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教案中的教學目標應該清晰明確,具體可行,并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什么才算好的初中物理教案模板?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初中物理教案模板,供大家參考。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實驗探究得到的電流、電壓、電阻的關系得出歐姆定律;

2.理解歐姆定律,并能利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計算,學會解答電學計算題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解答電學題的良好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科學家發明和發現的過程,學習科學家堅忍不拔探求真理的偉大精神,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積極性和為科學獻身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歐姆定律,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難點:理解歐姆定律,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導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歐姆是德國的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對科學的癡迷程度讓人十分欽佩。一次,他走在大街上,但腦子里還是想著一道沒有解決的數學題目,這時一輛馬車從身邊駛過,他卻將遮擋車棚的黑色簾子當成黑板,他快步趕上,想在“黑板”上驗算題目,遺憾的是“黑板”跑的太快了,歐姆還沒有將題目寫在上面,“黑板”就離他遠去,歐姆這種執著的精神是不是感動你了呢?今天我們將學習歐姆帶給我們的經典規律——歐姆定律。

【自主預習案】

如果用一句話將上節課所學的兩條規律簡要的概括為一句話,具體表達為

,這就是歐姆定律的內容。

(2)歐姆定律主要描述了、和之間的關系,這三個物理量用符號分別表達為、和;這三個物理量的國際單位分別是、和

(3)歐姆定律用公式表到為,由公式可知電壓的計算公式為,電阻的計算公式為。

【課堂探究案】

1、關于公式,你認為導體電阻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有關嗎?為什么?

教師點撥

歐姆定律是電學基本的物理規律之一,我們在運用它進行計算和判斷時要注意,該規律有實際的物理意義,不能把它當成純粹的數學公式來理解。

歐姆定律的內容是: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用公式表達為,該公式成立的條件是各個物理量都是相對于同一段電路而言的;用此得到的推導公式有:和,對于公式理解時要注意,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其大小只與導體的長度、材料、橫街面積、溫度有關,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的通過導體的電流沒有關系,公式反映的物理意義是同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成正比。

2、應用一,已知電壓、電阻,求電流

試電筆內必須有一支很大的電阻,用來限制通過人體的電流。現有一支試電筆,其中電阻為880k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練習1:車床照明燈的電壓是36V,它正常工作時燈絲的電阻是32Ω。求通過燈絲的電流。

3、應用2:已知電阻、電流,求電壓

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調節滑動變阻器R’,使燈泡正常發光,用電流表測得通過它的電流值是0.6A.已知該燈泡正常發光時的電阻是20Ω,求燈泡兩端的電壓。

練習:加在某一電阻器兩端的電壓為5V時,通過它的電流是0.5A,則該電阻器的電阻應是多大?如果兩端的電壓增加到20V,此時這個電阻器的電阻值是多大?通過它的電流是多大?

4、應用3:已知電流、電壓,求電阻

某同學用一只電流表和燈泡串聯,測得它正常發光時的電流是0.18A,再用電壓表測得燈泡兩端的電壓是220V,試計算燈絲正常發光時的電阻值。

【當堂訓練案】

1、對式子R=U/I的理解,下面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導體的電阻跟它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B、導體的電阻跟通過它的電流強度成反比

C、導體的電阻跟它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強度無關

D、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為零,則通過它的電流為零,此時導體的電阻為零

一段導體接在電源電壓為8V的電路中,通過導體的電流為0.4A.若將這段導體接在電壓為2V的電源上,這段導體的電阻為

A.10ΩB.20ΩC.40ΩD.80Ω

用伏安法測電阻時,若電源電壓為3V,被測電阻為20Ω,則電壓表、電流表的量程應選()

A.0~3V、0~3AB.0~15V、0~3A

C.0~3V、0~0.6AD.0~15V、0~0.6A

在圖8電路中,電源電壓為6V,閉合開關S后,電表讀數為2V,電流表讞數為0.5A,則電阻R2的阻值為Ω。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現象.

2.理解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得出定律,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動有趣的光學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由我們能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引入現象,然后轉入研究規律,通過實驗總結出定律,并指出光發生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隨后介紹了光的兩種反射現象: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時說明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物體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節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定律,難點是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過實驗總結出反射規律.

教法建議

1)研究反射規律的實驗盡可能準確,這是上好這一節課的關鍵.

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系,對學生總結定律很重要.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關系,這個實驗的準確度非常重要,做好這個實驗能為學生總結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礎.

2)要給學生樹立空間的概念

由于我們把定律最終落實在紙面上的光路圖,很容易造成學生的錯覺,認為光現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識的借助立體模型或微機模擬使學生形象的認識光現象的空間感.

3)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對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語言要準確,要注意入射光與反射光,入射角與反射角的因果關系.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3

一.教學目的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2.初步了解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聲波具有能量;

3.通過實驗探究,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二.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三.教學過程

1.上節復習

隨機檢查概念;

2.導入新課

(1).我們隨時隨地都能聽到聲音.請同學們討論:如果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突然

變成一個無聲的世界我們的學習生活又是一個什么樣子?

(2).引出課題“聲音是什么”.

3.探究“聲音的產生”

(1).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實驗:將一只長尺沿著桌邊放好,撥動直尺露出桌子的一邊,然后再使其停止

振動.

(3).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由學生自己觀察、思考、總結發聲物體的共同特征。再看一看圖1-1(a)、(b)兩個實驗,在此基礎上歸納得出結論。

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4).介紹什么是聲源?并讓學生舉出哪些物體是聲源。

4.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

(1).提出問題:“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嗎?”

(2).教材圖1-2所示的實驗,可以初步總結得出: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

(3).教材圖1-3所示的實驗,可以初步總結得出: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

(4).教材圖1-4所示的實驗,可以初步總結得出:聲音能在氣體中傳播,但不能

在真空中傳播.

(5).小組討論:還有哪些實驗或事實支持上述結論?

5.聲音是一種波,聲具有能量

(1).由水波的產生類比得出:聲音是一種波。

(2).教材圖1-7所示的實驗,總結得出:聲具有能量。

(3).指導學生閱讀“用聲波粉碎人體內的石頭”

6.小結(讓學生歸納小結:本節課學到了什么?)

7.課堂練習:

(1).教材P10

(2).將撥響的琴弦用手一按,響聲立即消失原因是()

A聲音被手擋住了B聲音被手吸收了

C琴弦的振動變小了D琴弦的振動停止了

(3).在月球上宇航員,對著對方“大聲說話”,對方也不能聽到聲音.這是因為

()

A說話時聲帶沒有振動B月球上沒有傳聲介質

C產生的聲波被月球吸收了D耳朵失去聽覺

(4).下列實驗與實例,不能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條件的是:()

A用手機撥打放在真空罩內的BP機,BP機顯示手機號,卻聽不到BP機呼叫B下雷時,人們先看到閃電,隔一段時間才聽到遠處的雷聲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時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動

D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無線電話交談

(5).地震發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識,是使喪生人數增多的一個原因,以下是關

于被埋在廢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A大聲呼救B靜等營救人員前來營救

C見縫就鉆,從廢墟中爬出來D用硬物敲擊預制板或墻壁,向營救人員求救

(6).人說話、唱歌時發聲靠的是_____________的振動,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

____________傳播的.

(7).將要上鉤的魚會被岸上的說話聲或腳步聲嚇跑,這說明__________能傳聲.

(8).歌中唱道“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里面涉及到的聲源分別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隔墻有耳”這句諺語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識是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業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4

本學期我擔任九年級物理科教學工作,九年級是初中學生在校的最關鍵一年,每個學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個理想的高一級學校,作為教師就是要盡可能的幫助他們走好這一步,在“以學生為本”,這樣一個教學理念下,對本學期的物理教學作出如下的計劃:

一、教學指導思想:

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中心,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發展,激發學生對身心健康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動參與的活動意識,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教學中,體驗成功,享受快樂,養成堅持健康心理良好習慣。根據新課改的精神,堅持以學生為本,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觀念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正確、合理地進行運算,逐步學會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會用歸納演繹、類比進行簡單的推理。使學生懂得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實事求是的態度。頑強的學習毅力和獨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的要求:

1、每一個學生能將教材中的所有實驗進行熟練地操作,使他們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識的操作能力;

2、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多各種類型的計算題目,能運用多種途徑進行解答;

3、學生能運用所的物理知識去解答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三、工作措施:

1、領悟課標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過去的要求,因為新教材其靈活性加強了,難度降底了,實踐性變得更為明確了。教師必須認真領會其精神實質,對于每一項要求要落到實處,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難度。

2、注重教材體系,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新教材不僅在傳授文化知識,更注重于培養能力。

3、講求教學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不能默守陳規,應該要時時更新教學方法。

4、嚴格要求學生,練好學生扎實功底。學生雖逐步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也會學習,愛學習,但終究學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嚴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個細節的管理。

5、加強教師自身的業務進修,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擴大自己的學識范圍,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增進教學藝術。多聽課,吸取他人教學之長,全期力爭聽課達15節以上。

四、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以下幾個環節

1、理論學習:

抓好教育理論特別是最新的教育理論的學習,及時了解課改信息和課改動向,轉變教學觀念,形成新課教學思想,樹立現代化、科學化的教育思想。

2、備好每堂課

認真鉆研課標和教材,做好初中各階段的總體備課工作,對總體教學情況和各單元、專題做到心中有數,備好學生的學習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寫好每節課的教案為上好課提供保證,做好課后反思和課后總結工作,以不為提高自己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

3、做好課堂教學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愛因斯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過程中提高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結合教學內容,選一些與實際聯系緊密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去解決,教學組織合理,教學內容語言生動。相盡各種辦法讓學生愛聽、樂聽,以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批改作業

批改好每一位學生的每份作業,學生的作業缺陷,師生都心中有數。對每位同學的作業訂正和掌握情況都盡力做到及時反饋,再次批改,讓學生獲得了一個較好的鞏固機會。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5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技術已經成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作為現代公民應當對數字技術有所了解。但是經過課前訪談,發現學生這方面的知識非常困乏。

調查發現:學生對于類似模擬信號、數字信號這種看不見摸不到的抽象事物學習起來困難較大,不能很好地掌握。盡管學生在高一年級學習了計算機基礎,了解二進制,但是“與”“或”“非”三種基本邏輯運算,是與學生學習的二進制和普通代數完全不同的運算。這是本節課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基于以上原因,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引導學生通過學生探究小組課前調查活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把模擬信號、數字信號這種抽象的事物在課堂上可視化,降低學生接受難度。在教學過程中,借助電路圖作為工具,并通過實際舉例和分析設計電路,給學生自主建構的臺階,這樣在完成知識構建的同時,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了解現代數字技術。

二、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本節內容是第二章恒定電流的最后一節,同時也是為選修3-2傳感器的教學做準備,是新增加的知識,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同時本節內容與實際聯系緊密,緊跟時代的發展,體現了時代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學生情況:通過課前訪談了解到,學生對于分析電路中的電壓關系比較熟練,對邏輯關系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學生對于模擬信號、數字信號這種抽象概念理解起來非常困難,對邏輯電路尚不清楚,這是本節課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教學方式:探究式、歸納式

教學手段:運用新聞視頻、測量汽車電腦板輸出波形視頻、CoolEdit錄音軟件、門電路演示板、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技術準備:計算機、投影、PPT演示文稿、話筒、視頻

三、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

(2)知道三種門電路的邏輯關系、符號及真值表;

(3)會用真值表表示一些關系;

(4)會分析、設計一些電路;

(5)初步了解集成電路。

能力目標

查小組(1)分工合作,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意識;

通過簡(2)單的邏輯電路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通過設計報警器,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設計一些電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使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以及學習物理的重要性。

四、教學流程示意圖

1.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

2.基本邏輯運算

3.邏輯門電路

4.提高

拓展訓練:設計報警器并畫出電路圖

演示試驗:驗證報警功能能否實現

介紹:集成電路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

創設問題情境

【展示】

播放新聞聯播視頻(關于美國全國停播模擬電視信號的新聞)

【提出問題】

什么是模擬信號?什么是數字信號?

探究小組交流調查結果:

第一組介紹模擬信號:介紹模擬信號的由來、概念、并利用CoolEdit錄音軟件現場錄制并展示本班同學聲音的波形

第二組介紹數字信號:介紹數字信號的優點、A/D轉換、概念,并展示汽車電腦板輸出數字信號波形視頻

通過課前小組調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通過觀看信號采集過程和視頻,為學生搭建臺階,讓抽象的概念可視化,使學生易于掌握概念。

新課講解

【介紹】

(1)信號從產生、傳輸到輸出的轉換過程。(以電視信號為例)

自然界的物理量-傳感器-模擬信號-A/D轉換器-數字信號-處理或傳輸-D/A轉換器-模擬信號-輸出

(2)常見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的波形圖

(3)數字信號中“0”“1”代表的一般意義,著重強調他們并不代表大小。

了解信號傳遞的基本過程,進一步加深理解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

知道“0”“1”還可以表示物體所處的狀態,知道與普通代數的區別。

澄清模糊認識,對信號傳遞過程有較全面地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并為學習簡單邏輯電路作準備。

【介紹】處理數字信號的電路稱為數字電路,不同的數字產品因為功能和用途不同,所以具體電路差別非常大,但他們都具有幾乎相同的功能框圖。

,《電路》教學設計

【提出問題】什么是邏輯關系?

總結:輸入(或條件)與輸出(或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展示】電路圖1

提出問題:開關狀態與燈的亮暗之間的關系?

介紹:與邏輯概念及真值表

提出問題:請舉出生活中符合與邏輯的例子?

引出:與門電路

介紹:與門的邏輯符號,引導學生給出邏輯函數表達式,強調與普通代數的區別,它是用來處理邏輯關系的,并非加減乘除。

【展示】電路圖2

介紹:或邏輯并引導學生得出真值表

提出問題:請舉出生活中符合或邏輯的例子?

引出:或門電路

介紹:或門的邏輯符號,給出邏輯函數表達式,強調讀法,再次提醒學生。

【展示】電路圖3

介紹:非邏輯及其真值表

引出:非門電路

介紹:非門的邏輯符號和邏輯函數表達式。

展示:與門電路示教板(用白紙將邏輯符號遮蓋上,讓學生看不見)

實驗探究:請同學們列出真值表并分析這是什么門電路?

了解功能框圖,知道數字電路內部基本工作過程和組成。

回憶生活經驗

分析開關與小燈泡之間的關系,理解新概念。

聯系生活實際舉例。

觀察真值表,思考給出與門電路的邏輯函數表達式

鞏固真值表表示方法

聯系生活實際舉例。

學習三種基本的簡單邏輯門電路及其功能和表示方法。

記錄實驗現象,練習使用真值表,分析邏輯關系。

通過功能框圖讓學生從宏觀的角度對數字電路有個了解,并通過此教學讓學生對為什么學習簡單邏輯門電路有個較全面地了解。

在學習門電路之前必須要讓學生知道它是處理邏輯關系的。

利用圖形作為工具,降低難度,幫助學生理解與邏輯概念,并為學習與門電路搭建臺階。

通過舉例鞏固概念。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通過舉例加深理解鞏固概念。

運用所學能夠判斷門電路,并親身感受利用數字電路可以實現邏輯運算功能。

拓展提高

【提出問題】

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都擁有一票否決權,假設設計一個表決器,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時輸入0,投贊成票或棄權輸入1,提案通過為1,通不過為0,這個表決器應該采用什么門電路?

總結:與門電路

在一場舉重比賽中,有三名裁判,其中一名主裁判,兩名副裁判,當主裁判和至少一名副裁判認為運動員上舉合格后,才可發出合格信號。請問這個表決器應該采用什么門電路?

總結結論:復雜邏輯關系可以通過三種基本的邏輯門電路相互組合實現。

運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回憶剛剛學過的知識,同學之間相互討論得出結論。

借助素材,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通過討論,幫助學生突破障礙,將課堂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從門電路到設計出組合邏輯門電路,讓學生體會復雜邏輯關系可以由剛剛學習的三種簡單邏輯門電路組合實現,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提出問題】

這是一個簡易路燈控制電路圖,R0是光敏電阻,有光線照射時阻值會顯著減少,R是可調電阻起分壓作用,J是一個路燈開關控制的繼電器,圖中未畫路燈,請問框內應選用什么門電路?

【實驗設計】請利用熱敏電阻(隨著溫度的升高阻值降低)設計一個火警報警器并畫出電路圖,要求有火情發生時電玲響報警。

【演示實驗】

利用傳感器示教板驗證學生設計的電路報警的效果。

回顧已有知識,在具體電路中綜合應用本章知識進行分析問題

綜合運用本節所學的知識通過討論設計實驗電路圖。

通過具體電路的分析,讓學生從前邊的宏觀分析回歸到具體電路,同時讓學生學會分析含邏輯門電路的電路圖,并為設計火警報警器作鋪墊。

通過設計一個火警報警器,鞏固本節所學到的知識,同時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通過觀察報警效果,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知識擴展

介紹:集成電路的內部結構圖

集成電路的現狀

了解現代數字技術發展的水平。

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思考留疑

課后分析電路

通過分析電路了解門電路是如何實現邏輯功能的,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并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

1)學生意見征集

教學后對學生進行以訪談形式的意見征集

2)其他教師意見

本節課作為宣武區高二年級的研究課,在全區進行展示,并收集聽課教師的評價意見。

評價量規:

1)學生意見征集

學生總體反映教學過程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學習新知識的過程變得主動,主干知識印象比較深刻、理解到位,對現代數字技術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

2)其他教師意見

教學設計比較有新意,課堂教學學生活躍、主動,學習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對于學生學習過程能夠給予充分的關注和準確的指導。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6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體驗聲音的產生是由于振動引起的。

2、領會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實驗操作技能,能初步學會有目的地觀察。

2、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標

1、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養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

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

學習重點

聲音產生的原理;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學習難點

探究物體傳聲實驗;估測聲速。

教具與媒體

鼓一只,吉他一把,紙屑若干,鐘罩一只,抽氣機一臺,鬧鈴一只,氣球一只。

學生合作組器材:紙片、繃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錘和音箱)、梳子、樹葉的葉片、一個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幾塊石頭。

教學程序

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依據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教師事先錄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見的某些聲音。例如:電鈴聲,鋼琴曲片段,工廠燒電焊聲,叢林中的鳥語,夏日的蟬聲,瀑布聲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么聲音?是哪些物體在發出聲音?(同學回答)

教師: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

同學們自己想知道有關聲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二、新課教學

依照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總結出4個,然后逐個進行探究。這個活動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探究性活動──小結──驗證──事例交流。

(一)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1、先觀看有關的視頻(什么是聲現象)。

2、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有創意?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觸摸發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

思考:(1)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

(2)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聲帶,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受。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演示:擊鼓。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些運動”的`方法?

觀看視頻資料(奇妙的現象)

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物體發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

(二)聲音傳播的探究性活動

1、提出問題:我的講課聲是怎樣傳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氣是氣體,那么液體能傳播聲音嗎?

3、固體是不是也能傳播聲音呢?

實驗:在一個玻璃缸內盛有水,手拿兩塊石頭在水中撞擊,在外面也能聽到撞擊聲。(或把一個正在廣播的收音機用塑料袋裝起來,用細線吊著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樣也能聽到收音機的聲音)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他們都是能夠傳聲的介質。

4、引導學生做些小實驗。

桌子的傳聲實驗:將耳朵緊貼桌面,另一同學在桌子的另一端敲擊或摩擦,會聽到清晰的聲音。

5、觀看視頻(聲音的傳播)

聲波:聲音向外傳播時形成的波(與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傳播聲音呢?

讓學生觀看真空罩實驗的錄像。

思考問題:月球上沒有空氣,宇航員如何進行交流呢?

(三)聲速

1、提出問題: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2、生活實例:距離不同的兩個喇叭,我們聽起來的聲音是不同的,總感覺近處發聲早。

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幾種物質中的聲速。

找出傳播最快的、最慢的傳聲介質,并總結出在一定溫度下:氣體的聲速小于液體的聲速,液體的聲速小于固體的聲速。

4、記住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5、測聲速

我們利用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們能夠測出其時間差,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這種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了。

能聽出。

學生: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3、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人耳的?

4、為什么有的聲音悅耳動聽,有的卻很難聽?

學生動手做實驗

師生共同活動

讓學生回答感受

觀看視頻

通過空氣

讓學生舉一些固體、液體能傳聲的生活實例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7

初中物理《歐姆定律》優秀教案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課時

[教學目標]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引出歐姆定律;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公式、單位及其應用。在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的傳授,使學生通過對德國物理學家歐姆的了解,受到其刻苦鉆研精神和嚴謹科學態度的感染和熏陶。

[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是歐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義及其數學表達式;難點是歐姆定律的實驗及其設計;關鍵是做好本節的實驗。

[教具]

演示用電源、電流表、電壓表、開關、滑動變阻器及定值電阻(5歐、10歐、15歐各一個)、導線若干根。

[教學方法]

以實驗引導、分析比較、講授為主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電流、電壓、電阻的概念。那么,電流、電壓、電阻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這就是本節課我們所要學習和研究的.問題。其實,這個關系早在十九世紀初時已被德國物理學家歐姆經過十年的艱辛探索總結出來了,成為電學中最重要的規律之一,即后來人們所稱的

歐姆定律(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為了學習、研究歐姆定律,同學們,今天我們就試著用堂上短短幾十分鐘,借助于比歐姆時代先進得多的現成儀器,踏著平坦的道路重復一次歐姆及前人的研究工作,又來學當一次科學家,行嗎?(話音剛落,學生們都高興地同聲叫:行!)好!今天我們研究電流、電壓、電阻三者間關系的方法與物理學中常用的方法一樣,即先使其中一個量(如電阻)保持不變,研究其余兩個量(電流和電壓)間的關系;再使另一量(如電壓)保持不變,研究剩下兩個量的關系;最后通過分析、綜合,就可總結出三個量之間的關系。

(一)實驗與分析(板書)

1、實驗目的:研究電流、電壓、電阻三者之間的變化關系。

2、實驗器材:電源一個、演示電流表一個,演示電壓表一個、開關一個、滑動變阻器一個、定值電阻5歐、10歐、15歐各一個,導線若干根。

3、實驗步驟:

①設計電路圖和實物連接圖。(出示小黑板,如圖1所示,但先用兩張紙分別橫向蓋住電路圖、實物圖和表格)

操作:按照表一做三資助實驗,每次都使電阻R兩端電壓按1伏、2伏、3伏遞增。

記錄:觀察電流表示數并記在表一電流欄內。

分析:同學們對三次實驗數據作分析比較后,可得“電壓增大幾倍電流也增大幾倍”的感性認識。

結論:當電阻不變時,電流跟電壓成正比關系。(板書)

③保持電壓U不變,研究電流I隨電阻R的變化關系。(實驗并板書)

條件:在圖(b)中,保持定值電阻R兩端電壓為3伏不變。

操作:按照表二做三次實驗,依次分別接入5歐、10歐、15歐電阻。

記錄:觀察電流表的示數、記錄在表二電流欄內。

分析:同學們對三次實驗數據作分析比較后,可得到“電阻增大幾倍電流就減小幾倍”的感性認識。

結論:當電壓不變時,電流跟電阻成反比關系。(板書)

(二)、歐姆定律(板書)

①文字表述: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這個規律叫歐姆定律。(板書并講解)

②公式:I=U/R(板書)

③單位:U―伏、R―歐、I―安(板書)

④說明:歐姆定律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它適用于任何情況下的電流計算。

⑤強調:歐姆定律公式中各個物理量只能是同一導體在同一時刻所具有的量,也就是說不能用甲導體的電壓、電阻去求乙導體的電流。

(三)、歐姆定律公式的變形(板書)

講解:上述歐姆定律公式的變形反映了一段導體中電流、電壓和電阻三者之間的定量關系,知道了其中的兩個量就可以算出第三個量。應特別注意,I=U/R和R=U/I屬于形同實異。也就是說,R=U/I式中的R不能理解為:電流一定時,電阻R與電壓U成正比,或電壓一定時,電阻R與電流I成反比。因為導體電阻的大小是由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和材料決定的,所以R=U/I,只能用來計算電阻的大小,而不能用作電阻的定義式。

三、課堂小結:

歐姆定律是今后學習電學中常用的定律,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應掌握以下幾點:①要學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②要掌握歐姆定律的實驗與設計;③要了解電流、電壓、電阻三者之間的變化關系;④要掌握歐姆定律的公式、單位及公式的變形。

四、鞏固練習:

l、按照表一記錄的電壓值和電阻值計算電流值。

2、某一電阻接在60伏的電路中,其上通過的電流為2A,問:該電阻為大?若電壓增大到120伏時,其電阻為多大?為什么?

五、布置作業。

注:本教案依據的教材是華東版初中物理教材。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動能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動能。

(2)、由做功與能量關系得出動能公式:Ek?mv2,

知道在國際單位制

中動能的單位是焦耳(J);動能是標量,是狀態量。(3)、正確理解和運用動能公式分析、解答有關問題。

2、掌握動能定理:

(1)、掌握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的計算,理解“代數和”的含義。(2)、理解和運用動能定理。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推力過程,培養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尊重科學、尊重事實,養成按科學規律辦事的習慣。教學難點:

對動能定理的理解,通過對導出式進行分析,利用功能關系進行引導來突破難點。

教學重點:

1會用動能定理解決動力學問題。教學設計及學法: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對動能定理進行推導,得到定理的表達形式;啟發學生思維;組織學生辨析,提高認識。教學工具:

投影儀與幻燈片若干。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

初中我們曾對動能這一概念有簡單、定性的了解,在學習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關系之后,我們再進一步對動能進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這一概念及其與功的關系。

(二)教學過程設計課堂導入:

簡要回顧動能的有關知識:

1、概念: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2、定義:物理學中把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速度平方乘積的一半定義為物體的動能,用Ek表示,即:定義式:Ek?mv2

21新課教學:

一、探究力做功和動能變化的關系:

質量為m的物體,在恒力F的作用下經位移s,速度由原來v1的變為v2,則力F對物體做功與物體動能的變化有怎樣的關系?

推導:

質量為m的物體,在恒力F的作用下經位移s,速度由原來的v1變為v2,則

2v2?v12力F對物體做功:W?Fs又F?ma由v?v?2as得到:s?

2a22212v2?v121212W?Fs?ma??mv2?mv1

2a2

2二、動能定理:

1、內容: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

2、數學表達式:W合??Ek=Ek末?Ek初或W合?

3、含義:

a、W合為外力做功的“代數和“。

b、?Ek為動能的增量,△Ek>0時,動能增加;△Ek<0時,動能減少.動能定理反映了:力對空間的積累效果使物體的動能發生變化。

三、動能定理的討論:

1212mv2?mv122W合??Ek=Ek末?Ek初

動能定理說明外力功是物體動能變化的量度,其外力可以是一個力,也可以是幾個力的合力;

若W合?0,Ek末?Ek初?0即Ek末?Ek初,說明外力為動力,在動力作用下物體作加速運動:即外力對物體做正功,它的值等于物體動能的增加量。反之表示外力作負功,它的值等于物體動能的減小量。

若W合=0,Ek末=Ek初即,表示外力對物體不作功,物體的功能是守恒的。

四、動能定理的應用:

1、應用范圍:

可用于恒力,也可用于變力,既適用于直線運動,也適用于曲線運動。

2、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

⑴、確定研究對象,明確它的運動過程;并建立好模型。

⑵、分析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受力情況,明確各個力是否做功,是正功還是負功。

⑶、明確初狀態和末狀態的動能(可分段、亦可對整個運動過程)。

⑷、用W合??Ek=Ek末?Ek初列方程求解。

3、例題分析:

一架飛機,質量m=5.0×103Kg,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的路程為S=5.3×102m時,達到起飛速度v=60m/s.在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重量的0.02倍,求飛機受到的牽引力?解析:根據題意畫圖如下:

根據動能定理得:

(F?Ff)s??Ek?Ek2?Ek1(F?0.02mg)s?1122mv2?mv122所以:

1212mv2?mv12F?2?0.02mgs1?5.0?103(602?0)?2?0.02?5.0?103?105.3?1.7?106N4

4、學生練習:

質量為m的鋼球從離坑面高H的高處自由下落,鋼球落入沙中,陷入h后靜止,則沙坑對鋼球的平均阻力F阻大小是多少?

五、課堂小結:???

1、對動能概念和計算公式再次重復強調。

2、對動能定理的內容,應用步驟,適用問題類型做必要總結。

3、通過動能定理,再次明確功和動能兩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加深對兩個物理量的理解。

六、作業布置:

課本61頁練習2-2:

2、3題

七、課后反思: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9

一、神奇的實驗,設疑激趣,引入課題

“踩雞蛋”實驗,設疑“不會輕功,可是把腳踩在蛋上時,蛋卻沒有破,為什么?”

二、實驗導航,手腦并用、新課講授

(一)壓力

1、從“踩雞蛋”實驗中,分析雞蛋的受力情況——雞蛋受到壓力。

2、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用F表示。

3、壓力與重力的關系。

(二)壓強(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1、設疑“由以上現象猜想:如果一頭大象站在那盤雞蛋上,結果會是怎么樣呢?如果一個人站在一個雞蛋上,結果又會是怎么樣呢?”

2、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得知: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受力面積有關。

3、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①在圖中圖(a)、(b)受力面積相同,但壓力不同;圖(a)、(c)壓力相同,但受力面積不同。

②由實驗觀察可知,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_大_,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_小_,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三)小結壓強

1、定義: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

2、公式:

3、單位:F—壓力—牛頓(N)

S—受力面積—平方米(m2)

p—壓強—帕斯卡(Pa)

4、單位:帕斯卡(Pa),1Pa=1N/m2

(四)壓強的計算

(五)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

①分析生活例子:

②結論

增大壓強的方法:

(1)__受力面積__一定,增大___壓力_

(2)___壓力__一定,減小__受力面積_

(3)既__增大壓力__同時又___減小受力面積___

減小壓強的方法:

(1)___受力面積___一定,減小___壓力____

(2)___壓力___一定,增大__受力面積_____

(3)既__減小壓力_同時又_增大受力面積_

③講練結合,有機拓展、回歸生活: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例子

(見下頁圖)

④小結

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的例子:沙發、席夢思、雙肩書包、滑雪板、雪橇、圖釘釘帽、駱駝寬大的腳掌、拖拉機坦克車寬大的履帶、鐵軌鋪在枕木上等。

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的例子:針類、釘類、刀類、錐類;蚊子和蟬的口器等。

(六)回顧小結,課堂小結,解疑——原來如此。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10

教學目標

基本知識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夠區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能夠畫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

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

情感目標: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在初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分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教法建議:

一、關于講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議。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無法直接“看到”,只能通過力的效果間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況下,力的效果也很難用眼直接觀察到,只能憑我們去觀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認識力的存在。在講解時,可以讓學生注意身邊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對一些不易觀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辦法觀察到。

二、關于講解力的圖示的教法建議。

力的圖示是物理學中的一種語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學形象的對矢量進行表述,所以教學中要讓學生很快的熟悉用圖示的方法來表示物理的含義,并且能夠熟練的應用。由于初始學習,對質點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課堂上講解有關概念時,除了要求將作用點畫在力的實際作用點處,對于不確知力的作用點,可以用一個點代表物體,但不對學生說明“質點”概念。

教學過程設計方案:

一、提問:什么是力?

教師通過對初中內容復習、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通過實驗演示:如用彈簧拉動鉤碼,或者拍打桌子等實驗現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導學生總結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指出力不能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質性。

提問:下列實例,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1)、馬拉車,馬對車的拉力。

(2)、桌子對課本的支持力。

總結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體就有受力物體,有力作用,同時出現兩個物體。

強調:在研究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

二、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教師總結:力的測量:力的測量用測力計。實驗室里常用彈簧秤來測量力的大小。

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

三、提問:僅僅用力的大小,能否確定一個力:

演示壓縮、拉伸彈簧,演示推門的動作。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并得出力的三要素來。

教師總結: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四、提問: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然后教師小結。

力的表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力的圖示:用一條有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39;大小,箭頭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線段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講解例題: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體向右勻速運動。用力的圖示表示出推力。

教師邊畫邊講解。注意說明:

1、選擇不同標度(單位),力的圖示線段的長短可以不同;

2、標度的選取要利于作圖

通過作圖練習、教師指導讓學生掌握力的圖示作圖規范。

力的示意圖:用一條無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讓學生體會力的示意圖與力的圖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憶初中的知識,提問: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

六、力的分類:

教師總結力的分類,強調高中階段按照力的性質劃分,在力學范圍內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按性質命名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壓力、動力、阻力、支持力、壓力等等;

在力學范圍內,按力的性質劃分的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探究活動

測定患者的血沉。在醫學上有助于醫生對病情作出判斷。設血液是由紅血球和血漿組成的懸浮液。將此懸浮液放進豎直放置的血沉管內,紅血球就會在血漿中勻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稱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約是10mm/h。如果把紅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徑為R的小球,且認為它在血漿中下沉時所受的黏滯阻力為。在室溫下Pa·s。已知血漿的密度,紅血球的密度。試由以上數據估算紅血球半徑的大小。

答案:m。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11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并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義;

4.知道動能定理的解題步驟;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狀態的變化量量度復雜過程量”這一物理思想;感受數學語言對物理過程描述的簡潔美;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1.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2.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用“運動有快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的公式。

難點: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教學資源: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1.什么是機械運動?

2、什么是參照物?

(設計意圖:回顧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以參照物作為標準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增加前后內容的聯系,引出詳細學習運動的相關知識)

二、新課教學

模塊一:引入新課,建構速度的概念。

【環節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過程中,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多媒體展示:出游時,人們希望最快到達目的地;劉翔比賽時,第一個沖到終點;草原上,獵豹追捕鹿。

此時,運動的快慢決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榮耀,而關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實驗:

將兩個等大的圓紙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貼成兩個錐角不等的紙錐。比較這兩張紙錐從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問題:如何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設計意圖:初中學生思維活躍,用學生熟悉的身邊事例來讓學生了解運動的快慢很重要從而提出問題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引出新課)

【環節二】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1.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前面三個事例,結合生活實際分析比較物體快慢的方法;

2.交流總結;

3.展示各組討論成果。

教師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并總結: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況下,所用時間的長短;(用時短的就快)②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總結規律,培養小組合作精神。)

【環節三】創設情境,建構速度概念

教師提出新問題:若路程不相同,時間也不相同時,那如何去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1.創設情境

學校的百米冠軍的成績是12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軍的成績是28min,怎樣比

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教師啟發:時間和路程都不一樣,我們可不可以把他們其中一個量設置成一樣呢?

學生思考討論:可以計算兩位冠軍每1s內運動的路程,每一個相等時間內運動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的就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情況下進行比較。

2.速度

我們平時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稱作速度,用符號v表示。它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也就是,路程用s表示,時間用t表示,所以。物理量都有單位,那么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什么呢?

學生數學中學過路程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時間的國際制單位是秒,所以會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每秒,符號為m/s。

教師補充在交通運輸中我們還常用到千米每小時做速度的單位,符號為km/h。1m/s=3.6km/h。并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并強調常用的幾個。

【環節四】速度應用(多媒體展示)

例題1: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物理計算,規范計算步驟: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說明寫出來。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單位不同,要統一單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時,數字后面要寫上正確的單位。

例題2:火車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間的運行速度約為104km/h,兩地之間的鐵路線長1453km,火車從北京到上海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強調公式變形,用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例題3:一位百米賽跑運動員跑完全程用了11s,一輛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40km/h,哪一個的速度比較快?

學生自主解答。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聯系生活實際,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題展示規范學生解決物理題的步驟并學會速度公式的變式,同時注意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模塊二:勻速直線運動

【環節一】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多媒體展示兩個網球運動時頻閃照片,提出問題:①哪個球運動的時間比較長?

②哪個小球運動的速度(即運動快慢)基本保持不變?③哪個小球的運動越來越快?(提示可以用兩種比較快慢的方法)

第一個網球任何相等時間通過的路程相等也就是運動快慢不變,并且一直沿著直線運動,并且運動方向不變,我們成這樣的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

(設計意圖:用頻閃攝影形象直觀的向學生展示物體的運動情況,加深學生記憶;提出問題,學生自主討論思考,引出勻速直線運動)

【環節二】勻速直線運動

1.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注意:運動路線是直線,運動快慢不變即速度不變)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2.平均速度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改變即速度改變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運動基本上都是變速運動。物體做變速運動時速度時快時慢,怎樣描述它的運動情況呢?

變速運動比勻速運動復雜,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來計算,這樣算出來的就是用以描述變速運動物體的運動情況的平均速度。此時s是某段的總路程,t是某段的總時間,v表示的就是某段時間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題:火車從北京行駛1小時到天津,通過的路程是140km,求火車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給予總結提升,構建本節知識網絡。

(一)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計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單位是米/秒(m/s)、千米/時(km/h).

1m/s=3.6km/h

(二)變速運動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原理,會畫結構示意圖、電路符號。

2.知道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會將其正確連入電路并會正確使用。

3.知道滑動變阻器銘牌上參數的含義、使用規則和實際應用。

4.會使用電阻箱并能正確讀數。

二、教程與方法

1.體會利用學過的知識制作滑動變阻器的實際意義。

2.通過電阻箱與滑動變阻器對比,體會電阻箱是可以準確讀數的變阻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滑動變阻器的學習,提高把知識轉化成技術的意識,在實驗過程中,培養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滑動變阻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滑動變阻器的構造

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

電源一個,演示電流表一只,滑動變阻器一個,小燈泡一只,開關一個,導線若干條,電阻箱一個。

新課引入

1.收音機選擇某一臺,調節音量控制旅扭,音量發生變化。為什么調節音量開關時,喇叭音量會變化?

2.旋電視機的亮度旋鈕,熒光屏上的圖像會變明變暗。

3.一幕話劇開始了,劇場里的照明燈是怎樣由亮變暗?

演示:出示滑動變阻器,告訴學生它叫滑動變阻器,實驗室中常用的儀器,將滑動變阻器、小燈泡串聯后接入電路,閉合開關,移動滑片,讓學生觀察小燈泡亮度,指出亮度變化都是由于滑動變阻器起作用.

教師指出:上述生活中例子,都有一個相當于滑動變阻器的元件。

這節我們就研究滑動變阻器的&39;作用、構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新課講解

知識點1.滑動變阻器

1.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滑片移動可改變音量、亮度。收音機音量大小,燈泡亮度變化都是由于通過它的電流大小不同引起的,所以滑動變阻器是改變電路中電流的元件。

我們知道,在電壓不變的條件下,要減小電流,應增大電阻,要增大電流,應減小電阻。

2.滑動變阻器的構造

滑動變阻器是靠改變電阻來改變電路中電流的,那么滑片移動是怎么改變連入電路成電阻的呢?

讓學生觀察每組桌上的兩組滑動變阻器,看誰能說明滑動變阻器構造。

教師出示觀察提綱。

1.幾部分組成,每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這些部分是怎樣組合在一起的?

3.有幾個接線往?連入電路后電流的路徑如何?

4.它銘牌上標志有什么?

學生觀察后,找同學表述,互相補充,后教師明確介紹滑動變阻器構造,明確各部分名稱。

引導學生從構造入手分析滑動變阻器能改變電阻的原理,變阻器上繞的電阻線是固定不變的,那么怎樣改變連入電路的電阻呢?

決定導體電阻大小因素是什么?

根據這些因素,可以有哪些方法減小電阻。

學生討論:

總結出四種方法:減小導體長度,增大橫截面積,選用電阻率小的材料,降低溫度。

這四種方法中,哪種從實踐的角度更簡便可行?(減小長度)那么怎么減少?

3.滑動變阻器的使用

演示實驗教材P78

11-69。

AB是根較長鎳鉻合金電阻線,其中P是金屬做成的觸頭,當P向右滑動,A示數變小,當P向左滑動時,A示數變大。

同學分析:

這個實驗是靠什么來改變連入電路電阻的(靠觸頭在電阻線上移動,來改變連入導線長度),教師指出這就是最簡單的“滑動變阻器”。這種最簡單的“滑動變阻器”與我們手中的變阻器有什么不同?實驗中為什么用我手中變阻器,它有什么優點?讓學生分析,總結(改變電阻效果明顯,節省空間,減小儀器體積)

結構示意圖和符號

概括上述分析,滑動變阻器原理是通過移動滑片與電阻線的接觸點來改變連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從而改變電流的。

根據上述分析,簡單地說滑動變阻器就是一個帶可滑動滑片的電阻,作為一個重要電學元件可用符號表示,其結構可以簡單示意為

滑動變阻器使用滑動變阻器是一種重要的電學元件,如何使用呢?

1.接法。如何把變阻器接入電路才能起到改變電流的目的?

首先要使變阻器成為電流的必經之路,即變阻器要串聯連入電路。

(1)要將兩柱接入電路,導線接在滑片上或支架上,都不能使它連入電路。

(2)要串聯在電路中。

讓學生實驗,每組按下圖連好電路,并根據你的連法說出哪部分電阻線連入了電路。

四柱變阻器有幾種正確接法?并總結規律“一上一下”。

2.指導學生將滑片移到離下端接線柱最遠的一端閉合開關。

(1)分析猜測滑片右移,A表示數和燈泡亮度變化,再動手操作,觀察驗證。

(2)分析猜測滑片左移,A表示數和燈泡亮度變化,再動手操作,觀察驗證。

(3)分析猜測移動滑片,使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最大的情況,再動手操作,觀察驗證。

(4)分析猜測移動滑片,使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最小時情況再動手操作,觀察驗證。

從上面實驗可以看出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同,閉合開關在電路中電流大小不同,電阻最大時,電流最小,電阻最小時電流最大。電學實驗為了閉合開關時防止電流的過大而燒壞元件,要求滑動變阻器在閉合開關前要將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的位置—即離下端接線柱最遠的位置。

3.前面觀察滑動變阻器銘牌上標有什么?其含義是什么?

滑動變阻器和一切電學儀器一樣有自己的規格參數,每個電阻器都有規定的最大電阻和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即使用前要了解銘牌,電流不允許超過允許最大電流值。

知識點2.電阻箱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告訴大家,前面聽收音機時,調節音量時,相當于滑動變阻器的那個東西,是無線電技術中常用的變阻器,叫電位器(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但這些變阻器有一個缺點,雖能改變電阻,但不能讀出電阻具體數值,有沒有能讀出阻值的變阻器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電阻箱相關內容后回答

(1)電阻箱與滑動變阻器電阻變化有什么不同?(滑動變阻器電阻是一圈線一圈線地改變,逐漸改變電阻,電阻箱隨旋扭轉動是“跳躍式”的改變)

(2)它們的優缺點各是什么?

滑動變阻器

電阻箱

不同點1

逐漸改變電阻

跳躍式改變電阻

不同點2

不能讀出該電阻值

能讀出電阻值

(3)怎么讀數?

學生回答后總結

讀數方法:各旋鈕“△”所對數乘以倍率之和。

學生總結讀數方法各旋鈕對應的指示點的示數乘以面板上標記的倍數,然后加在一起.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14

設計意圖

本節是本章《質量與密度》的第二節。在前一節,我們學習了“質量”和“用天__測量物質的質量”。物質密度的本質正是研究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所以從“區分由不同物質組成的兩個物體”開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節基于實驗的基礎上學習密度的知識,所以教學方法上引采用分組實驗和講授為主。

知識目標:

1.知道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2.會查密度表.能聯系實際應用密度公式進行有關計算,會計算不能直接測量的物體的質量和體積。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能力目標:

1.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2、經歷密度概念的建立過程,學習建立科學概念的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學難點:

1.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密度公式的應用.

教學方法:

1.觀察法:

2.實驗法:

3.講授法

教學準備:

天__,砝碼,體積相同的木塊、鐵塊、鋁塊(或其他的物體)教學課時:1課時

教具和學具

天__,砝碼,體積相同的木塊、鐵塊、鋁塊(或其他的物體)

課前準備

課內小組交流5分鐘

一:復習舊知

如何用天__稱物體的質量?

二:自學導學(以下內容采取自學的方式,在小組內探討完成并匯報)

1、密度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計算公式:密度的公式:ρ=公式變形:m=V=符號的意義及單位:ρ————(kg/m3)m————千克(kg)V————立方米(m3)說明:密度ρ的單位是由質量的單位和體積的單位決定的.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kg),體積的單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單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質量單位用克(g),體積單位是立方厘米(cm3),則密度的單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1g/cm3=1×103kg/m3.

2、例題自己做一遍和書中的解法對比。反思。

3、生實驗:用紙包著一塊肥皂和一塊泡沫的長、寬、厚度一樣,也就是體積一樣,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質量要比泡沫的質量大得多。

4、同樣的兩個燒杯分別裝有體積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__上卻能__衡,說明它們的質量卻又是相同的。提出問題:

(1)為什么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同?

(2)為什么體積不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卻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見過類似的現象嗎?

(4)通過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15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簡單電路》,教材第30頁至32頁。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

使學生親身經歷探究一個簡單電路的構成,初步學會連接一個簡單的電路。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簡單電路的探究,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做科學的熱情,體會探究、合作、交流的樂趣。

3、科學知識:

認識簡單電路的組成,并能畫出簡單的電路圖。

教學重點

認識簡單電路的組成并畫出簡單的電路圖。

教學難點

能連接稍復雜的電路。

教學準備

電池、電池盒、導線、小燈泡、小燈座。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談話導入新課。

二、親身經歷,科學探究

1、試一試。

用給定的材料,想辦法讓小燈泡亮起來,并觀察是怎樣連接的。

2、畫一畫。

用圖表示出小燈泡亮起來的連接方法。

3、換一換。

提問:如果把小燈泡換成其他用電器又會怎樣呢?

(1)把小燈泡換成小喇叭,會怎樣?

(2)把小燈泡換成小電機,會怎樣?

4、問一問。

(1)在連接過程中使用了哪些元件材料?

(2)怎樣連接才會使小燈泡亮起來?

5、做一做。

(1)小燈泡亮時,怎樣才能讓它熄滅?

(2)小燈泡熄滅時,怎樣才能讓它亮起來?

(3)有更方便的辦法來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嗎?

請大家分組合作連一連。

6、說一說。

(1)這個電路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2)你知道這些材料各自的作用嗎?

三、合作參與,探索發現

指導學生分組動手組裝一個簡單的紅綠燈,并使紅綠燈按指令工作。

(1)紅燈亮。

(2)綠燈亮。

(3)紅燈、綠燈都熄滅。

四、回顧親歷,自主小結

1、今天我們探究了什么知識?

2、通過今天的探究活動,你知道了什么?

附板書設計:

簡單電路

944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州市| 治县。| 理塘县| 漠河县| 鄂伦春自治旗| 察隅县| 云安县| 高安市| 金川县| 靖宇县| 宁化县| 独山县| 大厂| 望江县| 孟津县| 马山县| 拉孜县| 阿拉尔市| 南安市| 五常市| 吉安县| 磐安县| 绥化市| 正镶白旗| 禹城市| 五常市| 庆城县| 鹤山市| 井冈山市| 葫芦岛市| 临西县| 桂林市| 怀仁县| 保山市| 锡林郭勒盟| 巨鹿县| 宁津县| 关岭| 凤台县| 金川县| 银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