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編寫優秀的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果,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怎么寫好初中物理教案范本?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初中物理教案范本,方便大家學習。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現象.

2.理解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得出定律,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動有趣的光學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由我們能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引入現象,然后轉入研究規律,通過實驗總結出定律,并指出光發生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隨后介紹了光的兩種反射現象: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時說明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物體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節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定律,難點是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過實驗總結出反射規律.

教法建議

1)研究反射規律的實驗盡可能準確,這是上好這一節課的關鍵.

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系,對學生總結定律很重要.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關系,這個實驗的準確度非常重要,做好這個實驗能為學生總結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礎.

2)要給學生樹立空間的概念

由于我們把定律最終落實在紙面上的光路圖,很容易造成學生的錯覺,認為光現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識的借助立體模型或微機模擬使學生形象的認識光現象的空間感.

3)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對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語言要準確,要注意入射光與反射光,入射角與反射角的因果關系.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2

初二物理彈力

一、彈力

彈力:由于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壓力、支持力、推力、繩子的拉力實質都是彈力。)

(1)彈力產生的條件是什么?

物體直接接觸并產生形變

(2)彈力的方向又是指向什么方向?

跟形變的方向相反。

(3)彈力的大小由什么決定?

與彈性形變程度、物體的材料、長短、粗細等因素有關。

二、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1)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在彈簧的彈性限度以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越長。(彈簧的伸長量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a)“三看清”:看清測力計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針是否對準零刻線,若不是,應調零。

(b)被測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c)測量前,用手輕輕地來回拉動幾次。避免指針、彈簧和外殼之間卡住。

(d)測量時,要使彈簧測力計受力方向沿彈簧的軸線方向,避免因摩擦而產生的誤差。(但不一定要豎直使用)

(e)讀數時,應保持測力計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視線必須與刻度面垂直。

量時,要使彈簧測力計受力方向沿彈簧的軸線方向,避免因摩擦而產生的誤差。(但不一定要豎直使用)

練習一下

1.下列與塑性分類,與其它物質不同的是()

A.塑料尺B.橡皮筋C.撐桿D.面粉團

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對桌面有壓力,下列有關“茶杯對桌面壓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茶杯對桌面的壓力就是重力

B.茶杯對桌面的壓力是作用在茶杯上的

C.茶杯對桌面的壓力是由于茶杯發生形變而產生的

D.茶杯對桌面的壓力是由于桌面發生形變而產生的

答案:

1.D

2.C

學好初二物理的十個技巧

技巧一、物理是一個整體,剛剛接觸,可能對某些概念、規律掌握不好,對知識無整體感,這是正常的。隨著學習后面相關的知識,對原來不甚清楚的問題會逐漸理解透徹,初學時千萬不要遇到困難就喪失學習物理的信心和興趣。

技巧二、物理是很有趣的,但有些時候,老師為了講清某一物理規律或物理情景,考慮到知識的整體性和邏輯性,經常會進行大段描述。這是理解較高層次的知識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課堂氣氛可能不象小學時那樣“熱烈”,對這一應該有思想準備。最重要的是思路要清晰,同時自己要盡快養成這種嚴謹的思維習慣和分析問題的方法。

技巧三、中學階段解決的問題多為“理論意義”上的實際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注重問題本質,不要因細枝末節影響對問題的解決。

技巧四、積極主動地學習。課堂上大腦要高速運轉,對老師提出的一些問題,要自己去考慮,不要等老師去“灌輸”。課后,不要僅滿足于完成老師布置的預習、復習、作業、小實驗等任務,要主動針對自己的實際,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和時間。

技巧五、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在學習中要善于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學會對知識進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雜亂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將它變成自己的東西。比如每學完一章,都要試著用二三百字去概括其主要內容。

技巧六、從某種角度看,課本中的習題可以把正文不好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習題的形式體現出來,是課本正文的延續和補充,因此,要把它放在與正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實際上,許多物理試題包括中考試題就是對課后習題稍加改造而成的。對課本中的選學內容、閱讀材料、研究性學習等,要認真對待千萬馬虎不得,因為在考試中經常出現借用其物理背景或某一知識點命題的情況。

技巧七、學習新課時,應把注意力放在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和對物理思想的把握上,而不應急于做大量的習題,絕不能把老師講例題、學生做習題作為學習物理的核心。習題要做,但每做完一道習題,都要要總結一下,看看通過做這道習題,自己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有哪些新的體會;檢查自己是否能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題中所給的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和物理情景及產生的原因、有關條件等是否能獨立地弄明白,能否獨立地進行邏輯推理。每做一道習題,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做習題,貴在精而不在多,不要一味追求做題數量,鉆難題,陷入題海。

技巧八、在觀察課堂演示實驗和進行學生實驗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自己識別器材和儀器的能力,在實驗誤差太大的情況下,能自覺地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改進實驗以減小誤差。要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基本實驗操作技能,遇到問題,要善于用實驗來探討和驗證。從某一層面上講,這也體現了一個人的創新思維能力。

技巧九、初二物理學習不要求一步到位,剛剛進入初二就“瞄準”中考,做大量類似于中考試題的題目,不但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會影響自己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理解。

技巧十、科學、技術、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學習中,對物理理論-—相關的技術——這些技術所處的社會背景,要整體掌握。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學會獨立地收集信息和拓寬知識面,多動腦,多看科普書刊,多了解新的科技動態,如“神舟五號”、禽流感等。這也是教育發展和中考命題的方向。

本次整理就到這里啦,祝大家在考試中能金榜題名!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3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

2.能夠做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

3.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

科學知識:

1.知道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現象;

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與壓力(物體的重量)大小有關,也與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知道一些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現象感興趣;

2.意識到摩擦力會給人們帶來好處,也存在著負面影響。

教學重點:

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教學難點:

怎樣增大或減小摩擦力。

教學準備:

1、教師演示用:一塊木板,火柴盒、石頭、木塊、橡皮、放大鏡、砂紙、線繩、VCD光盤、橡皮泥、水槽。

2、小組:每組記錄紙1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感知神奇的摩擦力

1、老師借學生兩本科學書,相互一頁一頁交叉

2、你們能把這兩本科學書分開嗎?

3、請學生上來試試

4、為什么會拉不開呢?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呢?

學生說說道理-引出課題(摩擦力))

5、請同學們找一找生活中哪兒有摩擦力?學生舉例

6、你能利用身邊的物體制造一點摩擦力嗎?

學生嘗試(用手、書本、筆盒、腳、身體:用手擦桌子、臉等)

7、在制造摩擦力的觀察中,你說說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

學生談自己的發現(主要講摩擦力發生的條件:靜止的物體沒有摩擦力,當物體運動或將要運動時會產生摩擦力,一個物體不能產生摩擦力,兩個物

體且相互接觸才能產生摩擦力,能產生熱等)

9、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書.

二、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1、教師演示:一塊木板一端放上火柴盒、石頭、木塊、橡皮(試驗后再定)

2、猜一猜:把木板一端抬高,那塊物體先滑下來?

學生猜測

3、教師演示抬高一端,不掉下來時,問:這時物體之間有摩擦力嗎?(有)繼續抬高,觀察哪樣先滑下來。

4、為什么它們滑下來有快慢說明什么?

學生說出理由(物體和木板之間的摩擦力有大小)

你們認為物體之間的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提出看法:(如:物體接觸面的大小、接觸面的光滑、物體的輕重、運動速度

速度、用力的大小、物體的材料等)

5、誰能證明你的看法是正確的呢?(學生提出建議:實驗)

三、實驗驗證

1、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的假設,每組選擇一個假設通過實驗來驗證是否成立。

2、假如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物體摩擦表面的關系,你們認為實驗該怎么做?

3、學生發言提出意見(先提出假設:物體摩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體摩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再做對比實驗,加以驗證)

我們研究的問題是:物體之間的摩擦力和有關。

我們的假設:當,摩擦力越大;當,摩擦力越小。

4、各小組討論:確定研究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附:小組記錄表)(學生小組活動情況預設:針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假設,做必要的歸類合并)

5、小組交流實驗方案(抽一組交流)

6、分組實驗,教師巡回

7、實驗完成,分類交流數據(教師在課件上記錄學生數據,聽取學生結論)

附課件記錄表:(不完善,也可實物展示學生的記錄表)

四、研究如何減小固體間的摩擦力

1、出示古埃及金字塔,平均每塊巨石2.5噸,最重160噸,依靠人力他們怎么搬動這些巨石的,猜一猜,他們是怎么搬巨石的?

2、你們的猜測是不是正確呢?你們能利用老師提供的小木塊、圓桿鉛筆、測力計這些材料,設計實驗來驗證你們的猜想嗎?

3、學生設計實驗并驗證假設。

4、講述滑動摩擦變滾動摩擦,人類從這里得到啟示,發明了什么?(輪子)。

五、研究如何減小空氣的阻力及水的阻力

1、提問:當我們坐在摩托車上前進的時候,空氣對我們會不會產生摩擦力呢?(講述:這種摩擦力叫阻力)

2、除了在空氣中,我們在哪里運動也會產生阻力呢?(水里)

3、出示四塊不同形狀的橡皮泥,問:你們認為水對什么形狀的橡皮泥的阻力最小呢?

4、學生討論

5、師生共同完成驗證,用等重量不同形狀的四塊橡皮泥同時放入水中,比較下沉的速度。

6、講述:液體對流線型的物體的阻力是最小的。大家學習了《人類的老師》一課,知道海中的游泳健將是誰啊?(鯨)這是生物適應環境的結果。

7、生活中有沒有不在水中運動的物體也采用了流線型的外形設計呢?(車、飛機、導彈、火箭、子彈頭等)實用且美觀。

六、拓展延伸,發展興趣

1、同學們,生活中有時摩擦力會給我們帶來好處,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摩擦力會給我們帶來壞處,需要減小摩擦力,下圖中哪些地方是為了增大摩擦力?人們是怎么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為了減小摩擦力,人們又是怎樣減小摩擦力的?

2、小結:摩擦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現象,我們只有恰當的運用好摩擦力,才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七、播放VCD光盤《摩擦力的秘密》

板書:

摩擦力的秘密

滑動摩擦---------滾動摩擦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4

一、教學目標

1、依據生活經驗認識平衡力和平衡狀態,會判斷物體受到的力是否為平衡力。

2、經歷二力平衡的實驗探究過程,能歸納總結出結論。

3、會應用二力平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二力平衡的條件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

(二)新課引入:是不是只用不受力的物體才能保持靜止或做勻速運動?舉例說明。

(三)進行新課:

1、平衡力和平衡狀態

實例分析:不同狀態下物體的受力情況(對媒體展示),指出這時作用該物體上的幾個力如果能保持物體運動狀態不變,我們就說幾個力互相平衡。物體受力平衡時最簡單的情況是受兩個力作用,只有兩個力作用時,就叫二力平衡。引導學生認識平衡狀態。

引出:物體受力作用時滿足什么條件才能保持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

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設計好實驗方案,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下列問題,分析得出結論。

小車是否靜止?小車靜止時受到的兩個拉力的.大小有什么關系?方向有什么關系?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不相同的鉤碼,小車還能靜止嗎?

把小車扭轉一下,使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小車還能靜止嗎?重新平衡后,兩個力的方向有什么特點?

結論: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1)由平衡力中的一個力確定另一個力;

(2)由物體的運動情況確定物體的受力情況,進而判斷各力間的關系;

(3)由物體的受力情況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

四、小結: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五、鞏固練習: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所受力中,屬于平衡力的是()

A.書對桌面的壓力與書所受的重力;

B.書對桌面的壓力與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C.書所受的重力與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D.書對桌面的壓力加上書的重力與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2、起重機的鋼絲繩吊著重物,比較在重物靜止時,重物勻速上升時,重物勻速下降時鋼絲繩對重物的拉力大小,則()

A.重物勻速上升時,拉力最大

B.重物靜止時,拉力最大

C.重物勻速下降時,拉力最大

D.上述三種情況,拉力一樣大

六、布置作業:“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2、3、4題。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學重點: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學準備:

天平砝碼,木塊2個,石塊2個,量筒,水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課我們來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

二、新課講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實驗:用天平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

(2)分析數據

a、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b、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c、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義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密度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密度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義。

三、鞏固練習

四、小結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串聯電路電壓的計算規律,掌握實驗基本技能。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過程,得出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提高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能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度,增加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鍛煉和同學之間團結協作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串聯電路的電壓規律

(2)難點:實驗探究的.過程。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演示實驗:先用一只小燈泡組成一個簡單電路,同學們觀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聯進去一個相同的燈泡,觀察第一只小燈泡的亮度是否變化。

問題:為什么兩只燈泡串聯在一起亮度會變暗呢?

導出課題:串聯電路的電壓規律。

環節二:科學探究

問題1:回憶關于電壓的知識。

回答1:電壓符號“U”,單位是伏特,簡稱伏(V),還有千伏、毫伏等單位。

問題2:還記得電壓表怎樣使用?

回答2:(1)電壓表要與被測電阻并聯。(2)電流從正接線柱進入,從負接線柱流出。(3)注意被測電壓不能超過電壓表量程。

教師引導:為什么串聯之后小燈泡變暗了呢?這其實和串聯電路電壓特點有關,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一下串聯電路電壓有什么特點。

實驗探究:探究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

1.猜想:串聯電路中,每個燈泡電壓小于總電壓。

5.交流討論:實驗中哪些數據不符合結論,為什么?操作是否正確?小組分工是否明確?

6.總結:串聯電路總電壓等于各用電器電壓之和。

問題3:我們已經通過實驗得出了結論,誰能解釋一下課前老師演示的小實驗呢?

回答3:當電路中只有一只小燈泡時,它的電壓等于總電壓。而兩只小燈泡的電壓之和才等于總電壓,所以此時沒個小燈泡電壓減小,亮度變暗。

環節三:鞏固提高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淺談本節課收獲。

作業:填寫實驗報告,整理實驗流程。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現象。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

3、知道在相同條件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要小。

4、能舉例說出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生活實例了解摩擦現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培養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聯系實際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養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認識科學知識和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愿意服務社會的意識。

3、通過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善于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和與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設計理念】

對于摩擦現象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根據這一認知實際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和過程,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實現學科核心向學生核心的轉移,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具體事例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際,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實現STS教育。

【教學準備】

摩擦力教學自制課件;彈簧測力計、木塊、鉤碼、毛巾、木板、砂紙、兒童自行車。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生活情境:請幾個同學到前面分別用纏了皮筋和沒纏皮筋的筷子夾彈子看誰夾的快。

問題情境:利用課件出示問題汽車關閉發動機后為什么還能前進?最后為什么又會停下來?(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信息去分析問題,提出解釋。引出摩擦現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興趣提出問題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課件出示: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在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組織學生討論下列問題理解摩擦力概念

1)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是什么?

2)摩擦力產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組討論、全班討論后總結得出結論:(只有相互接觸且有相對運動時才會在接觸面上產生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總是阻礙相對運動的產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響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過課件和課本插圖以及游戲:讓一名同學分別拉一個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學比較拉力的大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并在黑板上展示)

2)小組討論實驗方法(引導總結:控制變量法)設計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變因素變化因素摩擦力實驗結論

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粗糙程度

運動速度

接觸面積的大小

3)實驗探究、搜集證據

首先師生共同討論后由教師演示壓力大小對摩擦的影響,由學生觀察實驗數據填入表格全班討論寫出結論,然后由不同學生小組(每組4人)在講臺上給全班同學演示其他因素對摩擦的影響(其中一人專門作講解,一人記錄)小

組討論后由一人將結論寫進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與論證交流、評估

組織全班同學對黑板上的實驗數據和結論進行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對同學前面的猜想正確的用紅筆打√錯誤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

1)問題的提出:通過冬天在結冰的路面上行走人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辦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問題和將粉筆橫放與豎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課本上觀察現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科學世界”。

2)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方法。

3)全班總結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鞏固和提高

1)如下圖中汽車正在水平向右運動,當車上的箱子從車廂前部向中部滑動時箱子和地面__(有或無)摩擦力,箱子和車廂__(有或無)若有則摩擦力的方向向__,這是因為__。

2)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下面那條措施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A、在機器的轉動部分加潤滑油

B、自行車緊急剎車時用力捏閘

C、汽車輪胎上有很多花紋

D、北方下雪時,常在道路上灑些灰渣

3)體操運動員在上單杠之前總要在手上涂些鎂粉,是為了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而在杠上做回環動作時,握杠不能太緊,這是為了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

4)師生共同研究自行車(教師把兒童自行車放在講桌上,讓學生觀察自行車構造,自主提問,解釋加深知識理解)

六、交流、評估與小結

小組討論交流本節課的收獲與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分類。

2)增大與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七、作業布置

1)工人在用油桶運油時總是將油桶放倒向前滾動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2)自行車氣不足的時候為什么騎起來費力?

3)寫一篇科學小作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考慮到科學探究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基礎上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假設猜想、設計實驗師生共同探究。

先由教師演示然后再由學生小組進行探究最后形成結論。然而通過教學過程發現學生的設計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計,只要引導得法,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完全能夠完成實驗和探究過程。在后來給其他班上課時我沒有再演示而讓學生小組完成全部探究過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熱情更加高漲。這我又聯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復習中我嘗試讓學生依據課本上的章節提示問題和黑板上的補充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學習,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師引導復習要好得多。

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學中可能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太多而不敢過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從而制約了學生的進步與創新。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單位、計算公式.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以物質本質特征來定義概念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教學重點:

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自制幻燈片、天__、石塊、木塊、水、量筒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課我們來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

二、新課教學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實驗:用天__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數據如下:

質量(克)體積(厘米3)質量/體積(克/厘米3)

木塊15100.5

木塊210200.5

石塊11042.5

石塊220__.5

(2)分析數據

A.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B.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C.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義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密度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密度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義。

4.鞏固練習:幻燈片出示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三節密度

1.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密度,用符號:“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

03kg/m3

4.密度物理意義: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它只與物質的種類有關,與它的質量和體積無關,(因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生活中升華和凝華現象的分析,以及實驗的觀察,知道升華和凝華的概念。

2.通過對生活中升華和凝華現象的觀察與分析,知道升華過程要吸熱,凝華過程要放熱。

3.通過教學活動,能在物態變化中識別升華和凝華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升華吸熱現象的分析,知道用升華的方法可以獲得低溫的環境。

2.通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升華和凝華的物態變化的學習,使學生感受事物間相互聯系、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在教學活動中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使學生感受物理有用,從而使學生樂于探索一些自然現象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

升華和凝華的定義及條件。

教學難點:

會分析升華和凝華現象。

課前準備:

少量的碘、燒杯、石棉網、三腳架、酒精燈、枯樹枝、玻璃片

教學設計圖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實例和實驗引入新課:提出問題,既然物體可以從固體變成液體,再由液體變成氣體,那么物體可否不經過液化過程,而直接由固體變成氣體?也就是除了我們學習過的四種物態變化外,還有其他物態變化嗎?學生思考后做出猜想,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師生討論引出升華和凝華物態變化。

二、新課學習

1.演示實驗:“人造雪景”:在一個燒杯內放人少量的萘粉;然后加熱,再將一根涼的枯樹枝放人燒瓶口內,經片刻輕輕拿出枯樹枝,便可看到在樹枝上布滿了“雪花狀”的萘。這是由于固態的萘吸熱直接變成氣態的萘,氣態的萘遇到冷的樹枝又直接變成固態的萘。

或者播放視頻:升華

觀察演示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正確與否,它們果真是直接變化的嗎?

2.學生實驗:碘升華和凝華

通過學生實驗進一步感受升華和凝華過程以及升華吸熱和凝華放熱的現象,大家看到什么現象?

實驗注意:控制碘量:只需少許碘粒。控制溫度:需要緩慢加熱。強調觀察無液態碘的出現。玻璃片要和燒瓶口密封。在學生分組做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可以詢問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對于沒有達到預期觀察目的的學生,可以做適當的操作、觀察指導。指導學生體會凝華放熱的現象可以在玻璃蓋片上滴幾滴水,觀察有碘蒸氣遇到蓋片時的現象,同時用手摸一摸蓋片感覺一下蓋片的溫度變化。

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玻璃管內原來有一些固體物質,加熱之后這些固體物質的狀態發生了什么變化?中間過程中物質有變成液態嗎?這現象說明了什么?在師生共同分析、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①給固態的碘加熱后,燒杯內出現了紫色的碘蒸氣,沒有液態的碘出現,說明固態的碘受熱后能直接變成氣態的碘蒸氣。

②停止加熱冷卻后,燒杯壁和玻璃蓋片上出現了紫色的碘顆粒,沒有液態的`碘出現,說明氣態的碘蒸氣遇冷后又可直接變為固態的碘。蓋片上的水在碘蒸氣凝華時,冒“熱氣”,蓋片有些變熱。說明碘凝華過程要放熱。

板書:

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

升華過程吸熱,凝華過程放熱。

3.組織、指導學生分組討論:

冰花是如何形成的?冰花是附著在窗子玻璃上的內表面還是外表面?為什么?

分析用久的白熾燈泡為什么會發黑?用久的日光燈管為什么在兩端也會發黑?

對于生活中常說的“下霜”,能不能理解為霜是白天降的?

根據升華和凝華的定義,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象是升華和凝華現象。通過教師和學生對升華和凝華應用的討論,使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說明物質不一定先熔化再汽化才能變成氣態,直接就可以從固態變成氣態。通過學生對實驗和日常生活中升華和凝華現象的分析,使學生對升華和凝華現象有進一步的認識。

回憶實驗,分析各個狀態變化的吸熱、放熱情況。

三、板書設計

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

升華過程吸熱,凝華過程放熱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10

1、導入—情景引入,設計問題

首先我通過復習力的定義,以及重力的產生原因,引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涉及彈力的實例,通過大屏幕展示。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分析以上各種情況力在產生原因上的共同點。

2、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由于問題設計難度較大,所以學生不可能把彈力產生原因一次概括全面,先通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的結果引導學生指出彈力產生的前提:接觸、形變。

直接給出形變定義(初中已有介紹)。

通過演示手拉橡皮筋,手壓橡皮泥區別彈性形變和塑性形變。

通過橡皮筋的形變介紹彈性限度。

通過圖片的前三種情況,結合扭轉海綿的演示,給出形變類型──彎曲形變、壓縮性變、伸長形變、扭轉形變,擴大學生知識面,對涉及形變的知識掌握的更全面。

在分析書和桌面作用過程時引出微小形變,通過微小形變的演示,明確形變的存在性,同時說明“放大”的方法是物理學中經常應用的方法。

在介紹完有關形變的知識后,再回到關于彈力產生原因問題的分析上,結合手壓彈簧的實例引導學生找出彈力產生原因的第三個關鍵詞—恢復原狀。

說明彈力是從力的產生原因角度定義的,總結出彈力的定義。

讓學生找出身邊存在的彈力,使物理和生活聯系緊密。

在分析彈力的方向時,仍然從彈力產生原因上找答案,由關鍵詞──恢復原狀,得到受力物體所受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相同。

通過隨堂練習1,總結出常見彈力具體的判斷方法──繩給物體彈力方向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面面接觸彈力垂直接觸面指向受力物體,同時加深對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相同的理解。

彈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可引導學生直接找到與形變量的定性關系。

給出胡克定律的內容,強調表達式中x和k的物理含義。

3、課堂小結、鞏固練習

課堂小結從知識、方法兩個角度進行。

通過鞏固練習2加深對主干知識和易錯知識點的理解。

練習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只要兩個物體接觸就一定有彈力產生

B.木塊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彈力,是由于木塊發生微小形變而產生的

C.胡克定律F=kx中x指的是彈簧的長度

D.繩對物體彈力的方向總是沿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4、課后作業及設計意圖

課后作業:

(1)課本56頁2、3、4題。(2)畫出小球在以下三種情況中所受彈力的方向。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11

一、知識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體表面可以發生反射。

2、認識光反射的規律。

3、知道光路可逆。

4、知道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難點:

1、理解光的反射規律的內容。

2、利用實驗現象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三、教學課時:2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前提測評: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現象,說明光是沿傳播的。

2、閃電與雷聲雖然同時產生的,但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后聽到雷聲,這說明了什么?

2、、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②學生探討:許多物體本身并不發光,我們為什么也可以看的見?

五、進行新課:1、任何物體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驟:如何做?

結果:填入左表

結論如下:

3、光的反射規律:

(1)、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內,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練習:物理套餐P30作圖題

4、試驗:兩種反射,得到定義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線朝各個方向)

(2)、鏡面反射:光滑鏡面的反射(平行光線射入,光線平行射出)

探討: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規律?

(學生討論后,作圖證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規律。

5、光的反射的應用:學生舉例(注意黑板反光問題)

6、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六、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七、教學后記:

在探究活動中,應給出較具體的指導,避免學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練習要補充。

八、完成時習在線作業,并做好訓練題。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12

課前準備:

一、教學設計:

升華和凝華是自然界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是物質在固態和氣態之間直接轉變的過程,但我們的同學們,對這種轉變的過程和轉變過程中的吸放熱情況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難直接觀察到,因此要掌握好這一節內容,我們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過程變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活動的過程。

二、具體步驟:

(1)布置同學們課前復習歸納。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三態是固態、液態、氣態,固體和液體之間的轉化、液體和氣體之間的轉化都已學過,通過對已學知識的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讓同學們自覺體會和產生固態與氣態之間是否會轉變的疑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學生收集有關資料。

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查閱圖書,收集有關人工降雨的資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過對課外知識的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3)觀察生活中的現象。

在學習了前面關于固態和液態、液態和氣態之間的物態變化之后,觀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沒有固態與氣態之間直接轉化的過程,并做好記錄、與同學進行交流和探討,培養同學們觀察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課堂上引導同學通過小組活動完成課本中設計的實驗,并通過實驗歸納課本中的重點知識。同時,再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一些前面討論的現象和問題。然后,對學生收集的知識進行討論和交流,并給予一定的評價和指導。

三、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叫升華,什么叫凝華。

2、知道升華是一個吸熱過程,凝華是一個放熱過程。

3、能夠解釋生活中常見的升華、凝華現象。

4、通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收集材料和對日常現象實驗的觀察,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探求知識的欲望。

5、通過小組活動、課外和課堂的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教具、學具、實驗儀器:

1、學具:收集的文字資料、實物、圖片。

2、教具:實物投影儀、照片、鐵架臺、燒瓶、酒精燈、細線、碘

五、教學重點、難點:

1、知道升華、凝華現象及它們各自的吸放熱情況。

2、解釋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

3、了解升華、凝華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六、課前學習的內容:

1、歸納前面所學的物態變化并了解其吸放熱的情況。

2、查閱有關人工降雨的資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態變化情況。

3、觀察生活中的物態變化,了解那些發生在固體和氣體之間的。

4、與同學交流觀察學習的情況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并做適當的記錄整理。

教學過程:(教學階段與時間分配、教學指導、學生活動)

一、復習引入(3分鐘)

前面我們已學習了有關自然界中物質狀態及其變化的情況。下面來做一個簡單的回憶和歸納。

1、自然界中的物質常見的存在狀態主要有哪些?

2、發生在固態和液態之間的轉化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3、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屬熔化?哪些屬于凝固?

4、發生在液態和氣態之間的轉變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5、汽化的兩種方式是什么?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6、那么我們來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與氣態之間能否轉變呢?舉例說明。

學生1答:固態、液態、氣態。

學生2答: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是一個吸熱過程;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是一個放熱過程。

學生3答:如冰化成水、鐵變成鐵水等是熔化;水結成冰、油變成固態油脂、蠟燭油變硬等是凝固。

學生4答: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叫汽化,是一個吸熱過程;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叫液化,是一個放熱過程。

學生5答:蒸發和沸騰它們的相同點:都是汽化現象,都要吸熱。不同點:溫度條件不同;發生地點不同;劇烈程度不同。

學生6答:能;如:衣柜中的衛生球變小冰凍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變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復習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整理歸納知識的能力。老師要幫助學生整理糾正一些不正確的答案。

二、教學過程(35分鐘)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活動來觀察物質在固態與氣態之間的變化:

1、先裝置好實驗儀器

2、觀察瓶中碘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3、移去酒精燈,然后觀察瓶中的變化。

4、棉線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們來歸納一下活動中發現的一些現象。

(1)碘是怎樣變成氣體的?

(2)什么是升華?

(3)升華時我們必須給碘加熱,這說明這是一個什么過程?

(4)什么叫凝華?它吸熱還是放熱?

6、課前同學們收集的物態變化中,哪些是升華?哪些是凝華?

學生活動:在錐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懸掛一段棉線,用酒精燈微微加熱。學生觀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沒有看到液態的碘。學生觀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細線上出現針狀碘固體,非常漂亮。

學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學生2答: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

學生3答: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

學生4答:吸熱學生答: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它是一個放熱過程。

(說明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教會學生如何記錄實驗現象。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知識的能力。)

三、教學小結(7分鐘)

四、作業布置、教師引導:

1、同學們在課前收集了有關人工降雨的一些資料和圖片。下面請同學們分別交流。

(1)在這種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現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種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學過的知識?

(3)人工降雨的第三種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學過的知識?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華、凝華,它們幫助人們解決了哪些問題?

1、學生歸納總結本課內容。

2、歸納出物態變化的網絡圖或循環圖。

(1)食物保鮮(2)舞臺制造白霧(3)利用衛生球除蟲

(說明活動鼓勵同學們質疑、提問、補充,提高學生合作學習和多向思維。老師提一些問題讓學生解決或有的同學不太清楚的問題請學生幫助解決,使學生體會成功和幫助人的喜悅。培養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另外,通過對日常現象的觀察和比較,使同學們體會到生活、物理、社會的關系,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服務的欲)

板書設計:

升華和凝華

一、活動:

1、過程

2、觀察、記錄現象

3、結論

二、升華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

凝華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

三、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四、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及應用。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13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學習組裝滑輪組和會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三)教具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刻度尺、鉤碼、彈簧秤、鐵架臺,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長約2米的細繩。

(四)教學過程

1.提問:在學生預習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1)本次實驗的名稱和目的;

(2)為得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總功,為此需要測出哪些物理量?每個量怎樣測量?

2.做好實驗的幾點說明。

(1)鉤碼的重由鉤碼的質量用g=m·g算出。

(2)勻速拉動彈簧秤使鉤碼g升高。注意“勻速拉動”。測課本圖14—10(甲)和(乙)兩圖中的拉力時,拉力f的大小由彈簧秤上的示數讀出。

(3)鉤碼上升的高度(h),可用豎直放置在鉤碼旁的刻度尺讀出。

(4)細繩自由端通過的距離(s)的測定,教師邊演示邊講解,可事先在細繩與動滑輪(或定滑輪)相切處用色筆在細繩上做個記號,再拉彈簧秤,用滑輪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鉤碼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細繩色點到與動滑輪(或定滑輪)相切處的距離,就是細繩自由端通過的距離(s)。

(5)在測完課本圖14—10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后,只要將鉤碼取下,把整個滑輪組顛倒過來重新固定就是圖乙的裝置。沒有必要重新拆下組裝掛線。這樣可節省一些時間。

(6)實驗要嚴肅認真參照課本實驗按要求去做。要實事求是地記錄所測得的數據,將數據記錄在課本上的表格中。不能湊數,更不允許自己不動手實驗,不記數據而抄襲他人實驗數據和結果。

(7)實驗完畢,要整理好儀器,放回原處。

3.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在全班講解。

4.學生實驗完畢,由幾組報告實驗結果。組織討論課本上的“想想議議”。

(五)布置作業:寫出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的內容包括實驗名稱、實驗目的、器材、步驟、記錄有實驗數據的表格、實驗結果(參照課本實驗內容)。

實驗: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一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14

一、教學目標

1、認識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能通過實驗證明上述結論的正確性。

2、認識浮力產生的原因。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大小。

3、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認識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二、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是在綜合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由“浮力”和“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兩部分內容構成。浮力的概念貫穿全章,“稱重法”測浮力又是本章各節的探究基礎,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為本節重點;而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比較多,開放性較強,因此為本節的難點。

三、學情分析

浮力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因此需要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實驗探究出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當然,八年級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說還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根據學生探究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進程。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1、本節課從學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現象入手,讓學生在課堂上重現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一系列實驗,從而認識浮力,并且理解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為第二節阿基米德原理的學習做好準備。

2、進行科學探究。每4人一組,根據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同時積極調動學生對實驗進行大膽創新。本環節采用開放式教學,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自主選擇要驗證的猜想,自己制定計劃并設計實驗,確定需要測量的物理量,進行實驗,得出數據,分析數據,從而得出結論。

3、教學方法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五、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水、酒精、濃鹽水。

六、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生:觀看錄像: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著重物飛上高空。想一想,為什么?

師:演示實驗并提問,把石塊、木塊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塊下沉,木塊上浮,那么石塊受到浮力嗎?

設計意圖:在教師引導下,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大量浮力現象,提出與浮力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實驗探究過程

1、體驗、感覺浮力的存在:

生:將手邊的小木塊、乒乓球分別放入盛有水的大燒杯,可以看到小木塊、乒乓球都是漂浮在水面上,按照導案要求設法讓小木塊、乒乓球沉入水底。

2、認識浮力

生:閱讀課本49頁和50頁演示部分,利用桌上的小木塊,乒乓球,銅塊,彈簧測力計體驗浮力的存在,并完成下列問題:

說出自己的做法;

通過體驗,說出對浮力的認識。

思考:沉入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進行實驗。

師:巡回并觀察學生實驗,對學生實驗進行及時指導。

生:展示實驗做法:測出銅塊在空氣中的重力G銅塊=N,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示數=N,可以求出銅塊浸沒時受到的浮力F浮=N

師:板書:F浮=G—F示數

對銅塊進行受力分析(板書),銅塊處于靜止平衡狀態,因此受到的向上的力與向下的力大小是相等的。重力豎直向下,等于N,拉力豎直向上,等于N,從而可以得出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等于N。

師:演示實驗: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鋁塊在空氣中所受重力,G=N,用手向上托鋁塊,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大,變小,不變),將鋁塊浸沒在水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N,F1G(填大于,等于,小于)。

師:演示實驗:浮力的方向,用細線一端系乒乓球,另一端粘在燒杯底部,乒乓球靜止在盛水的燒杯中,將燒杯傾斜,乒乓球與細線仍然豎直向上,從而得出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同時對乒乓球進行受力分析。

設計意圖:教師自制實驗展示浮力的方向,實驗現象明顯直觀,學生印象深刻,并且對乒乓球及時進行受力分析,學生不但直接觀察到浮力的方向,而且能夠根據受力情況學會表示浮力的大小。

那么浮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生:進行猜想并說出猜想的依據,同時展示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物體的體積(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密度,物體的形狀,液體的密度,液體的體積,浸在液體中的深度。

生:閱讀課本51—52頁,利用桌上的實驗器材盡量多的探究這些猜想,并寫出實驗成果。

學生進行實驗。

師:教師巡回并對學生的實驗進行適時指導。

生:展示做法,同時出示數據,展示結論。

師:在大屏幕展示實驗過程,實驗結論。

設計意圖:對探究的問題大膽放手,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時敢于放手,真正將課堂進行開放,從浮力的認識到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都是教師先提出問題,再看課本說明再進行實驗,學生展示過程,同時進一步交流,然后師生共同進行整理,及時進行拓展及延伸,效果良好。

3、浮力的產生

生:閱讀課本51頁相關內容,說出浮力產生的原因。并完成后面的例題和練習。

生:展示浮力產生原因。

師:展示浮力產生原因。

設計意圖:對于浮力產生的原因,教師加一幅圖,直觀明顯的展示出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由于壓強差的存在,使它受到水對它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二力之差即浮力,從而使學生理解浮力產生的根本原因。

(三)小結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并說明自己的收獲和可能存在的疑問。

設計意圖: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置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四)當堂評價

生:自主完成達標檢測。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始終,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活動總結和教師的引導演示將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含義、以及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響因素的猜想上學生有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歸類的方法保證了大部分學生的猜想都有所體現,所以得以保證大部分同學都積極的參與到實驗探究中來。合作性的操作進行順利得當,并且對數據能有效快速進行分析的論證,得出了浮力的兩個影響因素,對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都有了親身良好的體驗,自我感覺是一堂較成功的新授課,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掌握本節知識良好。

初中物理教案范本篇15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利用動能定義式進行計算,并能比較不同物體的動能;

2.理解動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義,并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3.深化性理解的物理含義,區別共點力作用與多方物理過程下的表述;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導動能定理;

2.理解恒力作用下牛頓運動定律理與動能定理處理問題的異同點,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物理學中定性分析與定量表述的關系,學會用數學語言推理的簡潔美;

2.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學重、難點】

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深化性應用

【教學關鍵點】

動能定理的推導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通過探究“功與物體速度的變化關系”,從圖像中得出,但具體的數學表達式是什么?

二、任務驅動,感知教材

1.動能與什么有關?等質量的兩物體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試比較兩物體的動能?如果甲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乙物體做曲線運動呢?

已知,甲乙兩物體運動狀態是否相同?動能呢?

車以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車內的人以相對于車向車前進的方向走動,分別以車和地面為參照物,描述的是否相同?說明了什么?

通過以上問題你得出什么結論?

2.動能定理推導時,如果在實際水平面上運動,摩擦力為,如何推導?

如果在實際水平面上先作用一段時間,發生的位移,爾后撤去,再運動停下來,如何表述?

3.試采用牛頓運動定律方法求解教材的例題1,并比較兩種方法的優劣?

三、作探究,分享交流

(嘗試練習1)

教材:

1、

2、3

四、釋疑解惑

(一)動能

1.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式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

⑴狀態物理量→能量狀態;→機械運動狀態;

⑵標量性:大小,無負值;

⑶相對性:相對于不同的參照系,的結果往往不相同;

⑷,表示動能增加,合力作為動力,反之做負功;

(二)動能定理

1.公式的推導:

2.表述:

3.理解:⑴對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的理解:有的力促進物體運動,而有的力則阻礙物體運動。因此它們做的功就有正、負之分,總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數和;又因為,所以總功也可理解為合外力的功。即:如果物體受到多個共點力作用,同時產生同時撤銷,則:;如果發生在多方物理過程中,不同過程作用力個數不相同,則:。

例題1:如圖所示,用拉力作用在質量為的物體上,拉力與水平方向成角度,物體從靜止開始運動,滑行后撤掉,物體與地面之間的滑動摩擦系數為,求:撤掉時,木箱的速度?木箱還能運動多遠?

如果拉力的方向改為斜向下,求再滑行的位移?

如果拉力改為水平,路面不同段滑動摩擦系數是不一樣的,如何表示

解析:

⑵對該定理標量性的認識:因動能定理中各項均為標量,因此單純速度方向改變不影響動能大小。如用細繩拉著一物體在光滑桌面上以繩頭為圓心做勻速圓周運動過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圓心,與位移方向始終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為零,動能變化亦為零,并不因速度方向改變而改變。

⑶對定理中“增加”一詞的理解: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負,因此物體在一運動過程中動能可增加,也可能減少。因而定理中“增加”一詞,并不表示動能一定增大,它的確切含義為末態與初態的動能差,或稱為“改變量”。數值可正,可負。

⑷對狀態與過程關系的理解:功是伴隨一個物理過程而產生的,是過程量;而動能是狀態量。動能定理表示了過程量等于狀態量的改變量的關系。

⑸動能定理中所說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彈力、摩擦力、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力,動能定理中的W是指所有作用在物體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

⑹動能定理的表達式是在物體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線運動的情況下得出的,但對于外力是變力,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情況同樣適用。

五、典型引路

例題2:如圖所示,一質量為的物體,從傾角為,高度為的斜面頂端點無初速度地滑下,到達點后速度變為,然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滑行位移后停在處。

求:

1.物體從點滑到點的過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2.物體與水平地面間的滑動摩擦系數?3.如果把物體從點拉回到原出發點,拉力至少要做多少功?

引伸思考:物體沿斜面下滑過程中,如果在點放一擋板,且與物體碰撞無能損,以原速率返回,求最終物體停留在什么地方?物體在斜面上通過的路程是多少?

六、方法歸納

動能定理的應用步驟:

(1)明確研究對象及所研究的物理過程。

(2)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并確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這些力的功的代數和。

(3)確定始、末態的動能。(未知量用符號表示),根據動能定理列出方程。

(4)求解方程、分析結果。

七、分組合作、問題探究

八、鞏固性練習

1.一質量為2千克的滑塊,以4米/秒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左滑行。從某一時刻起,在滑塊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經過一段時間,滑塊的速度變為,方向水平向右。在這段時間里水平力做的功為:A.0B.C.D.

2.以初速度v0豎直上拋一小球,若不計空氣阻力,從拋出到小球的動能減少一半所經歷的時間可能為()

A.B.C.(1+)D.(1-)

3.用恒力沿一光滑水平面拉一質量為的物體由靜止開始運動秒鐘,拉力和水平方向夾角,如果要使拉力所做的功擴大到原來的2倍,則()

A.拉力增大到,其他條件不變

B.質量縮小到,其他條件不變

C.時間擴大到,其他條件不變

D.使夾角改為,其他條件不變

895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安县| 长岛县| 天峨县| 浦北县| 百色市| 迁西县| 舒城县| 祁连县| 昌黎县| 饶河县| 鲁山县| 博罗县| 和平区| 新绛县| 吉林市| 皮山县| 景宁| 通海县| 桐柏县| 齐齐哈尔市| 吴忠市| 资源县| 清河县| 镇康县| 永吉县| 乐至县| 根河市| 永福县| 高雄市| 上杭县| 格尔木市| 宁国市| 雷波县| 当涂县| 江陵县| 江川县| 泸水县| 赤水市| 体育| 阿巴嘎旗| 肥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