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自然災害安全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防自然災害安全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防自然災害安全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有哪些自然災害,以及它們給環境和人類的生存帶來哪些影響。
2、通過學習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進而用實際行動保護環境。
【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各種自然災害,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用實際行動去保護環境。
【教學準備】 搜集相關資料 、圖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調查了解
1、在你的生活的地方有哪些環境問題?
2、你知道自然災害與環境保護有什么關系嗎?
學生討論、交流。
二、案例分析(教師出示相關視頻:我國的自然災害)
談談我們當地的自然災害和環境問題。
人類的哪些活動會影響到環境,甚至導致自燃災害的發生?
學生閱讀后結合實際回答(如亂砍濫伐、亂扔垃圾、排放廢水廢氣廢渣等)
三、探究新知
在保護環境中,我們還準備做什么?(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四、拓展實踐
1、討論所在地區不同季節有哪些自然災害
2、觀看一些保護環境的書籍、電影并寫下自己的.讀后感或觀后感。
五、總結
同學們,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讓我們保護環境,減少災害,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
防自然災害安全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的:
讓學生懂得雨、雪、霧氣天和夜間出行的有關安全知識,提高學生自護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查閱特殊天氣給車輛、行人帶來影響,以及如何確保安全出行的相關知識。
教師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1、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你們想聽嗎?
2、學生看課件,聽故事。(故事內容見教材35頁)
二、討論交流
1、聰明的小朋友說說看:爸爸今天為什要安安這樣打扮?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小結,課件出示要點:
(1)為什要穿上黃色外套?在雨雪、霧氣天和夜間,司機行車時的視線較差,所以在雨雪、霧氣天和夜間出行最好穿上鮮艷的衣服,以便司機盡早發現目標,提前采取措施。
(2)為什么要穿上防滑雨靴?雨雪天氣,因為路上較滑,最好穿防滑雨鞋。
補充介紹:專業人事介紹,冰雪天氣步行盡量不要穿硬底鞋和光滑底的鞋,要穿防滑的鞋子,有的'人還琢磨出了防滑的好辦法,比如在鞋子外面再套一雙舊襪子,或者在鞋子上綁上幾道布帶或麻繩,這樣大大提高了鞋子與雪地的摩擦力,不容易滑到。
(3)為什么要帶手電筒?特殊天氣和夜間出行,要走在顯眼處,黑暗的地方要用手電筒等照明工具。
3、誦讀兒歌
雨雪霧天視線差,走在路上要小心;夜行服裝要鮮艷,黑暗道路莫行進。
三、經驗交流
雨雪、霧天如何安全出行?把你的經驗或查找的資料與同學們分享吧!先小組內交流,再由小組派代表參加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出示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圖片:
1、衣著、雨具或傘不要遮擋視線和聽覺。行走時,不要為躲避路面泥水、道路障礙或車輛濺起的泥水、塵土而突然進入機動車道或橫穿道路。
2、夜間視線不良時要注意路面井蓋和道路障礙,防止跌入或摔倒,更要防范由于視線不良,駕駛員觀察不清而遭遇車禍。
3、霧氣天在路上心走,要注意觀察車輛的燈光。因為霧天行駛中的車輛會開防霧燈、尾燈、和小燈,以警示其他車輛和過往的行人。
4、冰雪天步行,要“防滑”盡量踩在厚厚的積雪上,注意避開浮水和積水;要“防砸”盡量遠離樹木和高處建筑;要“防磕”注意低洼、井蓋、建筑材料上的釘子等。
四、知識競賽
1、教師宣布規則:各小組派一名代表回答,答不出來,同一小組的可以幫忙。
2、競賽題目:
(1)小明雨霧天氣出行應該穿什么顏色的衣服?
A、白色
B、灰色
C、黑色
D、黃色
(2)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夜晚應盡量要走燈光明亮、行人較多的道路,避免在過于僻靜的道路行走。
B、夜晚行走時,不要走機動車道,要走人行道,并且盡量靠里側行走。C、夜晚出行可以佩戴貴重的首飾,攜帶較多現金。D、深夜不要到樹林茂密的公園、僻靜的道路散步、玩耍。(3)關于雪天出行不正確的做法是:A、穿塑膠或是牛筋底的鞋子
B、不管是開車、騎車還是走路,都要:慢慢的走、認真的走、守法的走C、橫過道路時,要先站在路邊上調整好雨帽、雨傘的角度,使其不遮擋視
線,先左后右觀察確無車輛駛來時,方可小心通過。
(4)霧靄天氣出行應注意:
A、佩戴口罩B、盡量避免去人多的地方C、老人、小孩以及呼吸道患者可以外出D、開車前要將擋風玻璃、車頭燈、尾燈擦拭干凈。
五、教師總結
特殊天氣和夜間小朋友們盡量不要單獨外出,如果是上下學或者必要的出行,一定要記住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采取防護措施,確保出行平安!
防自然災害安全教案(精選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看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風。
2、對臺風的形成及危害有初步的了解。
3、把握基本的自保方法。
4、能夠用不同形式大膽的表達自己對臺風的看法。
活動預備:
氣球、風鈴、電風扇等實物、圖片。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老師逐一出示物品:氣球、風鈴,風箏然后老師請出一位神奇的伴侶,看它來了,知道它是誰嗎?引出風
1、引導幼兒觀看這些物體的變化都是由于風來了。
2、引導幼兒思索風是怎么樣的呢?突出風是看不見,摸不著,抓不住的東西師可是我們可以用眼睛看到風的蹤跡,用身體感受到風,(如沒風用電扇)
二、引出不同種類的風,了解風學問,知道臺風是怎樣形成的?
1、讓孩子大膽的說出臺風來時的感受用聲音表情動作來表現物體在臺風中的情景。同時誦讀一段文字內容為:臺風來了,臺風來了,它卷起的飛沙走石像瘋狂的野獸處處破壞,處處毀滅,房上的`瓦片飛了,窗上的玻璃破了,大樹被高高卷起又狠狠的摔下。
2、讓幼兒觀看錄像,與孩子一起說說說說感受。
3、準時教授孩子在臺風中愛護自己的方法。
三、傳授繪畫方法:
引導孩子用圖畫表現自己眼中的臺風,并展現孩子的作品。
活動延長:
1、在區角增設其它氣象災難引導幼兒探究不同的氣象災難。
2、指導力量強的幼兒進行安圖標設計并進行作品展現。
防自然災害安全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人們在災難面前團結一致、萬眾一心,戰勝困難,重建家園的感人事跡,懂得危難之中人們的互助是一種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
2、體會人們再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
教學重點:
通過了解人們在災難面前團結一致、萬眾一心,戰勝困難,重建家園的感人事跡,懂得危難之中人們的互助是一種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體會人們再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老師用用充滿激情的語調,講災難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1、學生看圖,看看人們在災難面前是如何做的?
2、再仔細讀書,看看還有什么感人的事跡發生?
3、過渡:像這樣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場面,這種先人后己,把危險留給自己的情景還有很多。看到這些場景,聽到這些故事,心中一定有許多的感想,請同學們在空白處填寫出來。
二、學生主動探索
1、在災難面前,災區人民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國家和社會給予災區什么樣的幫助?
2、指導學生看圖。
3、我們能為災區的人民做點什么嗎?
三、升華主題:
1、請同學們看圖,災后,在各方人們的努力下,災區變成了什么模樣?
2、學生匯報。
3、揭示主題:這就教災害無情人有情舉辦“災害無情人有情”的圖片、照片展。
給災區的小朋友寫一封信,鼓勵他們戰勝困難,并和他們交上“手拉手”的好朋友。
防自然災害安全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 了解和認識自然災害的概念和種類;
2. 掌握一些減輕自然災害的方法和措施;
3. 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安全意識。
教學內容:
1. 自然災害的概念和種類;
2. 減輕自然災害的方法和措施;
3. 安全意識和環境保護。
教學步驟:
Step 1: 導入(5分鐘)
通過展示一些自然災害的圖片或視頻,引發學生對自然災害的興趣和思考。引導學生討論自然災害的種類和對人們的影響。
Step 2: 知識講解(15分鐘)
教師講解自然災害的概念和種類,如水災、地震、火災等。并介紹每種災害的特點和對人們生活的威脅。
Step 3: 方法和措施(15分鐘)
教師講解減輕自然災害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預警系統、提高居民自救能力等。學生可以參與討論,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Step 4: 安全意識和環境保護(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如遇到地震時要躲避可砸碎的物體、及時報警等。教師還可以介紹一些環境保護的方法,如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等。
Step 5: 總結(10分鐘)
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強調重要知識點和方法措施,并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應用所學的知識。
教學延伸:
1. 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查閱資料,了解全球各地常見的自然災害,并進行分享。
2. 學生可以制作海報或宣傳冊,宣傳自然災害的防范和減輕方法,提高周圍人們的安全意識。
3. 對于存在自然災害風險的地區,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了解災害預防和救災工作。
教學反思:
本教案主要通過講解和討論的方式,使學生了解自然災害的概念和種類,并掌握一些減輕自然災害的方法和措施。通過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安全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多給學生參與和發言的機會,讓他們積極思考和討論,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防自然災害安全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初步知道地震的原因,以及預防地震傷害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震的成因
教學難點:
地震時如何求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
“同學們你們想了解地震的有關知識嗎?”
二、新授
1、了解地震成因初步了解地震是由板塊和板塊之間的擠壓造成 的(也叫彈性回跳說) 。
2、地震既然對人類和大自然造成了這么大的傷害,那么我們應該 如何來預測地震,從而盡量 減少地震災害呢?
1)東漢時的張衡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地震的預測了,現在的 科 學能使我們盡快了解地震的產生時間, 但是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和現象 也可以使我們提前知道地震即將發生。師生一起討論其他地震前預示現象。
2)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地震的過程。教師講解,使學生對引起地震災難的縱波(P 波) 、橫波(S 波)有一個基本概念。縱波(P 波) :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顛簸。 橫波(S 波) :速度慢,引起地面水平(左右)方向搖晃。 體波:P 波和 S 波統稱體波。在地球內部傳播。 面波:體波到達地表后激發的次生波——面波。它沿地表傳播, 速度慢,對地面的破壞作用 較大。
3 )我們了解了地地震的相關知識,那我們遇見地震時候該如何 、 自救呢?了解逃生基本要領,學生和教師一起學習,相互討論包括如何 抓緊時間逃生,哪些地方相對安全等。 提問:地震來臨時我們應該怎樣自救? 同學們相互討論
三、鞏固逃生要領 地震的求生方法:
⑴地震時,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 12 秒鐘的時間,此時要保持冷靜,12 秒鐘內要 因地、因時地作出 瞬間避險抉擇;
⑵不要擁擠在樓梯,過道上;
⑶撤到室外或正在室 外的人員,要選擇空曠地帶避;
⑷不要盲目破窗跳樓;
⑸不要在高 樓、煙囪、高壓電線、狹窄巷道、橋梁等處停留;
⑹避震時,要注 意保護頭部;
⑺地震發生時,應及時采取正確措施,緊急避險。來 不及撤離,應就近避震。
四、全課總結
五、作業:
地震在甘肅容易發生嗎?請大家到課后去尋找答案。
防自然災害安全教案(精選篇7)
一、活動目標
1、知道在下雪天要注重的安全常識。
2、在成人的激勵下,愿意嘗試解決下雪天遇到的小艱難。
二、活動打算
1 、恐龍玩具一個動畫故事[小恐龍的一天]
2 、收集人們在雪天活動的圖片。
三、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此刻是什么季節?那,你們喜愛冬天嗎?為什么?小恐龍也很喜愛冬天,尤其是喜愛下雪的天氣,但是,下雪卻給它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麻煩,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講述故事[小恐龍的一天],使幼兒了解在雪天活動時,可能呈現的不安全事項。
提問:
1、森林里下雪了,小恐龍感覺非常非常冷,怎樣讓它暖和起來呢?
2、恐龍寶寶在玩打雪仗的游戲,發生了什么事情?
3、恐龍又到冰面上玩,接著又發生了什么事情?
4、小恐龍做的對不對?那么你們在下雪天是怎樣做的呢?引導幼兒結合自己,談談自己在下雪天會遇到的艱難,以及解決的方法。
(三)出示“人們在雪天活動”的圖片,讓幼兒判斷對錯,并說出理由。
1、打雪仗時,往同伴的頭上臉上扔。
2、獨自到冰面上玩,追逐打鬧。
3、下雪后,在馬路上奔跑。
4、玩雪后,直接將手放進熱水里泡。
5、下暴雪后,在大樹下廣告牌下面玩耍。
6、不戴帽子手套,外出玩耍。
小結:下雪天,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但是也要注重安全。下雪天出去玩,要注重穿上防寒保暖的衣服,戴上手套帽子圍巾,以免凍傷。小朋友不能獨自到冰面上玩,以免發生兇險。打雪仗時,不要往別人的臉上頭上扔,以免打傷。玩玩雪后,一定要搓搓手,不能將手直接放進熱水里。
(四)教師示范講解凍傷摔傷后怎么辦。
1、冬天,手凍傷了怎么辦?
在嚴寒的冬季外出活動,經常凍得手腳發僵。手腳凍僵了,千萬不要在爐火上烤或者在熱水中浸泡,那樣會形成凍瘡甚至潰爛。那么,什么是正確的.方法呢?
(1)回到溫暖的環境中去,使凍僵部位的溫度慢慢回升。
(2)假如在野外,應當設法用大衣等將手腳包裹起來。
(3)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手搓,通過摩擦增加溫度,促進血液循環,恢復正常。
2、雪天滑倒,怎么辦?
不小心滑倒,我們不要用手腕著地,用手掌著地,那樣簡單會把手腕扭傷。假如摔得嚴重時,要趕緊撥打急救電話,住院治療。
3、師生制作“防滑”標志,在的樓梯口簡單滑倒摔傷的地方張貼。
(五)學習兒歌:[雪天安全歌]
下雪天,要慢走,躲讓汽車保平安。
湖面結冰要離遠,路上打鬧有兇險。
人生命,大于天,時時刻刻重安全,這樣人人才平安!
(六)小結
今天,我們了解了有關下雪天的安全常識,期望小朋友們在下雪天,都能加強自我防護意識,能夠安安全全快快樂樂的度過整個冬天。
防自然災害安全教案(精選篇8)
一、班會目的
向學生宣傳避險逃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緊急避險能力。
二、班會準備
1、班會課前收集有關汶川地震,泥石流,日本地震等圖片資料
2、制作ppt課件
三、班會程序
1、導入班會主題。
2、用ppt課件展示收集的圖片資料,了解地震的危害。
3、介紹地震逃生知識并叫學生演示逃生方法
地震應急的求生方法。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發生地震,要迅速鉆到床下、桌下,同時用被褥、枕頭、臉盆等物護住頭部,等地震間隙再盡快離開住房,轉移到平安的地方。地震時如果房屋倒塌,應呆在床下或桌下千萬不要移動,要等到地震停頓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住在樓房中,發生了地震,不要試圖跑出樓外,因為時間來不及。最平安、最有效的方法是:及時躲到兩個承重墻之間最小的'房間,如廁所、廚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間側的墻角,并且注意保護好頭部。千萬不要去陽臺和窗下躲避。
〔3〕、如果正在上課時發生了地震,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亂跑或爭搶外出。靠近門的同學可以迅速跑到門外,中間及后排的
同學可以盡快躲到課桌下,用書包護住頭部;靠墻的同學要緊靠墻根,雙手護住頭部。
〔4〕、如果已經離開房間,千萬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東西。因為第一次地震后,接著會發生余震,余震對人的威脅會更大。
〔5〕、如果在公共場所發生地震,不能驚慌亂跑。可以隨機應變躲到就近比擬平安的地方,如桌柜下、舞臺下、樂池里。
〔6〕、如果正在街上,絕對不能跑進建筑物中避險。也不要在高樓下、廣告牌下、狹窄的胡同、橋頭等危險地方停留。
〔7〕、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應先設法去除壓在腹部以上的物體;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煙塵窒息;要注意保存體力,設法找到食品和水,創造生存條件,等待救援。
防自然災害安全教案(精選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地震發生時的自我保護措施和應對地震后被壓埋的方法。
2、發現周圍人群應對地震的措施中存在的問題。
3、通過小組合作,了解地震發生時應如何自我保護。
4、通過調查研究了解我們周圍人對地震的預防措施。
教學重點:
了解地震發生時的自我保護措施和應對地震后被壓埋的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判斷我們在地震中的作法是否正確有效。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上網收集有關地震對人們造成的影響的新聞和地震的真實案例。
教師準備:
收集有關地震的圖片、錄像等資料。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1、觀看教師出示的的'反映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影響的圖片和錄像。
2、閱讀“案例聚焦”中的案例。
3、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有關地震的新聞以及關于地震對人們生活影響的資料。
二、學習地震有關知識
1、小組合作討論:遇到地震時自己可能會怎么做?
2、將自己的做法與“智慧加油站”中的做法進行對比,找出存在的差異,看看哪種方法更合理。
三、調查分析防震避險措施
1、列出對各項措施的判斷依據。
2、設計調查問卷,從自我保護知識、逃生措施、應急物品準備、疏散路線等方面了解人們的防震意識。
3、整理調查結果,討論人們防震意識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意見。
四、開展班級防震演練
1、列舉學校的地形特點及教室所處的地理位置,找出地震發生時的安全躲避位置與適合的逃生路線,確定防震方案。
2、開展防震演練。
3、討論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和可能會帶來的不良后果,提出改進建議,完善地震的應急措施。
五、課后拓展
與家庭成員一起從防震用品、安全躲避位置、逃生路線等方面制訂家庭防震計劃。(應確定防震計劃中各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據課堂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合理的建議。
防自然災害安全教案(精選篇10)
一、教學要求: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初步知道地震的原因,以及預防地震傷害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Flash動畫和圖的啟發下,想像地球內部的運動。
3、向學生進行科學自然觀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點:
地震的成因。
三、教學難點:
地震的求生。
四、教學準備:
flash課件、ppt圖片、記分牌。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想了解地震的有關知識嗎?
(二)新授
1、了解地震成因初步了解地震是由板塊和板塊之間的擠壓造成的(也叫彈性回跳說)。
2、地震既然對人類和大自然造成了這么大的傷害,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預測地震,從而盡量減少地震災害呢?
(1)東漢時的張衡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地震的預測了,現在的'科學能使我們盡快了解地震的產生時間,但是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和現象也可以使我們提前知道地震即將發生。老師和學生一起觀看Flash課件:恐怖的地震(求生篇前),并嘗試一起討論其他預示現象。
(2)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地震的過程。使學生初步了解縱波、橫波、體波和面波基本知識。教師對這部分知識做相應講解,使學生對引起地震災難的縱波(P波)、橫波(S波)、體波和面波有一個基本概念。
(3)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員,要選擇空曠地帶避;
(4)不要盲目破窗跳樓;
(5)不要在高樓、煙囪、高壓電線、狹窄巷道、橋梁等處停留;
(6)避震時,要注意保護頭部;
(7)地震發生時,應及時采取正確措施,緊急避險。來不及撤離,應就近避震。
六、作業:
地震在漢中容易發生嗎?請大家到課后去尋找答案。
防自然災害安全教案(精選篇1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地震科學相關知識,包括地震的科學研究、地震監測等。
2.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提高科學認識。
3.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究科學,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學內容
1.地震科學的發展與研究
2.地震監測技術
3.地震對科學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
1.講授法:講解地震科普知識。
2.實驗觀察法:設計一些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學習地震監測的原理。
3.互動討論法:通過小組討論和學生發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能力。
四、教學過程
1.引入
播放一段介紹地震科學的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
2.講授
(1)地震科學的發展與研究
地震科學發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地震科學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和演變規律,為預測和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2)地震監測技術
地震監測技術包括地震儀、地震臺網、衛星測震、地震探測等,這些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及時準確的地震信息。
(3)地震對科學的意義
地震對科學的意義在于加深我們對地球內部構造和大自然變化規律的認識,同時有助于我們對人類歷史和地質歷史的理解。
3.實踐
設計一些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學習地震監測技術和原理,例如使用手搖電筒模擬地震儀的工作原理。
4.互動討論
通過小組討論和學生發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能力,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地震科學的發展和研究,學習了地震監測技術,了解了地震對科學的意義。希望同學們能夠加強自主學習,積極探究科學,提高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