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參考模板

時間: 新華 語文教案

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整合教學計劃、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教學方法等,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高中語文教案參考模板規范是怎樣的?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中語文教案參考模板,供大家參考。

高中語文教案參考模板篇1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1.聯想鑒別、協作探究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熏陶

4.比較閱讀,體會建筑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筑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發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筑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并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高中語文教案參考模板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文言文語感

3、賞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內容

2、鑒賞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文言常用詞,培養文言文語感

2、在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借鑒寫法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質疑、探究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讀準字音,斷準句子

2、結合注釋,再讀全文,翻譯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字、詞、句)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概括段落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4、閱讀相關資料

(1)作家作品《左傳》及其藝術特色

《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獻不足,迄今尚無定論。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當然,也有人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

《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左傳》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背景介紹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動了這次戰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通讀課文

范讀正音,注重重點字的讀音,句子的點讀

學生齊讀一次

三、疏通文意,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基礎知識

1、讓學生讀第一段

明確重點字詞:貳、軍

句子:以其無禮于晉

2、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二段,教師提問題

學生回答、點評,明確重點詞、句子

3、集體朗讀第三段,教師講解,引導背誦

實詞:鄙、厭、說等略

4、學生朗讀第四段,師生共同疏通文意,落實文言知識

5、指導學生誦讀全文,增強語感,進一步熟悉課文,試著背誦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背誦、翻譯全文,歸納語言現象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題

3、積累文言知識

4、把握故事情節,注意人物語言

第二課時

一、再讀課文,分析導入

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們沒有永

恒的盟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語用來詮釋

這篇課文的內涵及其恰當。

二、理清故事情節,進行整體把握

第一段:秦晉圍鄭(指出圍鄭的原因)

第二段:臨危授命

討論探究

1、佚之狐的話對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側面表現燭之武的才能

2、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學生作答)

第三段:說退秦師

分組討論探究:燭之武為什么能說退秦師?

明確:這篇文章對燭之武的善于辭令,寫得極為出色。他去說服秦伯,雖然目的是求和,但決不露出一點乞憐相。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頭頭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說辭里處處為秦著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悅誠服,不僅答應退兵,而且助鄭防晉。

(1)處處為秦著想。

首先,燭之武開門見山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承認鄭國已處于危亡的地步。但作為鄭大夫的燭之武卻沒有半句為鄭國乞求的話,相反,卻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來表明為秦著想的立場。先分析了“越國以鄙遠”的難處,接著談了亡鄭實際上是增加了別國(晉)的土地,擴展了別國的勢力,而鄰國勢力的增強就意味著秦國勢力的削弱。接下來又分析了存鄭對秦有益無害:“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動心。

(2)充分利用秦晉的矛盾。

正當秦伯在考慮滅鄭、存鄭對自己的利害關系時,燭之武充分利用這一契機,進一步為秦君分析:“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晉之間的離間雙方。這番話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著燭之武又把話題引向未來,預言晉國此后的動向:“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將焉取之?”指出晉國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將進而侵犯秦國,秦晉的矛盾將進一步尖銳化。由于晉國當時已成為中原霸主,秦伯對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燭之武的這篇說辭戳到了他的痛處,終于促使他下定決心,改變主意,退兵助鄭退晉。

第四段:迫晉退兵

三、在把握文本的基礎上,分析討論燭之武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分組討論、探究、提問、總結

燭之武的形象:(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四、拓展思考

學生聯系全文,概括本文寫作上的特點

明確:

(1)伏筆與照應

(2)波瀾起伏

(3)詳略得當

五、課堂小結(學生總結)

六、作業

結合本文的敘事方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記敘文,字數不限。

板書設計

情節發展:秦晉圍鄭臨危授命說退秦師晉軍撤離

寫作特點:伏筆與照應詳略得當波瀾起伏人物形象栩

高中語文教案參考模板篇3

《致橡樹》教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詩歌內容的把握。

2、通過分析意象,強化對作者愛情觀的理解。

二、教學步驟:

1、導入:

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一路走來,我們領略了偉人毛澤東的萬丈豪情,體味了詩人穆旦的赤子情懷,而此刻,我們將與一株美麗的木棉相逢,傾聽一位不平凡的女性發出的愛情宣言《致橡樹》。

2、作者介紹: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寫有許多著名的朦朧詩,如《四月的黃昏》《這也是一切》《呵,母親》《思念》《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雙桅船》《也許》等。其中《雙桅船》獲中國作協第一屆全國新詩二等獎,《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1980全國青年優秀詩歌獎。

3、朦朧詩:

產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內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創造一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從而誘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代表詩人還有顧城、北島等。

4、分析課文:

(1) 這位朦朧派代表詩人的愛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屏神靜聽那來自心靈深處的真實表白。(先聽錄音,再訂正讀音,再請同學們齊讀。)

(2)作者否定了哪幾種愛情觀?為什么?

讓我們先聽聽美麗的木棉樹的回答吧!她說:愛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①老師范讀。

②分析: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于不顧,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愛情?這是一種“極力攀附”的愛情。木棉對這種愛情態度鮮明,立場堅定,堅決予以否定。課文中有三個字:“絕不像”!其中哪一個字可以體會到作者決心之大?絕!

B、其次,癡情的鳥兒。

為綠陰重復單調的歌曲的鳥兒,木棉樹又抱有什么樣的態度呢?

課文中也有三個字,“絕不學”!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癡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愿飛出橡樹的庇護,不愿飛向屬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這是一種“只知癡戀”的愛情。

C、接下來,詩人又分別列舉了“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于被贊美對象,那么在本詩中木棉對它們的態度呢?

同學們回答:“也不止;不,這些都還不夠!”

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遺憾。因為它們為了橡樹的蓬勃生長,無怨無悔地奉獻、給與,卻忘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創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固然可嘉,卻也難免令人遺憾。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的愛情。

擴展:作者在寫到“日光”“春雨”這兩個意象時,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讓你補充完整,這兩個句子應該怎么寫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溫暖你的心靈;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愛的甘霖,滋潤你的心田。

D、小結:以上種種都是“世俗的愛情”,作者是持不贊同的態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癡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愛情是什么樣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愛情觀。她說:愛情應該是這樣的。

①請全班女同學齊讀至結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強調的是愛情的基礎。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這兩句指出了只有以獨立的人格、高貴的尊嚴為前提,才可以論及“愛情”,也即強調了愛情的基礎應是“獨立、平等”。

B、“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這幾句強調了愛的雙方應緊密結合、相親相愛、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為愛的雙方,又應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呢?

男生齊讀: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漢比作刀、劍、戟,枝干像銅、像鐵,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漢形象應是偉岸挺拔、堅強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應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呢?

女生齊讀: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認為女性應有“紅碩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應該是青春秀美的,充滿生機的。有了美麗的外表,還必須擁有豐富的內涵。

后面兩句:“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這里為什么選用了這兩個比喻?

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展現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的一部分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們試圖改變不公正命運帶給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慘的結局告終(   )。她們中的另一部分人喪失了做“人”的權利,只能像附屬品從屬于男性社會,而她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無疑又加深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   )。女詩人作為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出沉重的嘆息。由此可知,作者認為女性,尤其是覺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還應該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正是女性的內在美成熟之美的體現。而“英勇的火炬”則突出女性更需具備像男子漢一樣的勇敢、頑強的品質和熱情友愛的態度,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光明和溫暖。所有這些加起來,構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愛情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呢?

“我們分擔……卻又終身相依。”

作者認為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應該能夠分擔各種不幸和痛苦,要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F、最后,詩人大聲表白: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男女生齊讀最后幾句。

(4)橡樹、木棉分別象征什么?(全班齊讀)

橡樹:男性的陽剛氣概。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

木棉:女性的柔韌氣質。健康活潑、深沉博大、堅韌不屈。

(5)總結全文:詩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藝術構思,在詩的開頭首先否定了種種世俗的愛情;接著在強調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提出了理想的愛情。這兩種愛情觀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強調了愛的基礎獨立、平等。

女性的獨立宣言:本詩寫于1977年,當時正好是在“10年浩劫”后對“10年浩劫_____”中人性扭曲、等級明顯的社會現象的反思,女詩人回想幾千年來中國婦女總處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狀態下,以_____飽含情的筆觸,用內心獨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獨立的,與男性是平等的,應該與男性公民一起創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詩可以理解為女性的獨立宣言。

(6)作業:既然木棉向橡樹表達了自己的心聲,那么,橡樹聽了這些,會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樹,你又會向木棉說些什么?

請以《致木棉》為題,寫一首詩或一篇文章。

【《致橡樹》教案(二)】

《致橡樹》教案 (一課時)

一、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特點。

2、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二、導語:

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一路走來,我們領略了偉人毛澤東的萬丈豪情;體味了詩人艾青的赤子情懷;而此刻,我們還將與一株美麗的木棉相逢,傾聽一位不平凡的女性發出的愛情宣言致橡樹。

(板書:課題、作者)

三、設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會對橡樹發表自己的愛情宣言呢?

1、師簡介作者(結合課文注釋①):舒婷:中國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板書)。

2、引出“朦朧詩”概念(板書:第一教學目標),師生同看投影片:

朦朧詩產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內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創造一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從而誘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代表詩人有舒婷、北島、顧城等。

四、這位朦朧派代表詩人的愛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讓我們屏神靜聽那來自心靈深處的真實表白

1、師朗誦全詩,配樂《海邊的阿狄麗娜》(或聽錄音)

2、請同學就所學知識淺談:什么是愛情?

3、師略論愛情(深情地):

有人說,愛情就是一顆心與另外一顆心的碰撞;有人說,愛情就是黑暗中閃閃發光的鉆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說,愛情使人歡樂,愛情令人痛苦,愛情給人力量,愛情讓人迷惘。

是啊,因為愛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馬相如;

因為愛情,孟姜女哭倒了萬里長城;

因為愛情,林黛玉含恨焚詩稿;

因為愛情,祝英臺忍悲赴黃泉。

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引出了人世間多少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恩恩怨怨;“愛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筆下永恒的主題,而有部電影則忍不住困惑地問道《愛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愛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讓我們先聽聽美麗的木棉樹的回答吧!

(板書:木棉的自白)

1、她說:愛不應該是這樣的

⑴請一女同學朗讀此片斷。

⑵請同學討論歸結:作者否定了哪幾種愛情觀?為什么?

⑶師分析、明確: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于不顧,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愛情?這是一種“極力攀附”(板書)的愛情。木棉對這種愛情態度鮮明,立場堅定,堅決予以否定,課文中有三個字,一起讀出來絕不像!其中哪一個字可以體會到作者決心之大?絕!

b 其次,對于癡情的鳥兒,為綠陰重復單調歌曲的鳥兒,木棉樹又抱有什么樣的態度呢?

課文中也有三個字,齊讀絕不學!

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癡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愿飛出橡樹的庇護,不愿飛向屬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這是一種“只知依附”(板書)的愛情。

c、 接下來,詩人又分別列舉了“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被贊美的對象,那么本詩中木棉對它們的態度呢?同學齊聲回答“也不止;不,這些都還不夠!”

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遺憾。

因為它們為了橡樹的蓬勃生長,無怨無悔地奉獻、結予,卻忘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創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精神固然可嘉,卻也難免令人遺憾。

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板書)的愛情。

d 小結:以上種種都是“世俗的愛情”(板書),作者是持否定、批駁(板書)的態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癡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愛情(板書)是什么樣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說:愛應該是這樣的。

⑴全班女同學齊讀至結尾。

⑵這一部分,詩人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同學討論、回答)

⑶師分析、明確:

a 首先,作者強調的是愛的基礎。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兩句指出了只有以獨立的人格、高貴的尊嚴為前提,才可以論及“愛情”,

也即強調了愛的基礎應是“獨立、平等”(板書)。

b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這幾句強調了愛的雙方應緊密結合、相親相愛、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書)。

c 作為愛的雙方,又應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呢?

男生齊讀片斷:“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漢比作刀、劍、戟,枝干像銅、像鐵,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漢形象應是偉岸挺拔、堅強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應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呢?

女生齊讀片斷:“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認為女性應有“紅碩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應該是青春秀美的,充滿生機的。有了美麗的外表,還必須擁有豐富的內涵。后面兩句:“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點難以理解,我們有必要聯系自古以來中國女性及其遭遇加深體會。

(師分析)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展現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的一部分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們也試圖反抗,改變這不公正命運帶給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慘的結局告終。她們中的另一部分不僅喪失了做個“人”的權利,只能像一種依附品從屬于男性社會,而且她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無疑加濃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

女詩人作為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出沉重的嘆息。由此可知,作者認為女性,尤其是覺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應該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正是女性的內在美成熟之美的體現。

而“英勇的火炬”則突出女性更需具備像男子漢一樣的勇敢、頑強的品質和熱情友愛的態度,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光明和溫暖。所有這些加起來,構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愛情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呢?

男女生分讀片斷:“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男)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女)

仿佛永遠分離, (男)

卻又終身相依。” (女)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作者認為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應該能夠分擔各種不幸和痛苦,要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當然,雨過天晴,彩虹環繞,相愛的人兒最終必定會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時,愛也是一種默契,一種真誠(板書)。相知相依的兩個人即使相隔異地,也會心有靈犀的。有個成語叫做貌合神離,現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離神合!他們的心是永遠相通的!

f 最后,詩人大聲表白,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男女生齊讀:“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總結全文:

⑴詩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藝術構思,在詩的開頭首先否定了種種世俗的愛情觀;接著在強調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提出了理想的愛情。這兩種愛情觀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強調了愛的基礎獨立、平等。

在舒婷看來,尤其是作為女性詩人看來,“她”有沒有真正的獨立平等意識、是不是十分珍視自己的獨立人格和尊嚴是非常重要的。

關于這一點,早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英國,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說《簡·愛》中向我們點明了。

⑵播放《簡·愛》錄像片斷:

女主人公簡愛深深愛著她的主人羅切斯特先生,然而當她的愛情遭到社會不平等的對待時,她毅然選擇了“放棄愛情”,她要為自己爭取平等、獨立的權利。為了維護自身的人格和尊嚴,她發出了自己的愛情宣言:

我的靈魂跟你的一樣;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

我們的精神是同等的。

這宣言,無疑是女性要求獨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簡和詩人一樣,都強調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獨立,即使愛情也不能使她們放棄自己高貴的人格和尊嚴。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詩:(同學齊背)“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六、聯系自己,談談感想:

1、請同學談談通過學習本文,對愛情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2、師最后總結。

是啊,愛人是美妙的,被人愛更是幸福的,中學生就不乏“早戀”的現象;但是愛又是苦澀的、艱難的。過早涉獵這個禁區,只會品嘗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顆酸澀的果。

倘若一個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經濟還未獨立,心理還未成熟,他的事業還未確定方向,他還不能恰到好處地把握自己的理智與情感,那么,我想他還不能輕率地向愛情靠攏。

我們中學生必須認識到,我們現在首先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會如何不斷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為一棵努力向上的樹;只有這樣,他才會有沉穩堅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誠的目光;他才會去熱愛生活,擁有生活;在將來,他才會真正懂得什么是愛情,什么是真正的愛情!(板書教學目標二: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除了愛情,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畢生去追求的愛:父母之愛、兄妹之愛、朋友之愛、師長之愛;

對理想、對生活、對社會、甚至對未來的愛;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又有多少熱血兒女放棄了男女個人之愛,他們無怨無悔,因為他們是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愛:裴多斐的詩、林覺民的《與妻書》......

當我們認識到這些,并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奮斗,我們就會在愛的空氣中幸福地呼吸;我們沐浴愛的陽光、吸收愛的雨露,最終必將成長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七、全班再次齊讀全詩

八、布置作業:背誦全詩

高中語文教案參考模板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左傳》等文學常識;掌握文中出現的文言現象。

2、過程與方法

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大智大勇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語;

體會《左傳》的語言特點和敘述技巧;

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誦讀法、歸納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解題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

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師范讀并正音

汜(fá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秦伯說(yuè)

秦軍氾(fàn)南夫(fú)晉,何厭之有無能為(wéi)也矣

若不闕(quē)秦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夜縋(zhuì)而出

杞(qǐ)子逢(páng)孫失其所與,不知(zhì)

2、學生自由朗讀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研習課文,疏通字詞句。

(一)學習課文第一段

1.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串講課文。

實詞:禮,禮遇,以禮相待。貳,從屬二主,不忠誠。軍,名詞做動詞用,駐軍。

虛詞:以,因為。

句式:“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介詞結構后置句,“以其于晉無禮,且于楚貳也”。

2.分析理解

思考:第一段共五個分句,語言簡練,但字字均很重要,它實際上交代了什么?

明確:一個弱小的鄭國,同時受到兩個強國的進攻。大軍壓境,國都被圍,氣氛十分緊張。“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為了報復鄭國,與秦國并沒有多大的利害關系,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伏筆;“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既然兩國軍隊并沒有駐扎在一起,也就為燭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函陵”“汜南”均屬鄭國領土,分別為晉、秦所占,一是說明晉秦聯軍來勢兇猛,勢不可擋;二是暗示著鄭國有機可乘。

開篇寥寥數語,既點出了戰爭爆發的原因、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

1.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串講課文

實詞:辭,推辭。

虛詞:若,假如。猶,尚且,還。已,同“矣”。而,卻。

句式:“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中“之”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翻譯時可不翻譯出來。

一詞多義:

若①如,像:“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

②如果:“若使燭之武見秦君”;

③人稱代詞“你”:“若毒之手”。

2.分析理解

(1)思考:佚之狐的話表明了什么?

明確:佚之狐向鄭伯推薦燭之武。“國危矣”承上而來,再次強調鄭國所處的危險境地。“若使燭之武見秦師,師必退”,說明燭之武具備了擔此重任的非凡才能。

(2)思考:燭之武的推脫之辭以及鄭伯聽后的表現說明了什么?

明確:“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暗寫燭之武在年輕時并沒有得到重用;“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則流露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是,即使是在“無能為也已”的情況下,仍被委以重任,其才識已可想而知了。面對燭之武的牢騷,聰明的鄭伯沒有表現出絲毫不滿,也沒有給予什么安慰和許諾,而是光用“是寡人之過”自責,從諫如流,情意真切。他的一番誠意感動了燭之武。

3.教師總結,引發學生思考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三)學習課文第三段。

1.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串講課文。

實詞: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敢,敬辭。執事,對對方的敬稱。鄙:以……為邑。陪,增加。東道主,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封,以……為邊界。肆,延伸。濟,渡過。

虛詞:以,來。

通假字:闕,同“缺”,損害。說,同“悅”,喜悅。

一詞多義:

夫:①發語詞:夫晉,何厭之有

②男人:遂子孫荷擔者三夫

③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理解分析

(1)思考:燭之武為什么一見到秦伯就說“鄭既知亡矣”?

明確:燭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揚的辦法。一上來,使秦伯認為燭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這就引起秦伯對燭之武的好感,愿意聽燭之武把話說完,這就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思考:燭之武為什么能成功說服秦君?

(僅提出問題,引發思考,下節課具體討論)

(四)學習課文第四段

1.在教師指導下,串講課文。

實詞:敝,損害。與,結交,親附。

虛詞:以,用。其,表商量語氣,還是。

通假字:知同“智”,明智。

一詞多義:

微①隱約地: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②假如沒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細小:防微杜漸

之①到:輟耕之壟上

②助詞“的”:是寡人之過也

③代詞:子犯請擊之

2.分析理解

思考:子犯請求攻擊秦軍,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明確:晉文公是一個講恩情、講仁義、講智謀的人。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侯并沒有感情沖動,而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三、布置作業:總結本課文言知識

第三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分組總結文言現象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è。)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聰明。讀zhì)

(二)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三)一詞多義

封:

(1)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2)肆其西封(疆界,名詞)

之:

(1)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

(2)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詞“的”)

(4)臣之壯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其:

(1)君知其難也(他的,代詞)

(2)吾其還也(表希望的語氣副詞)

(3)以其無禮(鄭國,代同)

以:

(1)敢以煩執事(拿,介詞)

(2)以亂易整(用,介詞)

(3)以其無禮(因,介詞)

(四)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在東邊。

夜縋而出夜:在夜里。

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在早上,在傍晚。

2.名詞活用作動詞

晉軍函陵軍:駐軍。

越國以鄙遠鄙:作為邊邑。

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作動詞。

與鄭人盟盟:訂立盟約。

3.動詞活用作名詞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恩惠

4.動詞的使動用法

燭之武退秦師退:使……退。

若亡鄭而又益于君亡:使……亡

5.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6.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損害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省略句

①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燭之武”)

③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3、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

②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整為“于晉無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同上)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

三、問題探究

1、學生齊讀第二自然段燭之武的語言,并思考:燭之武是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的?

學生自由發言后,教師板書總結:

當前:越國鄙遠論——言地域政治

亡鄭陪鄰論——言利益分配

舍鄭有益論——言兩國邦交

過去:過河拆橋論——言歷史糾葛

未來:晉國擴張論——言爭霸現實(最關鍵)

2、晉軍為何不愿向秦軍進攻?

明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3、燭之武形象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深明大義,不卑不亢,能言善辯,有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

四、總結本文的寫作特色

1.伏筆與照應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晉軍函陵,秦軍?錟稀保?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并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

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五、課堂總結

六、布置作業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案參考模板篇5

教學目標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夠把握文中關鍵句,進而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2、了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入細致、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篩選信息、整體把握的方法。

2、難點:提高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閱讀興趣。

教學方法

1、點撥引導。

(說明:本文內容比較艱深,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難點。通過對疑難點的點撥、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師生互動。

(說明:通過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提問展開討論,使學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篩選文中各種信息,掌握篩選信息的一些技能。)

媒體設計

擬采用圖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擴大課堂的容量。

教學思路

一、由題目導入課文

先簡介導言(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本文文體有一個了解,直接醒目),再請學生介紹達爾文、進化論,教師補充,運用多媒體展示《物種起源》一書及作者的照片(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

二、明確本課學習重點

1、請學生速讀課文,畫出本文的思路圖,分組交流。

(說明:通過速讀,整體感知文章并初步篩選出文章的關鍵句及主要觀點;通過討論交流、理清文章結構,整體把握全文;通過簡潔的段意概括,意在培養學生提煉觀點、準確表達的能力。)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請學生說出所畫的關鍵句,而后集體加以確認。

明確:關鍵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語句,它突出地體現著文章的旨趣,標示著文章的思路,顯示著文章結構的特點。其類型為:①從內容來看,中心句是關鍵句。它是集中提示說明對象的特征或標示主要事理的語句。第1段“。。我之所以說明這些,是為了要表明我并沒有輕率地下結論”。②從結構看,總結句、總提句及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總結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內容,總提句、過渡句顯示出文章說明內容的推進。如第4段“關于物種起源的問題。。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這個總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5段“因此我們對于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這個過渡句提示下文的主要內容。③從出現的頻率來看,反復出現的文句是關鍵句。一方面是作者著力要表達的觀點需要強調,另一方面也用于顯示層次。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復說“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

(2)如何篩選關鍵句?

明確:從內容人手,找出中心句;從思路、結構人手,確認總提句、過渡句和總結句。

(說明:篩選關鍵句,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并不難。但如何篩選得正確、準確,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導。教師可以先試著讓學生總結規律,然后一定要給學生講明白。可用幻燈片顯示出來。)

3、欣賞品味。

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說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透過說明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的文字。

明確:第1段,從“遠航”到“現在”,其間“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專心思考”、“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時十多年,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的態度和長期刻苦鉆研的精神。

第2段,“華萊斯先生。。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完全相同。。”結合注釋,可以看出達爾文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3段,指出本書的缺陷,“還是摘要的性質”;說明今后的打算,“詳盡地刊印出來”避免使別人“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結論”,反映出達爾對理論著作嚴肅、審慎的態度及謙遜的精神。

第4段,“仍然難以令人滿意”表明作者決不輕率地作出結論的科學態度。

第5段“這類的研究,雖然常為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說明作者注重親身實踐的科學態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很簡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與不足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7段,“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我深信”、“我又確信”,這些突出地說明了達爾文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毫不動搖的信念和勇于堅持真理的精神。

教師引導學生對上述精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并板書:長期考察,實事求是,謙遜審慎,決不輕率,親身實踐,不避缺陷,毫不動搖。

(說明:從對文字表層意義的闡明深入到對文字深層含義的探究,從了解偉大科學家的基本觀點、理論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這不僅是在完成教學目標,也是在教會學生如何解讀文章,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與作者。)

三、布置作業

1、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片段。

2、請同學們思考達爾文“進化論”的“適者生存”的觀點是否適合于人類社會,它與“關懷底層”是否矛盾?(王岱)

高中語文教案參考模板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意象,通過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把握本課思想內容,在課堂上背熟一部分課文。

3.體會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朦朧詩的特點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義

4.真正做到課堂背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朗讀課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啟發法:通過圖畫進行引導啟發。

3.探討法: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雨巷,一條多么悠長的雨巷;雨巷,一條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著一位詩人,又彳亍著一位姑娘。他們在雨巷中飄然相逢,又飄然相散。這景,這情,誘使過多少讀者遐想幽思!

這詩人筆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樣熔鑄而成的?究竟表現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思?且讓我們一起來細細探尋戴望舒的《雨巷》。

二、寫作背景及《雨巷》

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里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作寫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圣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并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

三、聆聽錄音,感知內容。

1、這首詩講了個怎樣的故事?

細雨春日,一位青年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也撐著油紙傘向他走來,走過他的身旁,走盡這雨巷,最終他還是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在這雨巷。

2、全班朗誦,說說你聽讀后的感受。

感受:憂傷、惆悵、凄婉、寂寥和朦朧的美。

3、你是如何獲得這種感受的?

明確:詩歌內容,具體說是語言。

四、研讀詩歌,把握意象。

1、我們的憂傷、惆悵等感受來自語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過意象來表現某些情感。說說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組交流)

明確:意象特征

雨巷悠長、寂寥

油紙傘古樸

我惆悵

丁香姑娘美麗、惆悵、寂寥

籬墻頹圮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明確與朦朧并存,也就是說它的意境是明確于朦朧并存。意境是通過意象來表達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從意象入手,剛才我們已經找出了5個意象,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確與朦朧于一身的:

第一個是雨巷。明確:下著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朦朧: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二個是油紙傘。明確:這是件真實的雨具。朦朧:油紙傘不比自動傘,它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

第三個是我。明確:“我”就是指詩人自己。朦朧:指像詩人那樣迷失方向,處彷徨苦悶,找不到出路的先進青年。

第四個是丁香姑娘。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朦朧: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姑娘。明確:一個女孩子。朦朧:象征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

第五個是籬墻。明確:一堵墻。朦朧:(這個籬墻是頹圮)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

2、這些意象中哪個意象是主意象?共同探討作者選擇丁香姑娘這個意象的作用。

(1)作者為何選擇丁香來描寫姑娘?

明確:丁香的特點是高潔、美麗,古人常用丁香來表現愁思,而本詩開頭就定下了這樣凄涼、憂傷的基調。

(2)讀完全詩,你認為丁香姑娘存在嗎?哪里看出?

明確:不存在。開頭“我希望逢著”,結尾“我希望飄過”,表明丁香姑娘并未出現,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3)這種并未在詩歌中實際出現的意象我們一般稱為虛筆,這種手法稱作象征。

(4)那么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到底是什么呢?(見課后練習二。此問題讓小組討論)

明確:丁香姑娘的特征是美麗、惆悵、寂寥,與“我”相近,又顯得虛無縹緲。因此通過她表現了詩人自身孤獨寂寞又愁苦,有所追求又迷茫無奈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戀人、理想(進步知識分子對前途無望的苦悶之情)、人生(小知識分子青春期的孤獨憂郁或多愁善感)。

3、再讀詩歌,領悟意境。

再讀詩歌,盡力讀出丁香姑娘的特點,也讀出作者的心境。思考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意境呢?(學生齊讀,有愿意單獨朗讀的更好)

提示:所謂意境是指一個個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的一種整體境界,它包含了詩歌的整體氛圍、作者抒發的情感。

明確:孤獨、寂寥、凄婉、惆悵、朦朧的意境。

五、分析課文,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這首詩的開頭給我們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畫圖)雨巷,它是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它給我們的感覺是什么

明確:感傷、凄美、朦朧美

請同學們找出上半部分詩中的動詞(撐,彷徨,希望逢,結著,是有……)

撐著什么東西(油紙傘),撐著油紙傘干嘛?(獨自彷徨)彷徨在哪?(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詩人僅僅在彷徨嗎,不(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姑娘是怎么樣的?(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么先寫顏色,再寫芬芳,最后寫憂愁?《舉個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著999朵玫瑰向你走來,因為太遠,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這時映入你腦海的先是一團紅(顏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時,大家就會聞到玫瑰撲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時大家會不會想:“這么多玫瑰是送給誰?給我的嗎?”(內心──憂愁)》

這個姑娘在干嗎(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這時候的“我”,就只在不斷彷徨,苦悶嗎?(不是)

雖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沒有放棄追求,“我希望逢著……的姑娘”。丁香一樣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來的虛構的人物,如果我們在畫上添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那整幅畫給我們的感覺又是怎樣?(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滿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終怎樣了?實現了嗎(沒有,希望破滅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滅了──她默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在雨的&39;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終就是以失望跟幻滅結尾嗎(不是的,我依舊是充滿希望──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圖,經過分析我們不難知道這首詩所表達的是“追求與幻滅,希望與失望的雙重情調”,“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感”。

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第二課時

過程:

一、放《雨巷》配樂朗讀。

二、詩歌的節奏和押韻(處理課后練習一)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詩中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小結歸納:

1、怎樣鑒賞現代詩歌?

明確:以意象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2、在此基礎歸納本詩主題。

通過丁香姑娘、雨巷、油紙傘等意象的,營造了一種孤獨、凄婉而惆悵的意境,抒發了詩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悶惆悵之情。

四、拓展延伸。

總結:這堂課我們主要通過意象的分析,學習了《雨巷》這首詩。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常常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請聽歌曲《丁香花》,體會一下唐磊心中有位怎樣的姑娘?

結束語:據說這首歌的創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響。同時,這首歌的背后還有一個凄美的故事,同學們課外可去查資料了解。

五、作業:

1、課外閱讀舒婷的《致橡樹》,并用今天所學的意象分析法學習,領悟詩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樹》、《再別康橋》或《雨巷》,仿寫一首詩,注意意象的選用。

高中語文教案參考模板篇7

教學目標:

1、賞析人物形象,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燭之武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燭之武就是這樣的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們來看《燭之武退秦師》。這節課我們重點分析三個人物形象。

二、第一個人物鄭伯。

1、找學生讀鄭伯說的話: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讓學生說對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學會說鄭伯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

啟發學生們是不是還能有別的理解:他平白無故的怎么禮賢下士起來了呢?

讓學生們想一想鄭伯和勾踐有什么共同之處。(二人都是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

2、讓學生們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來干活,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

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重耳,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

3、從鄭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訓?

啟發學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確:一定要不斷挖掘和重視人才,不要等到危機出現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個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1、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那么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據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2、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在才舉薦呢?

讓學生分析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明確:嫉妒、紅眼病。

四、第三個重點人物燭之武

1、關于燭之武

書上的記載:正史上對他的記述除了《左傳》這些文字外,別處似乎很難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記》里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燭之武成了無名英雄。

《東周列國志》里說他須發盡白,佝僂其身,躊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從其后來的表現看,此言不虛。

2、請學生思考:

⑴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年近七十,也只是個小小的圉正(弼馬溫)?

明確:當權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者的嫉妒。

⑵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

啟發: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

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3、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燭之武在漫長的歲月里是怎樣渴望為國立功,實現自己的報負的。

可以想象:燭之武向多少人探問過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個日夜他翻看竹簡的手勢與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側耳細聽能從王宮里傳來征召自己的聲響時的焦急與渴盼。

4、燭之武的閃光處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

讓學生用燭之武的言行來證實這句詩。

教師闡述: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沉穩與敏銳,對鄭國的最樸素的愛又加固了他的沉穩與敏銳。他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于在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的閃亮時刻。

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只是這機遇來得太遲了一點兒,而且是冒著亡國的危險。但如果不是秦晉圍鄭,燭之武恐怕真得駢死于槽櫪之間,湮滅于歷史的風雨之中了。

5、拓展:燭之武這么能干,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呢?

如: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鄭伯的駕前呢?

在推銷自己這點上,春秋之士遠不如戰國之士放得開。商鞅、馮諼、范睢、蘇秦,哪一個不是在竭力運籌、想方設法(有的甚至不擇手段)去干謁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創出一番功業而名垂史冊呢?我覺得,在燭之武的心里,更多的還珍藏著做為士的標志之一的清高與孤傲。士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個敬賢禮士、思賢若渴的開明君主,寧可老死家中、默默無聞,也絕不涎皮賴臉的去求人家賞給自己一個板凳、彎腰低頭地做一個平庸的官僚。他們人生最年富力強的歲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們可以為他們惋惜,但我們必須向他們那高傲的靈魂敬禮!

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

五、總結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那些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象燭之武這樣的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脊梁!讓我們以古人為鏡來勉勵自己吧!

高中語文教案參考模板篇8

《信陵君竊符救趙》教案

目的要求

1、學習文中一些實詞、虛詞,掌握幾種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課文在材料的選取,剪裁和組織方面的特點。

3、了解信陵君禮賢下士的謙虛作風和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積累重要實詞、虛詞與句式。

2、了解信陵君禮賢下士的謙虛作風和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

教學設想

本文屬于自讀課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照注釋理解文意。

課時安排:

二教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第一課時

一、介紹時代背景。

戰國時代,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階層,即“士”的階層,這是個知識分子階層。這些人走公室,跑私門,不獰不獵,不農不商,靠知識糊口于四方。他們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或有高強的武藝,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經濟,懂軍事,懂外交,為各國統治者效勞。他們在戰國時代起著異乎尋常的作用,他們可以左右各國的政策,處理各國的外交,指揮各國的軍隊,如著名的縱橫家蘇秦與張儀兩人幾乎操縱著戰國時代各國的外交關系。這些士人投奔到權貴的門下,以謀生活,故稱為門客,或食客。各國貴族都大量收養門客。其中收養門客名聲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國的信陵君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他們都收養幾千門客,對內維護自己的勢力以對付政敵,對外與敵國作政治、軍事上的斗手。

二、解說文題,并指導學生了解原文大意。1、學生朗讀課文,劃出有疑難之處。2、教師讀課文。

三、集中學習1—4節

1、學生對照注釋看課文,并將注釋下的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注釋寫到原文中。2、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詞句。3、落實具體文言語段翻譯。

第二課時

一、集中學習5—12節

1、學生對照注釋看課文,并將注釋下的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注釋寫到原文中。2、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詞句。3、落實具體文言語段翻譯。

二、難句解析

①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為”的意思。全句譯作:(我)趙勝自動地攀附貴國結為姻親的原因,(是)因為(我認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夠急人之難。

②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軍”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譯作:見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軍拼命的(這種)情況的原因都告訴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

“所以……者”是“用來……的”意思。全句譯作:我對待侯生的禮節夠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恨”字有“遺憾”是不及物動詞,后面不能帶賓語。句中帶了賓語“之(我)”可以解釋為“不滿意”。“恨之”就是“對我很不滿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求”字的賓語應該是“人”如姬想找到一個能幫她報父仇的人,但一直沒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為“欲求極其父仇(之人)。”⑥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向剄,以送公子。“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譯作:讓我計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達晉鄙軍的日子,(我將)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動)報答公子。

三、分析課文內容:

全文共12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紹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第二部分(3~4),詳寫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動。其一為信陵君與侯贏的交往過程。其二為信陵君與朱亥的交往過程。第三部分(5~12段),具體敘寫“竊符救趙”的故事。故事發生(5~6段)秦兵圍邯鄲,魏王畏秦不敢求趙。趙請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故事發展(7~8段)信陵君四見侯生①信陵君私約車騎,欲死秦軍,行過夷門,見侯生。②信陵君見侯見生無一言半辭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復見侯生。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發之前再見侯生。④侯生推薦朱亥隨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發,過謝侯生。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趙故事結局(10~11段)信陵君得勝歸來,侯生北鄉自剄。故事尾聲(12段)信陵君留趙不歸。

第一部分對信陵君的概括介紹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質起到籠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體描寫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獲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結構上是后面“竊符救趙”故事的鋪墊。正因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與朱亥的幫助,使他得以卻秦救趙,建功立業。

文中三個主要人物性格特點都很鮮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義勇精神。侯贏:窮而志堅,有超人的才智與忠心。朱亥:有骨氣,有義勇精神。

關于侯贏在信陵君到達晉鄙軍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去理解。戰國時,士人交往的一條重要準則是“士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備矣”侯生就會成為“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說:“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當時這一道德觀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為激勵信陵君,堅定他的意志而為。因為當初侯生一講出“奪晉鄙軍”的計策,信陵君就哭了。晉鄙是為國領兵在外的大將,下決心殺了他是要有大決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堅定信陵君的奪軍信心。第三,侯生為信陵君出此計,客觀上救了趙國,也保住了魏國,但畢竟是欺君之舉。欺君是不忠的。為了保住聲譽,只有一死。

四、分析課文寫作上的特點:

1、對材料的處理上,精心安排詳略。所有的材料都是為表現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設的。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點,詳細地記敘了他禮遇侯生的種種表現,特別是自迎侯生一節,尤為詳細。這里寫得越詳細,我們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為信陵君獻上“竊符”“矯殺晉鄙”的計策。與朱亥的交往寫得略,身為公子的信陵君“數清”一個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現,和“自迎侯生”的表現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寫處理,僅僅留下一個“公子怪之”的小懸念。在“竊符救趙”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獻策是詳寫,因為這不僅是救趙成功的關鍵,而且能表現人物的特點,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領兵進擊秦軍的軍事行動則一筆帶過,因為與主題關系不大。2、通過人物之間的關系表現人物的性格。寫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點時,除了直接寫他的言行外,還通過其他的人物作側面烘托。如“市人皆觀公子執轡”,“從騎皆竊罵侯生”。市人對侯生的傲慢態度難以忍受,就從側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誠和難能可貴。

五、積累重要實詞、虛詞與句式。

1、字詞解析

①注音釋義

士無賢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攝敝衣冠(bì破舊的)

公子往,數請之(shuò多次地)

公子姊為趙惠文王……(zǐ姐姐)

冠蓋相屬(zhǔ連續)

賓客辯士說王萬端(shu勸說)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測,估計)約車騎百余乘(shèng量詞)

今有難(nàn危難)

侯生乃屏人間語(bǐ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椎殺晉鄙(chuí動詞,用鐵椎打)

矯殺晉鄙(jiǎo動詞,假托……命令)公子遂將晉鄙軍。勒兵……(jiàng統帥。lē文中作“檢閱”講)嚄唶宿將(sùjiàng有經驗,有威勢的老將。)北鄉自剄(jǐng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載公子上坐(“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著眼睛看。)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鄉”通“向”)公子與侯生決(“決”通“訣”)

③詞性活用

A、名詞作動詞

仁而下士(謙遜地對待)

留軍壁鄴(營壘──駐扎)

如姬資之三年(資財──出資懸賞)朱亥袖四十斤鐵椎(衣袖──袖里藏著)

B、形容詞作動詞

不敢以其高貴驕士(驕傲──傲慢地對待)臣修身潔行數十年(清潔──使……高潔,使動用法)公子從車騎,虛左(使……空著,使動用法)為能急人之困(著急──能急救患,為……著急為動用法)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動用法)

C、動詞的使動用法

公子從車騎(讓……跟從著)

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使……站立著)侯生乃屏人間語(讓……退避)

D、名詞作狀語

北救趙而西卻秦(向北,向西)

皆謙而禮交之(禮貌──以禮)

④一詞多義

故: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緣故)故久立與其客語(故意)

今公子故過之(特意)

朱亥故不復謝(有意)

世莫能知,故隱屠問耳(所以)

引:

公子引車入市(帶領)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請)

復引車追問侯生(退回)

為公子先引(引路)

就:

乃謝客就車(上,登上)

贏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礪則利(接近,靠近《勸學》)

使歸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戰》)

下:

禮賢下士(謙遜地對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低等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每薄暮,下管鍵(使用《獄中雜記》)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少于《赤壁之戰》)

辭:

辭決而行(辭別)

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語)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推辭)近日奉辭伐罪(命令《赤壁之戰》)

臣等不肖,請辭去(辭退《廉頗藺相如列傳》)

存:

公子親數存之(問候)

卻秦存趙(保存)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存在)

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師表》)

⑤古今異義

以公子為長者(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長的人)勝所以自附為婚姻(古:姻親。今: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觀公子(省介詞賓語“之”代“直上載公子坐,不讓”的作法)遍贊(于)賓客(省介詞)

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之)俱(省介詞賓語“之”代信陵君)可使(之)擊之(省賓語,“之”代朱亥)

B、倒裝句

請救于魏(介賓短語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動賓倒置的標志,等于說“有何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謂倒置,等于說“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安在”是動賓倒置,等于說“在安(在哪兒)”)

C、判斷句

贏乃夷門抱關者也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異母弟也

D、被動句

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高中語文教案參考模板篇9

知識與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書序的特點。

⒉掌握文言詞語:咸、畢、惠、信、興等詞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成份省略等語言現象。

過程與方法: 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誦課文,培養熟記能力。

⒊鑒賞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⒋體會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清新的風格及敘、議巧妙融合的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字里行間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

2.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掌握歸納多義詞的義項。 2.體味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的語言特色。 3.背誦課文。

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 2.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解決辦法: 1.加強朗讀,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反復誦讀。 2.組織討論,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進行討論。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關知識。

2.整體把握課文,理清思路。

3.講讀第一節。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百世,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吧!

二、 解題,介紹作者

(1)《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蘭亭宴集序》。序,文體的一種,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文字。書序一般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這里用以記事。

蘭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紹興縣西南蘭渚,此地有亭,故稱蘭亭。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蘭亭舉行盛大的文人宴會,臨流賦詩,抒發情懷后將這些詩匯集成冊,由王羲之作序,寫成本文。

(2)介紹作者及寫作目的。

王羲之,東晉瑯邪臨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門。是我國古代的文學家和杰出的書法家。青年時有美譽,朝廷招他為侍中、吏部尚書,都辭謝不就,后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為王右軍。

他寫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記敘蘭亭景致和宴會盛況;二是借這篇序言表達自己的觀感。全文既寫出了作者與名士的宴飲之樂,又寫出了歡樂有盡,人生短暫的感慨,是一萵流傳千古的名篇。

三、整體感知

⒈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音節,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⒉教師指導朗讀:

正音: 會(ku?i)稽 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觴(shāng)曲水 齊彭殤(sh?ng) 游目騁(chěng)懷

語調:“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要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⒊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一次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⒋了解“序”的體裁特點。

提問、討論: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體現“序”的特點的內容。

[點撥]: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書介紹了作詩的緣由(由修禊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作詩的精彩(“一觴一詠,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揮,論及人生意義。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書序之處。

⒌請大家以小組學習的方式,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閱讀課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標記,一會我們共同解決。

⒍提問: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作者的情感是在變化著的,好請大家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并分析作者感情的變化。

(2)明確:“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作者的情感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⒎給文章劃分段落,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賞析課文

⒈ 學習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

(1)教師強調重點字詞: 畢、咸:全、都。 修:長、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間。次,旁邊。 惠風:和風。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這里是“用來”的意思。 極:盡。 娛:樂。 信:確實。

(2)請兩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3)教師提問:第二段最后一句寫到宴飲“信可樂也”,文中都寫出哪些“樂”?

明確: 一是名士相聚之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二是環境優美之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三是氣候宜從之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四是相聚狂歡之樂:“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是以暢敘幽情。”

(賞心、樂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⒉指導學生背誦第一部分。

理清背誦思路:第一部分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周圍的環境、場面,最后由“是日也”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五、總結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鏘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珠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這些雅士們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同時這為下文的議論和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六、布置作業

1.翻譯第一部分文字。

⒉ 結合課文,展開聯想,寫一段文字,描寫蘭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三兩部分并背誦。 2.總結全文,鑒賞本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第一節

二、講析第二部分:

⒈指名學生朗讀第二節,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

⒉指名學生翻譯重點語句(教師提示重點字、詞)。

①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或,悟,因)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之、系)

④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化”、“期”的翻譯)

⒊學生齊讀課文

⒋討論分析:

⑴提問:本段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

明確:作者承接上文“樂”,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⑵ 由第一自然段的“樂”轉入本節的“憂”的原因是什么?請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確:“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⑶本節的議論與前一段的敘事是如何聯系的?

明確: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于涉獵游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趣舍”“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學生試背第二部分

三、講析第三部分

( 1)學生齊讀第四段

(2)指名學生口譯第四段

重點字詞提示: ①若合一契②臨文嗟悼③一死生,齊彭殤④其致一也

(3)討論、分析:

①作者在這段中抒發了哪些感慨?

明確:一是“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二是“后之視今,亦猶今視昔”。

②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認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的意味。在對老莊哲學虛無主義世界觀的批判中,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生的眷戀和熱愛;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因為作者認識的局限性,更多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

③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

明確:作者寫供后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后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學生試背第三節。

四、總結全文(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這一問題?

明確:第一自然段中從作者對此次宴集環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樂的,道出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從而與第一自然段的樂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

(2)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體現在哪里方面呢?

明確:本文僅325字,文中先記蘭亭之會的概況,而后就死生問題發表議論;雖是書序,卻以抒情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人深思。略舉數例如下:

1.寫景。以“崇山峻嶺,茂森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的16個字就將蘭亭四周的景色寫盡,渲染了清幽的氣氛,使人心曠神怡。

2.敘事。如“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記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詞匯,極少形容語,卻將宴會進行中所有重要的細節都寫了出來,也表現了與會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這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它說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在回憶往事時,盡管感情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仍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感慨。又如“臨文嗟悼”,也寫出了許多人讀古人文章時的共同體驗,即在感情上跟作者發生共鳴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六、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高中語文教案參考模板篇10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旖旎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過程與方法:領悟詩歌的意象美,掌握用意象分析法來理解詩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人對母校的眷戀之情。

2、學情分析

學生對詩歌接觸不多,語言積累,鑒賞審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課著重通過朗誦手段,展開想象的翅膀來把詩歌情感,通過詩歌意象的研究學習加強合作探究能力,積累精美的語言;鼓勵學生熱愛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養其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和高尚的審美情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用意象分析法來理解詩歌的意象美。

難點:體味詩情的領悟與意象的把握。

4、教學過程

【導入】

一、激情導入

有這樣一個人,他風流倜儻,才華橫溢;有這樣一座橋,他空靈動人,風景秀美;有這樣一首詩,他意境獨特,情感細膩。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認識一下這個人,看一看這座橋,品一品這首詩啊?那我們就一同走進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知人論世

徐志摩(1896~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新詩的靈魂,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名章垿,字志摩,筆名“南湖”、“云中鶴”,同聞一多為新月詩派詩人,提倡詩歌“三美”。1920年,25歲的徐志摩來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在這里度過了一段讓他終身難忘的時光。但是,不幸的是在1931年,他所搭乘的飛機從南京到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大霧,飛機觸山,不幸遇難,時年35歲。代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熟知徐志摩的人都稱贊他的性格品行,說他不計名利、充滿熱情、富有風趣,然而我說他如流星般閃過的一生也離不開三個女性。張幼儀,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包辦婚姻的犧牲品,可想而知最終的婚姻識走向破滅的。然而同時他在英國留學期間,與既有花一般的年齡與嬌艷,又有中國傳統大家閨秀的容顏與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的林徽因相識了,他們同時被對方的才情所吸引并墜入愛河,但是由于種種的原因并沒有結合。正當徐志摩的愛情枯萎之際,他結識了當時上海有名的交際花陸小曼,她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一起研究詩詞、文學。可以說兩人情投意合,最終成為徐志摩的第二任夫人。他一生的愛來自這三個方向,來自這性格完全不同的女性,也可以這樣說女性是徐志摩靈感創作的源泉。

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具有中世紀的建筑風格,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也是在這的蘋果樹下,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同時,在這里造就了三十二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我們似乎可以嗅到彌漫在空氣中芳草與鮮花的氣息,流淌著的康河是劍橋大學的眼睛,靈動的所在。面對如此的美景,懷念著逝去的美好時光,喚醒了久蜇在詩人心中的熱情,在回國的途中創作了這首震驚世界的傳世之作《再別康橋》。

三、感受詩歌

看視頻聽配樂詩朗誦,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播放視頻)

節奏:輕柔、和諧

語調:舒緩、低沉。

感情:別而不愁、離而不傷。

學生自由讀

學生個別配樂讀(互相點評)

男女生分節朗誦

【活動】體會詩歌

通過誦讀,我們從聽覺與視覺上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康橋的什么樣的感情?那你對詩人所描繪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美,可以說是風景如畫。這正如蘇軾評價王維的詩時所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那。如此之美的畫面,詩人都描寫了哪些什么景物那?

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潭水、浮藻、星輝(板書)

四、意象分析

1、為什么說是金柳?那又為什么說是新娘那?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文中哪里還用了這樣的修辭手法?(出示幻燈片)

明確:柳樹被夕陽籠罩著一層嫵媚的金色,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的時刻,可見在詩人心中的地位,在這里不僅是一草一木而仿佛看到了自己心愛的女子一般。誰愿意離開自己的新娘那?暗喻。是天上虹。“艷影”在哪里?說明什么?

2、“青荇”在招搖,“招搖”我們所了解的詞語是什么?從感情色彩上看那它是什么詞?

朱自清的《春》中也有一段這樣的話:“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自己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與清風流水應和著。”哪個詞語也是這種用法?更能表現什么情感?(出示幻燈片)

明確:“招搖過市”“招搖撞騙”貶義褒用更能體現對康橋的喜愛!“賣弄”表現了春天來了時鳥兒的歡聲雀躍。

3、“潭水”是什么潭?他的夢是什么那把“潭”比作“虹’有著什么相似之處那?

明確:在康河的上游,參天古樹之間,有一眼小潭,清澈見底,他是以英國追求自由主義的浪漫詩人拜倫命名的叫“拜倫潭”這里的夢就是他追求自由的夢,文學夢,詩人夢。大家應該有這樣的體驗,夏天走在綠蔭的大道上,陽光從枝葉的縫隙中傾瀉而下,星星點點,絲絲縷縷,如同幻境。而當它照到水面上,因為有了反射和折射,就會五彩斑斕,恰似天上的彩虹。當然這里還有他那欲說還休的愛情。所以那不就是他“彩虹似的夢嗎”。

4、我們來看本來這些景物是沒有感情的?然而在這里作者賦予他們情感,我們把這些帶有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叫做什么?

明確:意象

5、齊讀五、六節,一起品味這兩節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明確:高興的想放歌,大聲的歌唱,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以表達內心的喜悅,這里詩人也不例外,他還做了什么?似乎也已經忘了要即將離開,而是撐著長篙去尋找彩虹似的夢,甚至還要大聲唱歌?但是他放歌了嗎?而是沉默!因為夢要醒來,回到現實,他還是要離開的

五、小組探究

回顧我們學過的經典詩詞,你記憶中最難忘的離別詩篇是什么?跟他們相比《再別康橋》有哪些不同?(出示幻燈片)

六、拓展思維

詩人不帶走一片云彩的走了,帶走的是那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感與憂愁,假設你是徐志摩的好友,你會用什么樣的話語來的安慰他。

七、作業布置(分層)

1、有感情的背誦詩歌。

2、概括詩歌的“三美”。

3、仿照李白的《送友人》,把詩歌改寫成五言律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998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安平县| 建昌县| 新津县| 会宁县| 酒泉市| 长乐市| 固安县| 金川县| 阿城市| 和田市| 五大连池市| 枣庄市| 马龙县| 金川县| 精河县| 迁安市| 安庆市| 太仆寺旗| 邵阳市| 无棣县| 德安县| 鄂伦春自治旗| 海安县| 旅游| 南木林县| 西充县| 乐安县| 肃北| 盐亭县| 调兵山市| 马关县| 饶河县| 庆阳市| 常熟市| 庆云县| 盐边县| 武邑县| 睢宁县| 新余市| 乳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