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程教案
科學是一門充滿神秘的科目,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作為一名科學科目教師,不妨寫一份小學科學課程教案吧,相信通過小學科學課程教案你的教學工作會更加順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小學科學課程教案,希望你喜歡。
小學科學課程教案1
教學目標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放大鏡(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平面鏡片。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與猜想
1、導入:
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我來介紹一下放大鏡。(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介紹)。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1)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2)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二、探究與實踐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
3、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拓展與創新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說說它在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嘗試利用放大鏡來放大物體。
四、小結
小學科學課程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看清更多細節的作用。
2.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厚,邊緣薄;鏡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3.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學習、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工具共同點和不同點的對比活動,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點。
2.學會使用放大鏡,對比肉眼觀察和使用放大鏡,能發現更多的細節。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培養持續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事物的興趣。
2.了解放大鏡的發明史,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樂于與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學重點】知道放大工具的結構特點,了解放大鏡能放大物體圖像,看清更多細節。
【教學難點】通過對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點,明白放大鏡是“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每生一面)、信封、錢幣;十種對比觀察的器具;燒杯、水、記錄紙。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
課前視頻導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與我們看到的實物有什么不同
2.組織學生回答,導入新課。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種不同的器材,分別用它們觀察文字,尋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將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兩類。(預測-實測)
(2)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3)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樣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學生的發現。
通過比較發現能放大物體圖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間厚)不能空心的特點。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間越厚,邊緣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體的圖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鏡也叫凸透鏡。
3.拓展活動: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為一個“自制的放大鏡”。
4.小結,并介紹放大鏡的歷史。
三、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了解放大鏡的用途,讓學生談談生產、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鏡?
2.用肉眼和放大鏡正確的操作方法進行物體觀察,比較肉眼觀察和在放大鏡下觀察有什么不同。并記錄在記錄紙上。
3.組織學生觀察,教師巡視。
4.組織學生匯報各自的發現。
5.小結放大鏡的作用。
四、總結延伸
1.你還想用放大鏡觀察什么?你還希望用什么工具觀察物體?
2.總結。
小學科學課程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放大鏡是不同于普通鏡片中間厚兩邊薄的鏡子。而且它還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2、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增強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了解放大鏡的特點和功能?
教學難點:?學生正確、規范使用放大鏡,體驗到放大鏡不僅能放大物體的圖像,還能看到物體的許多細節。?
教學準備:????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三種)、教學課件。?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有不同放大倍數的)、小六字號的字條、樹葉、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學方法:實際操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請了特殊的寶貝過來和大家一起來玩,想必這節課會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鏡子來)你們猜這是什么呀,那有誰可以過來摸一摸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個小鏡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筆。?
師:那我們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東西呢??
生:打開看看。?
師:對。當你從表面不知道這是什么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打開的方法看一看。(鄭重的把包的放大鏡放在展示臺上慢慢打開上面一點)師:現在猜一下,這里會是什么??
生:鏡子。(再打開下面一部分)
師: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開)?
生:是把的圓鏡子。?
師: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鏡。?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見我爺爺拿過。?
生:我家里有。師指著另一個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師:對,它真的就叫放大鏡。(板書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放大鏡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鏡的圖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鏡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動一:認識放大鏡的構成?
師:平時玩過放大鏡的舉手。生舉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師我拿著放大鏡去照螞蟻來。
生:我去照字來。
生:我沒玩過放大鏡。但是我玩過我奶奶的老花鏡來。?
師:每個小組長的桌洞里,我給每位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放大鏡(3個低倍,1個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師:想玩可以。但是老師有要求,會玩的才能玩。老師的要求你能做到嗎??
師:小組長輕輕的拿出來。注意要求一?放大鏡是玻璃做的,我們要輕拿輕放。要求二不要拿著放大鏡對著太陽,那樣會灼傷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嗎?
師:老師就喜歡遵守規則的小朋友。?
師:好。那我們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們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樣?生看摸。?
師:你們有什么新發現了嗎??
生:中間厚兩邊薄。?
師:你是怎么發現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來的。?
師:那你給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間時兩手有這么大的距離,而摸這里邊上就有這么大的距離。?
師:你們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鏡都是這樣的嗎??
生:我發現放大鏡的外面都是有個塑料框。?
師:他說的是真的嗎?趕快舉出你的放大鏡看看是不是這樣的呢。?
師:哦,都有個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個放大鏡都有的共性告訴大家了。你是一個會總結的孩子。(板書名稱)其他小朋友還有什么發現??
生:還有個把。?
師:看看是不是都有個把。我們把這個把稱作鏡柄。?
三、活動二:學習放大鏡的使用?
師:孩子們真聰明我們認識了放大鏡。大家想不想運用上它來觀察新事物?想。?
師:先別著急觀察之前我們仍然有要求。大家來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鏡時,手持放大鏡柄,用放大鏡慢慢的靠近想觀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體為止,觀察你想要觀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鏡不要晃動哦)?
師:現在你明白了嗎?明白了。?
師:誰再展示展示應該怎樣來使用放大鏡。生展示。?
四、活動三:運用放大鏡去觀察新事物
(設計目的:學會借助工具觀察事物)?
師:真不錯。你是個活學活用的小孩子。好現在我們就去觀察個字條。能玩出新發現的孩子老師才喜歡。?
師:組長拿出1號袋,拿出里面的字條。開始玩吧。師下去觀察孩子的發現。?
生:能把物體放大?
生:我的放大鏡放的大。?
師:放大?是嗎?那你上來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來展示臺先把字條放上去。
師:你們記住多大小了嗎?你放大給其他同學看看。生放上放大鏡來看)?
師:放大了沒有嗎?真的能放大。?
師:有沒有小朋友感覺你放大的比他的還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鏡上來演示。?
師:老師這還有個放大鏡,老師也試試。再放上一遍。剛才我們發現放大鏡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還能放大別的嗎?同學們想不想研究一下?生:想。
師:你們想放大什么?
生:(發散思維說)放大指紋。?
師:可以放大你身體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體?
生:可以放大筆,文具盒?
師:你們想用放大鏡觀察這么多的東西啊。你們感興趣的這些東西都可以用放大鏡來觀察。但是很遺憾,今天老師沒有把小朋友們想觀察的東西都帶過來。但是每個小組老師都給大家準備了(課件招打出來)昆蟲的盒子,里面有小螞蟻、瓢蟲、樹葉或標本。同學們用放大鏡來觀察這些事物,來看看它們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樣子好不好?好。觀察。
五、觀察交流。
(設計目的:知道放大鏡能觀察物體的細節)?
師:記住觀察的時候要告訴我放大了之后他們是什么樣子。?
師:誰有新發現了。有兩個以上發現的先上來展示。生把東西放上實物展臺。先說你發現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鏡在展臺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觀察螞蟻。?
生:我看到了螞蟻肚子上有斜紋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紋了。?
生:我看到螞蟻的嘴巴了。?
師:本身我們不用放大鏡看不大清楚這么多細節,而用了放大鏡我們能看到這么多的細節。(板書:放大鏡可以幫助我們觀察物體的更多細節)?
師:誰還觀察了螞蟻。你還有不一樣的發現嗎?那你也上來展示一下吧。我們今天是運用放大鏡觀察了我們想觀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當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鏡觀察什么了呢?你們想不想知道?(放視頻看放大鏡的應用,望遠鏡是變形的放大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明了各種特殊的放大鏡,他們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業(讓學生繼續保持愛探索的精神)?
科學家利用放大鏡制作了這么多的工具。那我們能不能利用身邊的事物來制作一個放大鏡呢?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嗎,用他們也能做出放大鏡來。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勁一捏,滴管就吸飽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來,它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放大鏡,你們信不信、你們試一試,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飽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開始操作。
師:怎么樣你成功的發現放大了嗎?生:看到了?
原來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鏡。看來科學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身邊就有。?
總結:我們這一節課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鏡。玩放大鏡你都發現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一種科學上觀察的工具—放大鏡,以后還會有更多的工具幫助你們進行科學觀察你們愿不愿意繼續學科學呀?讓我們一起一下口號。”我們愛科學”。
小學科學課程教案4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讓學生知道我們的身體在不斷變化長大的相關事實。
2.科學探究:會收集我們在生長變化的感性事實,學會測量身高、體重、手腳、胸圍、肺活量,學會觀察記錄測量數據,能夠對結果作初步統計。
3.情感態度:意識到人的生長發育與飲食、鍛煉、睡眠有關,形成科學的健康觀和人文精神。
活動器材:
體重秤、皮尺、直尺、三角尺、氣球、吸管、膠管、自制儀器表格、小醫生服裝、帽子及紅袖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上課前咱們先來聊聊天吧!這些時天氣變冷,我看到好多同學都穿了新衣服。買的衣服是大一點的還是剛剛合適的?衣服為什么要買大一點的呢?
2.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我們在生長》。
二、知道人的身體是不斷生長變化的
1.提問:你用哪些現象來說明感覺到自己在生長呢?
2.學生匯報:個子長了、體重變重、手腳長大、胸圍大了。
三、測量自己身體生長變化情況
1.提問:是呀,我們的個子長高了,體重變重了,手、腳也變大了,胸圍也變大了,長了多少呢?你用什么辦法來了解生長變化情況?
2.四人小組討論。
3.指導測量方法
①身高怎么量?誰會,請你來教教我們。
②體重怎么測?你是怎么讀出來的?
③手、腳大小有變化嗎?怎么知道手、腳變大了多少?
④胸圍大了怎么測?你們認為這樣測準確嗎?
⑤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測身高、稱體重、測手、腳大小以及量胸圍的辦法來了解身體的生長變化。
⑥學測肺活量:下面我們來做個小游戲,兩邊分別派出1名同學參加吹氣球活動,這兩名同學必須個子差不多,吸一口氣吹完為止,看看你能吹多大?
a.提問:兩個人個子差不多,吹的氣球大小怎么不一樣?
b.談話:肺裝氣的多少,我們稱為肺活量,他們倆誰的肺活量大,大多少知道嗎?怎么知道?
c.活動:我們現在就來測測這兩個同學的肺活量。
4.講述:今天玩了這個小游戲,我們又學會了一個新的測量辦法叫什么?你想知道自己身體的生長變化嗎?現在,我們就要運用這些辦法進行一次體檢。
①體檢總得有小醫生,怎樣才能當好小醫生?被檢查的人應怎么做?
②誰會測身高?請你來當小醫生(發服裝、帽子)……
手和腳的大小請每個同學按照剛才的辦法自己測量。
③體檢還要有體檢表吧!班級姓名……可不能漏掉喲,檢查時做好記錄,測完后,從表上找一找身體有哪些變化?
5.學生體檢活動。
四、意識到人的生長發育與飲食鍛煉、睡眠有關
1.提問:你們檢查得可真熱鬧呀,觀察測量結果,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匯報。
3.提問:你怎么發現長高了?長了多少?
你有多重?長重了多少?
為什么有的人長得快,有的人長得慢?(與營養均衡、鍛煉、充足睡眠有關。)
4.小結:祝同學們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希望大家隔斷時間能繼續堅持測量,這張表格保存好,以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用到它。
小學科學課程教案5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月相成因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的知識目標是指導學生認識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標是要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科學思想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相信科學不迷信的態度。本課是培養學生自行探究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典型課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層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點,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體現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解決新問題。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據事實材料推測分析是誰擋住了太陽光是難點。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圖片或聲像資料。
2.月相形成的實驗材料。
3.CAI課件
①日食和月食發生時的情境動畫。
②日食和月食發生時三球位置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組織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提出問題。
1.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圖片資料,初步談談對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認識。
2.分小組匯報交流情況。
3.教師小結:同學們能收集到這些有價值的資料,為學好本課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剛才有同學談到據老人們說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陽或月亮,每到這時,人們都要拿出鍋碗瓢盆來敲敲打打,好趕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這回事嗎?當然沒有,我們就用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書課題。
二、指導認識日食的成因及種類。
1.教師課件演示日食發生的動畫,學生觀察。
2.教師發給每一組一張日食發生時的一組照片圖及我國歷曾發生過日食的時間記錄表。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日食發生時都有哪些現象和規律。
3.學生分小組匯報,教師逐條板書。
4.教師根據以上學生匯報,組織學生討論:是什么擋住了太陽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學生匯報,教師形成如下板書
現象:分析
①呈弧形漸缺→是球體
②自西向東漸缺→自西向東運動
③有時整個太陽被擋住→從地球上看,兩球大小差不多
④發生在農歷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線上。
6.學生實驗證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確。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太陽,學生手持乒乓球當月球自西向東運動,把學生頭部當地球,看看在怎樣情況下看不見太陽。要求學生實驗后畫出太陽、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關系示意圖。
7.教師組織學生匯報實驗情況,并抽查學生所畫示意圖。
8.教師課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圖,學生想象日食形成過程并把研究結果寫下來(小組相互交流完善)。
9.學生利用教材認識日食的種類。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談話:剛才我們已經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樣的呢?老師想讓同學們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過相互討論交流進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發生在農歷的什么時候?這時候地球、太陽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樣的?
②月食時,月亮的哪一邊先出現陰影?為什么?
③月食是怎樣形成的?
2.教師組織學生根據以上問題討論交流。
四、教師小結
這節課我們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們知道了任何自然現象的產生都是自然事物運動變化的結果,因而我們要從小相信科學不迷信,從小培養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