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教案是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學生根據老師安排的教學內容進行學習、思考、模仿等過程。寫好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要注意什么?小編給大家分享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1

一、活動背景: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動地點:

教室

四、活動時間:

20__年6月

五、活動前準備:

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故事、多媒體課件等。

六、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1、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那么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端午文化”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活動一】端午說由來

(一)端午節別稱

1、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2、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學生交流)

(二)端午講故事

1、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關于端午節故事傳說很多,你們知道哪些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嗎?

2、學生講述端午節故事:《嫦娥奔月》。

3、主持人小結。

【活動二】端午話習俗

(一)賽龍舟

1、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學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多媒體課件:賽龍舟)

3、端午節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學生交流)

(二)話粽子

1、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學生介紹粽子的由來。)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多媒體課件:粽子)

3、我國各地方的粽子還各有特色,請幾個學生介紹他們家鄉的粽子。

4、主持人小結

【活動三】談感受,激發情感

1、今年端午節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過的?

2、你想對地震災區的小朋友說些什么?(學生交流)

3、總結: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教師總結】

看了你們自己策劃的主題班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自己都對端午節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段話來結束今天的主題班會,也希望同學們用這段話來勉勵自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體驗民俗文化,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2、喜歡勞動,樂于參加家務。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4、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活動。

5、通過討論,激發過節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過節。

活動準備:

視頻(端午節如何包粽子)粽葉細線已經弄好的粽子餡安全剪刀盆子

活動過程

1、導入部分老師:小朋友們好!端午節快到了,老師家里要來客人,小朋友們說說老師應該做什么招待客人呢?

小朋友:粽子。

老師:小朋友們真聰明,給老師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可是老師還有一個大難題,小朋友們愿不愿意幫助老師啊?

小朋友:愿意。

老師:老師家要來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個人包粽子,忙不過來,小朋友們可以和老師一起包粽子嗎?

小朋友:可以。

老師:小朋友們真好。可是你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嗎?(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沒有關系,下面來和老師一起一起看一個動畫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觀看視頻,了解端午節由來以及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老師:看了動畫片,小朋友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會吃粽子了吧?小朋友們回家后可以講給爸爸媽媽聽聽看。下面我們再看一個視頻,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們可要幫助老師喔。(放視頻)老師:小朋友們,看看那你們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現在我們就要用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大家一起來。老師先給大家示范一下。

(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使用剪刀。通過視頻學習及老師的示范,部分幼兒能自己摸索著包出一個大概,對于還不會或者無從下手的幼兒采用同伴幫助及老師指導,確保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老師:哇,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學習,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結束部分老師總結:哇,小朋友們真是能干,包的粽子讓老師忍不住要流口水啦。這下老師不用擔心沒法招呼客人了。謝謝小朋友們。希望大家能度過一個愉快的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粽子香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

活動延伸

告訴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粽子吃,并給爸爸媽媽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端午節。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的名稱,來歷及習俗,知道端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能夠自己動手做粽子,喜歡與同伴交流過端午的經歷。

3、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4、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重難點:

重點:自己動手做粽子。

難點: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認識端午》多媒體課件:超輕黏土及制作工具:做好的粽子樣品。

經驗準備:幼兒有過端午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一)用兒歌導入,引出主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教師:小朋友們,老師這里有一首兒歌,你們要仔細聽,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掛香囊,: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小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首兒歌說的是哪個節日嗎?

2、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3、教師引導幼兒交流每年家里都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4、教師小結:過端午節的時候都要吃粽子,戴五彩繩,賽龍舟,采艾草。

(二)引導幼兒深入了解粽子。

1、教師提問幼兒都吃過什么樣的粽子,讓幼兒相互交流。

2、教室出示各種種類粽子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粽子的形狀的種類。

(三)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粽子。

1、教師: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粽子,接下來就去做一個自己喜歡的粽子吧,做完之后還要給自己的粽子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吧!

2、教師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粽子,感受自己做粽子的樂趣。

二、結束部分

1、幼兒做完粽子后,教師讓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做的粽子和給粽子起的名字。

2、教師對幼兒的表現進行表揚。

教師:老師在繪畫區準備了很多的畫紙和畫筆,小朋友們去畫出一副自己心里的端午節吧!

活動延伸:

1、藝術領域:畫龍舟。

2、語言領域:講述屈原的故事。

3、手工活動:做五彩繩。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4

《端午節》是湘美版三年級下冊的一課,它屬于設計。應用的教學領域。在端午佳節時,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參與和體驗節日的快樂氣氛,我決定教學生用卡紙做香包。于是我自己先學折了一下,然后讓其他老師也學著折了下,她們都說比較難,尤其是三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都還不是很強,很難學會!為上好這課我總結出幾個教學難點:

(1)制作香包用的示意圖,刻度必須精確。

(2)在折疊時,由平面形成立體的基本型。

(3)在裝飾時找準裝飾的面,從而進行有創意的裝飾。

由于三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弱,也缺乏細心的概念,我將畫示意圖的任務課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這樣既節省了上課的時間,又讓學生與家長之間有一定的互動,對促進彼此間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處。

在課堂中,我以開門見山的提問導入,并請學生介紹了他們所知道的關于端午節的知識。在學生說到屈原時,我呈現了傅抱石的作品《屈原澤畔行吟圖》在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了中國畫以及屈原的人和事,這一環節讓深刻的體驗到平時對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有多么重要,學生已經認識中國畫,而且還知道什么是中國畫。讓我無比欣慰。

在講述香包制作的過程時,我先帶領學生視頻欣賞《慶陽香包節》并跟隨視頻的播放介紹香包的種類,直觀性很強,提高了學生的眼界,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香包,請學生觀察,提問:香包有幾個面?學生回答:六個面。它有什么裝飾?生:小掛件和圖案。我請一位學生上臺拆,其他學生觀察,拆開后仔細觀察示意圖,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師生交流。然后請一位已經會折的同學上臺邊演示邊講解香包的折法,并及時對上臺拆香包和演示折香包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表揚。有了學生的講解和演示,大部分同學已經掌握,但最難的部分部分同學掌握的還不是很好,因此,我又介入再次講解重點部分,長方形的紙條如何有平面變成立體的,為了使學生看的更清楚,我在示意圖的前六個三角形中標注數字1、2、3、4、5、6這幾個數字,進行找朋友的游戲,1找4形成一個立體錐形,然后找到5,6也想和他們做朋友,于是它也來了,這樣既直觀又簡單明了的把折香包的關鍵點突破了。學生掌握后,開始自己動手折香包,老師巡回指導。對折的認真的特別是棱角分明的同學及時做出表揚,對學困生給予幫助和指導。

在學生折好香包后,請同學們欣賞手工藝大師的作品,他們的香包上裝飾了那些圖案。師生交流小結,有代表吉祥的圖案:蓮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東西以及自己發揮想象的圖案。在裝飾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想法都很豐富,涂出豐富的線條和色彩,各種各樣的吉祥圖案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本來我要自己教學生掛吊墜,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會自己掛吊墜,于是我再次請小老師來教學生,大家學的很認真。做好的香包上,有的圖案特別有創意,有的配以文字,有的同學在一個掛墜上掛了兩個、三個香包。一件件香包

作品掛在黑板上,大家欣賞著,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說著自己喜歡的香包,也有提出建議的,此時的我也沉浸在幸福中,孩子們的能力再一次得到培養和鍛煉。

教學的方式是多樣的,目標卻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熱愛學習,并且學到更多的知識。美術課程不再單單是技巧與技能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非常重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享受過程,并且從中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找到學習的方式,明確學習的態度,為自身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在這一課中,也存在一些缺憾,在教學中還應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更豐富些,老師的語言再精煉些。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謝謝大家!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了解端午節的來歷,指導一些特殊的端午節物品,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活動準備:

1、掛圖30號;《小朋友的書·我愛夏天》

2、ppt,粽子;香袋;長命縷;雄黃酒;龍舟圖片。

3、建議家長事先為幼兒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

活動過程:

了解端午節有關物品。

師:(教師出示粽子,龍舟,香袋,長命縷,雄黃酒圖片)小朋友看看圖片,你們認識這些東西嗎?他它們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龍舟(船),香袋

師:我們可以在圖片中看到粽子,有龍舟,有香袋,還有的師什么東西呢?有沒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師:圖片中的東西一起復述一遍你見過這些東西嗎?在哪里見到的?

幼:見過。家里,商店里

師:現在,我們在家里,店里很容易看到這些物品,那小朋友們知道這些東西是在哪個節日里要用到的嗎?

幼:端午節師:老師聽到好多小朋友說端午節,你們是怎么知道端午節的呢?

幼:我爸爸/我媽媽

給我講的。

師:小朋友們很認真,把爸爸,媽媽告訴你們的節日記下來了。沒有錯,這些東西呢,都要在端午節用的。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告訴老師,端午節是每年的什么時候?

幼:6月6日(公歷)五月初五(農歷)(給幼兒分析公歷,農歷)師: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幼:屈原

師: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聰明,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這個節日啊,和我國以為著名的詩人有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聽聽屈原的故事(教師講故事完)

師:端午節和誰有關?

幼:屈原師:小朋友們聽得都很仔細,現在人們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幼:屈原師:小朋友們都很聰明,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過端午節;小朋友們想想,為什么人們要紀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愛國家(表達了人們對屈原怎樣的感情)

師:因為屈原愛自己的國家,他聽到自己國家滅亡了,心里很難受,跳進了汨羅江,小朋友們說屈原怎么樣啊?

幼:很偉大

師:屈原很偉大,當時人們聽到屈原死的消息,他們怎么做的?

幼:劃小船,拿粽子、雞蛋

把雄黃酒倒進江里。

師:人們劃來小船打撈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魚蝦們吃屈原的身體,把粽子、雞蛋扔進河里,把雄黃酒倒進江中,讓水里的動物罪暈,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

師:人們對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師:因為屈原愛國家,愛人民,所以人民也熱愛他。為了懷念他,以后農歷五月初五就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端午節。所以在我們過端午節的時候呢,包粽子,賽龍舟也成了我們的習俗了。

師:現在小朋友們清楚了沒有,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啊?

幼:紀念屈原。

師:在什么時候?

幼:農歷五月初五師:我們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

師:我們現在呢,在完整的欣賞一下這個故事,體會一下大詩人屈原的心情,和人們對他的熱愛與懷念。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6

“迎端午,緬故人,揚傳統”主題班會

一、設計背景: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正是培育優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養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因此圍繞“迎端午,緬故人,揚傳統”這個話題,設計了“端午說由來、端午話習俗、端午講故事、端午賽詩會、學生談感受”等板塊,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等,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親身體驗我國傳統佳節的獨特魅力,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活動目標:

_.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習端午節文化,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向屈原學習,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活動地點:

高二(_)教室

四、活動時間:

20_7年_月

五、活動前準備:

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故事、多媒體課件等。

六、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_.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迎端午,緬故人,揚傳統”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活動一】端午說由來

(一)端午節別稱

_.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2.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學生交流)

(二)端午講故事

_.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關于

2.端午節故事傳說很多,你們知道哪些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嗎?學生講述端午節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結。

【活動二】端午話習俗

(一)賽龍舟

_.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

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學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多媒體課件:賽龍舟)

3.端午節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學生交流)

(二)話粽子

_.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學生介紹粽子的由來。)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多媒體課件:粽子)

3.我國各地方的粽子還各有特色,請幾個外地學生介紹他們家鄉的&39;粽子。(由三名來自浙江、江西、山東學生介紹。)

4.主持人小結。

【活動三】端午賽詩會

_.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被稱作“詩人節”。

2.請幾位學生朗誦端午節的詩篇。

(_)《端午》唐文秀

(2)《五月五日》梅堯臣

(_)《端午節的懷念》

3.主持人小結: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國有關端午節民俗文化領域中,大家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活動四】談感受,激發情感

_.今年端午節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過的?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快板:《民族精神代代傳》

3.主持人總結: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教師總結】

看了你們自己策劃的主題班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自己都對端午節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段話來結束今天的主題班會,也希望同學們用這段話來勉勵自己,在高二階段最后一段時間里努力學習,以良好的狀態進入高三。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7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二、活動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三、活動過程:

1、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活動介紹: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有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2、品嘗粽子,并講述。

3、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4、幼兒品嘗。

T: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5、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三、請小寶寶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

小(1):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小(3)"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小(4)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8

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學生對端午節民族文化的興趣。

2、教師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

3、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節粽子的制作方法,嘗試手工制作粽子。

4、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5、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準備

1、教學課件《端午節》

2、兒歌《快樂的端午節》

3、故事《屈原的故事》

4、端午節相關習俗文化圖片

5、粽子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廚師教學課件,進入芝麻開門環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

(1)教師帶領學生跟讀兒歌《快樂的端午節》,感知端午節的習俗。

(2)你們剛才聽了兒歌,兒歌中描述了什么內容?

(3)這是什么節日?圖中的人們都在做什么?

教師出示相關的課件,學生觀看圖片,人們正在賽龍舟,這是端午節的習俗。

2、教師繼續出示課件,進入社會大觀察環節,學生觀察圖片,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1)你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

(2)你們家里是怎樣過的端午節呢?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來時,家里會吃粽子,誘人賽龍舟,還會插菖蒲、掛艾蒿。

3、教師講述故事,調動學生的情感。

(1)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屈原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情感。

(2)請學生聽完故事后說說自己有什么感受?你想對故事中的屈原說點什么呢?

4、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學生觀看圖片,認識粽子以及包粽子的步驟方法。

(1)教師播放包粽子的過程,引導學生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2)教師分發好吃的點心:粽子。

(3)學生品嘗粽子,在吃粽子的環節中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延伸

(1)教師將手工制作材料:卡紙、紙黏土等材料投放到美工區,引導學生在美工區動手制作“包粽子”。

(2)教師在本次端午節主題活動結束后,還可以舉行一次端午節班級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在當天一起來包粽子。

教學反思

本活動設計,讓學生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學生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粽子、看圖片、采艾草、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9

活動目標:

1、知道農歷是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2、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文化,對特有的民間節日感興趣。

3、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活動。

4、在活動中增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愛好和對大自然的愛。

5、了解節日中應注意的安全和衛生,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活動準備:

實物:扎好的艾葉與菖蒲,彩色絲線,香囊,咸蛋,粽子

照片:賽龍舟,粽子,懸掛艾葉和菖蒲,彩色絲線,掛香囊,咸蛋,涂雄黃幻燈片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小朋友,你們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那你們知道端午節有那些習俗嗎?”

二、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老師這里有兩張拼圖,里面就藏著端午節的習俗。你們想來拼拼看嗎?”

請兩名幼兒同時到黑板前拼圖

“你們看出來了嗎?這是端午節中的哪個習俗?”

“那你們知道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是怎么來的呢?”

播放幻燈片并小結:賽龍舟和吃粽子習俗傳說和屈原有關,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除了這兩個習俗,你們還知道別的端午節習俗嗎?

“還有許多習俗就躲在旁邊的小籃子里,你們去找一找,看一看,說一說,你們認識這些習俗嗎?”

幼兒自由分組進行討論

“哪一組來說說,你們看到的是端午節中的哪個習俗?”

幼兒邊說邊觀看幻燈片,說出來給幼兒掛上相應的實物。

“端午節的習俗還有許許多多,每個地區都有他們不同的慶祝儀式。你們喜歡過端午節嗎?這些習俗中你最喜歡哪個呢?”

“今天就是端午節了,讓我們也來慶祝一下吧。你們想按那種習俗過端午節?”

“那就讓我們用最熱鬧的方式來慶祝吧!”

三、幼兒游戲,增進對端午節習俗的認識

幼兒分成兩組進行“龍舟競賽”

幼兒就地坐下,兩腳分開,手搭住前一幼兒的肩膀。再請兩名幼兒做鼓手。

“玩的開心嗎?老師還為你們準備了粽子,一起來嘗嘗吧。”

活動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然后活動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為主展開從而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這個人物對于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了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10

一、活動主題

粽葉飄香,自包米粽,共度端午,互贈

二、活動目的

通過親自動手包粽子,讓全體員工能更真切的去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了解更多具體的工藝,比如包粽子的方法和餡料的搭配等等,以輕松的方式進一步鍛煉全體員工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

在端午節來臨之際,讓全體員工一起過節,增進大家之間的親密聯系和相互交流,也各自送上節日的問候。在集體的溫暖中度過異地的傳統節日。

三、活動時間:

6月23日星期六下午

四、活動地點:公司食堂

五、活動流程

1、購買材料花生米、葡萄干、紅豆、紅棗、蜜棗、咸菜、白糖、醬油、糯米;肉;(具體購買內容由陶總負責);粽葉(由食堂購買)、器具準備:

盛裝食材容器、湯匙(均由食堂提供);棉線:剪成若干條,每條長約20cm;剪刀等(由食堂購買)。

2、處理材料:

糯米:溫水浸泡一定時間,濾干水分。

粽葉:把粽子葉放水里煮,水開10分鐘后即可取出冷水洗凈剪兩端多余后濾干。

粽餡:由各種已購材料搭配,其中半肥瘦肉用配料先腌制待用。

3、包粽子

(1)集合:全體員工集合到食堂(6月23日14:00)。

(2)開始制作:鑒于員工對包粽子或知道或不熟練,請教了相關的人員,總結包粽子方法如下:

取兩張(均為反面)粽葉一頭一尾的反方向重疊(不完全),放入一小碗(克)米,用食指在米中間輕輕劃一字,放入1、2匙自己喜歡的粽餡材料,再填一些米蓋住。

右手先把外端粽葉往里折疊并向后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樣手法完成另一端,綁粽子要先在中間綁一次后才從一端逐一綁向一端以防變形,繩子緊度不能過緊(煮爆)或過松(進水),以輕扯不移動即可。

在了解有關粽子的包法后,大家便可自己動手包粽子,期間可以相互學習相關細節,以便大家都能更好地完成。

(3)制作結束:

由負責人員將大家包好的粽子集中放置,然后將剩余材料整理,對于盛裝不用的盛裝容器洗凈返還給食堂工作人員。

4、煮粽子、分發在食堂烹煮粽子完就分發給各位同事,并送去節日問候。

六、注意事項

全體員工按時到既定地點,應預先了解包粽子的有關方法。

1、不要隨意放置器具或是材料,以至于現場凌亂。

2、注意個人和食材衛生,不應弄混弄亂。

福利委員會端午節的來歷農歷五月五日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端午節,又叫重午節、端陽節。這個節日大約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它與春節、中秋節并稱中華三大節日。關于端午節的起源,各地說法不一。影響最大的一說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戰國時代楚國人,出生在湖北秭歸縣三閭樂平里。由于他學識淵博,明于治亂,嫻于辭令,便做了楚懷王的左徒。

他主張對內"舉賢授能"、對外"聯齊抗秦",最后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然而,他的這一政治主張卻遭到楚國一班奸臣的反對,受到排擠和陷害,被放逐到湖南一帶,流落在洞庭湖畔。不久,又聽到楚國都城被秦國軍隊攻破的消息,他難忍亡國之痛,于是在農歷五月五日這天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救他,競相劃船尋覓并向水中拋粽子。現一說法一直占據主導地位。還有的認為過端午是為了驅邪避毒。

《楚荊歲時記》說:"五月五日,士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風俗通》中說:"五月五日以彩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今東北農村還保留著端午節清晨到野外采摘艾蒿掛在門旁和在兒童的臂上系五彩線的習俗。現代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即古代吳越人(一個龍圖騰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還有的認為端午節源于夏至,即源于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范曄的《后漢書》就持此說。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11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知道其來歷及風俗習慣。

2、了解粽子的制作過程。

3、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二、活動準備:課件

三、活動過程:

(一)粽子圖片導入,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師:小朋友們,這是什么?你們吃過粽子嗎?粽子是什么樣子的?是什么味道的?我們在什么時候吃粽子?端午節是什么節日?在端午節人們都要做些什么?

過渡:端午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而產生的節日。在端午節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端午節。

(二)欣賞課件,了解粽子制作過程。

師:你們知道粽子是怎么制作的嗎?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三)欣賞課件,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

提問:(1)端午節是怎么來的?

(2)你們知道端午節都有什么好玩的活動嗎?

(3)端午節還有什么風俗習慣?

(四)自然結束。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12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

活動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問題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幼:端午節……

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么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

師:哇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么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

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

二、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

1、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粽子嗎?粽子長什么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

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粽子,小朋友們摸摸看,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粽子,請小朋友觀察)

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

2、師:好了,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粽子都是什么餡兒的,是甜的?咸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伙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

三、引進新的講述經驗

1、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粽子,還品嘗了各種口味的粽子,對嗎?

2、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么,然后請小朋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做香包

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粽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四、鞏固和遷移講述經驗

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其他的經驗講述鞏固句型運用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動腦筋想象,平時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不僅……還……"說哪些句子呢?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13

教學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

4、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教學。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教學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視頻

1、問題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幼:端午節······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么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師:哇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么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二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1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粽子嗎?粽子長什么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們摸摸看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粽子,請小朋友觀察)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2師:好了,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粽子都是什么餡兒的,是甜的?咸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伙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

引進新的講述經驗

運用句型"不僅···還···"

1、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粽子,還品嘗了各種口味的粽子,對嗎?

2、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么,然后請小朋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做香包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粽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幼:(幼兒運用句型,自由回答)

鞏固和遷移講述經驗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其他的經驗講述鞏固句型運用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動腦筋想象,平時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不僅···還···"說哪些句子呢?

教師示范:比如說,今天我在家不僅疊了自己的被子,還打掃了地板,媽媽夸我是個好孩子。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發言,運用句型講述平時生活經驗

重點指導: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教學評析此次教學通過濃厚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感受到濃重的節日氣氛和民族情感,從而引出句型讓幼兒在不斷理解認知的過程中運用此句型進行語言講述,幫助幼兒學會完整的講述。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14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體驗集體吃粽子的快樂。

2.指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理解有關節日的一些風俗習慣。

3.能用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4.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家長與幼兒一起了解端午節。

2.賽龍舟的錄像;幾個不同大小的香包;一個大粽子,幼兒每人一個小粽子。

3.教學掛圖《屈原的故事》;教學音帶《屈原的故事》。

活動過程

1.出示粽子導入活動。

--教師出示大粽子,提問:這是什么?你們吃過嗎?是什么味道?過什么節日要吃粽子?

--介紹節日名稱的"端午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中國人就要過端午節。

--提示語: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呢?這個節日表示什么意思?讓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

2.講述故事,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出示掛圖,播放錄音《屈原的故事》。

--提問并小結:現在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原來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劃船是為了尋找投江的屈原爺爺,粽子是扔進江里喂魚的,是為了魚兒不傷害屈原爺爺)

3.觀看錄像,感受賽龍舟是緊張、歡快的氣氛。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看賽龍舟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4.了解相關風俗活動

5.品嘗粽子,體驗快樂。

--請幼兒自己動手剝粽子,吃粽子。

--請幼兒交流粽子的味道。

活動建議與提示:

1.此活動安排在端午節的前一周在開展。

2.組織幼兒自由閱讀相關才來哦,了解粽子的來歷、端午節里的民間風俗。請幼兒用橡皮泥報紙、繩子等材料做粽子,布置一個粽子展示會。

3.如果條件許可,活動前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的端午節的活動錄像,如賽龍舟、包粽子、做香包等,使用前后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端午節里的民間慶祝活動。

4.請家長與孩子進行娛樂游戲"劃龍船",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

教學反思:

通過“端午”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感受過節的快樂,做中國人的光榮。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積累幼兒的文化底蘊。在活動中讓幼兒展現自我,發展自我個性,進一步培養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動手能力和同伴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15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源自我國是不爭的事實。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

2、幫助幼兒了解端午節掛艾葉、菖蒲,佩帶香包以及吃粽子等習俗的由來與傳說。

活動準備:

1、將屈原、黃巢的傳說編成故事。

2、發動幼兒搜集有關端午節的圖片。

活動過程:

1、結合時事開展討論:端午節起源于那里?

2、組織幼兒觀看圖片,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3、欣賞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起源。

4、欣賞黃巢的故事,了解掛艾葉、菖蒲的來歷。

5、師生共同小結:端午節是我國特有的節日,我為我的國家感到自豪。

【端午節教案過端午節教案】相關文章: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16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火災發生時如何撤離、躲避、求救等多種自救方法。

2.能正確撥打火警電話119,面對火災不慌張,積極動腦想辦法,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3.感恩消防員的辛苦,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之情。

二、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活動前請幼兒制作"發生火災怎么辦"安全宣傳畫。

2.物質準備:視頻(亮亮家失火報道、消防員救火、火災求生法)、課件"遇到火災怎么辦"、快樂成長宣傳片、濕毛巾與幼兒人數相等、安全出口標志若干。

三、活動過程

1.通過講述"亮亮家火災"事件,引導幼兒感受火災給生活帶來的危害。

(1)播放亮亮家失火的視頻。提問:亮亮家發生了什么事情?你有什么感覺?

(2)播放消防員叔叔救火視頻。提問:消防員叔叔表現得怎樣?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3)結合火災后家園的變化圖片,讓幼兒感知火災的嚴重后果。

2.討論交流引發火災的多種原因,引導幼兒了解如何避免發生火災。

(1)提問: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多的火災?怎樣做能夠避免發生火災?

(2)演示課件,引導幼兒看標志,說出生活中不能做的事。

3.通過多種形式,學習運用撤離、躲避、求救的方法自救和自護,懂得面對火災要沉著、冷靜,積極想辦法。

(1)通過交流,引導幼兒了解發生火災時如何撤離。

①幼兒相互交流宣傳畫,說出自己知道的自救方法。

②教師帶領幼兒模擬練習撥打火警電話的方法,要求幼兒說清地點和人員。

③通過圖片(電梯、樓梯、窗戶、安全通道)判斷,讓幼兒了解發生火災時,從安全出口撤離最安全,并引導幼兒現場尋找安全出口標志。

④幼兒觀看視頻"火災自救法",進一步了解捂住口鼻、彎腰走的重要性。

(2)通過實地演練,鞏固幼兒逃生撤離的已有經驗。

①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引導幼兒從安全通道撤離。

②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方法迅速撤離。

(3)創設情境,引導幼兒了解無法撤離時,如何正確躲避。

①提問:當火勢很大無法撤離時,應該怎么辦?可以用哪些方法躲避?

②演示課件,引導幼兒判斷分析躲避在哪里是正確的。

(4)講述故事,引導幼兒懂得發生火災要沉著冷靜,積極動腦想辦法。

①教師講述"婷婷火場自救"小故事。

②提問:面對險情時婷婷是怎樣自救的?還可以用哪些方法自救?

③運用兒歌,全面總結火災中的自救方法。

4.觀看公益片"我們快樂成長",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愛。

請幼兒觀看公益片,談一談:如果你是受災的小朋友,你現在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引導幼兒感受火災無情、人有情的美好情感。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17

一、活動目標

1、體驗民俗文化,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2、喜歡勞動,樂于參加家務。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4、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活動。

5、通過討論,激發過節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過節。

二、活動準備

1、視頻(端午節如何包粽子)粽葉細線已經弄好的粽子餡安全剪刀盆子三、活動過程1、導入部分老師:小朋友們好!端午節快到了,老師家里要來客人,小朋友們說說老師應該做什么招待客人呢?

小朋友:粽子。

老師:小朋友們真聰明,給老師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可是老師還有一個大難題,小朋友們愿不愿意幫助老師啊?

小朋友:愿意。

老師:老師家要來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個人包粽子,忙不過來,小朋友們可以和老師一起包粽子嗎?

小朋友:可以。

老師:小朋友們真好。可是你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嗎?(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沒有關系,下面來和老師一起一起看一個動畫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觀看視頻,了解端午節由來以及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老師:看了動畫片,小朋友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會吃粽子了吧?小朋友們回家后可以講給爸爸媽媽聽聽看。下面我們再看一個視頻,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們可要幫助老師喔。(放視頻)老師:小朋友們,看看那你們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現在我們就要用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大家一起來。老師先給大家示范一下。

(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使用剪刀。通過視頻學習及老師的示范,部分幼兒能自己摸索著包出一個大概,對于還不會或者無從下手的幼兒采用同伴幫助及老師指導,確保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老師:哇,____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學習,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結束部分老師總結:哇,小朋友們真是能干,包的粽子讓老師忍不住要流口水啦。這下老師不用擔心沒法招呼客人了。謝謝小朋友們。希望大家能度過一個愉快的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粽子香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18

一、設計背景: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今天我們舉行以“我們的節日——端午節”為主題的班會活動,讓學生們能夠更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等,體驗我國傳統的佳節,讓同學們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動地點:

7.3教室

四、活動時間:

20__年_月_日

五、活動前準備:

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故事、多媒體課件等。

六、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1、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那么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走進端午”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活動一】端午說由來

(一)端午節別稱

1、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2、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學生交流)

(二)端午講故事

1、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關于端午節故事傳說很多,你們知道哪些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嗎?

2、學生講述端午節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結。

【活動二】端午話習俗

(一)賽龍舟

1、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學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多媒體課件:賽龍舟)

3、端午節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學生交流)

(二)話粽子

1、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學生介紹粽子的由來。)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多媒體課件:粽子)

3、我國各地方的粽子還各有特色,請幾個外地學生介紹他們家鄉的粽子。

(由三名來自浙江、江西、黑龍江學生介紹。)

4、主持人小結。

【活動三】端午賽詩會

1、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被稱作“詩人節”。

2、請幾位學生朗誦端午節的詩篇。

(1)《端午》唐文秀

(2)《五月五日》梅堯臣

(3)《端午節的懷念》

3、主持人小結: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國有關端午節民俗文化領域中,大家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活動四】談感受,激發情感

1、今年端午節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過的?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主持人總結: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教師總結】

看了你們自己策劃的主題班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自己都對端午節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段話來結束今天的主題班會,也希望同學們用這段話來勉勵自己。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19

設計思路:

端午節對于中班的孩子來說,還是有些陌生的,孩子知道比較多的知識點都是圍繞粽子展開的,對節日本身的來歷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在以往的節日教育活動中,我們發現孩子們的節日意識都相對比較薄弱,知識量也比較小,通常老師采用的方式也是灌輸式的,希望通過老師的說,能夠讓孩子了解節日,知道節日,但往往效果不佳,針對這種狀況,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在觀察、品嘗中發現粽子的口味、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初步了解粽子的制作過程。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活動準備:

1、FLASH《屈原的故事》

2、幼兒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粽子

3、錄像:包粽子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在觀察、品嘗中發現粽子的口味、形狀是多種多樣的

活動難點:知道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活動流程:

故事導入——展示介紹——品嘗交流——包粽子

活動過程:

一、觀看flash,聽《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1、提問:

端午節是幾月幾日?

人們過端午節紀念誰?

為什么要紀念屈原?

人們是用哪些方法來紀念屈原?

2、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二、展示、介紹“我收集的粽子”,了解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1、展示幼兒收集的粽子,了解粽子種類的多樣。

提問:你帶來的是什么粽子?

它是什么形狀、什么口味的?

2、觀看錄像:包粽子,了解、認識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提問:你知道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嗎?

(根據幼兒所述,一一出示相應材料并加以認識。)

3、完整觀看錄像:包粽子

討論:你看到人們是怎么包粽子的?

三、品嘗粽子、交流粽子的口味等,體驗過端午節的樂趣。

1、把你帶來的粽子請好朋友嘗一嘗,看看你們的'粽子有什么不一樣?

四、延伸活動——包粽子

活動反思:

在近期的業務學習中,園長曾指出我們老師目前所存在的問題:缺乏時代性和時尚性,活動設計不能很好地貼近生活,自己好好想想,的確平時可能過分地依賴“學習”一書,把以往比較重視的節日教育等方面都拋之腦后了,有的時候也只是在晨談活動中偶爾提起一下,以為孩子記住節日的名稱和日期就行了,卻不曾想到,就在這一次次不重視中,孩子喪失了無數獲取知識,增強民族自豪感的機會。因此,趁端午節來臨之際,趕快糾正自己之前的錯誤做法,設計并實施了這樣一次端午節活動。

其實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利于孩子的發展,同時也是對老師的信息量和知識量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只有當老師自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才有可能不誤人子弟,因此在本次活動前,我自己首先收集了一些關于端午節的資料,尋找到一些課件,希望通過這些資料,讓孩子更好地獲取到有關端午節的知識。整個活動,因為自己事先做的準備比較充分,因此對孩子的回應比較游刃有余,同時對孩子的一些疑惑也能解答地比較到位。

縱觀整個活動,我覺得涵蓋的知識量是比較大的,所以每一個點并沒有挖得很深很透,對孩子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包粽子的環節最后我沒有實施,把它當做之后的一個延伸活動來進行。

從孩子的表現來看,他們的興趣很高,能夠投入到活動中,通過這個活動,他們知道了屈原,了解了粽子的制作過程,這兩個點是他們比較關注的,我想如果把這些環節設計成幾個小活動,可能會更好,畢竟對于中班孩子來說,在一個活動中解決太多的問題是有很大難度的,這是我考慮不周的地方。

粽子、雞蛋、艾蒿、荷包、五彩線、端午圖片

(三)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引出端午的由來。

老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那我們一起來聽聽端午節的由來,好嗎?

2、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談談端午的習俗。

老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班的門上掛的是什么呀?(菖蒲)那為什么要掛艾蒿呢?(因為端午節要到了,掛艾蒿是端午節的習俗)小朋友們,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1)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2)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劃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后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劃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們怕河里的魚蝦把他的尸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粽葉中,投到河里喂魚。

(3)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驅邪之意,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4)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學習兒歌《五月五》。

老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4、吃粽子

(1)觀察粽子的外形和顏色。

老師: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2)認識粽葉。

老師: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3)幼兒品嘗。

老師: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4)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共同品嘗端午食品。

關于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教案篇2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3、通過圖文結合,理解“箬竹葉、糯米、裹著”等詞語,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紅紅的棗”等詞語。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了解端午節習俗和來歷。

德育目標了解傳統節日和習俗。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教學難點課后生字的書寫。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總結法

教學準備教學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

生:端午節。

師:端午節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板書課題:端午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講了什么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教師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書寫要領:“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豎不要寫出頭。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里,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886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蚌埠市| 岳普湖县| 秦皇岛市| 汶川县| 景洪市| 南京市| 西华县| 盐源县| 井冈山市| 克什克腾旗| 齐齐哈尔市| 沛县| 贞丰县| 上虞市| 渭南市| 深水埗区| 义乌市| 龙泉市| 林州市| 电白县| 汉源县| 宁城县| 逊克县| 晋州市| 开原市| 清河县| 乐东| 邻水| 孟州市| 霍州市| 神池县| 日土县| 金乡县| 丰镇市| 永胜县| 读书| 正阳县| 鹤庆县| 保德县| 连江县| 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