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說課稿 >

幼兒園活動教案及說課稿

時間: 彭永 說課稿

闡述教學流程是說課的重點,因為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目標的達成等,都是通過這個環節來實現的,而且教師的教學理念也必須通過它來體現。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活動教案及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活動教案及說課稿1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小班社會活動——我們長大了,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開始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新《綱要》中指出選擇幼兒教育活動應該貼近幼兒的生活,來源于生活。小班幼兒好奇心強,對各種事物都感興趣 .他們內心都非常渴望長大,喜歡模仿比他們大的孩子和大人。但由于其認知能力較弱,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意識不到自己在慢慢長大,本活動通過觀察操作討 論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并體味成長的快樂和自豪。從而促進幼兒心智上的成長——我長大了,長大真好,我要長大。

為此,我選取了本次活動。跟據小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從情感、態度、知識、能力、技能方面考慮,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為:

1.感受自己身體的的長大。

2.體味成長的快樂, 激發幼兒為自己的長大感到自信和自豪的情感。

3. 愿意較大聲、大膽地在集體面前發表自己的想法。

活動難點:激發幼兒為自己的長大感到自信和自豪的情感。

說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和活動性,寓教育于實際操作和游戲中,我作了以下準備:

1.幼兒小時侯的`照片、圖片。

2.各類嬰兒衣物等。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并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教師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采用多種教法進行。

1直觀法:

通過演示課件,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多媒體具有生動形象,富于表現力和感染力的特點。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于理解,易于記憶,從而使幼兒們情緒高漲,興趣盎然。

2、談話法:

由師生相互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所組成。恰當的問題有助于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幼兒的學習,有利于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和語言習慣。

3、操作法:

杜威曾經說過:"兒童學習知識,認識外部世界的本質在于兒童通過不斷去增加,改造自己的親身經歷,這個過程是永無止境的。"只有幼兒親自動手操作,經過了與材料的相互接觸,他們才會真正地學到知識。

此外,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還穿插了賞識激勵法,交流討論法,等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于樂。

三、說教學過程設計

《我們長大了》是一個社會領域的內容,根據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一)通過看照片初步感知:讓幼兒初步感知自己長大了。

(二)通過試穿衣物讓孩子進一步體驗到自己的成長:我是長大了這個環節通過進一步感知身體的成長讓幼兒知道自己真的長大了,教師用欣喜的語氣感染幼兒,對幼兒的成長表示肯定、欣賞,從而激發孩子對自己的長大感到快樂、自信和自豪的情感,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三)通過觀察發現討論,讓幼兒感知到自己能力上成長:我真的長大了這個環節通過看圖片和討論以及幼兒自己實踐整理實物,對幼兒能力上成長加以肯定和贊揚,使幼兒對成長的感知由身體過渡到能力,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自己成長的自信和自豪感。

(四)延伸活動:和幼兒一起討論:你們真的長大了,長大了你想要干什么?你要學會干什么?從心智上進一步激發孩子對長大的渴望,我要長大,長大了我要……

幼兒園活動教案及說課稿2

一、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在經過快一學年的幼兒園生活學習中,動作發展有了相對應的進步。他們基本掌握了走跑、跳,爬等動作技能,并在各種各樣的體育游戲中已經發展起了運動能力,但是在日常活動中,我發現他們的有些基本動作如跳、鉆等,仍然不夠協調和平穩。而現,時值春末夏初,正是青蛙繁衍、蝌蚪成長的旺盛季節。所以結合季節特點和幼兒已有知識認知經驗,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小青蛙捉害蟲》

二、教學目標的制定:

我設計的本次活動目標為:

4、 學習雙腳向上跳,頭頂觸物的動作,發展彈跳能力,促進身體協調性。

5、 在觀察、練習、游戲中,逐步掌握雙腳同時向上跳(頭頂觸物)的方法。

6、 在游戲中體驗體育活動的樂趣。

小班《健康》上指出——小班幼兒應應掌握雙腳向上跳,頭頂觸物的動作技能,所以我將些做為我本次活動的學習目標。

而小班幼兒的認知水平有限,幼兒學習雙腳向上跳,頭頂觸物的動作是本次活動的新授動作,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我將在活動中以鼓勵幼兒觀察,個別示范,念兒歌、情景游戲等各種方法來突破此難點,因此對應的提出了活動的策略目標。

小班幼兒的思維正處于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度的時期,他們喜歡游戲,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游戲中學習技能,適應環境,形成經驗。所以我制定了在游戲中體驗體育活動的樂趣的情感目標。

三、活動準備:

在活動中為了引起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我進行一定的器材教具的準備,如蓮蓬長繩一根,害蟲長繩一根,平衡板二塊,荷葉若干,與幼兒相等的小青蛙頭飾若干等。

同時結合本次活動的情景貫穿,使各學科的知識能更好的融會貫通,我還做了幼兒經驗準備:如幼兒已有連續跳和走平衡板的經驗和與幼兒認識水平相符的知識準備:如帶領幼兒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四、策略:

小班孩子的活動必須有非常強的情景性,但此時的孩子對游戲自主活動能力又很弱,從來承認于印發的假想情景中,這就需要老師先創設一定的情景。我在活動主要是通過情景貫穿其中,自己扮演青蛙媽媽帶領幼兒在扮演自己喜歡的小青蛙的同時,練習雙腳向上跳、頭頂觸物的動作,讓幼兒始終保持活潑,愉快的積極情緒,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樂。

我之前也曾說過,在本次活動中幼兒學習雙腳向上跳,頭頂觸物的動作是本次活動的新授動作,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我將在活動中首先以青蛙媽媽的情景身分以鼓勵幼兒觀察動作,再結合念以兒歌淺顯易記的語言幫助幼兒分解,記憶動作要領,讓幼兒在練習、個別示范,、情景游戲等各種方法層層遞進,逐步掌握動作。

幼兒園活動教案及說課稿3

一、 活動來源:

由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各種車輛越來越多,而馬路成為了一個非常不安全的地方。斑馬線作為可以讓行人在預定時間內安全通過的通道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幼兒這一弱勢群體,他們缺乏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對其灌輸正確的交通知識就顯得極為重要。我準備在這節課上教導幼兒如何安全的過馬路,樹立起幼兒過馬路的安全意識,幫助幼兒遵守交通規則,養成正確的交通安全習慣。

二、設計意圖:

小班孩子由于年齡特點,對于保護自己,珍惜生命的意識是極其缺乏的。

《幼兒教育綱要》指出:要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學習和生活活動,滿足幼兒各方面發展的需要,要讓幼兒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識,學習保護自己。不少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來接幼兒的話,幼兒一出幼兒園就跑開了,過馬路也不肯拉著大人。為了讓幼兒感悟到生命的珍貴,萌發保護自己的安全意識,減少幼兒身心受到意外傷害的可能性。讓幼兒在有安全意識的基礎上,時時提醒自己或他人注意交通安全。為此開展了系列交通安全教育的活動。

三、重難點:

幼兒能了解斑馬線,并理解它對安全的重要性。

增強幼兒安全意識和規則意識。

制定重難點的依據是:幼兒在情感及認知方面的特點,即小班幼兒理解水平有限,對理解隱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難。

四、活動目標:

1.認識斑馬線的作用,了解斑馬線在交通安全中的重要性。

2.知道過馬路要走斑馬線,做個遵守交通規則的好孩子。

五、目標分析:

1.由于現在社會道路安全的不穩定,幼兒能夠安全暢通的通過馬路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不僅需要讓幼兒理解斑馬線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讓幼兒明白安全的重要性。養成遵守交通規則,安全自己和他人的良好習慣。

2.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準則: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

六、說課流程:

1.導入:

由故事<馬路上的斑馬線>導入。

①。向幼兒講述森林里的小動物是如何過馬路的。(是通過斑馬先生把他們一個個都背過去的。)

②。提問幼兒為什么斑馬先生能夠把他們都背過馬路而車子能夠輕易的發現。

③。講述小猴子想出把馬路刷成斑馬先生的花紋的樣子,就能避免斑馬先生每天早上的忙碌,也能讓過往的車輛看清楚是否有小動物正在過馬路。

2.內容:

①。向幼兒出示現實生活中馬路上斑馬線的圖片。

②。問幼兒有沒有見過斑馬線、哪些地方有斑馬線、他們過馬路的時候是走什么地方。

③。與幼兒討論為什么要走斑馬線。斑馬線有什么作用。

④。講解斑馬線的重要性,教導幼兒過斑馬線時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規則。

3.延伸:

與幼兒一起做<過馬路>的游戲。要求幼兒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信號燈,過馬路時走斑馬線。

七、 使用方法:

1. 直觀演示法:運用直圖片教具進行示范,引導幼兒了解斑馬線。

2. 講述法:通過生動地講述故事,來激發幼兒的情感共識,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3. 提問法: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事物,要求幼兒再現已掌握的知識,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的手段。提問在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運用了解釋性提問(如:為什么斑馬先生過馬路就容易被發現?)。在提問問題時,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比較容易的問題可讓水平比較差的幼兒回答,需要幼兒描述的問題就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像總結、歸納性的問題請能力最強的幼兒來回答,使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4. 討論法:是指讓幼兒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如:請小朋友們共同討論:斑馬線對我們小朋友的安全有什么作用?

八、 使用方法的作用:

能激發幼兒對故事的求知欲。能使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內容和想要表達的注意點。刺激了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能讓幼兒更好的表達自我的想法,為幼兒提供了講述的空間。

九、教案:

①、由故事導入

1.今天有小動物到我們班級來,他們要給我們說個好聽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馬路上的斑馬線》。

1)講述故事"有一群快樂的……主動放慢了速度"

2)小動物們是怎么過馬路的?(坐在斑馬叔叔的背上,讓斑馬叔叔馱著過馬路)

3)可是斑馬叔叔每天這么背小動物過馬路,他多累啊,你們有沒有好辦法?(幼兒想辦法)

4)你們想了很多好辦法,小動物們也想到好辦法了,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辦法。

2.講述故事"聰明的小猴子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一點也不害怕了"

1)小猴子想了個什么辦法?(在馬路上涂上跟斑馬身上一樣的白色條紋,畫斑馬線)教師出示斑馬線圖片。告訴幼兒馬路中間人行橫道上的一條條白線,就叫斑馬線。

2)為什么要叫斑馬線?出示斑馬圖片。

3)現在小動物們有了斑馬線,他們是怎么過馬路的?(看看旁邊有沒有車,再走斑馬線)

3.現在小動物們找到好辦法了,在馬路上畫上斑馬線,過馬路再也不怕了。

②、討論:斑馬線的作用

1.你們有沒有看到過斑馬線?

2.哪些地方有斑馬線?

3.你過馬路的時候是走哪里的?(斑馬線)

4.為什么要走斑馬線?斑馬線到底有什么用?

5.小結:過馬路要走斑馬線,斑馬線是專門為行人準備的,來來往往的車輛看見我們從斑馬線上過馬路,都自覺地放慢了速度,這樣我們可以放心地過馬路了。

③、游戲:過馬路。

游戲規則: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信號燈,過馬路要走斑馬線。

附:

馬路上的斑馬線

有一群快樂的小伙伴,每天早上他們都要穿過小路,去幼兒園。后來,汽車、摩托車多了起來,小路不夠寬了。大家一起動手,修了一條寬寬的馬路。早上,小伙伴們走到寬寬的馬路邊,看著來來往往的車輛,嚇得不敢過馬路。這時,一匹斑馬出來晨跑,路過這兒,說:"我來幫你們!"斑馬叔叔讓小伙伴們都爬上他的背。斑馬叔叔馱著小伙伴們踏上馬路。真奇怪,來來往往的車輛立刻發現了他們,主動放慢了速度。樹上的一只猴子看見了這一切。晚上,聰明的小猴子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用白漆在動物過馬路的地方涂上跟斑馬身上一樣的白色條紋。

第二天,來來往往的車輛看見小動物們拉著手從斑馬線上過馬路,都自覺地放慢了速度。這下好了,大家要過馬路時先看清來往車輛,再通過斑馬線,就一點兒也不害怕了。

幼兒園活動教案及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下雨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俗話說:“清明”時節雨紛紛,時下正是春雨綿綿的季節,而孩子們也異常喜愛雨天,他們常常興奮地談論著。我們不妨抓住這一季節特征,利用這一自然資源,引導孩子有意識地去觀察、感受、了解雨。

二、說情況

小班孩子年齡小,他們必須在親身體驗、探索中去發現事物的特征。下雨天,他們常常愛往雨中跑:接著雨滴、踩著水坑等等。對雨是興趣昂然、情有獨鐘。我們便可利用孩子這個興趣點,又發生在孩子周邊的生活經驗開展有益的教育活動,從而真正體現《綱要》中提出的將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精神。

三、說活動設計:

1、引導幼兒用多種感官感受雨聲、下雨時的景象,能大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2、培養幼兒對雨的喜愛之情及對自然現象的關注。

四、說設計思路:

《綱要》在教育與發展之間堅持了“既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觀點。所以設計整個活動時,我注重強調將教師作為幼兒發展的引導者,支持幼兒的自主發展,在支持中進行有效引導。活動中,我通過幾個問題的提出,引導孩子利用各種感官,去看雨、聽雨、接雨、踩雨,啟發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去充分感受、表達,實現師幼互動。

五、說活動準備:

1、選擇一個雨天開展活動。(但雨不能太大)因為在真實的情境和寬松的心理環境中,孩子更能真切和更無拘無束地去觀察、感受、表達。

2、 一些接雨的器具:如盆、碗等(可以是不同材質做的)。

3、 每個孩子準備一套雨具:一雙雨鞋、傘或雨披。

六、說活動過程:

1、看雨。首先,我讓孩子站在走廊上,直接導入課題:“看,外面下著什么?”“雨落來時象什么?”這時,孩子可利用眼睛觀察到的及平時積累的下雨經驗展開想象,如:象線、象珠子等等。

2、聽雨。“雨落下時有什么聲音呢?讓我們仔細聽一聽!”孩子對聲音是比較敏感的,根據已有經驗,他們會很快作出回答“滴答、滴答”教師這時便可啟發孩子仔細傾聽分辨下大雨和小雨時有不同的聲音,雨落在不同的地方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如:大雨是嘩啦拉、下小雨是淅瀝里;雨落在窗戶上是叮叮當當、落在樹葉上是沙沙沙沙的等等。這樣就從不同的角度讓孩子有意識地去傾聽,發展了孩子的聽覺,也不致于使答案是唯一的,而是豐富多彩的、形象生動的。

3、接雨。“讓我們用手去接一下雨,會有什么感覺?”幼兒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濕濕的、涼涼的”。同時,教師可質疑:“雨接在手里會很快掉到地上,誰有好辦法不讓雨跑掉嗎?”這時,孩子就會去找各種接雨的器具嘗試,在肯定孩子成功的同時又可結合著讓孩子傾聽雨落在不同材質的器具上又有不同的聲音。

4、踩雨。最后一個環節我會讓孩子撐起雨傘(披上雨衣),穿上雨鞋去充分感受雨、擁抱雨。他們一定會興奮地去踩水坑、拋接雨,從而進一步滿足孩子對雨的好奇、好動,將活動推向高潮,讓情感得到升華。

幼兒園活動教案及說課稿5

一、說活動目標

本次活動選取的是主題網絡中的一個內容:大班科學——萬里長城。

目標定位如下:

(1)引導幼兒了解長城是中國的代表性建筑,初步掌握其在古時、現今的作用。

(2)知道長城是由勞動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成的,激發幼兒對勞動人民的敬愛和愛國主義情感。

【分析】

要激發孩子對一種事物的熱愛必須先要認識它、了解它長城這一建筑的構造并不復雜,由烽火臺和城墻連接而成,孩子們也基本熟知。但長城存在于古時和現今的作用卻是離孩子們的生活較為遙遠的,需要教師通過多種形式來達成。因此,將活動的重點定位在“了解長城是中國的代表性建筑,初步掌握其在古時、現今的作用”。由萬里長城的學習,感受勞動人民的偉大和對祖國的熱愛需要幼兒情感的遷移。

而情感遷移對于該年齡階段的幼兒來說又是十分困難的,因為獨生子女的盛行使這些孩子自主獨立意識過于強烈,情感的激發較難,因此將其定位為活動的難點。

為解決重難點,本次活動主要采用多媒體重現的手段,讓孩子們置身于當時的場景,讓他們的鮮血在場景中沸騰起來,從而達到情感遷移的目的。

二、說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了解世界各國的標志性建筑。

2、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關于世界各國的標志性建筑、萬里長城的雄偉景象、古時人們建造長城的景象、古時抵御外敵入侵打仗時的景象、現今長城作為旅游勝地的景象。

三、說活動特色

首先是老教材與新媒介的完美結合。作為被許多教育工作者曾經反復使用的老教材,如何上出新意,如何挖掘其適合現今社會的教育價值至關重要。本次活動運用最新的教學媒介——多媒體課件,重現了古時人們的建造場面,古時長城抵御外敵入侵時的場景,使孩子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該老教材的獨特魅力。原來長城是如此雄偉,它能發揮這么大的作用,中國人是這么偉大,這一切目標的達成都得歸功于新教學媒介帶來的感官享受。

其次。突出情感教育功能。活動始終圍繞著中國的萬里長城——人類的驕傲開展,包括長城在古時、現今的作用,都為更好地抒發情感做了鋪墊。




253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阳市| 开阳县| 庆阳市| 沧源| 澄江县| 政和县| 丁青县| 鄱阳县| 册亨县| 和田县| 达拉特旗| 竹溪县| 门头沟区| 河津市| 龙海市| 广水市| 太白县| 从江县| 井研县| 永福县| 邳州市| 安达市| 麟游县| 武穴市| 阜新市| 海原县| 微山县| 牙克石市| 陇川县| 罗山县| 碌曲县| 登封市| 博客| 嘉兴市| 香港 | 广平县| 财经| 德阳市| 乌苏市| 黄浦区| 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