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美術教案 >

端午節關于美術的教案

時間: 新華 美術教案

編寫教案有助于教師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學更加規范化和科學化。端午節關于美術的教案應該寫成什么樣的?快來看看端午節關于美術的教案,本文為你提供端午節關于美術的教案寫作技巧和示例!

端午節關于美術的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練習身體側滾的動作并掌握動作要領,提高身體的靈活、協調和平衡能力。

2.大膽嘗試合作、敢于挑戰,能合作完成向中心側滾完成一個夾心粽任務。在包粽子的游戲中.

3.樂意參與到游戲中,感受合作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長短不一的廢舊橫幅布若干,活動前檢查場地上是否安全,幼兒的衣著、鞋襪是否合適。

活動建議

1.創設“粽子王國舉行粽子展覽會”情境,帶領幼兒熱身,重點活動上肢、下肢。

小朋友們,今天粽子王國要舉行粽子展覽會,讓我們一起去參加吧,引導幼兒隨語言提示做側身走獨木橋、跑步助跳過小河,蹲走過山洞等,進行上肢下肢及全身動作練習。

2.創設“變身粽寶寶”游戲情境,引導幼兒用橫幅做粽葉、小朋友做糯米,大膽探索包粽子的方法。

進入粽子王國有一個要求,每個人都要把自己變成粽寶寶,請你選一塊橫幅,想辦法把自己變成粽寶寶吧。

(1)分發廢舊橫幅,人手一張,引導幼兒探索自己包粽子的方法。引導幼兒躺在粽葉的一端,用一只手把粽葉固定,然后側滾,在滾了半圈以后記得把手伸出來,然后一直側滾,直到把粽葉裹完。

(2)創設情境:粽子展覽會就要開始了,可是參加活動有一個要求,包粽子速度快的選手才能參加,下面讓我們比一比吧,引導幼兒進行個人包粽子比賽。

(3)幼兒自由包粽子,教師指導,鼓勵孩子解決游戲存在的問題。

4.合作包粽子,介紹游戲規則

創設情境:粽子王國展覽會開始了,今天要展覽的的是夾心粽子,請粽寶寶想辦法變成夾心粽粑。

(1)自由選擇好朋友,兩個孩子合作包夾心粽子,指導孩子從粽葉兩端向中間側滾,直到把粽葉滾完。

(2)合作包夾心粽子

(3)聽音樂,玩游戲。

5.創設粽子王國游玩的游戲情境,帶領幼兒進行放松活動,請幼兒互相捶打四肢,在愉快的情緒中結束游戲活動。

端午節關于美術的教案篇2

設計意圖: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過端午節是我國兩千多年來的習慣,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生活經驗,今年端午節我們即將開展“粽子飄香”的活動,讓小朋友們在活動中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引導幼兒學習簡單地包粽子(折紙),并進行線描裝飾。

3、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粽子飄香》、《屈原的故事》的欣賞課件,長條狀的紙條與幼兒人數相等,彩帶、油性筆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

師:小朋友,明天我們因為什么節日放假呢?(端午節)那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有三角形的、有四角形的、有長條形的等等,并且有多種口味的,有肉粽、有豆沙粽、有紅棗粽等等。

二、故事欣賞。

師:那你們知道端午節這一天為什么要吃粽子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段故事,聽完你就知道為什么了。

1、幼兒欣賞故事內容。

2、提問。

①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②端午節這一天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活動啊?(飲雄黃酒、賽龍舟、佩香囊、戴五彩線等等)

三、教師示范講解:

師:為了表示我們對屈原敬佩與緬懷之情,讓我們也一起來學包粽子好不好?

——教師示范講解:

1、先將紙條一端折成一個三角形;

2、順著三角形的一邊正反來回折,將整張紙條折成連續的多個三角形;

3、打開三角形;

4、在紙條的起端,順著折縫攏成一個立體的形狀,似錐形;

5、順著紙條上的縫往上卷繞,將紙條末端插入縫中;

6、用油性筆進行線描裝飾;

7、用彩帶捆綁裝飾。

四、幼兒制作粽子,教師巡回指導。

端午節關于美術的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體驗過端午節的快樂,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2、認識目標: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及民間習俗。

3、能力目標:主動參與端午節活動,能與同伴交流分享有關端午節的經驗。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與家長共同進行有關端午節的調查及信息采集。

2、物質準備:艾草、粽子、香囊等物品,端午節來歷的圖片;賽龍舟視頻等。

活動過程:

1、以視頻導入,激發幼兒對端午節興趣。

(1)引導幼兒觀看賽龍舟視頻。

(2)提問:你看到了什么?這是什么比賽?為什么要賽龍舟?

2、引導幼兒交流、討論,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1)鼓勵幼兒結合調查表及信息資料,以小組形式交流分享已獲得的相關經驗。

(2)提問:什么時間過端午節?端午節是怎么來的?

(3)教師結合圖片,以故事形式與幼兒共同梳理、提升經驗。

3、以多種形式幫助幼兒了解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1)提問:端午節人們會做哪些事?

(2)引導幼兒結合艾草、粽子、香囊等物品,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3)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現人們過端午節的習俗。

(4)梳理提升經驗。

4、幼兒品嘗并交流各種風味的粽子,感受和體驗節日的快樂。

活動延伸:

美工區:為大家準備制作粽子的材料,區域活動時可以嘗試做粽子。

建構區:提供龍舟圖片,鼓勵大家搭建龍舟。

端午節關于美術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用輕快活潑的聲音演唱歌曲《包粽子》,從而表達對江南的真摯情感,并通過對歌曲的學習,豐富有關端午節的知識。

2、通過引導學生自編動作來表現歌曲,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3、通過看、聽、唱、動等音樂學習活動,讓學生對江南的名勝、民俗有一定了解,鑒賞能力有所提高。

4、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5、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學會用輕快活潑的聲音演唱歌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編活動。

教學難點

1、襯詞及二聲部的演唱

2、吐字的清晰度

3、延長音的認識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打擊樂器等

教學內容

唱:《包粽子》

聽:《紫竹調》《茉莉花》

看:江南美景、江南舞蹈

動:表現歌曲

教學過程

播放《紫竹調》背景音樂,學生進入課堂。

一、創設情境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音樂是著名的《紫竹調》,你知道它是流傳于什么地方的民歌?它又帶給你什么感受?

生:流傳于江南地區。給人輕快、流暢的感覺。

師:是呀,《紫竹調》是一首具有濃郁江南風韻的歌曲,江南如歌、江南如夢,江南就像是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長卷,同學們,接下來就讓我們隨著柔美的小調一起去江南走一走。(播放課件)

師:感覺怎樣?想說些什么?

生: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二、導入歌曲

師:江南不僅歌美、景美,舞也美,咱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江南的舞蹈,猜猜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包粽子。

師:伴隨著初夏的涼風、飄香的粽葉,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包粽子,遠在他鄉的人們也會回來和家人團聚,一起分享端午節的快樂,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包粽子的快樂情景。

三、新歌教學

1、初聽歌曲《包粽子》(播放課件)

課件出示問題

1:這首歌帶給你什么感受?

生:感覺很歡快。

課件出示問題

2:哪句話最能體現民族風味?

生:最能體現民族風味的是“七不龍咚采咚采,八不龍咚采呀”

師:你們的小耳朵真靈!跟我的節奏來讀一讀。

師簡介襯詞:“七不龍咚采咚采,八不龍咚采呀”是襯詞,它沒有實在的意思,但在歌曲中具有烘托氣氛,突出地方民族風格。表現了人們敲鑼打鼓,歡慶節日的喜慶場面。

2、復聽歌曲,教師范唱

聽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緒,進一步提出要求。

師:剛才老師在哪段后面加了三角鐵?

師解釋,(課件出示)歌中不唱的部分叫間奏。

師:除了加上碰鈴,你還可以加上什么動作?

學生創編,如加上包粽子的動作,拍手的動作,繞舌的動作……

師:歌詞有哪些還不理解?

生:汨羅江在哪?

師:汨羅江位于湖南省東部,它的兩岸桃紅柳綠,民風淳樸,水草肥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提到汨羅江,我們不得不提到古代的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課件展示簡介屈原和端午節的來歷。)

3、跟琴學唱歌曲

教師用稍慢的速度彈伴奏,學生輕輕學唱。解決吐字清晰的難點。

4、分聲部學唱

跟老師用稍快的速度分聲部演唱,學生唱第一聲部,教師唱第二聲部。

(課件出示)師:兩個聲部起到了烘托作用,令歌曲更有表現力,誰愿意跟我來唱第二聲部?

讓自愿的學生學習第二聲部,再分聲部合唱二聲部的地方。

師:你覺得還有什么地方有困難?

生:最后的音為什么要唱那么長?

(課件出示)延長音:時值一般增長原音符時值的一半,所以要唱五拍。寄托了人們對遠在他鄉的親人的思念之情。

5、學生用輕快活潑的聲音完整演唱歌曲。

6、表現歌曲

師:同學們的歌聲真是太好聽了!從大家的歌聲中我已經感受到那香噴噴的粽子味了,也許用歌聲還不足以表達我們對江南的喜愛,那么我們還可以用什么形式來表現歌曲呢?(分組討論,請同學們說一說)

生:我們想邊唱邊表演。

生:我們想用打擊樂器給歌曲配伴奏。

教師引導學生做一做。師:你打算在哪兒加伴奏?用什么樂器?怎樣做?

小組內的同學自由結合,練習歌曲,教師巡回指導。

請小組上臺表演,師生簡單點評。

7.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歌曲。(播放課件)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初步了解了江南的美,知道了我們的江南水鄉不僅景美,樂美,而且歌美,舞美,你們的表演也非常精彩,從你們的創編、演唱中充分流露出你們對江南的.喜愛之情,讓我們為生在江南,長在江南而感到自豪吧。

教學反思:

在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中,孩子們在濃濃的節日氣氛里學習了包粽子,既鍛煉和發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又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獲益匪淺。

端午節關于美術的教案篇5

第一階段:聯結與建構

教學目標:

能對端午節的習俗理解圖畫的含義;能朗讀兒歌,感受兒歌朗朗上口的特點;能理解“掛”、“纏”、“系”等詞語的含義;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出完整的故事;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掛香蒲、劃龍舟等。

教學過程:

導入活動:教師說一個掛于粽子的謎語,請幼兒猜猜謎底。示范:“四個角、四個面、六條棱;外面穿著一件綠大衣,中間系著一條白腰帶;摸上去軟綿綿,掂一掂沉甸甸。”(向幼兒展示彩線紙粽子)這個粽子是老師用彩線和紙做的,你還見過什么樣的粽子?你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前幾天,我們一直在聽一首兒歌《端午節》,下面我們一起再來聽一遍吧。(播放兒歌的VCD,只播放聲音,不播放畫面。)兒歌中說過端午節的時候要做什么呢?我們一起看看大書。

閱讀圖畫:

封面:封面上有誰?背著的背簍里有什么?她手里拿著什么?她會用這些葉子做什么?她的表情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我們看看書名叫做《端午節》,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時哪天嗎?對,封面上寫著呢,端午節是每年的陰歷五月初五。

第一頁:桌面上有什么?是用來做什么的?桌面的左邊是誰?表情如何?心理怎么想的?(揭示文字,將文字讀給幼兒聽,同幼兒討論桌面上是什么,用來做什么。)

第二頁:小女孩在做什么,表情如何?媽媽在做什么?這頁對應的兒歌中的哪一句?為什么?(揭示文字,將文字讀給幼兒聽,請幼兒指出香蒲和粽子。)

第三頁:媽媽和小女孩在做什么?這頁圖畫對應的是兒歌中的哪一句?為什么?(揭示文字,將文字讀給幼兒聽,請幼兒在畫面上指出五色彩線。)

第四頁:這幅畫對應的是兒歌中的哪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揭示文字,將文字讀給幼兒聽。)小女孩腰間掛的是什么,手里拿的是什么?學一學她的表情和動作。我們為什么要掛香包呢?

第五頁:圖畫上有誰?他們的表情和動作是怎樣的?他們為什么要這么高興呢?她們要去做什么?(把文字讀給幼兒聽)她們要去看什么呢?小姑娘手里拿的是什么?畫面右上角是什么?

第六頁:她們要去看什么呢?你能用兒歌中的話把這頁的內容概括一下嗎?你見過賽龍舟嗎?

第二階段教學:閱讀與反思

教學目標:

初步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如賽龍舟、戴五色彩線、掛香鋪等;補充關于端午節的背景知識;能有感情地朗讀兒歌。

教學過程:

閱讀文本和小書:教師為幼兒朗讀幾份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的端午節的背景知識,可以請幼兒補充自己知道的部分,也可以請幼兒提問不清楚的地方。

教師出示大樹,和幼兒一起完整朗讀兒歌一次;教師將小書發給幼兒,請幼兒自行閱讀幾分鐘,然后和幼兒一起觀察小書:書中有只動物每頁都出現,它是誰,它在做什么?請你在每頁上找出來;教師帶領幼兒逐頁翻看大書,討論關于端午節的背景知識。

第一頁:端午節在什么時間?我們說過是每年的陰歷五月初五。它是在什么季節呢?

第二頁:我們為什么要吃粽子、掛香蒲?你知道還要帶什么東西嗎?

第三頁:為什么要佩戴五色彩線(五色即青赤黃黑白)?為什么要掛香包?為什么端午節會賽龍舟?

教師再完整帶領幼兒朗讀兒歌數次,提示幼兒注意朗讀的語氣和節奏。

端午節關于美術的教案篇6

一、活動目標:

1、體驗民俗文化,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2、喜歡勞動,樂于參加家務。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4、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活動。

5、通過討論,激發過節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過節。

二、活動準備:

視頻(端午節:如何包粽子)粽葉、細線、已經弄好的粽子餡、安全剪刀、盆子。

三、活動過程

1、導入部分

老師:小朋友們好!端午節快到了,老師家里要來客人,小朋友們說說老師應該做什么招待客人呢?

小朋友:粽子。

老師:小朋友們真聰明,給老師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可是老師還有一個大難題,小朋友們愿不愿意幫助老師啊?

小朋友:愿意。

老師:老師家要來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個人包粽子,忙不過來,小朋友們可以和老師一起包粽子嗎?

小朋友:可以。

老師:小朋友們真好。可是你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嗎?(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沒有關系,下面來和老師一起一起看一個動畫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觀看視頻,了解端午節由來以及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

老師:看了動畫片,小朋友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會吃粽子了吧?小朋友們回家后可以講給爸爸媽媽聽聽看。下面我們再看一個視頻,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們可要幫助老師喔。(放視頻)老師:小朋友們,看看那你們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現在我們就要用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大家一起來。老師先給大家示范一下。

(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使用剪刀。通過視頻學習及老師的示范,部分幼兒能自己摸索著包出一個大概,對于還不會或者無從下手的幼兒采用同伴幫助及老師指導,確保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老師:哇,__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學習,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結束部分老師總結:哇,小朋友們真是能干,包的粽子讓老師忍不住要流口水啦。這下老師不用擔心沒法招呼客人了。謝謝小朋友們。希望大家能度過一個愉快的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粽子香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

活動延伸

告訴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粽子吃,并給爸爸媽媽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端午節。

活動反思

在設計活動的的時候想到剛剛過去的端午節,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由于自己本身也沒有包過粽子,不知道包粽子是難是易。

端午節關于美術的教案篇7

教學目標:

幫助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及愛國熱情,并在解說當地過端午節的習俗中增長歷史知識。

教學重點:

學社自己動手做“龍舟”、“粽子”。

教學難點:

學生合理利用廢舊物。

教學方法:

討論、練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農歷五月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又稱作端午節、午日節、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基本相同。在每年這一天,大家會進行一些掛艾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佩香囊等活動。板書課題。

二、授課

1、討論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來歷據說是為了紀念歷史上的民族詩人屈原,當年楚人因為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還不見蹤跡,而這便成了”龍舟競渡的起源。同時人們還煮了許多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久而久之,每年農歷五月五,人們都用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提問:同學們知道端午節還有什么習俗嗎?

“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傳統的香囊內有香料,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串,形形色色,玲瓏悅目。”

2、讀兒歌

“五月五,過端午,鑼鼓喧天賽龍舟,掛艾葉,佩香囊。家家戶戶扎粽忙。”

3、老師示范

1)將紙杯剪開;2)用膠水粘好;3)用吸管做船槳;4)做龍頭和小人。

4、學生討論,嘗試做。

5、示范做粽子

1)把紙裁成長方形;2)連續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來做粽子,再用繩子綁好。

6、小組制作

1)選擇合適的廢舊掛歷、包裝紙、彩色絲線或毛線,做個紙粽香囊。

2)用紙杯和吸管來做一只“龍舟”。

7、老師指導

點評作業

8、展示作品

填寫意見卡,填寫出自己對作品的評價以及他人對作品的建議。

9、分組進行扎粽子或劃龍舟比賽。學生集體評選出最佳選手。

三、小結:紙粽可作為禮物過節時送給親朋好友,龍舟可以用來進行一次同學之間的友誼賽。

第二課時:描繪劃龍舟的場景

1、龍舟上人物角色、動態:旗手、舵手、劃槳手、鼓手,動作各不相同。

2、場景熱鬧歡快,色彩鮮艷豐富。

3、學生創作,教師輔導巡視。

4、作業展評。

5、小結:有學生自己談談收獲。

板書設計:12、端午節

1、老師示范作龍舟:

1)將紙杯剪開;2)用膠水粘好;3)用吸管做船槳;4)做龍頭和小人。

2、示范做粽子:

1)把紙裁成長方形;2)連續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來做粽子,再用繩子綁好。

1003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嘉善县| 乌拉特后旗| 千阳县| 疏附县| 庄浪县| 抚顺县| 潼南县| 蒲城县| 镇巴县| 张家口市| 闵行区| 临安市| 新建县| 昭平县| 英德市| 文成县| 文水县| 宽甸| 乐都县| 惠来县| 固镇县| 玉树县| 九龙县| 桦甸市| 修文县| 黑山县| 娄底市| 图片| 桃江县| 潞城市| 栖霞市| 谢通门县| 屯留县| 太仓市| 屏南县| 栾川县| 九寨沟县| 壤塘县| 大竹县| 乌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