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
教案的編寫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成績和自信心。這里給大家分享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方便大家寫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時參考。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1
一、活動目標
1、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2、了解端午節有掛艾草以驅毒避蟲的習俗,有賽龍舟的習俗,還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如:有關屈原的傳說等。
3、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
4、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5、體驗和大家一起過節的快樂。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民俗民風。
2、自制自玩龍舟。
三、活動準備
粽子,做龍舟的材料,賽龍舟的錄像或圖片。
四、活動過程
A、師讀兒歌、講講端午節的來歷。
(1)師讀:五月五,過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賽龍舟,喜洋洋。老師講屈原的故事。
(2)介紹端午節兩項主要慶祝活動:包粽子、劃龍舟。
B、包粽子、看圖片。
(1)向幼兒介紹包粽子的材料(粽葉、糯米、線),示范包法,幼兒用紙片折“粽子”。
(2)幼兒看圖片,引導幼兒體會粽子的獨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國的特色點心,各地方包的形狀各異,有三角粽,有長條粽。口味不同,有紅棗餡,有肉餡,有無餡的。
(4)吃粽子時,我們習慣蘸蜂蜜糖,或者白糖,這樣吃起來更香。
C、采艾草、用途。
(1)師出示艾草,讓小朋友們觀看。在我們農村地區,艾草通常是長在田野邊。
(2)它的作用是驅蚊,辟邪。把它插在門上。
D、制作龍舟。
(1)讓幼兒欣賞龍舟大賽的錄像和圖片,激起幼兒自制自玩的興趣。
(2)制作龍舟。
將布圍在用兩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貼上各種彩色紙條。
畫一個龍頭,制作龍的頭飾。
E、劃龍舟。
組織幼兒進行“龍舟大賽”。船頭的幼兒頭帶龍的頭飾,其余兒童排成一隊坐在龍舟里,按鑼鼓節拍作劃船動作。也可兩舟之間開展競賽,哪隊動作整齊哪隊為勝。
F、延伸。
通過學念《過端午》,畫畫《賽龍舟》來增強過端午節的感受。最后,請小朋友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
五月五,過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賽龍舟,喜洋洋。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了解端午節的來歷,指導一些特殊的端午節物品,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活動準備:
1.掛圖:有關端午的圖片。
2.ppt,粽子;香袋;長命縷;雄黃酒;龍舟圖片。
3.建議家長事先為幼兒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
活動過程:
師:(教師出示粽子,龍舟,香袋,長命縷,雄黃酒圖片)小朋友看看圖片,你們認識這些東西嗎?他它們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龍舟(船),香袋......
師:我們可以在圖片中看到粽子,有龍舟,有香袋,還有的是什么東西呢?有沒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師:圖片中的東西一起復述一遍
你見過這些東西嗎?在哪里見到的?
幼:見過。家里,商店里......
師:現在,我們在家里,店里很容易看到這些物品,那小朋友們知道這些東西是在哪個節日里要用到的嗎?
幼:端午節
師:老師聽到好多小朋友說端午節,你們是怎么知道端午節的呢?
幼:我爸爸/我媽媽......給我講的。
師:小朋友們很認真,把爸爸,媽媽告訴你們的節日記下來了。沒有錯,這些東西呢,都要在端午節用的。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告訴老師,端午節是每年的什么時候?
幼:6月6日(公歷)五月初五(農歷)(給幼兒分析公歷,農歷)
師: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幼:屈原......
師: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聰明,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這個節日啊,和我國以為著名的詩人有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聽聽屈原的故事
(教師講故事......完)
師:端午節和誰有關?
幼:屈原
師:小朋友們聽得都很仔細,現在人們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幼:屈原
師:小朋友們都很聰明,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過端午節;小朋友們想想,為什么人們要紀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愛國家......(表達了人們對屈原怎樣的感情)
師:因為屈原愛自己的國家,他聽到自己國家滅亡了,心里很難受,跳進了汨羅江,小朋友們說屈原怎么樣啊?
幼:很偉大......
師:屈原很偉大,當時人們聽到屈原死的消息,他們怎么做的?
幼:劃小船,拿粽子、雞蛋......把雄黃酒倒進江里。
師:人們劃來小船打撈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魚蝦們吃屈原的身體,把粽子、雞蛋扔進河里,把雄黃酒倒進江中,讓水里的動物罪暈,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
師:人們對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
師:因為屈原愛國家,愛人民,所以人民也熱愛他。為了懷念他,以后農歷五月初五就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端午節。所以在我們過端午節的時候呢,包粽子,賽龍舟也成了我們的習俗了。
師:現在小朋友們清楚了沒有,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啊?
幼:紀念屈原。
師:在什么時候?
幼:農歷五月初五
師:我們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
師:我們現在呢,在完整的欣賞一下這個故事,體會一下大詩人屈原的心情,和人們對他的熱愛與懷念。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源自我國是不爭的事實。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
2、幫助幼兒了解端午節掛艾葉、菖蒲,佩帶香包以及吃粽子等習俗的由來與傳說。
活動準備:
1、將屈原、黃巢的傳說編成故事。
2、發動幼兒搜集有關端午節的圖片。
活動過程:
1、結合時事開展討論:端午節起源于那里?
2、組織幼兒觀看圖片,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3、欣賞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起源。
4、欣賞黃巢的故事,了解掛艾葉、菖蒲的來歷。
5、師生共同小結:端午節是我國特有的節日,我為我的國家感到自豪。
【端午節教案過端午節教案】相關文章: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體驗民俗文化,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2、喜歡勞動,樂于參加家務。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4、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活動。
5、通過討論,激發過節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過節。
活動準備:
視頻(端午節如何包粽子)粽葉細線已經弄好的粽子餡安全剪刀盆子
活動過程
1、導入部分老師:小朋友們好!端午節快到了,老師家里要來客人,小朋友們說說老師應該做什么招待客人呢?
小朋友:粽子。
老師:小朋友們真聰明,給老師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可是老師還有一個大難題,小朋友們愿不愿意幫助老師啊?
小朋友:愿意。
老師:老師家要來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個人包粽子,忙不過來,小朋友們可以和老師一起包粽子嗎?
小朋友:可以。
老師:小朋友們真好。可是你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嗎?(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沒有關系,下面來和老師一起一起看一個動畫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觀看視頻,了解端午節由來以及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老師:看了動畫片,小朋友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會吃粽子了吧?小朋友們回家后可以講給爸爸媽媽聽聽看。下面我們再看一個視頻,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們可要幫助老師喔。(放視頻)老師:小朋友們,看看那你們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現在我們就要用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大家一起來。老師先給大家示范一下。
(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使用剪刀。通過視頻學習及老師的示范,部分幼兒能自己摸索著包出一個大概,對于還不會或者無從下手的幼兒采用同伴幫助及老師指導,確保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老師:哇,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學習,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結束部分老師總結:哇,小朋友們真是能干,包的粽子讓老師忍不住要流口水啦。這下老師不用擔心沒法招呼客人了。謝謝小朋友們。希望大家能度過一個愉快的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粽子香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
活動延伸
告訴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粽子吃,并給爸爸媽媽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端午節。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目之一。
2、體驗中國民間節目的韻味。
3、知道端午節是幾月幾號。
4、通過參加節日環境創設,感受參與節日慶祝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初步了解中國農歷記年的方法。
2、幼兒用書:《快樂端午節》。
活動過程: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節。
★教師:今天是什么日子?
★幼兒和同伴交流。
★請個別幼兒在全班面前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歷的五月五日。
2、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教師:端午節是怎么來的,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傳說故事?
★幼兒相互交流。
★教師請兩名幼兒講述,大家分享端午節的傳說。
★教師小結:古代楚國的詩人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在秦國攻破楚國京都時,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后,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涌到汩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3、引導幼兒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教師: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為什么進行這樣的活動?
★幼兒分組交流。
★每組選1名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配香囊等。
4、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鞏固對端午節的了解。
★教師:書上有許多活動,請你找出端午節里人們的活動。
★幼兒認讀,并完成幼兒用書上的練習。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體驗集體吃粽子的快樂。
2.指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理解有關節日的一些風俗習慣。
3.能用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1.活動前家長與幼兒一起了解端午節。
2.賽龍舟的錄像;幾個不同大小的香包;一個大粽子,幼兒每人一個小粽子。
3.教學掛圖《屈原的故事》;教學音帶《屈原的故事》。
活動過程1.出示粽子導入活動。
--教師出示大粽子,提問:這是什么?你們吃過嗎?是什么味道?過什么節日要吃粽子?
--介紹節日名稱的"端午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中國人就要過端午節。
--提示語: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呢?這個節日表示什么意思?讓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
2.講述故事,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出示掛圖,播放錄音《屈原的故事》。
--提問并小結:現在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原來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劃船是為了尋找投江的屈原爺爺,粽子是扔進江里喂魚的,是為了魚兒不傷害屈原爺爺)3.觀看錄像,感受賽龍舟是緊張、歡快的氣氛。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看賽龍舟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4.了解相關風俗活動5.品嘗粽子,體驗快樂。
--請幼兒自己動手剝粽子,吃粽子。
--請幼兒交流粽子的味道。
活動建議與提示:
1.此活動安排在端午節的前一周在開展。
2.組織幼兒自由閱讀相關才來哦,了解粽子的來歷、端午節里的民間風俗。請幼兒用橡皮泥報紙、繩子等材料做粽子,布置一個粽子展示會。
3.如果條件許可,活動前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的端午節的活動錄像,如賽龍舟、包粽子、做香包等,使用前后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端午節里的民間慶祝活動。
4.請家長與孩子進行娛樂游戲"劃龍船",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7
教學目標:
幫助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及愛國熱情,并在解說當地過端午節的習俗中增長歷史知識。
教學重點:
學社自己動手做“龍舟”、“粽子”。
教學難點:
學生合理利用廢舊物。
教學方法:
討論、練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農歷五月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又稱作端午節、午日節、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基本相同。在每年這一天,大家會進行一些掛艾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佩香囊等活動。板書課題。
二、授課
1、討論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來歷據說是為了紀念歷史上的民族詩人屈原,當年楚人因為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還不見蹤跡,而這便成了”龍舟競渡的起源。同時人們還煮了許多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久而久之,每年農歷五月五,人們都用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提問:同學們知道端午節還有什么習俗嗎?
“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傳統的香囊內有香料,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串,形形色色,玲瓏悅目。”
2、讀兒歌
“五月五,過端午,鑼鼓喧天賽龍舟,掛艾葉,佩香囊。家家戶戶扎粽忙。”
3、老師示范
1)將紙杯剪開;2)用膠水粘好;3)用吸管做船槳;4)做龍頭和小人。
4、學生討論,嘗試做。
5、示范做粽子
1)把紙裁成長方形;2)連續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來做粽子,再用繩子綁好。
6、小組制作
1)選擇合適的廢舊掛歷、包裝紙、彩色絲線或毛線,做個紙粽香囊。
2)用紙杯和吸管來做一只“龍舟”。
7、老師指導
點評作業
8、展示作品
填寫意見卡,填寫出自己對作品的評價以及他人對作品的建議。
9、分組進行扎粽子或劃龍舟比賽。學生集體評選出最佳選手。
三、小結:紙粽可作為禮物過節時送給親朋好友,龍舟可以用來進行一次同學之間的友誼賽。
第二課時:描繪劃龍舟的場景
1、龍舟上人物角色、動態:旗手、舵手、劃槳手、鼓手,動作各不相同。
2、場景熱鬧歡快,色彩鮮艷豐富。
3、學生創作,教師輔導巡視。
4、作業展評。
5、小結:有學生自己談談收獲。
板書設計:12、端午節
1、老師示范作龍舟:
1)將紙杯剪開;2)用膠水粘好;3)用吸管做船槳;4)做龍頭和小人。
2、示范做粽子:
1)把紙裁成長方形;2)連續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來做粽子,再用繩子綁好。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8
一、設計背景: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今天我們舉行以“我們的節日――端午節”為主題的班會活動,讓學生們能夠更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等,體驗我國傳統的佳節,讓同學們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動地點:教室
四、活動時間:2021年6月
五、活動前準備: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故事、多媒體課件等。
六、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1、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那么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走進端午”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活動一】端午說由來
(一)端午節別稱
1、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2、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學生交流)
(二)端午講故事
1、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關于端午節故事傳說很多,你們知道哪些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嗎?
2、學生講述端午節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結。
【活動二】端午話習俗
(一)賽龍舟
1、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學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多媒體課件:賽龍舟)
3、端午節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學生交流)
(二)話粽子
1、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學生介紹粽子的由來。)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多媒體課件:粽子)
3、我國各地方的粽子還各有特色,請幾個外地學生介紹他們家鄉的粽子。
(由三名來自浙江、江西、黑龍江學生介紹。)
4、主持人小結。
【活動三】端午賽詩會
1、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被稱作“詩人節”。
2、請幾位學生朗誦端午節的詩篇。
(1)《端午》唐文秀
(2)《五月五日》梅堯臣
(3)《端午節的懷念》
3、主持人小結: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國有關端午節民俗文化領域中,大家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活動四】談感受,激發情感
1、今年端午節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過的?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主持人總結: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教師總結】
看了你們自己策劃的主題班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自己都對端午節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段話來結束今天的主題班會,也希望同學們用這段話來勉勵自己。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9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知道端午節的日期,通過學習端午節兒歌,知道什么是端午節。
2、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從聽故事看視頻中感受端午節的意義。
3、幼兒和老師還只有伙伴一起玩玩端午節相關游戲、嘗嘗端午節粽子,共享節日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1、粽子
2、艾蒿等實物
3、端午的相關圖片和動畫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兒歌,《五月五》,讓幼兒感受到端午節是一個喜慶、熱鬧、愉快的節日。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掛香囊。
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沾白糖。
咸鴨蛋,噴噴香,龍舟下水喜洋洋。
2、教師為幼兒設置區角游戲環節:通過區角環境創設的端午主題,教師配合圖片和動畫給幼兒講解介紹有關端午節的習俗。
(1)掛艾葉: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
(2)賽龍舟: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3)吃粽子: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根據史書記載,吃粽子源于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4)佩香包:節日習俗,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5)五彩繩:花繩既是五彩絲,又俗稱五色絲。早在東漢應劭著《風俗演義》中就已經記載說把它系在臂上可避病除鬼、不染病瘟。在《續漢書》、《后漢書》中,端午日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門戶裝飾,認為可以抵防惡氣。
3、教師出示端午節吃的粽子,引導幼兒觀察認識。分發粽子、幼兒吃粽子感受端午節的快樂。
(1)教師出示端午節粽子實物讓幼兒觀察粽子的外形和顏色。
(2)教師撥開粽子讓幼兒了解粽子的組成并讓幼兒認識粽葉。
(3)教師將粽子分給幼兒品嘗,大家一起感受節日的快樂。
四、活動總結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讓幼兒回家與家長一起分享在幼兒園的端午活動內容。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10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知道其來歷及風俗習慣。
2、了解粽子的制作過程。
3、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二、活動準備:課件
三、活動過程:
(一)粽子圖片導入,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師:小朋友們,這是什么?你們吃過粽子嗎?粽子是什么樣子的?是什么味道的?我們在什么時候吃粽子?端午節是什么節日?在端午節人們都要做些什么?
過渡:端午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而產生的節日。在端午節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端午節。
(二)欣賞課件,了解粽子制作過程。
師:你們知道粽子是怎么制作的嗎?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三)欣賞課件,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
提問:(1)端午節是怎么來的?
(2)你們知道端午節都有什么好玩的活動嗎?
(3)端午節還有什么風俗習慣?
(四)自然結束。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2、感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
3、體驗和大家一起過節的快樂。
準備粽子圖片、端午節ppt、兒歌。
教學重點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
教學難點感受中國節日特有的韻味。
一、導入環節。
出示粽子圖片導入活動。
"你認識圖片里的食物?""每一個不同的傳統節日都會有不一樣的食物,例如中秋吃月餅,元宵節吃湯圓,那么端午節吃什么呢?(粽子)"二:基本環節。
1、播放ppt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你知道為什么叫端午節嗎?你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特色活動嗎?"
2、逐頁播放ppt學習端午節的相關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很流行,已經流傳兩千多年。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是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小得像手指一般最有名的粽子:在嘉興,稱為&39;五芳齋粽子&39;寧波粽子:為四角形,有赤豆粽、紅棗粽等"喝雄黃酒。
"端午時節后,氣候開始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各種疫病容易感染。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剛好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的臉,耳朵和鼻子以及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希望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后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佩戴香包五色手環。
掛艾草和菖蒲。
"掛艾草和菖蒲有什么作用呢?"編制蛋袋。
"為什么要編蛋袋呢?他是一個神話傳說……、"
3、學習端午兒歌。
"我們學習一首關于端午節的兒歌,邊念兒歌你就會記住端午習俗。"
三、結束環節。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佩戴香包、掛艾草和菖蒲、編制蛋袋等習俗,端午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是對我們祖先幾千年的民族精神和品格的傳承。"。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12
設計思考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_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以下主要經驗:
①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
②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五黃”指黃豆做的粽子、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③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俗。
④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
⑤端午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如:有關屈原的傳說等。
活動目標
(1)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如:賽龍舟、掛五端、吃五黃、佩香包等。
(2)積極參與調查、交流、制作、討論等活動,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對節日的經驗與感受,不斷豐富主題教育環境。
(3)具有較強的集體意識,體驗與同伴及弟弟、妹妹們齊心協力迎接挑戰的快樂。
(4)通過參加節日環境創設,感受參與節日慶祝活動的樂趣。
(5)體驗節日的快樂氛圍。
主題活動實施概況
1、我知道的端午節
語言、社會
集體
2、包粽子
藝術
集體
3、自制香包
藝術
分組
4、折紙粽
藝術
分組區域
5、熱鬧的賽龍舟
語言、社會
集體
6、龍舟競賽
健康、社會
集體
7、一起過端午
綜合
大帶小活動
環境創設
(1)園內大廳布置“賽龍舟”的場景;
(2)班級中陳列幼兒收集的與端午節有關的物品,懸掛艾草、粽子、鴨蛋、香包等;
(3)各班以端午節為主題更換主題墻飾,展示幼兒參與端午節活動的全過程及在活動過程中的發現、收獲與體驗:
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調查”、“我的發現”等為標題展示幼兒端午節活動進展情況,如:有關端午的問題以及對端午的傳說與習俗方面的調查資料等;
②小班則可以以“我們在端午節里”為題展出幼兒的活動情況;
(4)區域中提供與主題相關的操作材料,如:
①圖書角:提供有關端午節的圖書、圖片,供幼兒欣賞、閱讀;
②體育角:提供“賽龍舟”游戲所需的竹竿、彩條、紙棍、小旗等,供幼兒游戲;
③動手區:中、大班提供紙、線等材料供幼兒嘗試包粽子、縫香包、編鴨蛋網,小班提供油泥讓幼兒嘗試自制綠豆糕、鴨蛋。
(5)家長園地:介紹主題活動中須請家長配合的內容、主題活動進展情況等資源利用。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13
一、設計背景: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今天我們舉行以“我們的節日——端午節”為主題的班會活動,讓學生們能夠更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等,體驗我國傳統的佳節,讓同學們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動地點:
7.3教室
四、活動時間:
20__年_月_日
五、活動前準備:
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故事、多媒體課件等。
六、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1、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那么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走進端午”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活動一】端午說由來
(一)端午節別稱
1、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2、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學生交流)
(二)端午講故事
1、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關于端午節故事傳說很多,你們知道哪些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嗎?
2、學生講述端午節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結。
【活動二】端午話習俗
(一)賽龍舟
1、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學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多媒體課件:賽龍舟)
3、端午節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學生交流)
(二)話粽子
1、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學生介紹粽子的由來。)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多媒體課件:粽子)
3、我國各地方的粽子還各有特色,請幾個外地學生介紹他們家鄉的粽子。
(由三名來自浙江、江西、黑龍江學生介紹。)
4、主持人小結。
【活動三】端午賽詩會
1、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被稱作“詩人節”。
2、請幾位學生朗誦端午節的詩篇。
(1)《端午》唐文秀
(2)《五月五日》梅堯臣
(3)《端午節的懷念》
3、主持人小結: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國有關端午節民俗文化領域中,大家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活動四】談感受,激發情感
1、今年端午節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過的?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主持人總結: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教師總結】
看了你們自己策劃的主題班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自己都對端午節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段話來結束今天的主題班會,也希望同學們用這段話來勉勵自己。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14
活動目標:
1、感知titi和ta的節奏,區別拍子和節奏。
2、感受民族藝術美感,了解民族節日。
3、在情境律動中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
4、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5、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活動準備:CD、錄音機、打棒人手一份、圖譜一張、掛圖。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1、師:小老鼠在河邊遇見了龍舟爺爺,就問龍舟爺爺:“什么是端午節?”
2、了解和感受民族節日的氣氛。
教師根據圖片中的粽子、香包、龍舟以及初夏的植物,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二、通過學習兒歌感知節拍和節奏
1、語詞律動
師:說著說著小老鼠就唱起了好聽的兒謠,你聽……
(配合音樂做律動,初次感知兒謠,教師做,幼兒模仿)!
2、感知拍子
師:老師每到一句都會點一個地方哦,你們跟著我做哦!
幼兒隨教師肢體拍拍子,感知拍子的重拍點。
3、感知節奏
(1)師:我們一起來幫小老鼠拍手加油吧!
(根據節奏拍手,及肢體各部位的創編)
(2)感知節奏,感知titi和ta的節奏教師畫十六宮格,并畫上節奏,認識titi和ta
(師幼共點十六宮格,感知節奏_和__)
三、樂器感知
1、介紹樂器——打棒
師:這個樂器叫什么名字?能發出什么聲音?
(介紹打棒的正確用法及音色特點)
2、利用樂器干支節奏及拍子
(1)教師帶領幼兒利用打棒打拍子
(2)教師帶領幼兒利用打棒打節奏
四、律動,導出活動
師:我們和小老鼠一起去過端午節吧!
(教師念兒歌,做語詞律動走出教室)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15
一、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2、知道包粽子的原料和方法。
3、激發幼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
4、愿意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二、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人手一冊或賽龍舟的錄像和圖片。
包粽子的材料,香包、鴨蛋、粽子各一個。
三、活動過程
1、出示粽子,引出“端午節”的傳說。
提問:這是什么?你們吃過粽子嗎?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幼兒自由討論,說說大家在這段時間里經常看見大人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為了什么?
介紹端午節來歷的傳說。
2、組織幼兒觀看圖片或幼兒用書,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在端午節,人們會進行哪些活動?
龍舟是什么樣的?人們在怎樣劃龍舟的?一邊劃龍舟還做些什么?他們為什么這樣做?
綠色的粽子里面有什么?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包出來的?
你吃過粽子嗎?你吃過什么樣的粽子?
3、教師介紹其他的有關的風俗習慣。
小結:端午節是中國人特有的節日。
4、品嘗粽子,感受節日的氣氛。
四、教學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大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本活動開始時我先出示粽子,引出話題。接著通過觀看卡通視頻,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最后通過觀看賽龍舟視頻,感受賽龍舟時的緊張的氣氛。屈原這個人物對于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了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課堂效果來看,幼兒對于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兒都知道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整堂活動中幼兒還是比較投入的。在屈原這個人物介紹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再加強改進。讓幼兒更容易接受并學習。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16
一、活動階段
1、確定集合地點(重慶工商大學校前廣場)。
2、設立路線圖,專人接送,提示注意安全。確保人人安全到達。
3、安排好每個班委帶領班級小組。確保同學們無安全隱患。
4、除以上措施外,我們還要使同學們明白我們活動是真心為同學們開設交流平臺的活動。以增強同學們對我們活動的好奇心,從而加入我們活動。
二、工作安排:
宣傳工作
1、班會上由班長李蝶思負責向同學們介紹我們的端午節活動,并闡明此次活動的主題、目的和意義。(為同學們系統地介紹和闡述活動的意義是增強同學們的感情)。
2、所有材料準備由譚天和何澤敏負責。
3、后期的經費匯總及校核成稿以及活動統籌由李艷、李蝶思負責。
活動現場
1、對前來集合的同學進行指導。等待其他同學,以便集體出發,避免個人主義。關注大家安全由陳軍、何澤敏、張重舟負責。
2、路線指引由李艷、譚天負責。
3、現場活動游戲制作和調動同學的積極性由李蝶思、傳霞、李昕負責(注意活動的目的和主題,不可偏離主題,控制住場面)。
返校工作
1、考慮到時間問題,所以必須控制返校時間,以確保同學們的個人安全。
2、到校后,要在校前廣場點名,以確保每個人都安全返校。
注:此次完全針對10級工業設計一班同學。
經費預算:
1、車費:100元,4元/人。
2、糖果:40元
3、飲料:100元。
4、餐費:(共兩餐):500元,20元/人。
5、后期材料處理費用:10元。
6、簽字筆5支:10元2元/支。
7、飲用水:15元、
合計:760元。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17
活動目標
1、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2、了解端午節有掛艾草以驅毒避蟲的習俗,有賽龍舟的習俗,還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如:有關屈原的傳說等。
3、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
4、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5、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小常識。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民俗民風。
2.自制自玩龍舟
活動準備
粽子,做龍舟的材料,賽龍舟的錄像或圖片。
活動過程
講講來歷包粽子、看圖片采艾草制作玩劃學讀《過端午》(延伸)
-------─→-------------─→?─→?─→?畫畫
故事兒歌生活龍舟龍舟賽龍舟
A、師讀兒歌、講講端午節的來歷
(1)師讀:五月五,過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賽龍舟,喜洋洋。老師講屈原的故事。
(2)介紹端午節兩項主要慶祝活動:包粽子、劃龍舟。
B、包粽子、看圖片
(1)向幼兒介紹包粽子的材料,(粽葉,糯米,線)。示范包法,幼兒用紙片折“粽子”。
(2)幼兒看圖片,引導幼兒體會粽子的獨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國的特色點心,各地方包的形狀各異,有三角粽,有長條粽。口味不同,有紅棗餡,有肉餡,有無餡的。
(4)吃粽子時,我們習慣蘸蜂蜜糖,或者白糖,這樣吃起來更香。
C、采艾草、用途
(1)師出示艾草,讓小朋友們觀看。在我們農村地區,艾草通常是長在田野邊。(2)它的作用是驅蚊,辟邪。把它插在門上。
D、制作龍舟
(1)讓幼兒欣賞龍舟大賽的錄像和圖片,激起幼兒自制自玩的興趣。
(2)制作龍舟。
將布圍在用兩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貼上各種彩色紙條。
畫一個龍頭,制作龍的頭飾。
E、劃龍舟
組織幼兒進行“龍舟大賽”。船頭的幼兒頭帶龍的頭飾,其余兒童排成一隊坐在龍舟里,按鑼鼓節拍作劃船動作。也可兩舟之間開展競賽,哪隊動作整齊哪隊為勝。
F、延伸
通過學念《過端午》,畫畫《賽龍舟》來增強過端午節的感受。最后,請小朋友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過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賽龍舟,喜洋洋。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18
教學目標:
1、認識“粽、檐、囊、輔、措、誣、頌”7個字,會寫“佩、戴、措、誣、頌、駕、尸、俗”8個字,掌握“佩帶、愛戴、措施、誣陷、傳頌、尸體、習俗”等詞語。
2、用自己的話說說端午節的由來,學習復述課文。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抓住文中的重點內容,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復述課文。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閱讀有關書籍或訪問家長,了解端午節的習俗及屈原這個歷史人物。
2、自制的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提綱
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知道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嗎?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端午節的由來》這篇課文吧!
二、展示與交流
1、匯報生字詞。
(1)讀詞語:佩帶、愛戴、措施、誣陷、傳頌、駕船、尸體、習俗
學生提醒注意:“施”和“尸”是翹舌音。“頌”和“俗”是平舌音。
(2)理解詞語:
輔佐:協助
愛戴:衷心敬愛與擁護,多用于對長輩。
誣陷:誣告陷害。
無中生有:指沒有事實依據而憑空捏造。
讒言:陷害人的壞話。
流放:將罪犯驅逐到邊遠的地方去生活或勞動的刑罰。
祭奠:為死去的人舉行儀式,表示追念。
祈禱:宗教儀式之一。本文中包含有“懇求”的意思。
3、學生自由讀文,把課文讀通讀順。通過讀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4、學生從兩方面來匯報:
(1)端午節的由來。
(2)愛國詩人屈原。
(學生說出大概的內容既可,不做更細的要求。只是大致的了解。)
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是由何而來的呢?課文的中的哪部分作了簡要的說明呢?
2、學生自由讀文1——2自然段,想一想,畫一畫。
3、學生匯報。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插艾葉等。
由來:紀念屈原,至今以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4、感情朗讀。
三、反饋與檢測
1、讀詞
2、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愛戴——
輔佐——
誣陷——
流放——
四、課堂小節,置留問題
為了紀念屈原,這些習俗以有兩千多年,那么課文是如何細致的來記敘端午節的由來的呢?相信在下節課的學習中,你就會找到答案。
五、布置作業
1、抄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繼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30端午節的由來
傳統節日——屈原
第二課時
一、預習提綱
復習導入
1、讀詞語:佩帶、愛戴、措施、誣陷、傳頌、駕船、尸體、習俗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對端午節的由來你了解了多少呢?誰愿意說一說。
二、展示與交流
1、默讀課文,屈原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什么要投江?投江后人們是怎樣做的?人們為什么要向江里投粽子?想一想、畫一畫,并做好批注。
2、圍繞上面問題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學習。
3、組織全班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同時抓住重點詞句,感悟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和老百姓對屈原的愛戴、懷念之情。]
4、學生匯報,教師引導點撥。
●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
(引導學生通過3自然段的內容來理解。)
(1)他忠誠愛國,很有才干。在他的輔佐下,楚國……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百姓對他十分愛戴。
(從這句話中不但要體會到屈原的才干,而且要讓學生知道他愛國愛民,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2)……最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但是,屈原依然熱愛自己的祖國,關注人們的疾苦。他寫了很多愛國詩歌,并被人們廣泛傳頌。
(此處可以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補充一些屈原的愛國詩歌,進一步體會出屈原的憂國憂民。)
●投江原因:
(引導學生通過4自然段的內容來理解。)
因秦國占領了楚國的首都。屈原悲憤萬分,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
(這部分內容寫出了投江原因,也更突出了屈原的愛國精神。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書中的插圖,想象屈原投江時的情景,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刻體會屈原的愛國之情。)
●人們的做法:
(引導學生通過5自然段的內容來理解。)
(1)楚國的百姓知道后……想去就他。
(通過“放聲大哭”“像潮水一樣”說明百姓十分愛戴屈原,來就他的人很多。)
(2)他們把船上的大米……想藥昏江中的蛟龍,使它們無法張口。
(這些也都體現了對屈原的愛戴,指導學生讀出百姓的悲痛之情。)
●投粽子的原因:
(引導學生通過6自然段的內容來理解。)
(1)因有人夢見“屈原的容顏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辦法,讓屈原能夠吃到。
(2)……那怎么辦呢?大家想啊,想啊,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
(這一句說出了人們是懷著美好的愿望想找出一個辦法讓屈原能吃到食物。“想啊想啊”“終于”說明大家動了很多腦筋,想了很多辦法,最后才找到一個好辦法。要指導學生朗讀,體會出這一點。)
小結:從此,每年五月初五祭奠屈原的時候,人們都往水中投粽子。這一天也逐漸成了我國的傳統節日。
5、全班有感情地齊讀7自然段。
三、反饋與檢測。
1、通過同學們的理解與分析,我們認識了一個憂國憂民詩人——屈原,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收獲真是不小。那么你能把端午節的由來復述出來嗎?
2、學生在小組內練習復述。
3、指名在全班復述。
四、總結全文,置留作業。
1、師生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獲。
2、把端午節的由來說給家長、好朋友聽。
板書設計:
30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憂國憂民——投江自盡
百姓——愛戴——紀念屈原
教學反思:
在授課過程中,為了更好的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盡可能地運用多媒體,通過播放端午民俗片段、精心制作的圖片文件和實物掛件等形式,讓孩子們對民俗文化能有直觀的感性的理解和領悟。顯然,同學們對于這些豐富多彩的授課形式是喜聞樂見的。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19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_
2、了解端午節的來歷,指導一些特殊的端午節物品,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活動準備:
1、掛圖30號;《小朋友的書·我愛夏天》
2、ppt,粽子;香袋;長命縷;雄黃酒;龍舟圖片。
3、建議家長事先為幼兒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
活動過程:
1、了解端午節有關物品。
師:(教師出示粽子,龍舟,香袋,長命縷,雄黃酒圖片)小朋友看看圖片,你們認識這些東西嗎?他它們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龍舟(船),香袋……
師:我們可以在圖片中看到粽子,有龍舟,有香袋,還有的師什么東西呢?有沒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師:圖片中的東西一起復述一遍你見過這些東西嗎?在哪里見到的?
幼:見過。家里,商店里……
師:現在,我們在家里,店里很容易看到這些物品,那小朋友們知道這些東西是在哪個節日里要用到的嗎?
幼:端午節師:老師聽到好多小朋友說端午節,你們是怎么知道端午節的呢?
幼:我爸爸/我媽媽……給我講的。
師:小朋友們很認真,把爸爸,媽媽告訴你們的節日記下來了。
錯,這些東西呢,都要在端午節用的。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告訴老師,端午節是每年的什么時候?
幼:6月6日(公歷)五月初五(農歷)(給幼兒分析公歷,農歷)
師: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幼:屈原……師: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聰明,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這個節日啊,和我國以為著名的詩人有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聽聽屈原的故事(教師講故事……完)
師:端午節和誰有關?
幼:屈原師:小朋友們聽得都很仔細,現在人們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幼:屈原師:小朋友們都很聰明,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過端午節;小朋友們想想,為什么人們要紀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愛國家……(表達了人們對屈原怎樣的感情)
師:因為屈原愛自己的國家,他聽到自己國家滅亡了,心里很難受,跳進了汨羅江,小朋友們說屈原怎么樣啊?
幼:很偉大……
師:屈原很偉大,當時人們聽到屈原死的消息,他們怎么做的?
幼:劃小船,拿粽子、雞蛋……把雄黃酒倒進江里。
師:人們劃來小船打撈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魚蝦們吃屈原的身體,把粽子、雞蛋扔進河里,把雄黃酒倒進江中,讓水里的動物罪暈,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
師:人們對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師:因為屈原愛國家,愛人民,所以人民也熱愛他。為了懷念他,以后農歷五月初五就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端午節。所以在我們過端午節的時候呢,包粽子,賽龍舟也成了我們的習俗了。
師:現在小朋友們清楚了沒有,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啊?
幼:紀念屈原。
師:在什么時候?
幼:農歷五月初五師:我們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
師:我們現在呢,在完整的欣賞一下這個故事,體會一下大詩人屈原的心情,和人們對他的熱愛與懷念。
關于端午節的活動教案篇20
一、活動目標:
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二、活動準備:
1、請家長為孩子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帶五彩線等,并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
2、粽子一串,香袋若干,五彩線若干。
3、準備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
三、活動過程:
1、交流經驗
提問:端午節是哪一天?這一天要吃什么?戴什么?進行哪些活動?借助圖片和實物,在寬松的氣氛中,師幼一起交流所獲得的關于端午節風俗的經驗,教師作適當補充。
2、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提問:你們知道端正午節為什么會有這些風俗嗎?(如果有幼兒知道,請該幼兒來講述。教師補充)
3、給幼兒講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賽龍舟的由來,激發幼兒對屈原的崇敬心情。
4、假如你是屈原,國君不接受勸告,你會怎么做?(教育幼兒珍惜生命,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5、講述其他風俗的由來。
6、觀看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了解節日的民間慶祝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