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數學教案 >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

時間: 新華 數學教案

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寫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下載,供大家參考。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1

一、教材分析

《余弦定理》選自人教A版高中數學必修五第一章第一節第一課時。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余弦定理的內容及證明,以及運用余弦定理解決“兩邊一夾角”“三邊”的解三角形問題。

余弦定理的學習有充分的基礎,初中的勾股定理、必修一中的向量知識、上一課時的正弦定理都是本節課內容學習的知識基礎,同時又對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導。其次,余弦定理在高中解三角形問題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解決各種解三角形問題的常用方法,余弦定理也經常運用于空間幾何中,所以余弦定理是高中數學學習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論。

2、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導、證明過程。

3、能運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論解決“兩邊一夾角”“三邊”問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2、通過直角三角形到一般三角形的過渡,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3、通過余弦定理推導證明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增強合作探究、團結協作精神,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

2、感受數學一般規律的美感,培養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余弦定理及其推論和余弦定理的運用。

難點:余弦定理的發現和推導過程以及多解情況的判斷。

四、教學用具

普通教學工具、多媒體工具(以上均為命題教學的準備)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2

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教案

(一)課標要求

本章的中心內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實在解三角形的應用上。通過本章學習,學生應當達到以下學習目標:

(1)通過對任意三角形邊長和角度關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三角形度量問題。

(2)能夠熟練運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與測量和幾何計算有關的生活實際問題。

(二)編寫意圖與特色

1.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是中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學生加深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重視與內容密切相關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并且在提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具體示范、引導。本章的兩個主要數學結論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們都是關于三角形的邊角關系的結論。在初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相關邊角關系的定性的知識,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邊對大角,小邊對小角”,“如果已知兩個三角形的兩條對應邊及其所夾的角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教科書在引入正弦定理內容時,讓學生從已有的幾何知識出發,提出探究性問題:“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邊對大角,小邊對小角的邊角關系.我們是否能得到這個邊、角的關系準確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內容時,提出探究性問題“如果已知三角形的兩條邊及其所夾的角,根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這個三角形是大小、形狀完全確定的三角形.我們仍然從量化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也就是研究如何從已知的兩邊和它們的夾角計算出三角形的另一邊和兩個角的問題。”設置這些問題,都是為了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2.注意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

加強與前后各章教學內容的聯系,注意復習和應用已學內容,并為后續章節教學內容做好準備,能使整套教科書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提高教學效益,并有利于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和鞏固。

本章內容處理三角形中的邊角關系,與初中學習的三角形的邊與角的基本關系,已知三角形的邊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識有著密切聯系。教科書在引入正弦定理內容時,讓學生從已有的幾何知識出發,提出探究性問題“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邊對大角,小邊對小角的邊角關系.我們是否能得到這個邊、角的關系準確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內容時,提出探究性問題“如果已知三角形的兩條邊及其所夾的角,根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這個三角形是大小、形狀完全確定的三角形.我們仍然從量化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也就是研究如何從已知的兩邊和它們的夾角計算出三角形的另一邊和兩個角的`問題。”這樣,從聯系的觀點,從新的角度看過去的問題,使學生對于過去的知識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使新知識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堅實基礎上,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把“解三角形”這部分內容安排在數學五的第一部分內容,

位置相對靠后,在此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三角函數、平面向量、直線和圓的方程等與本章知識聯系密切的內容,這使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有了比較多的工具,某些內容可以處理得更加簡潔。比如對于余弦定理的證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對于三角形進行討論,方法不夠簡潔,教科書則用了向量的方法,發揮了向量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威力。

在證明了余弦定理及其推論以后,教科書從余弦定理與勾股定理的比較中,提出了一個思考問題“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邊平方之間的關系,余弦定理則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邊平方之間的關系,如何看這兩個定理之間的關系?”,并進而指出,“從余弦定理以及余弦函數的性質可知,如果一個三角形兩邊的平方和等于第三邊的平方,那么第三邊所對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邊的平方,那么第三邊所對的角是鈍角;如果大于第三邊的平方,那么第三邊所對的角是銳角.從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廣.”

3.重視加強意識和數學實踐能力

學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數學,而如今比較突出的兩個問題是,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不強,創造能力較弱。學生往往不能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不能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對所學數學知識的實際背景了解不多,雖然學生機械地模仿一些常見數學問題解法的能力較強,但當面臨一種新的問題時卻辦法不多,對于諸如觀察、分析、歸納、類比、抽象、概括、猜想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了解不夠。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本章重視從實際問題出發,引入數學課題,最后把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3

一、課程性質與任務

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科學和技術的基礎,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具備必需的相關技能與能力,為學習專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二、課程教學目標

1.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并掌握職業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2.培養學生的計算技能、計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數據處理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

3.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踐意識、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三、教學內容結構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由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三個部分構成。

1.基礎模塊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性內容和應達到的基本要求,教學時數為128學時。2.職業模塊是適應學生學習相關專業需要的限定選修內容,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安排教學,教學時數為32~64學時。

3.拓展模塊是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繼續學習需要的任意選修內容,教學時數不做統一規定。四、教學內容與要求

(一)本大綱教學要求用語的表述1.認知要求(分為三個層次)

了解:初步知道知識的含義及其簡單應用。

理解:懂得知識的概念和規律(定義、定理、法則等)以及與其他相關知識的聯系。掌握:能夠應用知識的概念、定義、定理、法則去解決一些問題。2.技能與能力培養要求(分為三項技能與四項能力)

計算技能:根據法則、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驟,正確地進行運算求解。計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確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及常用的數學工具軟件。數據處理技能:按要求對數據(數據表格)進行處理并提取有關信息。觀察能力:根據數據趨勢,數量關系或圖形、圖示,描述其規律。

空間想象能力:依據文字、語言描述,或較簡單的幾何體及其組合,想象相應的空間圖形;能夠在基本圖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關系,或根據條件畫出圖形。

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能對工作和生活中的簡單數學相關問題,作出分析并運用適當的數學方法予以解決。

數學思維能力:依據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類比、歸納、綜合等方法,對數學及其應用問題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判斷、推理和求解;針對不同的問題(或需求),會選擇合適的模型(模式)。

(二)教學內容與要求1.基礎模塊(128學時)第1單元集合(10學時)

第2單元不等式(8學時)

第3單元函數(12學時)

第4單元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12學時)

第5單元三角函數(18學時)

第6單元數列(10學時)

第7單元平面向量(矢量)(10學時)

第8單元直線和圓的方程(18學時)

第9單元立體幾何(14學時)

第10單元概率與統計初步(16學時)

2.職業模塊

第1單元三角計算及其應用(16學時)

第2單元坐標變換與參數方程(12學時)

第3單元復數及其應用(10學時)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4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函數是描述客觀世界變化規律的重要數學模型.高中階段不僅把函數看成變量之間的依

賴關系,同時還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刻畫函數,高中階段更注重函數模型化的思想與意識.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例,進一步體會函數是描述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的重要數學模型,在此基礎上學習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函數,體會對應關系在刻畫函數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構成函數的要素;

(3)會求一些簡單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

(4)能夠正確使用“區間”的符號表示函數的定義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函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函數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函數;

難點:符號“y=f(x)”的含義,函數定義域和值域的區間表示;

教學用具

多媒體

4.標簽

函數及其表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1、復習初中所學函數的概念,強調函數的模型化思想;

2、閱讀課本引例,體會函數是描述客觀事物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的思想:

(1)炮彈的射高與時間的變化關系問題;

(2)南極臭氧空洞面積與時間的變化關系問題;

(3)“八五”計劃以來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與時間的變化關系問題.

3、分析、歸納以上三個實例,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4、引導學生應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描述各個實例中兩個變量間的依賴關系;

5、根據初中所學函數的概念,判斷各個實例中的兩個變量間的關系是否是函數關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數的有關概念

(1)函數的概念:

設A、B是非空的數集,如果按照某個確定的對應關系f,使對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數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數f(x)和它對應,那么就稱f:A→B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數(function).

記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A叫做函數的定義域(domain);與x的值相對應的y值叫做函數值,函數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數的值域(range).

注意:

①“y=f(x)”是函數符號,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數符號“y=f(x)”中的f(x)表示與x對應的函數值,一個數,而不是f乘x.

(2)構成函數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義域、對應關系和值域

(3)區間的概念

①區間的分類:開區間、閉區間、半開半閉區間;

②無窮區間;

③區間的數軸表示.

(4)初中學過哪些函數?它們的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分別是什么?

通過三個已知的函數:y=ax+b(a≠0)

y=ax2+bx+c(a≠0)

y=(k≠0)比較描述性定義和集合,與對應語言刻畫的定義,談談體會.

師:歸納總結

(三)質疑答辯,排難解惑,發展思維。

1、如何求函數的定義域

例1:已知函數f(x)=+

(1)求函數的定義域;

(2)求f(-3),f()的值;

(3)當a>0時,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數的定義域通常由問題的實際背景確定,如前所述的三個實例.如果只給出解析式y=f(x),而沒有指明它的定義域,那么函數的定義域就是指能使這個式子有意義的實數的集合,函數的定義域、值域要寫成集合或區間的形式.

例2、設一個矩形周長為80,其中一邊長為x,求它的面積關于x的函數的解析式,并寫出定義域.

分析:由題意知,另一邊長為x,且邊長x為正數,所以0<x<40.

所以s==(40-x)x(0<x<40)

引導學生小結幾類函數的定義域: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數的定義域是實數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數的定義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實數的集合.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數的定義域是使根號內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實數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幾個部分的數學式子構成的,那么函數定義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義的實數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

(5)滿足實際問題有意義.

鞏固練習:課本P19第1

2、如何判斷兩個函數是否為同一函數

例3、下列函數中哪個與函數y=x相等?

分析:

1、構成函數三個要素是定義域、對應關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義域和對應關系決定的,所以,如果兩個函數的定義域和對應關系完全一致,即稱這兩個函數相等(或為同一函數)

2、兩個函數相等當且僅當它們的定義域和對應關系完全一致,而與表示自變量和函數值的字母無關。

解:

課本P18例2

(四)歸納小結

①從具體實例引入了函數的概念,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描述了函數的定義及其相關概念;

②初步介紹了求函數定義域和判斷同一函數的基本方法,同時引出了區間的概念.

(五)設置問題,留下懸念

1、課本P24習題1.2(A組)第1—7題(B組)第1題

2、舉出生活中函數的例子(三個以上),并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描述函數,同時說出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和對應關系.

課堂小結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5

一.說教材

1.本節課主要內容是線性規劃的意義以及線性約束條件、線性目標函數、可行域、可行解、最優解等概念,根據約束條件建立線性目標函數。應用線性規劃的圖解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地位作用:線性規劃是數學規劃中理論較完整、方法較成熟、應用較廣泛的一個分支,它可以解決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經濟管理等許多方面的實際問題。簡單的線性規劃是在學習了直線方程的基礎上,介紹直線方程的一個簡單應用。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線性規劃的意義以及線性約束條件、線性目標函數、可行域、可行解、最優解等概念,能根據約束條件建立線性目標函數。

了解并初步應用線性規劃的圖解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提高學生數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力求對現實世界中蘊含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作出判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形結合、等價轉化等數學思想,逐步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4.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和用好圖解法

難點:如何用圖解法尋找線性規劃的最優解。

二.說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并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實驗、探索、歸納。這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采用“從特殊到一般”、“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的方法。這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有利于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也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3)體現“等價轉化”、“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這樣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三.說學法指導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盡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觀察分析、聯想轉化、動手實驗、練習鞏固。

(1)觀察分析:通過引例讓學生觀察化舊知為新知,造成學生認知沖突。

(2)聯想轉化:學生通過分析、探索、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動手實驗:通過作圖、實驗、從而得出一般解題步驟。

(4)練習鞏固: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及其差距。

四.說教學程序

1、導入課題:由一個不等式組表示平面區域轉化為在此平面區域內一二元一次數的最值問題,造成學生認知沖突。

3、導學達標之一:創設情境、形成概念

通過引例的問題讓學生探索解決新問題的方法。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逐步分析,學以致用,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后老師逐步引導,動手實驗,化抽象為直觀。從而得到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并對比引例給出相關概念:線性約束條件、目標函數、線性目標函數、線性規劃、可行解、可行域、最優解。并能根據引例提煉線性規劃問題的解法——圖解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4.導學達標之二:針對問題、舉例講解、形成技能

例一:課本61頁例3

(創設意境:,練習是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實際又運用于實際,同時使學生進初步應用線性規劃的圖解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6.鞏固目標:

練習一:學生做課堂練習P64例4

(叫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用多媒體展示,并根據問題的實際意義,考慮取值范圍。造成新的認知沖突,從而研究探索,得到整點最優解的一種求法。)

練習二:為了賺大錢,老張最近承包了一家具廠,可老張卻悶悶不樂,原來家具廠有方木料90m3,五合板600m2,老張準備加工成書桌和書廚出售,他通過調查了解到:生產每張書桌需要方木料0.1m3、五合板2m2,生產每個書櫥需要方木料0.2m3、五合板1m2,出售一張書桌可獲利潤80元,出售一個書櫥可獲利潤120元。老張卻不知如何安排?(電腦顯示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實際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力求學生能夠對現實生活中蘊含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作出判斷。)

7.歸納與小結:

小結本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是什么?(由師生共同來完成本課小結)

(創設意境:讓學生參與小結,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有利于加強學生記憶和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8.布置作業:

P64.2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為表格式,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便于記憶,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畫三視圖的基本技能,豐富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實踐,動手作圖,體會三視圖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學生空間想象力,體會三視圖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畫出簡單幾何體、簡單組合體的三視圖;

難點:識別三視圖所表示的空間幾何體。

三、學法指導:

觀察、動手實踐、討論、類比。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開課題

展示廬山的風景圖——“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說明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體視覺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較真實反映出物體,我們可從多角度觀看物體。

(二)講授新課

1、中心投影與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光由一點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線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正投影: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線正對著投影面。

2、三視圖:

正視圖:光線從幾何體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圖;

側視圖:光線從幾何體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圖;

俯視圖:光線從幾何體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圖。

三視圖:幾何體的正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統稱為幾何體的三視圖。

三視圖的畫法規則: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

長對正:正視圖與俯視圖的長相等,且相互對正;

高平齊:正視圖與側視圖的高度相等,且相互對齊;

寬相等:俯視圖與側視圖的寬度相等。

3、畫長方體的三視圖:

正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分別是從幾何體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觀察到有幾何體的正投影圖,它們都是平面圖形。

長方體的三視圖都是長方形,正視圖和側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俯視圖和正視圖都各有一條邊長相等。

4、畫圓柱、圓錐的三視圖:

5、探究:畫出底面是正方形,側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錐的三視圖。

(三)鞏固練習

課本P15練習1、2;P20習題1.2[A組]2。

(四)歸納整理

請學生回顧發表如何作好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

(五)布置作業

課本P20習題1.2[A組]1。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7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理解隨機抽樣的概念,掌握抽簽法、隨機數表法的一般步驟;

2、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現實生活或其他學科中提出具有一定價值的統計問題;

(2)在解決統計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從總體中抽取樣本。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現實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統計問題的提出,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及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認識數學的重要性。

4、重點與難點:正確理解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掌握抽簽法及隨機數法的步驟,并能靈活應用相關知識從總體中抽取樣本。

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假設你作為一名食品衛生工作人員,要對某食品店內的一批小包裝餅干進行衛生達標檢驗,你準備怎樣做?顯然,你只能從中抽取一定數量的餅干作為檢驗的樣本。(為什么?)那么,應當怎樣獲取樣本呢?

二、探究新知

1、統計的有關概念:總體:在統計學中,所有考察對象的全體叫做總體、個體:每一個考察的對象叫做個體、樣本:從總體中抽取的一部分個體叫做總體的一個樣本、樣本容量:樣本中個體的數目叫做樣本的容量、統計的基本思想:用樣本去估計總體、

2、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一般地,設一個總體含有N個個體,從中逐個不放回地抽取n個個體作為樣本(n≤N),如果每次抽取時總體內的各個個體被抽到的機會都相等,就把這種抽樣方法叫做簡單隨機抽樣,這樣抽取的樣本,叫做簡單隨機樣本。

下列抽樣的方式是否屬于簡單隨機抽樣?為什么?

(1)從無限多個個體中抽取50個個體作為樣本。

(2)箱子里共有100個零件,從中選出10個零件進行質量檢驗,在抽樣操作中,從中任意取出一個零件進行質量檢驗后,再把它放回箱子。

(3)從8臺電腦中,不放回地隨機抽取2臺進行質量檢查(假設8臺電腦已編好號,對編號隨機抽取)

3、常用的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有:

(1)抽簽法的定義。一般地,抽簽法就是把總體中的N個個體編號,把號碼寫在號簽上,將號簽放在一個容器中,攪拌均勻后,每次從中抽取一個號簽,連續抽取n次,就得到一個容量為n的樣本。

思考?你認為抽簽法有什么優點和缺點:當總體中的個體數很多時,用抽簽法方便嗎?例1、若已知高一(6)班總共有57人,現要抽取8位同學出來做游戲,請設計一個抽取的方法,要使得每位同學被抽到的機會相等。

分析:可以把57位同學的學號分別寫在大小,質地都相同的紙片上,折疊或揉成小球,把紙片集中在一起并充分攪拌后,在從中個抽出8張紙片,再選出紙片上的學號對應的同學即可、基本步驟:第一步:將總體的所有N個個體從1至N編號;第二步:準備N個號簽分別標上這些編號,將號簽放在容器中攪拌均勻后每次抽取一個號簽,不放回地連續取n次;第三步:將取出的n個號簽上的號碼所對應的n個個體作為樣本。

(2)隨機數法的定義:利用隨機數表、隨機數骰子或計算機產生的.隨機數進行抽樣,叫隨機數表法,這里僅介紹隨機數表法。怎樣利用隨機數表產生樣本呢?下面通過例子來說明,假設我們要考察某公司生產的500克袋裝牛奶的質量是否達標,現從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進行檢驗,利用隨機數表抽取樣本時,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第一步,先將800袋牛奶編號,可以編為000,001,799。

第二步,在隨機數表中任選一個數,例如選出第8行第7列的數7(為了便于說明,下面摘取了附表1的第6行至第10行)。1622779439495443548217379323788442175331572455068877047447676301637859169555671998105071753321123429786456078252420744385760863244094727965449174609628735209643842634916421763350258392120676128673580744395238791551001342996602795490528477270802734328第三步,從選定的數7開始向右讀(讀數的方向也可以是向左、向上、向下等),得到一個三位數785,由于785<799,說明號碼785在總體內,將它取出;

繼續向右讀,得到916,由于916>799,將它去掉,按照這種方法繼續向右讀,又取出567,199,507,依次下去,直到樣本的60個號碼全部取出,這樣我們就得到一個容量為60的樣本。

三、課堂練習

四、課堂小結

1、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一般地,設一個總體的個體數為N,如果通過逐個抽取的方法從中抽取一個樣本,且每次抽取時各個個體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就稱這樣的抽樣為簡單隨機抽樣。

2、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簽法隨機數表法

五、課后作業

P57練習1、2

六、板書設計

1、統計的有關概念

2、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

3、常用的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有:

(1)抽簽法

(2)隨機數表法

4、課堂練習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8

教學目標:

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能用上述公式進行簡單的求值、化簡、恒等證明;引導學生發現數學規律,讓學生體會化歸這一基本數學思想在發現中所起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二倍角公式的推導及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

理解倍角公式,用單角的三角函數表示二倍角的三角函數.

教學過程:

Ⅰ.課題導入

前一段時間,我們共同探討了和角公式、差角公式,今天,我們繼續探討一下二倍角公式.我們知道,和角公式與差角公式是可以互相化歸的.當兩角相等時,兩角之和便為此角的二倍,那么是否可把和角公式化歸為二倍角公式呢?請同學們試推.

先回憶和角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當α=β時,sin(α+β)=sin2α=2sinαcosα

即:sin2α=2sinαcosα(S2α)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當α=β時cos(α+β)=cos2α=cos2α-sin2α

即:cos2α=cos2α-sin2α(C2α)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當α=β時,tan2α=2tanα1-tan2α

Ⅱ.講授新課

同學們推證所得結果是否與此結果相同呢?其中由于sin2α+cos2α=1,公式C2α還可以變形為:cos2α=2cos2α-1或:cos2α=1-2sin2α

同學們是否也考慮到了呢?

另外運用這些公式要注意如下幾點:

(1)公式S2α、C2α中,角α可以是任意角;但公式T2α只有當α≠π2 +kπ及α≠π4 +kπ2 (k∈Z)時才成立,否則不成立(因為當α=π2 +kπ,k∈Z時,tanα的值不存在;當α=π4 +kπ2 ,k∈Z時tan2α的值不存在).

當α=π2 +kπ(k∈Z)時,雖然tanα的值不存在,但tan2α的值是存在的,這時求tan2α的值可利用誘導公式:

即:tan2α=tan2(π2 +kπ)=tan(π+2kπ)=tanπ=0

(2)在一般情況下,sin2α≠2sinα

例如:sinπ3 =32≠2sinπ6 =1;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成立[當且僅當α=kπ(k∈Z)時,sin2α=2sinα=0成立].

同樣在一般情況下cos2α≠2cosαtan2α≠2tanα

(3)倍角公式不僅可運用于將2α作為α的2倍的情況,還可以運用于諸如將4α作為2α的2倍,將α作為 α2 的2倍,將 α2 作為 α4 的2倍,將3α作為 3α2 的2倍等等.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9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課題是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本節內容選自江蘇教育出版社中職數學第二冊第11章第2節,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以及說教學反思幾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

一、下面先說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職數學是中等職業學校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學好這門課程對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數列這一章是中職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是函數知識的延伸,而且還有著非常廣泛的實際應用;同時數列還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良好題材。

《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是本章的第二節,它為后繼學習提供了知識基礎,對提高學生分析、猜想、概括、歸納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等差數列》作為《數列》這一章中兩個最重要的數列之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的研究和解決集中體現了研究《數列》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學習《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對提高學生分析、猜想、概括、歸納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結構特征,并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目標:掌握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歸納、類比、聯想等發現規律的一般方法。

2、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讓學生在問題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本節課的內容以及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情況我將

教學重點確定為: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及應用

教學難點確定為:應用等差數列解決有關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學方法要與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中職學生的生源質量逐年下降,大部分中職生基礎薄弱、理解接受能力較差,大多數學生不愛學習,不會學習。學生認為數學難,枯燥理解不了。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通過具體的實例引入,采用了問題、類比、發現、歸納的探究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注重精講多練。同時也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為學習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另外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等,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學法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①創設情境—引入問題②分析歸納—解決問題③例題研究—運用新知④分組訓練—鞏固新知⑤總結歸納—提高認識⑥課后作業-自主探究六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問題教學設想

我經常在想: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生為什么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害怕數學,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數學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了。事實上,數學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并掌握數學。

由生活中的實例一招聘信息引入:A公司月薪2000元;B公司第一個月800元,以后逐月遞加200元。你愿意到哪家公司上班?為什么?在A、B公司一年各共領多少錢?五年呢?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給學生講數學家高斯的故事

1+2+3+…+100=

同學們,如果你是小高斯,你會怎么向老師解釋算法呢?

(二)分析歸納——解決問題教學設想

由高斯的解題過程:

S=1+2+3+…+100

S=100+99+98+…+1

2S=(100+1)×100

S=(100+1)100/2=5050

讓學生在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由被動地聽講變為主動參與,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并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教師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1、等差數列前n項求和公式

類似m+n=s+tam+an=as+atm,n,s,t∈N+

等差求和

倒排相加

另有

即(2)——類似梯形面積公式便于記憶

進而讓學生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

一年在A公司12×2000

在B公司

800+900+1000+…1900

五年在A公司2000×12×5

在B公司

800+900+1000+…+6700

——讓學生利用剛學的知識解決當前的問題,讓學生明白學以致用。

(三)例題研究——運用新知教學設想

通過例題,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掌握、運用知識的效果

例1、(1)求正奇數前100項之和;

(2)求第101個正奇數到第150個正奇數之和;

(3)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為an=100-3n,求其前65項之和;

(4)在等差數列{an}中,已知a1=3,,求S10

例2、某長跑運動員7天每天的訓練量(單位:m)分別是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10500,他在7天內共跑了多少米?

例3、設等差數列{an}的公差d=,,前n項之和Sn=。求a1及n

課堂上讓學生用兩種公式解題,有利于提高思維的靈活性,通過板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四)分組訓練—鞏固新知

教學設想,例題過后,我特地設計了一組檢測題,

1、等差數列求和公式Sn=

2、等差數列{an}中,(1)a1=2,d=-1則Sn=

3、2c+4c+6c+…+2nc=

4、一堆圓木,每層總比上一層多一根,頂層4根,最底層21根,這堆木料有多少根?

5、一只掛鐘,遇整點就敲響,鐘響的次數是該點的時間數,從1點到12點共響幾次?

通過游戲比賽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來鞏固新知識。

(五)總結歸納——提高認識教學設想

讓學生通過所學內容的小結,對知識的發生發展有一個清晰的線索,把課堂所學知識構建起新的知識體系。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課后作業自主探究

教學設想

學生經過以上五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等差數列的前n項的求和,并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

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知識掌握的情況有針對性布置課后作業。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四、說板書設計

我將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為三列,一列為本節課的基本知識點,一列為例題,一列為講解。條理清晰,一目了然。

我認為板書設計在課堂教學中也很重要,好的板書就是一份微型教案,向學生展現了所學知識的框架,突出重點難點,清晰直觀地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五、說教學反思

根據課堂教學情況,課后及時總結,不斷改進,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結束:以上是我說課的內容,不當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本章的知識結構,并通過本章的知識結構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識;

2對線段、射線、直線、角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3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4理解本章的數學思想方法;

5了解本章的題目類型。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理解本章的知識結構,掌握本章的全部定和公理;難點是理解本章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設計過程

一、本章的知識結構

二、本章中的概念

1直線、射線、線段的概念。

2線段的中點定義。

3角的兩個定義。

4直角、平角、周角、銳角、鈍角的概念。

5互余與互補的角。

三、本章中的公理和定理

1直線的公理;線段的公理。

2補角和余角的性質定理。

四、本章中的主要習題類型

1對直線、射線、線段的概念的理解。

例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延長射線OPB延長直線CD

C延長線段CDD反向延長直線CD

解:C因為射線和直線是可以向一方或兩方無限延伸的,所以任何延長射線或直線的說法都是錯誤的。而線段有兩個端點,可以向兩方延長。

例2如圖1-57中的線段共有多少條?

解:15條,它們是:線段AB,AD,AF,AC,AE,AG,BD,BF,DF,CE,CG,EG,BC,DE,FG。

2線段的和、差、倍、分。

例3已知線段AB,延長AB到C,使AC=2BC,反向延長AB到D使AD=BC,那么線段AD是線段AC的()。

A.B.C.D.

解:B如圖1-58,因為AD是BC的二分之一,BC又是AC的二分之一,所以AD是AC的四分之一。

例4如圖1-59,B為線段AC上的一點,AB=4cm,BC=3cm,M,N分別為AB,BC的中點,求MN的長。

解:因為AB=4,M是AB的中點,所以MB=2,又因為N是BC的中點,所以BN=1.5。則MN=2+1.5=3.5

3角的概念性質及角平分線。

例5如圖1-60,已知AOC是一條直線,OD是∠AOB的平分線,OE是∠BOC的平分線,求∠EOD的.度數。

解:因為OD是∠AOB的平分線,所以∠BOD=∠AOB;又因為OE是∠BOC的平分線,所以∠BOE=∠BOC;又∠AOB+∠BOC=180°,

所以∠BOE+∠BOD=(∠AOB+∠BOC)÷2=90°。

則∠EOD=90°。

例6如圖1-61,已知∠AOB=∠COD=90°,又∠AOD=150°,那么∠AOC與∠COB的度數的比是多少?

解:因為∠AOB=90°,又∠AOD=150°,所以∠BOD=60°。

又∠COD=90°,所以∠COB=30°。

則∠AOC=60°,(同角的余角相等)

∠AOC與∠COB的度數的比是2∶1。

4互余與互補角的性質。

例7如圖1-62,直線AB,CD相交于O,∠BOE=90°,若∠BOD=45°,求∠COE,∠COA,∠AOD的度數。

解:因為COD為直線,∠BOE=90°,∠BOD=45°,

所以∠COE=180°-90°-45°=45°

又AOB為直線,∠BOE=90°,∠COE=45°

故∠COA=180°-90°-45°=45°,

而AOB為直線,∠BOD=45°,

因此∠AOD=180°-45°=135°。

例8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3倍,且小有的余角與大角的余角之差為20°,求這兩個角的度數。

解:設第一個角為x°,則另一個角為3x°,

依題義列方程得:(90-x)-(90-3x)=20,解得:x=10,3x=30。

答:一個角為10°,另一個角為30°。

5度分秒的換算及和、差、倍、分的計算。

例9(1)將4589°化成度、分、秒的形式。

(2)將80°34′45″化成度。

(3)計算:(36°55′40″-23°56′45″)。

解:(1)45°53′24″。

(2)約為8058°。

(3)約為9°44′11″(第一步,做減法后得12°58′55″;再做乘法后得36°174′165″,可以先不進位,做除法后得9°44′11″)

五、本章中所學到的數學思想

1運動變化的觀點:幾何圖形不是孤立和靜止的,也應看作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如線段向一個方向延長,就發展成為射線;射線向另一方向延長就發展成直線。又如射線饒它的端點旋轉就形成角;角的終邊不斷旋轉就變化成直角、平角和周角。從圖形的運動中可以看到變化,從變化中看到聯系和區別及特性。

2數形結合的思想:在幾何的知識中經常遇到計算問題,對形的研究離不開數。正如數學家華羅庚所說:“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難如微”。本章的知識中,將線段的長度用數量表示,利用方程的方法解決余角與補角的問題。因此我們對幾何的學習不能與代數的學習截然分開,在形的問題難以解決時,發揮數的功能,在數的問題遇到困難時,畫出與它相關的圖形,都會給問題的解決帶來新的思路。從幾何的起始課,就注意數形結合,就會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3聯系實際,從實際事物中抽象出數學模型。數學的產生來源于生產和生活實踐,因此學習數學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尤其是幾乎何的學習更離不開實際生活。一方面要讓學生知道本章的主要內容是線和角,都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原型存在,另一方面又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去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才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

六、本章的疑點和誤點分析

概念在應用中的混淆。

例10判斷正誤:

(1)在∠AOB的邊OA的延長線上取一點D。

(2)大于90°的角是鈍角。

(3)任何一個角都可以有余角。

(4)∠A是銳角,則∠A的所有余角都相等。

(5)兩個銳角的和一定小于平角。

(6)直線MN是平角。

(7)互補的兩個角的和一定等于平角。

(8)如果一個角的補角是銳角,那么這個角就沒有余角。

(9)鈍角一定大于它的補角。

(10)經過三點一定可以畫一條直線。

解:(1)錯。因為角的兩邊是射線,而射線是可以向一方無限延伸的,所以就不能再說射線的延長線了。

(2)錯。鈍角的定義是: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鈍角。

(3)錯。余角的定義是:如果兩個角的和是一個直角,這兩個角互為余角。因此大于直角的角沒有余角。

(4)對.∠A的所有余角都是90°-∠A。

(5)對.若∠A<90°,∠B<90°則∠A+∠B<90°+90°=180°.

(6)錯。平角是一個角就要有頂點,而直線上沒有表示平角頂點的點。如果在直線上標出表示角的頂點的點,就可以了。

(7)對。符合互補的角的定義。

(8)對。如果一個角的補角是銳角,那么這個角一定是鈍角,而鈍角是沒有余角的。

(9)對。因為鈍角的補角是銳角,鈍角一定大于銳角。

(10)錯。這個題應該分情況討論:如果這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如果這三個點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那么過這三個點就不能畫一條直線。

板書設計

回顧與反思

(一)知識結構(四)主要習題類型(五)本章的數學思想

略例11

·2

(二)本章概念·3

略·(六)疑誤點分析

(三)本章的公理和定理·

例9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1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內容(中職數學)。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集合以及集合有關的概念,元素與集合間的關系。初中數學課本中已現了一些數和點的集合,如:自然數的集合、有理數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學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數學中的含義,集合是一個基礎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職數學的開篇,是我們后續學習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語言表示函數的定義域、值域、方程與不等式的解集,曲線上點的集合等。通過本章節的學習,能讓學生領會到數學語言的簡潔和準確性,幫助學生學會用集合的語言描述客觀,發展學生運用數學語言交流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理解集合以及有關概念;

b、初步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掌握元素與集合關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標:a、讓學生感知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得密切聯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的能力;

b、學會借助實例分析,探究數學問題,發展學生的觀察歸納能力。

(3)情感目標:a、通過聯系生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b、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理性和嚴謹。

3、重點和難點

重點:集合的概念,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難點:準確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說學情)

對于中職生來說,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他們還沒具備一定的觀察、分析理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運算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有厭學情緒。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首先從學生較熟悉的實例出發,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創設情境認知策略上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引導學生主動思、交流、討論,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層層深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習指導(說學法)

教學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根據數學的特點這節課主要是教學生動腦思考、多訓練、勤鉆研的研討,這樣做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強了參與的意識,教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進而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a、創設情境,揭示本課主題,同時對集合的整體性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b、介紹集合論的創始者康托爾

2、究竟什么是集合?(實例探究)切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以學生熟悉的事物(物體),以實際生活為背景進行探究,為本課教學創造出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接待探究過程學生積極思考、交流、作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啟發,引導學生尋找實例中的共同特征,培養學生觀察,總結能力范圍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紹集合概念做好鋪墊。

3、集合的概念,本課的重點。結合探究中的實例,讓學生說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識的呈現由抽象到具體進一步熟悉元素與集合的概念,讓學生分清實際問題中的集合和元素為后面學習兩者間的關系做好鋪墊。

教師在這一環節做好學習指導,確定的對象組成的整體叫集合,如果對象不確定,就不能確定為集合(舉例)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熟悉鞏固集合的概念通過例題,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5、集合的符號記法,為本節重點做好鋪墊。

6、從實例入行手,探索元素和集合的關系,學生能用文字語言描述,如何用數學語言描述,給出元素與集合關系符號表示,在這個環節教師適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逐步形成過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落實本課的重點,學習指導:⑴集合元素的確定。⑵理解兩符號的含義。

7、思考交流本課的重要環節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通過自由舉例,能深化概念。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8、從所舉的例子中抽象出數集的概念,并給出常見數集的記法。

9、學生練習:通過練習,識記常見數集的記法,同時進一步鞏固元素與集合間的關系。

10、知識的實際應用:

問題不難,落實課本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集合的眼光觀看世界。

11、課堂小節

以學生小節為主教師幫助為輔,鞏固所學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到要學會梳理所學內容,要學會總結反思,使學生的認識進一步升華,培養學生的鬼納總結能力。

六、評價

教學評價的及時能有效調動課堂氣氛,感染學生的情緒,對課堂教學發揮著積極作用,教學過程遵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應用集合的眼光看研究對象,注重過程評價與多元評價將教學評價貫穿于本堂課的每個教學環節。

七、教學反思

1、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從特殊到一般,在具體感知基礎上得出集合的描述概念,便于學生理解接受。

2、啟發探究教學,營造學生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八、板書設計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并能運用基本不等式解決一些簡單的求最值問題;理解算數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的概念,學會構造條件使用基本不等式;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按照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剖析歸納證明→幾何解釋→應用(最值的求法、實際問題的解決)的過程呈現。啟動觀察、分析、歸納、總結、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體會數學概念的學習方法,通過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引領學生主動探索基本不等式性質,體會學習數學規律的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

3、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是從實際中來,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通過數學思維認知世界,從而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勤于動手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1、基本不等式成立時的三個限制條件(簡稱一正、二定、三相等);

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實際問題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數學教育必須基于學生的“數學現實”,現實情境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平臺,數學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構造數學現實,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他們的數學現實.基于此,設置如下情境:

上圖是在北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標,會標是根據中國古代數學家趙爽的弦圖設計的,顏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個風車,代表中國人民熱情好客。

[問]你能在這個圖中找出一些相等關系或不等關系嗎?

本背景意圖在于利用圖中相關面積間存在的數量關系,抽象出不等式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基本不等式。

三、理解升華:

1、文字語言敘述:

兩個正數的算術平均數不小于它們的幾何平均數。

2、聯想數列的知識理解基本不等式

已知a,b是正數,A是a,b的等差中項,G是a,b的正的等比中項,A與G有無確定的大小關系?

兩個正數的等差中項不小于它們正的等比中項。

3、符號語言敘述:

4、探究基本不等式證明方法:

[問]如何證明基本不等式?

(意圖在于引領學生從感性認識基本不等式到理性證明,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前面是從幾何圖形中的面積關系獲得不等式的,下面用代數的思想,利用不等式的性質直接推導這個不等式。)

方法一:作差比較或由

展開證明。

方法二:分析法(完成課本填空)

設計依據:課本是學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和工具,所以,課本必須成為學生賴以學會學習的文本.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認真看書、用心思考,養成講講議議、

動手動筆、仔細觀察、用心體會的好習慣,真正學會讀“數學書”。

點評:證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實際上是尋找結論的充分條件,執果索因的一種思維方法.

5、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幾何意義:

借助初中階段學生熟知的幾何圖形,引導學生

幾何解釋實質可認為是:在同一半圓中,半徑不小于半弦(直徑是最長的弦);或者認為是,直角三角形斜邊的一半不小于斜邊上的高。

四、探究歸納

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是

結論:

若兩正數的乘積為定值,則當且僅當兩數相等時,它們的和有最小值;

若兩正數的和為定值,則當且僅當兩數相等時,它們的乘積有最大值。

簡記為:“一正、二定、三相等”。

五、領悟練習:

公式應用之二:(最優化問題)

設計意圖:新穎有趣、簡單易懂、貼近生活的問題,不僅極大地增強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調動學生探究鉆研的興趣,引導學生加強對生活的關注,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

(1)在學農期間,生態園中有一塊面積為100m2的矩形茶地,為了保護茶葉的健康生長,學校決定用籬笆圍起來,問這個矩形的長、寬各為多少時,所用籬笆最短。最短的籬笆是多少?

(2)現在學校倉庫有一段長為36m的籬笆,要圍成一個矩形菜園,問這個矩形的長、寬各為多少時,菜園的面積最大。最大面積是多少?

六、反思總結,整合新知: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取得了哪些經驗教訓?還有哪些問題需要

請教?

設計意圖:通過反思、歸納,培養概括能力;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教訓,鞏固知識技能,提高認知水平.

老師根據情況完善如下:

兩種思想:數形結合思想、歸納類比思想。

三個注意:基本不等式求函數的最大(小)值是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13

高中數學數列知識點

數列的函數理解:

①數列是一種特殊的函數。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其定義域和值域上。數列可以看作一個定義域為正整數集N_或其有限子集{1,2,3,…,n}的函數,其中的{1,2,3,…,n}不能省略。②用函數的觀點認識數列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一般情況下函數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列也不例外,通常也有三種表示方法:a.列表法;b。圖像法;c.解析法。其中解析法包括以通項公式給出數列和以遞推公式給出數列。③函數不一定有解析式,同樣數列也并非都有通項公式。

通項公式:數列的第N項an與項的序數n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個公式an=f(n)來表示,這個公式就叫做這個數列的通項公式(注:通項公式不)。

數列通項公式的特點:

(1)有些數列的通項公式可以有不同形式,即不。

(2)有些數列沒有通項公式(如:素數由小到大排成一列2,3,5,7,11,...)。

遞推公式:如果數列{an}的第n項與它前一項或幾項的關系可以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那么這個公式叫做這個數列的遞推公式。

數列遞推公式特點:

(1)有些數列的遞推公式可以有不同形式,即不。

(2)有些數列沒有遞推公式。

有遞推公式不一定有通項公式。

注:數列中的項必須是數,它可以是實數,也可以是復數。

等差數列通項公式

an=a1+(n-1)d

n=1時a1=S1

n≥2時an=Sn-Sn-1

an=kn+b(k,b為常數)推導過程:an=dn+a1-d令d=k,a1-d=b則得到an=kn+b

等差中項

由三個數a,A,b組成的等差數列可以堪稱最簡單的等差數列。這時,A叫做a與b的等差中項(arithmeticmean)。

有關系:A=(a+b)÷2

前n項和

倒序相加法推導前n項和公式:

Sn=a1+a2+a3+·····+an

=a1+(a1+d)+(a1+2d)+······+[a1+(n-1)d]①

Sn=an+an-1+an-2+······+a1

=an+(an-d)+(an-2d)+······+[an-(n-1)d]②

由①+②得2Sn=(a1+an)+(a1+an)+······+(a1+an)(n個)=n(a1+an)

∴Sn=n(a1+an)÷2

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等于首末兩項的和與項數乘積的一半:

Sn=n(a1+an)÷2=na1+n(n-1)d÷2

Sn=dn2÷2+n(a1-d÷2)

亦可得

a1=2sn÷n-an=[sn-n(n-1)d÷2]÷n

an=2sn÷n-a1

有趣的是S2n-1=(2n-1)an,S2n+1=(2n+1)an+1

等差數列性質

一、任意兩項am,an的關系為:

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數列廣義的通項公式。

二、從等差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前n項和公式還可推出:

a1+an=a2+an-1=a3+an-2=…=ak+an-k+1,k∈N_

三、若m,n,p,q∈N_,且m+n=p+q,則有am+an=ap+aq

四、對任意的k∈N_,有

Sk,S2k-Sk,S3k-S2k,…,Snk-S(n-1)k…成等差數列。

怎么樣提高數學成績

首先想要提升數學成績,成為數學學霸的前提是要對數學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其次要學會課前預習,方便自己能夠更加深入的吃透課堂上的知識點。然后還要學會總結復習,總結自己課堂上的問題,復習課堂上的重要知識點,從而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

提升數學成績還要擁有一個錯題本,和數學資料。認真對待自己的學習工具,多做練習題,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和自己常犯的題型,記在錯題本上,常練習,常鞏固。在自己的數學資料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解題技巧,反復練習加以運用,一定會提升你的數學成績。

學會聽課,在課堂上勇于提問。數學最重要的部分都是在課本上,所以必須要掌握好課堂的45分鐘。把握好數學課本,為自己打下一個好基礎,這樣才能更有效的提升你的數學成績。學會做課堂筆記,把每節課的重要知識點記下來,以便接下來的復習。

學好數學的方法技巧整理

預習的方法

上課之前一定要抽時間進行預習,有時預習比做作業更重要,因為通過預習我們可以初步掌握課程的大致內容,聽課就能夠把握好重點,針對性比較強,還會帶著問題去聽課,聽課效率就會比較高,上課聽明白了,完成作業也會更好更快,最終會形成良性循環。

聽懂課的習慣

注意聽教師每節課強調的學習重點,注意聽對定理、公式、法則的引入與推導的方法和過程,注意聽對例題關鍵部分的提示和處理方法,注意聽對疑難問題的解釋及一節課最后的小結,這樣,抓住重、難點,沿著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來聽課,不僅能提高聽課效率,而且能由“聽會”轉變為“會聽”。

不斷練習

不斷練習是指多做數學練習題。希望學好數學,多做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做練習的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熟練和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二,引導同學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點以及獨立思考獨立做題的水平;第三,融會貫通。通過做題將所學的所有知識點結合起來,加深同學對數學體系化的理解。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14

一、教學內容分析

二面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一個圖形,它是在學生學過空間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直線和平面所成角之后,研究的一種空間的角,二面角進一步完善了空間角的概念。掌握好本節課的知識,對學生系統地理解直線和平面的知識、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乃至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設計

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能確認圖形中的已知角是否為二面角的平面角;能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能初步運用它們解決相關問題。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的形成以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四、教學流程設計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引入

1。復習和回顧平面角的有關知識。

平面中的角

定義從一個頂點出發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圖形

結構射線點射線

表示法AOB,O等

2。復習和回顧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直線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定義,及其共同特征。(空間角轉化為平面角)

3。觀察:陡峭與否,跟山坡面與水平面所成的角大小有關,而山坡面與水平面所成的角就是兩個平面所成的角。在實際生活當中,能夠轉化為兩個平面所成角例子非常多,比如在這間教室里,誰能舉出能夠體現兩個平面所成角的實例?(如圖1,課本的開合、門或窗的開關。)從而,引出二面角的定義及相關內容。

二、學習新課

(一)二面角的定義

平面中的角二面角

定義從一個頂點出發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課本P17

圖形

結構射線點射線半平面直線半平面

表示法AOB,O等二面角a或—AB—

(二)二面角的圖示

1。畫出直立式、平臥式二面角各一個,并分別給予表示。

2。在正方體中認識二面角。

(三)二面角的平面角

平面幾何中的角可以看作是一條射線繞其端點旋轉而成,它有一個旋轉量,它的大小可以度量,類似地,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半平面以其棱為軸旋轉而成,它也有一個旋轉量,那么,二面角的大小應該怎樣度量?

1。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義(課本P17)。

2。AOB的大小與點O在棱上的位置無關。

[說明]①平面與平面的位置關系,只有相交或平行兩種情況,為了對相交平面的相互位置作進一步的探討,有必要來研究二面角的度量問題。

②與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直線和平面所成的角做類比,用平面角去度量。

③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三個主要特征:角的頂點在棱上;角的兩邊分別在兩個半平面內;角的兩邊分別與棱垂直。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范圍:

(四)例題分析

例1一張邊長為a的正三角形紙片ABC,以它的高AD為折痕,將其折成一個的二面角,求此時B、C兩點間的距離。

[說明]①檢查學生對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義的掌握情況。

②翻折前后應注意哪些量的位置和數量發生了變化,哪些沒變?

例2如圖,已知邊長為a的等邊三角形所在平面外有一點P,使PA=PB=PC=a,求二面角的大小。

[說明]①求二面角的步驟:作證算答。

②引導學生掌握解題可操作性的通法(定義法和線面垂直法)。

例3已知正方體,求二面角的大小。(課本P18例1)

[說明]使學生進一步熟悉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

(五)問題拓展

例4如圖,山坡的傾斜度(坡面與水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度數)是,山坡上有一條直道CD,它和坡腳的水平線AB的夾角是,沿這條路上山,行走100米后升高多少米?

[說明]使學生明白數學既來源于實際又服務于實際。

三、鞏固練習

1。在棱長為1的正方體中,求二面角的大小。

2。若二面角的大小為,P在平面上,點P到的距離為h,求點P到棱l的距離。

四、課堂小結

1。二面角的定義

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義及其范圍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常用作圖方法

4。求二面角的大小(作證算答)

五、作業布置

1。課本P18練習14。4(1)

2。在二面角的一個面內有一個點,它到另一個面的距離是10,求它到棱的距離。

3。把邊長為a的正方形ABCD以BD為軸折疊,使二面角A—BD—C成的二面角,求A、C兩點的距離。

六、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設計不是簡單地將概念直接傳受給學生,而是考慮到知識的形成過程,設法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全過程。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這兩大概念的引出均運用了類比的手段和方法。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層層鋪墊,學生的主動探究,使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發展和應用過程,有意識地加強了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15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圓作為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于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后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后,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于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坐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②會由圓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坐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③利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①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②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系數法的運用;

③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3)情感目標: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②在體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①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②選擇恰當的坐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為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好學教育: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采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借助信息技術創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通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坐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通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通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數法求的過程。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為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啟迪思維深入探究獲得新知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反饋訓練形成方法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通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為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通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導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于實際,應用于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

通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坐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為時又如何呢?

好學教育: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后,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后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著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坐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后,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節。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內化新知

問題三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坐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坐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坐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為后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提升能力

問題四1。求以點為圓心,并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么?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坐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系數法確定圓心坐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為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了空間。最后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發現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回歸自然

問題五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好學教育: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參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節——反饋訓練。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為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愿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于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初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數的方法①圓心為,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②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

(A)鞏固型作業: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新疑

問題七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為對這節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著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為下節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一)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

好學教育: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布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逐步理解三個參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為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為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實例進行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我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并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后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并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二)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探究主線

本節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發現的復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并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思維提升能力激勵創新

為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并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后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1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組合規律。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創設增境,激發興趣。

師:今天我們要去"數學廣角樂園"游玩,你們想去嗎?

二、操作探究,學習新知。

<一>組合問題

l、看一看,說一說

師:那我們先在家里挑選穿上漂亮的衣服吧。(課件出示主題圖)

師引導思考:這么多漂亮的衣服,你們用一件上裝在搭配一件下裝可以怎么穿呢?(指名學生說一說)

2、想一想,擺一擺

(l)引導討論:有這么多種不同的穿法,那怎樣才能做到不遺漏、不重復呢?

①學生小組討論交流,老師參與小組討論。

②學生匯報

(2)引導操作:小組同學互相合作,把你們設計的穿法有序的貼在展示板上。(要求:小組長拿出學具衣服圖片、展示板)

①學生小組合作操作擺,教師巡視參與小組活動。

②學生展示作品,介紹搭配方案。

③生生互相評價。

(3)師引導觀察:

第一種方案(按上裝搭配下裝)有幾種穿法?(4種)

第二種方案(按下裝搭配上裝)有幾種穿法?(4種)

師小結:不管是用上裝搭配下裝,還是用下裝搭配上裝,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夠不重復、不遺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來。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許多這樣的問題,我們都可以運用有序的思考方法來解決它們。

<二>排列問題

師:數學廣角樂園到了,不過進門之前我們必須找到開門密碼。(課件出示課件密碼門)

密碼是由1、2、3組成的兩位數.

(1)小組討論擺出不同的兩位數,并記下結果。

(2)學生匯報交流(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點擊課件展示密碼)

(3)生生相互評價。方法一:每次拿出兩張數字卡片能擺出不同的兩位數;

方法二:固定十位上的數字,交換個位數字得到不同的兩位數;

方法三:固定個位上的數字,交換十位數字得到不同的兩位數.

師小結:三種方法雖然不同,但都能正確并有序地擺出6個不同的兩位數,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

三、課堂實踐,鞏固新知。

1、乒乓球賽場次安排。

師:我們先去活動樂園看看,這兒正好有乒乓球比賽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l)老師提出要求:每兩個運動員之間打一場球賽,一共要比幾場?

(2)學生獨立思考.

(3)指名學生匯報.規

2、路線選擇。(課件展示游玩景點圖)

師:我們去公園看看吧。途中要經過游戲樂園。

(l)師引導觀察:從活動樂園到游戲樂園有幾條路線?哪幾條?(甲,乙兩條)從游戲樂園去公園有幾條路線?哪幾條?(A,B,C三條)(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

從活動樂園到時公園到底有幾種不同的走法?

(2)學生獨立思索后小組交流。

(3)全班同學互相交流。

3、照像活動。

師:我們來到公園,這兒的景色真不錯,大家照幾張像吧.

師提出要求:攝影師要求三名同學站成一排照像,每小組根據每次合影人數(雙人照或三人照)設計排列方案,由組長作好活動記錄。

(1)小組活動,老師參與小組活動。

(2)各小組展示記錄方案。

(3)師生共同評價。

4、欣賞照片.

師:在同學們照像的同時,小麗一家三口人也正在照像呢,看看她們是怎樣照的.(課件展示照片集欣賞)

四、總結

今天的游玩到此結束,同學們互相握手告別好嗎?如果小組里的四個同學每兩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幾次手?

關于高中數學的教案怎么寫篇17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本次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一數學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節《集合》(第一課時)。集合這一課里,首先從初中代數與幾何涉及的集合實例入手,引出集合與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結合實例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后,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識安排在高中數學的最開始,是因為在高中數學中,這些知識與其他內容有著密切聯系,它們是學習、掌握以及使用數學語言的基礎。從知識結構上來說是為了引入函數的定義。因此在高中數學的模塊中,集合就顯得格外的舉足輕重了。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結構和內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與心理特征,依據新課標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屬于"關系的意義,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情景設置提出問題,揭示課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習慣。并通過"自主、合作與探究"實現"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的人文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由集合的學習感受數學的簡潔美與和諧統一美。同時通過自主探究領略獲取新知識的喜悅。

(3)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教學重點: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學難點:掌握集合元素的三個特征,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

二、說教法和學法

接下來則是說教法、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互相聯系和統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樣的教法必帶來相應的學法,以遵循啟發性原則為出發點,就本節課而言,我采用"生活實例與數學實例"相結合,"師生互動與課堂布白"相輔助的方法。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體驗,憑借有趣、實用的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探究能力,更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技能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次活動采用的學法有自主探究、觀察發現、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等。

總之,不管采取什么教法和學法,每節課都應不斷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機制,不斷優化教師本身的教學行為,自始至終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說教學過程

接著我來說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這節課的流程主要分為六個環節:創設情境(引入目標)、自主探究(感知目標)、討論辨析(理解目標)、變式訓練(鞏固目標)、課堂小結(自我評價)、作業布置(反饋矯正)。上述六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多層次、多角度地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一環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目標

課堂開始我將提出兩個問題:

問題1:班級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問班級一共多少人?

問題2:某次運動會上,班級有20人參加田賽,16人參加徑賽,問一共多少人參加比賽?

這里我會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討論問題,事實上小組合作的形式是本節課主要形式。

待學生討論完畢以后我將作歸納總結:問題2已無法用學過的知識加以解釋,這是與集合有關的問題,因此需用集合的語言加以描述(同時我將板書標題:集合)。

安排這一過程的意圖是為了從實際問題引入,讓學生了解數學來源于實際。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欲望。

很自然地進入到第二環節:自主探究

讓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下列問題: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號?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安排這一過程的意圖是給學生提供活動空間,讓主體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讓學生自主探究之后將進入第三環節:討論辨析

小組合作探究(1)

讓學生觀察下列實例

(1)1~20以內的所有質數;

(2)所有的正方形;

(3)到直線的距離等于定長的所有的點;

(4)方程的所有實數根;

通過以上實例,辨析概念:

(1)集合含義: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也簡稱集。而集合中的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號{}或大寫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寫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小組合作探究(2)——集合元素的特征

問題3:任意一組對象是否都能組成一個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問題4:某單位所有的"帥哥"能否構成一個集合?由此說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必須是確定的

問題5:在一個給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說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復出現的

問題6:咱班的全體同學組成一個集合,調整座位后這個集合有沒有變化?由此說明什么?集合中的元素是沒有順序的

我如此設計的意圖是因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感受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根本動力。

小組合作探究(3)——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問題7:設集合A表示"1~20以內的所有質數",那么3,4,5,6這四個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問題8: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們如何用數學化的語言表達?

a屬于集合A,記作a∈A

問題9: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們如何用數學化的語言表達?

a不屬于集合A,記作aA

小組合作探究(4)——常用數集及其表示方法

問題10:自然數集,正整數集,整數集,有理數集,實數集等一些常用數集,分別用什么符號表示?

自然數集(非負整數集):記作N

正整數集:

整數集:記作Z

有理數集:記作Q實數集:記作R

設計意圖:由于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體驗和理解。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相互得到啟發,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第四環節:理論遷移變式訓練

1.下列指定的對象,能構成一個集合的是

①很小的數

②不超過30的非負實數

③直角坐標平面內橫坐標與縱坐標相等的點

④π的近似值

⑤所有無理數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⑤D、②③④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自我評價

1.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這節課主要解釋了什么數學思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思想方法進行小結,形成知識系統。教師用激勵性的語言加一點評,讓學生的思想敞亮的發揮出來。

第六環節:作業布置,反饋矯正

1.必做題課本習題1.1—1、2、3.

2.選做題已知集合A={a+2,(a+1)2,a2+3a+3},且1∈A,求實數a的值。

設計意圖: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讓所有學生都有成功的情感體驗。

四、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為了讓學生直觀易懂的看筆記,板書應設計得有條理性、概括性、指導性,所以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集合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特征

(學生板演)

3.常見集合的表示

4.范例研究

9949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栖霞市| 临潭县| 雅江县| 石家庄市| 六安市| 鹰潭市| 宁陕县| 灌云县| 永川市| 五大连池市| 手游| 阿拉善右旗| 金川县| 贵州省| 林西县| 林口县| 晋城| 永寿县| 龙川县| 仙桃市| 肇州县| 巴里| 榆林市| 五莲县| 普陀区| 玉屏| 应城市| 莎车县| 长葛市| 阿巴嘎旗| 兴海县| 辽源市| 保靖县| 论坛| 长兴县| 建始县| 遂平县| 冷水江市| 松桃| 丰镇市| 云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