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主題教育教學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主題教育教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主題教育教學教案(精選篇1)
你能通過觀察來預測嗎?下面考考你。談話:我們也學著珍妮預測一下粉筆落地的實驗,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做。
一、提問:
在下面情況下粉筆掉地不容易碎?為什么?
情形1:站立,將手中的粉筆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筆,用紙將其包起來,讓包裹好的粉筆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筆,放在充氣的塑料袋里,讓袋子掉在地上。
二、教師演示
三只粉筆大家預測的結果是什么?預測的根據是什么?
(1)學生預測。
(2)匯報預測的結果、根據。
(3)學生實驗驗正。
三、進行預測動手驗正
1、教師講解:科學預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預測因果,另一種是預測趨勢。 觀察下面的實驗:在裝水的燒杯里放5克鹽,水位會發生變化嗎?如果放入10克鹽,水位會發生變化嗎?再放入15克鹽呢,情況又會怎樣呢?
2、學生進行預測。
3、小組實驗進行驗正。
4、匯報實驗結果。
5、小結,由此看來,只是根據正確,預測才可能正確。
6 教師小結:科學的預測不是隨意猜測,而是生活經驗的推測。要想知道預測正確不正確,必須要經過實踐。但是,如果根據只是個人經驗,未經科學證實,也是經常要出錯的。
四、拓展延伸、激發探究欲望
1、師:看來預測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見事例讓學生預測。
(1) 傍晚時分,聰明的小狗糾纏著主人,這是小狗表示??
(2) 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會??
(3) 過度開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帶來什么危害?
(4) 烏云從天邊飄過來,天氣可能??
2、目前為止,還有很多自然害不能準確地進行科學預測。你知道地球上發生了哪些難以預測的大災害嗎?
4.師:生活離不開預測,更離不開科學的預測。生活中科學預測的事有哪些呢? 讓學生感知:生活中預測的事例還真是不少呢。
五、總結
談話:其實生活就是科學,只要你經常關心身邊事物、關心重大事件,關心社會發展,你會發現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希望每名同學認真觀察都能成為生活中的科學家。
六、課后延伸
讓學生預測掉光葉子的植物的生死情況。你認為生活中哪些情況下需要我們作出預測?
小學科學主題教育教學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能從身邊常見的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夠自己設計實驗,探究水能溶解固體物質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2、體驗到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意識到科學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
教學重、難點:
1、知道水有溶解物質的特征;
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變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食鹽、白糖、勺子、筷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直奔主題。
師:請同學們看黑板,我們今天研究的'主題是什么?
生:水變咸了(師同時板書)。
師:水為什么變咸了?
生:因為放了鹽。
師:怎么知道水里放了鹽?
生:嘗一嘗。
師:老師這有一杯溶液,誰來嘗一嘗?(指生品嘗)
師:是鹽水嗎?
生:不是,是糖水,因為它是甜的,說明放了糖。
二、認識溶解。
師:同學們想不想做一杯甜水和一杯咸水呢?生:(齊答)想。
師:怎么做?說說你的方法,并說一說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
(小組討論、交流并匯報)表現好的同學給予小組鼓勵。學生按照老師給的提示來配置溶液。(師巡視、指導)
強調:邊做實驗變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學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匯報實驗結果。
教師引導:那我們剛才放到燒杯里的鹽和糖去哪了?
(生來回答:化了、看不見了……)
引出:我們科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溶解”,根據我們剛才做的實驗,你認為什么樣的是溶解?(生討論交流匯報,師簡述溶解的意義)
三、深入探究,拓展認識。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學生交流后師小結。
四、課堂反思:
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指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五、作業布置:
把食鹽水倒入盤子里,放在窗臺上,沒議案進行觀察,會有什么發現?
小學科學主題教育教學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3、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重點:
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教學難點:
對觀察方法的探究。
教學準備:
放螞蟻的瓶子、白紙、放大鏡、水、水槽、三、四塊塑料泡沫、昆蟲觀察盒、毛筆、水彩筆、玻璃片(投影片)、沙、繩子、幾條硬紙條、記錄紙和筆。
教學活動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你們帶來了什么?
2、出示課題:螞蟻。
二、激發探究欲望。
1、說說你是怎樣捉到螞蟻的?
2、學生畫一只螞蟻。選幾幅展示。
3、比較。為什么有的會畫錯?
三、引導探究。
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分組自行探究。
教師不時穿插到每個小組的旁邊觀察學生的活動。密切注意學生在做什么?說什么?爭論什么?扯得太遠要幫助他們回到主題上來,鉆進“牛角尖”得要幫助他們跳出來。
在學生的觀察活動中,要適時引發學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認為怎樣?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換一種材料再試試?
四、開展研討、說螞蟻。
1、把材料從學生處拿開。
2、說說剛才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那些問題,你們是怎么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么?
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言,研討中發現的事實有另一個學生記錄下來。
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即使錯誤的發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記錄下來。當學生的發言出現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教師要注意把握方向,對于怎樣更好地觀察螞蟻,螞蟻身體的特點這些問題一定要討論。
五、課外延伸
1、剛才我們初步觀察了螞蟻,實際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你們想不想繼續研究?下課后,每個小組繼續研究螞蟻,下節課我們舉行一個螞蟻信息報告會。
2、看螞蟻的反應,猜測螞蟻的想法,送螞蟻回原來的地方。
小學科學主題教育教學教案(精選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善于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能通過動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照相機和眼睛的結構。
2、能表達交流自己的體會與見解,會為自己的見解尋找科學依據;能設計制作土照相機。
(二)過程與方法
1、制作簡易照相機,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且了解動物眼睛的構造學習活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于研究生活中有關成像的現象,養成了與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愿望。
2、在探究中體驗學科學、用科學的樂趣;愿意合作與交流,愿意用所學的知識改善生活。
二、教學重點
認識照相機和眼睛都是利用凸透鏡的科學原理學習活動。
三、教學難點
從而通過學習使學生意識到眼睛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最珍貴的、最神奇的“照相機”更加珍愛和保護眼睛。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準備
凸透鏡片、紙盒、半透明紙、剪刀、膠水等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1、談話:光使我們的世界變得如此的絢麗多彩,于是人們想方設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景色,生活中哪種物品能做到這一點呢?
是照相機(板書),人們根據光學原理設計制造出照相機。相信大家都拍過照,有沒有誰自己使用過照相機呢?
2、提問:關于照相機你都知道些什么?
3、提問:關于照相機你們還想研究什么?
新課講解:
(一)討論照相機的工作原理
談話:相機是怎樣把景物拍攝下來的呢?課前同學們搜集的一些關于照相機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在組內先交流一下。
哪個小組愿意來說說?出示相機,觀察相機構造。學生猜想相機的工作原理。
小結相機的工作原理:相機將恰當量的光線透過凸透鏡聚焦在膠片上形成圖像,調整光圈(光線通過的小孔)和曝光的時間,就能控制透過光線的量。照相機就是根據凸透鏡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二)認識眼睛的構造
1、眼球的構造
(1)提問:剛才,我們了解了照相機的構造及工作原理,其實在我們的人體內也有類似照相機的器官,你知道是哪個器官嗎?
(2)出示眼睛模型。誰愿意說一說眼球的構造?
(3)討論:晶狀體、視網膜、瞳孔分別相當于照相機的什么部件?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4)師生小結: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主要是由瞳孔、晶狀體、視網膜和視神經組成。
2、了解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
通過以上研究,你認為是什么讓眼睛看見了周圍的物體?
(1)用眼球模型演示視覺形成過程。(2)小結:眼睛之所以能看見周圍的各種物體,一是必須有光,二是眼球內可以成像的構造。當我們睜開眼睛,從周圍物體發射或反射而來的光,穿過瞳孔和晶狀體,聚集在眼睛后面的視網膜上,形成這些物體的圖像。連接視網膜的視神經立即把這些信息傳送到大腦,所以我們就能看到這些物體。
拓展活動
課下感興趣的同學查閱資料,來了解一下動物眼睛的構造,相信你會有新的發現。
小學科學主題教育教學教案(精選篇5)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青少年生長發育主要特點及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的基礎上,對生命延續內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動。學生通過研究自己的身體特征與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異,并對部分動植物進行觀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遺傳的,認識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目的:
1、認識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2、引導學生全面細致地觀察人體特征,進一步提高比較分析和推理能力;
3、在觀察中培養學生認真求實,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
了解什么是人體的遺傳和變異現象,并知道遺傳和變異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現象。
教學準備:
1、有關多媒體課件
2、教師事先收集全班同學及其父母的單身照片、全家福照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小動物和植物的圖片
學生觀察,有什么發現?
學生匯報:它們長得很像。
生:它們一模一樣
2.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我像誰”)
二、探究活動
(一)指導學生認識什么是遺傳和變異
1、找一找自己的身體特征與家人的異同點?
出示課件:從特征看,有些人是直發,有些人是卷發;有些人是雙眼皮,有些人是單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沒有耳垂等等。
多媒體出示讓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特征與父母的特征。(完成表格)
生匯報
出示圖片找出人物的相同特征
教師結合學生的發現匯報,進一步提出問題:“動植物中有沒有剛才我們發現的這樣現象呢?”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諺語。
2、引出:
生物的形態特征或生理特性傳給后代的現象叫遺傳。
(板書:遺傳)
師講解:為什么有的雙胞胎長得那么像,有的卻并不很像?
學習:遺傳基因是指攜帶有父母親生理特征信息的遺傳物質,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包括性別、性格、外貌等等。
3、變異
出示圖片師:有什么發現?生匯報
引出: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形態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異,叫變異。(板書:變異)
(二)指導學生認識遺傳和變異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
學生觀察圖片。
學生匯報結果。
對以上結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師適時小結:遺傳和變異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
三、自由活動
生物的變異和遺傳對于我們有哪些影響?是有害還是有利?
1.學生分組討論。
2.學生匯報。
3.出示圖片講解。
4.教師總結。
四、總結回顧
生匯報
五、拓展活動
1.課后查閱一些有關遺傳和變異現象的資料。
板書設計:
我像誰
遺傳 變異
小學科學主題教育教學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輪軸構造上的特點;
2.能夠就輪軸的作用提出疑問;
3.會做輪軸省力的實驗。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輪軸的結構特征及組成;
2.知道輪軸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2.留心觀察和研究身邊的簡單機械。
教學重難點:
能夠就輪軸的作用提出疑問;會做輪軸省力的實驗。
教學準備:
演示器材:汽車資料課件、汽車模型、扳手、螺絲刀、打蛋器、鑰匙、轆轤、游船圖片及簡單運動示意圖。
分組實驗器材:簡單機械實驗盒、彈簧秤、鉤碼、細圓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飲料瓶、螺絲釘、木塊、扳手、實驗記錄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1、操作競賽:選擇合適的工具,比一比哪個小組可以又輕松又迅速地把螺絲釘擰進木頭里。
2、交流:獲獎小組交流操作方法并試著解釋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樣做的?
⑵為什么要這樣做?
二、觀察實物,認識輪軸
1、談話:誰對汽車方向盤比較熟悉,請給大家介紹一下。
2、出示汽車方向盤的圖片,觀察分析:汽車方向盤可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是怎么連接的?
3、觀看錄像:駕駛員是如何操縱方向盤改變運動方向的?
4、交流觀察收獲。
5、小結:汽車方向盤分為兩部分,一個大輪子和一根長軸;輪固定在長軸的一端;當我們轉動輪時,長軸也跟著轉動,并將運動傳遞給其他機械。
6、講解:像汽車方向盤這樣,由一個輪固定在可以轉動的軸上的機械叫做輪軸。
三、制作輪軸,研究作用
1、學習使用簡易材料制作一個輪軸。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輪 盤、小滑輪 盤組裝而成。
方法2:根據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組制作的輪軸并設疑:使用輪軸能夠省力嗎?
3、提出假設,設計實驗。
4、分組實驗,研究輪軸的作用。
⑴將輪軸懸掛在鐵架臺上,將細繩穿過輪和軸;
⑵用彈簧秤在輪軸上提起兩個鉤碼,觀察讀數;
⑶換更大的輪 盤,重新測量所需要的力;
⑷換鉤碼數量,測需要的力。
5、教師巡視指導,督促學生作好實驗記錄。
6、匯報實驗現象,交流實驗收獲。
7、小結:輪軸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輪與軸的大小比例有關。
8、討論研究:為什么使用輪軸能夠省力?
⑴如果把輪軸比作一個杠桿,它的支點在哪里?動力點在哪里?阻力點在哪里?
⑵根據杠桿原理,解釋一下使用輪軸為什么能夠省力。
9、小結:輪軸相當于一個杠桿,輪和軸的中心點是支點,作用在輪上的力是動力,動力作用的點在輪的邊緣上,叫動力點;作用在軸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點在軸的圓盤邊緣上,叫阻力點。因為輪的半徑總是大于軸的'半徑,所以作用在輪上的力總是小于軸所負荷的力,所以使用輪軸能夠省力。輪與軸的半徑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釋:為什么再大的汽車,只要駕駛員輕輕地轉動方向盤就能改變它的方向?
四、實踐操作,遷移擴展
(觀察課P9插圖,小組討論,大組匯報)
⑴這個器械的輪是什么?軸是什么?
⑵這個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書:擰螺絲釘的學問
輪軸的作用:
1、省力。
2、輪與軸的半徑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課后小節:
小學科學主題教育教學教案(精選篇7)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標
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從本課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將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并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杠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螺絲刀擰螺釘、用鑷子夾東西,等等。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驗的積累,學生們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的教學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杠桿類工具。
杠桿這類簡單機械可按省力情況分成三類: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省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費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通過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我們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杠桿是省力還是不省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并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展利用數據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的科學認知能力有限,對于一些科學術語及在生活中的聯系掌握比較少。另外,學生對于科學實驗的操作比較少。組織教學上學生整體素質較差。
教學目標
1.明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省力;反之杠桿費力。如果兩個距離相等,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2.在杠桿尺的探究活動中,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3、激發對生活中杠桿應用現象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杠桿尺的探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難點:深刻理解省力和費力杠桿的科學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小學科學主題教育教學教案(精選篇8)
設計意圖:
本課是在熱空氣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空氣流動的原理。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本課的教學需要把握好學生的認知水平,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在認識空氣的基礎上通過探究風的形成,了解熱傳遞的另一方式——對流。這節課從生活現象入手,啟發學生提出有關風的成因的問題;進而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認識風的成因。最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知道風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對身邊的空氣流動產生風的一些自然現象的觀察,發現,能運用已有的的知識,作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2、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實驗產生的結果來驗證某種假設的結論,并運用類比探討風的成因。
4、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空氣流動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氣流動的條件。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認識空氣流動是風的形成原因。
難點: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讓學生學會自我探索。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激發興趣
僅供學習與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謝謝2
精品好文檔,推薦學習交流
師演示門縫飄紙片的實驗,讓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
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實驗探究啟迪思維
師:夏天,我們用扇子扇,有沒有風?
學生回答:有。
你有沒有想過方式怎樣形成的?
學生猜測。
師:誰來匯報一下你的猜測。
學生匯報,教師適時板書。
師: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測對不對,如何做?
生:做實驗。
師:下面我們設計實驗一起驗證我們的猜測。
(師出示實驗提示卡)
分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小組討論:在模擬實驗中你看到了什么樣現象?點燃蠟燭前蚊香的煙是怎樣流動的?點燃蠟燭后蚊香的煙流動路徑又發生什么變化?這個現象又說明了什么?
集體交流,匯報實驗結果。
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精品好文檔,推薦學習交流
師:當燃燒的蠟燭放在塑料瓶內,使得里面的溫度升高空氣變輕,瓶內溫度相對較冷,于是冷空氣就流入形成風,我們就看到蚊香的煙飄起來,是蠟燭燃燒的熱量使空氣流動形成風的。
(三)聯系生活、應用實踐
師:誰能舉出生活中利用風的例子。
學生舉例。
師課件演示的風的危害資料。
師:看到這些你有何感想?
學生討論交流。(風的利弊)
(四)總結評價,鞏固拓展
1、你有什么收獲?
2、教師小結。
3、帆船是怎樣借助風的力量行駛的?想辦法了解。下一節課我們交流。
小學科學主題教育教學教案(精選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
2.同樣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是不同的。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態度目標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難點:學會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相應的問題。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小蘇打、2克的勺子、尺子)、裝有50毫升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紅糖各一份、學生活動手冊、全班數據匯總表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1小包食鹽,一小包小蘇打,一小包堿,裝有水的燒杯1個,玻璃棒1根]
1.出示食鹽,提問:把它放到水里,會怎么樣?(學生根據之前的生活經驗進行預測。預設:消失了,不見了,溶解了。)
2.老師將食鹽放入水中,攪拌使之溶解。
3.提問:除了食鹽,你還知道哪些東西能夠溶解在水中?(學生交流,教師板書。預設:白糖,味精,紅糖等。)
4.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補充說明小蘇打和堿,并出示小蘇打和堿。(板書:小蘇打,堿。)
5.提問:如果我在這杯水里不斷加入食鹽,一直加一直加,食鹽能夠不斷溶解嗎?那小蘇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嗎?(學生進行猜測。)
6.提問:那么,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一樣嗎?(學生猜測。)
7.揭示課題: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板書)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打(預設25分鐘)
材料準備:每組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小蘇打、2克的勺子、尺子),裝有50毫升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學生活動手冊、全班數據匯總表。(實驗時可以采用書本上的先取20克食鹽和小蘇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鹽或小蘇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1.提問: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這節課我們就用食鹽和小蘇打來研究這個問題,怎么研究?(預設:學生提出進行實驗設想。)
2.根據學生意見,適時出示小組討論的提示:要知道同樣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打,我們打算怎么做?我們還應注意什么?(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實驗方法和注意點,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實驗設計方案,教師選擇關鍵詞進行板書。(預設:水量一樣多;食鹽和小蘇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書:水量統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為止)
4.閱讀科學書13和14頁,思考并交流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為什么要一樣多?怎樣加入食鹽?什么時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時候停止加食鹽和小蘇打?怎樣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時要演示如何獲取2克一份的食鹽——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鹽,用尺子刮去多余的鹽,攪拌的操作規范——攪拌時玻璃棒不能碰到燒杯的底和壁,什么時候加入第二份食鹽、第三份食鹽,要將食鹽溶解的份數及時記錄下來,如何判斷食鹽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動手冊第3頁,指導學生實驗要求及記錄:先完成食鹽的溶解實驗,再完成小蘇打的溶解實驗,并根據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情況,進行記錄。當一份食鹽或小蘇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時候,在表格中打一個?,在實驗結束時,通過統計?的數量,來表示食鹽或小蘇打溶解的份數。
7.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量。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巡視的注意點:(1)是否按照流程進行實驗;(2)小組內是否人人參與;(3)是否對實驗仔細觀察并及時記錄。
8.學生完成實驗后整理器材,匯總全班的數據到黑板上或者課件上。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數據匯總表]
1.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實驗數據匯總表,進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鹽?多少份小蘇打?(引導學生從黑板上的數據得出“大多數小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鹽和小蘇打”)
小結我們的發現: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鹽溶解的份數多,小蘇打溶解的份數少。
2.組織討論:為什么我們在做上面實驗的時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這樣加,有什么好處?(學生交流想法。達成共識:這樣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夠清楚地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能夠溶解的份數。)
四、拓展:其他東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樣嗎?(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白糖、味精、紅糖各一份]
1.教師出示白糖、味精、紅糖,提問:如果想知道這幾種東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們可以怎樣研究?(學生交流實驗方法。)
2.回家后同學們可以利用今天課堂上的實驗方法,探究這些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書設計
5.水能溶解多少物質
食鹽、小蘇打、白糖、紅糖、味精、堿……
小學科學主題教育教學教案(精選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準備:
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紙、放大鏡、小盆子、小瓶蓋或小木塊,搭"橋"用的小紙條,記錄用的紙和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觀察過螞蟻嗎?螞蟻是怎樣的?能畫一只大螞蟻嗎?讓我們仔細觀察觀察螞蟻吧!
二、觀察哪一只螞蟻。
1.選擇觀察瓶里的螞蟻,還是放在白紙上的螞蟻?
2.選擇瓶里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選擇白紙上爬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
三、把螞蟻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螞蟻放在什么地方觀察,既能看清楚,又不會到處亂爬?
2.用什么辦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辦法可以使螞蟻不亂爬?
3.在盆子里倒一點水,水中央放一個小瓶蓋或小木塊,讓一只螞蟻爬到瓶蓋上。螞蟻只能停留在瓶蓋上,不能到處亂爬了。不過,用什么辦法讓螞蟻爬到瓶蓋上去呢?
四、用放大鏡觀察螞蟻。
1.小組內交流一下,怎樣觀察螞蟻的身體。
2.分發放大鏡觀察螞蟻。注意控制觀察時的呼吸,別吹走了螞蟻。
五、討論螞蟻身體的特點。
1.螞蟻的身體是怎樣的?
2.和蝸牛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么特點?
3.和蝗蟲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么特點?
六、試一試。
1.看看瓶蓋上的螞蟻的行動,試著解釋螞蟻怎么不到處亂爬了。
2.如果再放一個瓶蓋,在兩個瓶蓋上搭一座"橋",猜猜螞蟻會怎樣?
3.試一試。
4.怎么解釋螞蟻的反應呢?螞蟻想家了吧?如果把螞蟻放在教室地面上,螞蟻能找回自己的家嗎?
七、送螞蟻回家。
這些螞蟻原來住在什么地方,我們就把它們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中,請別忘了送小動物們回家,讓它們回到各自的生活環境中去。在送小動物回家的過程中,我們還可能會有新的觀察發現呢!
八、發布下一節課舉行“我的觀察研究”報告會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