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科學教案 >

小學科學課程教案

時間: 沐欽 科學教案

在商業研究和開發中,除研究型企業外,所有企業都更多地關注短期商業化的可能性,而不是“藍天”的想法或技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小學科學課程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科學課程教案

小學科學課程教案篇1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二課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初步感知可以從云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2.過程與方法: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運用感官觀察天氣,并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注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于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并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匯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匯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匯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匯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說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系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提問。

10.請你學著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為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系作一張“網狀圖”。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么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后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了解在這段時間里我們這里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小學科學課程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了解一些動植物正在滅絕或已經滅絕了。

2、認識一些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3、進行調查研究活動,了解一種珍稀動植物的生存狀況,提出我們保護性的建議。

4、認識到愛護珍稀動植物的意義,樹立愛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讓學生認識我國一些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教學難點:會寫一份關于某種珍稀動植物的調查報告。

教學準備:課前做的資料收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談話:你們知道地球上已經滅絕或正面臨滅絕的動植物嗎?

把你們了解到的情況向其他同學介紹。(教師補充介紹:19世紀,朱鹮在中國和日本等東亞地區廣泛分布,由于戰爭和環境破壞,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認為朱鹮已經滅絕了。直到1981年,人們在陜西秦嶺重新發現7只朱鹮,經過20多年的努力,朱鹮現存248只。)

二、探究過程

1、認識了解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1)請學生說出書上圖中珍稀動植物的名稱,說一說這些珍稀動植物的情況。

(2)請學生介紹其他珍稀動植物的情況,也可以介紹當地有特色的動植物。

(3)教師要做好相應準備,進行必要的補充介紹。

2、寫一份關于某種珍稀動植物的調查報告。

(1)自主選題,可以選珍稀動植物,也可以選本地有特色的動植物。

(2)交流調查活動計劃。

(3)調查活動安排課后進行。

3、小結。

小學科學課程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種感官觀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態特征。

2、嘗試用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

3、自己動手畫一棵植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常見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興趣,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認真記錄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植物具有根、莖、葉等結構。

教學難點:能畫一棵植物的簡圖。

教學準備:記錄單,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一株植物、課件

教法學法:觀察法

課型課時:新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樹林里游玩。這里的植物真多呀!(板書:植物)同學們,我們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認識嗎?

2、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認識,他可真著急呀!你們能幫幫他嗎?

(1)它會不會開花?

(2)葉子什么樣子的?

(3)生長在哪里?

二、觀察一株植物

1、選定一株綠蘿,請大家仔細觀察并說說看到的情況。了解這株植物的結構:根、莖、葉

2、觀察植物的莖和葉。

(1)為了觀察的更仔細,喜羊羊決定走近這株植物,仔細看看它的莖和葉。走近了植物我們除了可以用眼睛觀察,還可以用什么來觀察?(在交流中板書:鼻子、手、同時強調要輕輕觸摸)

(2)請大家仔細觀察莖和葉。

(3)交流觀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并強調說的習慣和聽的習慣

三、畫一株植物

喜羊羊聽了大家的觀察交流。覺得我們班的小朋友很厲害,他想:如果把這株植物畫下來,再去問村長,村長肯定能認出這是什么植物。怎么畫呢?我們小賴看看科學記錄單吧!

1、教師示范科學記錄單的使用。

(1)請大家拿出科學記錄單,教師在展臺顯示科學記錄單。

(2)老師知道學生填寫姓名、日期。

2、指導畫一株植物

(1)教師示范畫植物的順序、方法。

邊觀察邊畫,按莖————葉————-根的順序。

3、交流評價畫的植物。

評一評,說一說哪位同學畫的。并請被選中的同學談談畫時的體會。

四、小結

村長聽了大家的介紹,看了你們畫的畫,認出了這株植物。原來它是綠蘿(PPT出示)

村長發現大家這么厲害,讓老師帶來了一副被弄亂的畫,需要你們的幫忙才能復原,你們愿意接受挑戰嗎?(出示幻燈片)

1、請兩位同學分別來拼兩種植物的拼圖,并找出根莖葉。

2、這是兩棵大樹,如果我們要去觀察拼圖中這樣的大樹,我們可以怎樣取觀察呢?(幻燈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樹的惡遠景、近景、莖葉的特寫。)

3、結束:今天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很棒,我們一起認識了植物上有根、莖、葉。我們還學習了科學的觀察。課后大家去校園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觀察它。

小學科學課程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現有材料,設計并制作簡易降落傘。能夠設計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2、知道降落傘緩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氣阻力),初步了解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3、認識到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具有合作與參與的意識,主動進行分享和交流的品質。產生對科學問題進行反復嘗試與探究的精神。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棉線、衣夾、手帕、牛皮紙、塑料袋、剪刀

演示材料:降落傘下降的視頻資料,秒表

三、教學過程

(一)認識降落傘下降過程中受到的各種力的作用。

1.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錄象,我們一起來看看。

2.播放降落傘的視頻錄象

3.大家認識錄象中的東西嗎?那你知道降落傘在下降過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4.你們能用箭頭表示出來嗎?(指名一學生上黑板標注,其余學生自行在書上標注)

引導學生主要標出降落傘受到的重力和空氣的阻力。

(二)制作降落傘并測試降落傘下降速度

1.大家想親手來做個降落傘嗎?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材料:棉線、衣夾、手帕、牛皮紙、塑料袋、剪刀、秒表。

2.每小組選擇相應的材料設計并制作一個降落傘,并注意:

A:在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

B:線段從四個角下垂到結的長度應相等。

3.現在我們來測試一下我們自己設計制作的降落傘

測試方法:

A:一位同學在教學樓二樓往下放降落傘,下面的同學用秒表記錄從降落傘打開到下落至地面的時間。

B:要保證降落傘下降的距離一致。

C:記錄員及時記錄時間數據

(三)研究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1.每小組交流本組所制做的降落傘的降落所用時間

2.每小組降落傘下降所用的時間為什么一樣呢?降落傘下降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系呢?

3.學生各自提出假設

4.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確立一個假設,填好小組活動研究方案:

問題:降落傘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假設:

保持不變的是:

需要改變的是:

5.交流匯報,師生共同指正小組研究方案中有誤或不全的地方。

6.小組開展研究,并填好數據。

結論:

(四)匯報交流:

通過研究,你們有什么收獲嗎?

(五)布置作業。“潛水比賽”是一個拓展活動,研究物體在水中的下降情況。如果時間不夠,可以布置學生課后自行研究。

小學科學課程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我們周圍充滿著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制造出不同的聲音。

2、過程與方法:運用語言來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并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觀察和描述各種聲音的活動中,逐步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態度,并樂于與同伴交流。

教學重點:

細心傾聽周圍的聲音。

教學難點:

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教學準備: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釘子、收集一些關于聲音的各種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這個單元我們要開始進行聲音研究的活動,說說你所知道的關于聲音的事情。你對聲音的哪些問題比較感興趣?你想研究關于聲音的哪些問題?

二、探究內容:

(一)傾聽周圍的聲音

1、打開教室門,仔細聽聽,你周圍有哪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嗎?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發出的?

2、你還聽到過哪些聲音?

3、小組討論:這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呢?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反饋交流: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我們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當你們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經常思考哪些問題呢?

小結: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逐一的研究這些問題。

(二)聽聽音叉發出的聲音

1、介紹音叉:一種發音樂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的。

2、教師演示實驗1:出示兩種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樣的力量敲擊音叉,聽聽他們發出的聲音。

比較:這兩種音叉發出的聲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們的聲音嗎?

3、教師演示實驗2:選擇其中一種音叉,先輕輕擊打,再重一點擊打,兩個聲音有什么不同嗎?

4、小組交流討論:剛才聽到的這些聲音,能進行描述和分類嗎(嘗試著用高、低、強、弱等詞語對聲音進行歸類)?

5、教師演示實驗3:根據準備的不同材料按課本圖中所示,進行輕輕擊打和重一點擊打,聽到了怎樣的聲音,把它描述出來。

三、課后總結。

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

1面鼓、1把鋼尺、2根皮筋、1個音叉、裝水的水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那么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將作繼續的研究。

二、使物體發出聲音

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出聲音嗎?

2、記錄并交流我們的想法:

為什么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后,物體沒有發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生了聲音呢?

三、觀察發聲物體

1、教師演示實驗1: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觀察:手指有什么感覺呢?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么產生的?

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2、教師演示實驗2: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出聲音。

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出的聲音有關嗎?

3、小組交流:

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4、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小學科學課程教案篇6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學習重點】

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學習難點】

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學習準備】

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學習流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流程中的發現。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流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飼養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流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小學科學課程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制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糖鹽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于晶體

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制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制作鹽的晶體。

2、制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燈慢慢烘干。待水分蒸發后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里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制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

318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溆浦县| 太仆寺旗| 延庆县| 贵阳市| 兴业县| 金寨县| 承德市| 余庆县| 南通市| 贵阳市| 金堂县| 柳河县| 巨野县| 手游| 辽宁省| 黑水县| 和田县| 阳城县| 准格尔旗| 商城县| 十堰市| 长宁县| 蓬安县| 临高县| 炉霍县| 青铜峡市| 冕宁县| 江陵县| 安达市| 玉门市| 会同县| 额尔古纳市| 剑阁县| 聊城市| 陆良县| 乌拉特中旗| 阿图什市| 丰县| 宜都市| 大竹县| 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