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音樂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

時間: 金成 音樂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小編帶來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7篇,希望大家喜歡。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1

【教案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呂其明及其作品;初步了解管弦樂的構成;初步了解節奏、節拍、速度、力度、旋律等音樂要素對塑造音樂形象的作用。

2、能力目標;能視唱《紅旗頌》的“歌唱性主題”;能感受,體驗作品的音樂情緒,跟隨作品展開想象和聯想,并應用音樂要素及表情術語描述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內容。

3、情感目標:通過演唱和欣賞,在音樂實踐中感受、體會、表達愛國之情,熱愛民族音樂文化。

【教案重點和難點】

重點:聽賞《紅旗頌》;能唱一唱“歌唱性紅旗主題”;能分辨“歌唱性紅旗主題”和“進行曲式紅旗主題”的異同點。

難點:引導學生在聽賞過程中展開想象和聯想,增強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區別相同主題不同體裁的表演風格特點。

【教案過程】

(一)組織教案:課堂禮儀,檢查出勤,穩定情緒,準備上課。

(二)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五星紅旗》(劉媛媛演唱),創設課堂教案情景。

(三)、講授新課:

1、賞畫:油畫《開國大典》

2、討論:★從畫面感受到一種什么樣的氛圍。

★身臨其境假象,我們置身在那樣一個場景中,感覺如何。

3、播放開國大典視頻,感受氛圍。

4、聽賞呂其明《紅旗頌》(管弦樂曲):

①、簡介呂其明及其代表作品。(師生共同交流)

②、簡介管弦樂隊構成。(弦樂組、銅管組、木管組、打擊樂器組)

③、聆聽引子主題片段。

思考:你聽了《紅旗頌》號角主題后有什么感受?它的旋律來源于哪一首歌曲?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

感受:激動、振奮、具有強烈的號召力

來源:聶耳《義勇軍進行曲》(國歌)

④、聆聽紅旗主題。

教師播放“歌唱性紅旗主題”和“進行曲式紅旗主題”。

思考:這兩個主題有何異同點?能激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感受?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

異同點:樂曲的節奏、旋律沒有變,節拍、速度、力度、音樂情緒變了。

結論:節拍、速度、力度的變化會產生旋律的風格特點的變化。

歌唱性主題的感受:紅旗迎著朝陽,烈烈招展;深情、眷戀、真摯贊頌的情緒。

進行性主題的感受:在紅旗的指引下,無數的革命先輩們英勇戰斗,奮勇前進的步伐;堅定有力、斗志昂揚的情緒。

⑤、分別用不同的節拍4/4和2/4,唱一唱兩個主題,加強對作品的感受和體會。

⑥、聽賞再現部。

思考:你能感覺到音樂情緒發生變化了嗎?請用手勢示意。

請學生聽辨出東方紅主題,并在聆聽過程中用手勢示意,強化學習的目標,增強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⑦、完整聽賞《紅旗頌》。

5、課堂小結:

比較相同主題(紅旗)不同體裁(歌曲、樂曲)的表演風格特點。

相同點:都能以真摯的情感打動人的心靈,引發內心的共鳴。

不同點:

歌曲——動聽的旋律,動人的歌詞,動情的演唱,使得歌曲在表達音樂情緒,刻畫音樂形象上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感受。

樂曲——豐富的和聲,多層次的配器,大型的管弦樂隊,使得樂曲在表達上更到位,更有層次,更感人肺腑,得到的感受更深刻難忘。

6、布置作業:

課后唱背紅旗主題,嘗試為紅旗主題填上合適的歌詞并演唱出來,下節課同學之間交流一下,比一比誰的創作更精彩。

紅旗頌

一面用鮮血和精神凝結的旗幟在飄揚

飄揚在一個用五千年文明傳承的地方

就是這面旗幟摧毀了舊時代的腐朽

就是這面旗幟迎來了新中國的朝陽

就是這面旗幟埋葬了屈辱

就是這面旗幟揭開了中國嶄新的篇章

從此

一個民族告別了被壓迫奴役的歷史

昂首闊步走向了新時代的萬里康莊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2

【教案目標】

1、大方自信的齊唱、對唱歌曲,唱出陜北民歌的韻味。

2、了解陜北民歌與陜北人民生活之間的聯系,感受、體驗陜北民歌的風格特點。

3、在輕松的氛圍中,激發學生從內心熱愛我國的民歌藝術。

【教案重點】

自信演唱《黃河船夫曲》,唱出陜北民歌韻味。

【教案難點】

了解陜北民歌與陜北人民生活之間的聯系。

【教案過程】

一、走進西部

1、音樂引路。課件播放電視劇插曲:趕路、放羊、送別、阿寶《山丹開花紅艷艷》片段。學生在音樂聲中等待上課。

2、導入新課:生活中處處是陜北民歌。

師:同學們,課前我們聽到的民歌里唱的內容還有印象嗎?他們的演唱有什么共同點?(趕路、方言、送別的場景。音調較高。)

師: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陜北民歌,在陜北有這樣一句話“女人們憂愁哭鼻子,男人們憂愁唱曲子。”陜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歡民歌。陜北人的生活離不開民歌,陜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們的生活。

師:其中的演唱者認識嗎?

阿寶在農村長大,從小受到民間音樂的熏陶,他對陜北民歌非常鐘情,聲音能竄高走低,將陜北民歌的魂植入人們的內心。他的聲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特點?陜北民歌到底和陜北有什么聯系?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陜北,走近陜北民歌。

二、賞析陜北民歌。

1、介紹地域環境。

師:在我國的陜西省,以北山和秦嶺把陜西分成:北部的陜北高原、中部的關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們剛才聽到的音樂就是來自北部的陜北高原。我們來看看黃土地上陜北人的生活環境。這里與我們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比較城市—陜北高原,黃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師:在陜北高原上流淌著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它與我們的湘江有區別嗎?

師: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的人會有著怎樣的性格?在這么天寬地闊的高原上,人們說話或是唱歌的聲調會有什么特點?

師:赤x光禿的黃土高原與咆哮怒吼的黃河賦予了陜北人的開朗豪放、淳樸敦厚的性格,在溝壑縱橫、天寬地闊的黃土高原上,人們由這山坡可以望見那山坡,可是見個面卻要走幾個小時的羊腸小道,喊話或對歌成了他們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大自然賦予了他們高亢的聲調、嘹亮的歌喉。

2、一聽全曲,關注歌詞內容。

師:就讓我們一起去聽一聽黃河上飄來的歌聲!

師:黃河上的歌聲是誰唱的?他們在干什么?(船夫,邊劃船邊唱歌)

師:生活在黃河上的船夫們,在黃河上艱辛、無畏地劃船、拉纖,風浪將他們的臉刻滿了皺紋,雨雪將他們的須發染成蒼白,但是他們依然不畏艱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黃河上擺槳撐船。

師:陜北民歌的內容是陜北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干活也罷、趕路也罷、放羊也罷、劃船也罷,只要心中有感,便放開嗓子唱起來。《黃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黃河上船夫們艱辛的生活,體現了他們吃苦耐勞的性格,簡單的歌詞也許沒有太深的含義,但是唱歌為他們枯燥的劃船生活消除勞累與疲乏。

3、二聽旋律,關注音程跳動。

1)生邊聽旋律,畫旋律線。師:請同學們邊聽音樂邊畫出旋律線,請你說說旋律有什么特點?(跳動較大)

2)對比湖南民歌《茉莉花》,分析旋律音程跳動較大原因。

師:對比湖南民歌《茉莉花》,陜北民歌的音程跳動較大,這跟什么有關?(江南人感情細膩、說話柔和。陜北人性格粗獷,聲調高亢、嘹亮)

4、三聽老師范唱,輕聲跟唱曲譜,關注旋律重復。

師:老師來唱第一段歌詞,請大家隨我輕輕跟唱曲譜,注意觀察歌曲的旋律還有什么特點?(重復)出現了幾次?(5次)

1)生隨琴唱重復旋律

師:剛才在聽的時候,同學們已經能基本輕聲跟唱,說明這首曲調瑯瑯上口。尤其是中間這一段,我們一起來唱一唱這段旋律。

2)生邊做協調有致的劃船動作邊唱旋律,感受旋律的重復

師:這一句是整首歌曲中最典型、重復次數最多的旋律?我們可以聯系船夫們此時的動作,想一想他們一邊唱歌一邊在(劃船)。他們的動作有什么特點?(嫻熟、協調有序)

師:讓我們模仿船夫嫻熟的、重復的劃船動作,隨琴唱這一句重復出現的旋律。

3)生邊做劃船動作,邊唱歌詞,感受四四拍子的強弱規律,表現歌曲的韻味,將歌詞每小節第一拍的字放大。

師:歌曲是四四拍,四四拍的強弱關系是怎樣的?

(強弱次強弱)

師:劃船動作中第一個劃開水波的動作是最用力的,注意歌曲的強弱關系。讓我們邊做劃船動作邊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的韻味。

5、四聽方言、襯詞樂句的范唱,了解方言、襯詞。

1)分析方言特點。

師:在聽到這首歌的時候,哪幾句讓你一聽就知道是陜北方言?

師:由于地域及生活習慣的不同,我國的語言形成了豐富的地方特點,即所謂的方言。像這首歌曲產生于陜北高原一帶,因而這一帶的方言使得陜北民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

2)分析襯詞特點。

師:這首歌曲中,有哎、嗬喲襯詞。也是陜北民歌的特點。

師:為什么要加上襯詞?要是沒有襯詞,也可以唱啊。(師示范)

師:歌唱中加入一些襯詞,不僅使歌唱語言更加口語化,音樂更加飽滿、連貫,而且能使唱者的情緒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3)模仿方言、襯詞,跟唱開始和結尾的兩句了解演唱形式。

師:每一句最后都加了一個前倚音和一個下滑音記號,前倚音與陜北方言的語音語調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下滑音使演唱者的情緒得到更好的發揮。

6、隨琴完整演唱,分析唱法:原生態。

師:歌曲的唱法有很多種:通俗唱法、民歌唱法、美聲唱法,現在還有一種原生態的演唱方法,《黃河船夫曲》應該采用什么演唱方法?

師:因為歌曲的內容是陜北人生活的寫照,他在趕路就唱趕路的歌、分別是唱送別的歌、放羊時唱出自己的心情,劃船時唱出心中歌為枯燥的生活解解乏。所以歌曲的唱法應該是隨意的、直白的、非常原生態的唱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宣泄自己的情緒。讓我們帶上對歌曲的理解,有味的唱一唱這首歌。

7、小組對唱,參與律動。

師:整首歌曲有兩段歌詞?以什么演唱形式出現?(2段、一問一答)

師:讓我們扮演黃河上的船夫,按照一問一答的演唱形式唱出歌曲的韻味。

三、小結與延伸

1、小結

師:在陜北,人們的喜、怒、哀、樂哪一種情感都能用民歌的形式表達。無論是站在崇山峻嶺之巔,還是乘船行駛在洶涌澎湃的黃河之上,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里,或是行進在一馬平川的大路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悠揚歌聲,這就是陜北民歌。它是陜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是陜北人民生活情感最直接最真實的反映。陜北人的生活離不開民歌,陜北民歌反映著人們的生活。

2、欣賞民歌《黃河船夫曲》

師:而今,陜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陜北民歌同樣也隨著生活水平的發展而應該有所改變。但是,我們要承認的是不管人們生活水平如何改變,陜北民歌的魂還在,它依然是現代音樂創作的重要音樂素材。經過新的配器、新的演唱形式、加入新的流行元素之后,又賦予了它新時代的氣息。

師:同學們,民歌是一個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讓我們繼續挖掘和了解我國各民族的民歌,不斷發揚和壯大我國的民族文化!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3

【教材分析】

《猛聽得金鼓響》選自傳統京劇《穆桂英掛帥》。這個唱段是穆桂英在聽得金鼓響起時所唱,表現了她性格中超強的自信心,同時也表現了這位女將保家衛國的責任感。這一唱段采用西皮流水板式,有板無眼。

【知識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對傳統京劇《猛聽得金鼓響》的欣賞與演唱過程中,激發學生對京劇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調動其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2、教案過程和方法:在聆聽、演唱中感受唱段《猛聽得金鼓響》所表達的情感,并結合對京劇基礎知識的了解,能唱準旋律、唱出京劇的意味。

3、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京劇產生、發展的過程以及京劇藝術的重要地位。了解傳統風格特點。能自信、有感情地演唱京劇唱段。

【教案重點】

了解京劇的基礎知識,學唱傳統京劇《猛聽得金鼓響》。

【教案難點】

學生在學唱《猛聽得金鼓響》過程中,對傳統京劇韻味的把握。

【教案方法】

為了突出學生在教案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我綜合運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看、想、聽、唱、動,充分參與到教案活動中。

在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采用了“欣賞、討論、表現”等方法。

【教案過程】

一、播放視頻

感受京劇(約5分鐘)

師:同學們,又到了音樂課的時間了,今天這節音樂課呀,我們不學唱歌,不欣賞樂曲,我們要……我先不告訴你……

師:以前上課學習的時候,都是聽教案范唱,今天呢,老師要親自為大家演唱,如果大家能說出我唱的是什么,那我就再唱一首,我們來比一比,看看是我會唱的多,還是你們知道的多。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和老師一較高下呀?

(生:敢)好,那我們開始啦……

(一)播放現代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伴奏,教師演唱

生:現代京劇選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師:答對了,那我再唱一個,你們來說一說是什么。

(二)播放京劇《包龍圖打坐開封府》伴奏

生:這是《包龍圖打坐開封府》的唱段。

師:又答對了,同學們還真厲害啊,那我就再來一首,聽好了。

(三)播放京劇《猛聽得金鼓響》伴奏,教師繼續演唱。

生:這個沒聽過……不知道……

師:不知道了吧,我還以為得再唱幾首呢。剛才老師唱的這首是京劇《穆桂英掛帥》中的唱段《猛聽得金鼓響》。這也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這節課,我們不唱歌,不欣賞樂曲,我們一起來唱京劇!

二、知識拓展

了解京劇(約10分鐘)

(一)了解京劇起源、行當,基本功

師:讓我們先來觀看一段視頻,感受一下京劇文化,看完以后說說你的感受(課件播放欣賞視頻,讓學生感受戲曲文化)

生:認真觀看視頻,小聲討論并自由回答觀后感受。

師:說說你對京劇的了解,或者說一說你想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

生:小組討論,自由回答。想了解京劇的起源、京劇的行當、臉譜等。

教師小結:中國京劇形成于清代光緒年間的北京,故名“京劇”,有200年的歷史,是中國戲曲劇種。京劇是一門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為一體,通過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畫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又分為:生、旦、凈、丑四大

行當。人物有忠x,美丑、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在京劇中,藝術家為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就用豐富細膩的手法,夸張的顏色在人物的面部按照一定的譜式繪成了美妙多變的圖案,這就是臉譜。

(二)京劇臉譜欣賞

師:不同顏色的臉譜代表不同的的含義。讓我們邊欣賞臉譜圖片,邊來了解吧。(課件播放各種顏色的臉譜圖片供學生欣賞,

教師簡單介紹臉譜顏色的意義)

師:從色彩上說,京劇臉譜有紅、紫、黑、白、藍、綠、黃、金、銀等色。

紅色:描繪人物的赤膽忠心,義勇無敵,如關羽。

黑色:體現人物富有忠耿正直、剛烈、勇猛、粗率、魯莽的性格,如包拯、張飛。

白色:暗喻人物生性x詐、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如曹操。

藍色:喻意剛強勇猛、桀驁不馴;如竇爾敦。

綠色:勾畫出人物的俠骨義腸、猛烈、暴躁;如青面虎張青、程咬金等。

黃色:意示殘暴、驃悍、陰險;如宇文成、典韋等。

金、銀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虛幻之感。

三、體驗嘗試

學唱京劇(約25分鐘)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一些京劇的基礎知識,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唱選自傳統京劇《穆桂英掛帥》的唱段《猛聽得金鼓響》

(一)了解《穆桂英掛帥》背景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誰知道《穆桂英掛帥》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呀?

生:自由回答……

師:哦,同學們說對了一半,看來大家都看過苗圃和羅晉演的《穆桂英掛帥》了,我們學的這次“掛帥”和你們看的可不一樣,請同學們看大屏幕,看看這次“掛帥”的故事(課件出示《穆桂英掛帥》故事簡介)

(二)播放視頻,欣賞《穆桂英掛帥》唱段。

師:同學們,我們來欣賞名家演唱的《穆桂英掛帥》唱段,此唱段唱腔屬于西皮中的流水板試,簡單的說就是跟1/4拍很像請同學們在聽的過程中,隨音樂練習節拍。

(三)講解京劇發聲特點:音色圓潤明亮、發音位置靠前。練習發聲。

師:唱戲和唱歌的發音是不一樣的,同學們跟我一起來“吊嗓子”。

(四)課件出示曲譜,教師彈琴,逐句教唱《猛聽得金鼓響》。

(五)學生小聲跟琴演唱,思考這一唱段表現了一個怎么樣的情境?

生:自由回答……

師小結:這一唱段豪氣沖天,表現了穆桂英這位年過半百的女將保家衛國的責任感。

(六)隨教案伴奏,手打節拍,完整演唱《猛聽得金鼓響》

師:唱最后一句時,要注意氣息的控制,在適當的地方換氣

(七)學習簡單京劇身段步法,再次感受京劇藝術。

師:了解了京劇,學唱了京劇,接下來,老師再教同學們幾個簡單的京劇身段步法,同學們能更近一步的了解京劇的魅力。

云手與山膀這是“手”法中的一個程式動作我們來練習一下。

老師示范,同學們學做。(強調精氣神和亮相)

生:練習并在演唱中運用上“手”法……

三、課堂小結:(約2分鐘)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讓我們大家對于京劇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們不僅欣賞了名家的演唱,還學唱了一個傳唱度非常高的唱段《猛聽得金鼓響》。今天這節課只是一個開始,由衷地希望同學們能夠喜歡京劇,共同把中國古老而絢麗的文化傳承下去。期待同學們下節課出色的表現,下課。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欣賞,了解音樂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能夠聽辨民樂合奏中

主要樂器的音色。

2、訓練打擊合奏與節奏律動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引導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

探究與創造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喜愛音樂,養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欣賞,感受音樂

教學難點:學生即興創作打擊樂合奏及根據音樂創設情景。

教學準備:錄音機、磁帶、部分打擊樂器

學生自帶打擊樂器(自制)

教學過程:

一、賞析揭題

目的:創設氣氛揭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

方法:欣賞、討論、評說

課前準備:展示美術畫《秋景》,欣賞音樂《慶豐收》

(一)組織教學、課堂禮儀,形成良好文明的教學氣氛

(二)學生根據自己的“耳聞目睹”進行討論,談自己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根據學生的回答,直接導入新課,揭示主題“秋”

(四)揭示本課的學習目標:

1、了解音樂形式的多樣性,能辨民樂合奏中主要樂器的音樂。

2、訓練打擊樂合奏與節奏律動的能力

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能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造活動。

二、欣賞曲目《豐收鑼鼓》

目的:著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

要求:學生將音樂與社會生活聯系

方法:欣賞、討論、表現音樂

教學過程:

1、欣賞樂曲《豐收鑼鼓》(第一遍)

方法:

(1)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進行欣賞

(2)能否聽出樂曲的音樂結構

(3) 試著找出樂曲中的兩段無旋律的民樂打擊樂合奏片斷,并設計一幅與音樂情景相符的活動場面。

2、第二遍欣賞

方法:(1)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結合自己的特長,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音樂。

(2)讓有興趣的學生進行鑼鼓模仿打擊,其余學生用自制的打

擊樂器進行合奏,讓學生從鼓樂聲中切身體會農民豐收的喜悅之情。

三、總結:

1、由學生談體會

2、評出最佳表演組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5

一、教學年級:

七年級

二、教學課時:

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1、“唱會”并且能夠初步“唱好”歌曲《讓世界充滿愛》,體驗歌曲的音色美與聲部的和諧美,激發學生的歌唱興趣。

2、在歌唱訓練中體會歌曲的意境,了解音樂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現作用。利用聲音來塑造美,表現愛。

3、掌握切分節奏和后附點節奏的演唱方法,了解以三度配置為主的同節奏二聲部合唱歌曲的一般特點。

四、教學重難點

1、用聽覺調整自己的聲音,保持聲部的音準和音色統一,重點是b樂段合唱聲部的和諧性。

2、前半拍休息節奏,切分節奏,后附點節奏,變化音,長音時值的保持。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系統,鋼琴,課件,歌譜。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約占本課時的12%)

1、播放包含童聲合唱《讓世界充滿愛》節目的慈善文藝演出視頻資料。

2、提問:如果你在慈善晚會中聽到這首歌曲,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3、歌曲采用了什么樣的演唱形式?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

設計意圖:用視頻資料作為情境導入的教學手段,開門見山地導入到教學主題中,讓學生初聽音樂,通過聽覺和視覺刺激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運用提問形式,可以讓學生盡快集中注意力,進入音樂情境,關注音樂的表現形式。

(二)新歌教學(約占本課時的70%)

1、教師范唱歌曲第一樂段,提示學生對照歌譜找出四個樂句之間的關系。

2、學生觀察歌譜后得出結論:第一、三樂句完全重復,二、四樂句變化重復,結音不同。

3、跟琴視唱旋律,控制氣息,用假聲位置發“nu”(努)母音輕聲歌唱,提示學生注意用耳朵傾聽和調整自己的聲音,必須與身旁同學的聲音相似,相互模仿,全班的聲音要求高度統一。

4、重點練習前半拍休止節奏()、切分節奏()和后附點節奏()個別檢查掌握情況。要求每個樂句全音符要有氣息支持,唱足四拍的時值,長音后統一氣口。

5、用唱名視唱整個樂段,要求用手劃拍,輕聲高位置哼唱2-3遍。唱熟旋律后加入歌詞,唱會第一樂段。

6、在課前就把班級人數一分為二,注意把音準感覺好的學生平均搭配,讓他們分別站在老師的左邊是高聲部,右邊為低聲部。低聲部先跟琴視唱b樂段的第一句旋律,唱熟后加入高聲部。

教師提示:注意第二樂句()的音準,可以用(2—1)大二度的感覺套唱1—的音程關系。然后在高聲部3音的保持中,低聲部由1進行到,反復磨練后再進行后面的練習。

7、重點練習再現部第四樂句和結束句的合唱聲部旋律。

8、表情處理:

(1)提問:你認為怎么處理才更能打動人?

(2)提示:氣息下沉,提起眉毛,打開口腔,控制音量。

(3)提示:在休止符處連吸帶唱,把邏輯重音確立在每個樂句中的后附點節奏上。

(4)練習時,先要求一個聲部稍強,另一個聲部稍弱,最后均衡兩者音量,讓學生體驗不同力度的演唱效果。

(5)結束句要求唱得漸慢和漸弱,讓人感覺回味無窮。

9、跟隨課件音響完整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音樂是聽覺藝術,一定要養成學生傾聽的習慣,學會用耳朵來調整自己的聲音,同時要善于觀察和分析歌譜,找出樂句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以利于音樂記憶。a樂段的歌唱重點是音色統一,注意氣息控制,音量不能過大。b樂段的歌唱重點是兩個聲部間的和諧,保持音準感覺和音量的均衡。整個歌曲教學采取“分塊包割”和“各個擊破”的方式,有利于隨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重點是解決本首歌曲的歌唱基本技巧,讓學生學會歌唱。

(三)音樂視野拓展教學(約占本課時的15%)

1、師:《讓世界充滿愛》是音樂對真情的呼喚。象這樣的歌曲還有很多,如《愛的奉獻》。(播放主題片段)

2、師:其實,早在幾百年前,樂圣貝多芬就在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中把這種情感升華到了《歡樂頌》的主題——堅信人類必將獲得“團結友愛”的永恒歡樂。

3、播放第九交響曲中《歡樂頌》的合唱音頻。

設計意圖:雖然是唱歌教學,但決不能整節課都唱個不休,那樣容易使學生產生聲帶疲勞和學習厭煩心理。本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的聲帶得到短暫的休息,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因為歌曲《讓世界充滿愛》歌詞非常的通俗易懂,用不著花費過多精力去深究,所以,采用另外兩個音樂主題來解釋和升華課題。考慮時間關系,這兩個主題只能做一個欣賞瀏覽。因為音樂藝術是不能用語言來解釋清楚的,所以也用不著進行其他無謂的說教。

(四)教學小結(約占本課時的3%)

師:這節課,我們唱了,也聽了關于愛的歌曲,因為音樂本身就是情感的藝術,相對其他藝術形式而言,更具有情感上的表現力和感召力。

我們國家有一句話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正如《愛的奉獻》歌曲中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讓我們手拉著手,心貼著心,用最動情和最美妙的歌聲再唱《讓世界充滿愛》!(學生邊歌唱邊依次離開教室)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6

《音樂之聲》原文

巍峨崢嶸的阿爾卑斯山,挺拔的松樹漫山遍野,云雀聲聲啼唱。高高的山巔上尚未化盡的殘雪斑斑點點,山風陣陣呼嘯。

樂聲在曠野中蕩漾響。鐘聲嘹亮。

…………

山麓下。

峰環水抱的薩爾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鱗次櫛比,莊嚴肅穆的修道院座落在綠樹濃陰中。

…………

山上。

流連忘返的瑪麗亞在山坡草地上遠眺群山,她輕盈地跳躍、旋轉,一會兒穿過小樹林,一會兒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塊石子丟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漣漪。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聲歌唱《音樂之聲》:

群山洋溢著音樂之聲,

群山唱著古老的歌兒,

群山把音樂之聲充滿我心房。

我的心要把聽到的歌兒歡唱。

我的心想要像鳥兒從湖上飛回森林,

它的翅膀不停地撲騰;

我的心想要像小天使隨風飄出教堂,

深深地嘆息;

像在石頭上翻滾的溪水一樣歡笑;

像初試歌喉的云雀通宵達旦地啼唱。

每當我的心感到寂寞,我要到山里去,

我又會聽到過去聽到過的歌兒,

我的心又會充滿音樂之聲,

我又會放聲歌唱。

瑪麗亞佇立良久,隱隱聽到修道院傳來的鐘聲,她陷入遐思。忽然,她猛省過來,用手一拍自己的額頭,急忙拔腿就跑,沒跑上幾步,又轉身奔回撿起地上的外衣,發出一聲驚呼:“哦!”急速地跑下山來。

古老的修道院優雅、肅穆,從院里傳來陣陣唱圣詩的和諧女聲。

修道院內。

修女們從各處走來,端莊嚴肅的修道院院長、大嬤嬤貝爾塔和瑪格麗塔三人正容款步走入經堂,一起虔誠地做日常功課。

鐘聲響起,院長頂禮膜拜,眾修女齊聲唱起《哈利路亞》。

院場上。貝爾尼斯嬤嬤急匆匆走來,對院長說:“院長嬤嬤。”

院長:“貝爾尼斯嬤嬤。”

貝爾尼斯不無抱怨地說:“哪兒都找不著她。”

院長問:“瑪麗亞?”

貝爾尼斯:“她又跑到外頭去了。”

大嬤嬤貝爾塔生氣地:“也許……應該在她脖子上拴個鈴鐺。”

瑪格麗塔大嬤嬤對貝爾尼斯說:“牲口棚去過嗎?你知道她最喜歡牲口了。”

貝爾尼斯:“我到處找遍了,想得到的地方都去了。”

院長:“貝爾尼斯嬤嬤,別忘了這是瑪麗亞,就應該到想不到的地方去找找。”

院長和兩位大嬤嬤邊走邊接著談論這件事。

貝爾塔按捺不住了,她說:“哦,院長嬤嬤,這下你對瑪麗亞完全不適合當修女不會再有什么懷疑了吧。”

老成持重的院長不動聲色地說:“我的困惑,主會指點我的,貝爾塔嬤嬤。”

邊上的瑪格麗塔不以為然地:“反正我看黑羊身上的毛也一樣暖和。”

貝爾塔固執己見地說:“我們現在不是在談什么黑羊白羊的,瑪格麗塔嬤嬤。在所有見習修女當中,我看瑪麗亞是最沒希望的。”

她們三人來到一個小院子,院長一面說著:“孩子們!孩子們!”止住了兩位大嬤嬤的爭執;一面對迎上來的眾修女說:“我們正在議論某些人申請當修女的資格問題,負責管理見習修女的大嬤嬤們為了幫助我決定……發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院長問一位戴眼鏡的修女:“你說,卡塔林嬤嬤,你覺得瑪麗亞怎么樣?”

卡塔林:“這姑娘才好呢……可有時候……”

院長又問另一位修女:“阿格塔嬤嬤?”

阿格塔:“瑪麗亞很招人喜歡,就是有時候……有點怪。”

院長轉而又問:“索菲亞嬤嬤,你說呢?”

索菲亞:“哦,我非常喜歡她,可她總是愛闖禍,你們說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問道。

貝爾塔:“她說的一點都不錯。”

修女們唱《瑪麗亞》:

貝爾塔(唱):她爬樹,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婭(唱):做彌撒,蹦蹦跳跳,嘴里還吹著口哨。

貝爾塔(唱):頭罩底下留著一頭卷發。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還把歌兒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準時,

索菲婭(唱):可懺悔起來倒真心誠意。

貝爾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卡塔林(唱):就是吃飯挺準時。

貝爾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實就是如此。

眾修女(合唱):瑪麗亞不適合做修女。

在邊上好久沒開口的瑪格麗塔忍不住了。

瑪格麗塔(唱):我倒想替她說幾句。

院長就說:“你說吧,瑪格麗塔嬤嬤。”

瑪格麗塔(唱):瑪麗亞總叫我笑哈哈。

瑪格麗塔唱到這里忍俊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其他修女也一齊放聲地笑了。

院長見狀無可奈何地搖搖頭。

院長(唱):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瑪格麗塔(唱):叫人怎么來形容瑪麗亞?

卡塔林

阿格塔(合唱):她愛嘮叨。

索菲婭(唱):叫人難捉摸。

貝爾塔(唱):像個小丑。

院長(唱):有好多事你想開導她,

有好多事她應該懂了。

貝爾塔(唱):可她就是坐不住,聽不進你的話。

院長(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瑪格麗塔(唱):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

院長(唱):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潔的月光?

索菲婭(唱):只要跟她在一塊,我就暈頭轉向,分不出東西南北。

阿格塔(唱):像變化莫測的天氣。

卡塔林(唱):飄啊飄的羽毛。

瑪格麗塔(唱):她真可愛。

貝爾塔(唱):她真可怕。

瑪格麗塔(唱):她像綿羊。

索菲婭(唱):她比禍害還禍害,

趕得黃蜂沒處藏。

阿格塔(唱):她比異教徒還異教徒。

瑪格麗塔(唱):時而溫柔,時而野。

卡塔林(唱):像個孩子,像個謎。

貝爾塔(唱):叫人頭痛。

瑪格麗塔(唱):叫人愛。

院長(唱):像個小姑娘。

眾說紛紜的修女們只好一齊雙手合十,仰臉向天齊唱:

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叫人怎么來形容瑪麗亞?

卡塔林

阿格塔(合唱):她愛嘮叨,叫人難捉摸。

貝爾塔(唱):像個小丑。

眾修女(唱):有好多事你想開導她。

有好多事她應該懂了。

院長(唱):可她就是坐不住,

貝爾塔(唱):聽不進你的話。

瑪格麗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眾修女(唱):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

突然“砰!”的一聲開門聲,接著一陣急促而響亮的腳步聲打斷了修女們的爭論。

瑪麗亞像陣風似的跑進院子,她把衣服往地上一扔騰出兩只手來,飛快地按兩下抽水唧筒的手柄,又用雙手趕緊承接住水管里流出來的水胡亂地往臉上抹了一把,再撿起衣服三腳兩步地沖到院長的面前。

突然,她發覺眾修女嚴肅而毫無聲息地注視著她的舉止。她連忙放慢砰然作響的腳步。立定之后,她小心翼翼地向旁邊探視修女們,看到大家都以嚴厲的眼光看著她,便搖了搖頭無奈地走了。

表情各異的修女們合唱最后一句:

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潔的月光?

大家就這樣散了。

《音樂之聲》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劇本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法。

2、學習用語言、動作、表情描寫表現人物。

3、感受環境描寫的作用。

4、體會課文的畫面感。

教學重點:

1、理解劇本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法。

2、學習用語言、動作、表情描寫表現人物。

課前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音樂之聲》視頻、音頻

2、(學生)自學課文字詞反復朗讀課文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音樂之聲》中的插曲《鈴兒響叮當》。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主人瑪麗亞熱愛歌唱,并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她對祖國的熱愛,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瑪麗亞的音樂世界,體會她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及偉大的愛國情懷。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取材于1938年法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瑪麗亞,在德國并吞奧地利之后,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影片以善良美麗的瑪麗婭,奧地利美麗迷人的秀麗風光,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本片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影片獎。

(三)、了解劇情

思考:課文可分為幾個場景?每個場景寫什么?

明確:全文共有兩個場景:

第一場景:(開頭至“急速地跑下山來”)在薩爾茨堡的野外,瑪麗亞忘情于山上的風光,縱情歌唱。

第二場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結尾)在修道院內,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四)、劇情表演

第一個場景表演:

由一個女學生表演主角“瑪麗亞在薩爾茨堡的野外,瑪麗亞忘情于山上的風光,縱情歌唱”的情景。(歌詞可以讀)(播放背景音樂《音樂之聲》主題曲)

第二個場景表演:

由八名女同學分別表演瑪麗亞、修道院院長、貝爾塔、瑪格麗塔、貝爾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亞在修道院內的情形。(歌詞可以讀)(放背景音樂《鈴兒響叮當》《哆來咪》)

學生點評表演。

(五)人物形象分析

我們認識一個活潑自由、熱愛生活、音樂、心地善良美好、有豐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長及眾嬤嬤眼中的瑪麗亞是什么樣的姑娘呢?

(明確: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是與修道院的環境和要求極不協調的,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六)問題探究,深入賞析:

1、課文中哪些地方是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描寫,有什么藝術效果?

(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的情形,是對瑪麗亞形象的正面描寫;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的對話和對唱,則是側面描寫。

課文對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側面描寫很見藝術功力:它豐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

2.課文是怎樣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課文作為電影劇本的節選,其中瑪麗亞的內心獨白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帶有夸張的歌唱,則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

3、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

(恰當。院長唱詞的意思是說拿瑪利亞毫無辦法,這正如人們無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潔的月光”。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做這兩件事物,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瑪利亞自由活潑的性格和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4、《音樂之聲》的成功之處: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

畫面美-----景物秀麗明快

形象美——活潑快樂天使瑪麗亞

音樂美——音樂悠揚動聽

(七)音樂欣賞:《鈴兒響叮當》、《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哆來咪》

(八)小結:結束語:享有“音樂之鄉”之稱德薩爾茨堡是音樂大師其特的故鄉,濃郁的音樂氛圍使這一片優美的自然風景更具靈氣。影片體現出來的真善美是獻給人類靈魂的聲響禮物,這種美我們將繼續傳唱!

《音樂之聲》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精彩之處:

第一、這節課是《音樂之聲》的第二課時,任老師抓住瑪利亞形象的分析,教學目標明確。還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整合復習人物描寫方法及作用。她讓學生找出初中語文課本中的人物描寫片斷,并進行了人物描寫的寫作訓練。課堂中由瑪利亞形象的分析,引出人物描寫的總復習,將零碎知識整理,使之系統化,并教給了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方法。我想這一教學思路,既夯實了語文基礎知識,又培養語文分析能力,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第二、課堂上小練筆,設計恰當。練筆內容是“你眼中的老師”肖像描寫。這一教學環節的設置,既訓練了人物描寫方法,又拉近了師生的距離,融洽了師生關系,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這節課值得討論的問題有:

第一、總結瑪利亞的形象前,能否將文中描寫瑪利亞的典型語句找出朗讀,并分析其性格,體會描寫的好處,為后邊復習描寫人物方法的特點和好處做好準備。

第二、學生的即興片段訓練。學生的片段訓練只有正面描寫,沒有側面描寫,老師能否為其續寫,加進側面描寫,并簡單提及白描手法,使學生對人物描寫的方法有較全面系統的認識。

第三、這一單元是戲劇單元。在分析瑪利亞形象時,能否加上戲劇沖突,也可引發學生討論你身邊有無瑪利亞這種性格的人,你是怎樣看待的。

這次活動我收獲頗多,各個學科的特點不同,老師的風格各異,他們的干練、典雅、活潑……讓我很受啟發,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還應多鉆研,力爭提高教學水平。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教案篇7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引導學生喜歡我國彝族音樂,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了解彝族的音樂傳統,培養學生熱愛我國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

2、通過學習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情感。

3、在音樂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使學生置身于彝族山寨,在歡快、熱情的彝族歌曲聲中,充分展開想象,了解彝族風俗人情,初探彝族民歌的音樂元素。

2、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采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各項學習活動并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協調能力。

三、知識與技能:

1、有興趣地學唱歌曲,能用自然圓潤、略帶彈性的聲音和歡快活潑的情緒演唱《阿西里西》,并根據自己對歌曲的理解設計表現形式。

2、在歌唱中注意音樂基本表現要素的作用,如力度、速度、音色等對歌曲表現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通過各種手段的學習,在理解的基礎上,積極主動的把《阿西里西》的風格特點恰當自然的表現出來。

二、難點: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掀起各環節的小高潮,以獲取良好的學習效果。

教具:

多媒體課件、鋼琴、紅綢、彝族民族服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階段

課前播放《阿細跳月》的MTV,創設情境,使學生在走進音樂教室時就走進了彝族山寨。

1、組織學生進行肢體活動節奏型是即興的,動作采用彝族舞蹈的素材三步一跺、三步一跳、吸跳、擊掌等。

2、教師演唱一首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

問題:你知道這是哪個民族的歌曲嗎?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聯想?是什么因素使你產生了這種聯想?

3、根據學生的回答作恰當的總結和評價。

4、對于“彝族”同學們了解多少?

5、教師利用課件梳理有關內容。

有秩序的進入教室并分組坐好準備上課。

課前幾分鐘的肢體活動即可以放松師生情緒,拉近師生關系,又可以為下一步的彝族舞蹈創編提供了素材,作好了鋪墊。在這一環節中還注意滲透了同學間的合作關系。

教師的真情演唱引出彝族民歌的風格特點,使學生從音樂的角度去分析感受,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

多媒體課件演示相關內容,為教學創設了意境,學生視聽結合走進彝族山寨了解民俗風情。課件的背景音樂是童聲合唱《阿西里西》,已經在不自覺中進入到新課教學中。

二、學唱歌曲

1、導語:今天我們就到彝族山寨和那里的同齡人交個朋友。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他們的性格。

2、播放課件《阿西里西》。

3、從歌曲中你了解了彝族少年的性格怎樣?闡明理由(著眼于速度、力度、情緒、音色等音樂要素去分析。)哪句旋律最具彝族民族特色?

4、同學們:你發現了什么問題?

(設置懸念,只是組織學生討論、猜想,并不告訴他們答案,待到唱會歌曲后從中體會出來。學生提出歌曲中的疑問時,教師要范唱該樂句,加深學生對旋律的認識。)

5、教師范唱歌曲,幫助學生自學。

6、有困難嗎?師生幫助解決。(教師在此處是一個服務者,必要時可以彈琴、播放錄音等。)

7、通過演唱體會“阿西里西”、“丘都拉迪嗡啊”是什么意思了嗎?

“阿西里西”是我們的好朋友。“丘都拉迪嗡啊”是表示歡樂情緒的襯詞,無實意。

8、指導學生分別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演唱歌曲,說說帶來的不同感受。

9、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它來源與生活、經過一代一代口頭傳唱、加工改編才流傳下來,我們同學們也肩負著著一重擔,現在我們就來小試身手吧。

10、小結本環節。

1、認真聆聽歌曲《阿西里西》。

2、討論交流老師的提問。(活潑開朗、熱情好客、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等。速度稍快、力度變化豐富、情緒熱烈歡快、音色清脆明亮等。)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如:“阿西里西”、“丘都拉迪嗡啊”……)

4、聽范唱找出歌曲中哪句旋律印象最深刻,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哼唱出來。

5、提出不會唱的地方,師生幫助解決。

6、組織學生展示學唱成果。

7、在練習的過程中嘗試力度、速度、音色的變化給歌曲表現帶來的不同效果,尋找小組喜歡的方式演唱歌曲并展示。

8、小組討論:聯系生活創編情緒適合的歌詞并展示。

9、小組互評。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音樂的角度去分析歌曲為唱好歌曲做好鋪墊。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把課堂還給學生,作學習的主人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環節采用自主學唱歌曲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充分體現“學為主,教為輔”的學習新策略。學生可以確定目的、選擇活動的方法、自我管理調控。在感性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分析,關注音樂要素對表現音樂作品起到的重要作用。

創編歌詞是培養學生創作能力的體現,引導他們善于觀察、熱愛生活,使一些優美的旋律賦予新生命。

三、火把節的盛況

1、導語:彝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就是火把節,在火把節之夜,村村寨寨都要點上火把,穿上節日的盛裝,圍著篝火唱歌、跳舞。白天,男子們參加摔跤、賽馬、斗牛、斗羊、爬桿等活動;女子們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比賽的優勝者敬酒。同學們,我們就去參加一次火把節吧!

2、巡回指導學生。

3、彝族舞蹈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許多人一起表演。讓我們隨著歡快、熱烈的音樂,一起跳起來。同學們準備好了嗎?

4、小結本環節。

拓寬視野,感受舞蹈與音樂結合所產生的藝術魅力。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合作意識。

師生共同舞蹈構成一幅熱情奔放的畫面,體現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及團結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結束語:

音樂是人們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窗口。祖國的西南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彝族外還有苗族、侗族、傣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接觸過他們的民族音樂文化,如:苗族飛歌、侗族大歌、傣族孔雀舞、壯族的《劉三姐》等都是經典之作。下節課老師會陪同學們一起走進祖國的西南了解其他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

讓我們下次再見!謝謝大家!

257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城市| 宜昌市| 嘉黎县| SHOW| 锦屏县| 稻城县| 马尔康县| 聂拉木县| 嘉兴市| 余姚市| 南岸区| 英吉沙县| 涟水县| 南召县| 江津市| 仁怀市| 莎车县| 齐齐哈尔市| 罗定市| 石楼县| 上栗县| 吉林省| 陵川县| 新绛县| 尚义县| 施甸县| 景德镇市| 咸丰县| 徐水县| 娄烦县| 深泽县| 鹿邑县| 舞阳县| 平利县| 孟村| 溧水县| 焦作市| 秦安县| 乐安县| 蕲春县| 旬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