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

時間: 啟權 語文教案

高二本身的知識體系而言,它主要是對高一知識的深入和新知識模塊的補充。以數學為例,除去不同學校教學進度的不同,我們會在高二接觸到更為深入的函數,也將開始學習從未接觸過的復數、圓錐曲線等題型。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精選篇1)

一、【注音朗讀】參看課文腳注(或查詞典),給文中陌生詞語注音。之后,有節奏地朗讀全文。

二、【初步感知】朗讀之后,合上書,在此書寫:

讀完本文,我感知到作者在借登山的事引出關于成功的條件的思考

三、【標題解讀】我這樣理解本文的標題:

是關于游山的記敘文。通過對登山活動的回憶,感悟、闡發某些人生真理。

四、【批注理解】請給本文作批注式的理解。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命名)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正音)(說明)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后洞)(說明)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進洞)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出洞)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后悔)(游山經過)(記敘)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觀游所得在深思)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奇觀在險遠,有志方可至)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無力不至)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無物相之不至)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有力不至可譏,盡志不至無悔)此余之所得也!(成功的條件在于有志、有力、有物,我有力、有物但沒意志,故而有悔)(議論)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學應深思慎取)(議論)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游人及寫作時間)(說明)

五、【主旨確證】通過以上理解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這樣綜合、概括:

本文通過一次登山活動,感悟到成功的條件在于自身意志、力量及外物相助,三者缺一不可;同時反思到,自己的失敗在于意志薄弱、追隨大流。

六、【內容審美】你覺得本文所表現的內容美在哪里?

本文內容美在:1、從日常生活小事中,感悟、發現到關于成功的普遍道理,折射出作者思維的高妙、深刻;2、強烈的自省、批判的科學意識,折射出作者心思的認真與嚴謹。

七、【形式審美】你覺得本文寫得漂亮么?為什么?

本文寫得漂亮,因為:1、以小見大,因事見理,使文章平易生動,而又不失高妙和深刻;2、記敘、議論、說明等表達方式兼備,使文章脈絡清楚、思想突出、科學理性。

八、【文本與文本】閱讀下面的信息,并回答問題。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作為改革家的素養在《游褒禪山記》中有沒有體現?請說明。

《游褒禪山記》中倡導的深思慎取的科學理性精神以及極盡意志、不隨大流的行事方式,都是改革家素養的體現。深思可發現積弊;慎取可避免主觀;極盡意志,方可推陳;不隨大流才能出新。

九、【文本與生活】思考并回答: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是人云亦云,不太愛深思;也經常隨大流,不愿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舉例說明。

對于我來說,在人情禮節上,不愿得罪人,多是隨大流。比方說,請客送禮,我心里極其厭惡這種習俗,但還是不得不掏腰包,并不情愿地赴宴。但是,在學術、專業及工作上,不會人云亦云,也不會隨大流,而是喜歡實驗、探索。

十、【妙句品仿】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以上文段分析了登山成功的三個條件:意志、力量和外物。請你大約仿照上面的句式,分析“大樹生長的條件”。

示例:

世上茂盛、蒼翠的大樹,參天蔽日,人們往往仰觀贊嘆,但非有陽光不能生長。有陽光日日照耀,但沒有足夠的水源,也不能生長。有陽光照耀,而又有水源不斷供給,若沒有堅實的土壤讓其扎根,也不能生長也。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荊軻刺秦王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整體感知課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詞、句解釋,提高翻譯能力。

③學會從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描寫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與態度:正確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學會歷史而辯證地評價人物。

重點難點:評價歷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時間:

一、導入:詠 荊 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秦王縱橫平趙燕。

男兒有志紓國難,太子無奈求圣賢。

家國重任擎一身,樊首輿圖封兩函。

始皇幸存統四海,荊軻忠勇高云天。

二、背景介紹:《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但事與愿違,荊軻刺秦王失敗,秦大舉進攻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復習關于《戰國策》的知識:課文節選自《戰國策燕策》。《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分國別編輯,依次是東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四篇,趙四篇,魏四篇,韓三篇,燕三篇,宋、衛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記史實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策土謀臣的策略和言論,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勇于斗爭的行為。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語言犀利流暢,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丈學價值。原書沒有標題,課文題目都是后加的。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①根據“思考和練習”一的提示,將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段:自“秦將王翦破趙”至“遂發”寫行刺準備;

第二段:自“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至“終已不顧”,寫易水訣別;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寫秦廷行刺。

②劃出疑難詞句。

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一課時

1、 聽錄音,正音正字

徵(zhǐ) 卒(cù) 提(dǐ) 樊於(wū)期 夏無且(jū)

拜謁(yè) 濡(rú)縷 變徵(zhǐ) 淬(cuì)火 忤(wǔ)視

圖窮匕(bì) 見(xiàn) 八創(chuāng) 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拊(fǔ)心 瞋(chēn)目 怒叱(chì)

2、學生自讀課文。

二、找學生讀,討論第一、二、三自然段疑難詞句。

三、翻譯下列句子。

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

秦王必說見臣: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將奈何,為之奈何?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被陵辱。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乃,語氣副詞,表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第三課時

教學時間:

一、 找學生讀,糾正讀音。

二、 討論“行刺準備”剩余部分。

三、翻譯下列句子。

函封之: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乃為裝遣荊軻:于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現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第四課時

教學時間:

一、找學生讀“易水訣別”部分,糾正讀音。并討論“易水訣別”部分。

二、 找學生讀“秦廷行刺”部分,糾正讀音。并討論“秦廷行刺”部分。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知人論世,李世民和魏征。

理清文章的內容,奏章的結構。明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讓學生明白十思的內容,君臣治理國家要義。

落實文言知識考點,背誦重要語句。

【教學重點】:

語言峻潔,十思牧民。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公務員考試非常熱,恐怕今后,未來你們也會去攪這趟渾水。公務員考試離不開“申論”,申論就是面對材料,進行分析,提出問題,并且來解決問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賢臣的“申論”。語言怎么樣?邏輯如何?思想如何?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諫太宗十思疏》,寫在黑板上。

二、解題

諫:勸諫,勸止。唐太宗。十思指十個方面的想法。疏:指“奏疏”、“奏章”。臣子分條向帝王分條陳述說明的意見書。古代有名的奏疏有西漢賈誼《論積貯疏》、晁錯《論貴粟疏》。按文章體裁來分,可為議論文。

三、作者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臺市巨鹿縣,又說晉州市或館陶縣),后移居內黃。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諷朝政之得失,諫皇帝之功過)、左光祿大夫(文散官,古代表示官員等級的稱號),封鄭國公,謚文貞,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最負盛名的諫臣。《百度百科》

四、讀文

先聽一遍MP3朗讀,是老師自己來范讀,再讓學生齊聲讀一遍。解決字音的正確讀法。

五、解文

(一)、聽一遍后,讀一遍后。請同學們概括下文章的中心句。我們從題目入手,魏征向唐太宗勸諫,希望皇帝做到什么呢?文章里有沒有這樣的句子。請同學們擦亮眼睛,找出文眼句。

明確:居安死危,戒奢以儉。有些學生可能會找出其他重要的句子,譬如:“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當學生讀出來之后,老師一定要具體分析不妥處。從文句入手,引導學生翻譯“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宗此十思,宏茲九德。”前句是闡述君舟民水的關系,魏征是在提醒唐太宗“可畏惟人”。后句是希望唐太宗能總結十思,弘揚九德,這是魏征勸諫唐太宗要求做到的十思九德,這是十思的具體表現。此句話作為全文中心句,也是比較合理的。

講課時,按照以前的觀念(參考書上,自己并沒有獨立思考過),此文的中心句是“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但是,經過自己的思考,本文的中心句應該是“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這一點,有了進步,亦步亦趨,學問最沒長進。

(二)、分析第一段

①魏征從“木長根固”、“流遠浚源”等自然現象來說明“國安積德”的思維道理。前者為形象性思維,生動易懂;后為抽象性思維,邏輯難解。請問同學們,這是種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比喻論證。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化了。這讓我們聯想到《勸學》里的比喻論證。“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我們寫文章時,需要得是這樣的思維。

【延伸】:叫喻證法·"喻巧而理至",由于這種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淺顯的事物來說明不易理解和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將抽象的道理予以具體化,做到深入淺出、平易生動,從而加強對論點的證明。

②筆鋒一轉,魏征反面來論證,“源不深流之遠”、“根不固木之長”,生動形象地比喻說明“德不厚而國不治”的治國道理。跟學生強調作文時,善用辨證的思維來議論說明。這大概是我們學習文章思維的津要。文章有語言和思維。多背誦多閱讀,方可有文才和文路。

③接著魏征在強調“人君”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責任。“神器之重”神器代表國家政權的實物,如玉璽、寶鼎之類。借指帝位、政權。“崇極天之峻”、“保無疆之休(吉慶)”,這在強調帝王重大的國家責任感,肩上擔負得巨大責任。魏征在此基礎上,來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憂慮。古人特別重視明君”的道德責任,這是“人治”社會進步的地方。但是人性永遠有弱點,一個人能做到,一群人能做到嗎?一時能做到,一生能做到嗎?這一代人能做到,下一代人能做到嗎?如何來約束制衡人的_,對于社會來說,道德不是主要的,法律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站在當下,聯系西方民主社會,“人治”社會不可取。

④最后,魏征再從反面來說明,人君德不處厚,情不勝欲,這相當于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長的效果。文章從自然現象寫起,從自然現象落筆。從反面來說明人君的道德跟國家社會的重要關系。

(三)、講解文章第二段。

①先讓學生來讀一遍。找出這一段的中心句。這一段講了什么,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明確:中心句: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此段在勸諫唐太宗如何來對待百臣和百姓。兩個字,竭誠。

②魏征先講了以往帝王治理國家的經驗。帝王是繼承上天的使命,來管理百姓,憂患興國,治國顯著。為國為民,成就功業,但國德卻衰敗萎靡了。國家存在興亡之期的規律。魏征認為“功成德衰”的原因是于“人君”沒有將“德治”進行到底。《詩經·蕩》里曾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魏征提出反問,天下取之易守之難?這個問題,西漢的陸賈曾向劉邦提及,“賈曰:‘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漢書》)。大家齊心打天下,團結一致。坐穩江山后,利益沖突,斗爭重重,那么國家守之不足,這是為什么呢?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靠德治,關鍵在于堅持到底。

③接下來分析殷憂,竭誠待下,得志,終情傲物。謙受益,滿招損。竭誠的好處,傲物的壞處,形成強烈的對比。如何對待百姓,是法治還是德治?用嚴刑的峻法倆督責百姓,用威嚴怒怨來震懾百姓,那么百姓可以免除罪責,但內心卻沒有感恩之心,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卻不歸服。這事我們想到《論語·為政篇》第三則: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與孔子德治理念,不謀而合。上課時,有必要引入這段的言論。

④最后作者提醒皇帝老百姓的巨大力量。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怨不在人,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希望皇帝要很好地處理君民之間的關系。

第二段,中心語:元首——百姓。如何調節,兩字:竭誠。

(四)、分析最后一段,讀是必須的。此段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所在。題目中的十思,具體是什么呢?皇帝做到“十思”后,魏征政治理想又是什么呢?我們都可以在最后一段中,找出來。

建議,讀了之后,請學生們來提出疑問?這一段作者寫了啥?學生肯定能說出十思的表現。

①魏征又以打了個比喻,腐爛的繩索和奔馳的馬車。難道可以輕視嗎?朽索喻指昏君,奔車喻指社稷。因此,國家要永久興盛,當然離不開人君的英明仁德。接下來,魏征向唐太宗勸諫了十個方面的想法。十思都是從皇帝的意念為出發點,從文德來約束君王的言行。

可欲——自戒;有作——安人;(君民)

高危——自牧;滿溢——虛懷(情緒)

盤游——三驅;懈怠——始終(意念)

壅蔽——納下;饞邪——正身(君臣)

恩加——謬賞;罰及——濫刑(獎罰)

②魏征認為皇帝能做到這十點,并且能弘揚九種德行,用人選賢與能,簡能而任,擇善而從,各盡其才,各守其職,智者、勇者、仁者、信者,言通力行。那么文臣武將,爭馳而來,大顯其能。這樣,就會達到魏征理想的政治高度。君臣無事,可以盡巡游之樂,可以享松喬之壽。

【延伸】

赤松子一指雨神;也指晉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

王子喬,其子王宗敬定居太原,為王氏始祖,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

文章結尾處,用人得當,就不會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勞損皇帝自己的耳目,虧損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

【知識考點】

①通假字:震、無

②詞類活用:長、固、遠、浚、安、積、厚、下愚、明哲、重、大、儉、道、貌、心、安、危、長、覆、君、欲、作、安、下、樂、憂、虛、正、饞邪、惡、刑、宏、能、善、鳴、勞、苦、終

③古今異義:根本、休、景、元首、克、縱情、行路、董、忽、作、沖、敬、簡、以為、司

④虛詞:之、以、而、其(其可忽乎)

⑤句式:判斷句、省略句、狀語后置(2句)、定語后置(4句)、賓語前置(2句)

【教學板書】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喻、正反面

殷憂必竭誠待下——人君VS臣民

具體十思九德、唯才是舉——無為大道

提醒:人治小于法治

【教學小結】

本文是魏征勸諫唐太宗的奏章,希望唐太宗能做到具體十思,克制私欲,完善德治。國家長治久安,國君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強調君主的國家責任性。接著,魏征提出“殷憂,竭誠以待下”,要處理好君臣民三則的關系,尤其重視民眾,引用荀子的話,“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話,來提醒唐太宗。最后,希望皇帝能具體做到十思,要知足,要謙虛,要優樂,要獎罰,實行九德,唯才是舉。這樣的話,就達到了魏征的“理想政治”。這篇文章語言出彩,思維嚴密,這值得我們去吸取消化。但在思想方面,有些不符合當今社會。治理國家不在人治和德治,而在于法制的落實。

【教學反思】

上古文,熟背出全文是第一。寫教案時,自己理清文章思路,讀懂作者的思想,這是第二。有了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才是順。課堂語言典雅一點。第三,積累搜尋課文資料很重要,文章和文化,才能完善結合。上課時,自己講得多,學生回答得少。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⑴強化誦讀,加強積累,背誦精彩章節。

⑵理解鋪陳、排比、起興手法及其藝術性。

⑶欣賞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欣賞人物對話和人物形象。

2、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鑒賞,熟讀成誦。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詩作體察漢代貴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禮教毀滅恩愛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現實,感受焦劉二人忠貞不渝的愛情。

【重點、難點】

理解字詞,疏通詩句,理清本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把握詩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義。

【解決辦法】

1、誦讀理解,疏通詩句。

2、理清情節發展的線索。

3、通過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詩的主旨。

4、按要求背誦7節詩。

【學生活動】

1、第一課時,讓學生誦讀理解,疏通詩句,把握情節發展的線索。

2、第二課時,設置討論題,分析詩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義,把握詩的主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有一首與《木蘭詩》并稱樂府雙璧的詩歌,題目叫《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全詩357句,1785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

二、誦讀感知

誦讀: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節奏按意群劃分。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釋、字典等疏通詩句。

必須掌握的實詞及其在現代漢語中的運用:

1、堪:承受得了。(不堪一擊)

2、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虛名)

3、可憐:可愛。(楚楚可憐)

4、紛紜:凌亂。(頭緒紛紜,眾說紛紜)

5、葳蕤(wēi ruí):繁盛的樣子。(樹木葳蕤)

6、纖纖(xiān):形容細長。(十指纖纖)

7、念:記掛。(念念不忘)

8、卻:退出來。(望而卻步)

9、區區:愚拙(何乃太區區);真情摯意(感君區區懷)。現在多指數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區區小事,何足掛齒)

10、依依:戀戀不舍。(依依惜別)

11、窈窕(yǎo 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令:美好;敬辭。(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13、謝:A辭別;B告訴;C道歉;D感謝;E推辭,F衰亡,凋落(阿母謝媒人,多謝后世人,謝家事夫婿)

14、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及時相遣歸,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15、見:A看見,會見,拜見;B同“現”;C表示被動,被,受;D副詞,放在動詞前指動作對象。(相見常日稀,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府吏見叮嚀)。

16、悵( 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悵然若失,悵然而返)

17、否(pǐ )泰:壞運氣,好運氣。(否極泰來)

18、要(yāo):邀。(要功,要買)

19、絡繹:接連不斷。(絡繹不絕)

20、赍(jī):贈送。(赍賞)

21、躑躅(zhí zhú):緩緩地走或徘徊。(躑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別人的心意)。(還必相迎取。明日來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淚應聲落,泣涕零如雨)(枯葉凋零)

訂正文中注釋: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應讀(pián),不讀(biàn)。

四、把握情節發展與結構

全詩除“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外,按情節發展,可分為5個部分:

1、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是蘭芝對仲卿的訴述,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展開了矛盾。蘭芝和仲卿愛情深厚,本應白頭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們離異。

2、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寫蘭芝被遣回家,仲卿與蘭芝告別,發誓要再接蘭芝回來。這部分寫三項內容。

⑴從“府吏得聞之”到“慎勿違吾語”,寫仲卿向母親求情,遭到訓斥,只好說服蘭芝回娘家,還抱著重新團聚的幻想。

⑵從“新婦謂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寫蘭芝的個性、神態和動作,顯出她堅決、鎮靜,忍住內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別。

⑶從“府吏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寫蘭芝與仲卿的離情別緒,二人分手之際,依依不舍。

3、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寫蘭芝回家后的遭遇。這部分情節比較復雜,寫三項內容。

⑴母親開始不諒解女兒,經過女兒敘述,終于體諒女兒的處境。

⑵但是,哥哥堅決不答應。他完全以勢利眼光看問題,毫無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⑶寫府君家為婚事的鋪張。

4、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寫蘭芝、仲卿雙雙殉情,為全詩的高潮。

5、結尾(從“兩家求合葬”到結尾),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愿望。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五、總結、擴展

《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可見它又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樂府詩起于漢武帝時,屬古體詩的一種,除要求配樂歌唱外,其形式和古體詩沒有區別。后世將魏晉至唐可以人樂的詩歌和后人襲用樂府題名仿作的不合樂的作品,統稱樂府。如白居易的《賣炭翁》。

由于樂府詩是來源于各地的歌謠,而這些歌謠又都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所以,內容的社會性和形式的敘事性就成了樂府詩的顯著特點。如《孔雀東南飛》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父母不應干涉兒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寫羅敷嚴辭拒絕太守的調戲,就反映了官占民女為妾的事實。可見,漢樂府反映了廣大人民的生活和愛情,是從民間產生或受民間文學影響而產生的藝術碩果,它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也繼承和發展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如本詩取自真人真事,敘述描寫具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而詩尾以鴛鴦雙飛作結,通過美麗的幻想形式,表現了仲卿夫婦爭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戰勝的意志,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情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鑒賞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義。

2、賞析鋪陳排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內容

一、導入

《孔雀東南飛》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藝術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和劉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這得力于人物對話的個性化。

二、分析人物形象

結合人物語言(主要是對話),分析人物性格──

劉蘭芝堅強、持重,不為威迫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她明白婆婆要驅逐她,就主動要求“遣歸”,對仲卿說“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對婆婆說“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亢不卑,很有教養。阿兄逼婚,她說“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外柔內剛,自有主意。劉蘭芝還是個善良溫順的婦女。她對仲卿體貼諒解,一方面忠于愛情,“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一方面設身處地,“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焦仲卿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于愛情,而不敢直接抗爭,只能消極反抗,忍辱負重。他深愛蘭芝,揚言“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無怪乎“阿母得聞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來,不得已與蘭芝暫別,他又鄭重聲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負”。他還說“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諱,態度明朗。而從回家辭母的那段話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單。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這番話,無異晴天霹靂,可是封建家長焦母,并不回心轉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顧焦母的勸告,自縊于庭樹。顯而易見,這位忠于愛情的人物,跟蘭芝一樣,是充滿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個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個極端蠻橫無理的女性,對于蘭芝的美德,仲卿夫婦的愛情,毫無認識和同情,一意獨斷專行。對仲卿,她一會兒惡語威脅:“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一會兒又是好言誘哄:“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軟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蘭芝,除去眼中釘,以維護她的家長權威。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的丑惡本質。

對于另一反面形象劉兄著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趨炎附勢,丑態畢露。他對蘭芝說:“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作計何不量!”粗暴訓斥,盛氣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榮汝身。”趨炎附勢,見利忘義。沈德潛對這幾句詩的評語說:“小人但慕富貴,不顧禮義,實有此口吻。”“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難道要我養你一輩子嗎?”下逐客令,可見其尖酸刻薄、冷酷無情,是一副典型的市儈面孔。

三、欣賞鋪陳排比的藝術手法

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突出劉蘭芝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羅列數字,應作為互文看,交叉表述。橫的鋪陳如寫蘭芝離家的打扮,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夸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顯示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節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本詩的鋪陳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為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

可引導學生比較《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辭》的鋪陳排比手法。“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四、欣賞起興和尾聲

以孔雀失偶起興,以鴛鴦雙飛作結,這種由禽鳥戀偶聯想到夫妻分離的藝術手法,是民歌的特點。

詩歌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給全詩籠罩上悲劇氣氛,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像。構思上,也有統攝全詩、引起故事的作用。結尾處合葬化鳥,“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卻能“相向鳴”,而且“夜夜達五更”。寄托人們追求自由戀愛、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詩最后說“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達了激憤之情和美好心愿。

五、背誦精彩詩段,并鑒賞詩作內容

“雞鳴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這一段始寫蘭芝的美麗,“要若流紈素”,“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中敘告別阿母、小姑,又那樣謙遜,通情達理;終寫夫妻的戀情和誓言,語深情切。夫妻恩愛。品格高尚,卻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憤慨。

“府吏聞此變……千萬不復全。”

府吏聞變,夫妻重逢,只能“嗟嘆使心傷”。仲卿埋怨,誓“向黃泉”。蘭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只得相約“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一對恩愛夫妻在高壓下無法反抗,戀情濃烈,又異常冷靜,決然相約“黃泉下相見”,表現了相知的忠貞和無奈的抗爭,實是令人血氣俱動的人生悲劇。

六、總結、擴展

本詩是敘事詩,不但有人物,作者還以白描手法極其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內性格。從現在的內容看來,這首長詩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經過一個時期的傳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傳唱中逐漸地豐富起來的,因而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滲透著勞動人民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僅表現為愛憎分明,而且顯示了銖兩悉際。作者否定了一切該否定的東西,也肯定了一切應該肯定的東西,然后無淪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個簡單的公式,而是通過復雜和具體的描寫,暗示人物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特點,給予他們以恰如其分的評價。從作者聽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論,不能不說,這是現實主義藝術創造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一個杰出的范例。

課后閱讀樂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蘭辭》,比較體會鋪陳排比手法的運用。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綜合運用定義、解釋、分項、舉例等多種說明方法,以及說明與敘述等表達方式相結合介紹科學知識的寫法。

2、理解平實性說明文準確、周密、平實、簡潔的語言特點。

3、了解本文中先總說再分說的結構形式。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綜合運用定義、解釋、分項、舉例等多種說明方法,以及說明與敘述等表達方式相結合介紹科學知識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實性說明文準確、周密、平實、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遙感”,顧名思義,就是遙遠的感知。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就具有這樣的能力。人類通過大量的實踐,發現地球上每一個物體都在不停地吸收、發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種人類已經認識到的形式――電磁波,并且發現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遙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探測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和其發射的電磁波,從而提取這些物體的信息,完成遠距離識別物體。

例如,大興安嶺森林火災發生的時候,由于著火的樹木溫度比沒有著火的樹木溫度高,它們在電磁波的熱紅外波段會輻射出比沒有著火的樹木更多的能量,這樣,當消防指揮官面對著熊熊烈火擔心不已的時候,如果這時候正好有一個載著熱紅外波段傳感器的衛星經過大興安嶺上空,傳感器拍攝到大興安嶺周圍方圓上萬平方公里的影像,因為著火的森林在熱紅外波段比沒著火的森林輻射更多的電磁能量,在影像著火的森林就會顯示出比沒有著火的森林更亮的淺色調。當影像經過處理,交到消防指揮官手里時,指揮官一看,圖像上發亮的范圍這么大,而消防隊員只是集中在一個很小的地點上,說明火情逼人,必須馬上調遣更多的消防員到不同的地點參加滅火戰斗。

二、課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遙感技術的科技性說明文。它通俗的解釋了什么是遙感技術,簡要的介紹了遙感技術的四個主要特點,具體的說明了遙感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人們獲得了駕馭自然的更大的自由。

三、閱讀課文,劃分課文層次:

課文共分三個部分,分別為引言和兩個小標題所標明的部分。

1、第一部分(第1段):總說現代科技領域的新成就-遙感。

2、第二部分(第2-8段):說明遙感技術的特點。

第一層(2-3)說明遙感技術的性質,指出它能夠“實現對各種物體的探測和識別”。

第二層(4-8)說明遙感技術的特點。

第三層(9-13)說明說明遙感技術的應用及其效果。

這部分先概括說明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和作用。其應用范圍是“多方面的”,共有四十多個領域;其作用是能“及時地向國防和國民建設部門提供急需的圖件和數據,使人們更全面的認識一些自然界的規律,獲得駕馭自然的更大的自由。”

第二課時

一、概括本文的說明方法:

1、課文運用了解釋說明的方法。解釋說明又稱為作解釋,也就是對事物作介紹、作解說。它主要用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征、形狀、構造、功能、成因等,也可以用來解說事物的概念。它能使抽象的概念、深奧的專業術語等變的淺顯易懂,通俗明白。

如課文在給“遙感”下定義后,緊接著用了一個長句來作解釋:“它借助于專門的光學、電子學,從而揭示出所探測物體的性質和變化規律。”這個解釋深入淺出地對定義中所說的“從遙遠的地方去感覺”和物質的映像作了具體的說明。又如“遙感技術的特點”中的第3自然段也運用了解釋說明的方法,介紹了遙感技術的發展的年代、運用的范圍與作用,并概括說明了它的特點,為下文具體、詳細地介紹做鋪墊。

2、課文還運用了比較說明的方法。比較說明是在介紹某種事物時,用與它有聯系的事物加一對照的說明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比較說明可以突出事物的性質、特點,幫助人們準確地區別事物,更深刻地認識事物。課文在介紹遙感技術的探測原理時,把光學照相機與微波遙感器加以比較,突出了后者在天空被厚云層覆蓋,或沒有光照的夜晚,仍可探測到地面的目標的特點;在介紹遙感技術“快”的特點時,把用地球資源衛星測量同用航空攝影測量與實地測量加以比較,突出了遙感技術“快”的特點和“不僅能及時反映現象,還可用來對比分析環境的動態變化”的優勢;在“區域分析”一段里,把墨西哥及英、美等國利用遙感技術與實地勘察所用的時間和人力加以比較,充分說明了遙感技術的效率之高。

二、總結課文結構:

本文在結構上采取了“總-分”的寫法,即先總說,后分說。先總說,就是先揭示說明的主旨,點出說明對象;后分說,就是從各個不同方面介紹說明對象。從全文看,第一部分是總說,第二、三部分是分說;而在第二、三部分中,也分別采用了先總后分的寫法。

三、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冊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

2、理解詩歌的大意,體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3、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高尚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2、賞析對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藝術特點并學以致用。

主要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研讀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巧妙導入、明確目標

1、音頻導入

請同學們欣賞《登高》的朗讀。

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

1、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議)

1、首聯寫了那些意象?營造了什么意境?體現了詩人什么感情?

答:意象: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意境:雄渾、高遠、肅殺、凄涼

感情:孤獨無依、漂泊痛苦

2、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寫了哪些景物?營造了什么意境?面對此景,杜甫產生了怎樣的感慨?

答:景:落木無邊蕭蕭下,長江不盡滾滾來

境:蒼涼、雄渾、沉郁、悲壯

情:時光易逝、人生短暫、壯志未酬

3、從“萬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身逢戰亂、時值悲秋、離鄉萬里、漂泊他鄉、人到暮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再加上國家多難,詩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凄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為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四、引導學生拓展創新(創)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苦”、“恨”是什么意思?“艱難”一詞,你的理解?

明確:

(1)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了。

(2)苦、恨——極其遺憾。

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由于年老多病而無法實現,從而非常遺憾,壯志難酬。

(3)艱難——羈旅之愁、身世之悲、家國之痛。

五、課堂小結、當堂檢測

1、下列詩句,從修辭手法看,不是對仗的一項是

A.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B.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C.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D.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答案:C

2、對《登高》一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致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么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于現實觀照的結果。

答案:C

六、課后延伸、溫故知新

1、理解性默寫

(1)杜甫的《登高》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的千古名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登高》中寫國事艱難、壯志難酬、人生潦倒、愁恨無限的句子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問: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寫了哪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第一步:找意象——-寫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四個意象。第二步:描繪客觀畫面,聯系主觀情感——“片云”在空中飄蕩,如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孤獨,我也孤獨。第三步:概括意境特點——“片云”“孤月”意境凄涼,“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第四步:分析點明情感(或情景交融的意境)——“片云”“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冷清(孤清)的意境。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精選篇7)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

2、了解《滕王閣序》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4、培養學生欣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5、訓練學生能將名句改寫成優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網絡篩選信息法、總結歸納法

2、研究創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是學生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音韻美感,領受美的熏陶。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情懷

教學方法:

1、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網絡信息篩選法、總結歸納法、改寫法

2、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教材處理:

《滕王閣序》是一篇記述盛會的序文。是初唐文學家王勃一揮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親途中,到達洪州,正好趕上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成,宴請賓客,閻都督聽說王勃之才,因此邀請王勃參加。作者用生動的文筆,由地理風貌到自然、人文景觀,再到宴會,層層鋪敘,突現了滕王閣的壯麗,描繪出歡飲娛樂的場景;并且即景生情,抒發了他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在表現技巧上,文章的詞藻極為豐富華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時人和后人的贊賞。文章多用典故,簡練含蓄。結構也很緊湊,前后互相呼應,脈絡十分清楚。

《滕王閣序》能成為千古傳頌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學時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確立本課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為:

1、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2、欣賞千古名句,體味名句之美。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精選篇8)

知識目標:

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學習本文布局謀篇的特點。

4、本文是史論,是借古諷今之作,理解文中闡發的“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學習本文的論證法:例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

德育目標:

1、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的啟示。

教學重點:

1、文中關鍵字、詞、句。

2、文章議論思路。

3、如何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內容與題目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引申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舉出所學過的歐陽修的文章。(《醉翁亭記》)。

2、與《醉翁亭記》對比導出《伶官傳序》(如果說《醉翁亭記》通過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通過勾勒太守與民同樂的畫面來抒發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話,那《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寫后唐莊宗接受和執行其父親遺命等一串故事,通過總結寵幸伶人這一教訓,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就來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3、由學生介紹歐陽修。

4、關于序。

5、背景介紹。

二、學習新課。

1、朗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正音。

2、共同研討:共同翻譯全文,解釋個別詞,字義,說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齊讀課文,教師指導:

①讀出重音,體現這種強調的意義來。(豈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

②讀出節奏,體現出文氣的急切舒緩來。(“方其”領起下面分句一氣貫通,有聲勢,不可一世的氣概。)

③讀出對比,體現出文章的抑揚變化來。

④讀出玉器,體現出作者的感情傾向來。

三、研討本文嚴謹的思維線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現代漢語表述。(雖由天命,豈非人事哉?——盛衰成敗,由于人事。)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怎樣過度到分析中去的?(論據: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過度: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4、作者從論證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5、作者從莊宗得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的結論?(“皆自于人”,“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現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論說說。(“謙受益,滿招損”,“防微杜漸”“以史為鑒”“力戒驕奢”“勵精圖治”“居安思危”)

7、小結: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的思維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構嚴謹。

8、處于北宋時期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呢?并冠以短序?

9、師結:以古喻今,告戒當時的統治者,要汲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四、課堂延伸:

1、思考:你學了這篇課文后,從莊宗這一史實和作者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小事不小,玩物喪志,事在人為,以古為鏡)

2、總結:古人說得好:以銅味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再重復古人的悲劇!

3、課后作業:

①掌握課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掌握關鍵字、詞。

③背誦此文。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精選篇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注釋,大體讀懂詩意。

3.把握詩歌情感基調,走進詩歌神奇的藝術世界。

4.運用誦讀技巧,朗誦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1.講授法:幫助學生疏通詩意。

2.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

3.合作探究:訓練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合作能力。

4.啟示法: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詩人所描寫的蜀道之難及其載負的情感。

2.進一步領略李白詩歌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種藝術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張、想象、比喻等。

3.詩歌主旨的分析。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蜀道難》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蜀道難》是開篇,在講解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同時要涉及詩歌誦讀技巧,為接下來幾篇詩歌的講解作鋪墊;《蜀道難》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寫蜀道之難的過程中,以豐富的想象,卓越的藝術構思,縱橫飛揚的辭采,創造出了一個神奇的藝術世界,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值得師生鑒賞其魅力。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精選篇10)

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實際認識“討論”這種口頭交際活動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討論”這一語文活動中應培養的主要的語文能力。

3.通過討論演練體會“討論”中的角色任務,練習有效地討論。

4.在討論活動中,提升對生活的認識,促進德能共長。

教學重點

1.認識“討論”的意義在于交流、分享信息,達成共識,建構新意,提高認識。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善于傾聽,敏捷應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能否把握“討論”的基本要求,善于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地觀點,提高合作意識,是“討論”學習的評價標準。

教學思路

“討論”的理性認識——“討論”的策略把握——“討論”的能力訓練

主要教學方法

以實踐為主,以動態的語文活動為主,在討論中學會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提高對這一語言活動的.理性認識和操作能力。

教學資源

教材“討論”專題短文

剪輯央視關于“讀書討論”的錄像片

設計討論話題:1)關于校園評比班花、班草的校園話題;2)關于語文教材大換血的社會話題。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名家語錄導入課題: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

——《論語》

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

——蕭伯納

談談自己對“討論”的認識

1.引發對課題的興趣。

2.回顧對“討論”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認知。

二、“討論”的理性認知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明確答案:

1)“討論”的特點:共同話題——集中性;各自發表意見——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動性。

閱讀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為討論?其意義何在?

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討論”的理性認識。

思考——

1)討論的意義

2)討論的特點

三、“討論”的策略把握

2)“討論”的規則:遵守話題——明確目的——履行職責——體現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歸納:事先準備,善于傾聽,積極發言,文明得體

4)其中應具備的語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歸納:“傾聽能抓住對方發言的要點”,“發言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楚、論據充分”還要不離話題,有針對性,敏捷應對。

看央視錄像片段思考:

1)錄像中三人圍繞什么討論?兩位嘉賓觀點、理由分別是什么?

2)錄像中三人分擔怎樣不同的職責?共同表現出怎樣的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了解——

3)討論的規則

4)討論應具備的素養

5)討論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

四、討論”的實戰演練(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演練一】

組織活動,評價學生表現。明確答案。

討論演練:在一些人氣較高的中學生網絡論壇,評選“班花”、“校花”的帖子頗為熱鬧,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學生們樂此不疲地評選各自班級、學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學校園中的這種現象?

討論的職責:組織者——及時歸納,巧妙引導

參與者——用心傾聽,坦誠交流

記錄者——用心傾聽,記錄梗概

匯報者——歸納要點,擇要陳述

1)任選一小組展開討論,其余同學觀看;

2)學生評價各成員體驗角色的表現。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練二】

組織討論活動,評價學生表現。

討論演練:以武俠取代經典,用現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對于高中語文教材這樣的“大換血”,輿論一片嘩然,支持者有,擔憂者有。你的意見呢?

1)全班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陳述討論概況。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時,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前面的發言者基本一致怎么辦?當對方提出一種觀點,而你不贊成時,該怎么辦?小組討論氣氛沉悶,組員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中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使別人沒有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主持者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中遇到意見不統一時,匯報者該怎么辦?大會交流時,某組匯報者發現本組意思和另一組匯報意思大致相同,請問這組匯報者該怎么辦?大會交流時,某組的匯報者發現本組匯報的意思與前一組的匯報意思完全不同,請問該組匯報者該怎么辦?

以抽簽的方式,選擇討論話題。

各小組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

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805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阳市| 洞头县| 丽水市| 谷城县| 乌拉特前旗| 博白县| 莎车县| 禹城市| 西和县| 衢州市| 安陆市| 祁阳县| 萨迦县| 永清县| 曲阳县| 铁岭市| 阿城市| 津市市| 许昌县| 浏阳市| 昌乐县| 莱州市| 永和县| 新河县| 昌都县| 龙州县| 密山市| 务川| 龙口市| 迁西县| 堆龙德庆县| 浏阳市| 关岭| 定南县| 喀什市| 安达市| 太和县| 佛山市| 元阳县| 甘泉县| 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