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物理教案 >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

時間: 龔鍇 物理教案

在教學準備階段,教案編寫是關鍵環節,它是教師執行教學任務的重要依據,對教學成果產生直接影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僅供參考。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精選篇1

1.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溫變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適用條件。

(3)理解等溫變化的P—V圖象與P—1/V圖象的含義,增強運用圖象表達物理規律的能力;

1、2過程與方法

帶領學生經歷探究等溫變化規律的全過程,體驗控制變量法以及實驗中采集數據、處理數據的方法。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切身感受物理現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學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實創新的科學作風。

2、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讓學生經歷探索未知規律的過程,掌握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溫變化時壓強與體積的關系,理解p—V圖象的物理意義。

難點: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數據處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熱水,氣球、透明玻璃缸、抽氣機,u型管,注射器,壓力計。

4、設計思路

學生在初中時就已經有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熱脹冷縮的概念,但對于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是不清楚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證精神。這節課首先通過做簡單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氣體的質量、溫度、體積和壓強這幾個物理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然后與學生一道討論實驗方案,確定實驗要點,接著師生一道實驗操作,數據的處理,得出實驗結論并深入討論,最后簡單應用等溫變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5、課題引入

演示實驗:變形的.乒乓球在熱水里恢復原狀

乒乓球里封閉了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溫度升高,氣體的壓強就隨著增大,同時體積增大而恢復原狀。由此知道氣體的溫度、體積、壓強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系。本章我們研究氣體各狀態參量之間的關系。

對于氣體來說,壓強、體積、溫度與質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高中階段通常就用壓強、體積、溫度描述氣體的狀態,叫做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對于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三個狀態參量都不變時,我們就說氣體處于某一確定的狀態;當一個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時,就會引起其他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我們就說氣體發生了狀態變化。這一章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氣體狀態變化的規律。

出示課題:第八章氣體

師問:同時研究三個及三個以上物理量的關系,我們要用什么方法呢?請舉例說明。

生:控制變量法

比如要研究壓強與體積之間的關系,需要保持質量和溫度不變,再如要研究氣體壓強與溫度之間的關系,需要保持質量和體積不變。

師:我們這節課首先研究氣體的壓強和體積的變化關系。

我們把溫度和質量不變時氣體的壓強隨體積的變化關系叫做等溫變化。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精選篇2

一、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互感和自感現象是電磁感應現象的特例。學習它們的重要性在于他們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同時對自感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也加深了對電磁感應產生條件的理解。

2學情分析

互感現象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第一個成功試驗就是互感現象。學生前面探究感應電流條件中也做過類似的試驗,已有感性認識。教學要求是知道互感現象。因此教學中教師可做些有趣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進行成因分析,明確盡管兩個線圈之間并沒有導線連接,卻可以使能量由一個線圈傳遞到另一個線圈。這就是互感現象

自感現象學生從前面學習的中知道當穿過回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會產生感應電動勢,這些結論都是通過實驗觀察得到的,沒有理論證明。但同學們觀察到的實驗都是外界的磁場引起的回路磁通量的變化,善于動腦筋的同學就會產生這樣的思考:當變化的電流通過自身線圈,使自身回路產生磁通量的變化,會不會在自己的回路產生電磁感應現象呢所以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上產生的必然探求欲望,教師應抓住這一點。設計探究性課例。自感電動勢對電流變化所起的“阻礙”作用,以及自感電動勢方向的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教師應通過理論探究和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使效果明顯,本人特自制教學儀器。

3教學設計思路

為突出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突出在技術、社會領域的應用,本人設計了讓學生體驗自感觸電,并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估算自己的觸電電壓約150V使學生有真實感。學生分組實驗,模擬利用自感點火,使學生知道物理知識的價值。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互感現象和自感現象,以及對它們的利用和防止。

2能夠通過電磁感應的有關規律分析通電、斷電自感現象的成因,并能利用自感知識解釋自感現象。

3了解自感電動勢的計算式,知道自感系數是表示線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單位。

4初步了解磁場具有能量。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人體自感實驗,增強學生的體驗真實感。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2通過理論探究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加深對電磁感應現象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生體驗,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和興趣。

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電磁感應現象的特例,讓學生感悟特殊現象中有它的.普遍規律,而普遍規律中包含了特殊現象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根據上述分析與思路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與難點。

三、重難點

重點:1自感現象產生的原因2自感電動勢的方向3自感現象的應用

難點:自感電動勢對電流的變化進行阻礙的認識。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教學采用“引導探究”教學法,該教學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其主要程序是:猜想→假設→理論探究科學預測→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實際應用。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而且更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學生的學,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真正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思想。

五、學法指導課前提出問題,讓學生提前思考,見后。

六、課時分配:

2課時本課時只學習第一課時。

七、教學媒體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互感變壓器自制自感現象演示儀干電池mp3音箱變壓器小線圈小燈泡導線若干,

學生用8人一組:帶鐵芯的線圈抽掉打火裝置的打火機干電池6V電鍵導線等。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精選篇3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為止。

(1)運動是物體的一種屬性,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定律說明了任何物體都有慣性。

(3)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牛頓第一定律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但是建立在大量實驗現象的基礎之上,通過思維的邏輯推理而發現的。它告訴了人們研究物理問題的另一種新方法:通過觀察大量的實驗現象,利用人的邏輯思維,從大量現象中尋找事物的規律。

(4)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不能簡單地認為它是牛頓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時的特例,牛頓第一定律定性地給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第二定律定量地給出力與運動的關系。

2、慣性: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即一切物體都有慣性,與物體的受力情況及運動狀態無關。因此說,人們只能“利用”慣性而不能“克服”慣性。

(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3、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達式F?合?=ma

(1)牛頓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出物體的運動規律;反過來,知道了運動,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況,為設計運動,控制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

(2)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別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頓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間效果。即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它的效果是瞬時對應關系,力變加速度就變,力撤除加速度就為零,注意力的瞬間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頓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與F?合?的方向總是一致的。F合?可以進行合成與分解,ma也可以進行合成與分解。

4、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1)牛頓第三運動定律指出了兩物體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總是成對出現的,它們總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同種性質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生其效果,不可疊加。

5、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宏觀低速的物體和在慣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體有向上的加速度稱物體處于超重。處于超重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F?N?(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于物體的重力mg,即F?N?=mg+ma.

(2)失重: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稱物體處于失重。處于失重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FN(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的重力mg.即FN=mg-ma.當a=g時F?N?=0,物體處于完全失重。

(3)對超重和失重的理解應當注意的問題

不管物體處于失重狀態還是超重狀態,物體本身的重力并沒有改變,只是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不等于物體本身的重力。

超重或失重現象與物體的速度無關,只決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減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減速上升”都是失重。

在完全失重的狀態下,平常一切由重力產生的物理現象都會完全消失,如單擺停擺、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體不再受浮力、液體柱不再產生壓強等。

7、處理連接題問題----通常是用整體法求加速度,用隔離法求力。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精選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直線上機械波的形成過程

②知道什么是橫波,波峰和波谷

③知道什么是縱波,密部和疏部

④知道"機械振動在介質中傳播,形成機械波",知道波在傳播運動形式的同時也傳遞了能量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索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傳播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實驗探索和計算機輔助教學

四、教具

絲帶、波動演示箱、水平懸掛的長彈簧、音叉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演示]抖動絲帶的一端,產生一列凹凸相間的波在絲帶上傳播(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在這個簡單的例子中,我們接觸到一種廣泛存在的運動形式--波動,請同學們再舉出幾個有關波的例子。(學生舉例,活躍氣氛;讓學生在大量生活實例中感觸波的存在,增強感性認識。)

學生會列舉水波、聲波、無線電波、光波。教師啟發,大家聽說過地震嗎?學生會想到地震波。

水波、聲波、地震波都是機械波,無線電波、光波都是電磁波。這一章我們學習機械波的知識,以后還會學習電磁波的知識。

(二)進行新課

現在學習第一節,波的形成和傳播。

【板書】一、波的形成和傳播

[演示]撥動水平懸掛的柔軟長彈簧一端,產生一列疏密相間的波沿彈簧傳播;

[演示]敲擊音叉,聽到聲音,這是聲波在空氣中傳播(指明,雖然眼睛看不到波形,但它客觀存在,也是疏密相間的波形)

師生共同分析,得出波產生的條件:①波源,②介質。(為研究波的形成奠定基礎)

波是怎樣形成的呢?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波形?波傳播的是什么呢?(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板書】實驗探索

發放"探索波的形成和傳播規律"的實驗報告,進行實驗探索并完成實驗報告。

實驗目的:探索波的形成原因和傳播規律

實驗(一),學生分組實驗:每兩人一條絲帶(60cm左右),觀察絲帶上凹凸相間的波。

實驗步驟:

(1)、將絲帶一端用手指按在桌面上,手持另一端沿水平桌面抖動,在絲帶上產生一列凹凸相間的波向另一端傳播。

(2)、在絲帶上每隔大約2~3cm用墨水染上一個點,代表絲帶上的質點。重復步驟(1)。觀察絲帶上的質點依次被帶動著振動起來,振動沿絲帶傳播開去,在絲帶上形成凹凸相間的波。

①思考:絲帶的一端振動后,為什么后面的質點能被帶動著運動起來?_________________如果將絲帶剪斷,后面的質點還能運動嗎?___________

②分析:絲帶上凹凸相間的波形是怎樣產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參閱課本第3頁)

③觀察絲帶上的質點是否隨波向遠處遷移?__________

實驗(二),觀察波動演示器上凹凸相間的波:(因器材有限,可以教師操作,引導學生注意觀察)

實驗步驟:

(1)、逆時針轉動搖柄,演示屏上的質點排成一條水平線。(表示各質點都處在平衡位置)

(2)、順時針轉動搖柄,各個質點依次振動起來。(注意觀察各個質點振動的先后順序)

現象:①后面的質點總比前面的質點開始振動的時刻_______,從總體上看形成凹凸相間的波。

②各質點的振動沿________方向,波的傳播沿_______方向,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_______。

③質點是否沿波的傳播方向遷移?_______

這種波叫做橫波,在橫波中凸起的最高處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處叫做波谷。

實驗(三),觀察彈簧上產生的疏密相間的波。

實驗步驟:

(1)、撥動水平懸掛的柔軟長彈簧一端,產生一列疏密相間的波沿彈簧傳播。

(2)、在彈簧上某一位置系一根紅布條,代表彈簧上的'質點,重復步驟(1)。

①觀察::紅布條是否隨波遷移?________說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

②分析:彈簧上疏密相間的波形是怎樣產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類比絲帶上波產生的分析方法,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實驗(四),觀察波動演示器上疏密相間的波:

實驗步驟:

(1)、逆時針轉動搖柄,演示屏上的質點排成一條水平線。

(2)、順時針轉動搖柄,各個質點依次振動起來。

現象:①后面的質點總比前面的質點開始振動的時刻________,從總體上看形成疏密相間的波。

②各質點的振動沿________,波的傳播沿_______方向,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_______。

③質點是否沿波的傳播方向遷移?_______

這種波叫做縱波,在縱波中最密處叫做密部,最疏處叫做疏部。

分析實驗得出結論:

①不論橫波還是縱波,介質中各個質點發生振動并不隨波遷移。因此,波傳播的是_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介質本身。

②波傳來前,各個質點是靜止的,波傳來后開始振動,說明他們獲得了能量。這個能量是從波源通過前面的質點傳來的。因此:波是傳遞_________的一種方式。

【板書】1、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形成機械波。

2、機械波的分類:橫波、縱波

3、波傳播的是振動形式,是振動的能量。

(三)知識應用:

1、課本中提到地震波既有橫波,又有縱波。你能想象在某次地震時,位于震源正上方的建筑物,在縱波和橫波分別傳來時的振動情況嗎?為什么?(從理性認識回到感性認識,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2、本來是靜止的質點,隨著波的傳來開始振動,有關這一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有:

A、該現象表明質點獲得了能量

B、質點振動的能量是從波源傳來的

C、該質點從前面的質點獲取能量,同時也將振動的能量向后傳遞

D、波是傳遞能量的一種方式

E、如果振源停止振動,在介質中傳播的波也立即停止

F、介質質點做的是受迫振動

(四)布置作業:

1、書面作業: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有關機械波的例子(橫波、縱波各一例)簡述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并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2、動腦作業:發生地震時,從地震源傳出的地震波為什么能造成房屋倒塌、人員傷亡的事故?請用本節所學知識加以解釋。(學以致用,鞏固提高)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精選篇5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點電荷的概念。

2.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和思去向不明,概括出兩個點電荷之間的作用規律。掌握庫侖定律。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演示實驗,培養學生觀察、總結的能力。

2.通過點電荷模型的建立,了解理想模型方法,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途徑,知道從現實生活的情景中如何提取有效信息,達到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直指問題核心的目標。

情景引入

為了測定水分子是極性分子還是非極性分子,可做如下實驗:在酸性滴定管中注入適當蒸餾水,打開活塞,讓水慢慢如線狀流下,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接近水流,發現水流向靠近玻璃棒的方向偏轉,這證明水分子是極性分子,聰明的同學,根據上述素材,你想知道是如何證明水分子是極性分子嗎?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帶正電的一端遠離玻璃棒。而水分子兩極的電荷量相等,這就使帶正電的玻璃棒對水分子顯負電的一端的引力大于對水分子顯正電的一端的斥力,因此水分子所受的合力指向玻璃棒,故水流向靠近玻璃棒方向偏轉.

問題探究

點電荷

走進生活

驗電器的上部是球形的金屬導體,中央金屬箔是指針式的形狀,電荷分布與帶電體的形狀有關,與萬有引力相似,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帶電體的形狀和大小有關。為了研究的方便,在應用萬有引力定律時,我們引入了質點的概念,利用萬有引力定律就能求出兩質點間的萬有引力大小,如果帶電體也能等效成電荷全部集中在一個幾何點上,研究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力也會變得相對簡單。回顧學過的質點概念,你能建立起點電荷的概念嗎?

自主探究

1.點電荷

(1)點電荷是實際帶電體的一種理想化的模型。

(2)一個帶電體能否看作點電荷主要看其形狀和大小對所研究的問題影響大不大,如果屬于無關或次要因素時,或者說,它本身的大小比起它到其他帶電體的`距離小得多,即可把帶電體看作點電荷。

(3)對于帶電體能否被看作點電荷,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使對同一帶電體,在有些情況下可以看作質點,而在有些情況下又不能被看作質點.

2.理想化的模型到簡化,這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1.對點電荷概念的解讀:

(1)點電荷是一個忽略大小和形狀的幾何點,電荷的全部質量全部集中在這個幾何點上。

(2)事實上,任何帶電體都有大小和形狀,真正的點電荷是不存在的,它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3)如果帶電體本身的幾何線度比起它們之間的距離小得多,帶電體的形狀、大小和電荷分布對帶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帶電體抽象成點電荷,可以理解為帶電的質點。

2.對點電荷的應用:

有一種特殊情況,均勻帶電的球體或均勻帶電的球面,帶電體本身的幾何線度可能并不比它們之間的距離小很多,但帶電體電荷分布具有對稱性,對外所表現的電特性跟一個等效于球心的點電荷的電特性相同,所以均勻帶電的球體或均勻帶電的球面都可以等效為一個球心處的點電荷,就是通常所說的帶電小球。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磁感應強度B的定義及單位.

2、知道用磁感線的疏密可以形象直觀地反映磁感應強度的大小.

3、知道什么叫勻強磁場,知道勻強磁場的磁感線的分布情況.

4、知道什么是安培力,知道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平行時,電流受的安培力為零;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垂直時,電流受安培力的大小.

5、會用左手定則熟練地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能力目標

1、通過演示磁場對電流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物理規律的能力.

2、通過學習左手定則,理解磁場方向、電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安培定則的學習,使得學生了解科學的發現不僅需要勤奮的努力,還需要嚴謹細密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關于安培力這一重要的內容,需要強調:

1、安培力的使用條件:磁場均勻,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垂直。

2、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平行時,安培力具有最小值。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垂直時,安培力具有最大值。

教法建議

由于前面我們已經學習過電場的有關知識,講解時可以將磁場和電場進行類比,以加深學生對磁場的有關知識的理解。例如:電場和磁場相互對比,電場線與磁感線相互對比,磁感應強度與電場強度進行對比等等。

在上一節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回憶電場強度的定義,對比說明引入磁場強度的定義的思路是通過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的研究得出的。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磁場,可以在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教學設計方案

安培力磁感應強度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 、理解磁感應強度B的定義及單位.

2 、知道用磁感線的疏密可以形象直觀地反映磁感應強度的大小.

3 、知道什么叫勻強磁場,知道勻強磁場的磁感線的分布情況.

4 、知道什么是安培力,知道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平行時,電流受的安培力為零;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垂直時,電流受安培力的大小

5 、會用左手定則熟練地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二)能力訓練點

1 、通過演示磁場對電流的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總結歸納物理規律的能力.

2 、通過學習左手定則,理解磁場方向、電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空間想像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閱讀材料介紹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說明科學家之所以能取得輝煌的成就,除了本身所具有的聰明才智外,刻苦勤奮地學習和工作,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靈感更為重要,鼓勵和激發學生從現在開始更加發奮地學習,將來為國家做貢獻.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介紹物理學家安培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是靠勤奮自學、刻苦鉆研的頑強意志,讓學生感受物理學家們的人格美、情操美.

二、學法引導

1 、教師通過演示實驗法直觀教學,決定安培力大小的因素,通過啟發講解,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公式

及B的定義式.結合練習法使學生掌握左手定則使用.

2 、學生認真觀察實驗,在教師啟發的指導下總結規律,積極動手動腦理解公式,掌握左手定則的應用.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 、重點

(1)理解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大小的決定因素,掌握電流與磁場垂直時,安培力大小為:

(2)掌握左手定則.

2 、難點

對左手定則的理解.

3 、疑點

磁場方向、電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間的空間關系.

4 、解決辦法

以演示實驗為突破口,直觀地引導學生掌握電流在磁場中所受安培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反復地借助實驗,來理解左手定則,建立磁場方向、電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關系的正確圖景.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鐵架臺、三個相同的蹄形磁鐵、電源、滑動變阻器、電鍵、導線.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先通過實驗,學生觀察分析、討論、總結出安培力公式,再引入磁感強度B的定義式,通過講解類比電場強度,啟發學生理解公式

的意義,借助墻角(或桌角)幫助學生建立三維坐標空間,理解掌握左手定同.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略)

(二)整體感知

本節教學是在上一節學習了磁場的概念及方向性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磁場的強弱性質,根據磁場力的性質用定義法定義B描述磁場的強弱,用磁感線形象地反映磁場的強弱,同時利用定義式來計算安培力的大小,再用左手定則來確定磁場方向、電流方向和安培力的方向.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 、磁場對電流的作用

用條形磁鐵可以在一定的距離內吸起較小質量的鐵塊,巨大的電磁鐵卻能吸起成噸的鋼塊,表明磁場有強有弱,如何表示磁場的強弱呢?我們利用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安培力來研究磁場的強弱.

2 、決定安培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利用演示實驗裝置,研究安培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與電流的大小有關.

保持導線在磁鐵中所處的位置及與磁場方向不變這兩個條件下,通過移動滑動變阻器觸頭改變導線中電流的大小.

請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導線擺動的角度大小隨電流的改變而改變,電流大,擺角大;電流小,擺角小.

實驗結論:垂直于磁場方向的通電直導線,受到磁場的作用力的大小眼導線中電流的大小有關,電流大,作用力大;電流小,作用力也小.

(2)與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長度有關.

保持導線在磁鐵中所處的位置及方向不變,電流大小也不變,改變通電電流部分的長度.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導線擺動的角度大小隨通電導線長度而改變,導線長、擺角大;導線短,擺角小.

實驗結論:垂直于磁場方向的通電直導線,受到的磁場的作用力的大小限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長度有關,導線長、作用力大;導線短,作用力小.

(3)與導線在磁場中的放置方向有關.

保持電流的大小及通電導線的長度不變,改變導線與磁場方向的夾角,當夾角為0 °時,導線不動,即電流與磁場方向平行時不受安培力作用;當夾角增大到90 °的過程中,導線擺角不斷增大,即電流與磁場方向垂直時,所受安培力最大;不平行也不垂直時,安培力大小介于和最大值之間.

3 、磁感應強度

總結歸納以上實驗現象,用L表示通電導線長度,I表示電流,保持電流和磁場方向垂直,通電導線所受的安培力大小FIL

用B表示這一比值,有B的物理意義為:通電導線垂直置于磁場同一位置,B值保持不變;若改變通電導線的位置,B值隨之改變.表明B值的大小是由磁場本身的位置決定為.對于電流和長度相同的導線,放置在B值大的位置受的安培力F也大,表明磁場強.放在B值小的位置受的安培力F也小,表明磁場弱

4 、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據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可得通電導線垂直磁場方向放置時所受的安培力大小為:

舉例計算安培力的大小.

安培力的方向如何呢?還過前面的演示實驗現象可知,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到的安培力方向跟導線中的電流方向、磁場方向都有關系.人們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總結出通電導線受安培力方向和電流方向、磁場方向存在著一個規律——左手定則.

左手定則:伸開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個手指垂直,并且跟手掌在同一個平面內,把手放入磁場中,讓磁感線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開的四指指向電流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

應該注意的是:若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垂直,則磁場力的方向、電流方向、磁場方向三者互相垂直;若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不垂直,則磁場力的方向仍垂直于電流方向,也同時垂直于磁場方向.

(四)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安培力,通過研究安培力的大小,我們定義了反映磁場強弱的物理量——磁感應強度

八、布置作業

九、 板書設計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精選篇7

一、教學任務分析

電磁感應現象是在初中學過的電磁現象和高中學過的電場、磁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電與磁的關系,也為后面學習電磁波打下基礎。

以實驗創設情景,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引入學習電磁感應現象,通過學生實驗探究,找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用現代技術手段“DIS實驗”來測定微弱的地磁場磁通量變化產生的感應電流,使學生感受現代技術的重要作用。

通過“歷史回眸”,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的獻身精神,懂得學習、繼承、創新是科學發展的動力。

在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時,使學生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學習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時,體驗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磁感應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

(2)理解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學會用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解釋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有關電磁感應的探究實驗,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在得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實驗,體驗樂于科學探究的情感。

(2)通過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和難點: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

四、教學資源

1、器材

(1)演示實驗:

①電源、導線、小磁針、投影儀。

②10米左右長的電線、導線、小磁針、投影儀。

(2)學生實驗:

①條形磁鐵、靈敏電流計、線圈。

②靈敏電流計、原線圈、副線圈、電鍵、滑動變阻器、導線若干。

③DIS實驗:微電流傳感器、數據采集器、環形實驗線圈。

2、課件:電磁感應現象flash課件。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電磁感應現象;二是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三是應用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解釋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實驗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引入學習電磁感應現象和感應電流的概念。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通過“歷史回眸”、“大家談”,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和要突破難點是: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方法是:以實驗和分析為基礎,根據學生在初中和前階段學習時已經掌握的知識,應用實驗和動畫演示對實驗進行分析,理解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從而突出重點,并突破難點。

本設計強調問題討論、交流討論、實驗研究、教師指導等多種教學策略的應用,重視概念、規律的形成過程以及伴隨這一過程的科學方法的教育。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其分析推理、比較判斷、歸納概括的能力,使之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的重要作用;感悟科學家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習的興趣。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1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說明

情景 演示實驗1 奧斯特實驗。

演示實驗2 搖繩發電

問題:為什么導線中有電流產生?

活動I 自主活動 學生實驗1

設問:如何使閉合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

活動II 學生實驗2 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活動III 歷史回眸 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

課件演示 電磁感應現象。

活動Ⅳ DIS學生實驗 微弱磁通量變化時的感應電流。

大家談

3、教學主要環節 本設計可分為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實驗觀察與討論,得出電磁感應現象與感應電流。

第二環節,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通過 “歷史回眸”、“大家談”,了解法拉第的研究過程,領略科學家的探究精神。

第三環節,通過DIS實驗,了解電磁感應現象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七、教案示例

(一)情景引入:

1、觀察演示實驗,提出問題

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通電直導線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從而揭示了電與磁之間的內在聯系。

演示實驗1 奧斯特實驗。

那么,磁能生電嗎?

演示實驗2 搖繩發電

把一根長10米左右的電線與一導線的兩端連接起來,形成一閉合回路,兩個學生迅速搖動電線,另一學生將導線放到小磁針上方,觀察小磁針是否偏轉。

問題1:為什么導線中有電流產生?

2、導入新課

我們可以用這節課學習的知識來回答上面的問題。

(二)電磁感應現象

自奧斯特發現電能生磁之后,歷史上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磁生電”這個課題。

介紹瑞士物理學家科拉頓的研究。

自主活動:如何使閉合線圈中產生電流?

學生實驗1:把條形磁鐵放在線圈中,將靈敏電流計、線圈連成閉合回路,觀察靈敏電流計指針是否偏轉。

1、電磁感應現象

閉合回路中產生感應電流的現象,叫電磁感應現象。

2、感應電流

由電磁感應現象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

介紹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法拉第的研究。

問題2:法拉第發現的使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究竟是什么?

(三)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學生實驗2: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根據所給的器材:靈敏電流計、原線圈、副線圈、電鍵、滑動變阻器、導線等,設計實驗方案,使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

小組交流方案,師生共同討論產生感應電流的原因。

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閉合回路、磁通量發生變化。

播放flash課件,進一步理解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介紹“歷史回眸”欄目中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

(四)應用

討論、解釋:

1、書上的示例

2、搖繩發電的原理。

DIS學生實驗:微弱磁通量變化時的感應電流。

大家談

(五)總結(略)

(六)作業布置(略)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精選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復習,進一步加深對電場概念的理解,使學生明確場的特點,描寫場的方法,并能在頭腦中建立起場的模型和圖象。

(2)加深理解場電荷、檢驗電荷的概念,深刻理解和掌握電場強度的概念。

(3)能夠運用點電荷的電場強度公式進行簡單運算。

(4)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電場的疊加原理,會計算簡單的點電荷組產生的電場。

2.能力目標:

能夠運用所學概念、公式進行簡單運算,形成一定的解題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進一步深刻理解電場和電場強度的概念是本節課的重點。

2.熟練應用電場強度的概念、場的疊加原理解決有關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啟發式教學

四、教具:

幻燈片,上節課所用的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電場?電場最基本的特性是什么?

2.用什么物理量來描述電場的強弱?是怎樣定義的?是矢量還是標量?

3.電場強度的方向是怎樣規定的?計算公式你知道有幾個?應用時需要注意什么?

4.什么是電場的疊加原理?

引導學生回答:

1.電場的概念:

(1)電場是存在于電荷周圍空間里的一種特殊物質。

只要有電荷存在,電荷周圍就存在著電場。

(2)電場的基本性質:電場對放在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

(這種力叫電場力)

2.電場強度:

(1)用電場強度來描述。定義:物理學中把放入電場中某一點的檢驗電荷受到的電場力與它的電量的比值叫做這一點的電場強度。簡稱場強。

(2)定義式:

(適用于任何電場)

(3)E的方向:

E和力F一樣,也是矢量。我們規定電場中某點的場強方向與正電荷在該點所受電場力的方向相同,那么負電荷所受電場力的方向與電場強度方向相反。

(4)E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E的單位:牛/庫(N/C)

(5)E的物理意義:

①描述某點電場的強弱和方向,是描述電場力的性質的物理量,是矢量。

②某點的場強E的大小和方向取決于電場,與檢驗電荷的正負、電量及受到的電場力F無關。

③只能用來量度電場強弱,而不能決定電場強弱。

④為定義式,適用于一切電場

3.點電荷電場的場強:

a、表達式:(此式為決定式,只適用于真空中點電荷的電場)

b、方向:若Q為正電荷,E的方向背離Q,若Q為負電荷,E的方向指向Q。

c、幾個點電荷同時存在的空間的電場疊加(場的疊加原理)

如果一個電場由n個點電荷共同激發時,那么電場中任一點的總場強將等于n個點電荷在該點各自產生場強的矢量和。

(應用平行四邊形法則)

4、電場力F:

(1)概念:電場力是電荷在電場中受到電場的作用力。

(2)關系:電荷在電場中某點所受到的電場力F由電荷所帶電量q與電場在該點的電場強度E兩因素決定。即:

①大小:F=qE(電場力的決定式,F和q、E都有關)

②方向:正電荷受電場力方向與E相同,負電荷受電場力方向與E相反。

5、電場強度E和電場力F是兩個不同概念

注意點:

1、對象不同

2、決定因素不同

3、方向不一定相同

4、單位不同

(二)進行新課

1.作業講評

根據上節課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適當評析。

2.例題精講

【例1】帶電小球A、C相距30cm,均帶正電.當一個帶有負電的小球B放在A、C間連線的直線上,且B、C相距20cm時,可使C恰受電場力平衡.A、B、C均可看成點電荷.

①A、B所帶電量應滿足什么關系?

②如果要求A、B、C三球所受電場力同時平衡,它們的電量應滿足什么關系?

學生讀題、思考,找學生說出解決方法.

通過對此題的分析和求解,可以加深對場強概念和場強疊加的理解.學生一般從受力平衡的角度進行分析,利用庫侖定律求解.在學生解題的基礎上做以下分析.

分析與解:

①C處于平衡狀態,實際上是要求C處在A、B形成的電場中的電場強度為零的地方.

既然C所在處的合場強為零,那么,C所帶電量的正或負、電量的多或少均對其平衡無影響.

②再以A或B帶電小球為研究對象,利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和解決.

答案:①qA∶qB=9∶4,②qA∶qB∶qC=9∶4∶36.

【例2】如圖所示,半經為r的硬橡膠圓環上帶有均勻分布的正電荷,其單位長度上的帶電量為q,現截去環上一小段AB,AB長為(<<),則剩余部分在圓環中心處O點產生的場強多大?方向如何?

學生思考、討論,可以請學生談他們的認識與理解.

通過本題的求解,使學生加強對電場場強疊加的應用能力和加深對疊加的理解.

分析與解:

解法之一,利用圓環的對稱性,可以得出這樣的結果,即圓環上的任意一小段在圓心處所產生的電場場強,都與相對應的一小段產生的場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疊加后為零.由于AB段被截掉,所以,本來與AB相對稱的那一小段所產生的場強就成為了整個圓環產生的電場的合場強。因題目中有條件<<,所以這一小段可以當成點電荷,利用點電荷的場強公式可求出答案.

解法之二,將AB段看成是一小段帶正電和一小段帶負電的圓環疊放,這樣仍與題目的條件相符.而帶正電的小段將圓環補齊,整個帶電圓環在圓心處產生的電場的場強為零;帶負電的一小段在圓心處產生的場強可利用點電荷的場強公式求出,這就是題目所要求的答案.

答案:方向指向AB

練習:如圖所示,等邊三角形ABC的邊長為a,在它的頂點B、C上各有電量為Q(>0)的點電荷.試求三角形中心處場強E的大小和方向.

學生自己練習求解,以鞏固概念.

通過此題的求解,進一步鞏固對場強矢量性的認識和場強疊加理解.

3.課堂練習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只要有電荷存在,電荷周圍就一定存在著電場。

B.電場是一種物質,它與其他物質一樣,是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客觀存在的。

C.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電場而產生的。

D.電場最基本的性質是對處在它里面的電荷有力的作用。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電場強度反映了電場的力的性質,因此場中某點的場強與檢驗電荷在該點所受的電場力成正比。

B.場中某點的場強等于,但與檢驗電荷的受力及帶電量無關。

C.場中某點的場強方向即檢驗電荷在該點的受力方向。

D.公式和對于任何靜電場都是適用的

(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場強的定義式中,F是放入電場中的電荷所受的力,q是放入電場中的電荷的電量。

B.場強的定義式中,F是放入電場中的電荷所受的力,q是產生電場的電荷的電量。

C.在庫侖定律的表達式中,是點電荷Q2產生的電場在Q1處的場強的大小。

D.無論定義式

中的q值如何變化,在電場中的同一點,F與q的比值始終不變。

(4)討論電場力與電場強度的區別。

物理量

比較內容電場力電場強度

區別物理意義電荷在電場中所受的力反映電場的力的屬性

決定因素由電荷和電場共同決定僅由電場自身決定

大小F=qEE=F/q

方向正電荷受力與E同向

負電荷受力與E同向規定E的方向為正電荷在該點的受力方向

單位NN/C或V/m

聯系F=qE(普遍適用)

(三)小結與反饋練習:

(1)不能說成E正比于F,或E正比于1/q。

(2)檢驗電荷q在周圍是否產生電場?該電場對電源電荷Q有無作用?若有,作用力大小為多大?該點的場強又為多大?

(3)在求電場強度時,不但要計算E的大小,還需強調E的方向。

(四)作業布置:

1.為了確定電場中P點的電場強度大小,用細絲線懸掛一個帶負電荷的小球去探測。當球在P點靜止后,測出懸線與豎直方向夾角為37°。已知P點場強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小球重力為4.0×10-3N。所帶電量為0.01C,取Sin37°=0.6,則P點的電場強度大小是多少?

2.真空中,A、B兩點上分別放置異種點電荷Q1、Q2,已知兩點電荷間引力為1N,Q1=1×10-5C,Q2=-1×10-6C。移開Q1,則Q2在A處產生的場強大小是___________N/C,方向是___________;若移開Q2,則Q1在B處產生的場強大小是____________N/C,方向是___________

3.在x軸上有兩個點電荷,一個帶正電Q1,一個帶負電-Q2,且Q1=2Q2.用E1和E2分別表示兩個電荷所產生的場強的大小,則在X軸上[]

A.E1=E2之點只有一處,該處合場強為0

B.E1=E2之點共有兩處:一處合場強為0,另一處合場強為2E2

C.E1=E2之點共有三處:其中兩處合場強為0,另一處合場強為2E2

D.E1=E2之點共有三處:其中一處合場強為0,另兩處合場強為2E2

說明:學習本節課需要注意的問題

1.場強是表示電場強弱的物理量,因而在引入電場強度的概念時,應該使學生了解什么是電場的強弱,同一個電荷在電場中的不同點受到的電場力的大小是不同的,所受電場力大的點,電場強。

2.應當使學生理解為什么可以用比值F/q來表示電場強度,知道這個比值與電荷q無關,是反映電場性質的物理量。

比值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方法,應結合學生前面學過的類似的定義方法,讓學生領會電場強度的定義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精選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點電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知道原子結構,掌握電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電荷.

4.掌握庫侖定律,要求知道知道點電荷模型,知道靜電力常量,會用庫侖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2、通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3、類比質點理解點電荷,通過實驗探究庫侖定律并能靈活運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認識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學常用的方法,培養科學素養,認識類比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重點:電荷守恒定律,庫侖定律和庫侖力

難點:利用電荷守恒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庫侖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教具:絲綢,玻璃棒,毛皮,硬橡膠棒,絕緣金屬球,靜電感應導體,通草球,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1節電荷庫侖定律(第1課時)

(一)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閃電撕裂天空,雷霆震撼著大地。

師:在這驚心動魄的自然現象背后,蘊藏著許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學家進行探究。在科學史上,從最早發現電現象,到認識閃電本質,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一些人還為此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下面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果本第2頁“接引雷電下九天”這一節,了解我們人類對閃電的研究歷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電閃雷鳴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蒙昧時期的人們認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對罪惡的懲罰,直到1752年,偉大的科學家___________冒著生命危險在美國費城進行了著名的風箏實驗,把天電引了下來,發現天電和摩擦產生的電是一樣的,才使人類擺脫了對雷電現象的迷信。

師強調:以美國科學家的富蘭克林為代表的一些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去捕捉閃電,證實了閃電與實驗室中的電是相同的。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大氣中冷暖氣流上下急劇翻滾,相互摩擦,云層就會積聚電荷,當電荷積累到一定程度,瞬間發生大規模的放電,就產生了雷電)物體帶電是怎么回事?電荷有哪些特性?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遵從什么規律?人類應該怎樣利用這些規律?這些問題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師:本節課我們重點研究了解幾種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電荷守恒定律

(二)新課教學

復習初中知識:

師:根據初中自然的`學習,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體帶電,請舉例說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玻璃棒帶正電;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橡膠棒帶負電。

演示實驗1:先用玻璃棒、橡膠棒靠近碎紙屑,看有什么現象?然后用綢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再靠近碎紙屑看有什么現象?讓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象的異同;并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摩擦過的物體性質有了變化,帶電了或者說帶了電荷。帶電后,能吸引輕小物體,而且帶電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夠吸引輕小物體,我們說此時物體帶了電。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就叫做摩擦起電。

人類從很早就認識了摩擦起電的現象,例如公元1世紀,我國學者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就寫下了“頓牟掇芥”一語,指的是用玳琩的殼吸引輕小物體。

后來人們認識到摩擦后的物體所帶的電荷有兩種: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的所帶的電荷是一種,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是另一種。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一、電荷:

1①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稱為正電荷.②把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稱為負電荷.

2

3、電荷量:C

“做一做”驗電器與靜電計

為了判斷物體是否帶電以及所帶電荷的種類和多少,從18世紀起,人們經常使用一種叫驗電器的簡單裝置:玻璃瓶內有兩片金屬箔,用金屬絲掛在一條導體棒的下端,棒的上端通過瓶塞從瓶口伸出(圖甲)。如果把金屬箔換成指針,并用金屬做外殼,這樣的驗電器又叫靜電計(圖乙)

問:是否只有當帶電體與導體棒的上端直接接觸時,金屬箔片才開始張開?解釋看到的現象?

1、摩擦起電

摩擦起電的原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能力不同.特別是離核較遠的電子受到的束縛較小。當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一些束縛得不緊的電子往往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實質:電子的轉移.結果:兩個相互摩擦的物體帶上了等量異種電荷.得到電子:帶負電;失去電子:帶正電問:摩擦起電有沒有創造了電荷?

生:沒有,摩擦起電是帶電粒子(如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師:很多物質都會由于摩擦而帶電,是否還存在其它的使物體起電的方式?在學習新的起電方式之前,我們先來學習金屬導體模型。

金屬導體模型也是一個物理模型P3(動畫演示)

自由電子: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在金屬中自由活動。

帶正電的離子:失去電子的原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動而不移動。

2、感應起電

【演示】取一對用絕緣柱支持的導體A和B,使它們

彼此接觸。起初它們不帶電,帖在下部的金屬箔是閉合的。

①把帶正電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觸的異體A,B(參見

課本圖1.1-1).金屬箔有什么變化?

實驗現象: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

示A,B都帶上了電荷.提出靜電感應概念:

(1)靜電感應:把電荷移近不帶電的導體,可以使導體帶電的現象。

規律:近端感應異種電荷,遠端感應同種電荷(2)利用靜電感應使物體帶電,叫做感應起電.

(3)提出問題:靜電感應的原因?

帶領學生分析物質的微觀分子結構,分析起電的本質原因:把帶電的球C移近金屬導體A和B時,由于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使導體靠近帶電體的一端帶異號電荷,遠離帶電體的一端帶同號電荷。如上面的這個演示實驗中,導體A和B帶上了等量的異種電荷.

【演示】

②如果先把C移走,金屬箔又有什么變化?實驗現象: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

③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開C,金屬箔又有什么變化?

實驗現象:可以看到金屬箔仍張開,表明A和B仍帶有電荷;

④如果再讓A和B接觸,金屬箔又有什么變化?

實驗現象:金屬箔就會閉合,表明他們就不再帶電.這說明A和B分開后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后等量異種電荷發生中和.

問:感應起電有沒有創造了電荷?

生:沒有。感應起電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是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感應起電也不是創造了電荷。

師:無論是哪種起電方式,其本質都是將正、負電荷分開,使電荷發生轉移,并不是創造電荷.

得出電荷守恒定律.三、電荷守恒定律:電荷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師:電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四、元電荷

師:迄今為止,科學家實驗發現的最小電荷量就是電子所帶的電荷量。質子、正電子所帶的電荷量與它相同,但符號相反。人們把這個最小的電荷量叫做元電荷。元電荷:電子所帶的電荷量,用e表示。e=1.60×10-19C注意:迄今為止,發現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數倍。就是說,電荷量是不能連續變化的物理量。

(三)小結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精選篇10

學習目標:

1、知道是狀態參量,什么是平衡態

2、理解熱平衡的概念及熱平衡定律,體會生活中的熱平衡現象。了解熱力學溫度的應用

3、理解溫度的意義

4、知道常見溫度計的構造,會使用常見的溫度計

5、掌握溫度的定義,知道什么是溫標、熱力學溫標,以及熱力學溫度的表示。理解攝氏溫度與熱力學溫度的轉換關系。

重點難點: 熱平衡定律又叫熱力學第零定律是本節的重點

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完成、教師點撥

學習過程:

【導讀與導思】仔細反復研讀教材初步掌握本節內容,完成下列任務

1、狀態參量:在研究系統的各種性質(包括幾何性質、力學性質、熱學性質、電磁性質等等)時需要用到一些物理量,例如,用體積描述它的幾何性質,用壓強描述力學性質,用溫度描述熱學性質,等等。這些 ,叫做系統的狀態參量。

2、平衡態與非平衡態 (可以舉例說明什么是平衡態與非平衡態)

【補充說明】

①在外界影響下,系統也可以處于一種宏觀性質不隨時間變化的狀態,但這不是平衡態。比如:一根長鐵絲,一端插入1000C的沸水中,另一端放在00C恒溫源中,經過足夠長時間,溫度隨鐵絲有一定的分布,而且不隨時間變化,這種狀態不是平衡態,只是一種穩定狀態,因為存在外界的影響,當撤去外界影響,系統各部分的狀態參量就會變化。

②熱力學系統的平衡態是一種動態平衡,組成系統的分子仍在做無規則運動,只是分子運動的平均效果不隨時間變化,表現為系統的宏觀性質不隨時間變化。而力學中的平衡是指物體的運動狀態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③平衡態是一種理想情況,因為任何系統完全不受外界影響是不可能的。系統處于平衡態時,由于漲落,仍可能發生偏離平衡狀態的微小變化。

3、兩個系統達到了熱平衡是指

【說明】熱平衡概念不僅適用于相互作用的系統,也適用于兩個原來沒有發生過作用的系統。因此可以說,只要兩個系統在接觸時他們的狀態不發生變化,我們就說這兩個系統原來是

4、熱平衡定律又叫 ,其內容表述為:

5、溫度的`概念:

6、決定一個系統與另一個系統是否達到熱平衡狀態的物理量是 ;一切達到熱平衡的物體都具有相同的 。實驗室常用溫度計的原理是:

例如:在一個絕熱的系統中,有一塊燒燙的鐵塊,還有一些較冷的沙土。使兩者接觸,鐵塊會慢慢變冷,沙土會慢慢變熱,后來她們變得一樣“熱”了,就不再變了。這種“冷熱程度相同”就是他們的“共同性質”。這個“共同性質”的物理量即為 。

7、溫度計與溫標:用來測溫的儀器, 第一個制造了溫度計后,溫度就不再是一個主觀感覺,而形成了一個客觀的物理量。到目前,形形色色的溫度計已經應用在各種場合。如果要想定量地描述溫度,就必須有一套方法,這套方法就是 。也就是說,為了表示出溫度的數值,對溫度零點、分度方法所做的規定,就是溫標。

【補充說明】生活中常見的溫標有攝氏溫標、華氏溫標等。不同的溫標都包含三個要素:第一,選擇某種具有測溫屬性的測溫物質;第二,了解測溫物質隨溫度變化的函數關系;第三,確定溫度零點和分度方法。

8、熱力學溫標表示的溫度叫做 ,它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用符號

表示,單位是 ,符號是 。攝氏溫度與熱力學溫度的關系是

【典例1】關于熱力學溫標的正確說法是( )

A、熱力學溫標是一種更為科學的溫標.

B、熱力學溫標的零度為—273.150C。叫絕對零度.

C、氣體溫度趨近于絕對零度時期體積為零

D、在絕對零度附近氣體已經液化.

【導練1】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絕對零度永遠達不到. B、現代技術可以達到絕對零度

C、物體的絕對零度是—273K D、物體的絕對零度是—273.150C.

【典例2】關于熱力學溫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330C=240.15K.B、溫度變化10C,也就是溫度變化1K.

C、攝氏溫度與熱力學溫度都可能取負值D、溫度由t0C升至2t0C,對應的熱力學溫度升高了273.15K+t

【導練2】關于熱力學溫標和攝氏溫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熱力學溫標中每1K與攝氏溫標中每10C大小相等.

B、熱力學溫標中升高1K大于攝氏溫度升高10C

C、熱力學溫標中升高1K等于攝氏溫度升高10C.

D、某物體攝氏溫度100C,即熱力學溫度10K

【典例3】“在測定某金屬塊的比熱容時,先把質量已知的金屬塊放在沸水中加熱,經過一段時間后把它迅速放進質量、溫度均已知的水中,并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根據實驗數據就可以計算出金屬塊的比熱容”。以上敘述中,哪個地方涉及了“平衡態”和“熱平衡”的概念

【點撥】金屬塊在沸水中加熱一段時間后,二者就達到了“熱平衡”,此時的沸水和金屬塊就處于“平衡態”;將金屬塊放入質量、溫度已知的水之前,金屬塊和水處于各自的“平衡態”,當放入金屬塊后水溫不再上升時,金屬塊和水均處于“熱平衡”,此時溫度計的讀數就是水和金屬塊的共同溫度。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精選篇11

一 、目標

1、知道什么是反沖運動,能舉出幾個反沖運動的實例;

2、知道火箭的飛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重點

1、知道什么是反沖。

2、應用動量守恒定律正確處理噴氣式飛機、火箭一類問題。

三、難點

如何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解決反沖運動。

四、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演示:拿一個氣球,給它充足氣,然后松手,觀察現象。

描述現象:釋放氣球后,氣球內的氣體向后噴出,氣球向相反的方向飛出。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于氣球這樣的運動很多,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種。

2.教學過程

(一) 反沖運動 火箭

1、教師分析氣球所做的運動

給氣球內吹足氣,捏緊出氣孔,此時氣球和其中的氣體作為一個整體處于靜止狀態。松開出氣孔時,氣球中的氣體向后噴出,氣體具有能量,此時氣體和氣球之間產生相互作用,氣球就向前沖出。

2、學生舉例:你能舉出哪些物體的運動類似于氣球所作的運動?

學生:節日燃放的禮花。噴氣式飛機。反擊式水輪機。火箭等做的運動。

3、同學們慨括一下上述運動的特點,教師結合學生的敘述總結得到:

某個物體向某一方向高速噴射出大量的液體,氣體或彈彈射出一個小物體,從而使物體本身獲得一反向速度的現象,叫反沖運動

4、分析氣球。火箭等所做的反沖運動,得到:

在反沖現象中,系統所做的合外力一般不為零;

但是反沖運動中如果屬于內力遠大于外力的情況,可以認為反沖運動中系統動量守恒。

(二)學生用自己的裝置演示反沖運動。

1、學生做準備:拿出自己的在課下所做的反沖運動演示裝置。

2、學生代表介紹實驗裝置,并演示。

學生甲:

裝置:在玻璃板上放一輛小車,

小車上用透明膠帶粘中一塊浸有酒

精的棉花。

實驗做法:點燃浸有酒精的棉

花,管中的酒精蒸氣將橡皮塞沖出,同時看到小車沿相反方向運動。

學生乙:

裝置:到二個空摩絲瓶,在它們的底部用大號縫衣針各鉆一個小洞,這樣做成二個簡易的火箭筒,在右圖中的鐵支架的立柱端裝上頂軸,在放置臂的兩側各裝一只箭筒,再把旋轉系統放在頂軸上,往火箭筒內各注入約4mL的酒精,并在火箭筒下方的棉球上注入少量酒精。點燃酒精棉球,片刻火箭筒內的酒精蒸氣從尾孔中噴出,并被點燃,這時可以看到火箭旋轉起來。

學生丙:用可樂瓶做一個水火箭,是用一段吸管和透明膠帶在瓶上固定一個導向管,瓶口塞 一橡皮塞,在橡皮塞上鉆一孔,在塞上固定一只自行車車胎上的進氣閥門,并在氣門芯內裝上小橡皮管,在瓶中先注入約1/3體積的水,用橡皮塞把瓶口塞嚴,將尼龍線穿過可樂瓶上的導向管,使線的一端拴在門的上框上,另一端拴在板凳腿上,要使線拉直,將瓶的進氣閥與打氣筒相接,向筒內打氣到一定程度時,瓶塞脫開,水從瓶口噴出,瓶向反方向飛去。

過渡引言:同學們通過自己設計的實驗裝置得到并演示了什么是反沖運動,那么反沖運動在實際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呢?下邊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三)反沖運動的應用和防止

1、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

2、學生回答反沖運動應用和防止的實例。

學生:反沖有廣泛的應用:灌溉噴水器、反擊式水輪機、噴氣式飛機、火箭等都是反沖的`重要應用。

學生:用槍射擊時,要用肩部抵住槍身,這是防止或減少反沖影響的實例。

3、用多媒體展示學生所舉例子。

4、要求學生結合多媒體展示的情景對幾個過程中反

沖的應用和防止做出解釋說明:

①對于灌溉噴水器,當水從彎管的噴嘴噴出時,彎管因反沖而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

②對于反擊式水輪機:當水從轉輪的葉片中流出時,轉軸由于反沖而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

③對于噴氣式飛機和火箭,它們靠尾部噴出氣流的反沖作用而獲得很大的速度。

④用槍射擊時,子彈向前飛去槍身向后發生反沖,槍身的反沖會影響射擊的準確性,所以用步槍時我們要把槍身抵在肩部,以減少反沖的影響。

教師:通過我們對幾個實例的分析,明確了反沖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看待事物時我們要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

我們知道:反沖現象的一個重要應用是火箭,下邊我們一認識火箭:

(四)火箭:

1、演示:用薄鋁箔卷成一個細管,一端封閉,另一端留一個很細的口,內裝由火柴刮下的藥粉,把細管放在支架上,用火柴或其他辦法給細管加熱。

現象:當管內的藥粉點燃時,生成的燃氣從細口迅速噴出,細管便向相反方向飛去。教師講述:上述裝置就是火箭的原理模型。

2、多媒體演示古代火箭,現代火箭的用途及多級火箭的過程,同時學生邊看邊閱讀課文。

3、用實物投影儀出示閱讀思考題:

①介紹一下我國古代的火箭

②現代的火箭與古代火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③現代火箭主要用途是什么?

④現代火箭為什么要采用多級結構?

4、學生解答上述問題:

①我國古代的火箭是這樣的:

在箭上扎一個火藥筒,火藥筒的前端是封閉的,火藥點燃后生成的燃氣以很大速度向后噴出,火箭由于反沖而向前運動。

②現代火箭與古代火箭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反沖現象來工作的。

但現代火箭較古代火箭結構復雜得多,現代火箭主要由殼體和燃料兩大部分組成,殼體是圓筒形的,前端是封閉的尖端,后端有尾噴管,燃料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從尾噴管迅速噴出,火箭就向前飛去。

③現代火箭主要用來發射探測儀器、常規彈頭或核彈頭,人造衛星或宇宙飛船,即利用火箭作為運載工具。

④在現代技術條件下,一級火箭的最終速度還達不到發射人造衛星所需要的速度,發射衛星時要使用多級火箭。

用CAI課件展示多級火箭的工作過程:

多級火箭由章單級火箭組成,發射時先點燃第一級火箭,燃料

用完工以后,空殼自動脫落,然后下一級火箭開始工作 高中英語。

教師介紹:多級火箭能及時把空殼拋掉,使火箭的總質量減少,因而能夠達到很高的溫度,可用來完成洲際導彈,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的發射工作,但火箭的級數不是越多越好,級數越多,構造越復雜,工作的可靠性越差,目前多級火箭一般都是三級火箭。

那么火箭在燃料燃盡時所能獲得的最終速度與什么有關系呢?

5、出示下列問題:

火箭發射前的總質量為M、燃料燃盡后的質量為m,火箭燃氣的噴射速度為v1,燃料燃盡后火箭的飛行速度v為多大?

學生分析并解答:

解:在火箭發射過程中,由于內力遠大于外力,所以動量守恒。

發射前的總動量為0,發射后的總動量為(M-m)v-mv1(以火箭的速度方向為正方向)

則:(M-m)v-mv1=0

師生分析得到:燃料燃盡時火箭獲得的最終速度由噴氣速度及質量比M/m決定。

6、鞏固訓練:

水平方向射擊的大炮,炮身重450kg,炮彈射擊速度是450m/s,射擊后炮身后退的距離是45cm,則炮受地面的平均阻力是多大?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精選篇12

一、地位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與教學評價方式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近年來中考試題越來越注重對實驗探究的考查,考查方式、內容呈現多樣化且臻于合理、科學。經分析可知這些探究題能聯系基礎知識點,不隨意拔高,部分題目源于教材,但突出了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考查學生設計方案、數據處理、分析論證和科學表達能力,增加了評價功能。由于學生對所學知識不能靈活變通、運用,故探究題也成為了學生的主要失分點之一,所以初三二模復習進行探究題型的專題訓練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探究專題復習時間一般為5課時(時間分配略),本節課為電學專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探究題常見題型的訓練讓學生掌握解決電學探究題的一般思路,通過鞏固性訓練提升解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小循環多反饋”教學法對探究性習題進行訓練,學生通過主體參與模式討論、互動、釋疑以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互幫互學以及小組合作意識,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三、教學重點

通過幾道例題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中考探究題的幾種常見題型,主要還是圍繞科學探究的七個要素進行命題,歸納一下主要有四種:

(1)對科學問題提出猜想的能力。

(2)考查學生設計和實施科學實驗的能力。

(3)考查學生解釋和表達科學探究結果的能力(分析與論證)。

(4)評價與反思的能力。

四、課型特點

專題復習課,特點是課堂容量大,例題講解,習題訓練交叉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無所不在。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案(設計優點:可以省出抄題的麻煩,節省時間完成更有意義的事情)。

高中物理選修課教案精選篇13

本學期我擔任高二兩個班的物理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兢兢業業,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取得良好效果,現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1、教學內容和方法

本學學期的教學內容是高中物理選修3-23-5,內容多、知識點多,但對這兩本書的知識點的要求和高一必修的兩本書有較大不同,知識點多但對知識點的應用的要求并不高。結合課程標準,在教學過程調整了教學方法,重難點突出,有一些要求記憶的規律和公式強調學生掌握,使學生學習效率更高。

2、作業的布置和批改情況

除了布置課本上的作業,也經常布置優化設計上的題給學生做,但是優化設計上的后面都有答案,為減少學生作業抄襲的不良習慣,首先有選擇性地布置難度不太大的題目,并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后再對答案,并要求學生獨自完成后用紅筆改正,對不理解的題目作記號,學生作業交上后,可以看出抄襲的現象減少了很多,這樣做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批改時,做到全批全改,并對學生的作業有一定的評價。

3、培優扶差工作

在所教的二個班中各挑選三10個左右物理成績較好的學生,在適當時間對他們進行培優,培優的內容是當前所教的內容,但適當加深一點,經常做、講一些與當前教學內容所相關的高考題,取得較好

效果;輔差方面,通過小測檢查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沒過關的同學另找時間對他們進行補缺補漏,再進行檢測,直到他們掌握了知識。

4、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一段時期后,要進行教學反思。我每個班隨機找15名學生進行研討。讓他們總結一下前一段學習中自己最成功的地方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有哪些,老師應該繼續提倡哪些,應該避免哪些,你對教學中有哪寫建議,有很多學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人也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逐步改進來適應學生。

5、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

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培養能力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能只靠機械地灌輸,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嚴謹的學習作風。準確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是培養能力的基礎。課堂練習和作業中,力求做題規范化。重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應用,逐步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提高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9907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平原县| 华容县| 遂溪县| 望江县| 海宁市| 台江县| 林西县| 弋阳县| 安康市| 巴林右旗| 潜江市| 武汉市| 孝感市| 南岸区| 镇安县| 雅安市| 汝城县| 莒南县| 利津县| 磐石市| 石河子市| 麦盖提县| 兴海县| 泌阳县| 绥滨县| 兴义市| 竹溪县| 大港区| 罗平县| 抚远县| 定日县| 大同县| 开封市| 云安县| 德格县| 民丰县| 普洱| 安吉县| 嵊泗县| 新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