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音樂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小編帶來初中七年級音樂教案設計7篇,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七年級音樂教案設計篇1
一、教學目標:
1、學習用優美、輕柔的聲音演唱歌曲。
2、通過對歌曲的鑒賞、理解與感悟,提升審美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二、教學重點:
啟發、指導學生聲情并茂的演唱歌曲
三、教學難點:
第五小句視唱
四、教學方法:
情景法、欣賞法、示范法、教唱法等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鋼琴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播放多媒體課件)
師:同學們,看到這樣的畫面你們會想到什么成語來形容呢?
生:……
師:老師想到一個成語“萬籟俱靜”,一切的生命似乎都銷聲匿跡;但是在這粉妝玉砌的寧靜世界里,我們仍會有驚喜、艷麗的發現,它們不畏嚴寒,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還有這樣一種白色的小花,你們見過嗎?
生:……
老師也沒有見過,因為這種花生活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高山上,環境非常艱苦,一般人是很難得見其美麗容顏的。它那嬌弱的美麗向人們展示出生命頑強與堅韌。同學們能猜出這是什么花嗎?
生:……
師:這就是雪絨花,又叫火絨草,是奧地利的國花。在奧地利雪絨花象征著純潔、勇敢與堅強,許多年輕人哪怕冒著生命的危險都要去摘一朵潔白、美麗的雪絨花獻給自己的心上人,因為只有她才能代表自己為愛情犧牲一切的決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以花為歌名的世界名曲《雪絨花》。
(二)初步感受與學唱
1、聽賞歌曲《雪絨花》(首先我們一起來欣賞歌曲同學們仔細體會聲音的特點)
師:聽完一遍之后,大家對歌曲的第一感受是怎樣的呢?
生:……(旋律很優美、抒情,節奏舒緩、舒展,歌曲情緒是贊美的、深情的,3/4節拍的特點如果讓我們想象一副畫面的話,你會想到什么畫面呢,老師想到的是仿佛看到晶瑩的雪花在天空上飛舞,非常浪漫)我們再聽音樂看是是否是這樣的感受。
2、美好的音樂我們總忍不住想唱起來,下面我們隨著LU音一起來感受音樂吧(教師示范LU音哼唱的感覺,坐姿端正,聞花式氣息,LU音隨氣息發出聲,聲音感覺到頭頂有嗡嗡震動感,口腔里狀態像含了口水,面帶微笑)
3、發現錯誤,解決難點第五小句。四個樂句的旋律走向分析,引導學生理解情感。(同學們發現有唱不好的地方嗎,)
(2 05 5| 7 6 5| 3 — 5| 1 — — | )
4、用LU音合唱全曲(輕柔優美抒情的)
5、演唱歌詞(簡要說明歌唱時的“輕、柔、高、美”要求,對其中“高”的要求稍作解釋,并指出今后要多去體會。引導學生用輕柔、優美的聲音演唱)
(三)深化感受與理解
1、歌曲簡介:
《雪絨花》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一首插曲,《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歌舞片,里面有很多好聽的音樂,示范,曾榮獲過五項奧斯卡金獎,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經典影片,隨著電影的播放,很多人都記住了這首幽雅恬靜的歌曲,現在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歌曲之一。影片中多次出現《雪絨花》的旋律,下面我們來欣賞影片中是如何表現《雪絨花》的。
2、欣賞電影片段:
評析影片中的表現(包括演唱形式、表現方式、內心情感、主要從神情上分析,前面感覺愉悅的表現對幸福寧靜生活的渴望,最后一句表情有些憂慮,這種憂慮表現出男主角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我們也可以發現看似對花的贊美,實際抒發的是對祖國的熱愛和祝福),憂慮的眼神根據歌詞理解,希望祖國好,好象擔憂祖國的安危,表現出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原因是
(四)情感升華:
1、電影故事梗概及《雪絨花》歌曲出現背景的簡要介紹。
電影《音樂之聲》里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當時德國法西斯占領了奧地利,并命令本來是奧地利海軍艦長的電影男主角回到海軍去幫他們作戰。上校不愿意背叛祖國為法西斯賣命,決定利用參加家庭合唱節的掩護,逃亡到當時的中立國瑞士。在音樂節上,上校為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歡的歌曲《雪絨花》,這也是雪絨花第二次完整在影片中出現,當唱到第二遍的時候,即將離別祖國的傷感讓他聲音哽咽,唱不下去了,他的妻子馬上默契的接唱下去,臺下的觀眾深為感動,一起高唱起來,共同抒發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法西斯的憤恨,這歌聲使敵人心驚膽顫。下面我們一起從影片中來感受這一激動時刻。
2、欣賞影片片段。(雪絨花兩次在影片中出現,你能感受到哪里不同嗎?生…。但每次在演唱形式和情感上都有所不同,一次比一次要豐富、強烈,從歌聲里我們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奧地利人民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對法西斯的憤恨!最后我想和同學們一起合作演唱歌曲,我們帶著自己的體會和情感把歌曲演唱一遍,老師唱二聲部)
3、全體學生合唱歌曲。
(五)教師總結下課:
花是世間最美的象征,情是人間最赤誠的眷戀,在我們的成長歲月中,音樂將熏陶出我們美好的情感,培育出我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智慧。
初中七年級音樂教案設計篇2
一、教學目標
1、準確地演唱和律動《愛星滿天》,感受歌曲樂句的對稱性。
2、能跟著老師的指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學習活動及目標
1、學生欣賞歌曲《愛星滿天》,熟悉歌詞以及歌曲可分成的樂段。
2、學生學唱歌曲《愛星滿天》,主要是學生通過聽來達到學會演唱的目的,教師在難唱或易唱錯的地方重點解決問題。
3、配合律動體驗歌曲的美。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2、學生欣賞歌曲《愛星滿天》,提問:這首歌曲可以分成幾個樂段?答案:第一樂段(1-16小節),采用變化重復的兩個樂句,描繪了美麗的天空帶給人們的快樂和甜蜜。第二樂段(17-32小節)稍顯激動,前后明顯的對比,歌唱人間高尚而純潔的愛。第三樂段(33-48小節)是第一樂段的縮減再現,是愛心的傳遞和延伸。
3、學生學唱歌曲《愛星滿天》,找到變化音--,
4、重點難點:后十六和小切分的演唱方法
5、有感情的熟練準確的演唱歌曲。
6、配合律動來完整演繹《愛星滿天》。感受樂句和樂段的結構,體驗歌曲美好真摯的感情。(p13有完整的律動動作)
四:教學反思
初中七年級音樂教案設計篇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江蘇民歌《楊柳青》,使學生能從中感受到濃郁的揚州民歌風格;
2、用輕快、活潑的聲音演唱《楊柳青》,并嘗試用揚州方言來演唱;
3、通過欣賞女聲獨唱、合唱《楊柳葉子青》,加深學生對江蘇民歌的了解和認識。
4、講授揚州相關文化,使學生增加對民歌的認識,并喜愛民族文化。
二、學習活動及目標本節課分為三個板塊。
1、學生欣賞歌曲,使學生能從中感受到濃郁的揚州民歌風格;
2、教師教唱歌曲。(歌曲中的襯字,以及揚州的方言)
3、女聲獨唱和女聲合唱的《楊柳葉子青》,感受、體驗合唱的魅力。
三、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師:你可知道爺爺的故鄉在哪里嗎?生:江蘇揚州
(1)、詩句
師:誰能說出一句與揚州有關的古詩?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師:好一個"煙花三月下揚州
2)、風光師:你們誰去過揚州?介紹一下你所見到的揚州好嗎?
2、學習新歌:1)、感受歌曲
師:今天,我們就來聽一首揚州民歌《楊柳青》師:聽了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生:輕松、活潑,充滿活力生:有很多襯詞。
初中七年級音樂教案設計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伏爾塔瓦河》的主題旋律;簡單聽辨西洋樂器;
2、啟發學生形象思維;了解捷克和伏爾塔瓦河(音樂與相關文化)。
教學重點:
掌握《伏爾塔瓦河》的主題旋律,體會主題旋律中所蘊涵的深厚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
聽辨樂曲中不同樂器的音色。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以歌頌祖國為題材的中國歌曲,同時感受到熱愛祖國是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心聲,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情感,而且用著不同的方式方法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祝福,那么這節課我們再來欣賞一首同樣是以歌頌祖國為題材的外國交響樂作品,體會一下器樂曲所表達情感、形象的不同特點。
二、新課導入:
上課前問同學們一個問題:知道我國的兩大河流嗎?(集體回答)
生:黃河、長江。
師:對,那么我們把黃河比作什么河呢?
生:母親河。
師:是的,我們把黃河比作我們的母親河。同樣在歐洲有一個叫捷克的國家,他們也有一條美麗的河流,而且捷克人民把這條河流比作是他們民族的搖籃。有誰知道是什么河嗎?
師:(出示課件《伏爾塔瓦河》)
三、講授新課:
師:提問:大家知道這首樂曲是那位作曲家創作的嗎?
生:……
師:出示斯美塔那的畫像及簡介。
1、欣賞主題旋律(摘錄樂曲中的主題旋律)。
請同學們跟隨錄音,看著樂譜哼唱。(展示幻燈片:主題旋律)
2、師生共同看著樂譜哼唱主題旋律。
3、出示準備的樂器長笛,由老師示范,讓學生隨著哼唱主題并感受其樂器的音色。
4、分段聽賞并談論自己的感受。
(在聽賞音樂時,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將聽音樂時在頭腦中產生的畫面用語言的形式展現出來)
5、介紹每段中的主要樂器,引導學生聽辨樂器音色同時完成課本P18練習。
啟發學生感知在這個作品中典型的音樂形象是以什么樂器表現的?如伏爾塔瓦河的源頭──小溪是以長笛和單簧管等表現的;伏爾塔瓦河的主題旋律是以小提琴為主表現的等。
(1)伏爾塔瓦河的第一源頭(長笛演奏)和第二源頭(單簧管演奏),小溪逐漸地匯成大河(弦樂器加入,大提琴音色明顯出現)。
(2)伏爾塔瓦河主題旋律:小提琴為主,還有管樂、三角鐵等。這是歌頌性的旋律,是作曲家心中對伏爾塔瓦河的贊美,旋律為八六拍子,優美流暢,旋律線為低。
初中七年級音樂教案設計篇5
課題:
第三單元《金色的秋天》――《西風的話》
課型:
新授
課時:
1
教學用具:
電子琴、豎笛、口器、多媒體等。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音樂作品笛子獨奏曲《揚鞭催馬運糧忙》、鋼琴曲《秋日私語》和抒情散文《秋》,了解,感知音樂如何描繪秋景,體會其抒情性,在教學過程中享受音樂審美的愉悅。
2、學會有表情的演唱《西風的話》,讓學生了解并基本掌握歌曲當中基本的音樂知識。
重點、難點:
有表情的演唱《西風的話》,感知不同情緒的音樂如何描繪秋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欣賞樂曲《揚鞭催馬運糧忙》和鋼琴曲《秋日私語》,讓學生從速度、情緒等方面感受樂曲,了解樂曲的主奏樂器。
2)聽賞著名文學家池尹默的抒情散文《秋》,感受文學家筆下的秋天是什么樣的。(此時播放幻燈片,讓學生邊看詞邊欣賞秋天的景色,讓學生思考本篇抒情散文應配上什么情緒的音樂。師生討論后,選用抒情的鋼琴曲《秋日私語》。然后邊聽邊感受情緒。
3)老師范讀散文,朗讀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語調和語速。讓學生根據老師朗讀時的節奏有感情的朗讀文章。中途糾正,插入歌唱發聲的基本知識,提醒學生在朗讀時注意呼吸通道的打開,強調集體朗讀時聲音的和諧,為接下來的歌唱做準備。
二、新授教學。
1、請出一位同學讀一下《西風的話》詞曲作者。
2、通過觀察,從版面上看,同學們有沒有什么不懂的音樂知識呢?請同學們聽賞一下《西風的話》,帶著問題感染它的音樂情緒,提出你的問題。(調式、強弱關系、力度關系…)根據學生問題,老師對《西風的話》進行音樂知識的解答。
1)五線譜中G大調的學習。
2)拍號的學習。通過《西風的話》這首歌曲的學習,掌握4/4拍。并由老師帶領學生打4/4拍,爭做小小指揮家。
3)休止符的學習。
4)力度記號的學習。帶領同學們運用肢體語言打出強弱關系的對比,讓學生切身體會mp和p的不同。
3、給同學們兩分鐘時間鞏固知識,將本上的譜子和力度記號自己設計出來,老師作大體方向的提醒。
請一位同學說明怎樣設計的,設計的理由是什么?師生討論…
師總結:力度記號的設計是樂曲的靈魂,通過強弱的對比能夠將音樂表現得淋漓盡致。
4、學唱歌曲《西風的話》。
1)識簡譜。跟老師將音樂唱一遍,強調聲音觀念,注意聲音的和諧,演唱時要柔和舒緩,讓同學們在唱歌的同時打拍子。
2)老師彈奏電子琴范唱。請同學們討論歌曲演唱時的情緒(慢,快......),既然是《西風的話》那西風指誰呢?(中年人,小孩,老人......)由語文知識激發學生想象。
3)師生合作。讓同學們跟琴聲有情緒的帶手勢演唱歌曲。師問:歌詞中的西風告訴我們什么?(長大了,長高了,秋天來了…)
4)進行課堂知識反饋。讓班上有特長的同學伴奏,找出幾個同學指揮,伴著老師的琴聲,全班同學一起將歌曲完整演唱。(唱歌錄音,課后回放)
5)知識回顧。詢問學生學到了什么?
教學小結:
今天老師和大家度過了一堂非常愉快的音樂課…
教學反思:
樂教學中實踐“關注音樂”最根本的原則是教學要以審美為核心,在音樂教學的形式上要遵循音樂教學的特性,強調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
初中七年級音樂教案設計篇6
教學目標:
1.能從樂曲的聽賞中體會作品的內涵與情感。
2.能大膽的參與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準確表達歌曲情感。
3.培養學生合唱合作精神與充滿愛心的情懷。
教學重點: 聽賞樂曲
教學難點: 談聽賞樂曲的感覺與情感體驗
教學方法: 欣賞與實踐相結合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新課導入和授新
<1>舉反例導入]
師: 首先我們來聽賞一段音樂,請同學們邊聽邊思考,用心去感受。(播放音響)
(1) 談談聽賞后的感想。
(2) 你聯想到了什么?
2.交流聽賞感受 (讓學生暢所欲言)
3.老師激勵評價
師: 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音樂感受力很強,想象力也很豐富。樂曲的動物丹頂鶴瀕臨滅絕的邊緣,大學生因救援而獻出年輕的生命,由此我們聯想到保護動物—————保護環境—————保護人類—————人類需要真情。
<2>連接轉入
(1)你認為歌詞的精華部分是什么?
(2)從圖片與歌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奉獻的源起。
(4)情感的歸納
<3>老師承轉
老師富有表情的范唱。隨琴視唱一遍。 (難點節奏講解)齊唱與課堂形式
<三>課堂小結
師: 人間處處有真情,人間處處有真愛。讓我們在愛的祝福和期盼中來結束今天的這堂課。 (同學們齊唱<讓世界充滿愛>)
初中七年級音樂教案設計篇7
一、 教學內容:
1、由課本上的小插圖引到社會現實生活的大畫面,因地制宜地啟發學生在探索、發現身邊音樂的基礎上,能大膽自信地將自己的發展示出來讓大家分享。
2、聆聽幾段熟悉的音樂并選擇與之相對應的生活場景,揭示一個道理:生活中到處都充滿音樂,沒有音樂的生活是蒼白的、不可想像的。
教后記:學生參與的程度、交流的積極性、主動性等是評價這堂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教學目標:
1、對音樂與生活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2、對身邊的音樂產生興趣并萌生探索的欲望。
3、掌握探索、發現音樂的基本途徑與技巧。
4、將自己對音樂的發現大膽、自信地展示出來。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在學生初步理解音樂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主動探索音樂的興趣;
2、精心設計活動方案,使學生充滿自信地、充分地將自己對音樂的發現展示出來;
3、在教材呈現內容的基礎上,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最大限度地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四、教學方法:談話、交流、討論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課型:綜合課
六、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檢查學生出勤情況。
(二)導入課題:我們知道,人類的祖先開始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的,在沒有任何通訊工具的情況下,他們會是怎樣溝通聯系呢?(學生討論、發表見解)是通過簡單的音節、手勢、表情等身體語言來溝通的。他們在共同完成同一個工作時,有什么辦法來協調動作的統一,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呢?比如,筏樹。(學生討論,發表意見)他們是通過一定的語言或一定的音節,由一個人做指揮(領唱),其他的人隨著他的領導統一了動作、統一了速度等來提高生產效率。這就是歌曲的雛形,也就是民歌的最早形式——勞動號子。在平原上的人們唱的號子種類很多,可以說有什么樣的勞動就有什么樣的勞動號子。在山區上作業的人們唱的是山歌。其實許許多多的音樂作品都是直接來源于生活的。例如:我們在北京旅游去到王府井的小吃一條街,就會聽到買賣的吆喝聲……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生活,發現生活中的音樂。
(三)新課:生活中的音樂。
1、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大膽自如地表演自己常聽的音樂片段。話題是:生活中的音樂,你會選擇不同的時間聽不同的音樂作品嗎?你會唱你喜歡的音樂作品嗎?
2、生活中離不開音樂,我們勞動時離不開音樂、在祭祀時需要音樂,高興時、悲傷時都需要音樂。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普通人還是偉人、藝術家還是科學家,都離不開音樂。從音樂的角度來看,許許多多的音樂作品直接來源于生活。
3、各種生活場景都不能沒有音樂,無論是群眾集會還是個人休閑,無論是歡慶國慶還是歡送親朋,無論是商場購物還是車站候車等,都離不開音樂。
4、 欣賞音樂,為場景選配恰當的音樂。(聽后學生展開討論,對比答案)
5、得出結論:音樂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四)小結本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