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端午節教案內容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編寫教案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和方法,增強教學自信心。好的端午節教案內容應該怎么寫?快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端午節教案內容的寫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參考!

端午節教案內容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1

活動目標:

1、愿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感受過端午節的喜悅情感。

2、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能積極參與節日慶?;顒?。

3、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活動準備:

1、物質材料準備:幼兒自帶的粽子,鴨蛋

2、知識經驗準備: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

提問:”你們吃過粽子嗎?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你喜歡吃哪種粽子?”

”為什么在這段時間里人們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幼兒討論后,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傳說)

2、說說端午節的古老故事。

(1)教師講述端午節的來歷。

(2)了解端午節的習俗。提問:你們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門前掛艾草和蒜頭、賽龍船、胸前掛鴨蛋網……)。

(3)拓展談話范圍:為什么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草和蒜頭?(幼兒討論)

3、教師小結:

從端午節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熱,蚊子、蟲子也越來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時還沒有發明滅蚊劑,但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愛動腦筋,利用艾草、蒜頭的特殊氣味將它們掛在門框上,用以驅除蚊蟲。

4、幼兒品嘗粽子,體驗端午節的快樂

(1)幼兒互相介紹自己帶來的粽子:形狀、口味。

(2)幼兒分享粽子。

5、活動延伸

親子游戲:劃龍舟。

游戲規則:將班級參與活動的家長和幼兒平均分為兩組。每組家長分兩隊面對面插縫站好然后平躺在地面上,家長將雙手舉起來,讓幼兒可以在上面平穩的爬過去。游戲開始前幼兒在起點排好隊依次從家長的手上爬過去。

游戲提醒:家長躺下的時候,老師要注意調整家長的位置,保證家長雙手舉起來的時候是一條直線。家長在運送幼兒的時候注意配合左右的家長關注幼兒的位置。老師注意家長搭起來的“龍舟”上面最多只能兩到三個幼兒。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2

設計意圖:

積極回應孩子們的興趣——設計活動滿足孩子體驗、表現“劃龍舟”的愿望。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將兒歌《過端午》改編成了旋律歡快的歌曲,并自己錄制了改編版《過端午》;活動中,用圖卡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并用沙錘來表現“劃龍舟”的熱鬧氛圍。希望通過和孩子一起學習歌曲、表現歌曲充分體驗劃龍舟的習俗和樂趣。

活動目標

1.學習演唱歌曲《過端午》,體驗音樂活動帶來的樂趣。

2.感知__和_O的節奏,并能初步表現。

重點難點

表現__和_O的節奏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劃龍舟視頻、音樂《過端午》、圖譜、沙錘;

2.經驗準備:幼兒對劃龍舟活動有一定的了解,已學習兒歌《過端午》。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教師播放劃龍舟視頻,引導幼兒回顧兒歌《過端午》。我們一起去看看視頻里的人在干什么?

2.和幼兒聊聊劃龍舟場景,引導幼兒了解劃龍舟的角色分工。他們是怎樣劃龍舟的?

幼:有人劃龍舟,有人敲鑼鼓什么時候要劃龍舟呢?

幼:端午節

我們之前學過一首關于端午節的兒歌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念一念吧!

【設計意圖:從觀看劃龍舟視頻,引導幼兒回顧劃龍舟經驗,引出兒歌《過端午》?!?/p>

二、學習歌曲

1.初步欣賞、感知歌曲。

教師清唱歌曲,幼兒與教師一同欣賞歌曲《過端午》。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不一樣的《過端午》,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2.學唱歌曲

(1)播放音樂,引導幼兒小聲跟唱歌曲。我們一起跟著音樂小聲地唱一唱這首歌吧!

(2)重復練習,熟悉歌詞內容。

剛才我聽到小朋友們的聲音真好聽,接下來我們一起再來試試吧,老師來找找誰的聲音最好聽呢!

(3)學習歌曲節奏

教師在黑板上出示圖譜,引導幼兒初步認識圖譜,重點引導幼兒學__和_O的節奏。

①教師用引導幼兒用拍手表示_、用握拳表示0,帶領幼兒用“拍手”

“握拳”方式練習兩遍節奏難點部分。

我們一起來玩一個好玩的游戲,當我們看到“粽子”就拍手,看到“0”就握拳,我們來試一試,看看誰做得最棒,張老師要找找誰的小眼睛看的最認真哦!

②教師帶領幼兒邊拍手邊完整進行一遍節奏練習。

③跟隨音樂完整進行一遍節奏練習。

3.再次演唱歌曲

(1)將歌詞加入節奏圖譜中,師幼共同演唱一遍歌曲,教師注意關注幼兒是否表現出休止部分,并適度進行針對性指導。

(2)教師帶領幼兒邊拍手邊演唱一遍歌曲。

【設計意圖:通過節奏練習、跟唱環節,引導幼兒熟悉歌詞和節奏,感受歌唱活動帶來的樂趣;借助節奏圖譜,幫助幼兒掌握歌曲中的難點——休止符】

三、用樂器——沙錘表現歌曲

1.教師出示沙錘,并示范一邊用沙錘打拍子一邊唱歌,間奏做劃船的動作。

這是誰呀?沙錘寶寶也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唱歌,我們來聽聽它們是怎么唱的呢?

2.教師帶領幼兒一邊唱歌一邊根據節拍搖沙錘,間奏時做劃船的動作。沙錘寶寶唱歌真好聽,我們班還有很多沙錘寶寶來到了我們班,想和我們一起唱歌,我們請它們出來吧!

3.分成兩組,以劃龍舟的形式,一邊搖沙錘一邊唱歌并走出教室。我們一起來一場劃龍舟比賽吧!

【設計意圖:通過使用沙錘演奏歌曲,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在使用樂器的過程中,幼兒能進一步掌握歌曲的節奏,體驗音樂活動帶來的樂趣】

附:歌曲

過端午

曲:張婕

1=bE2/4

115.0331022207.7.5.0

五月五,過端午,劃龍舟,敲鑼鼓。

105.0331055421110

一二三四五,你來劃船我打鼓。

活動反思:

因為本次活動的選材來源幼兒的生活經驗、設計契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中,我借助多種方式幫助幼兒從熟悉歌曲到解決難點問題,到大膽表現歌曲,過程體現出小步遞進、層層深入,這是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的。所以整個活動中,幼兒的情緒比較愉悅,參與積極性比較高,以下是我對本次活動的一些反思:

一、創編旋律,“悅享”音樂

音樂能熏陶幼兒的情操。本次活動,我契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將兒歌

《過端午》大膽創編旋律,改編成了歌曲。在歌曲學習過程中,幼兒充分欣賞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從而喜歡這首歌曲。從幼兒的表現可以看出,孩子喜歡《過端午》這個音樂活動,并且享受音樂活動帶來的愉悅。

二、圖文并茂,“解讀”音樂利用節奏圖卡,分解難點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本次活動的難點是掌握休止符的表現?;顒又校依霉澴鄨D卡幫助幼兒了解《過端午》這首歌的節奏,并通過看圖、拍手等多種方式嘗試理解和表現休止符,大部分幼兒通過這種方式基本能夠掌握休

止符表現。

三、樂器演奏,“趣玩”音樂

為了增強幼兒對樂曲的感受和理解、給幼兒搭建大膽表現音樂的平臺,我在活動后半部分投放了樂器,讓幼兒嘗試演奏,在感受演奏樂器的同時大膽表達表現樂曲,深化幼兒對歌曲的理解。孩子們很喜歡這個環節,積極專注參與其中,樂于用樂器進行演奏,從他們的演奏中可以觀察到孩子基本掌握了歌曲節奏。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3

設計思考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以下主要經驗:

①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

②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拔妩S”指黃豆做的粽子、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③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俗。

④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

⑤端午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如:有關屈原的傳說等。

活動目標

(1)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如:賽龍舟、掛五端、吃五黃、佩香包等。

(2)積極參與調查、交流、制作、討論等活動,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對節日的經驗與感受,不斷豐富主題教育環境。

(3)具有較強的集體意識,體驗與同伴及弟弟、妹妹們齊心協力迎接挑戰的快樂。

(4)通過參加節日環境創設,感受參與節日慶祝活動的樂趣。

(5)體驗節日的快樂氛圍。

主題活動實施概況

1、我知道的端午節

語言、社會

集體

2、包粽子

藝術

集體

3、自制香包

藝術

分組

4、折紙粽

藝術

分組區域

5、熱鬧的賽龍舟

語言、社會

集體

6、龍舟競賽

健康、社會

集體

7、一起過端午

綜合

大帶小活動

環境創設

(1)園內大廳布置“賽龍舟”的場景;

(2)班級中陳列幼兒收集的與端午節有關的物品,懸掛艾草、粽子、鴨蛋、香包等;

(3)各班以端午節為主題更換主題墻飾,展示幼兒參與端午節活動的全過程及在活動過程中的發現、收獲與體驗:

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調查”、“我的發現”等為標題展示幼兒端午節活動進展情況,如:有關端午的問題以及對端午的傳說與習俗方面的調查資料等;

②小班則可以以“我們在端午節里”為題展出幼兒的活動情況;

(4)區域中提供與主題相關的操作材料,如:

①圖書角:提供有關端午節的圖書、圖片,供幼兒欣賞、閱讀;

②體育角:提供“賽龍舟”游戲所需的竹竿、彩條、紙棍、小旗等,供幼兒游戲;

③動手區:中、大班提供紙、線等材料供幼兒嘗試包粽子、縫香包、編鴨蛋網,小班提供油泥讓幼兒嘗試自制綠豆糕、鴨蛋。

(5)家長園地:介紹主題活動中須請家長配合的內容、主題活動進展情況等資源利用。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4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的名稱,來歷及習俗,知道端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能夠自己動手做粽子,喜歡與同伴交流過端午的經歷。

3、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4、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5、讓學生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重難點:

重點:

自己動手做粽子。

難點:

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認識端午》多媒體課件:超輕黏土及制作工具:做好的粽子樣品。

經驗準備:

學生有過端午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一)用兒歌導入,引出主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教師:小朋友們,老師這里有一首兒歌,你們要仔細聽,"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掛香囊,: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小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首兒歌說的是哪個節日嗎?

學生:端午節

二、基本部分

(一)介紹端午的來歷和習俗。

1、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

學生:五月初五。

教師:那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學生:不知道。

2、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每年家里都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4、教師小結:過端午節的時候都要吃粽子,戴五彩繩,賽龍舟,采艾草。

(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粽子。

1、教師提問學生都吃過什么樣的粽子,讓學生相互交流。

2、教室出示各種種類粽子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粽子的形狀的種類。

(三)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粽子。

1、教師: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粽子,接下來就去做一個自己喜歡的粽子吧,做完之后還要給自己的粽子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吧!

2、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粽子,感受自己做粽子的樂趣。

三、結束部分

1、學生做完粽子后,教師讓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做的粽子和給粽子起的名字。

2、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表揚。

教師:老師在繪畫區準備了很多的畫紙和畫筆,小朋友們去畫出一副自己心里的端午節吧!

活動延伸:

1、藝術領域:畫龍舟。

2、語言領域:講述屈原的故事。

3、手工活動:做五彩繩。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學生行路、騎車、乘車等知識的了解,提高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

2、通過學習有關安全知識,使學生樹立自護、自救觀念,形成自護、自救的&39;意識,使學生安全、健康成長。

二、教學內容:

行路的安全、乘汽車的安全、騎車的安全

三、教學過程:

(一)列舉交通安全事故交通安全:自從1886年德國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以汽油做燃料的機動車以來,它使人類進一步向現代文明邁進,但同時也帶來了交通事故這一灰色陰影。交通事故已成為“世界第一害”,一個永恒的話題。而中國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未包括港澳臺地區)每年交通事故50萬起,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均超過10萬人,已經連續十余年居世界第一。全國平均每天發生交通事故1600起,死亡257人,受傷1147人,其中中小學生占總人數的8%左右。直接經濟損失731萬。年經濟損失33億多元,可以養活100萬個下崗職工;可以使200萬個窮困地區失學兒童重新走進學堂,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交通安全,一個關系人生質量、家庭幸福的話題。當一個鮮活的生靈瞬間成為車輪下的亡靈時,當一個好端端的家庭因為慘痛的。車禍而支離破碎時,怎不讓我們為之警醒?同學們,面對著這些觸目驚心的交通事故,你將會

對人們(如司機、行人、親人、交通管理部門等等)說些什么?教師總結:“生命如此美麗,又是如此脆弱,愛惜生命提高交通安全意識”。

(二)不良交通行為

1、馬路上追逐打鬧

2、跨越隔離欄

3、不滿12周歲騎自行車

4、在大街小路上踢足球、捉迷藏很危險

5、在馬路上地下鐵路跳繩、跳方格,

6、在較窄的街區馬路上行走,一定要靠右邊走,不要幾個小朋友橫著走,以免妨礙他人行走和車輛行駛。

7、騎車上下學一群并排行駛,這樣既妨礙交通,又不文明,互相擠道,也容易摔跤或撞人。

8、在馬路上,有的同學喜歡騎著自行車鬧著玩,這都是不安全的。

9、隔著馬路相互喊話、問候,也容易被往來的行人、車輛碰撞。

10、當走路只顧著談天說地,沒有留意地面的情況時,很容易發生意外,坐車時,能把頭、手伸出車外,這樣很容易在兩車相會時出現意外事故。

(三)交通安全常識:現在,我教大家學習三大本領:一會走路、二會騎車、三會乘車(這三個“會”的含義就是要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1、走路時,要走人行道或在路邊行走,過馬路時,左右看,紅燈停、綠燈行,不亂跑、不隨意橫穿,不在馬路上追逐打鬧、不攀爬欄桿,遵規矩、保生命。

2、乘車時,等車停穩先下后上;坐車時不要把身體的任何部分伸出窗外,也不要向車外亂扔東西。

3、不要搭乘超載車,如摩托、拐的等。更不要坐農用車,尤其是人貨混裝車。

4、12歲以下不要騎車。騎車時要靠右走,車速不能過快,更不能雙手離把,不逆行,不要騎英雄車。自行車后座不能載人,騎車拐彎時要伸手示意。

5、在道路上遇到突發事件,要立即就去找大人幫忙。

6、遇到交通事故,撥打122或110報警電話,同伴被車撞倒,要記下撞人車輛的車牌號,車身顏色或其它特征。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6

【教學目的】

了解端午的風俗,準確理解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

透過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語言,理解鴨蛋帶給作者的情與趣。

【教學手段】

手工制作蛋絡子、端午的習俗的一段flash動畫。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由詩句和謎語來猜中國傳統節日:

(分小組競賽)

⑴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⑵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⑶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⑷三角四樓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

2、用幻燈展示出端午的習俗照片:

(引導學生設想自己寫端午會選擇寫哪方面?引導學生質疑:產生對文本探索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緊緊扣住學生心中的疑問:作者為什么不寫劃龍舟、吃粽子等習俗,卻偏偏寫小小的一枚鴨蛋?

步驟一: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愛的描寫鴨蛋的段落朗讀。

步驟二:分四人學習小組合作找尋問題的答案,并選出小組代表發言人。并比賽哪個小組的講解精彩﹑理解準確。

(步驟二中是實施分材教學的關鍵,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在這個學習環節會出現分水嶺,這個時候需要老師的小組長的引領。老師在聆聽學生意見的同時要敏銳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予思路不暢的學生及時的點撥和引導)

同學閱讀討論后能明確家鄉鴨蛋的特點。

(過程中老師打出對切開的高郵鴨蛋橫截面的寫實圖片,畫面中清晰的顯示了高郵咸鴨蛋有雙黃、油多、質細、蛋黃呈紅色的特點),整體感知中同學大致了解到作者對家鄉的端午的鴨蛋難以忘懷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節挑鴨蛋、吃鴨蛋、玩蛋殼等活動能帶給“我”無窮的樂趣。

步驟三:小組代表發言,解答前面的中心問題

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別的小組的發言,老師及時做現場點評??隙ɡ斫庹_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經過三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從表層到深層含義的理解還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進一步促進學生進入到深層次思考。)

步驟四:播放端午節的相關flash動畫,結合觀察身邊的社會,比較西方的圣誕節﹑萬圣節與中國民族傳統節日在如今社會迥異的處境。閱讀老師發的另一篇輔助閱讀材料“節日的聯想”。

(汪曾祺的文章讀來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飽含深情地一筆一筆寫端午的種種樂趣,可是今天,有誰還把端午吃鴨蛋當作一種幸福和快樂?端午節和許多別的傳統佳節一樣,節日意味漸淡,仿佛演繹為一種節日的符號了。它的民俗意義、文化內涵,已然完全淡化,遠不如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那樣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對傳統的佳節還有幾人有著幸福的期待?引導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他們對重視傳統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節、端午的鴨蛋,它是我們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記!)

三、品味語言

別說鴨蛋都一樣,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樣子(秀氣)。

筷子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

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

(引導學生自己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體汪曾祺的語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間有著淡淡的幽默。)

學生的發言老師可以及時做適當的點評。此環節的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引導他們以最棒的語言講出自己內心獨特的個人體驗,在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7

教學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教學,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教學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教學過程:

一、引出話題。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

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嘗粽子,并講述。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嘗。

t: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三、故事欣賞。

1、你們知道端午節這一天為什么吃粽子嗎?我們一起來聽一段故事,聽完你就知道為什么了、

2、幼兒欣賞故事內容。

3、提問。

①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②端午節這一天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教學啊?

四、幼兒制作粽子。

t:今天,我們一起來學包粽子好不好?

老師交代要求:

請每個小朋友拿一片粽葉,放入一點米,不管小朋友包什么形狀的粽子,只要里面的米不漏出,你包的粽子就成功了,注意了我們可不能浪費,不要把米弄到地上。

發布于和諧親子社區

(培養幼兒的創新,教師巡回指導)

五、結束部分。

小朋友粽子包得可真棒!現在我們帶上自己包的粽子請廚房阿姨幫我們煮一煮,好不好?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8

活動名稱:快樂端午

活動目標: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2、喜歡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玩、嘗嘗,共享節日的快樂。活動準備:粽子、雞蛋、艾蒿、荷包、五彩線、端午圖片······

活動過程:

一、端午的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源于紀念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楚國亡了,屈原心里有說不出的痛苦,便來到泊羅江邊,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入江里自盡了。這天是農歷五月初五。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二、端午的習俗.

1、小朋友今天我們班的門上掛的是什么呀?(菖蒲)那為什么要掛艾蒿呢?(因為端午節要到了,掛艾蒿是端午節的習俗),

2.那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1)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2)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劃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后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劃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3)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們怕河里的魚蝦把他的尸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粽葉中,投到河里喂魚。

(4)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驅邪之意,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5)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三、學習兒歌《五月五》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四、吃粽子

1、觀察粽子的外形和顏色

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2、認識粽葉。

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3、幼兒品嘗。

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4、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p>

活動延伸:小朋友共同品嘗端午食品。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9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目之一。

2、體驗中國民間節目的韻味。

3、知道端午節是幾月幾號。

4、通過參加節日環境創設,感受參與節日慶?;顒拥臉啡?。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初步了解中國農歷記年的方法。

2、幼兒用書:《快樂端午節》。

活動過程: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節。

★教師:今天是什么日子?

★幼兒和同伴交流。

★請個別幼兒在全班面前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歷的五月五日。

2、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教師:端午節是怎么來的,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傳說故事?

★幼兒相互交流。

★教師請兩名幼兒講述,大家分享端午節的傳說。

★教師小結:古代楚國的詩人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在秦國攻破楚國京都時,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后,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涌到汩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3、引導幼兒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教師: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為什么進行這樣的活動?

★幼兒分組交流。

★每組選1名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配香囊等。

4、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鞏固對端午節的了解。

★教師:書上有許多活動,請你找出端午節里人們的活動。

★幼兒認讀,并完成幼兒用書上的練習。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10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過節日中的習俗。

2、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感興趣。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學生嘗試包粽子。

4、通過參加端午節環境創設,感受參與端午節慶祝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過節日中的習俗。

活動準備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動前請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3、請部分爺爺奶奶參與活動。

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到爺爺奶奶家過節。

1、請爺爺給小朋友講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2、小朋友自由和爺爺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進一步了解端午節時人們進行的一些活動:如賽龍舟、吃粽子、掛艾枝、灑黃酒、掛香囊等。

3、學生和爺爺奶奶們一起進行過端午活動。

(1)、我給奶奶學包粽子。

請奶奶向小朋友介紹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學生嘗試包粽子。

(2)、做龍舟、劃龍舟。

和爺爺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龍舟進行龍舟大賽,請學生四五人一組,套上龍舟,進行劃龍舟比賽活動,先取到紅綢一組為勝。旁邊請幾位學生為他們搖旗吶喊。

(3)、做香囊活動。

請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縫成??诖胚M香料和少許艾草,合上袋子,學生學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節日的氣氛。

(5)和爺爺奶奶再見。

教學反思

1、通過這次活動,使學生對端午節的傳說及相關習俗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孩子興趣濃,熱情高漲。

2、這節課通過三個小活動,讓學生與爺爺奶奶的心理距離拉近了,孩子親自參與了活動。鍛煉了孩子動手能力,增進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了解。

3、從這次活動整個開展情況來看,我覺得孩子們積極性還是比較高,同時也得到爺爺奶奶的密切配合,但我覺得爺爺奶奶及孩子他們知道的還很欠缺,需要進一步提高。

4、此次活動,自我覺得參與度還不夠,還沒有真正進入角色,還需要我做更深層次的思考,提高對孩子的服務質量。

5、從這節課中,我也有所思,如果讓我在開展同樣的活動,我會采取更豐富的活動形式和內容,積極參與,和孩子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小百科,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后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11

一、設計背景: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正是培育優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養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今年為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營造良好氛圍,因此圍繞“走進端午”這個話題,設計了“端午說由來、端午話習俗、端午講故事、端午賽詩會、學生談感受”等板塊,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等,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親身體驗我國傳統佳節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動時間:20__年6月13日

四、活動地點:C103

五、活動前準備: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故事、多媒體課件等。

六、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1、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那么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走進端午”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活動一】端午說由來

(一)端午節別稱

1、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2、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學生交流)

(二)端午講故事

1、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關于端午節故事傳說很多,你們知道哪些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嗎?

2、學生講述端午節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結。

【活動二】端午話習俗

(一)賽龍舟

1、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學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多媒體課件:賽龍舟)

3、端午節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學生交流)

(二)話粽子

1、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學生介紹粽子的由來。)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多媒體課件:粽子)

3、我國各地方的粽子還各有特色,請幾個外地學生介紹他們家鄉的粽子。

(比如來自甘肅、、安徽學生介紹。)

4、團支書小結。

【活動三】端午賽詩會

1、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被稱作“詩人節”。2、請幾位學生朗誦端午節的詩篇。

(1)《浣溪沙端午》宋蘇軾

(2)《端午日》唐殷堯潘

(3)《端午日賜衣》唐杜甫

(4)《端午》唐文秀

3、團支書小結: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國有關端午節民俗文化領域中,大家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活動四】談感受,激發情感

1、今年端午節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打算怎么過呢?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你想對我們的黨有什么話說,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希望黨的工作朝那些方面進行?(學生交流)

3、快板:《民族精神代代傳》

4、團支書總結: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班主任總結】

看了此次策劃的主題班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自己都對端午節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段話來結束今天的主題班會,也希望同學們用這段話來勉勵自己,繼續努力。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12

教學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

4、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教學。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教學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視頻

1、問題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幼:端午節······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么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師:哇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么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二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1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粽子嗎?粽子長什么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們摸摸看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粽子,請小朋友觀察)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2師:好了,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粽子都是什么餡兒的,是甜的?咸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伙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

引進新的講述經驗

運用句型"不僅···還···"

1、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粽子,還品嘗了各種口味的粽子,對嗎?

2、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么,然后請小朋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做香包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粽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幼:(幼兒運用句型,自由回答)

鞏固和遷移講述經驗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其他的經驗講述鞏固句型運用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動腦筋想象,平時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不僅···還···"說哪些句子呢?

教師示范:比如說,今天我在家不僅疊了自己的被子,還打掃了地板,媽媽夸我是個好孩子。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發言,運用句型講述平時生活經驗

重點指導: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教學評析此次教學通過濃厚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感受到濃重的節日氣氛和民族情感,從而引出句型讓幼兒在不斷理解認知的過程中運用此句型進行語言講述,幫助幼兒學會完整的講述。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

3、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教學難點:

1、讀好長句子。

2、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猜謎導入

1、猜謎: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則謎語,想猜嗎?聽好了:三角四樓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粽子)

2、揭題: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粽子有關的文章:《端午粽》。(板書課題:10、端午粽)

這個題目里藏了這節課我們要認識的兩個生字,分別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訴老師你是怎么記住這兩個字的嗎?你用了什么識字方法?(熟字換偏旁認識“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換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梢杂眉右患拥姆椒ㄕJ識“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糧食有關,比如“糧”、“粽”、“糟糠”“籽”等。)

3、讀了這個題目,你的小腦瓜里都產生了哪些問號?過渡:那我們就帶著這些小問號一起走進課文。

二、探秘方法,科學識字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標出來。

2、同學們讀得都非常認真,文中的詞語寶寶忍不住要和你們見面了,你們認識他們么?(指名讀一遍)

(1)象形字識字?!懊住弊趾汀岸埂弊诌@兩個字是從古代的實物演變而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演變過程。首先來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從中間被上下分開,逐漸的中間兩粒米相連,慢慢又演變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米”字。再來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顆豆子細分了,種皮、胚根等都有,后來又慢慢簡化為現在我們所熟悉的“豆”字,這兩個字你記住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心字底識字。還有兩個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別是“總”和“念”。這兩個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倒八字頭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總”。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憶,口中有所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3)加一加識字。還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比如“節”、“間”、“分”、“知”、“據”、“帶”。首先來看“節”字,草字頭加上兩筆(橫折鉤和豎)就可以了,可以組詞節日。門字框里面加上一個“日”就成了“間”,可以組詞時間。“八”字加上一個“刀”就成了“分”,可以組詞十分?!笆浮弊旨由弦粋€“口”就成了知,可以組詞知道。提手旁加上一個“居”就成了“據”,可以組詞據說?!柏Α弊旨由隙d寶蓋再加一個巾字就成了“帶”字,可以組詞皮帶。這幾個字你認識了嗎?我們一起來帶上拼音讀一讀。

(4)巧用字謎識字。猜謎:一人在內,打一字。謎底就是肉字?!皟取弊掷锩嬖偌右粋€“人”就成了“肉”。齊讀。

帶拼音齊讀生字——去掉拼音齊讀、指讀、開火車讀——接下來,我們把生字請到詞語中來讀一讀。

三、細讀課文,體會感情

1、生字詞掌握了之后,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樣以及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來。

接下來,請拿起你的書,靜靜的聽老師讀,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粽》這篇課文。

2、朗讀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學習第一段。

1、過渡:聽完后,誰能告訴老師,作者一到端午節總是去誰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節,外婆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望著“我們”回家吃,說明外婆非常希望“我們”回家,一家人團聚,開心地過節。

3、指名讀,讀出外婆的期盼。

4、齊讀。你們讀得可真棒啊,老師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學習第二段。

1、過渡:每年端午節“我們”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誰來告訴大家?(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2、(1)我們來看“青青的箬竹葉”這個詞組,“箬竹葉”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顏色是青色。那我們還可以說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來看“白白的糯米”這個詞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會吃起來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說“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們還能說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來看“紅紅的棗”,你還能說出紅紅的()?

(4)同學們,你們“青青的箬竹葉”和“青的箬竹葉”哪個更順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紅紅的棗”和“紅的棗”呢?

這類詞語都是用顏色來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顏色的字是重復的,這樣更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這類的詞語搭配你們掌握住了嗎?

3、粽子是用箬竹葉、糯米、紅棗包成的,那作者喜歡吃粽子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指名讀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話)

(1)我們一起來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話,句子比較長,先聽老師讀一遍,看看老師是怎么把長句子縮短讀的。(范讀時停頓時讀的明顯一些)誰能來試一試?這位同學已經抓住老師范讀的精髓了,比老師讀的都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停頓,把長句子讀短。

(2)接著我們一起來看“又黏又甜”這個詞語,粽子吃起來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還能說出類似的詞語嗎?(如又大又圓、又細又長、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誰能把你對粽子的喜愛給讀出來?(指名讀、男生女生賽讀、齊讀)

(三)學習第三段

1、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紅棗粽,還有什么粽?(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還……”說一句話嗎?(我除了會唱歌,還會畫畫)

3、從這一段中,你能體會到“我”對端午粽有什么樣的感情?(喜愛)你從哪體會出來的?(指名讀第三段第三句)這一句話也比較長,你會像剛才那樣斷句嗎?誰來試一試?“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我們一起來試試吧!看看誰最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學習第四段

1、過渡: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嗎?(指名讀第四段)

3、這一句話也是一個長句子,那應該怎么讀好呢?誰來給大家提個醒?“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男生女生賽讀)

4、端午節是幾月幾日?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節的風俗?

五、認真觀察、指導書寫

1、呈現“午、葉、真、豆、節、米、分”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7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整體范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位置?!拔纭钡牡诙P橫寫在上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并且比第一橫長。“葉”是左右結構,寫的時候要左窄右寬第四筆橫短一些,寫在橫中線上方一點點,第五筆豎寫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橫。“節”字第四筆橫折鉤從橫中線開始起筆,第五筆豎寫在豎中線上?!懊住弊值谝还P點和第二筆撇分別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豎寫在豎中線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個八,一撇和一捺要分開。學生跟筆書空。

3、學生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鑒,教師巡視指導。

4、班級展示。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14

活動簡介: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怎樣把它設計成小班幼兒所喜愛的活動,既體現綜合的理念,又能突出一個重點領域,幾經思考我進行了活動的整合,原創了這個小班綜合活動,把重點放在了美術領域做香包上,在香包上多做文章,融入了一些幾何圖形和顏色的復習,還自編了歌曲,感覺這樣一來,可行性更強了?;顒又饕譃槿齻€環節:第一個環節利用動畫,幫助幼兒回憶端午節里參加的活動,以兒歌的形式幫助幼兒。第二個環節是講解香包的制作方法,也是活動的一個重點,通過欣賞各種漂亮的香包,激發幼兒制作的興趣,利用視頻展示臺直觀地演示、講解了香包制作的方法并交代了操作的要求。第三個環節是幼兒制作香包,并介紹自制的香包,圍繞香包的顏色、樣子、圖案來進行介紹,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歌曲《熱鬧的端午節》,把活動推向了一個高潮。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端午節的一些習俗,試著學做香包。

2.積極參與活動,體驗活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課件、視頻兒歌《過端午》、三角形、圓形、愛心形、長方形的布袋、香料、貼紙、裝飾的圖案若干、盆子每組一個、蠟筆、桌布。

活動過程:

一、討論,初步了解端午節的熱鬧活動。

1.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段動畫,想不想來看看?(播放動畫《五月五》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草香滿堂,帶香包吃粽子,龍舟下水喜洋洋。)他們在過什么節呀?哦,在過端午節。前幾天我們放假了,過端午節了,端午節里有些什么活動呢?

幼:吃粽子。(是呀,要吃香香的粽子。)

幼:賽龍舟。(你在哪里看到賽龍舟的啊?電視里,賽龍舟啊可熱鬧了!)

幼:掛香包。(小朋友們掛上香包真漂亮。)

幼:插艾草。(是啊,門上還要插上香香的艾草呢,可以把蚊子和小蟲子趕走。)

兒歌:端午節真熱鬧,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草、掛香包,小朋友們樂淘淘。

(評析:通過觀看小動畫《五月五》幫助幼兒回憶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并以兒歌的形式加以。)

2.剛才你們說到了要吃粽子,那你吃過的粽子是什么樣的呢?幼:我吃過像三角形一樣的粽子。(哦,你吃過三角粽。)

幼:我吃過方方的粽子。(哦,你吃過方方的枕頭粽。)

3.那這些粽子都是什么餡的呢?(點擊出現相應的粽子。)

幼:肉粽、豆沙粽、花生粽、棗子粽、蛋黃粽。追問:好吃嗎?豆沙粽的味道怎么樣?甜甜的?;ㄉ粘云饋碓趺礃?香香的。

:原來粽子的.種類多樣,口味豐富啊!

(評析:吃粽子更是端午節的一個重要習俗,通過說一說粽子的外形和種類,加深幼兒對粽子的認識。)

二、講解制作香包的方法。

1.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還要掛什么?(對還要掛香包呢)!看,陳老師這兒有許多香包,怎么樣?(好漂亮啊)數數有幾個?看看都是什么樣的?(有的圓圓的、有的方方的、看上去有點像愛心一樣的、看上去有點像三角形)有些什么顏色?一起來說說。香包上有些什么?哦,有小貼紙還有漂亮的圖案,下面這個是什么?(這叫流蘇,也是用來裝飾香包的。)

2.誰來聞聞,香包怎么樣?(香香的)香香的,它里面有什么好東西啊?(它里面有香香的香料)香香的香包掛在身上有什么用?(能讓我們更漂亮,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3.:是呀,香包香香的很漂亮,能趕走一些蚊子和小蟲,讓我們小朋友的身體健健康康的。

4.知道嗎,這些香包都是老師做的,你們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做的?現在我就來做一個,如果成功了,要給我點掌聲哦。看仔細啦!先來選個袋子,看看有些什么樣子的袋子?我最喜歡圓圓的袋子,裝上一些香香的香料,小手拉一拉,口袋收收緊,這樣香料就不會出來了。怎么樣讓它更漂亮呢?(裝飾一下)可以貼上小貼紙,夏天到了,我就選只小青蛙貼一貼,小青蛙喜歡蹲在哪里唱歌啊?(荷葉上)選一片荷葉,涂上什么顏色?(綠色)來來回回地涂,顏色要涂均勻,涂好了,撕下后面的雙面膠,貼在香包上,撕下來的紙放在盆子里。記住哦,要先涂好顏色,再貼到香香的香包上??纯催€少了什么?(流蘇)對,還要貼上小流蘇呢,這樣會更美!你們看,上面有白白的雙面膠,輕輕地撕下來,貼在香包的下面。漂亮嗎?(掛在脖子里)我的本領大不大,那給我鼓鼓掌呀!(謝謝!)你們想不想來試試。

(評析:這個環節,又引出了端午節的另一個習俗,掛香包。利用視頻展示臺,講解香包的制作方法,直觀形象,語言生動、有趣,為幼兒的操作奠定了基礎。)

三、幼兒制作香包,教師巡回指導。

1.介紹材料:先來看看做香包需要些什么?袋子、香料、小貼紙、各種漂亮的圖案、還有小流蘇。

2.交代操作要求:等會兒請你們選一個你喜歡的袋子,裝一些香料,裝好了,小手拉一拉,口袋收收緊,再貼上小貼紙和各種圖案,把香包裝飾得漂漂亮亮的,最后別忘了貼上小流蘇哦。香包做好了,可以和陳老師一樣把它掛在脖子里,去欣賞一下電視機里香包或者是好朋友的香包。聽明白了嗎?好,輕輕地去吧。

3.巡回指導,(欣賞激勵的語氣)我看到___的香料已經裝好了,口袋收緊了;___已經把香包裝飾好了;___小流蘇都要貼好,沒有完成的要加油哦。香包做好了,可以輕輕地掛在脖子里,去欣賞一下好朋友的香包,還可以欣賞一下電視機里的香包。

4.介紹香包:都做得差不多了,誰愿意來介紹一下你做的香包?

你的香包是什么顏色的?看看你的口袋有沒有收緊呀,你們覺得他的香包漂亮嗎?

你的香包是什么樣的?上貼了些什么?他的顏色涂得怎么樣?

(評析: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掌握了香包的制作方法,每個幼兒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四、活動延伸,唱歌《端午節》

我們小朋友真了不起,親手做的香包真漂亮,那我們一起來唱首《熱鬧的端午節》的歌吧。

五月初五端午節呀,奶奶為我包粽子呀,粽子尖尖甜又香呀,我們大家都愛吃呀!

五月初五端午節呀,我們一起做香包呀,香包圓圓又方方呀,一個香包一片心呀!

(評析:自編歌曲《端午節》,師幼共同表演,把活動推向了一個高潮。)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15

設計思考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以下主要經驗:

①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

②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拔妩S”指黃豆做的粽子、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③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俗。

④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

⑤端午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如:有關屈原的傳說等。

活動目標

(1)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如:賽龍舟、掛五端、吃五黃、佩香包等。

(2)積極參與調查、交流、制作、討論等活動,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對節日的經驗與感受,不斷豐富主題教育環境。

(3)具有較強的集體意識,體驗與同伴及弟弟、妹妹們齊心協力迎接挑戰的`快樂。

(4)通過參加節日環境創設,感受參與節日慶祝活動的樂趣。

(5)體驗節日的快樂氛圍。

主題活動實施概況

1、我知道的端午節

語言、社會

集體

2、包粽子

藝術

集體

3、自制香包

藝術

分組

4、折紙粽

藝術

分組區域

5、熱鬧的賽龍舟

語言、社會

集體

6、龍舟競賽

健康、社會

集體

7、一起過端午

綜合

大帶小活動

環境創設

(1)園內大廳布置“賽龍舟”的場景;

(2)班級中陳列幼兒收集的與端午節有關的物品,懸掛艾草、粽子、鴨蛋、香包等;

(3)各班以端午節為主題更換主題墻飾,展示幼兒參與端午節活動的全過程及在活動過程中的發現、收獲與體驗:

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調查”、“我的發現”等為標題展示幼兒端午節活動進展情況,如:有關端午的問題以及對端午的傳說與習俗方面的調查資料等;

②小班則可以以“我們在端午節里”為題展出幼兒的活動情況;

(4)區域中提供與主題相關的操作材料,如:

①圖書角:提供有關端午節的圖書、圖片,供幼兒欣賞、閱讀;

②體育角:提供“賽龍舟”游戲所需的竹竿、彩條、紙棍、小旗等,供幼兒游戲;

③動手區:中、大班提供紙、線等材料供幼兒嘗試包粽子、縫香包、編鴨蛋網,小班提供油泥讓幼兒嘗試自制綠豆糕、鴨蛋。

(5)家長園地:介紹主題活動中須請家長配合的內容、主題活動進展情況等資源利用。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16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源自我國是不爭的事實。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

2、幫助幼兒了解端午節掛艾葉、菖蒲,佩帶香包以及吃粽子等習俗的由來與傳說。

活動準備:

1、將屈原、黃巢的傳說編成故事。

2、發動幼兒搜集有關端午節的圖片。

活動過程:

1、結合時事開展討論:端午節起源于那里?

2、組織幼兒觀看圖片,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3、欣賞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起源。

4、欣賞黃巢的故事,了解掛艾葉、菖蒲的來歷。

5、師生共同小結:端午節是我國特有的節日,我為我的國家感到自豪。

【端午節教案過端午節教案】相關文章: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1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

活動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活動過程

一導入播放視頻

1問題導入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幼:端午節......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么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師:哇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么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二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1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粽子嗎?粽子長什么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們摸摸看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粽子,請小朋友觀察)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2師:好了,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粽子都是什么餡兒的,是甜的?咸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伙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三引進新的講述經驗運用句型"不僅...還..."

1、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粽子,還品嘗了各種口味的粽子,對嗎?

2、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么,然后請小朋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做香包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粽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幼:.......(幼兒運用句型,自由回答)四鞏固和遷移講述經驗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其他的經驗講述鞏固句型運用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動腦筋想象,平時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不僅...還..."說哪些句子呢?

教師示范:

比如說,今天我在家不僅疊了自己的被子,還打掃了地板,媽媽夸我是個好孩子。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發言,運用句型講述平時生活。

經驗重點指導:

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活動評析此次活動通過濃厚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感受到濃重的節日氣氛和民族情感,從而引出句型讓幼兒在不斷理解認知的過程中運用此句型進行語言講述,幫助幼兒學會完整的講述。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18

活動目標:

1、知道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風俗習慣,感受競賽活動的熱鬧氣氛。

2、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3、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活動準備:

了解本地舉辦“賽龍舟”的活動情況。

活動過程:

1、與組織“賽龍舟”活動的有關單位聯系,確定參觀地點及時間。

2、請家長帶幼兒前往參觀,觀察龍舟的外形特征及賽龍舟時人們的動作表現,感受競賽的熱烈氣氛。

3、引導幼兒交流賽龍舟的場面以及自己觀看賽龍舟時的心情和感受。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19

一、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是楚國的大夫,一直為國家的大事而擔心,因為眼看著國家急難而無法拯救他的國家、無法實現他的理想,每天都是愁眉苦臉的,他常常一個人在江邊徘徊嘆息。不久,這位詩人就抱著砂石,投江自殺了。人民知道后,都趕到江邊找尋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劃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喂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這就是劃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二、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1,劃龍舟

鄉民撐船尋找屈原的身體的習俗,龍舟競賽是端午節最受歡迎的民俗活動。

*比賽開始,只見船上的選手在鼓聲中,以整齊的動作奮力往前劃,河川的終點處插有旗子,看那一隊最先奪得為勝。粽子最早是因鄉民于屈原投江后,怕他的.尸

體遭到魚蝦啃食,就用竹葉包著糯米飯擲入河中,成為現在的粽子。

2.粽子

粽子的傳統種類有臺式肉粽,堿粽、豆沙粽、胡州粽、客家粄粽等等而現在的粽子樣式多端化,如五谷雜糧、鮑魚粽、藥膳粽、茶粽、南瓜粽、魚翅粽等等。

3.香包

香包是種吉祥的避邪物,用各色綢布制成囊狀,里面放置香料,因而稱為香包。

4艾草、菖蒲

制作的方法是:用彩線系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防毒避邪的功用。

5.端午節的相關詩詞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午日觀競渡

(明。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今天,我們聚在一起,認真學習了屈原的一些歷史,對他的生平和品格有了更多的了解。此次班會讓我發現了我們班的同學對屈原的掌握挺深入的,并不屬于那種“一問三不知”的類型。此次班會的目的能夠讓同學對屈原有更好的了解,我相信我們已經達到了這個目的。

端午節教案內容篇20

活動目標

1、理解、學習童謠,能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對童謠活動感興趣;

2、遷移有關端午習俗的相關經驗,嘗試續編童謠,體驗編編、說說、玩玩的樂趣。

3、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4、運用物品特征與諧音學說祝福語,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與端午節習俗相關的圖片、實物,幼兒進行過有關端午節習俗的調查。

活動過程

1、欣賞童謠,理解主要內容。

五月五,端午日,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蘸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1)交流有關端午節習俗的經驗。

指導語:端午節,人們都會有些什么活動?

(2)欣賞童謠,理解主要內容。

指導語:

①在這首童謠里,你聽到了什么?

②你有什么聽不懂的地方?(根據幼兒的討論、交流情況,幫助幼兒理解門插艾、香滿堂等。)

2、學習童謠,了解拍手游戲的玩法。

(1)嘗試朗誦童謠。

(2)討論拍手游戲的玩法,激發朗誦興趣。

指導語:我們可以怎樣念這首童謠呢?(引導幼兒兩兩結伴邊對拍手邊朗誦童謠。)

(3)兩兩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

3、遷移端午經驗,嘗試續編童謠。

如:五月五,是端陽,香包帶,香滿堂;五月五,是端午,龍船下水人跳舞。

4、記錄并欣賞幼兒創編的童謠。

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節社會課,我把這一節課的重點放在讓幼兒通過了解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引導幼兒通過學習以多種表現形式創造端午節氣氛。在教案的設計上,整個教學內容安排緊湊也有一定的條理,首先我有針對性地選取了幼兒的兒歌作為課題切入點,一開始就給幼兒創造美好的情境。

小百科:關于端午節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日之后,才將傳說歷史人物紀念附著在節日上,賦予節日以其它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端午節安康”,于近年才始流傳,在文獻上無任何相關記載;許多古人的詩詞都描繪了端午節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端午節自古就是食粽子、扒龍舟的喜慶日子,古代端午節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的體現。

855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濉溪县| 天柱县| 武鸣县| 峨眉山市| 满城县| 南雄市| 黄梅县| 邮箱| 波密县| 中牟县| 清新县| 高雄市| 资兴市| 长白| 长治县| 余江县| 始兴县| 衡南县| 邵阳县| 怀远县| 舒城县| 定陶县| 明水县| 凉城县| 武山县| 加查县| 津南区| 从江县| 淮北市| 辛集市| 南川市| 襄垣县| 来宾市| 英超| 东源县| 乐都县| 定远县| 临潭县| 宿州市| 奉新县| 江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