分手工紙或小棒操作,邊說出口算步驟,讓學生充分理解算理。它采用的是“先分后合——化難為易”,將新問題分兩部分轉化成表內除法來解決問題。為了降低難度,教師以板書分步算式來解釋口算方法,這樣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為筆算除法打下基礎。
3、課堂練習
3、1、算一算,說一說。
8÷4=()15÷5=()
80÷4=()150÷5=()
800÷4=()1500÷5=()
9÷3=()24÷6=()
90÷3=()240÷6=()
900÷3=()2400÷6=()
你是怎么算的?對比這兩組題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
附答案:
8÷4=(2)15÷5=(3)
80÷4=(20)150÷5=(30)
800÷4=(200)1500÷5=(300)
9÷3=(3)24÷6=(4)
90÷3=(30)240÷6=(40)
900÷3=(300)2400÷6=(400)
左邊這組題商的位數與被除數相同。右邊這組題商的位數比被除數少一位。
3、2、解決問題。
一共90人,先排成人數相同的9列,再圍成人數相同的3個圓圈。
(1)每列多少人?(2)每個圓圈多少人?
附答案:
(1)90÷9=10(人)答:每列10人。
(2)90÷3=30(人)答:第個圓圈30人
又出示了一組“智慧島”習題。
附答案:
20元=200角200÷5=40(枝)答:可以買40枝鉛筆。
20÷2=10(本)答:可以買10本。
4、鞏固提升
4、1、填一填。
2、填出里()的數。
3、解決問題。
一只東北虎的體重是一只鴕鳥的4倍,是一只企鵝的9倍。
請你自己算一算企鵝和鴕鳥的體重。
附答案:
360÷9=40(千克)答:企鵝的體重是40千克。
360÷4=90(千克)答:企鵝的體重是90千克。
【設計意圖】練習時要求學生靈活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探索規律,發現簡便的口算方法,正確口算出結果,注重培養學生養成驗算和反思的習慣。
課后小結
a提問: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b師生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位數除兩位數、除整百整十數的口算,這些口算內容,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同時又可以為后面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打下基礎、加強這局部口算練習,有利于提高計算能力。
板書
口算除法
把兩位數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分別除以一位數后再相加。
60÷3=20
600÷3=200
120÷3=40
66÷3=22
三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設計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簡單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被除數是幾十幾的數),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的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口算除法的全過程。滲透轉化和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加深對口算除法的理解,發展數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口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被除數是幾十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口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被除數是幾十幾除法的算理。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練習
60÷3=360÷9=80÷4=
300÷6=2400÷6=4000÷5=
2、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有()個十,()個一。
(2)46里有()個十,()個一。
(3)62里有()個十,()個一。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來我們一起看看這道題。
1、動手操作,理解算法
(1)出示例題:
把66張彩色手工紙平均分給3人,每人得到多少張?
(2)讀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
生:要把66張彩色手工紙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3)理解題意并列式
板書:66÷3=
3、學生自己試著做一做并說明理由,可以借助小棒圖。
4、全班交流,說說你的想法。
預設:
生1:66就是6捆和6根小棒,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得到2捆和2根小棒,就是22根小棒。
生2:我是這樣想的:把6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十,6個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一,和起來就是22。
師用多媒體演示分一分
5、借助圖片,理解算理
出示圖片1:
60÷3=20
6÷3=2
20+2=22
小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是:先用十位上的數除以一位數,再用個位的數去除以一位數,最后把兩部分合起來就是商。
6、口算,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96÷3=46÷2=
(三)鞏固練習:
練一練
64÷2=84÷4=77÷7=
28÷2=69÷3=63÷3=
210÷3=350÷5=8100÷9=
420÷6=160÷2=1200÷6=
(四)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布置
作業:第13頁練習三,第5題;
第14頁練習三,第7題、第9題、
第10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設計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合理進行估算,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估算習慣。
教學重難點
了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
60÷6240÷8320÷4420÷7
450÷9630÷7360÷6400÷5
120÷3160÷4280÷4540÷9
2、說出下列各數的近似值。
1481938793
二、親身體驗,學習新知
1、引入新課
(1)有124箱貨物,李叔叔三人開了三部車,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車行駛了4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行多少千米?
(3)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讓學生根據除法的含義列出各題的算式。
124÷3223÷4100÷3182÷4
提問:請學生逐一說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說算式意思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來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書第13頁主題圖,同時出示例題2
教師:要求“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師:大約是什么意思?
教師:怎樣進行除法估算?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匯報討論結果。
第一種方法第二種方法
124≈120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平均每人大約運40箱剩下的4箱每人還可運1箱,每人大約運41箱。
引導學生對以上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
①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都正確的。
②兩種結果雖然有微小的差異,但都接近準確值,不影響問題的合理解決,可以說,這樣的差異在本題的解決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3、讓學生獨立進行估算。
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
223≈200223=200+23223≈240
200÷4=50200÷4=50240÷4=60
平均每小時約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師:以上3種結果都對,說明汽車的速度每小時在50~60之間,當然以55最佳,因為它更接近準確值。
小結:歸納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幾前幾百)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
4、再現問題:
(1)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組織學生討論:
①在解決第一題的時候,能將100估成120嗎?為什么?
②在解決第二題的時候。將182估成160合適還是估成200合適?
5、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的討論,讓大多數人明白:在第一題中,只有100元錢,所以估算時不能將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題中,已知災民182人,在考慮所需帳篷數時,應將182看成200,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帳篷讓災民度過困難期。
三、鞏固運用
完成教科書第16頁做一做的第1題和第2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怎樣進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
五、課堂作業:
教材練習三的第3題和第4題。
課后習題
完成練習三作業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體驗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辨認東、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觀察主題圖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并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小故事導入新課
放寒假時小紅去了一個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園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該向東、西、南、北哪個方向走呢?
二、愉快體驗,探究新知
1、觀察主題圖
(1)出示第2頁彩圖。
(2)我們現在來到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你們看見了哪些建筑物?愿意當小導游為大家介紹一下嗎?同桌之間互相解說。
(3)指名上臺講。
2、學習例1:出示第3頁彩圖。
(1)圖上畫的是小明和他的學校,你能告訴老師他在干什么嗎?大家想和他一樣去我們的操場上認識這四個方向嗎?
早上太陽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陽,我們面對的是什么方向?背對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學生相互說說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現在同學們像老師一樣伸開兩臂,我們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讓學生說說學校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問學校的教學樓等建筑物在操場的哪一面?
(3)請4位同學面朝4個方向背對背站好,讓他們說說自己面對的方向。引導其他同學觀察和發現東西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南北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
強調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4)回教室填寫例1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說一說教室里東、南、西、北各有什么(練習一第1題)?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5人一組,1人指揮,4人做動作。(1人指揮站中間,4人聽指揮站4個方向。)
四、課堂小結
今天大家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回家按照4個方向觀察房間的擺設,明天來告訴大家。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設計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用平均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過程,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初步感知“移多補少”“對應”等數學思想。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借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引入。
以幻燈片形式出示教師家的書櫥。
現在,我的書架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們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課題。
(1)學生思考,想象移動的過程。
(2)教師操作并提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么數?
(3)教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二)探究新知
1、引發質疑,探索新知。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通過這節課學習到哪些知識?
預設:
(1)平均數是一個什么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出示例1,為了保護環境,學校四年級1班的一組同學利用業余時間收集礦泉水瓶,做環保小衛士。
仔細觀察統計圖,從圖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什么問題?
預設:
(1)小紅比小蘭多收集多少個瓶子?
(2)小明再給小亮幾瓶,他倆的瓶子就一樣多?
(3)他們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
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
學生匯報交流。
小結1:求平均數實際就是把多的補給少的,在數學上叫做“移多補少”。
小結2:求平均數也可以采用計算的方法,用他們一共收集的礦泉水瓶個數總和除以人數,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14+12+11+15)÷4=13(個)。
【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解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掌握“移多補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數學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移多補少和計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礦泉水瓶,看這個平均數13,它是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小結: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教師: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說一說。
預設:
(1)本周平均最高氣溫6攝氏度。
(2)三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級2班五位同學平均每人捐10本圖書。
(4)李莉同學平均每天上學路上花費15分鐘。
【設計意圖】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實例,感受數學源于生活。
(三)知識應用
1、判斷。
(1)某小學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
(2)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會超過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學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強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強矮。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感受平均數的特點: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比數據中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
2、選擇。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噸。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平均用水量的問題,鞏固所學知識,根據所求問題找準與總數相對應的份數。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再看看開始想解決的問題:
(1)平均數是一個什么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現在能解決了嗎?
三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設計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掌握書寫格式,理解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算理,并能正確地進行筆算。
2、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筆算除法的步驟和商的書寫位置。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數,應該與下一位上的數合在一起繼續除的道理。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120÷4280÷7300÷5540÷924÷284÷4
93÷369÷3
提問:口算24÷2時你是怎樣想的?
2、計算:
二、親身體驗,學習新知
1、談話:我們已經學過了用豎式計算比較簡單的表內除法,現在我們學習稍復雜一點的筆算除法,既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
2、出示教科書第19頁的主題圖。
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畫面內容,并用自己的話口述畫面的內容。
教師根據畫面內容,編一道除法應用題。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參加植樹活動,共種42棵樹,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
(1)提問: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想一想這道題該會怎樣列式:(學生列式:42÷2)
(2)42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誰會口算42÷2?怎樣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擺好42根小棒,怎樣把四個十和兩個一各平均分成兩份?要分得又對又快。
(4)筆算:42÷2。
教師:剛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說明同學們口算對了,如果這道題用筆算怎樣算?筆算除法的順序和口算一樣,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怎樣用豎式計算除法。
師一邊講解一邊板書:先寫除法的豎式,被除數十位上的數表示4個十,4個十除以2商2個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寫2,用除數2去乘2個十,積是4個十,表示從被除數中已經分去的數,把4寫在42的十位下面,4減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數已經分完了,個位上還有2,要落下來繼續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寫在個位上,再用除數2去乘1,積是2,表示從被除數中分去的數,寫在上面落下來的被除數2的下面,2減2得0,表示個位上的數也分完了。
提問:做筆算時,先從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寫在什么位置上?
筆算除法,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題2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參加植樹活動,共種了52棵樹,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
(1)先讓學生獨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
(2)讓學生自行動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師:52平均分2份,讓我們一起拿出52根小棒來試著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還剩1捆,余下的1捆怎樣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開,與2根小棒合并起來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個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師:用豎式該怎樣計算呢?我們在動手操作時,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數十位上的5,商是2,寫在被除數十位上面,還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數比較,余數比除數小,余下的1表示1個十,個位上的2落下來,1個十連同個位上的2合起來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寫在被除數個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數是0。
(3)比較例題1和例題2的異同。
相同:都是從被除數十位上的數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要寫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數十位上還有余數,余下的數要與個位上的數合起來再除。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4)小結: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除法豎式的筆算方法,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還有余數,余下的數要與被除數個位落下來的數合并后,繼續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數要比除數小。
三、鞏固運用
1、完成教科書第20頁做一做的第1題。
讓學生用競賽的形式開始練習,看一看哪一組算得又對又快,并要求學生說一說思考的過程。
2、完成教科書第20頁做一做的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講評。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五、課堂作業:
練習四第1題。
課后習題
完成練習四相關練習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設計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合理進行估算,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估算習慣。
教學重難點
了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
60÷6240÷8320÷4420÷7
450÷9630÷7360÷6400÷5
120÷3160÷4280÷4540÷9
2、說出下列各數的近似值。
1481938793
二、親身體驗,學習新知
1、引入新課
(1)有124箱貨物,李叔叔三人開了三部車,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車行駛了4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行多少千米?
(3)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讓學生根據除法的含義列出各題的算式。
124÷3223÷4100÷3182÷4
提問:請學生逐一說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說算式意思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來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書第13頁主題圖,同時出示例題2
教師:要求“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師:大約是什么意思?
教師:怎樣進行除法估算?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匯報討論結果。
第一種方法第二種方法
124≈120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平均每人大約運40箱剩下的4箱每人還可運1箱,每人大約運41箱。
引導學生對以上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
①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都正確的。
②兩種結果雖然有微小的差異,但都接近準確值,不影響問題的合理解決,可以說,這樣的差異在本題的解決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3、讓學生獨立進行估算。
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
223≈200223=200+23223≈240
200÷4=50200÷4=50240÷4=60
平均每小時約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師:以上3種結果都對,說明汽車的速度每小時在50~60之間,當然以55最佳,因為它更接近準確值。
小結:歸納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幾前幾百)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
4、再現問題:
(1)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組織學生討論:
①在解決第一題的時候,能將100估成120嗎?為什么?
②在解決第二題的時候。將182估成160合適還是估成200合適?
5、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的討論,讓大多數人明白:在第一題中,只有100元錢,所以估算時不能將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題中,已知災民182人,在考慮所需帳篷數時,應將182看成200,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帳篷讓災民度過困難期。
三、鞏固運用
完成教科書第16頁做一做的第1題和第2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怎樣進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
五、課堂作業:
教材練習三的第3題和第4題。
課后習題
完成練習三作業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設計篇9
一、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師: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用數學方法去思考、解決。(板書:實際問題)
師:為了準備乒乓球比賽,老師去商店買乒乓球了。
課件:出示乒乓球和價格。
提問:看了屏幕你們知道了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你根據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問題來呢?
問題: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個?
買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買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問:哪個問題以前沒有學過?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師: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你可以自己先想辦法解決,然后在小組里討論。
學生匯報(板書):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問:你是怎么想的?
引導學生看圖理解,電腦閃爍表示圖意。
提問:5表示什么?2呢?“每袋5個”和“每個乒乓球的價錢是2元”這兩個信息有直接聯系嗎?根據這兩個信息可以求出什么?(買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買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買6袋要多少元:10×6=60)
提問:誰能說說這種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買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買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個)
30×2=60(元)
提問:你是怎么想的?
引導學生看圖理解,電腦閃爍表示圖意。
提問:6表示什么?5呢?“每袋5個”和“買了6袋”這兩個信息有直接聯系嗎?根據這兩個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個: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個,就可以求出什么?(買30個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問:這種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個,再算買30個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學生提出如下解決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師應讓學生說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個乒乓球,買6袋一共要12元,實際每袋有5個,所以再乘5,就是買6袋乒乓球所需的價錢。如果學生說不出理由,可以告訴學生:這樣算出正確的得數,但道理比較難理解,你們可以繼續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況下不用這種方法。
師: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講述:雖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還可以互相檢驗。
提問:你能用一句話說出剛才我們解決的實際問題有什么特征嗎?(板書:兩步連乘)
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時要怎樣觀察和思考?(要仔細看圖,認真閱讀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直接關系的兩個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練習鞏固,體會解題思路及方法。
談話:下面,我們就到應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幫小動物們解決兩個問題,好嗎?
1、出示第1題的情景圖,指導學生觀察,收集信息:從圖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幾個已知條件?問題是什么?
指名把這題的條件和問題連起來,完整地敘述一遍。
再讓學生獨立完成。
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說說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匯報,集體評議,說說解題思路。
2、課件出示。
師:小茄子告訴我們什么?大家一起讀一下。(學生齊讀)
你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獨立思考)
交流核對。
3、課件出示。
師:圖中告訴了我們什么?
學生列式計算,交流核對。
4、完成第5題
(1)出示第5題的情景圖,指導學生觀察,收集信息:從圖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幾個已知條件?問題是什么?
指名把這題的條件和問題連起來,完整地敘述一遍。
(2)讓學生各自獨立列式解答。
(3)教師組織交流:
指名說說解題思路,根據學生的口述畫出線段圖:
通過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蘋果樹是桃樹的6倍,掌握這題的兩種解法。
5、對比練習。
(1)商店在運進水果,每輛汽車一次可以運4噸,6輛汽車8次能運多少噸水果?
(2)商店在運進水果,每輛汽車可以運4噸,第一次來了6輛汽車,第二次來了8輛汽車,兩次次一共運進多少噸水果?
學生獨立解答,集體交流評議,辨析兩道應用題的異同點。
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第(2)題的兩種解法:
方法一:6+8=14(輛);14×4=56(噸)。
方法二:4×6=24(噸);4×8=32(噸);32+24=56(噸)。
6、第6題。
(1)觀察插圖,你讀懂了什么?
(2)要求8次一共運煤多少噸,一定要先知道什么?
(3)請你把你的想法告訴我們。
7、第7題。
(1)你獲得了什么數學信息?
(2)告訴我們“每人每天組裝8臺電腦”,現在要求幾人幾天?
(3)你打算怎么做?說說你的想法。(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4)小結:這是連乘問題的又一種類型,也有兩種不同的解答。
四、回顧反思,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兩步連乘應用題,你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現在談談你的收獲,好嗎?
三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設計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在圖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關系,并集體交流,使學生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2、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導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么?(指南針)
三、親身實踐,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匯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并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后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說說校園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借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鞏固運用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練習二第1、2、3題。
5、練習二第4題: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說說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漢的什么方向?
五、全課小結
1、這堂課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預習2: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