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好的教案應該有合理的板書設計,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展示知識結構,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好的六年級的教案設計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六年級的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1

一、班級現狀分析

本班學生通過前五年的學習,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比較感興趣,基礎知識掌握比較扎實,平時能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開展一些語文課外實踐活動,但班級中也有個別學生由于低年級時的基礎不扎實,以致于現在的成績很不理想。本學期將教給學生合理的學習與復習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語文基礎,使他們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二、教學任務、目的和要求

1、進一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養成良好的語言積累習慣。

4、通過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多方面的語文能力,拓寬知識面,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會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

三、教材重點難點

1、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精讀課文的學習中積累語文學習的方法。

2、針對教材中的習作訓練,開展一些語文課外實踐活動,提供寫作的素材。

3、注重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力爭使課內外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主要教學措施

1、加強訓練,方法多樣,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2、持之以恒,不斷地加強積累。

3、注重實踐,培養能力。

4、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理解能力。

5、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學理解課文內容,并在自學實踐中逐步提高語文素養。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2

一、激情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教師板書:石灰吟。朗讀課題。

順勢解題:

(1)吟是一種古詩的體裁。比如。有吟誦、贊美之意。

(2)看著這個詩題,你會有怎樣的疑惑?

2、教師過渡:是啊,司空見慣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贊頌的?聽錄音朗讀古詩。

二、教師范讀,初步感知

1、教師朗讀,提出要求:認真傾聽老師的朗讀,關注老師讀書的節奏、停頓、語氣的變化。

2、聽著老師的朗讀你是不是也有躍躍欲試的沖動呢?放開來,自由讀讀吧!

3、指名讀。老師有兩個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1、能讀下來。2、聲音響亮地放開來讀。

教師及時的評價:

(1)讀下來了,而且還超越了老師的要求,謝謝你打響了頭跑。

(2)符合要求,恭喜過關。

(3)他試圖在尋找一種讀詩的感覺,這種大膽嘗試的精神值得肯定。

4、教師范讀。之后師生互換讀。

5、指名讀。教師評價:有板有眼。已經不是在讀字了,而是在讀詩了。

6、集體齊讀。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詩大意

1、于謙筆下的這首詩,簡練地展現了石灰的生命歷程。老師這兒有一份資料,具體描述了石灰的制作過程。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看看這份材料與于謙的描寫哪些地方是一一對應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巖的成分一樣,將我放入石灰窯中與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燒,就變成了生石灰。經過烈火的焚燒,我的主要成分發生了變化,這時的外形仍像一塊塊石頭,但渾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進水中,水立即沸騰起來,像燒開的水一樣。經過這次沸騰后,我又變成了熟石灰,模樣也由石頭外形變成了粉末狀的白灰。這時,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們看,我們教室的白墻就是石灰水粉刷出來的。

2、學生對照材料與古詩,尋找制作過程的聯系點。

3、組織交流,教師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錘萬擊

看著“千錘萬擊”這四個字,你能想象石灰在運出深山之前,承受著怎樣的煎熬嗎?(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鐵錘擊破了頭,砸斷了腿。被鑿子挖開的心,掏出了肚。)

(2)經過烈火的焚燒——烈火焚燒

看著這四個足以灼熱你心靈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時的石灰正處于怎樣的狀態?(烈火的高溫已經讓石灰渾身發燙。仿佛要化了一樣。)——理解“若等閑”——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發出一句吶喊嗎?(讓烈火來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頭外形變成了粉末狀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關聯詞“雖然——但是——”說一句話!

(4)教師過渡質疑:在我們看來難以承受的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骨碎身,石灰為什么能“若等閑”“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間)——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們教室的白墻就是石灰水粉刷出來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負重,承受煎熬,原來有著這樣遠大的理想與崇高的氣節。

4、教師總結:通過對石灰制作過程的了解,你認識怎樣的石灰?你對石灰產生了怎樣的情感?

5、引導朗讀:這次我們讀書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讀,教師相機評價——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讀中流溢了出來。

石灰聽了你的朗讀,一定會感謝你的!

四、走進石灰,體驗于謙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們僅僅把這首詩理解為石灰,也許它并不會有這么強的生命力能留傳至今,它還寫了什么?

2、詩歌表面寫石灰,其實在字里行間隱隱的藏著詩人于謙自己的影子。現在請同學們根據這28字,猜測一下于謙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可能會有怎樣的人生經歷?大膽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據。只有你不敢的,沒有老師不能承受的?

3、周圍合作,大膽猜測于謙會是個怎樣的人?

4、組織交流:

(1)一定遭遇過挫折與打擊。

(2)一定是個打不倒,壓不垮的人。

(3)一定是個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個剛正不阿的人。

(5)是一個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謙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教師出示材料: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錢塘人——今杭州。中進士,任地方官十幾年。在任期間,于謙嚴格執法,廉潔奉公,救濟災荒,關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時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貿然率大軍出征與北方的瓦剌軍作戰。土木堡一戰明軍大敗,50萬人馬全軍覆沒,明帝英宗被俘。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扶英宗之弟為景帝,并親自督戰五晝夜打敗了瓦剌軍,贏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英宗也得以歸國。可是回朝后,于謙不僅沒有受到嘉獎,反而遭到朝中惡勢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殺害。曾有人勸其逃離,但于謙一生正氣。

6、剛才發言的同學,你從這段資料中,找到了印證了嗎?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這首詩正是于謙人格的印證與際遇的預兆。

8、贊頌石灰,體會詩人的無限情懷

1)一誦——少年抒懷

十二歲的于謙就寫下了《石灰吟》這樣慷慨激揚的詩。想想當時的少年于謙為什么要寫下這首詩?(學生交流,如:于謙是個很有志氣的人,從小就懷有精忠報國的理想,就想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于謙,你會怎么高聲誦讀這首詩?(學生誦讀)——教師評價:好一個志存高遠的于謙。聽了你的朗讀,彼時的于謙一定會和你成為好友。

2)二誦——為官感悟

為官后的于謙依然不忘自己年輕時寫下的《石灰吟》。當他回首自己十幾年的為官生涯時,一定會感慨萬千。他會有什么深刻的體會呢?(學生交流,如:嗨,我于謙一生清清白白,為國為民,總算無愧于自己年少時的誓言。)假如你是為官后的于謙,你會以什么樣的心情再次吟誦這首詩?(學生誦讀)——你的朗讀道出了于謙的心聲,真是于謙的知音。

3)三誦——臨刑陳詞

本該受到重獎的于謙,卻慘遭陷害。試想,戴著腳鐐走上刑場的于謙,在人生的最后時刻會怎樣吟誦這首少年的詩作——視死如歸、大義凜然!這是于謙最后的深情吶喊。錚錚鐵骨,浩氣長存,這是于謙一生秉性的再次體現。

4)四誦——后世評價

于謙的一生如石灰一樣,后人評價他:“有巍巍定難之功,有侃侃立朝之節,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貪之潔。”今天我們學習他的《石灰吟》,就是學習他的崇高精神。人已遠去,精神長存,無限的感動,化作深情的誦讀。

五、總結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同分為11個模塊,內含一個期末分析模塊,每個模塊分兩個單元。一般的,Unit1呈現要學習的語言內容,Unit2提供任務型練習,包括一首歌謠或小詩。歌謠和小詩的學習目的有三,一是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節奏感,二是提高學生發音準確性,三是通過這些英語國家兒童所熟知的歌謠介紹一定的西方文化。不常用單詞不要求掌握。在本冊,我們要跟著大明去美國訪問,了解一些美國的情況,初步了解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的生活。我們將進一步學習以前學過的語句結構、技能等,并將學習根據圖片獨立地寫出完整的語句。我們要進一步復習語音,學習語句和語篇中的語音表達。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任教六年級教學班,學生人數共有73人。根據前一學年的素質水平檢測結果看,兩個教學班的.英語成績存在一定的兩極分化,基礎知識參差不齊,個別男學生養成了英語懶學厭學的壞習慣,對英語學習有一定抵觸心理。大部分女學生基礎較扎實,成績較穩定,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優秀率。但仍有少數學生在學習上有“拉后腿”現象,成績起伏大,心理承受力較差。六年級是小學階段最后沖刺總復習的一個學年,學生的心理生理也都將會發生一定變化。

三、教學措施

六年級學生心理趨于大人,教師課堂用語稍有不慎可能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盡量的使用英語,適當使用漢語;合理確定教學要求。不要求學生自由地說出課文所有內容,甚至不要求能自由地朗讀課文。糾正控制性錯誤,不糾正非控制性錯誤。多表揚多鼓勵。用點讀筆、多媒體教學課件、掛圖、卡片、貼紙等。結合“合作課堂”理念,提倡任務型教學,讓學生學以致用。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一些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的任務,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支配感;鼓勵學生們將語言看作是工具,而不是最終的產品,讓學生們將注意力集中到充滿合作和競爭意識的活動中,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等方式或者運用他們所能的語言(模仿、動作、關鍵詞、圖畫等)交際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并匯報結果,從而達到“用英語做事情”的目的。盡可能為學生學習語言創造情境。利用圖片、模型、實物、簡筆畫等教具,利用自己的手勢、動作、表情等體態,利用CAI課件、錄音、錄像等現代教學設備,使英語教學變得生動、形象,為英語教學提供各種教學語境和真實的交際場合。

四、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周:MU1

第二周:M1U2—M2U1

第三至四周:M2U2—M3U1(雙測)

第五至六周:M3U2—M4U1

第七至八周:M4U2—M6U1

第九至十周:M6U2(期中檢測)

第十一周:講評M7U1

第十二至十五周:M7U2—M8U2(結合模擬測試卷)

第十六至二十一周:M9U1—M10U2復習模塊

第二十二周:期末檢測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4

教材分析

課文中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代,魏王派西門豹去管理鄴這個地方,西門豹巧施妙計,破除迷信,興修水利,帶動群眾發展經濟的歷史故事,刻畫了一個為民辦實事、做好事的古代官的形象,贊揚他反對迷信、尊重科學的品質。

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先寫西門豹通過調查得知鄴地貧窮的原因;然后重點寫西門豹巧破迷信,最后寫西門豹發動人民興修水利,使莊家年年得到好收成。

選編該課文的目的:1、學習抓住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的詞句,體會人物品質。

2、使學生從小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學的教育。

學情分析

1、本班有48位學生,有6位學生學習成績優秀,有12位學生學習成績良好,有10位學生學習成績合格,其余的都很差,有的連寫字都還不會。學生主動回答問題少,平時不愿交流。平時的作業或測評,及格率幾乎不超過60%,將近有10個學生平時成績在10分上下,甚至有的要從基本的識字、寫字開始。為此幾乎所有的都得從頭來。

2、形成這樣的原因:(1)原任課教師不重視。(2)學生的資質差,有弱智的。(3)學校與家長缺少溝通,使認識上產生距離。

3、如何理解西門豹的辦法妙在哪里?(由于學生基礎差,不易理解)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抓重點段給課文分段。

2.學會本課12個生字,理解25個詞語的意思,能聯系上下文理解“鬧”的在文中三個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門豹為民除害的事跡,知道他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敢于破除迷信,為民辦實事的好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初步學會抓重點段給課文分段。

教學的難點是:知道西門豹是如何將計就計懲治首惡,破除迷信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置懸念,揭示課題:

同學們,距今2000多年的戰國時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門豹(板書,并學習生字“豹”),雖然他官職很小,卻一直被人稱頌。這到底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通過課文學習來尋找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感知引疑

1.聽課文錄音,

思考:課文寫了西門豹在什么地方為當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檢查生字、新詞學習情況,再讀課文

3.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疑問?

三、學習“單元提示”,指導分段

1.學習“單元提示”,明確抓重點段分段的步驟,方法。

2.再讀課文,根據剛才的問題,找出重點段,給課文分段。

四、研讀課文第一段

1.西門豹到了鄴地,發現那里田地荒蕪,人煙稀少,于是展開了調查,現在請同學們來研究西門豹所作的調查,分析造成鄴地田地荒蕪、人煙稀少的大原因,并說說你是根據什么研究出來的?

(小組合作學習,共同研究)

2.交流,匯報,得出結論:

(1)巫婆官紳給河伯娶媳婦

(2)年年鬧旱災(板書)隨機解釋“鬧”在三個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討論,寫調查報告

4.交流

五、練習拓展:

修改調查報告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二、研讀第二、三段

1.西門豹是鄴的地方官,他了解到巫婆官紳禍害百姓的事實后,可采取歸些辦法懲治他們?

2.但西門豹采取了什么辦法?他的辦法巧妙在哪里?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從西門豹的言行中去研究

3.小組匯報學習成果,教師適當引導,重點研讀三個重點句,品析詞句,邊讀邊體會西門豹的將計就計。

(1)他回過頭來對巫婆說:“不行,這個姑娘不漂亮,河伯不會滿意的。麻煩巫婆去跟河伯說一聲,說我要另外選個漂亮的,過幾天就送去。”說完,他叫衛士抱起巫婆,把她投進了漳河。

(2)等了一會兒,西門豹對官紳的頭子說:“巫婆怎么還不回來,麻煩你去催一催吧。”說完,又叫衛士把那個人投進漳河。

(3)西門豹回過頭來看著他們說:“怎么還不回來,請你們去催催吧!”說完又叫衛士把他們扔下漳河去。

4.想象說話:漳河邊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過會怎么說?

5.西門豹還為百姓做了什么事?

三、總結,領悟人物品質:

現在誰來說說2000多年前的西門豹為什么到現在還被人稱頌?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1、經歷運用平移、旋轉或軸對稱進行圖案設計的過程,能運用圖形的變換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2、結合圖案設計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設計圖案中的作用,體驗圖形的變換過程,發展空間觀念。

3、結合欣賞和設計美麗的圖案,感受圖形世界的神奇。

重點難點:

1、能夠有條理地表達一個簡單圖形平移、旋轉或作軸對稱圖形的過程。

2、能靈活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教具學具:

三角尺、直尺、彩筆、圓規、硬紙板、剪刀、圖釘、膠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圖案。

2、你看到的這些生活中的美麗圖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制作美麗的圖案。

[通過欣賞生活中美麗圖案,激起學生對美麗圖案的探究-,喚起學生制作圖案的興趣。]

二、觀察、分析圖案

1、課件2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圖案。讓學生觀察后說一說這些圖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個基本圖形通過怎樣的變換方式得到的?

[通過再次欣賞花瓣圖案,觀察分析圖案的構成,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旋轉或軸對稱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體會圖案設計的基本過程。]

2、小組內進行交流。

3、小組代表匯報研究結果。

4、你還有其他方法嗎?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自由討論,鼓勵學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養學生想象和操作相結合,分析圖形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研究空間圖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間觀念,體驗活動成功的喜悅。]

5、課件出示

笑笑能將線面的圖1變成圖2,你知道她是怎樣做的嗎?(同桌交流后回答)

6、教師小結

其實很多美麗的圖案都是由基本的圖形通過變換而來的,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找到其規律。

三、設計圖案。

獨立完成書37頁練一練1題、2題。

四、課堂小結

1、同學們,這節課你們互相學習、互相合作,又學到了不少的知識,給大家說一說這節課你又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感想?

2、教師激勵學生,提出希望。

通過課堂小結,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愉悅,知道自己本節課學習了那些知識,還有什么不足,今后應該注意的問題。

五、課后作業

小組合作設計圖案。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什么是相關聯的量。

2掌握正比例的意義及字母表達式。

3學會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板書:關聯):知道關聯是什么意思嗎?

生:指事物之間有聯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間相互影響。

師:對,關聯就是指事物之間發生牽連和影響。

師:能舉一些生活中相互關聯的例子嗎?

生:天氣熱了,我們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氣冷了,穿的衣服就會多一些,氣溫與我們穿的衣服是相關聯的。

生:我的考試分數多了,爸爸媽媽就很高興;如果少了,他們的臉上就會陰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試分數與家長的臉色也是相關聯的。(其他學生大笑)

生:我想姚明打球時,姚明的動作與防守他的對方隊員的動作也是相關聯的,即姚明怎么動,對方總有一個相應的對策,不可能永遠不變。

這時,一名學生干脆帶著他的同桌走到講臺上,兩個人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做起了學生經常玩的推手游戲,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閃開。然后這位學生說:“我們剛才的動作也是相關聯的。”

生:上星期,我們班舉行智力競賽,每個小組每答對一題就得到10分,答對兩題得到20分……答對的題目越多,分數也就越高。因此,我認為答對的題目與最后的成績也是相關聯的。

二、新授

師:好一個答對的題目與最后的成績相關聯!我們把它們的情況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嗎?

師:從這個表格中。你還知道什么?

生:答對一題得10分,答對兩題得20分,答對三題得30分……

師:表中有哪兩個量?它們的關系怎樣?

生:答對的題目與最后的成績,它們是兩個相關聯的量。

師:你們能夠從中發現什么規律?

生:從左向右看,答對的題目越多,分數就越高;從右向左看,答對的題目越少,成績就越低。

師:還能發現什么呢?

生:答對的次數擴大多少倍,得分也隨著擴大多少倍;反之,答對的次數縮小多少倍,得分也隨著縮小多少倍。

師(小結):也就是說,成績隨著答對的次數變化而變化,像這樣的兩個量也叫做相關聯的量。

師:你能在這兩種量中,找到一組對應的數嗎?誰能說說在成績和答對的次數兩種量中,相對應的數的比嗎?比值是多少?

(隨著學生的回答,師板書:10/1=10、20/2=10、30/3=10、40/4=10……)

師:剛才這位同學在算出比值的時候,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不管怎樣,它們的比值不變。

師:這個比值實際上就是什么呀?(板書:每題的分數)

師:你能用一個關系式表示嗎?

板書關系式:成績/答對的題目=每題的分數(一定)

師:我們再來看一道題目。請每個小組的小組長,將桌上信封中的信息單分給每一位同學。同學們可以根據上面的四個問題進行分析,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如果你們遇到了什么問題,可以舉手,老師非常樂意幫助你們。(投影出示例1)

1表中有()和()兩種量。

2路程是怎樣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3任意寫出三個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并算出它們的比值。

4比值實際上表示(),請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

(學生交流匯報,師板書關系式)

師(指著剛剛學習的兩個表格):這是我們剛才分析過的兩個表,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嗎?(板書:兩個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結合學生的發言,教師逐一板書,最后由學生通過看書,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由此完成概念教學)

反思:

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并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基礎,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創設了生動活潑的情境,課堂氣氛活躍。

以往教學此內容時,學生理解相關聯的量僅僅局限于“比值一定”,與后面學習“反比例的意義”教學未能形成有效的聯系,因而教學收效不大。此次教學,首先從教學目標上進行修改,增加了第一個教學目標,即“理解什么是相關聯的量”。教學設計大膽開放,真正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教材的重點并不一定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給抽象的數學知識賦予了濃厚的現實背景,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改變了傳統教學強調接受、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最后,由學生獨立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看似在新授之前浪費了不少時間,實則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使學生有了更多自主、個性探究的機會,值得借鑒與提倡。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7

教學內容:教材14頁例4和練習二余下的練習。

教學目標:

1、會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能解決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問題。

2、培養學生良好的空間觀念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圓柱的側面積怎么求?(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圓柱的表面積怎么求?(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3、練習二第14題:根據已知條件求出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只列式,不計算)

二.教學例4

(1)出示例4。學生讀題,明確已知條件(已知圓柱的高和底面直徑,求表面積)

(2)求的是廚師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廚師帽沒有下底面,說明它只有一個底面)

(3)指定兩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獨立進行計算.教師行間巡視,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數是否計算正確。(做完后,集體訂正。指名學生回答自己在計算時,最后的得數是怎樣取得的。由此指出:這道題使用的材料要比計算得到的結果多一些。因此,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這道題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進1。這種取近值的方法叫做進一法。)

①側面積: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積: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表面積:1758.4+314=20__.4≈20__(平方厘米)

5.小結:

在實際應用中計算圓柱形物體的表面積,要根據實際情況計算各部分的面積.如計算煙筒用鐵皮只求一個側面積;水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一個底面積;油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進一法取值,以保證原材料夠用.

三、指導練習

1、練習二第9題

(1)學生通過讀題理解題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幾個面?(側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個底面積)

(2)指名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于課堂練習本上。

2、練習二第17題

先引導學生明確題意,求用彩紙的面積就是圓柱的表面積減去(78.5×2)平方厘米,再組織學生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3、練習二第13題

(1)復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公式: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正方體的表面積=棱長×棱長×6

(2)學生獨立完成第13題:計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表面積,并指名板演。

4、練習二第19題

(1)學生小組討論: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過教具演示,使學生明白圓柱及長方體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剛好是圓柱的三個底面積。因此,計算油漆的面積就是計算長方體表面積與圓柱側面積之和減去圓柱的一個底面積。

(3)提醒學生將計算結果化成以平方米為單位的數,并可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

四、布置作業

練習二第10、15、20題

第三課時教學反思

學生有上一節課扎實的表面積教學作基礎,這節課例4的學習顯得十分輕松。在這一環節,學生共提出兩個有價值的問題:“求做這樣一頂帽子需要多少面料,也就是求哪幾部分的面積總和?”“結果20__.4按四舍五入法保留整十數應該約等于20__,可為什么教材中應是約等于20__?”我在此環節,將教學重點放在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所求問題到底是求什么,即要求學生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教學完例題后,運用一組選擇題,提升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練習題目如下:

做通風管需要多少鐵皮

圓柱形水池的占地面積

做無蓋的圓柱形水桶需要多少鐵皮

做圓柱形油桶需要多少鐵皮

衛生紙中間硬紙軸需要多大的硬紙板

求水池底部和四周貼瓷磚的面積

壓路機滾筒滾動一周的面積

(1)求側面積;(2)求1個底面積與側面積的和;(3)求底面積;(4)求2個底面積與側面積的和

指導練習內容較多,難以在一課時完成,所以準備再補充一節練習課。

兩個驚喜

1、沒想到班上有一名同學(數學科代表袁文杰)通過比的知識發現了底面積與側面積之間的倍數關系,從而利用這一關系提高求表面積的速度。因為底面積=πr2,而圓柱體的側面積=2πrh,所以S底:S側=(πrr):(2πrh)=r:2h,2S底:S側=r:h。當已知圓柱體底面半徑和高求表面積時,如果先求出圓柱體側面積,就可用側面積÷h×r快速求出兩個底面的面積,從而提高計算速度。

2、沒想到班上居然有一名同學(數學科代表江賜陽陽)會用課前我查找資料中所介紹的轉化方法來推導圓柱體的表面積。在他的帶領下,同學們推導得出新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圓柱體的表面積=圓柱的底面周長×(高+底面半徑)。正因為了解到這種方法,在練習中計算已知底面周長3.14米,高5米,求表面積時,全班前30名同學完成的同學不約而同地采用了這種方法,體現出這種方法對于已知周長和高求表面積的簡便之處。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8

設計理念

小學詩歌教學“重意義、輕審美、重教化、輕藝術”的現狀不能不說是當今小學詩歌教學的誤區。我認為小學詩歌的教學不應該單單停留在詞句的分析和詩句的理解上,而是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魅力,產生親近詩歌的__。這樣就讓詩歌教學的課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賞。老師自始至終釋放著自己的詩情去召喚學生的詩情,引領學生走在親近詩歌的道路上。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得到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有感情地反復朗讀,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體會魯迅先生偉大的精神。

2、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前后對照的結構。

教學準備

課前三分鐘:組織學生觀看《魯迅》生平的記錄片,引導學生更加形象直觀全面的了解魯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25分,一位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國人民無比悲痛。但是國民黨__派出了許多的特務、軍閥、走狗極力阻止人民給魯迅先生舉行追悼會,他們阻止得了嗎?我們一起來回憶《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看看當時的情景吧。

2、魯迅逝世13周年,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魯迅先生。詩人臧克家參加了紀念活動,百感交集,心中充滿了對魯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寫下了《有的人》這首短詩。出示課題--《有的人》。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詩,注意把字音讀正確,詩句讀流暢。(教師傾聽學生的朗讀情況,并針對學生不容易讀好的地方加以輔導。)

2、指七名學生分節讀,教師隨機點撥:“當牛馬、石頭、不朽、摔垮、抬舉”等字音。

3、默讀并思考:這首詩在內容和寫法上你發現了有什么特別之處嗎?(內容上的對比,2-5,3-6,4-7;“有的人”反復出現。)引導學生結合詩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誦讀悟情

1、同學們,自由讀第一節,你能讀出疑問嗎?

①、自由讀第一節。

②、質疑:預設:為什么有的人活著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

相機理解“死”與“活”

③、引導學生帶者疑問來讀書。

哪種人雖生猶死,哪種人雖死猶生?請同學們讀2、5節。

2、學習2、5節,出示: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①指名讀,評議:他讀出了什么感覺?或你聽到他讀出了什么味道?(對敵人的恨,對人民的愛)

②探討:為什么“恨”?怎么樣的人會“騎在人民的頭上”?騎在人民頭上后的表情怎樣?

③讀一讀:讀出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__的傲慢神態。

④指導讀好“摔垮”讀出把敵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覺。

師生合作讀。

師: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生: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師: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生: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3、自主學習3、6節,4、7節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活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①自由選擇一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讀表達出你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練習。

③男__分別領讀,帶讀。

學生匯報讀。評議,生評,師評。

4、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復詠嘆。這首詩的前四節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請把“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總結出“流芳千古”和“遺臭萬年”并板書

預設:被人民憎惡的人,被人民愛戴的人

殘酷剝削人民的人,為人民服務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獻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損害人民利益的人,維護人民利益的人

反動統治者,共產黨人

壓迫人民的暴君,廉潔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無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獻的人

四、升華情感,拓展延伸

1、這詩表達了臧克家對魯迅深深的懷念,我們帶著對這偉人的崇敬和懷念之情來讀讀老師變序后的詩。(師生合作讀)

魯迅死了(師)

他還活著。(生)

魯迅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師)

給人民作牛馬的,(生)

人民永遠記住他!(生)

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師)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生)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生)

魯迅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師)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活的人,(生)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生)

探討:“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誰呢?指名說(岳飛、雷鋒、周恩來,王二小、……

2、還有像魯迅一樣的人很多,你想歌頌誰,就把他的名字套進去讀一讀。自由練,指名讀。

3、教師引讀:面對自私自利,殘酷剝削壓迫人民的人我們痛恨、憤怒的說----生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因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教師引讀:當我們面對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我們尊敬他、歌頌他----生讀: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因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活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總結引領

同學們,今天我們又一次感受了詩歌的魅力。有人說,走進詩歌就是走進了一個靈動的世界,每一個想讓自己變得聰明靈秀的孩子,都應該親近詩歌。叩響詩歌的大門。

五、布置作業:(自選一種)

1、誦讀這首詩。

2、搜集魯迅的名言。

3、閱讀魯迅的作品如:《故鄉》《一件小事》《藥》等

板書設計:

有的人

--紀念魯迅有感

活--死騎遺臭萬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9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54頁“比的應用”。

【教學目標】

能運用比的意__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

1、理解按一定比例來分配一個數量的意義。

2、根據題中所給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總數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準備】

CAI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說明

一、創設情境:

1、出示課本主題圖:幼兒園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這些橘子分給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認為怎么分合理?說一說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題目:這筐橘子按3:2應該怎樣分?

(1)小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實際操作)。

(2)記錄分配的過程。

(3)各小組匯報: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個2個

6個4個

30個20個

…………

2、出示題目:如果有140個橘子,按照3:2又應該怎樣分?

(1)小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們的共同點。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個20個

30個20個

…………

方法二:畫圖

140個

方法三:列式

3+2=5

140×=84(個)

140×=56(個)

答:大班分84個,小班分56個,比較合理。

(還會出現用整數方法來列式計算的。)

3、小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同學們要認真分析數量關系,可以選用多種方法解答。

三、鞏固新知。

完成課本第55頁:

1、獨立試做:試一試

2、獨立試做練一練的1題、2題,3題搶答,并說明理由。

四、知識拓展:數學故事。(共同探討方法)

五、總結:1、學生看書總結本節所學內容。

2、提出自己還有些疑惑的問題。

六、【板書】

比的應用

3+2=5

140×=84(個)

140×=56(個)

答:大班分84個,小班分56個,比較合理提供現實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中的數學信息。

這一過程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體驗時間,在實際操作中,學生會不斷調整一次分配的數量,不斷的產生新的解題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來分配的意義。

有上面小組合作的經驗與發現,這次可以操作、畫圖、列式等不同的方法來分,從實踐中發現規律,理解部分量與總量的關系。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和老師都能及時的發現不懂的,理解不好的問題,便于及時處理。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10

1.寫下所編對話2.完成相關練習。

板書設計

Unit4IntegratedskillsIt’s+adj.todosthItsaysthat據說Sth.happentosb.某人出了某事

反思

【當堂鞏固】

A.選擇題:

()1.Without___________aword,heleft.

A、sayingB、talkingC、speakingD、telling

()2.please______whobrokethewindow.

A、lookB、findC、findoutD、lookat

()3.______goodtimetheyhadyesterday!

A、HowB、HowaC、WhatD、Whata

()4._______usefulinformationitis!

A、HowB、howaC、whatD、whata

()5.Eachofthestudents________anEnglishbook.

A、hasB、haveC、thereisD、thereare

()6.There_______apairofred______underthechair.

A、is,shoeB、is,shoesC、are,shoesD、are,shoe

()7.Thesearen’t________cards,they’re_______

A、ours,theirB、our,theirsC、our,theirD、ourstheirs

()8.It______himanhourtoplaybasketballeveryday.

A、spendsB、tookC、costsD、takes

()9.Doesthisbookbelongto______?

A、meB、mineC、ID、my

()10.______knowsanythingabouthim,becausehenevertellsus_____abouthim.

A、Nobody,somethingB、Nobody,nothing

C、Nobody,somethingD、Nobody,anything

B.根據句意或用括號中所給詞的適當形式填空:

1.Sandylikestravelingverymuch,shewantstobea______(導游)whenshegrowsup.

2.Howmany______arethereinaman’sbody?206.

3.Thereare______(goldfish)inthetank.Howlovelytheyare!

4.Howmany______arethereinaminute?Sixty.

5.______(be)everythingreadyforyourfactsheets?

C.動詞填空:

1.I’mfrightenedof______(travel)byplane.

2.What________(happen)toyoujustnow?

3.Thankyoufor_______(write)tome.

4.It’sinteresting________(look)afterthebaby.

5.It______(take)us3hours_______(finish)theworkyesterday.

6.Iwillgotothelibrary________(learn)someanimals.

7.Andyiscrazyabout________(dance).

8.ThefollowingSaturday,we_________(visit)thegreatmuseum.

9.Healwayspractises________(speak)Englishinoroutofclass.

Pronunciation

【自學探究】

(上課前預習一下課文,對你可有幫助啦,行動起來吧!)

一、試著讀出下列單詞:

openedworkedsearchedneededlistened

enjoyedlovedplayedshoppedvisited

二、根據所給漢語提示寫出單詞:

1.Wehearda_______(奇怪的)noise

2.Thepoliceare_______(搜索)theforestcarefully

3.“Doesthatkey_______(屬于)toSandy?”“Yes,itdoes”

4.Danielisavery_______(努力的)student.

5.Whatfine_______(天氣)!Let’sgoforawalk.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11

課題:

只有一個地球

授課時數:

2課時,本課時為第一課時

本課時教學內容:

課文感知與初步分析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寫10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增強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意識。

3、體會本課“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運用,感受說明文用詞的準確。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本課“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運用,感受說明文用詞的準確。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提問法、合作探究等

教具準備:

優盤、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示課題

1、師:(出示地球圖)同學們,關于地球,你知道什么?(生自由說)關于地球環境的問題,環保專家們早就意識到了,在1972年瑞典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上專家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只有一個地球。這成了當時環境會議的主題,也成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的課題,看老師寫課題。

2、指名讀題(哦,你強調了。你重讀了。強調了唯一性)是的,沒有第二個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全班齊讀)

二、初讀,梳理脈絡

1、作者為什么要以“只有一個地球”這句口號為題呢?讓我們到文中去尋找答案。請

大家翻開書,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文中有不少生僻的詞語,要多讀幾遍,并想一想課文寫了關于地球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2、檢查字詞讀音,指導寫詞語。讀句子。

3、指名交流,課文寫了關于地球哪幾個方面的

內容。

師隨機板書:美麗渺小、資源有限、無法移居、保護地球。

誰能夠看著板書,把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來說一說呢?

4、師小結:在讀這一類說明文時,可以先想想課文主要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再把這幾方面內容連起來說一說,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感悟“美麗渺小”,學習說明方法

1、師:課文哪幾段寫了地球美麗而渺小?仔細地讀一讀1-2段,把寫地球美麗渺小的句子畫下來,并想想作者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2、交流。

句1:說說你的感受。對著圖引讀。“紗衣”為什么打引號?你知道這“紗衣”指什么嗎?從這個打比方,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來描寫地球美麗的外形,請大家批注在旁邊。藍色和白色的紋痕是什么呢?地球正是有了水,才有了生命之源;而大氣層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氧氣,還為我們抵擋了宇宙輻射。讀到這,你覺得這句話僅僅是在寫地球美嗎?(讀句子: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出示圖片,齊讀句子。

句2: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較)

抬頭可看見的星星都數不清,看不見的更是無數,同茫茫宇宙相比——

句3:地球又是一個半徑只有6300多千米的星球。(列數字)

半徑六千三百多千米,大不大?為什么?所以句子中用了一個“只有”。

句4: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打比方)

3、引讀:課文先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為我們描摹出一位美麗的地球母親,讀——,再來用做比較、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地球渺小這一特點,讀——,以后我們介紹事物的時候,也可以用上一些恰當的說明方法,使文章更生動,更具體。

4、茫茫宇宙中,只有這美麗而渺小的地球孕育了生命,難怪作者說——只有一個地球!

四、感悟“資源有限”

1、正是因為地球只有這么大,并且不會再長大,所以,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也顯得十分有限,你們知道地球上都有哪些自然資源嗎?(理解:可再生、不可再生)

2、這么多的資源,可作者為什么說資源有限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3—4自然段,找出原因,并在體會特別深的句子旁,寫下你的感受。

3、生讀句子,談感受,抓重點的詞語理解,并朗讀。

句子1: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但是,如果不加節制地開采,必將加速地球上礦產資源的枯竭。

學生說感受。照這樣說,是不是地球上的資源就不能開采了呢?(是不能不加節制)什么叫不加節制?不加節制這個詞,準確地告訴我們,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必須好好利用。大家在寫文章的時候也注意用詞準確,表達恰當。(板書:用詞準確)

句子2: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的。但是,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后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它們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嚴重的威脅。

學生說感受。什么是“生態災難”?你知道哪些生態災難?造成這一系列生態災難的原因是什么?(學生舉例)這句話中哪個詞語用得很準確?(隨意、不顧后果、濫用)

出示句子1和句子2,你發現這兩個句子結構上還有什么特點?(使用關聯詞語,結構嚴謹)板書:結構嚴謹

4、聯系資料,加深理解。

出示資料,來看看地球每天在發生著什么變化吧

看到這些數據,你有什么感受?人類的不加節制、不顧后果正在毀滅自己,讓我們一起讀讀這一段。聽到你們的朗讀,看到你們的表情,老師的心情是那樣沉重,難怪宇航員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時會發出這樣的感嘆——讀: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也太容易破碎了!“

五、總結。

面對人類的搖籃,你一定有許多的話想說給人類聽,千言萬語匯成了一句--(板書課題)(生齊讀)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齊讀)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記住--(齊讀)

宇宙空間大得很,有數不清的星球,會不會有一個像地球一樣適合居住的其它星球呢?我們下節課再討論。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認識肌理,從整體和局部尋找美、體會美

2、技能: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3、情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構圖

教學難點:從多角度發現事物的美。

教具學具準備:數碼相機、牙刷、吸管、水粉顏料、水粉筆、墨水、宣紙等

課件內容:

1、不同數量花的欣賞

2、長城遠近照片的欣賞

3、樹林、沙漠以及樹葉、沙粒的欣賞圖片

4、肌理圖片的欣賞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一)導入:(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不同的數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現出不同的美)

1、請學生欣賞一朵花照片、幾朵花照片和許多花的照片。

教師分別請學生談談對三張照片的體會

師:小結:一朵花明朗清晰、幾朵花重疊綻放,許多花絢麗多彩。

2、揭示課題

我們一起來《尋找美的蹤跡》。(板書課題)

(二)新授

1、請學生欣賞長城的遠觀和近看的圖片。(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遠近的不同可以表現出不同的美)

教師再分別請學生談談對三張照片的體會

師小結:近處的長城威嚴壯觀,遠處的長城宛如一條長龍盤旋在山間。

教師啟發學生:古代詩人杜甫曾有一首詩來形容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是來形容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的美。

2、請學生欣賞樹林、沙漠的照片(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宏觀和微觀,整體和局部都可以表現出不同的美)

提問學生:從這些自然的景色中,還隱藏著哪些美的蹤跡呢?

小結:這些景色都是我們平時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樹很美,片片的樹葉也美麗。無限的沙漠很美,顆顆的沙粒也很美麗。

3、學生用這種排比句的形式表達自己找到的美麗。(設計意圖:開拓學生思維,從不同角度發現美的蹤跡。)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麗,滴滴水珠也美麗。

我家的房屋很美麗,整齊的磚瓦也美麗。

我們的學校很美麗,……也美麗。

4、欣賞肌理圖片。(設計意圖: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肌理現象,找尋肌理制作的方法。)

自然界的肌理圖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圖片。(制作的肌理圖片表現點和線的各一張)

在欣賞照片肌理現象中,提問學生:你覺得它們象什么?

在欣賞制作的肌理圖片中,提問學生: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肌理圖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葉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圖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皺的紙張沾墨,然后打開后的效果。

學生討論

小結:線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紙渲染等方法

點可以用牙刷、噴壺、水彩筆點等方法進行制作。

教師在學生回答時,演示其中一種到兩種方法。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作業設計:

可以用數碼相機直接拍攝風景或者肌理的照片。也可以用你喜歡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四、作業評價:

學生相互欣賞,通過師生互評對作業進行評價。

五、拓展:

(1)用照相機記錄事物的發展過程,如植物的生長、季節的變化、昆蟲的演化等。

(2)比比,看誰的照片拍得好。

教學反思: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節課就是用相機來記錄我們身邊的美,如何用一顆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心來尋找美的蹤跡。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13

教學目標

1.在朗讀中品味優美的語言,理解課文內容。

2.整體把握這首散文詩獨特精巧的構思。

3.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體會以物喻人、寄托詩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寫法。

4.把課文與“閱讀鏈接”中的材料進行比較閱讀,體會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品味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豐富的想象力。

教學難點

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教師播放以花為主題的音樂片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圓舞曲》等),讓學生靜靜傾聽,并談談聽曲的感受。

教案 導語:同學們,老師剛才給你們播放了幾段樂曲,它們都是以花為主題的,有民歌,有流行歌曲,還有西方的古典音樂。你們的腦海中是不是浮現出了曾經見過的花朵的模樣呢?這些都是名副其實的“花之歌”。今天我們要學習紀伯倫的《花之歌》,這是一首散文詩,是一首花的贊歌。學習這篇文章,也需要我們發揮想象力,就像剛才大家聽那些美妙的音樂一樣。

2.出示課題,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題并引發思考。

思考:“花之歌”,單從字面上看,我們可以理解為“花的歌”,它會唱些什么呢?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作者簡介。

紀?哈?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中的《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另四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浪之歌》。紀伯倫的散文詩充滿濃郁的詩情和深刻的哲理,與印度詩人泰戈爾齊名,并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兩位巨人”。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稱他“是東方刮起的第一次風暴,席卷了西方,給我們西海岸帶來了鮮花”,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稱為“東方贈給西方的禮物”。

2.聽音頻朗讀,一邊聽,一邊學習停頓和朗讀的語氣。

3.學生自讀課文,注意標注讀不通順的地方。

(1)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碰到不會讀的字、不理解的詞語可以采取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

預設難詞:[蒼穹]天空。[冠冕]古代帝王、官員戴的帽子。這里泛指帽子。

[祭獻]祭祀供奉。[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氣很濃。[婆娑]盤旋舞動的樣子。

[碩大無朋]形容無比的大。朋,倫比。

[心馳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或思慕之極。

[顧影自憐]望著自己的影子,自己憐惜自己。形容孤獨失意的樣子,也指自我欣賞。

[孤芳自賞]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孤,單獨。孤芳,單獨的一枝花。

(2)各自練讀,或小組內采取喜歡的方法朗讀。

可按下列步驟練習朗讀:

一讀:重在感知形象。要從整體感知花的形象,注意語音的飽滿與圓潤。

二讀:重在體味情感。要讀得順暢,注意把握好朗讀的節奏、停頓、快慢等。

三讀:重在進入情境。注意韻腳及語氣的輕重抑揚,要體現出散文詩的抒情性。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用自己的話說說你從中感受到的花的形象,在橫線上加一個修飾語:_______的花。

預設:此題沒有標準答案,只是引發學生思考,把握主要內容。回答可能是:美麗的花、永遠變化的花、可當禮物的花、自由的花、快樂的花……

2.教師出示“自主學習卡”,小組合作探究。

過渡:這么富有詩意的花,帶給我們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花在詩人的筆下到底是怎樣的形象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自主學習卡

(1)議一議:讀“閱讀提示”,思考其中的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花?

(2)說一說:全文可分為幾個部分?理清課文的思路,再分別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3)想一想:這篇課文只是單純地寫花嗎?作者在花中寄托了怎樣的情感?

(4)學一學:課文中的語言十分優美,恰當地運用了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請標示出相關語句,借鑒寫法,進行仿寫訓練。

3.匯報展示,品析美文。

(1)匯報交流“自主學習卡”上的第1小題。

預設:引導學生發現本文的寫作特點之一——第一人稱敘述。雖然文中并無一個“花”字,但通過文中的“我”可以很容易理解本文把花當作人來寫,說出了花的話,唱出了花的歌。特別是本文的前四段,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花的特征。可讓學生分別說說從第1—4自然段中可以看出花的哪些特征。

明確:在第1自然段中,“大自然說出來”喻指花開,“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說一遍”喻指花開花落的循環往復。

第2自然段交代了花的整體形貌和生長環境,遠觀那一朵朵花兒就猶如綠草中亮麗的星星點點。

第3自然段是說花的四季變化。

第4自然段是說花的功用,它可以作為表達情意的禮物,可以作為婚禮上的裝飾,還可以作為葬禮上的祭獻。

(2)匯報交流“自主學習卡”上的第2、3小題。

預設: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及語言表達上來劃分文章層次。比如課文前四個自然段都以“我是……”的句式對花的形象展開描繪,具體描述了“我”是什么,所以這幾個自然段可以歸納為第一部分。剩下的三個自然段主要圍繞“我在做什么”繼續描繪花的形象,可以歸納為第二部分。但劃分層次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就應予以肯定。

◆結構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這部分對花的形象展開了描繪,寫出了花對人類無私的貢獻。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這部分圍繞“我在做什么”繼續描繪花的形象,分別寫了“我”的一天如何度過,“我”怎樣和周圍的世界和諧相處,以及“我”在享受著世界無私地給予的同時堅持追求光明的決心和行動。

過渡:通過劃分課文層次和概括主要內容,我們也感受到了作者并不只是單純地描寫花的生長與美麗,而是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運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那么哪位同學能說一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花的身上又寄寓著哪些美好的品質呢?

(遵循自然的規律,積極、樂觀、向上等。)

(3)仿寫訓練,交流“自主學習卡”上的第4小題。

過渡:這篇文章以花的口吻展開,把花當作人來寫,通篇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另外讀這篇文章時,我們能發現文中大量使用了一種修辭手法——排比。排比的運用,使文章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又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還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同學們也來試一試,展開想象,選擇你喜愛的大自然中的某一種事物(如草、彩虹、雪、雨等),采用第一人稱仿寫一番。

仿寫句式: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予死者最后的祭獻。

我是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誦一誦,把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讀出自己體會到的感情,請同桌評價。

預設:指名朗讀,要求學生用欣賞性的語氣,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來讀。組織其他學生自由評議。

四、拓展閱讀,賞析名段。

過渡:紀伯倫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農家,他熱愛大自然,故鄉的秀美風光賦予他源源不斷的藝術靈感。在紀伯倫的心目中,祖國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所以在他的筆下,風、雨、浪、花,無不具有生命力。大家在課外可以找來他的其他散文詩作品讀一讀。現在,我們來讀一讀課文后面“閱讀鏈接”里的文字,看看紀伯倫筆下的風又是怎樣的形象。

1.出示課外閱讀片段,指名朗讀。

你時而歌唱,歡笑;時而又悲嘆,哭號。我們能聽見你的聲音,卻見不著你的面貌;對于你,我們能覺察出,但卻看不到。你仿佛是愛情的海洋,淹沒了我們的靈魂,撫慰著我們寧靜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則伸展開去,浩浩蕩蕩。升時,可看出你的剛毅、堅忍;降時,可看出你的謙恭、禮讓;伸展時,則顯示出你的輕盈、靈敏。你猶如一位尊貴而仁義的國王,對下層弱者顯得和藹可親,對倨傲的強者則威風凜凜。——選自黎巴嫩紀伯倫的《啊!風》,冰心譯

2.閱讀與交流。

(1)說說這個文段的敘述方式和《花之歌》有什么不同。(《啊!風》使用的是第二人稱,《花之歌》使用的是第一人稱。)

(2)風在作者筆下是怎樣的形象?(變幻莫測、剛毅、堅忍、謙恭、禮讓、輕盈、靈敏、和藹可親、威風凜凜……)

(3)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讀一讀,說說你的感受。

五、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同學們,讀了這首散文詩,我們是否在大自然的話語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人生就是一朵花,失意時不要顧影自憐,得意時不要孤芳自賞。不論失意還是得意,我們的心中應該總是開滿怡人的鮮花。今天的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讀散文詩的一些方法,比如說欣賞性地朗讀,想象畫面。我們更欣賞了紀伯倫優美、親切、雋永的文字,這些文字就像一首歌,縈繞在我們的腦海、心中。今天大家的表現很不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學生自由交流并積累學習方法。(出示課件)

愛誦讀的你,可以有感情地讀讀課文,讀出花的美、花的精神。

愛繪畫的你,可以畫出花的色彩、花的形態、生活中的花。

愛寫作的你,可以寫出花的韻味、花的追求。

愛國學的你,可以搜集詩詞,感受花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2)摘抄、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六、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認識圖形和相應的數字之間的聯系。

2、啟發學生結合圖形的變化規律發現相應的數字之間的聯系。

3、引導學生探索規律,發現規律,運用規律提高計算技能。

過程與方法

經歷解決問題的相關過程,體驗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培養學生熱愛數學、樂學數學的情感,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圖形和數字的對應關系,并結合圖形的變化規律,發現相應的數字變化規律。

難點:

探索規律并驗證規律。

教學準備:

課件,小正方形若干。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出示算式:1+3+5+7+9+11+······+=(?)你能快速口報出結果嗎?觀察這道算式,這些加數都有什么特點?

二、探究新知

1、化繁為簡初步探究(1)1+3=()1+3+5=()1+3+5+7=()算出結果。觀察算式與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1、它們都是從1開始的連續奇數數列求和。

2、它們的和是一個數的平方。)

(2)像這樣的算式會有什么奧妙呢?今天我們就借助小小的正方形來研究像這樣的數列求和的奧妙(板書課題:數與形)

教師演示1可以表示1個正方形,1+3可以用1個正方形和3個正方形拼成一個稍大的正方形,是幾行幾列呢?(2)數形結合在拼好的稍大正方形、較大正方形上涂一涂,分別找出加數1、3、5在圖形上怎么表示?一個數涂一種顏色。

(3)觀察算式與圖形,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同桌交流學生匯報。

(規律:1、這樣的數列求和:有幾個加數就是幾的平方。

2、每多一個加數,圖形上會增加一個“L”形。

3、和是一個數的平方,這個數是組成正方形行與列小正方形的個數。(正方形邊長))(4)利用規律完成練習1+3+5+7+9=1+3+5+7+9+11+13=()=9的平方11+9+7+5+3+1=3、深化規律,探究求和通式(1)引導;

1+3=2的平方,結果中2的平方,這里的2與哪個加數更為緊密?(3+1)÷2=2(2)學生推出1+3+5=3的平方(5+1)÷2=34、獨立驗證求和通式1+3+5+7+9=1+3+5+7+9+11+13=三、深化練習1+3+5+7+9+11+······+=(?)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15

教學目標:

1、正確讀記“編造、破綻、強調、教訓、駁倒、論證、權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饒有趣味”等詞語。

2、讀懂課文描寫的故事,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體會到一個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

3、進一步學習通過具體的事例說明道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懷特森老師運用與眾不同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具有懷疑精神的做法。

教學難點:

探究懷特森先生使我的老師的原因。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交流談話,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學生讀題,說一說什么樣的老師才稱得上的老師?(嚴格要求、關心愛護學生、教學方法獨特、把學生當成自己孩子的老師是的老師……)

2、學生回答后小結: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好老師的標準,作家大衛、歐文認為誰是他的老師呢?

板書:懷特森先生

3、導入新課:為什么這位老師是作者的老師?從哪些地方看出這是一位的老師?讓我們看看教案 導語給我們提出的要求,畫一畫。

4、教師導讀: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課文中,只要大家認真閱讀,很快就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的。

二、指導自讀,初讀感知。

1、出示自學提示,指導自學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我”的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2、圍繞提示,自讀自悟

3、匯報交流

(1)檢查生字詞。

出示詞語,讀準字音。

編造破綻強調教訓駁倒論證權威糊弄

出人意料侃侃而談目瞪口呆想方設法深信不疑饒有趣味受益終身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說說懷特森先生是怎樣的老師?(“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

三、探究個性,質疑“”。

1、看來作者認為的老師就是科學老師懷特森先生。但作者一開始就這么認為嗎?

出示句子:懷森特算哪門子老師?

思考: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這種老師不算什么老師。這種老師不配當老師。這種老師根本不符合好老師的標準。……)

2、懷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讓我們這么生氣,這么氣憤?默讀課文,劃出相關句子,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學生交流。

感悟讀句子:懷特森算哪門子老師?

(1)懷特森先生編造上課內容,有關貓猬獸的一切都是他編造出來的。這種動物從來沒有存在過。

__如果你的老師也編造內容來上課,把錯的知識教授給你,你遇見過這樣的老師嗎?而懷特森卻真的是這樣的老師,所以我們全都氣炸了,一起讀:懷特森算哪門子老師?

(2)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懷特森先生所說的寫卻得了個大大的紅叉。測驗不及格。

__如果你認真聽講,認真答題,結果卻是零分,你會怎么想?而懷特森卻真的這樣做了,所以我們全都氣炸了,一起讀:懷特森算哪門子老師?

(3)班里的每個人都沒有及格,如果有一兩個有困難的同學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說明老師的教學有問題了。

__而懷特森先生卻為自己的行為理直氣壯的回答我們,你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老師?的確如此,所以我們全都氣炸了,一起讀:懷特森算哪門子老師?

(4)我們試卷的零分是要登記在他的成績記錄簿上的。這意味著什么?但懷特森先生真的照做了。所以我們全都氣炸了,一起讀:懷特森算哪門子老師?

4、過渡:就是這樣一位最初在我心目中不可理喻的老師,居然成了我心中“的老師”。

四、探究“”,釋懷“”。

1、懷特森先生的種種舉動真是讓人出乎意料,不可思議。他這種舉動對學生會有什么好處呢?默讀課文第5--7自然段,找出有關句子。

2、課堂交流。

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句子來回答

(1)有時,為了駁倒他的一個貌似正確的“觀點”,我們常常會在課后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去思考和論證。

(2)然而,正是在一個個饒有趣味又充滿刺激的過程中,我們逐漸增長了見識,也逐漸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3)懷物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3、他是用怎樣的教導讓我們明白了原委,改變了看法呢?讓我們學著用懷特森的語氣解釋給同學們聽,化解下我們之前的氣憤。要求:先寫一寫,再說一說。

①出示句式:我既然告訴過你們有關這種動物的一切都沒有遺留下來,那么(),你們應該()啊!

我之所以(),是希望()!

(①我既然告訴過你們有關這種動物的一切都沒有遺留下來,那么怎么會有頭蓋骨呢,你們應該提出質疑啊!我之所以編造假的內容,是希望你們能學會思考,而不是只相信我說的。②我既然告訴過你們有關這種動物的一切都沒有遺留下來,那么怎么會有這種動物呢,你們應該反駁我啊!我之所以給你們打零分,是希望你們從中吸取教訓,學會思考,一有疑問馬上指出來。③學會思考,而不是讓腦子睡大覺,而是要------時刻保持警惕,提出質疑,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空間。我之所以欺騙你們,是希望你們明白老師的話也并不一定是對的。)

②學生說,老師板書: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學會質疑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4、小結:是啊,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并敢于提出不同的觀點,進行反駁,從而證明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質疑精神。

5、聽了懷特森先生的解釋,你們還氣憤嗎?你們認可這樣的老師嗎?

6、小結:原來懷特森先生是想通過這節課啟發我們學會懷疑,學會思考,學會判斷,而真正的質疑是要在課堂上隨時保持警惕,一有疑問馬上提出來,培養自己善于發現,探求真知的能力。懷特森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啊,他的教訓真讓我受益終身啊。

7、用贊美的語氣朗讀第7段

8、懷特森先生用了如此獨特的、巧妙的方法教會了學生求真務實,不愧是一位——(齊讀課題)。

9、懷特森先生的這種做法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當我把懷特森老師的做法介紹給一位朋友時,朋友是這樣評價的。

①出示

“他怎么能這樣來糊弄你們呢?”

對于朋友的評價,我是這樣說的

“不,你的看法錯了。”

②小結:從作者的堅定的眼神以及肯定的語氣中,懷特森生先生是的一位老師,是一個極具個性,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的老師。

五、總結收獲,拓展延伸。

1、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不迷信權威的事例。(伽利略敢于挑戰權威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通過試驗證明重的鐵球和輕的鐵球是同時落地的。《畫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給戴嵩指出錯誤的小牧童,《臭蘋果》……)

2、總結:這篇課文通過具體的一件事,為我們闡述了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權威,要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道理。科學需要懷疑,需要“冒險”,需要挑戰,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具有善于發現、探求真知的能力。

3、作業:學習寫法,寫一個用一事例論證一觀點的片段。

4、推薦圖書:《第一家爸爸銀行》(大衛。歐文)

板書設計:

21、我的老師

懷特森先生獨特

哪門子老師?→的老師!

學會獨立思考和判斷,學會質疑

六年級的教案設計篇1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整數相除的商,會用分數表示有關單位換算的結果;能列式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探索分數與除法關系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數感,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

3、構筑探索交流的平臺,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教學準備

每人準備4張同樣大小的圓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情境,揭示例題

口答題

1、把8塊餅干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塊?

2、把4塊餅干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塊?

3、把3塊餅干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塊?

怎樣列式?板書3÷4

引導:把3塊餅干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塊嗎?

不滿1塊那該怎么表示呢?

生:小數或分數

二、實踐操作探索研究

師:那怎樣用分數表示3÷4的商呢?請大家拿出3張同樣的圓片,把它看作3塊餅,按題目的要求把它分一分,看結果是多少?

學生動手操作

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是怎樣的想的,當學生表述比較好時,教師有選擇的.把圓片貼在黑板上,等集體交流時讓學生說說這樣分的理由。

師:接下來我們請同學匯報一下他們研究所得結果。

(生講述這樣分的理由)

教師總結:

(1)把一塊餅干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所以就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分得1/4塊,現在一共有3塊餅干,每人就可得到3個1/4塊,就是3/4塊。

(2)如果把三塊餅干放在一起分,每人就可以分得3塊的1/4,就是3/4塊。

總結:把3塊餅干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3/4塊

板書:3÷4=3/4(塊)

師:如果我想把3塊餅干分給5個小朋友呢?,每人分得多少塊?

學生口述理由。板書:3÷5

師:想想該怎么去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下。

指名讓學生說說思考過程。

板書:3÷5=3/5(塊)

師:如果分給7個小朋友呢?

學生口述3÷7=3/7(塊)

三、歸納總結,圍繞主題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上面的兩個等式,你發現分數和除法算式之間有和聯系?這也正是本節課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課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生相互交流。教師板書:被除數÷除數=

師:除法算式又可以寫成什么形式?

生補充: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

師:如果用a表示被除數,b表示除數,那么a÷b又可怎么寫?

生:a÷b=a/b

師:這里的a和b可以取任何數嗎?為什么?

生:除數不能為0。

師:分數和除法之間的關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記住它們嗎?

生交流討論并回答

師總結,被除數相當于分子,除數相當于分母,除號相當于分數線。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師:請大家把書本打開到第45頁,馬上完成“練一練”的第一小題。

集體校對。

師引導:比較上下兩行有什么不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用分數可以表示整數除法的商,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成兩個數相除。

師:接下來請大家獨立完成“試一試”兩小題。

然后小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師:把7分米改寫成用米作單位,可以列怎樣的除法算式?

生:7÷10=7/10(米)

師:第二個呢?

生:23÷60=23/60(時)

師:獨立完成“練一練”的第二題

集體講評校對。

師:完成“練習八”的第一題口答

師:完成“練習八”的第三題

學生在書本上完成,

教師追問:把1米長的彩帶平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長,可以列怎樣的除法算式?把2米長的彩帶平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長,可以列怎樣的除法算式?

五、課堂作業

完成“練習八”的第二題

1000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界市| 莎车县| 通化市| 万州区| 梓潼县| 隆德县| 阳春市| 清苑县| 宁德市| 克拉玛依市| 尤溪县| 凤凰县| 长顺县| 比如县| 策勒县| 库伦旗| 浦江县| 蚌埠市| 宣城市| 沈阳市| 镇宁| 麻栗坡县| 临澧县| 同江市| 同仁县| 大足县| 洪洞县| 榕江县| 肇东市| 大关县| 武城县| 体育| 常山县| 香格里拉县| 龙海市| 兴仁县| 大同县| 邢台市| 依兰县| 绥芬河市| 荣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