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學習是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走走停停便難有成就。比如燒開水,在燒到80度是停下來,等水冷了又燒,沒燒開又停,如此周而復始,又費精力又費電,很難喝到水。學習也是一樣,學任何一門功課,都不能只有三分鐘熱度,而要一鼓作氣,天天堅持,久而久之,不論是狀元還是伊人,都會向你招手。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復述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
2.繪制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4.說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初步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塊學說”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對山地形成的學習,樹立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岳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一、山地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
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系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巖層形態發生了什么變化?有幾種類型?
【總結分析】
(一)褶皺: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巖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巖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巖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課件展示板塊示意圖)說出板塊名稱并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二)板塊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巖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歸納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于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于氣輕,分布于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鉆礦的位置。如果巖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鉆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體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后,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上升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下沉巖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四)斷層構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這里在地質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后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于陜西省中部,介于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陜西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于巖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筑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匯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后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了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情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教學內容稱述性知識“亞細亞”和“歐羅巴”亞歐大陸亞洲的地理位置時區與區時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掌握亞洲和歐洲地理位置及特征。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評價方法作業評價、小測試評價教學資源印刷資料小測試題多媒體資源flash動畫模型實物:地球儀教學重點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教學難點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教學關鍵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學會分析某個未知區域各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
聯系及該區域的地理特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二)新授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的大陸。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顒臃中〗M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記人口增長的時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長狀況。
(2)理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理解人口是怎樣對環境產生壓力的。
(3)理解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現和如何運用其趨利避害。
(4)比較兩種經濟增長模式的特點。
(5)理解人口、資源、發展與環境問題的關系,并能應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利用圖像、圖表、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德育目標
(1)使學生正確認識人口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密切關系,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2)使學生認識到資源問題的實質是人與資源之間的矛盾,進而培養學生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意識。
(3)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產生與人類活動有關,努力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公德意識。
4、美育目標
通過對環境問題產生原因的教學,培養學生樹立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認識人口對環境的壓力不僅體現在人口增長的絕對數量對環境的壓力,同時也體現在人口增長速度的時間和空間差別對環境的影響。
2、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導致環境問題。
3、通過對經濟增長與生活質量關系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三、教學難點
對環境問題本質的理解和運用。
四、教學方法
1、利用CAI課件輔助教學。
2、探究式學習法。
3、師生互動、合作學習法。
4、圖像、圖表、數據定量定性分析法。
5、案例分析法。
五、教學媒體選擇與組合設計思想
1、視頻展示環境問題的現象,發現、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2、多媒體展示社會調查的過程,輔之以學生表演,促進學生學習探究思維規律的形成。
3、通過多媒體展示調查結果,并結合教材學習本課知識,進而推導出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多媒體出示練習題,及時反饋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
4、播放視頻影片,通過美麗的人居環境與前面的對比,從而呼應主題,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思索。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環境問題的相關影片和漫畫欣賞,引出環境問題,通過多媒體和漫畫使學生發現問題。
教師:同學們從上面的影片和漫畫中看到了什么現象?漫畫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求知欲。
播放調查研究的流程圖,學生上臺演示調研的全過程,教會學生自己探究問題。
整理材料,展示調查的結果,分類匯總,得出初步結論。
【講授新課】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巡視指導,結合材料學習本課內容,使其理論化、系統化。
一、人口壓力
1、人口增長
(1)時間分布
A、產業革命前
B、二戰前
C、20世紀70年代
(2)空間分布
A、發達國家慢
B、發展中國家快
多媒體展示瑪雅文化的遺址圖片,用瑪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壓力。
2、人口壓力
人口過多且持續增長,對物質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過環境供給資源和分解廢物的能力,進而產生資源和環境問題。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劇突出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缺點。
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1、資源的過度利用——資源耗竭
2、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環境的破壞
三、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什么是傳統的發展模式
2、學生討論:“經濟增長和生活質量”的關系。
3、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選篇4
一、學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學中,這學期我擔任高二五個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學工作,其中1、2班基礎較好,8、9、10、11班的基礎較差。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初中和基礎比較薄弱,另外一個是他們的地理學習習慣不好,不愛學習。如何讓他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加強他們的基礎知識,這是本學年的教學重點。這一切都要求老師加強集體備課,發揮好教研組、集備組整體優勢。
二、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的工作思路,以“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為宗旨,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為重點,深入了解學生情況,著手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教學班6個,5個班學生基礎都較差,在高二年級也非常特殊,不愛學習的學生較多,1、2班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好點。總的來說,學生的情況不夠理想,給教學帶來許多困難。
四、教學目的和要求:
讓學生獲得比較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學習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益的地理;倡導學生主動參加參與,樂于探究,勤勞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材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材除了學科理論外,增設了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社會實踐等,同時,配備了不少案例,這些案例源于實際的社會活動和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生活,與地理學科。有緊密的聯系,是對已發生的典型時間的真實寫照;因此,學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現實問題,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判斷和推理也是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
六、教學措施:
中學地理與其他學科相比,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起直觀性和辨證思維能力的廣泛運用上,因此在教學中,首先應充分培養地圖的觀點,包括看圖能力、記圖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的培養。牢固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第二語言的思想。第二,根據教材特點選用一些帶有鄉土性質的案例,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盡可能在課堂上實現。另外,做好后進生的會考輔導工作。
七、具體措施:
1、加強對《課程標準》的深入研究
《課程標準》是教學、命題的標準和依據,教學過程中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制定教學目標,落實高中地理教學的目標要求,為會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礎。
2、認真鉆研教材
在教學中既要重視教材中學科知識點的落實,也要重視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重視教材的整合,樹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價值觀,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料來源,根據《課標》要求選取恰當的案例,彌補教材的不足。改變傳統地理教材觀,由單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轉化,由依賴教材向主動構建教材轉化。
3、重視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課標》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是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關鍵性目標。要在教學中倡導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重視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穩固的學科基礎知識之上的。
4、重視備課環節
備課的依據是《課程標準》、學情和教材,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解讀《課程標準》,依據《課標》要求和學情制定教學目標。處理好“量”與“時間”的關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加強校內備課組的活動,開展校際交流,尋求共同發展。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選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火山的概念、組成及其形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體會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火山的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學難點】
火山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一組日本富士山的圖片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展示一組圖片,大家看看圖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聽到很多同學都認出來了,說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確,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驕傲。那同學們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屬于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三種山岳類型中的哪一類?對,屬于火山。這節課,我就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火山。(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教師做演示實驗,模擬火山形成過程:
在桌上放一個錐形瓶,瓶中裝適量白醋和洗滌劑,用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入小蘇打溶液。滴入后,瓶內產生泡沫,隨著泡沫的不斷增加,溢出瓶外,堆積在錐形瓶周圍。
教師做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觀察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解決以下問題:
(1)學生觀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實驗現象。
(2)學生運用初中所學化學知識——酸堿中和反應,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3)學生類比演示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過程。
后,教師總結歸納火山的形成過程: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
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這樣形成的山體就是火山。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寬廣的玄武巖高原。
2、結合課本和實驗后的泡沫狀態,學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每個部分分別對應泡沫堆的哪個部位?
3、結合課本,學生回答:火山的規模范圍有多大?
(三)鞏固拓展
(1)PPT展示我國長白山天池的視頻和圖片。
(2)介紹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關小知識。
(四)小結作業
課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關資料,做成PPT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匯報和分享。
五、板書設計
火山的形成:
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在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的基礎上,學會經緯網定位中國地形單元的方法;
2.學會提取試題中給出的地理信息進行正確的空間定位,再以此為基礎,分析、推理其他特征;
3.使學生掌握聯系知識,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入手分析我國區域地理要素分布情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準確定位地形單元的范圍和位置。
2.根據地形單元的區域特征,結合具體區域分析相應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近幾年來,浙江省文綜高考的第37題屬于中國地理,面對26分,區域定位是攻克這個堡壘的先鋒隊,定位準確了,特征清晰了,就可以穩操勝券。這是高考考查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也是今后更加注重考查的方向。那么如何做到中國地理空間的準確定位呢?
二、方法:
1、是什么:先要確定對象,是自然還是人文,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分布應從我國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入手,人文地理要素分布應從我國工業、農業、城市、商業、交通等方面入手。
2、在哪兒:即定位,通過經緯網確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圍,事先要求學生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
3、有什么:即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分析;
4、為什么:即成因分析和聯系比較。
5、怎么辦:即措施和發展方向。
三、例題分析:
深秋季節,一旅游者從圖中某區域乘火車外出旅游。出發時落葉紛飛,滿目金黃,穿越重重隧道后,驀然樹木蔥郁,山清水秀。火車經過的區域是()
A、從①到②
B、從②到④
C、從③到⑤
D、從⑤到⑥
問:1、劃出關鍵詞
2、答案是什么?為什么?
3、請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并說明理由。
總結:以上可以通過準確定位來確定是秦嶺還是淮河,特別是它們的位置和范圍。本題是通過準確定位即可得出結論。
例2、(26分)圖12為我國某區域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說出該區域自然環境特征和農業土地利用類型。你認為沙地和旱地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應分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
問:1、圖12在哪兒
2、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并說明理由。
3、該地形單元的區域特征是什么?
總結:該區域實際上是由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組成,如果沒有找到區分兩者的界線,就會將內蒙古高原或黃土高原的特征混答,干擾答案,影響得分。以上主要是準確定位后,劃清相鄰兩個單元的界線,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不少同學因為沒有區分這兩個地形單元,導致巨大的偏差。
例3、下圖中甲省為我國重要中藥材基地之一。根據下面圖、表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該省的主要氣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氣候條件下中藥材資源的突出特征。
(2)簡述A地發展中藥材加工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
問:1、該圖在哪兒
2、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并說明理由。
3、地理位置包含哪些?
4、該省的東部是什么地形,西部是什么地形單元;
5、指出相應的氣候特征。
6、請說出第二問的解題思路。
四、總結答題思路:略
五、歸納區域定位的方法:略
六、板書設計:略
七、作業布置:
再次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選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海水運動的三種形式
2.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
3.掌握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重難點
1.洋流的形成及分布狀況
2.洋流的成因及其分布規律
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
一個在美國西海岸游泳的人,拾到一漂流瓶,里面裝著一位菲律賓小女孩的信。閱讀課本57頁,《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思考,并回答
1、漂流瓶為什么會從菲律賓漂到美國的西海岸?造成它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2、漂流瓶可能是順著哪些洋流漂過來的?
探究一、洋流的概念
暖流和寒流的概念建立的探究活動
一、洋流的概念
思考:洋流有什么特點?在學習中,你發現了哪些關鍵詞?
二、洋流的性質分類
1、讀圖:在《世界洋流分布圖》中尋找
A組: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
B組:東澳大利亞暖流、秘魯寒流
C組:千島寒流、阿拉斯加暖流
歸納探究:
⑴、它們分別處在大洋的哪一岸?
⑵、從緯度的角度上看,它們分布在哪個緯度的海區?
⑶、從圖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樣的寒暖流分布規律?
指導學生閱讀概念后,尋找關鍵詞,并在課本用標記落實。
讓學生在地圖中尋找三組洋流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分析并歸納寒、暖流概念,引導學生對所得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去偽存真
學情預設:學生對中低緯度的海區,副熱帶海區等名詞比較陌生,讀圖時學生會出現方位上錯誤,所以在引導讀圖的問題設計要有明顯的對比度,給學生留有充足的信息提取時間,對洋流分布形成總體印象
⑷、寒、暖流概念的總結
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
寒流: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
學情預設:由于課本的洋流分布圖是一個平面的空間概念,用來歸納寒暖流的概念,只能體現大多數洋流的流動方向,歸納的概念不甚完整,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北赤道暖流的流動方向,讓學生發現并不是所有的暖流都是從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提醒學生,讓學生從相對溫度的角度上歸納洋流的概念。培養學生辨證的看待問題
2、知識應用:等溫線地圖上判定寒、暖流
探究二: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
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1、在世界洋流分布圖中觀察:太平洋的洋流運動方向,完成課本57頁的讀圖思考:
⑴、南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的大洋環流的洋流的運動方向有什么差異?
⑵、在北半球中高緯度的海區的大洋環流的方向是怎樣的?南半球的情況是怎樣的?
⑶、在北印度洋冬夏的洋流方向有什么變化?
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交流歸納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完成1、2題。此時教師板圖,繪出太平洋為中心和大西洋為中心的兩種世界大洲空白輪廓圖。
2、小組討論,并歸納洋流的運動方向,請同學匯報學習成果。
3、在世界洋流分布圖中觀察大西洋海區,畫出大西洋中心為海區洋流分布。
學情預設:課堂用的是在大西洋海區為中心的空白圖,與學生課本上的地圖有所不同,因此這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板圖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圖圖轉化能力
采用板演的方式,在演示大平洋洋流的流動方向和分布大致的位置。
學生動態的板演大西洋海區的大
洋環流的分布和運動,以學生實踐來印證洋流的分布規律。
探究三:洋流的成因與洋流模式圖的建構
學情預設:洋流的形成與大氣的運動有密切的關系,要理解這一重點內容必須有充足的知識準備,所以教師分層次的提出階段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質疑問難、討論、評價等方式的探究活動,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
1、提出問題:洋流為什么會運動?洋流的運動的能量來源于那里?
2、教師板圖:在黑板上畫出氣壓帶和風帶示意圖的空白圖。
3、學生調板:將氣壓帶和風帶補充完整。
4、觀察東北信風與北赤道暖流的流向,引導學生聯想:風向對洋流運動方向的影響。
5、教師解釋:盛行風對洋流的驅動作用,及地轉偏向力對洋流運動方向的影響。教師說明北赤道暖流的形成過程,并在洋流模式圖中畫出北赤道暖流。
知識鏈接:風海流是海水在風的切應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運動,風海流開始運動后,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使表層海流流向偏離原風向45?左右,(南左北右)。洋流的流向是指洋流去的方向,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
6、學生思考:在西風控制地區,風向和地轉偏向力對洋流運動方向的影響,模仿第5小題畫出西風漂流。
7、觀察洋流分布圖中的赤道逆流的位置,在洋流模式圖標出位置。
8、結合《洋流的分布圖》和已有的洋流分布規律,讓學生畫出大洋的環流模式圖
學情預設:1-3小題,由于是從舊知識引入新知識,難度不大,學生答題比較完整。5、6兩小題是洋流成因的關鍵,對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可通過教師講解,學生模仿來突破難點,完成洋流成因的教學任務。
知識鏈接:大洋的環流模式圖中洋流的流動方向,可用圖來幫助學生記憶
9、讀《氣壓帶和風帶示意圖》和《大洋的環流模式圖》,思考:
⑴、為什么南北球中低緯度的洋流運動方向不一樣?
⑵、為什么北半球中高緯度的洋流的運動方向和中低緯的不一樣?
⑶、為什么南半球沒有中高緯度的大洋環流,而形成了繞極環流?
⑷、為什么南半球的西風漂流的方向和南極大陸繞極環游方向不一樣?為什么南半球的西風漂流是寒流?
知識鏈接:在南極大陸周圍,圍繞南極大陸的南極環流屬極地東風流,它和西風漂流共同構成圍繞南極大陸的南極繞流,其中還是以西風漂流為主體。
⑸、根據大洋的環流模式圖,歸納大洋東西兩岸的寒、暖流分布規律,在模式圖中用紅筆標明暖流的位置。
10、教師講解印度洋海區季風環流的成因。
11、教師說明赤道逆流的成因;利用地圖冊中的圖片,以秘魯寒流為例了解補償流,以直布羅陀海峽洋流為例講密度流。
學情預設:讓學生明確洋流運動的成因往往不是單獨只受一個因素的影響,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主要的成因是風海流。
高中地理必修1《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教案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水資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資源的具體指標
2.運用圖標說明全球和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
3.說明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
4.樹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觀念,了解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的策略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和圖片,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2.通過案例分析和活動設計,培養學生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精神。
3.通過開展小組合作作業,倡導合作探究和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辨證看待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情況;
2.樹立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水資源的分布與利用
【教學難點】
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Flash”一口水”:西北是我國水資源為短缺的地方之一,什么是水資源?
一、水資源的含義
1.水資源概念:水資源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
廣義水資源:水圈內水量總體
狹義水資源:陸地淡水
我們前面有講到水體的類型,包括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陸地水包括陸地淡水和湖泊咸水、地下咸水。其中陸地淡水僅占2.53%,陸地上的淡水種類多,有些難以利用或者目前直接利用較少,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有河流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這些儲量僅占全球水體總量的0.007%。
承接:那么,一個地區水資源的多少用什么來衡量呢?
2水資源的衡量標準
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國家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請同學們讀圖3.10,思考:徑流量、降水量和蒸發量三者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呢?
多年平均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個大洲的水資源總量是有很大的差異。
3.世界水資源分布
請同學們讀圖3.10對各個大洲水資源的豐歉程度排序。
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這是各大洲的區別,那國家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如巴西多年平均徑流量多,其次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六位。
承接:中國多年平均徑流總量雖然位居世界第六位,但時空分布不均勻。
4.我國水資源的分布
(展示幻燈片),請同學們讀圖,說出我國水資源分布的特點
時間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空間分配不均,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5.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以上是我國水資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呢?
空間分布不均------跨流域調水時間分布不均------修建水庫
(展示幻燈片)我國水資源短缺的人為原因:人口劇增,工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水資源需求量增。大水資源浪費嚴重。水資源污染嚴重。
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呢?
控制人口增長,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節約、合理使用水資源。保護水源、防治污染、凈化污水、立法保護。
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資源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為此人們采取多種措施,力圖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1、開源
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庫;跨流域調水;人工増雨;海水淡化等
2、節流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意識;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
【轉折】水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正是由于水資源的分布存在地區差異,從而影響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區域對比: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新疆。水資源短缺的西北地區聚落規模比較小,而水資源較充足的江南地區聚落規模較大。
結論:說明了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
【課前準備,收集資料】一些知名礦泉水和飲料廠的水源地
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創設情境2:如果你打算開一個礦泉水廠,你要把廠址建在哪?
展示茅臺酒水源地赤水河的圖片以及展示青島啤酒和嶗山水圖
結論:說明了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影響到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
2.水資源利用的進步
展示課本的p62三張圖片思考:這三張圖片說明了科技進步對水資源利用有何影響
從這些圖,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利用水資源的種類、范圍擴大。
課后作業:西北是我國水資源總量少的地區,但是我國缺水卻是華北。請學生分析原因??梢詮淖匀缓腿藶閮蓚€原因入手。并制定一個華北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策略。
板書
板書
一、水資源及其分布
1.水資源概念
2.水資源的衡量標準
3.世界水資源分布
4.我國水資源的分布
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危機的原因
2、采取的措施
三、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1.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的關系
2.水資源利用的進步
3、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選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晝夜長短的產生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2、學會在“二分二至日照圖”上,說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
3、總結出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變化規律;
4、增強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變化規律。
2、南北半球極晝極夜現象和正午太陽高度發展變化的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中,我們知道,由于地球的自傳和公轉導致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使地球表面獲得的太陽光熱因時因地而變化。這種變化的具體體現就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板書新課題)。
[學習新課]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板書)
(一)晝夜長短的產生(板書)
我們知道,晝夜的分界線叫晨昏線,見“圖片材料”二、北半球夏至日光照黑板示意圖,簡稱黑板圖,圖中的ABC半圓弧為晨線,與之正相對的半圓弧是昏線。晨昏線組成的大圓圈將緯線分割為晝、夜兩段:
1、晝長(板書)
處在白晝半球的緯線所跨經度,叫晝長。例如黑板圖中A點所在緯線白晝所跨經度360度,晝長24小時,B點所在緯線白晝所跨經度180度,晝長12小時,C點所在緯線白晝所跨經度0度,晝長0小時,E點所在緯線白晝所跨經度210度,晝長14小時。
2、夜長(板書)
處在黑夜半球的緯線所跨經度,叫夜長。例如黑板圖中A點夜長0小時,B點夜長12小時,F點夜長10小時,C點夜長24小時。晝、夜的長短就由晝、夜半球緯線所跨經度數的大小所決定。
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晨昏線始終與太陽光線垂直,并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在地球表面自東向西移動。因此晨昏線與緯線、經線的關系就不斷地發生變化。晝夜長短就不斷發生變化。
(二)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規律(板書)
多媒體課件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圖。設問:晝夜長短隨緯度(空間)變化有什么規律?
師生共同總結如下:
1、晝夜長短隨緯度(空間)的變化規律(板書)
(1)、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
①、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
②、緯度越高,白晝越長黑夜越短。
③、夏至日時,晝長達一年中的大值,北極圈內出現極晝。
④、南半球日期相同,季節相反相反。
(2)、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
①、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
②、緯度越高,白晝越短黑夜越長。
③、冬至日時,晝長達一年中的小值,北極圈內出現極夜。
④、南半球日期相同,季節相反相反。
(3)、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多媒體課件再次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圖。設問:晝夜長短隨季節(時間)變化有什么規律?
師生共同總結如下:
2、晝夜長短隨季節(時間)的變化規律(板書)
(1)、北半球各緯度夏半年(3月21日春分日至9月23日秋分日)晝長夜短,夏至日晝長;冬半年(9月23日秋分日至次年的3月21日春分日)晝短夜長,冬至日晝短。南、北半球的日期相同,南半球的季節與北半球相反。
(2)、赤道地區,全年晝夜平分。
多媒體展示極晝極夜變化圖。設問:北極地區極晝極夜何時開始?何時范圍大?何時結束?南極地區呢?
學生歸納如下:
(3)、極晝極夜現象:北極圈內,極晝現象自春分日開始,夏至日的范圍大,秋分日結束;極夜現象自秋分日開始,冬至日的范圍大,次年春分日結束。南極圈內相反。
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板書)
展示多媒體課件“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得出正確的概念。
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板書)
太陽高度(板書)
任意時刻,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叫太陽高度角,簡稱為太陽高度。如黑板圖中,D點(正午時刻直射點)的太陽高度為90度,A、B、C三點的太陽高度為0度(晨線上),E點(上午)的太陽高度大于0度小于90度,F點的太陽高度小于0度(夜半球)。
2、正午太陽高度(板書)
正午時刻(當地的地方時12時),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它是當地一天中的大太陽高度。如黑板圖中,D、E兩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A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為46度52分,B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為66度34分,F點的正午太陽高度43度08分,C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為0度。
(二)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變化規律(板書)
展示多媒體課件“正午太陽高度空間的變化”總結如下。
1、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空間)的變化規律(板書)
同一時刻,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如黑板圖中,D、E所在緯線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大太陽高度),南北兩側,距離直射點緯線相差多少度,其正午太陽高度就相差多少度。A點相差43度08分,B、相差23度26分,F點相差46度52分,C點相差90度。
繼續展示多媒體課件“正午太陽高度時間的變化”總結如下。
2、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時間)的變化規律(板書)
①、北回歸線及以北地區:夏至日達大值,冬至日,北半球達小值。
②、南回歸線及以南地區:冬至日達大值,夏至日,南半球達小值。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區:太陽每年兩次直射。其中,赤道地區兩次達大值、兩次達小值,其他地區,兩次達大值、一次達小值。
[知識整合]
我們分別研究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和季節變化規律,那么,具體到某一個地區,如十堰地區(北緯320,東經1100)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又是如何變化的呢?
三、十堰地區二分二至日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示意圖(見“圖片材料”一)。提問:
1、十堰地區一年中,二分二至時北京時間何時日出日落?太陽日出日落方向怎樣?一年中正午太陽在天空中的什么方位?
2、該地區何時正午太陽高度大?白晝長?何時正午太陽高度小?白晝短?
小結:十堰地區二分日時,6點40日出,18點40日落,夏至日時,5點20日出,20點日落,冬至日時,8點30分日出,16點50分日落;夏半年東北升而西北落,冬半年東南升而西南落,春秋分日正東升正西落;一年中正午太陽都在正南方天空。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大,白晝長;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小,白晝短,春秋二分晝夜平分。
[典例分析]
一艘由太平洋駛向大西洋的船經過P地(530S,750W)時,一名中國船員拍攝到海上落日景觀,洗印出的照片顯示拍攝時間為9時0分0秒(北京時間)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該船員拍攝照片時,P地的地方時為()
A、22時B、14時C、20時D、16時
2、拍攝照片的當天,P地的晝長約為()
A、16時B、14時C、10時D、12時
參考答案1、C;2、A
課后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研究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變化規律。這種變化終導致了四季的形成與五帶的劃分。這將是我們下一節課要繼續討論的內容。
課后習題
1.關于晨昏線與經線圈關系的正確說法是
A、每天都重合B、只有二至日才重合C、只有二分日才重合D、永遠不重合
2.在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中,正確的一組是
A、晝夜長短的變化,地方時,地轉偏向力
B、晝夜交替,地方時差,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偏向
C、地方時,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高度的變化
D、晝夜長短的變化,區時的產生,地轉偏向力
3.地球上經度相同的地方
A、晝夜長短相同B、地方時相同C、季節相同D、正午太陽高度相同
4.從秋分日到冬至日太陽直射點
A、從北回歸線向南移B、從南回歸線向北移C、從赤道向南移D、從赤道向北回歸線移
5.下列四幅圖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的是
6.下列日期中,北京正午太陽高度小的是
A、元月一日B、六月一日C、七月一日D、十月一日
7.在我國下列城市中,每年有兩次太陽直射的是
A、哈爾濱B、北京C、武漢D、廣州
8.地球上一年內晝夜變化大的地區是
A、南北回歸線之間B、回歸線與極圈之間C、南北極圈以內D、赤道地區
9.極晝現象從北極點擴大到北極圈的時期是
A、春分日到夏至日B、夏至日至秋分日C、秋分日到冬至日D、冬至日到春分日
10.每年北半球夏半年(從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數為186天,冬半年(從秋分日到春分日)的日數為179天,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
A、夏半年過近日點B、冬半年過遠日點
C、夏半年公轉速度慢,冬半年快D、夏季比冬季白天長
11.下圖中陰影表示夜半球,內圓為極圈,中心為極點,箭頭表示地球自轉方向,其中日期相同的是
A、abB、bcC、cdD、bd
12.正好處于晨昏線這一空間地帶的地區
A、時刻為0點B、時刻必然是6點或18點
C、基本上看不到太陽D、太陽高度等于0
板書
地球的運動之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一)晝夜長短的產生
(二)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規律
1、晝夜長短隨緯度(空間)的變化規律
2、晝夜長短隨季節(時間)的變化規律
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一)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二)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變化規律
1、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空間)的變化規律
2、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時間)的變化規律
三、十堰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選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太陽輻射的概念及其對地球產生的影響;掌握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及太陽活動對地球產生的主要影響。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讀地理圖表,讓學生學會多從身邊事物開始探討,把學習與生活融于一體,培養學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過案例分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并養成搜索資料的習慣和篩選資料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從具體生活、生產實例的討論入手,分析太陽輻射、太陽活動對人類的影響,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正確認識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和發展觀;正確認識太陽活動對地球產生的影響,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太陽輻射、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教學難點】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教學過程
【活動】【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查閱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相關資料,交流討論,引起共鳴,激發學習興趣。
(2)指導學生準備相關材料,收集學生課前搜索資料遇到的問題,通過設置問題解決。
【導入】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引入)在宇宙中,太陽是地球相依的非常重要的一顆恒星,它的光和熱是地球上人類賴以生存和活動的源泉,即為地球提供能量,我們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孕育了地球上的生物。那么,太陽對地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本節課我們主要從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兩方面的影響來學習。
(過渡)首先我們先來學習太陽的概況,請各小組選代表從組成成分,表面溫度,體積,質量等角度給我們簡述一下太陽的概況。
【講授】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概況
老師補充太陽概況的資料:
(過渡)自然界中的物體,都以電磁波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能量,太陽源源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我們稱為太陽輻射,太陽電磁波包括x射線、γ射線、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它們的波長不同,特性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異。太陽輻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見光區,他的能量是巨大的,據計算,每分鐘太陽輻射到達地球的能量相當于燃燒4億噸煤產生的熱量。
(學生活動)思考太陽能產生這么大的能量,那這些能量來源是什么?請各組代表回答。
【講授】2,太陽能量的來源
老師補充
(過渡)雖然太陽能量到達地球不過是他的22億分之一,但對地球的影響卻是不可估量的。請同學根據所收集的材料,用例子來說明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活動】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板書)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學生活動)由兩個群眾方陣來回答,互相比賽。
(板書)a、太陽輻射是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即是地理環境的動力來源,如大氣環流,洋流
b、太陽輻射能是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的能量來源
(總結)老師對發言進行分類總結,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既有直接影響,也有間接影響,說明同一事物的兩面性,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遷移)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在地球上煤、石油等礦物燃料逐漸面臨枯竭的條件下,如何開發利用太陽能就擺在我們面前了,請同學們自由發言你對太陽能利用設想。(承接)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勻的,具有差異性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分析課本圖1.8圖1.9,由各小組代表回答問題。
老師補充大氣上界的概念。
(遷移)為什么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分布不遵循這條規律,分析原因
影響太陽輻射分布的因素除了包括緯度位置,還有氣候狀況(沙漠地區多的原因)和地勢影響(青藏高原區多的原因)。
(承接)我們所看到的太陽看上去很平靜,我們感覺不到其有什么變化,但其實它時刻在發展變化著,并且這種變化有時很劇烈,這些變化我們稱之為太陽活動。
(學生活動)案例: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埃及的雷達受到奇怪的干擾,這種干擾只出現在白天且干擾的方向與太陽活動方向一致,埃及隨即受到以色列飛機的狂轟濫炸并失去西奈半島。埃及受到的干擾來自哪里?為什么?
【活動】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學生活動)請各小組代表簡述太陽大氣結構,各層概況,歸納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
(板書)1、太陽大氣的結構
(板書)2、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
老師歸納總結
(學生活動)請各小組代表回答活動題。
(過渡)“上看天,下看地,天地之間有聯系”。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但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很大的,太陽活動使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陽輻射有一些微小變化,但可能會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造成重大的影響。
(學生活動)請各小組一起舉例說明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板書)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老師對發言進行分類總結
耀斑爆發發射的電磁波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帶電粒子流——磁暴、極光黑子——降水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既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
課后小結
這節課主要了解了太陽的概況、太陽輻射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太陽大氣層的分層和太陽活動的類型及其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有利也有弊,由于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很大,所以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對太陽活動的觀測和預報,我國觀測記錄太陽黑子的變化的歷史久遠,古代史書上就有關于太陽黑子的記載,如公元前28年,有記載曰“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面對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我國有關部門在觀測和預報,力圖把太陽活動可能造成的不利的影響降到低程度。太陽活動對地球還有許多方面的影響,請同學們回去繼續搜索,我們將搜集并進行交流……
板書
一、太陽輻射與地球
1,太陽的概況
2,太陽輻射的概念
3,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
4,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二、太陽活動與地球
1,太陽大氣的結構
2,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