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化學教案 >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

時間: 龔鍇 化學教案

教學人員在啟動教學進程前,常常需要精心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執行的關鍵支撐,其作用至關重要。接下來,我們探討教案編寫的要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高中化學教師教案,僅供參考。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精選篇1

課標要求:

知識與技能要求:

(1)掌握烷烴的分子組成、結構等的特征。

(2)理解同系物、烴基等概念,學會烷烴的命名。

(3)理解同分異構體概念。

(4)了解烷烴系列的性質變化規律。

過程與方法要求

(1)基本學會烷烴同分異構體的分析方法,能夠書寫5個碳原子以下烷烴的同分異構體結構簡式。

(2)從甲烷的'性質推導到烷烴的性質的過程中,學會從一種代表物質入手掌握同系列有機物性質的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通過實踐活動、探究實驗和多媒體動畫等,培養學生關心科學、研究科學和探索科學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探索新知識的欲望。

教學重點:

本課時的重點和難點都是烷烴的性質和同分異構體概念的學習。

教學過程設計:

[復習導入]

1、甲烷的分子結構有什么特點?甲烷有哪些主要化學性質?

2、什么叫取代反應?舉例說明。

[自主學習]

1、課本54頁"學與問"試歸納出烷烴在結構上的特點。

2、閱讀教材55頁,試歸納出烷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歸納小結]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精選篇2

一.本周教學內容:

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

二.重點、難點:

1.本節的重點是水的離子積,氫離子濃度、pH與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2.本節的難點是水的離子積,有關溶液pH的簡單計算

三.具體內容:

(一)水的電離

1.水的電離

2.水的電離程度

3.電離平衡常數

4.水的離子積

5.需注意的

6.影響水的電離平衡的因素

(二)溶液的酸堿性與pH

1.Kw在電解質溶液中的存在

2.溶液的酸堿性與c(H)、c(OH-)的關系

3.溶液的酸、堿性與pH的關系

4.溶液酸堿性的表示

5.pH的測量

(三)pH的應用

1.醫療上

2.生活上

3.環保領域中

4.農業生產中

5.科學實驗和工業生產中

(四)酸堿質子理論

A.溶液pH的計算方法

B.實驗測定酸堿滴定曲線

1.實驗

2.酸堿指示劑在中和滴定中的應用

典型例題

[例1]將pH=4的酸溶液與pH=10的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后,溶液的pH可能是()

A.等于7B.大于7C.小于7D.無法確定

解析:考慮弱電解質電離的特點和pH的計算。

[例2]今有HA、H2B、H3C三種弱酸,根據強酸制弱酸的反應規律,它們之間發生下列反應:HAHC2-(少量)=A-H2C-;H2B(少量)2A-=B2-2HA;

H2B(少量)H2C-=HB-H3C,回答下列問題:

(1)相同條件下,HA、H2B、H3C三種酸中,酸性的是____;

(2)A-、B2-、C3-、HB-、H2C-、HC2-六種離子中,最容易結合質子(H)的是_____,最難結合質子的是_____;

(3)完成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①H3COH-(過量)_______________;

②HA(過量)C3-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掌握酸堿質子理論。

[例3]1體積pH=2.5的鹽酸與10體積某一元強堿溶液恰好完全反應,則該堿溶液的pH等于()

A.9.0B.9.5C.10高中語文.5D.11.0

解析:考查與pH有關的計算。

[例4]有人曾建議用AG表示溶液的酸度,AG的定義為AG=lgc(H)/c(OH-)。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在25℃時,若溶液呈中性,則pH=7,AG=1

B.在25℃時,若溶液呈酸性,則pH<7,AG<0

C.在25℃時,若溶液呈堿性,則pH>7,AG>0

D.在25℃時,溶液的pH與AG的換算公式為AG=2(7-pH)

解析:考查對溶液酸堿性的認識和對定義的理解、運算。

[例5]pH=3的兩種一元酸HX和HY溶液,分別取50mL加入足量的鎂粉,充分反應后,收集到H2的體積分別為V(HX)和V(HY),若V(HX)>V(HY),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HX可能是強酸

B.HY一定是強酸

C.HX的酸性強于HY的酸性

D.反應開始時二者生成H2的速率相等

解析:考查對溶液中弱酸的`濃度和離子濃度的區別。

[例6]在25℃時,某稀溶液中由水電離產生的c(H)為10-13mol/L,下列有關溶液的敘述,正確的是()

A.該溶液一定呈酸性B.該溶液一定呈堿性

C.該溶液的pH一定是1D.該溶液的pH可能約為13解析:考查對水的離子積的理解和影響因素。

[例7]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A.pH=7的溶液

B.c(H)=c(OH-)的溶液

C.由強酸、強堿等物質的量反應得到的溶液

D.非電解質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答案:B

解析:考查溶液中性本質的分析。

[例8]在25℃時,某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c(H)=1×10-12mol/L,則該溶液的pH可能是()

A.12B.7C.6D.2

答案:AD

解析:掌握溶液pH計算的根本原則。

模擬

1.水是一種極弱的電解質,在室溫下,平均每n個分子只有1個分子發生電離,則n值是()

A.10-14B.55.6×107C.107D.55.6

2.如果25℃時Kw=1×10-14,100℃時Kw=1×10-12,這說明()

A.100℃時水的電離常數較大

B.前者c(H)較后者大

C.水的電離過程是一個吸熱過程

D.Kw和溫度無直接關系

3.用濕潤的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不變的是()

A.HCl溶液B.NaOH溶液C.Na2SO4溶液D.氨水

4.將0.1mol/L醋酸溶液加水稀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溶液中c(H)和c(OH-)都減小

B.溶液中c(H)增大

C.醋酸電離平衡向左移動

D.溶液的pH增大

5.用pH均為2的鹽酸和醋酸溶液,分別中和等體積、等物質的量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當氫氧化鈉恰好完全中和時,消耗鹽酸和醋酸溶液的體積分別為V1和V2,則V1和V2的關系正確的是()

A.V1>V2B.V1

6.在313K時,水的Kw=3.8×10-14,若在313K時,c(H)=1.0×10-7mol/L的溶液()

A.呈酸性B.呈中性C.呈堿性D.無法判斷

7.水的電離過程為H2OHOH-,在不同溫度下其平衡常數為:K(25℃)=1.0×

10-14,K(35℃)=2.1×10-14,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c(H)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B.在35℃時,c(H)>c(OH-)

C.水的電離度α(25℃)>α(35℃)

D.水的電離是吸熱的

8.準確量取25.00mLKMnO4溶液,可選用的儀器是()

A.50mL量筒B.10mL量筒

C.50mL酸式滴定管D.50mL堿式滴定管

9.pH=13的強堿溶液與pH=2的強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則強堿與強酸的體積比是()

A.11:1B.9:1C.1:11D.1:9

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HCl溶液中無OH-

B.NaOH溶液中無H+

C.NaCl溶液中既無OH-也無H+

D.常溫下,任何物質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w=c(H)?c(OH-)=10-14

11.進行中和滴定時,事先不應該用所盛溶液潤洗的儀器是(已用蒸餾水洗過)()

A.酸式滴定管B.堿式滴定管C.錐形瓶D.量筒

12.中和相同體積、相同pH的、NaOH和NH3?H2O三種稀溶液,所用相同濃度鹽酸的體積分別為V1、V2和V3,則()

A.V3>V1=V2B.V3>V2>V1

C.V1>V2>V3D.V3

試題答案

1.B2.AC3.C4.D5.A6.C7.D8.C9.D10.D

11.CD12.A

試題解析

1.根據每55.6mol水中有1×10-7mol水電離,而分子個數比與物質的量成正比,所以列比例計算即可。

2.溫度較高,Kw較大,所以選A;Kw較大,即水的離子積較大,說明電離平衡正向移動,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說明正向為吸熱方向。

3.濕潤的pH試紙,相當于溶液被稀釋,使得酸性和堿性存在誤差,但是C是中性溶液,不受影響

4.弱電解質溶液存在著電離平衡,加水稀釋,平衡發生移動,c(H)減小,而c(OH-)增大,pH增大,平衡右移。

5.因為鹽酸是強酸,全部電離,醋酸是弱酸,部分電離,所以全部的氫離子(包括沒有電離的)醋酸中多,所以所需體積少。

6.根據水的離子積的公式,計算出c(OH-)=3.8×10-7mol/L,比氫離子濃度大,因此顯堿性。

7.升高溫度,K增大,說明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濃度都增加,但是是同等程度增加,所以離子濃度仍一樣,但電離程度增加,平衡正向移動,說明正向是吸熱反應。

8.由于量的體積精確度為0.01mL,故應選用滴定管,而KMnO4是強氧化劑易腐蝕堿式滴定管的橡皮管,所以選C。

9.混合前,堿中c(OH-)=0.1mol/L,酸中c(H)=0.01mol/L,因為算得溶液中OH-剩余,為10-3mol/L,其等于氫氧根離子的物質的量?D酸中氫離子的物質的量,再÷溶液體積(V1V2)。

11.錐形瓶里的待測液,物質的量一定,如潤洗則多;量筒是粗量儀器,沒有必要潤洗。

12.因為一水合氨是弱電解質,還有一部分分子未電離,所以所需的酸多。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準備階段:

在走進化學實驗室前,進行實驗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學實驗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實驗室規則,注意安全;課前要做好預習準備,明確實驗要求;實驗時要仔細觀察,實事求是地做好紀錄;認真分析現象并寫好實驗報告;實驗后的廢物要妥善處理,儀器要及時清洗,保持實驗室的整潔。

二、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藥品的取用、加熱等基本操作訓練,以及觀察能力的培養。

一課時,四十五分鐘完成。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把學生按實驗桌每5人分為一個實驗小組,每組成員的`合作任務主要是做實驗時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為一個討論小組。

三、具體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實驗室規則教育:

一、認識你的實驗室;

二、切記實驗室安全規則

(1)、請同學宣讀自己擬定的實驗室規則。

【說明:學生在進入化學實驗室之前,已經進過生物實驗室和物理實驗室做過多次實驗,對實驗室的要求和規則比較熟悉,因此,要求他們自己擬定一份實驗室規則,即讓他們體會到“當家作主”的感覺,又讓他們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信任,也讓他們體會到編寫這些規則的良苦用心?!?/p>

(2)、教師出示化學實驗室規則。

【說明:沒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強調一下,并提示學生注意與其他學科不一樣的地方。】

(3)、展示危險品圖標,萬一發生危險怎么辦?【說明:用問題使學生動腦思考,得出結論。】

第二板塊:具體學習內容

1、藥品的取用

(1)、提問家中鹽、味精等調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調味品用什么盛放?【說明:用生活常識引入,既有興趣又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p>

(2)、觀察桌上的碳酸鈉粉末、鋅粒、石灰石等固體藥品和稀鹽酸、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蒸餾水等液體藥品。 【說明:用事實驗證學生的猜想?!?/p>

(3)、一位同學現場演示“向試管中傾倒液體”、“向試管中滴加液體”,其它同學挑毛病,取得共識后分組進行這兩個實驗操作。重點放在從細口瓶向試管傾倒液體上,并由學生充分討論后小結注意事項。

【說明:把學生相互評價這一重要過程通過實驗操作具體化,并使學生親眼看到評價的價值所在:使結果更完美。】

(4)、藥品取用知識的小結。

【說明:必須由學生經過思考自己做出小結,這一步是學生把經驗知識提升為規律知識的一種認知的升華?!?/p>

2、物質的加熱

(1)、觀察酒精燈的構造,提問為什么有三個“絕對禁止”?

【說明:學生在物理實驗中已知,在此僅強調,即用復習作為學習方法,且使學生體會到不同學科間的整合】

(2)、小結酒精燈的使用以及液體加熱注意事項。

【說明:學生自己小結并互相補充,用口頭方式比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觀點?!?/p>

3、洗滌儀器

(1)、在家如何洗滌炊具?如何判斷炊具已洗干凈?

【說明:很有可能學生只知道如何洗,卻不知道如何判斷是否洗干凈,在此引發同學們思考。】

(2)、老師提出一種方案:拿兩只試管(一只用過的,一只潔凈的),討論如何洗刷并從中選出最佳方案,進行操作。仔細觀察洗刷后的試管,判斷是否洗干凈了。

(3)、小結:清洗儀器的方法以及儀器是否潔凈的判斷。

【說明:學生自己小結并互相補充,并且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p>

第三板塊:布置作業。

小結今天所學知識,畫成知識網絡形式。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精選篇4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2.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激發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4.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系的思維方式。

5.認識化學的兩面性,初步樹立綠色化學觀。

重點、難點:

1.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3.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教學過程:

在我們正式學習化學課前,請同學們談談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與化學有關的知識和經驗。

交流生活中對化學的感知。

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設想來到與世隔絕的荒島,沒有了化學制品,你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二、觀察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定義。

觀察化學變化的現象。

引導觀察現象,認識儀器,準確地記錄并記憶實驗現象。部分環節由學生參與完成,活躍課堂氣氛。

總結以下幾點:

1. 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別。

3. 開展化學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認識化學的兩面性,了解綠色化學觀。

三、化學變化的奧秘

閱讀想象水的構成,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系的思維方式。明確以下幾點: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構成的。

2.每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4.化學變化的本質就是生成了與原來物質組成或結構不同的新物質。

5.通過原子種類、元素種類、物質種類的數量比較,體驗物質構成的豐富多彩。

本節重點是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1.記憶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定義。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記憶有關實驗現象。

學生興趣很高,課堂活躍,教學效果好。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精選篇5

【教材版本】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第一節化學能與熱能。

【課標分析】

知道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通過生產、生活中的實例了解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從化學鍵入手,說明化學健與能量的密切聯系,揭示了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本質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學反應過程中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儲存與吸、放熱的關系,為后面“質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礎。第二部分,教材通過三個實驗說明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主要表現為熱量的形式,引出吸熱反應,放熱反應的術語。第三部分,教材為了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圖文并茂的說明了生物體內生命活動過程中的`能量變化、能源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使學生在更廣闊的背景下認識能源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認識化學技術在其中的重大,甚至關鍵的作用。

通過化學能與熱能的學習,學生將對化學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開發新能源中的作用與貢獻有初步認識;初步樹立起科學的能源觀;這將增進學生對化學科學的興趣與情感,體會化學學習的價值。

【學情分析】

學習者是高中一年級學生,通過在初中的學習,他們對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這一現象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這堂課中他們要初步明確產生這一現象的本質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們要從感性認識升級為較為理性的認識,這就要求他們要有化學鍵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們剛剛學習過,所以接受本堂課的內容對他們來說就顯得比較輕松。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之間的關系;

2、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吸放熱反應的概念,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

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揮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質疑、思考,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善于與人合作,具有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參與化學活動的熱情,將化學能與熱能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樹立正確的能源觀;

【教學重點】

用化學鍵、物質總能量大小、物質穩定性來解釋和判斷吸、放熱反應。

【教學難點】

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學反應能量變化的深層微觀本質。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精選篇6

【課程目標】

1、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2、會應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原電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后,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課中“一種能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學情分析】

中學生對“電”的內容的認識不僅來源于生活經驗,而且來源于學科學習。在生活經驗方面,不僅接觸了火力發電(或水利發電),而且接觸了干電池等化學電源;在學科學習方面,學生不僅接觸了摩擦起電,而且還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了電能,此外還學習了關于電的初步知識(如電源的正負極、電壓和電流等內容),因此對電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學1》已較為系統的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也學習了鈉、鎂、鋁、鐵等有關的金屬知識,以及電解質溶液的內容。這些經驗基礎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為本節的學習做了知識、能力上的準備。

同時原電池是高中化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之一,它的教學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延伸與應用,也是后續電化學知識的基礎。原電池的教學是體現學科交叉,科學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學生在第一節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關系,本節課則學習化學能轉化為另外一種能量即電能,由于電化學知識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領域,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個好的開端十分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2)通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通過對氧

(2)通過實驗和科學探究,對比、歸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2)通過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條件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精選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熱穩定性實驗,使學生了解鑒別它們的方法。

3.使學生認識對比的學習方法。

4.使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5.通過了解侯德榜制堿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na2o2的性質。

2.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教學難點:過氧化鈉和水、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用具

投影儀、小試管、大試管、小燒杯、脫脂棉、膠頭滴管、酒精燈、火柴、氣球、小燒杯、鐵架

臺、鑷子,na2o2、na2co3、nahco3固體,nahco3、bacl2溶液,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試劑。

課時安排:共1課時

第一課時:鈉的氧化物:氧化鈉與過氧化鈉

教學過程

[設問]有人打電話119,意味著有什么事情發生?

[學生]有火情發生。

[設問]這時,我們首先想到用什么滅火呢?

[學生]水、滅火器等。

[講解]通常使用的滅火器是由于反應產生了比空氣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燒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卻要用水和二氧化碳來點火,大家相信嗎?

[演示實驗2—6]蘸有na2o2的脫脂棉與水的反應。

[補充實驗]在一個盛有少量碳酸鈉固體的小燒杯中加入鹽酸,并用鑷子夾取蘸有過氧化鈉粉末的脫脂棉伸入燒杯,脫脂棉劇烈燃燒。

[補充實驗]也可以用此法:用脫脂棉包一定量的過氧化鈉,請學生用玻璃管吹氣,過一段時間,棉花就會劇烈燃燒,所以也叫“吹氣生火”

[設問]發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過氧化鈉]

[教師]原來,是這種叫做過氧化鈉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課]由于鈉的性質活潑,其化合物的種類繁多,用途也廣。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鈉的化合物。

[板書]第二節鈉的化合物

[板書]一、過氧化鈉

[教師]由剛才的實驗我們可知,na2o2可與h2o和co2發生化學反應,它們反應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演示實驗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試管中,檢驗生成的氣體,并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

[講解]由剛才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和溶液變紅可推知,na2o2與水反應后生成了相應的堿naoh和o2,請大家寫出該反應的反應方程式,并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學生活動]

[教師板書]2na2o2+2h2o====4naoh+o2↑

[講解]na2o2與co2反應時也生成了o2(支持了脫脂棉的燃燒),同時生成了na2co3。na2o2

[板書]2na2o2+2co2====2na2co3+o2↑

[補充實驗]在盛有少量酚酞試液的試管中逐漸加入na2o2粉末,振蕩。

[學生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溶液先變紅,后褪色。

[講解]上述實驗說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實際應用中,我們常用其來漂白織物、麥稈、羽毛等。

[投影思考題]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來做供氧劑,說明理由。

2.na2o2應怎樣保存?

設問:na2o2與鹽酸反應產物呢?學生完成

[學生活動]2na2o2+4hcl====4nacl+o2↑+2h2o

[過渡]同樣是由鈉元素與氧元素組成的化合物——na2o,卻有著與na2o2不同的性質。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精選篇8

【學習目標】

1.掌握Na2O Na2O2 和 Na2CO3 NaHCO3 的性質。

2.了解焰色反應及常見金屬的特征焰色。

【學習重點】

Na2O Na2O2 Na2CO3 NaHCO3性質。

【新授知識】

閱讀教材55—57頁

一.氧化鈉和過氧化鈉

【實驗3--5】

把水滴入盛有少量Na2O2固體的試管中,立即把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現象 ;用手輕摸試管外壁,感覺 ,說明反應是 熱反應;向試管中溶液滴入酚酞溶液,現象 。

性 質 氧化鈉(Na2O) 過氧化鈉(Na2O2)

制備

色、態

氧元素的化合價

與水反應

與CO2反應

用途 不作要求

二.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物質 Na2CO3 NaHCO3

俗名

色、態

水溶性

水溶性大?。?/p>

酸堿性

酸堿性強弱:

熱穩定性

穩定性強弱:

與HCl反應

同濃度的溶液與鹽酸反應速率比較:

與NaOH反應

相互轉化

三.焰色反應

1.定義:很多 或它們的 在灼燒時都會使火焰呈現特殊的顏色,這在化學上叫焰色反應。

2.實驗步驟:

(1)將鉑絲(或光潔無銹的 )放在酒精燈外焰灼燒,至與原來的火焰顏色 時為止。

(2)用鉑絲蘸取Na2CO3溶液,在外焰上灼燒,觀察火焰顏色為 色。

(3)將鉑絲用 洗凈后,在外焰上灼燒至沒有顏色時,再蘸取K2CO3溶液作同樣的實驗,此時要透過 觀察。

3.應用:離子檢驗(鑒別鈉,鉀等金屬或其離子)節日燃放的煙花。

【限時作業】

1.關于Na2CO3和NaHCO3性質的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在水中溶解性:Na2CO3

C.同濃度溶液與足量酸反應的速度:Na2CO3

D.Na2CO3不能轉化成NaHCO3,而NaHCO3能轉化為Na2CO3

2. 焰色反應每次實驗都要用試劑洗凈鉑絲,這種試劑是( )

A. Na2CO3溶液 B. NaOH溶液 C.硫酸 D.稀鹽酸

3.在蔬菜生長過程中,常噴灑農藥防治蟲害.據有關專家介紹,用堿性溶液或清水浸泡,可使殘留在蔬菜上的農藥的毒性降低,因此,買來的蔬菜在實用前最好用稀堿水或清水浸泡一段時間,浸泡蔬菜時可加入適量( )

A .純堿 B.白酒 C.白糖 D.食醋

4.下列各組物質混合后,不能生成NaOH的是( )

A.Na和H2O B.Na2O2和H2O C.Ca(OH)2和Na2CO3 D.Ca(OH)2和NaCl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精選篇9

【學習目標】

1.掌握Al2O3 、Al(OH)3的兩性。

2.掌握Al(OH)3的制備方法。

【學習重點】

1.Al2O3、Al(OH)3的兩性。 2.Al(OH)3的制備方法。

【新授知識】

閱讀教材57—59頁

1.氧化鋁

(1)物理性質: Al2O3 溶于水;熔點 ,能有效地保護內層金屬。

用途:氧化鋁是 的原料,也是一種較好的 材料。

(2)化學性質: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改成離子方程式。

Al2O3和HCl ,

Al2O3和NaOH ,

結論:Al2O3既可以與酸反應,又可以與強堿反應,因此Al2O3是 氧化物。

兩性氧化物:既能和 反應生成鹽和水,又可以和 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

2.氫氧化鋁

【討論】

在硫酸鋁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然后將溶液分為三份

現象 化學方程式 離子方程式

一分中加入鹽酸

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

一份中加入氨水

氫氧化鋁

(1)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

①與酸的反應

②與強堿的反應

結論:Al(OH)3 既可以與酸反應,又可以與強堿反應,因此Al(OH)3是 氫氧化物。

③Al(OH)3的不穩定性

Al(OH)3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討論】

1.能否用氧化鋁制備氫氧化鋁?為什么?

2.如果實驗室用Al2(SO4)3與堿反應制備Al(OH)3,選擇NaOH溶液還是氨水為好?為什么?

(3)Al(OH)3制備

化學方程式

離子方程式

【限時作業】

1.下列關于Al2O3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可制耐火材料 B.鋁制品耐用的原因是表面被氧化為Al2O3

C.Al2O3易溶于氨水中 D.Al2O3易溶于KOH溶液中

2.下列既能跟鹽酸反應,又能跟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物質是 ( )

①Al2O3 ②MgO ③NaHCO3 ④Al(OH)3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把少量金屬鈉投入到足量的氯化鋁溶液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析出金屬鋁 B.產生白色沉淀 C.產生紅褐色沉淀 D.產生無色氣體

4. 某無色透明溶液能與鋁作用放出氫氣, 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 )

A. Cl-、SO42-、Na+、K+

B. K+、ClO-、Na+、NO3-

C. HCO3-、Na+、NO3-、K+

D. NO3-、Ba2+、Cl-、NH4+

5. 兩份鋁屑,第一份與過量的鹽酸反應,第二份與過量的NaOH溶液反應,產生氫氣的體積比為1:2,則第一份與第二份鋁屑的質量比為 ( )

A、1:1 B、1:2 C、1:3 D、1:4

6.將0.1 molAl投入到3 mol/L NaOH溶液100mL 中,充分反應后,再滴加1mol/L H2SO4溶液120mL,最后的結果是( )

A、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 B、溶液的pH<7

C、溶液的pH>7 D、再加入NaOH溶液會產生大量沉淀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精選篇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

2.知道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關系密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具體的事例,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2.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養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

四、教學準備

教學設備:投影儀,計算機,教學課件。

實驗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寫好“化學”字樣并晾干的濾紙,事先用酚酞溶液畫好“小笑臉”并晾干的濾紙,稀氫氧化鈉溶液,稀鹽酸,濃氨水。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精選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3)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些常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了解空氣的組成;

(2)通過對空氣、氧氣等幾種常見物質的比較,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

(3)通過對空氣污染情況的調查,知道空氣污染的危害,學會一些簡單的防治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危害;

(2)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內容分析】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大類物質??諝馐侨巳硕茧x不開的物質,由于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只知其重要,卻又不十分清楚空氣到底是什么。

本單元選擇空氣和氧作為初中化學中接觸具體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因為小學自然課中對空氣和氧氣的知識已有過介紹,如空氣有體積、有質量、形成大氣壓、空氣流動就形成風等;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們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條件、是化工生產的廉價資源;它與人類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是人類須臾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還因為氧氣是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元素,它能與多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過對它們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選擇以空氣為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的。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內容的安排既不能與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重復,又應以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

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諝馐怯墒裁唇M成的(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保護空氣(污染與保護)總的看來,本課題教學是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可以說不存在什么教學難點。

本課題主要研究空氣的成分及空氣污染的有關知識。小學自然課中學過有關空氣的知識,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皬氖煜さ氖挛锶胧帧庇欣谂囵B學生的興趣。把“空氣”作為較系統地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開始,有利于引導學生進入化學殿堂。

【教學模式】

調查與討論,實驗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利用電腦播放一段身邊美麗的自然環境,藍天、白云、溪水、綠樹、陽光,引出我們須臾離不開的空氣

請大家做個深呼吸,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實例來說明無色無味不易察覺的空氣確實存在嗎?

討論發言:

能夠說明空氣確實存在的實驗或實例。

學生互相評價。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系。

引導學生探究,激發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

實驗導學探究原理

(過渡) 出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并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

[實驗2—1]所需的儀器,并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并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聽故事、思考問題:

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了1/5的?

搶答有關問題。

連接裝置,進行實驗,觀察現象并及時記錄。

通過搶答,鞏固舊知,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知道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礎。通過學生自主的實驗探究過程,體驗實驗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

觀察記錄分析討論

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

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

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

由于紅磷燃燒消耗了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實驗現象;

2、小結并交流成功的經驗;

3、尋找并分析失敗的原因。

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范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

分析討論

1、根據拉瓦錫的研究結果,氧氣約占1/5,而我們在實驗中,為什么氣體減少的體積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紅磷熄滅后瓶內還有沒有殘余的氧氣?

分組討論、交流結果:

1、水面上升不滿1/5的原因有:①裝置漏氣或紅磷不足等;②當氧氣含量低時,紅磷不能繼續燃燒。

2、沒有對實驗現象作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歸納總結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閱讀教材的有關內容,歸納空氣的組成成分,形成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化學符號。

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范表達能力。

觀看課件

播放課件空氣的成分測定

觀看思考

通過課件,加深學生對空氣成分的測定的認識

收:

分析討論

合 :

得出結論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小結)

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這樣的物質叫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

比較各物質的異同,歸納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

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總結

回憶歸納總結本課題知道了哪些知識?

引導總結本課題內容要求。

讓學生了解空氣的成分。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精選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什么是化學,認識到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進一步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認識到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系非常密切。

2、通過收集材料、查閱資料、討論交流、實踐活動等具體探究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激發學生親近、熱愛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讓學生感觸化學的魅力、體會學習化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了解什么是化學,激發學生對化學的熱愛之情、探究之欲。

【教學難點】

了解什么是化學。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多媒體課件(內容包括“絢麗多彩的化學世界”視頻錄像、拓展教學內容的`相關素材及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級鏈接)2、實驗相關器材及用品:試管、燒杯、玻棒、白紙(用NaOH溶液書寫“變化中學、探究中學”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稀鹽酸等。

學生準備:收集一些常見或不常見的材料、用品、食品、藥品等實物和相關的說明書、商標等,以及相關的現代高科技信息資料。

【教學設計】

1、教學方法:收集資料、指導閱讀、實驗展示、討論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學步驟:

3、活動與作業:

請你參考下列主題(任選一個或多個)或自擬,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查詢相關材料或自主上網搜索(可參考課件)、,完成一篇小論文或自辦、合辦一期小報(報題目自擬,突出個性、特色)進行交流:

①有關化學學科形成的歷史

②化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舉例

③探索學好化學知識的方法

④你最感興趣的化學前沿知識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化學知識

⑥其它(自擬)

【點評】

本課題是九年級學生系統地學習化學的第一課。譚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展示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魅力,“視頻導入”抓住了學生眼球,物質世界絢麗多彩的第一印象,濃縮了歷史的變遷、拓展了求知的視野。

教學中注意發揮教科書“圖文并茂、以圖代文”的特色,培養學生“解讀圖文”的自學能力,通過互動實踐的探究突出化學學科的特點。教學中展示學生課前調查的信息,能較好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堅持下去,其深層次的教學意義還在于讓學生通過互動實踐活動、資源共享展示等環節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更可貴的是運用唯物辯證法、實踐第一性的觀點向學生推介出學習化學的基本方法————變化中學、探究中學。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精選篇1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酸、堿、鹽、氧化物概念的復習進一步掌握有關物質分類的知識。

2.通過對酸、堿、鹽、氧化物性質的復習進一步掌握各類物質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

3.鞏固有關重要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某些化學反應的規律。學會運用金屬活動順序表判斷某些置換反應能否發生;學會運用酸、堿、鹽溶解性表判斷復分解反應能否發生。

4.運用各類物質的性質及相互關系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教學重點

1.物質的分類。

2.各類物質的通性及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綜合利用本章知識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總結物質的分類、性質及其相互關系。

第二課時:綜合運用本章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思路、方法。

教學過程

一、物質的分類

(提問)請學生小結有關物質的分類(具體見板書設計),并復習有關的概念。

(練習)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并將其分類。

氫氧化鈉、氧化鐵、硫化鋅、鹽酸、硫酸鈉、膽礬、氫氧化銅、三氧化硫、生石灰、硝酸、碳酸氫鈉、堿式碳酸銅、氫氧化鈣、硫酸亞鐵。

二、各類物質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

(提問)請依次說出酸、堿有哪些通性?鹽有哪些化學性質?氧化物有哪些化學性質?

(教師)可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板書,用圖示法找到物質間的相互聯系。(具體見板書設計)

(練習)請學生對每一個具體反應舉一個典型的化學反應。(口述)

三、運用金屬活動順序表判斷某些置換反應能否發生,正確書寫金屬跟酸、金屬跟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判斷下列反應能否發生?寫出能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不能反應的說明理由。

(1)Mg+H2SO4

(2)Fe+HCl

(3)Ag+H2SO4(稀)

(4)Zn+HNO3

(5)Zn+CuSO4

(6)Ag+ZnSO4

(7)Cu+AgCl

(8)Cu+Hg(NO3)2

(討論)可進行分組討論,并小結置換反應能否發生的條件。

(小結)

1.金屬跟酸:

(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氫前的金屬可置換出酸中的氫,排在氫以后的金屬則不能置換出酸中的氫。因此(1)、(2)可發生置換反應,生成相應的鹽和氫氣。而(3)則不能發生置換反應。

(2)金屬跟硝酸起反應時,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強,一般不生成氫氣。如(4)不能發生置換反應。

2.金屬跟鹽:

(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屬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因此(5)、(8)可以發生置換反應生成相應的鹽和新的金屬。而(6)的反應中,Ag排在Zn的后面,反應不能發生。(7)的反應不能發生是因為AgCl不溶于水。

高中化學教師教案精選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能掌握乙醛與氫氣的加成反應。(主要目標)

能掌握乙醛銀鏡反應和與新制氫氧化銅的反應。(主要目標)

掌握醛類的通式。(主要目標)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同時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及實事求是的觀點。(同時目標)

對學生進行嚴謹求實、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教育。(同時目標)

[教學內容:

1、乙醛的結構

2、乙醛的物理性質:無色、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密度比水小,易揮發,能與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3、乙醛的化學性質:加成反應,

氧化反應: a.乙醛的銀鏡反應

b.與新制Cu(OH)2溶液的反應

4. 飽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CnH2n+1CHO或CnH2nO

教學重點:

乙醛的加成反應和乙醛的氧化反應。

教學難點:

乙醛銀鏡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材料:

“軟”

1、導入材料:寫出化學方程式:(引出乙醛)

H2C═CH2 C2H5OH → CH3CHO 2、揭示材料:乙醛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PPT)

乙醛的結構式

3、強化材料:a. 乙醛的樣品(物理性質)

b. 乙醛與氫氣的反應:

c. 乙醛的銀鏡反應:

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3NH3 + H2O

d. 乙醛與新制Cu(OH)2溶液的反應:

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4、延伸材料:甲醛

醛類:飽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為CnH2n+1CHO或CnH2nO

5、回歸材料:

6、檢測材料:寫出乙醛分別與銀氨溶液和新制Cu(OH)2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硬”

1、教材、黑板、PPT等

2、儀器:試管、燒杯、酒精燈、試管夾等

3、試劑:乙醛、2%AgNO3溶液、 2%稀氨水、10%NaOH溶液、2%CuSO4溶

[教學過程設計

I.導入知識點

[復習練習:寫出下列變化的化學方程式:

H2C═CH2 C2H5OH → CH3CHOII.分析知識點

[引出:乙醛

[展示:乙醛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板書:乙醛的結構式:

簡式: CH3CHO

[講解:乙醛主要用于制取乙酸、丁醇、乙酸乙酯等,是有機合成的重要原料。

[設問:乙醛是怎樣的一種物質呢?下面我們具體地來認識一下。

[板書:一、乙醛的性質:

1、乙醛的物理性質:

[展示:乙醛的樣品。

[探究式提問:乙醛具有哪些物理性質呢?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

讓學生拿起各自桌上的乙醛試樣,觀察其顏色、狀態,并嗅其氣味等。

[閱讀:書上Page171第一段內容。

[小結:學生自我整理:乙醛是無色、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密度比水小,易揮發(沸點是20.8℃),能與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板書:2、乙醛的化學性質:

[探究式提問:乙醛有哪些化學性質呢?

[理論預測:首先讓我們從乙醛的結構來預測一下乙醛可能的化學鍵的斷裂方式,從而可能會發生哪些反應

[討論分析:

[講解:實驗證明,乙醛確實能在①處斷裂而發生與H2加成反應。

[板書:1、乙醛的加成反應:

該反應還屬于還原反應(Page171)

[講解:1、醛基與H2的加成反應,是分子中引入羥基的一種方法。

2、工業上不用該反應來制取乙醇。

[設問:那么②處的斷裂實際也存在嗎?

[講解:實驗證明,乙醛確實也能在②處斷裂而與O2發生氧化反應。

[板書:2、乙醛的氧化反應:

[實驗驗證:采用教師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邊實驗邊討論的方式進行,由學生親手實驗驗證。

[實驗:乙醛的銀鏡反應。

[板書: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 3NH3 + H2O

弱氧化劑銀鏡

[講解:1、銀鏡反應:Page172

2、該反應可用來制鏡或保溫瓶膽。

[實驗:乙醛與新制Cu(OH)2溶液的.反應。

[板書:Cu2+ + OH— == Cu(OH)2↓

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弱氧化劑紅色

[講解:1、上述兩個反應均可用來鑒定醛基的存在。

2.該反應原理可用于醫院檢查糖尿病。

III.知識點延伸

[引入:還有一種常見的物質,叫甲醛,結構式為,它也能與H2發生加成反應,也還能發生氧化反應,與乙醛性質很相似,你們想這是為什么呢?

然后引導學生比較甲醛與乙醛的結構的相似性,得出結論。我們把這類物質叫“醛類”。

[討論:你們能根據同系物的知識,寫出甲醛、乙醛后面的幾個醛類物質嗎?并進而寫出它們的通式嗎?

[學生板演:寫出HCHO、CH3CHO、CH3CH2CHO、CH3CH2CH2CHO、……

通式為CnH2n+1CHO或CnH2nO

[板書:1、飽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為CnH2n+1CHO或CnH2nO。

[討論:請分析醛類與其它有機物的關系。

[板書:2、(為下節內容埋下伏筆)

IV.知識點回歸

[小結: 1、醛類物質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及較弱的氧化性。

2、醛基是乙醛的官能團,也是醛類的官能團。

3、醛類物質在有機合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V.知識點檢測

[作業:Page173習題。

[研究性實驗:用葡萄糖代替乙醛做與新制Cu(OH)2反應的實驗。該實驗的結果可說明什么?

[板書設計

一.乙醛的結構式:

簡式CH3CHO

二、乙醛的性質:

1、乙醛的物理性質

2、乙醛的化學性質:

a、乙醛的加成反應:

b、乙醛的氧化反應:

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 3NH3 + H2O

弱氧化劑銀鏡

Cu2+ + OH— == Cu(OH)2↓

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弱氧化劑紅色

二.飽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為CnH2n+1CHO或CnH2nO。

990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远县| 泸州市| 北安市| 基隆市| 中卫市| 保靖县| 巨鹿县| 正宁县| 海林市| 谢通门县| 鲁山县| 柯坪县| 读书| 娄烦县| 济源市| 咸宁市| 德钦县| 台江县| 来宾市| 达孜县| 大厂| 策勒县| 牟定县| 西平县| 青州市| 闵行区| 碌曲县| 县级市| 平和县| 喀喇沁旗| 拉孜县| 开封县| 抚顺县| 乐业县| 江山市| 洱源县| 丰镇市| 信丰县| 绵阳市| 工布江达县| 贵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