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高中經典教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整合教學計劃、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教學方法等,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要怎么寫高中經典教案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經典教案,供大家參考。

高中經典教案

高中經典教案篇1

在前一段我講了30度、45度、60度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它是北師大版九年級數學下冊的一節課,在前一節剛講過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數的定義和求法。現把我對本節課的做法和想法與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得到同行和專家的指點,以期取得更大的進步。

一、說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數值的過程,能夠進行有關的推理。進一步體會三角函數的意義;能夠進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數值的計算;能夠根據30°、45°、60°的三角函數值說明相應的銳角的大小。

2、發展學生觀察、分析、發現的能力;培養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

3、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產生好奇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二、說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探索特殊銳角三角函數值的過程,進行這些三角函數值的計算并會比較不同銳角三角函數值大小

在引入時我采用創設情境法,“為了測量一棵大樹的高度,準備了如下測量工具:(1)含30、60度角的直角三角尺(2)皮尺。請你設計一個方案,來測量一棵大樹的高度。這樣會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對本節內容更感興趣。

三、說教學設計:

1、讓學生自主研習,獨立探究。

(1)觀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幾個銳角?他們分別等于多少度?

(2)sin30度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樣得到的?cos30度呢,tan30度呢?

2、讓學生合作學習、生生互動

(1)請同學們完成下表:30°、45°、60°角的三角函數值(表格略)

(2)觀察表格中函數值的特點。先看第一列30°、45°、60°角的正弦值,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呢?第二列、第三列呢?

(3)同桌之間可互相檢查一下對30°、45°、60°角的三角函數值的記憶情況。

3、精講細評,師生合作(先由學生獨立完成)

(1)計算:sin30°+cos45°;sin260°+cos260°—tan45°。

(2)鐘表上的鐘擺長度為25Cm,當鐘擺向兩邊擺動時,擺角恰好為60°,且兩邊的擺動角度相同,求它擺至最高位置時與其擺至最低位置時的高度之差。(結果精確到0。1Cm)

分析:引導學生自己根據題意畫出示意圖,培養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

4、延伸遷移,形成技能

(1)計算:sin60°—tan45°;cos60°+tan60°;

(2)某商場有一自動扶梯,其傾斜角為30°。高為7m,扶梯的長度是多少?

自主小結:

講課后我讓學生自主小結本節收獲,并給他們提出困惑的時間和機會

在本節課中我感覺學生整體來說收獲不小,有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都會進行計算,只是對這些三角函數值的記憶還有欠缺,課下還需時間加以鞏固。課堂中學生積極性也很高,能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廣泛,學習數學對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幫助,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高中經典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火山的概念、組成及其形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體會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火山的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學難點】

火山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一組日本富士山的圖片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展示一組圖片,大家看看圖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聽到很多同學都認出來了,說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確,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驕傲。那同學們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屬于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三種山岳類型中的哪一類?對,屬于火山。這節課,我就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火山。(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教師做演示實驗,模擬火山形成過程:

在桌上放一個錐形瓶,瓶中裝適量白醋和洗滌劑,用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入小蘇打溶液。滴入后,瓶內產生泡沫,隨著泡沫的不斷增加,溢出瓶外,堆積在錐形瓶周圍。

教師做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觀察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解決以下問題:

(1)學生觀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實驗現象。

(2)學生運用初中所學化學知識——酸堿中和反應,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3)學生類比演示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過程。

最后,教師總結歸納火山的形成過程: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

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這樣形成的山體就是火山。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寬廣的玄武巖高原。

2、結合課本和實驗后的泡沫狀態,學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每個部分分別對應泡沫堆的哪個部位?

3、結合課本,學生回答:火山的規模范圍有多大?

(三)鞏固拓展

(1)PPT展示我國長白山天池的視頻和圖片。

(2)介紹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關小知識。

(四)小結作業

課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關資料,做成PPT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匯報和分享。

五、板書設計

火山的形成:

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六、教學反思

高中經典教案篇3

[課程目標]

1.掌握集合的兩種表示方法(列舉法和描述法);

2.掌握用區間表示數集;

3.能夠運用集合的兩種表示方法表示一些簡單集合,正確運用區間表示一些數集。

知識點一列舉法表示集合

[填一填]

列舉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相鄰元素之間用逗號分隔),并寫在大括號內,以此來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舉法。

[答一答]

1.什么類型的集合適合用列舉法表示?

提示:當集合中的元素較少時,用列舉法表示方便。

2.用列舉法表示集合的優點與缺點是什么?

提示:用列舉法表示集合的優點是元素清晰明確、一目了然;缺點是不易看出元素所具有的屬性。

知識點二描述法表示集合

[填一填]

描述法

(1)集合的特征性質:

一般地,如果屬于集合A的任意一個元素-都具有性質p(-),而不屬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這個性質,則性質p(-)叫做集合A的一個特征性質。

(2)特征性質描述法:

集合A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質p(-)描述為{-p(-)},這種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特征性質描述法,簡稱描述法。

[答一答]

3.什么類型的集合適合用描述法表示?

提示:描述法多用于集合中的元素有無限多個的無限集或元素個數較多的有限集。

4.集合{-->3}與集合{tt>3}表示同一個集合嗎?

提示:雖然兩個集合的代表元素的符號(字母)不同,但實質上它們均表示大于3的所有實數,故表示同一個集合。

知識點三區間及其表示

[填一填]

研究函數常常用到區間的概念,設a、b是兩個實數,且a<b,我們規定:

(1)滿足a≤-≤b的全體實數-的集合簡寫為[a,b],稱為閉區間。

(2)滿足a<-<b的全體實數-的集合簡寫為(a,b),稱為開區間。

(3)滿足a≤-<b的全體實數-的集合簡寫為[a,b),稱為半開半閉區間。

(4)滿足a

高中經典教案篇4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沿著西方政治文化上溯其源頭,就是古希臘,古羅馬.古希臘人以其睿智創造了兩個名詞"公民""民主",影響了直至今天整個西方的歷史.而古羅馬的法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其中所蘊含的"公平,正義"的原則雖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但至今仍然是人類為實現它而追求的法律目標.同時通過本課的學習也為下一個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作了鋪墊.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知道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對維系羅馬帝國統治的作用

2)理解羅馬法的演變與羅馬帝國擴張之間的關系,分析其在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和統一性,培養學生全面,整體的思考問題

3)理解羅馬法對后世法律體系的影響,促使學生通過對比,聯系更清晰的從歷史縱面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查找羅馬法的內容及《人權宣言》,《權利法案》和拿破侖時期的《法國民法典》等相關內容,使學生學會收集資料,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并加強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從而加深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2)通過小組討論羅馬法的內容所體現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礎和分析中西法律發展的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思維,加深其對現實的關注

3)以案說法,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

4)通過資料研讀,問題探究分析羅馬法的內容和實質,以及對于維系羅馬帝國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其對現實的關注.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明白古代羅馬的法律制度留給人類的不是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種追求民主追求法律意識的人文精神和確立民主與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則.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羅馬法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習慣法向成文法發展的原因;公民法向萬民法發展的原因

二,說學情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和平時的見聞中,對羅馬帝國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較少涉及羅馬法這一方面及對法律認識較為缺乏,因而需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知識中引發其對羅馬法的興趣.另外,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積累了不少近代資產階級法律的相關知識,因而可以從已知推向未知,使學生更為清晰的了解古代羅馬法對后世的影響.

三,說學法

以案說法比較方法問題探究法

四,說教法

由于學生對于古羅馬時期的歷史了解不多,所以對本課程的內容可能感覺比較陌生,尤其是對法律概念的認識不夠深入,所以老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和介紹一些古羅馬歷的重要人物與法律的故事,使教學深入淺出.采用談話法,講授法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讓學生有條件的話翻閱初中的歷史書,好好的溫習舊知,并事先讓學生預習課文并翻閱相關資料,可以有一些印象,這樣處理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時間短內容多的問題.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新課導入

德國的法學家耶林在其著作《羅馬法精神》一書中如此說道:"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可見耶林對羅馬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羅馬建立過一個龐大的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帝國的維系主要是依靠兩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羅馬軍團,二是博大縝密的羅馬法律.那么什么是羅馬法它對維系羅馬帝國的統治起到了什么作用羅馬法又散發著什么樣的魅力以至影響至今呢

帶著這些疑問,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直截了當導入新課,使學生迅速進入新內容.

3.問題探究

(1)案例導入"習慣法到成文法的發展:

羅馬共和國早期,盧修斯是一個仁慈,善良的貴族,也是羅馬一支軍隊的首領.生前立遺囑,希望把他一半的財產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但盧修斯死后,他的家人卻不履行其遺囑,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請同學們想一想

①法官會怎樣判決為什么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臨上述的結果,你是否愿意當你的權利受到不公正的損害,你會怎么做呢

③如果還是這個案例,根據《十二銅表法》,法官會怎么判

④通過這個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銅表法》頒布的意義是什么

規律總結:

(2)課件展示羅馬擴張示意圖,講解: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

簡述羅馬共和國向外擴張的過程.

問題:版圖的擴大帶來了哪些新問題

學生思考回答后歸納:隨著征服地區的擴大,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原有的公民法已經無法適應這些新變化(質疑).公民法適用范圍限于羅馬公民,用來調整他們之間的關系,羅馬公民受到法律保護,并享受法律賦予的權利.在擴張中納入到疆域中的許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在這種背景下,公民法發展成萬民法.

萬民法的出現,一方面由于公民法的狹隘性,另一方面伴隨對外戰爭的勝利,奴隸制在羅馬得到快速發展.為了更加有效地保護奴隸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不受侵犯.

問題探究:萬民法的制定產生哪些作用

學生思考回答后總結:萬民法取代公民法,協調了羅馬人和外邦人之間的關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間的關系,對于在龐大帝國內微細,協調各地區的民族關系,社會矛盾也祈禱重要作用.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適用范圍,也成為鞏固羅馬統治的重要工具.

(3)合作學習:完備:《民法大全》——體系最終形成

問題探究:為什么說《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體系的完備

(4)課件展示:羅馬法的影響

課件展示:《拿破侖法典》,美國《獨立宣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相關材料.

結合教材,閱讀材料,分析羅馬法對當時和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

問題探究:羅馬法為什么影響如此深遠

4.課堂小結

形成階段:習慣法到成文法(表現形式)

發展階段:公民法到萬民法(適用范圍)

完備階段:匯纂《民法大全》(體系完備)

總之,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經歷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完善的過程,成為古代世界最為完備的法律體系.并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是古代羅馬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珍貴的遺產.

5.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6.布置作業

舉出你身邊經常發生的法制意識淡薄,或者法制不健全出現的違法犯法的事;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國現在法制改革的歷史意義.

高中經典教案篇5

第六章細胞的生命歷程

第2節細胞的分化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說明細胞的分化。

2、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進行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的資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⑵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解決方法:聯系初中學過的有關組織、器官、系統的知識;聯系不同組織中的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特點。從個體發育過程中各種組織、器官、系統的建成讓學生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教學難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解決方法:從體細胞一般是受精卵通過有絲分裂繁殖而來的,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細胞全能性。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解法。

五、教具準備:課件

六、學生活動

1、通過具體實例,啟發學生得到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細胞分化的相關知識點。

七、教學程序

[問題探討]

1、為什么健康人的血細胞數量不會隨著血細胞的死亡而減少?

2、骨髓與血細胞的形成有什么關系?

一、細胞分化及其意義

出示教材P117、118相關圖片講解。

1、細胞分化的概念:略。

2、引導學生探討以下問題:

⑴細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實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發育成根的過程中,分生區的細胞不斷分裂,形成的細胞近似正方體。隨著細胞的生長,變成伸長區的長方體細胞,后來分化成成熟區的輸導組織的導管細胞、根毛細胞、薄壁細胞等形態、結構、功能各異的細胞。又如動物的胚胎細胞形成多細胞生物體。干細胞再生出各種細胞等。⑵細胞分化的過程。

在細胞外觀尚未出現明顯變化之前,細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決定了。分化的細胞所呈現出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變化,首先源于細胞內化學物質的變化,如結構蛋白和催化化學反應的酶,以后依次漸變,不能逆轉。因此,分化是一種持久的、穩定的漸變過程。⑶細胞分化的意義。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的發育起點是一個細胞(受精卵),細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經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體,并發育成成體,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3、細胞分化的特點:持久性,不可逆轉。

4、細胞分化的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5、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6、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發生改變嗎?

二、細胞的全能性

1、細胞的全能性概念

教師出示教材P119胡蘿卜的組織培養的圖片,介紹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的實驗。

由于體細胞一般是通過有絲分裂增殖而來的,一般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有本物種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在合適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能力。細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紹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應用)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從整個細胞來說,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細胞核仍然保持著全能性。例如,將綿羊乳腺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細胞中,培育出克隆綿羊“多利”。

2、干細胞

動物和人體內仍保留著少數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這些細胞叫做干細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許多造血干細胞。干細胞有多種類型,可分為成體干細胞和胚胎干細胞。也可以分為這樣三種類型:能夠分化產生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類型細胞的干細胞稱為全能干細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個生命;不能單獨發育成完整個體,但能分化為多種類型細胞的干細胞稱為多能干細胞;能分化產生與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關的細胞稱為專能干細胞。

[資料搜集和分析]干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討論回答教材P120相關問題。

三、總結

細胞分化的概念,細胞分化的生物學意義和細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業布置

P120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2節細胞的分化

一、細胞的分化及其意義

1、概念:

2、特點:持久的,不可逆轉的

3、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4、意義:

5、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

二、細胞的全能性

1、概念

2、基礎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3、類型動物細胞核的全能性

三、干細胞

1、概念

成體干細胞全能干細胞

2、類型或多能干細胞胚胎干細胞專能干細胞

高中經典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正確認識宋明理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史料研習,閱讀教材學習陸王心學的主張,培養史料分析及歷史信息獲取能力;通過小組討論,探討理學的歷史影響,提高歷史問題思考能力,培養團隊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宋明理學及其代表人物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陸王心學的主要觀點;理學的影響。

難點:對“致良知”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

1、教師講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史料研習法。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王陽明格竹”的故事:陽明治學,初效朱熹格物致知之說。曾與友同靜坐格竹,以期致知。友三日而憊。陽明持至七日,豁然頓悟,遂反其道而行之。那究竟王陽明是如何反其道而行之的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進入今天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陸九淵的心學

教師課件出示如下表格,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心學代表人物陸九淵在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與宋明理學代表人物不同的觀點主張。

學生閱讀教材,得出陸九淵的世界觀認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尋找,“心即理也”,“心”是世間萬物的本源。并提出了“發明本心”的方法。

(二)王陽明的&39;心學

(1)教師課件展示王陽明畫像,簡單介紹王陽明生平,并講授:王陽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的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2)課件展示如下兩則小故事,加深對王陽明心學的理解:

故事一

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游南鎮,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繼承陸九淵的觀點,心外無物,心即理也。

故事二

王守仁的門人,夜間在房內捉得一賊。他對賊講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賊大笑,問他:“請告訴我,我的良知在哪里?”當時是大熱天,他叫賊脫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說:“還太熱了,為什么不把褲子也脫掉?”賊猶豫了,說:“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賊大喝:“這就是你的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要“致良知”。

(三)理學的影響

(1)師生共同歸納陸王心學代表人物及其觀點,回顧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

(2)教師課件展示如下名言:

①魯迅的名言:吃人。(《狂人日記》)

②戴震:“人死于法猶有可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

③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④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⑤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驅之”。

⑥張載:“為天地立心,為聲名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要求學生感受如上名言,并結合教材進行小組討討論:理學的影響如何?教師引導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評價理學。

(3)學生討論之后自由發言,教師最終總結:

①消極:宋明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如清代學者戴震所抨擊的,“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

②積極: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總結過程宗教師提示認識歷史現象要采用辯證的觀點,、客觀,一分為二的進行分析。任何只強調一個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帶領學生分別復習陸九淵和王陽明心學的主要觀點。

作業:自主探究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有什么異同之處?

六、板書設計

陸王心學

一、陸九淵

①心即理也

②發明本心

二、王陽明

③致良知

三、對理學的評價

積極、消極

高中經典教案篇7

一、課前檢測

1.在數列{an}中,an=1n+1+2n+1++nn+1,又bn=2anan+1,求數列{bn}的前n項的和.

解:由已知得:an=1n+1(1+2+3++n)=n2,

bn=2n2n+12=8(1n-1n+1)數列{bn}的前n項和為

Sn=8[(1-12)+(12-13)+(13-14)++(1n-1n+1)]=8(1-1n+1)=8nn+1.

2.已知在各項不為零的數列中,。

(1)求數列的通項;

(2)若數列滿足,數列的前項的和為,求

解:(1)依題意,,故可將整理得:

所以即

,上式也成立,所以

(2)

二、知識梳理

(一)前n項和公式Sn的定義:Sn=a1+a2+an。

(二)數列求和的方法(共8種)

5.錯位相減法:適用于差比數列(如果等差,等比,那么叫做差比數列)即把每一項都乘以的公比,向后錯一項,再對應同次項相減,轉化為等比數列求和。

如: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就是用此法推導的.

解讀:

6.累加(乘)法

解讀:

7.并項求和法:一個數列的前n項和中,可兩兩結合求解,則稱之為并項求和.

形如an=(-1)nf(n)類型,可采用兩項合并求。

解讀:

8.其它方法:歸納、猜想、證明;周期數列的求和等等。

解讀:

三、典型例題分析

題型1錯位相減法

例1求數列前n項的和.

解:由題可知{}的通項是等差數列{2n}的通項與等比數列{}的通項之積

設①

②(設制錯位)

①-②得(錯位相減)

變式訓練1(20__昌平模擬)設數列{an}滿足a1+3a2+32a3++3n-1an=n3,nN__.

(1)求數列{an}的通項公式;

(2)設bn=nan,求數列{bn}的&39;前n項和Sn.

解:(1)∵a1+3a2+32a3++3n-1an=n3,①

當n2時,a1+3a2+32a3++3n-2an-1=n-13.②

①-②得3n-1an=13,an=13n.

在①中,令n=1,得a1=13,適合an=13n,an=13n.

(2)∵bn=nan,bn=n3n.

Sn=3+232+333++n3n,③

3Sn=32+233+334++n3n+1.④

④-③得2Sn=n3n+1-(3+32+33++3n),

即2Sn=n3n+1-3(1-3n)1-3,Sn=(2n-1)3n+14+34.

小結與拓展:

題型2并項求和法

例2求=1002-992+982-972++22-12

解:=1002-992+982-972++22-12=(100+99)+(98+97)++(2+1)=5050.

變式訓練2數列{(-1)nn}的前20__項的和S2010為(D)

A.-20__B.-1005C.20__D.1005

解:S2010=-1+2-3+4-5++2008-2009+2010

=(2-1)+(4-3)+(6-5)++(2010-2009)=1005.

小結與拓展:

題型3累加(乘)法及其它方法:歸納、猜想、證明;周期數列的求和等等

例3(1)求之和.

(2)已知各項均為正數的數列{an}的前n項的乘積等于Tn=(nN__),

,則數列{bn}的前n項和Sn中最大的一項是(D)

A.S6B.S5C.S4D.S3

解:(1)由于(找通項及特征)

=(分組求和)==

=

(2)D.

變式訓練3(1)(20__福州八中)已知數列則,。答案:100.5000。

(2)數列中,,且,則前20__項的和等于(A)

A.1005B.20__C.1D.0

小結與拓展:

四、歸納與總結(以學生為主,師生共同完成)

以上一個8種方法雖然各有其特點,但總的原則是要善于改變原數列的形式結構,使

其能進行消項處理或能使用等差數列或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以及其它已知的基本求和公式來解決,只要很好地把握這一規律,就能使數列求和化難為易,迎刃而解。

高中經典教案篇8

一、近代數學的建立:

(一)歷史轉折:常量數學—變量數學(初等數學—高等數學)。這是人類認識上的一次巨大的飛躍。

(二)代表人物及成就:

1、笛卡爾(法)——解析幾何學(把變量引進了數學,數形統一)

2、牛頓(英)和萊布尼茨(德)——微積分學(使精密的測量和變量計算有了可能)

二、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

(一)成就:《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二)地位:近代科學形成的&39;標志;人類認識第一次對自然規律的理論性概括和綜合。

三、電磁學的成就:

(一)吉爾伯特(英)——發表了《論磁學》一書(1600年)

(二)奧斯特(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

(三)法拉第(英)——實驗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1831年)

(四)麥克斯韋(英)——建立了系統的電磁學理論(19世紀60年代)

(五)赫茲(德)——證明了麥克斯韋的理論。(1888年)

電流的磁效應和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是19世紀電磁學的輝煌成就,它為開辟人類生活的新時代——電的時代創造了條件。

四、化學的進步:

(一)波義耳(英)——英國科學家把嚴密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17世紀,近代化學創始人)

(二)拉瓦錫(法)——(1)“燃素說”(2)提出質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化學發展步入正軌)

(三)道爾頓(英)——原子論的創立(標志著近代化學發展時期的開始)

(四)阿伏加德羅(意)——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五)門捷列夫(俄)——發現元素周期律(19世紀60年代末)

五、生物學的巨大進步:

(一)哈維(英)——建立了血液循環學說(17世紀早期)

(二)林奈(瑞典)——制定了對植物的分類法(18世紀)

(三)施來登和施旺(德)——細胞學說確立(19世紀早期)

(四)拉馬克(法)——提出生物進化的觀點(19世紀早期)

(五)達爾文(英)——確立了進化論(提出生物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原理)(19世紀中期)(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恒定律為19世紀三大發現)

(六)巴斯德(法)——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19世紀60年代)

六、物理學的新時代: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物理學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1、倫琴(德)——發明“x設線”

2、居里夫人——提煉出鐳(發射性元素)

3、愛因斯坦(德)——相對論(e=mc2)

七、科學發展的基本條件

1、資本主義創造的物質文明為基??

2、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政治體制

3、思想解放

4、繼承與創新

5、科學家艱苦探索

八、科學發展的影響

1、科學是社會生產力,創造物質文明

2、沖擊動搖封建迷信思想

3、促進世界整體化

高中經典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橢圓是圓錐曲線的一種,是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所以這部分內容中的知識點學生必須達到理解、應用的水平;

2、利用投影、計算機模擬動點的運動,增強直觀性,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數學想象和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對橢圓定義的理解,其中a>c容易出錯。

教學難點:方程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www.fwsir.com):

(1)復習

提問:動點軌跡的一般求法?

(通過回憶性質的提問,明示這節課所要學的內 容與原來所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為后面橢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作好準備。)

(2)引入

舉例:橢圓是常見的圖形,如:汽車油罐的橫截面,立體幾何中圓的直觀圖,天體中,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等等;

計算機:動態演示行星運行的軌道。

(進一步使學生明確學習橢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計算機形成生動的直觀,使學生印象加深,以便更好地掌握橢圓的形狀。)

(3)教學實施

投影:橢圓的定義:

平面內與兩個定點F1、F2的距離的和等于常數(大于F1F2)的點的軌跡叫做橢圓。這兩個定點叫做橢圓的焦點,兩焦點的距離叫做焦距(一般用2c表示)

常數一般用2表示。(講解定義時要注意條件:)

計算機:動態模擬動點軌跡的形成過程。

提問:如何求軌跡的方程?

(引導學生推導橢圓的標準方程)

板書:橢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過程。(略)

(推導中注意:1)結合已畫出的圖形建立坐標系,容易為學生所接受;2)在推導過程中,要抓住“怎樣消去方程中的根式”這一關鍵問題,演算雖較繁,也能迎刃而解;3)其中焦點為F1(,0)、F2(c,0),;4)如果焦點在軸上,焦點為F1(0,)、F2(0,c),只要將方程中,互換就可得到它的`方程)

投影:橢圓的標準方程:

()

()    

投影:例1平面內兩個定點的距離是8,寫出到這兩個定點的距離的和是10的點的軌跡方程

(由橢圓的定義可知:所求軌跡為橢圓;則只要求出、、即可)

形成性練習:課本P74:2,3

(4)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橢圓的定義及標準方程,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橢圓的定義中,

②橢圓的標準方程中,焦點的位置看,的分母大小來確定

③、、的幾何意義

(5)作業

P80:2,4(1)(3)

高中經典教案篇10

一、教材分析: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一節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第二節內容,它是在第一節介紹城市個體內部空間結構的基礎上,走出個體城市內部,站在宏觀高度上進一步對較大范圍區域中的城市體系進行研究,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區域中城市群體之間的空間分布規律。這一節主要介紹不同規模城市的服務范圍的差異。教材從城市大小等級的劃分到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大小的差異,再到城市等級體系的形成,由點到面,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本節教材由正文、“閱讀”、“活動”、“案例”和“讀圖思考”四部分組成,這樣的設計優化了教材結構,其內容與社會實際緊密聯系,以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課標要求:

聯系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三、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了解我國城市等級劃分的標準,知道不同國家和地區城市等級劃分的標準是不同的。

(2)理解不同的城市等級不同,提供的服務種類和服務范圍是不同的。聯系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3)理解城市的發展變化的基本條件

(4)理解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的嵌套理論,理解不同等級城市空間分布特點。

2、過程和方法:

(1)利用實例引導學生分析什么是不同等級的城市以及城市等級劃分的依據和標準。

(2)利用學生所在的河源市,理解什么是城市的服務范圍以及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不同。

(3)利用案例如上海、深圳、攀枝花等城市的發展變化分析城市發展變化的基本條件。

(4)分析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對我們的啟示,理解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的&39;嵌套理論,理解不同等級城市空間分布特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分析現實生活的案例,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1、城市等級與城市的功能、服務范圍、數目、距離之間的關系。

2、城市發展變化的基本條件。

五、教學難點:

不等級城市服務范范圍的嵌套理論。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

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城市的不同等級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分別展示仙塘鎮、河源市、廣州市的多幅圖片。

2、提出問題:這三個城市是否是同一個等級的城市?觀察圖片,思考,回答問題圖片欣賞引起學生視覺的沖擊,特別是仙塘鎮、河源市圖,同學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生活的地方這么美,激發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

高中經典教案篇11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簡歷及其創作風格;

2、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章法、節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美,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欣賞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朱自清先生說過:現代詩人應當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學家也說過,在現代文學史上不能忘記的詩集有三部:一是胡適的《嘗試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詩》。就是現在,也有許多朋友喜歡徐志摩的詩,可見他的詩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二、作者簡介: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云中鶴。出身于富商家庭,父親因興辦實業,蜚聲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堂,1915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國留學學習銀行業(他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銀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運動爆發,激起心中的愛國熱情。1920年去英國劍橋留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在這里度過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閑自由的日子。據他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臥仰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時到碧波蕩漾的康河里劃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的影響。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他是個個性主義者,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并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詩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里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年僅36歲。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離開了我們。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表現了他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節和諧,意境優美而備受讀者青睞。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教師范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么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問:詩人為什么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后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語法規范。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舍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四、分析鑒賞

一)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意象美

1問:大家對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是什么印象?

生:美麗。

師:對,可以說是風光如畫呀。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寫出來的?(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要寫這些景物?。

明確: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們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3)提問:詩人告別時,哪些舉動可以體現出對康橋的深情?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二)具體整體感受意象美。(有條件可以播放關于康橋的風光片)

1、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照射下的柳樹,它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艷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溫柔之愛。“艷影”在詩人“心頭”“蕩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誰舍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送別時人們往往都有折柳贈別習俗。真是傷心不過灞橋柳呀。.

2、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明確: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寫出了水草隨微波起伏的輕盈之態。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并有向詩人打招呼,歡迎詩人之意。“甘心”兩字,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愿意永遠流在康河,“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么會在詩人的眼里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

3、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這里的潭即指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這里游玩。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浮藻間好像沉淀著彩虹般的夢。融情入景,將人帶入了夢一般的意境中。

4、第五節,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別康橋。想象自己撐著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5、第六節,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愁重重,情緒頓時低落下來。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往日歡愉的康橋也無語了,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歸于寂然,將詩人的離愁推到了極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語呀!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里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笙簫的離別曲只能在心中回蕩。

6、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舍得離去。云彩本是不能帶走的,詩人卻用夸張的手法強調說“不帶走一片云彩”,加上兩個“悄悄”表露詩人不愿掠動心愛的康橋一片溫柔情意,不忍心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復,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至此,將詩人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輕輕”中表現了出來,同時排出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之感。

五、小結:此詩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離情別緒,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給人以審美享受。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失去的美好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六、再次誦讀,讀出感情。

板書:現實依戀

金柳

再別康橋秀美的景色水草借景抒情

清潭

星輝

現實依戀

七、寫作特點:

1、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別對象由人轉向物,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靜環境,排除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感。

第三,意像選擇獨具特色。詩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機械轟鳴及送行之人,這樣就造出了一種清新感。

獨特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應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條水草”,想到“青草更青處”尋夢,這是詩化人生的表現。

2、具有三美:

音樂美:每節用韻基本相同;章節和諧,節奏感強;回環復沓(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首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

繪畫美:

1)多用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云彩”“金柳”“夕陽”“艷影”“青荇”“彩虹”“星輝斑斕”等;

2)多用動作性很強的詞語: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之變成動態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建筑美:句子整齊,每節勻稱。每節兩句,單、雙行錯開一格排列。外形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對白話新詩的成熟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新月詩派靈魂的徐志摩與聞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偉。

八、布置作業:

閱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

高中經典教案篇1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客觀描述隋唐統一的過程,了解隋朝時期的成就建樹。

2.通過展示史料并進行小組討論隋朝大運河的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歸納能力,養成“論從史出”的意識。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隋唐的統一有利于政治經濟的發展,從而加深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隋朝滅亡的原因。

【難點】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并提出問題:此詩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此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通的大運河。

教師追問: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此運河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建成的?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隋統一的過程

教師講述: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國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那是誰結束了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義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楊堅即隋文帝。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教師強調:隋朝的統一結束了分裂局面,為后來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二)隋朝的各項建設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正文第二段,提問: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學生分析總結:隋朝時期在長安、洛陽設糧倉;隋煬帝時期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

教師總結:隋朝初期建設頗多,其中大運河最為著名。

教師展示《隋唐大運河示意圖》并讓學生思考:隋朝大運河自北向南都流經哪些地方,溝通了哪些水系?

學生回答: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教師展示史料,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提問:修建這條大運河有什么好處呢?

小組代表回答:隋朝開通大運河能夠加強南北方的政治經濟聯系,鞏固國家統一。

教師總結:運河的開通能夠溝通南北方經濟交流,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發展,從而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同時也為我們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史料并設問:結合課前展示《汴河懷古》中所說“盡道隋亡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滅亡和大運河的開通有關么?

學生回答:有一定關系,修建大運河時勞民傷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滿,最后發生起義。

教師補充總結:除此之外,隋煬帝還頻頻發動戰爭,種種行為導致社會生產下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導致大規模起義。

(三)唐朝統一

教師播放電視劇《隋唐英雄傳》片段提問:隋煬帝最后的下場是什么,又是誰取而代之統一全國的?

學生總結: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貴族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后來唐軍消滅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教師追問:唐朝統一全國有何意義?

學生回答:穩定政局,為唐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好鋪墊。

教師總結:唐統一后給后面幾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為盛極一時的繁榮強國。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收集隋朝相關資料,下節課談談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

高中經典教案篇13

《開創外交新局面》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分析教材提供的圖表掌握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打開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間的相互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關系的改善,說明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并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國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與事實的根據。

(2)20世紀70年代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3)國際: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2.過程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3.意義

(1)它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2)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1、中美關系緩和的原因

(1)從美國方面看,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以及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劣勢,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

(2)從中國方面看,為了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為了遏制蘇聯,必須改善同美國的關系。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雙方急需改善兩國關系。

2.過程

(1)1971年7月美國總統特使、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為尼克松總統訪華做準備。

(2)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3)1978年中美簽署《中美建交公報》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9年初,___副總理訪問美國,這是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它揭開了中美關系的全面發展階段。

思考:結合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形勢分析中美關系走上正常化的原因,試析始終左右著兩國關系的兩個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國際形勢:二戰后形成的兩極格局到了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直接影響到中美關系的發展。具體表現在:(1)資本主義陣營內的變化,由于西歐和日本的崛起,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強有力的挑戰,美國不得不調整其與歐洲和日本的關系。(2)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實力的下滑使其在與蘇聯的對抗中處于守勢。(3)美國深陷侵-爭的泥潭。(4)社會主義陣營由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而不復存在,中國受到來自蘇聯的危險日益增大。正是這種世界局勢的變化才使得中美兩國的關系從長期的對抗開始走向正常化。

基本因素:一是政治制度,另一個是共同的國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兩國疏遠,共同的國家利益使兩國接近。

3中日關系的改善

1.原因

(1)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

(2)日本對華友好政黨和團體的推動,為兩國關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礎。

2.過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并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2)1973年初,中日兩國互派大使,中日兩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3)1978年,中日雙方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成為發展兩國友好關系,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影響

中美關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三十多年來,始終主張各成員國之間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處理國際事務中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高中經典教案篇14

教材分析:

《漁父》選自蘇教版語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面人生”,專題的教學建議是:“在閱讀中學會質疑與探討,辨析評價文中作者對人生的看法,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諦。”本專題以問題探討為主,在經典文本的學習過程中,著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養探究意識。”《漁父》篇幅不長,共有四小節,是一篇文質兼美、體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在預習充分的條件下,通過探究式學習,挖掘出文本豐盈的知識和思想,即如何實現“淺文深教”,是我設計這堂課的前提和歸宿。

《漁父》一文采用對比手法,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問答,表現了在“清”與“濁”的抉擇中三種對立的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千百年來,屈原的精神、他“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光輝人格一直燭照著華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理想主義、憂患思想、執著剛強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學習本文要進一步地認識屈原所代表著的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而漁父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極大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涵,他代表著一種遺世獨立、清高隱逸的人格理想,寄托著中國文人對這種與世無爭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與世推移”與屈原的“深思高舉”讓我們窺見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這兩個對立面,為同學們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釋、道三教為支柱支撐起的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路徑。

《漁父》一文的結尾,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二人堅持己見,未有妥協,留給同學們極大的思考探究空間。課堂上,我將以“誘思探究”為主導教學方式,誘導學生在不斷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維,生成和表達自己的思想,形成熱烈而又沉思的氛圍,最終抵達文本深處。

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雖文言字詞上難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間極大,如何在教學中兼顧“文”和“言”兩方面,頗具難度。

學生在學習此文之前,已經學習了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對屈原的身世、經歷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學講解中,對于中國古代傳統中的儒道兩家主張也有一定了解。漁父這一形象在文章中的存在,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探究空間,在超逸脫俗的漁父的對比下,屈原的選擇選得決絕而生硬,不少學生很難理解屈原這種“寧為玉碎”的執著的珍貴。

同時,由于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深度有限,一部分學生會認為文中的漁父是為襯托屈原的偉大而存在的反面人物,從而難以抵達文本深層,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代漢語并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屈原和漁父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和《漁父》一文背后蘊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閱讀和思考,學生能對屈原和漁父的不同人生選擇做出自己的評價,并對自己的人生選擇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屈原和漁父人物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和文

本背后蘊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教學方法:

誘思探究教學、小組合作教學

課時課型:

一課時、新授課

教學工具:

幻燈機、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課前導學:

請同學們借助字典、對照注釋翻譯課文,完成導學案并訂正。

二、課上探究:

(一)導入

(課間播放音樂:蔡琴歌曲《屈原》)

全體齊讀《屈原》節選:

“他們說你是個孤獨的詩人,

他們說你有一顆憂郁的靈魂。

汨羅的歲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魚款款徘徊?

冷濕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縱有多少無奈徒托流水寄懷。

究竟你愿長久躺在靜謐的江底?還是期盼著撥槳的手,撩開你深邃的面容?”

這一位孤獨的詩人、這一顆憂郁的靈魂是誰?兩千多年前他為何選擇帶著滿腔的憂憤,忿然一躍,獨自一人去擁抱江底柔軟的泥沙?兩千多年過去了,他是否依舊孤獨,是否依舊寂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做這只撥槳的手,來撩開他深邃的面容吧!

(二)誘思探究

1、釋文:探索觀察

(1)教師范讀全文。

(2)漁父初見屈原,問屈原的第一個問題是:“何故至于斯”?這個“斯”指什么呢?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生答、翻譯)

那么屈原到底因“何故至于斯”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生答、翻譯)

(3)如果請你用一個字回答,你會選擇哪一個字?

“清”

2、成象:研究思維

(1)你能快速找出文中屈原“清”的體現嗎?

“深思高舉”,“身之察察”,“皓皓之白”。(生答、翻譯)

結合課前準備的資料,你還能發現屈原“清”的體現嗎?:(小組合作各推一生發言)

屈原《離騷》:美政理想

屈原生平經歷:愛國主義、理想主義、憂患思想、執著剛烈的性格(生答、分析)

全班齊讀屈原相關語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屈原·涉江)

教師總結:“清比己之潔,而濁比世之穢也。醒比己之明,而醉比人之昏也。清濁不同流,醉醒不同趣,邪正不并立,忠佞不相容。以屈子之獨操,而仕壅君,處亂朝,安得而不見放乎?”

(2)與屈原的“清”相對的“濁”在文中有沒有體現呢?

“淈其泥而揚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物之汶汶”,“蒙世俗之塵埃”。(生答、翻譯)

(3)這是漁父的做法嗎?

不是,漁父的做法是:““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生答、翻譯)

(4)全班分成兩組合作朗讀人物對話部分,讀出不同情感。

3、悟道:遷移運用

(1)獨立思考:面對人生的困境,屈原、漁父、眾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你更欣賞誰的做法?請寫下你的觀點并分享。(請三位同學分享自己的看法)

漁父:道家重真、超然曠達

屈原:儒家重善、執著進取(教師引導:因為犧牲和奉獻成就了民族脊梁)

(三)總結

(1)許多同學的觀點是富有現實意義的,在面對紛繁的社會時,我們也會遇到困境,我們不可能像屈原那樣決絕,我們也不太可能像漁父那樣抬腳遠遁,我們只有選擇面對。但是在投身社會洪潮中的時候,我們可以盡量做到:“淈泥、揚波,不離于泥,亦不為泥所陷;餔糟、歠醨,不拒乎酒,亦不為酒所溺。內不失己,外不忤世,斯為與之推移。”

屈原是偉大的,他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對自己的理想的執著追求,魯迅先生曾飽含激情地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正因為對這份偉大的理解與感謝,人們思念屈原、崇敬屈原,我想,在年年五月的棕香中,屈原是不孤獨的、不寂寥的!

讓我們一起來齊讀這一個文段的后半部分: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懷?

眾醉獨醒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亙古以來的蕭條凄涼,

取代水中你的惆悵是岸上我獨自徘徊。

龍舟的喧嘩劃出波波水痕,追思掠過江面片刻又將遺忘。

也許你將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許等待著另一次際遇,看一看江上的陽光。

(播放音樂:蔡琴歌曲《屈原》)

三、課后鞏固:

完成《作業本》鞏固練習,并背誦全文。

高中經典教案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并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①范圍:23°26′N―23°26′S

②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并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并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歸年與恒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

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

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并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范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

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么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并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

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

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高中經典教案篇16

抗日戰爭的爆發

教學目的:1.使學生知道日本帝國主義先侵占東北,又侵略華北,使中華民族處于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2.使學生知道張學良、楊虎城為聯共抗日發動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中國共產黨以全民族利益出發,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使學生知道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是我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教學重點:西安事變的原因

盧溝橋事變的經過

教學難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嗎?在離我們學校不遠的盧溝橋有一座抗日戰爭紀念館,在那里陳列展出著許多的日軍侵華的罪證,馬么我們今天就以起來學習第六課抗日戰爭的爆發。

二、講授新課

(一)“全國抗日救亡高潮”。

1.學生閱讀課文并回答:你從哪里看出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懷有野心?

日本侵略軍是什么時間向中國東北軍發動進攻

板書:九一八事變

2、想一想:日本侵略軍為什么能占領東北三省并侵占華北大片土地?

3.看“讀一讀”內容,體會東北同胞家鄉淪亡的悲憤心情。

淪陷后的東北人民已經到了什么地步?

“日本繼續侵略下去,中華民族到了什么關頭?”

在中華民族生死危亡的關頭,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什么主張?

活動:比較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兩種不同的主張

在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高潮中,蔣介石在干什么?

討論:“蔣介石的做法錯不錯?為什么?”

張學良、楊虎城為什么要發動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發生在什么時間?

板書:西安事變

討論:為什么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教師小結:因此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同意聯共抗日的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二)“盧溝橋事變”

1、閱讀課文:

從哪里可看出日本帝國主義在加緊侵略我國?

日軍為什么要進攻盧溝橋?這發生在什么時間?

板書: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

討論:為什么說中國守軍二十九軍官兵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奮起還擊的?

2.盧溝橋事變以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我國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抗日戰爭從此開始。

三、小結:

1.西安事變為什么會發生?是怎樣解決的?

2.為什么說盧溝橋事變是我國抗日戰爭的開始?

高中經典教案篇17

高一化學離子反應優秀教案

教學重點: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難點: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教學方法:創調情境→提出問題→誘導思維→激發興趣→分析歸納→解決問題

教學手段:實驗錄像、演示實驗、學生實驗、投影

教學過程:

[引言]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可將化學反應分為不同的反應類型。如按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后物質種類的多少可將化學反應分為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分解、置換、復分解);若根據化學反應中是否有電子轉移,又可將化學反應分為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那么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另一種重要的分類方法。

[板書]第二節離子反應

[復習提問]回顧初中物質導電性實驗——第一組物質是干燥的氯化鈉固體、硝酸鉀固體、氫氧化鈉固體、磷酸固體、蔗糖固體、無水酒精,第二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學生回答]還記得嗎?哪些物質能導電?哪些物質不能導電?干燥的固體、固體、固體、固體不導電,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導電。蔗糖和蔗糖溶液,無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導電。

[復習提問]為什么有些物質如、、、在干燥的固體時不導電,而溶于水后卻能導電了呢?

[學生回答]是因為這些物質的固體中不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而當它們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這些物質電離產生了能夠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從而能夠導電。

[教師總結]可見酸、堿、鹽的水溶液都具有導電性。

[引出新課]

[板書]一、電解質與非電解質

1.概念:

[投影](1)電解質: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如:、、等。

(2)非電解質:無論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狀態下都不導電的化合物叫非電解質。例:蔗糖、酒精等。

[講述]我們已經知道酸、堿、鹽是電解質,它們的水溶液都能導電。那么,我們進一步來研究在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堿、鹽溶液,它們的導電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實驗]實驗1-1

[引導思考]學生認真觀察實驗,并對實驗現象加以分析、討論。

[學生回答]根據燈泡發光明暗程度不同,我們可以知道相同條件下,它們的導電能力不同。

[結論]電解質有強、弱之分。

[板書]二、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

[投影]圖1-10,在水中溶解和電離示意圖。

[講述]離子化合物與某些共價化合物能夠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電離成離子,而某些共價化合物只能部分電離成離子。

[投影]強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如強酸、強堿和大多數鹽類。

弱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如。

[學生練習]寫出下列物質的電離方程式;

[板書]三、離子反應:

[引導分析]由于電解質溶于水后就電離成為離子,所以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應實質上是離子之間的反應。

[板書]1.概念:離子之間的反應稱為離子反應。

[學生總結]2.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

[板書]

①生成弱電解質,如、弱酸、弱堿

②生成揮發性物質,如

③生成難溶性物質,如

[引導分析]由上述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我們來分析離子反應的特征是什么?

[總結]3.離子反應的特征:

[投影]向著減少某些離子的方向進行,反應速率快,部分離子反應有明顯的現象。

4.離子反應類型:

①離子之間交換的非氧化還原反應

如:

②離子和分子之間的非氧化還原反應

如:

③有離子參加的氧化還原反應

如:

[板書]四、離子反應方程式:

[學生實驗][實驗1-2]中的實驗Ⅰ、Ⅱ、Ⅲ,并要求學生們仔細觀察,記錄現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問]實驗現象?

[學生回答]實驗Ⅰ無明顯現象。

實驗Ⅱ中出現白色沉淀,濾液為藍色。

實驗Ⅲ中生成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

[引導思考]實驗Ⅰ中無明顯現象,原因?

[學生回答]只是溶液電離上的和與溶液電離出的的簡單混和。

[引導思考]實驗Ⅱ和Ⅲ中反應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實驗Ⅱ和Ⅲ說明了溶液電離出的和溶液電離出的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了白色沉淀。而溶液電離出的與溶液電離出的并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在溶液中仍以和的離子形式存在。

[學生總結]實驗Ⅱ中反應實質為

實驗Ⅲ中反應實質為

[講述]由以上實驗Ⅱ和Ⅲ我們看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所電離出的離子并沒有全部發生化學反應,而只有部分離子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其它物質。

[引出]1.概念: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子方程式。

[板書]

[講述]2.書寫:(以溶液和溶液為例)

①寫(化學方程式):

②離(電離):

③刪(兩邊相同離子):

④查(質量守恒,電荷守恒)

[投影]

寫出上述中和反應的離子反應方程式。

[學生回答]

[學生總結]3.離子方程式的意義:

①表示化學反應的實質。

②表示某一類反應。

[學生練習]下列離子方程式中,正確的是(  )

[投影]

A.把金屬鐵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鋇和稀硫酸反應

C.澄清石灰水和鹽酸反應

D.向硫酸銅溶液中加入適量氫氧化鋇溶液

[學生回答]選項A錯在不符合反應的實際情況,因為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和,而不是和。應為:

選項B的錯誤是忽略了生成物是不溶性物質。應為:

選項C正確。

選項D的錯誤是只注意書寫和反應的離子方程式,而忽略了和也反應。應為:

[總結]檢查離子方程式書寫是否正確時,應注意:

①兩易:易溶易電離的物質以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表示。(弱電解質、難溶性物質、氣體、單質、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兩等:離子方程式兩邊的原子個數,電荷總數均應相等。

[思考題]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

A.

B.

C.

D.

[作業]復習課本內容

書第18頁習題

高中經典教案篇18

一、教學目標

1.會寫甲烷的結構式和電子式,能識別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

2.了解甲烷的化學性質,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

3.通過甲烷的分子結構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質,并設計實驗來證明,初步掌握研究物質的方法。

4.認識化學微觀世界分子結構的立體美。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甲烷分子結構,化學性質及取代反應的含義。

【難點】

理解甲烷分子結構決定了性質,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上課,同學們好,請坐。

在我們前面的學習中,已經了解了很多種物質,比如堿金屬元素、鹵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也曾了解和接觸過另外一類物質,如甲烷、乙烯、乙炔、蔗糖、葡萄糖、酒精等等。前一類物質我們稱之為無機物,后者就是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即將學習和討論的一類重要的物質——有機物。有機物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在人們的衣、食、住、行、醫療保健、工農業生產及能源、材料和科學技術領域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甲烷的結構

【提出問題】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這是因為它本身只含有一個碳原子,而且只含有有機物必須含有的兩種元素:碳和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資料,找出甲烷的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

【教師講解】教師講解結構式。

【過渡提問】那么甲烷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間是如何分布的呢?(過渡提問,可不回答。)

【教師講解】實際上,科學研究發現,甲烷分子是一個以碳為中心的正四面體結構,碳與每個氫間形成的鍵長鍵角都是相同的。下面我們大家都用自己手中的橡皮泥和牙簽是做一個甲烷的模型,觀察一下它的結構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開始制備,教師巡回進行指導。

【教師展示】通過展示實驗室中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進一步驗證甲烷分子的空間構型,它是一個正四面體結構。

2.甲烷的物理性質

【教師引導】從多媒體播放的視頻(關于甲烷應用和物理性質的趣味資料)中,你能從中提取哪些關鍵信息?

【學生回答】甲烷俗名叫沼氣,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可用作燃料;無色無味,密度比空氣小,極難溶于水。甲烷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6,空氣的平均分子量為29,因此甲烷密度比空氣小。

【過渡提問】了解了甲烷的物理性質,那甲烷有什么化學性質呢?

3.甲烷的化學性質

(1)甲烷的氧化反應

【教師引導】相信大部分同學家里都使用天然氣吧,那我們很容易就能得到甲烷可以燃燒的化學性質,請推測一下燃燒產物是什么?

【學生回答】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

【視頻演示】確實是,接下來請同學們觀看驗證甲烷燃燒生成產物的實驗視頻,通過燒杯壁的水珠以及變渾濁的澄清石灰水進一步驗證了剛剛同學們的猜想。請同學們寫出反應方程式。

【學生回答】進行書寫。

【教師補充】把等號改成箭頭,這是有機反應的一個特殊之處:

同時提醒學生可燃性氣體在點燃前要驗純。

【教師講解】甲烷燃燒是一個氧化的過程。但是甲烷性質穩定,不與酸性高錳酸鉀這樣的強氧化劑反應,也不易與酸或堿反應。甲烷四條碳氫鍵,它們是飽和鍵,由結構決定性質也可以推斷出,甲烷的性質穩定。

(2)甲烷的取代反應

【過渡】甲烷的性質穩定,與一般的物質不反應。其實,除了會與氧氣反應以外,甲烷還會與氯氣發生反應,那會產生什么現象,同學們注意觀察。

【教師演示】演示科學探究中的實驗。同學們觀察到了什么?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光亮地方的集氣瓶中氣體的顏色變淺,證明有新的物質生成了,有白霧產生,試管內壁油狀液滴,這些是生成物。

【教師提問】根據反應物的元素組成,你能推測出生成物嗎?

【小組討論】白霧可能為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氣體是甲烷中的氫原子與氯氣中的氯原子的結合,你能由此推測油狀物的成分嗎?

【學生回答】油狀物可能為甲烷中剩余原子與氯原子的結合,即甲烷中一個氫原子被氯原子替換了。

【教師講解】同學們的猜想非常好,你能嘗試寫出這個反應嗎?

【教師講解】方程式書寫的非常準確,甲烷中的氫原子確實可以被氯原子取代,但取代一個氯原子的時候生成的物質卻是氣態的,而非油狀物,這就證明反應還有其他物質生成。其實甲烷與氯氣的反應是分步進行的,一個氫原子被替代后的產物中氫能繼續被替代,共分四步完成。

【提出問題】你能猜想一下生成的其他幾種物質是什么嗎,并類比第一個反應寫出它們的方程式嗎?

【動畫展示】觀看視頻動畫展示的甲烷與氯氣發生反應時分子模型的變化,驗證學生的猜想。

【教師講解】一氯甲烷為氣體,二、三、四氯甲烷為液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稱四氯化碳,為常用的溶劑。并由黑布下的集氣瓶沒明顯現象,得出反應需要光照的條件,提醒學生補充反應條件。并介紹其為取代反應。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總結取代反應的概念?

【學生回答】有機物分子力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替代的反應叫取代反應。

環節三:鞏固提升

環節三: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可以是知識,也可以是學習方法。

布置作業:大家看到這個取代反應,能不能想到哪個無機反應類型與之是十分相似的呢?對,就是置換反應,那么同學們就在課下整理一下置換反應與取代反應的基本特點,并形成表格下節課我們一起來分享。

高中經典教案篇19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2.知道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主要問題。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種最主要的土地類型的分布,以及它們內部的地區差異和特點。

4.記住我國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了解其特點。

5.使學生形成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正確的資源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資源保護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及基本特點。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3.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帶來的嚴重后果,對學生進行土地資源的國情國策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學生齊唱環保之歌《我愛您,媽媽》“我悄悄獻上一束鮮花,獻給您親愛的媽媽,感謝您給我生命,您把我從小養大,媽媽啊,我愛您親愛的媽媽……”

(師問)歌中的“媽媽”指的是誰?

(生答)歌中的“媽媽”指的是養育我們的土地。

教師總結:土地,它給人類提供了山川、萬物、衣食、財富;過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響著人類的未來。這就是土地,這就是土地資源。

二、新課教學

(一)類型齊全,耕地比重小

教師:多媒體出示耕地、草地、林地、城鄉建設用地、交通用地、工礦用地、永久積雪和冰川、戈壁的景觀圖。

學生:討論這些景觀圖中土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差異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區--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師:由于自然條件和自然環境的差異,人們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徑也就不同,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承轉)我們身為中華兒女,祖國的土地資源有何特點呢?

中國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國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

(屏幕顯示)教材P68圖3.9《中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

(師問)這些說明我國土地資源的什么特點呢?

(生答)土地利用類型齊全。

(師問)我國土地資源如此豐富、齊全,對我們來說是有利條件還是不利條件呢?

(生答)有利。

教師總結:如此豐富和類型齊全的土地資源,為我國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請大家觀察各類土地所占比例,能說明什么問題呢?

教師總結:咱們十分需要的耕地、林地比重小,咱們不需要的難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這樣的土地構成結構合理嗎?

大家請看我國人均耕地狀況。屏幕顯示圖3.8《中國人均農業用地面積與世界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人均耕地很少。

(二)地區分布不均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3.9《中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

學生:結合此圖并聯系所學的有關知識完成課本P71“活動2”的填表格練習,明確土地資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造成這種分布差異的原因。

耕地--氣候濕熱,地形平坦。

林地--降水較多,山地地區。

草地--降水較少。

難以利用土地--氣候惡劣,干、寒。

(師問)我國季風區面積約占全國的一半,卻集中了全國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國農、林、漁業的主要分布區,而且土地的利用程度高。草地、難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內陸地區,土地資源的利用程度較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較廣。分布不均是我國土地資源的又一特點。大家想一想,這是優勢還是劣勢呢?

(生答)劣勢。

大家知道我國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濕潤及半濕潤地區,結合圖3.10,你能說出水田和旱地分別位于哪個地區嗎?

(生答)水田--濕潤區;旱地--半濕潤區

教師提問:下面請大家思考幾個問題:

(1)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為界?

秦嶺-淮河一線。

(2)大致與哪條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相一致?

800mm.

(3)造成我國耕地南北差異的成因是什么?

南方降水多,屬濕潤區;北方降水少,屬半濕潤區。即氣候差異(降水差異)造成了農作物品種的差異。

(承轉)土地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如果合理利用,能夠供人們永續利用;如果利用不當,會出現什么問題呢?(生產能力會下降,甚至完全喪失。)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讀圖3.11《土地資源遭到破壞》中的漫畫:

第一幅圖:人口增長,非農業用地增加,造成耕地減少→加劇人與耕地的矛盾。

第二幅圖: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荒漠化加速。

第三幅圖:由于人類濫伐森林,加劇了水土流失。

第四幅圖:人們不當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教師總結:土地是立國之本,對于我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尤為重要,但是人們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卻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破壞,加劇了我國土地資源的危機。我國僅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1%的人口,這既令人自豪,又是一種壓力。因此,我國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學生:閱讀課本P72圖3.12,明確我國已經實施的土地保護措施,完成P74“活動3”,

三、課堂小結

我們知道了我國土地資源有總量豐富、類型齊全的優勢;又了解了其人均占有量小、比例不盡合理、分布不均及各類土地資源破壞嚴重的劣勢。因此大家一定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護土地資源。

四、課外活動:實踐探究拓展延伸

調查實踐:

l.在我們學校周圍,往日碧綠的田野已煙消云散,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廠房,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短文,在全班辦一期“保護家鄉的土地”的宣傳欄。

2.調查當地土地的主要利用類型和狀況,是否有破壞土地資源的現象,采用了哪些保護措施。

課后習題

在我們學校周圍,往日碧綠的田野已煙消云散,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廠房,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短文,在全班辦一期“保護家鄉的土地”的宣傳欄。

高中經典教案篇2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記住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及其主張,理解啟蒙運動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理解啟蒙運動的影響,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法國啟蒙思想產生巨大影響的分析,認識意識形態對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提高學習理論的自覺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主要啟蒙思想家的主張。

【難點】

啟蒙運動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導入法。

出示先賢祠的照片,介紹先賢祠的作用和伏爾泰的地位,進而引出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理性時代的到來,范文,知道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壯大是啟蒙運動發生的主要原因。那么大家在此基礎上猜測一下,歐洲的哪個國家會首先產生啟蒙運動?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英國,因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較為發達,同時英國首先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因此,需要新的資產階級的理論來指導革命。英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布斯和洛克,霍布斯首倡社會契約,但不反對君主專制,洛克首倡分權學說,主張君主立憲和社會契約。

2.其實啟蒙運動在英國起源之后,迅速擴張到了法國并且在那里達到了高潮。法國啟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

(1)伏爾泰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請同學們結合PPT上的材料,總結伏爾泰的主要思想有哪些?怎樣理解其思想內涵?

伏爾泰猛烈抨擊天主教會,號召人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些思想體現了資產階級對自由民主的追求。

(2).孟德斯鳩和盧梭的思想

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和課本內容,以歷史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究孟德斯鳩和盧梭的思想主張分別是什么?怎樣理解起內涵?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孟德斯鳩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提出“三權分立”學說;法律是理性的體現。孟德斯鳩的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盧梭主張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的思想,宣稱“人生而自由,可是現在他卻處處戴著鐐銬”,封建專制就是束縛自由的鐐銬,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民主共和;認為國家的主權屬于人民,統治者的權利來自于它同人民簽訂的契約,如果違反了民意,人民有權推翻他,提倡社會契約論。盧梭是最為激進的民主主義者。

3.啟蒙運動的擴展

啟蒙運動很快又從法國傳播到其他國家,德國的康德對啟蒙運動做了經典的總結,認為人應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二)啟蒙運動的影響

啟蒙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請同學們結合PPT上展示的材料以及課本內容,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可以從思想解放和對資產階級革命、民族斗爭的推動作用兩個方面進行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問題,教師總結:(1)思想解放:進一步解放了人們思想,沖擊著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2)對歐美其他國家:沖擊歐洲封建專制統治,對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起了影響和推動作用;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3)對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武器。(4)對人類: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本課的主要知識點。

作業:請同學們回去比較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異同點,下節課一起分享。

923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阳市| 宁波市| 富宁县| 朝阳区| 贵德县| 德兴市| 乳源| 宣城市| 无极县| 光泽县| 儋州市| 开远市| 德江县| 布尔津县| 土默特左旗| 涟水县| 衢州市| 平潭县| 太谷县| 陈巴尔虎旗| 和龙市| 明水县| 巴马| 华阴市| 庆云县| 左权县| 沾益县| 多伦县| 宁强县| 额济纳旗| 镇康县| 大同县| 浏阳市| 综艺| 十堰市| 灵山县| 杂多县| 旬阳县| 独山县| 同心县| 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