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語文教案 >

高中的語文公開課優(yōu)秀教案

時間: 曉晴2 語文教案

語文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你知道高中的語文公開課優(yōu)秀教案怎么寫嗎?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高中的語文公開課優(yōu)秀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的語文公開課優(yōu)秀教案

高中的語文公開課優(yōu)秀教案1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了解《戰(zhàn)國策》的相關文學知識;

2、通過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tài)描寫,分析主要人物性格。

3、從多角度分析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

教學重難點:

1、掌握課文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是本課的重點;

2、對荊軻刺秦事件的認識是本課難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結合學生的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5分鐘)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有一種職業(yè)的人一直帶著一塊神秘的面紗,從事著類似于電影007中特工那樣的工作,這一類人便是刺客。他們之中有為財殺人的,也有為義殺人的。歷對于這一類職業(yè)的人一直是褒貶不一。刺客在野史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完全多于正史,然而在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中專門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刺客們寫了一篇《刺客列傳》,其中記載了戰(zhàn)國四大刺客要離、專諸、聶政、荊軻的事跡。

專諸

春秋時期吳國人,家住陽山之野,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時伍子胥隱居于此,與其交好。后來,吳公子光欲刺其兄吳王僚,來見伍子胥,請其薦一勇士,伍子胥薦了專諸。為了刺殺吳王僚,專諸于是隱太湖學治魚三月。藏魚腸劍于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當時,吳王僚之子公子慶忌與其手握兵權的母弟掩余、燭庸均被派出征楚國,因此,公子光謀成王位,即吳王闔閭。

要離

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其折辱壯士丘迮,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后,闔閭立國,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公子慶忌骨騰肉飛,走逾奔馬,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萬夫莫敵。因此闔閭日夜憂慮。時伍子胥又薦贏弱體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于成功刺殺了慶忌。(典故“壯士斷臂”即來源于此)專諸和要離成就了一代霸主吳王闔閭(春秋五霸之一)。

聶政

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原居軹地深井,因得罪鄉(xiāng)里,帶母及其姐窨避居齊國都城臨淄,乃吳起好友。后吳起因私利將其薦給豪富嚴遂,聶政到達韓國都城平陽后,成功的刺殺了忘恩負義的韓相國俠累。

荊柯

戰(zhàn)國末期燕趙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殺秦王贏政,功敗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戶曉,也就不多寫了。其友高漸離被后世尊為“樂圣”,高漸離的師傅是“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娥。后高漸離以灌滿鉛的筑刺殺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便是關于一個在歷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的一個刺客,他便是荊軻。

二、文學常識介紹。(3分鐘)

這篇文章選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大家在初中也一定接觸過。大家學過那一些篇目啊?

明確:《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

提問:誰可以簡介一下《戰(zhàn)國策》?

明確:《戰(zhàn)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編者為漢代的劉向。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wèi)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戰(zhàn)國策》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zhàn)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提問:荊軻刺秦的故事大家肯定都很熟悉,那么經可為什么會去刺秦啊?誰能回顧一下故事發(fā)生的背景?

明確:燕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時,秦王嬴政沒有禮遇他,他十分憤恨,就逃回燕國,后來秦兵進攻各國,兵臨易水,直接威脅到燕國,太子丹就讓荊軻到秦國刺殺秦王,企圖達到既報前仇,又救國難的目的。

荊軻,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wèi)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三、理解文章,疏通字詞。(35分鐘)

這篇文章比較長,但是敘述也很有條理,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文章。先請同學給每一段標上序號。這篇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呢?

明確:1-2:刺殺的緣由;3-9刺殺的準備;10-17刺殺的過程;18:刺殺失敗,荊軻被殺。

由于課文比較長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理解分析第一二部分。下請幾位同學結合自己預習的情況來說一說在第一部分發(fā)現(xiàn)了哪一些文言知識,每位同學一段。

通過文言知識點的分析我們理解了文意,那么這一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從文中我們有看出相關人物具有什么樣的品格?

明確:文章一開始,就連用“破”“虜”“收”“進”“略”“至”六個動詞,寫出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如累卵的形勢,使故事一開始就籠罩著緊張的氣氛,為后面故事的展開定下了悲劇的基調。太子“恐懼”,心急如焚,“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一語,婉轉含蓄,微帶責難,使他與荊軻之間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荊軻在此危難之際,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體現(xiàn)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然而“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則非獻“樊將軍首”和“燕督亢地圖”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現(xiàn)出他勇而多謀、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但由于太子丹“不忍”,與荊軻意見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接著我們來梳理第二部分。(學生疏通詞句,教師點撥。)

提問:我們了解了文意,那么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這一段中對人物的描寫側重于什么角度啊?

明確:動作、語言、場面。

提問:這一段包含著幾個場面?

明確:五個。準備信物、利刃、配備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別五個場面

提問:這些動作、語言、場面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準備利刃”“配備助手”是行刺的必備條件,然屬次要情節(jié),只一筆帶過。其他三個情節(jié)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側面,特別是“準備信物”的關鍵是激樊於期獻頭。荊軻體諒太子“不忍”,果斷地決定“私見樊於期”。一席對話,先動之以情,激起樊對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曉之以理,說明此舉一可報仇二可解燕國之患;最后告之以謀,讓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動計劃。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三言兩語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繼而“偏袒扼腕而進”,甘心自刎獻頭。這一段對話和動作描寫,展示了兩個異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風貌:兩人都是燕趙慷慨之士,一個俠肝義膽,果敢勇決,擅長辭令,老于心計,俠士風度躍然紙上;一個義勇剛烈,熱肚直腸,武將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現(xiàn)了荊軻性格的另一個側面。古來俠士,一諾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開口“先遣秦舞陽”,這種不信任之舉無異于是對荊軻人格的侮辱。“士可殺而不可侮”,荊軻一反平日之謙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剛烈性格的表現(xiàn)。太子“遲之”,“疑之”,“復請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壓境之時的驚恐、焦急,同時也說明他浮躁多疑,謀事不周,恰好形成對荊軻的鮮明反襯。

“易水送別”拉開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準備”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筆道出一場生離死別,加以蕭蕭易水,變徵歌聲,垂淚涕泣,形成一種凄驚悲愴的氛圍,使人預感到事有不測。然而作者筆鋒輕轉,“變徵之聲”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悲涼變?yōu)楸瘔眩统磷優(yōu)楦甙海x死別變?yōu)橥饠硱鳌_@慷慨悲歌的場面,千百年來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湯蹈火、義無反顧!描寫這一場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電影攝影師,運用點面結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將全景鏡頭(“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鏡頭(“既祖,取道”)、全景鏡頭(“士皆垂淚涕泣”)、特定鏡頭(“就車而去,終已不顧”)交錯次第展開,將一瞬間同時發(fā)生的各種現(xiàn)象交織起來寫,真是匠心獨運。

四、布置作業(yè)。(2分鐘)

1、熟讀全文;

2、整理本課所學文言知識。

高中的語文公開課優(yōu)秀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

2.通過評點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

3.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理解作者關于生死價值的闡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鴻門宴”上,項羽因為害怕?lián)敗安涣x”之名,終于讓劉邦得以脫逃,縱虎歸山,鑄成大錯。其實項羽真正注重的不過是一個“名”,他企圖“名正言順”的爬上帝王的寶座。其人雖不可一概抹殺,其“義”卻不足為訓。

在我國歷,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們舍生取義,前仆后繼,或藐視權貴,或為國為民,不務虛名,不圖私利,他們跟項羽有著很大不同!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張溥的《五人墓碑記》,文中記述了顏佩韋等五人的“蹈死不顧”,會幫助我們“明死生之大”,加深對“義”的認識與理解。

(二)檢查引導

1.指名朗讀課文,口頭復述課文主要內容。

2.簡要提供課文有關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學生預習時提供)。

(1)五義士

顏佩韋(商人,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楊念如(閶門外鬻衣)、沉揚(牙儈)、馬杰(練武玩棒)、周文元(周順昌的轎夫)。顏佩韋等人過去互不相識,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順昌也毫無交往,在周順昌被捕時,他們完全是出于義憤才自發(fā)參加斗爭的。五人被捕后,對自己的作為,理直氣壯,毫不隱諱。天啟六年七月中,蘇州城里布滿警衛(wèi),戒備森嚴,就在閶門外吊橋上,五義士大罵魏忠賢和毛一鷺,從容就義。臨刑時,幾萬市民含淚同五人訣別。

(2)周順昌

(1584~1626),字景文,號蓼(l))洲,蘇州吳縣人。萬歷進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選員外郎。為人正直、清廉,疾惡如仇,對民間疾苦多所關注,后辭官還鄉(xiāng)。原應天巡撫周起元被罷官時,周順昌指斥魏閹并為之送行。天啟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過蘇州,周順昌與他“周旋累日”,還把女兒許配魏大中的孫子。魏忠賢獲悉此事后指使東廠特務羅織罪名,借機陷害。天啟六年三月,周順昌被逮到北京,在獄中受盡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獄中,年四十三歲。到崇禎元年才得以昭雪,贈太常卿,謚忠介。(詳見人教社《中語參》高中第二冊)

(3)張溥與復社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明末太倉(現(xiàn)江蘇省太倉縣人)。崇禎四年進士,“復社”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袖。復社成立于熹宗天啟末年,是和閹黨斗爭的東林黨的繼續(xù),他們自認為東林黨的繼起者。復社是文社,但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能與政治斗爭相結合,在歷是很少有的現(xiàn)象。

3.補充介紹作者

張溥自幼勤學,所讀之書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書齋曰“七錄齋”(其專集之名即來源于此)。18歲那年,魏忠賢閹黨開始專政,政治更加黑暗,東林黨人受到殘酷鎮(zhèn)壓。本文作于魏忠賢“投繯道路”(1627年冬)之后,當是崇禎元年(1628年),其時他26歲。

4.學生口述蘇州市民_經過。(略)。

(三)誦讀第1段

步驟:

齊讀一遍后,學生提出難詞難句,解答后再齊讀一遍,然后進行評點。評點方式有三:①學生用鉛筆在課本上評點,教師巡視中發(fā)現(xiàn)好的評點,向全班推薦;②教師提問,學生答問,再加以概括,使之成為評語;③教師作補充。評點后練習背誦并作檢查。(以下各段同此)

評點: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為第3段敘事張本),激于義而死焉者也(為第4~6段議論張本;“義”,全篇綱領)。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首提“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溃闯洪帍U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點墓碑)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用感嘆結住敘事,為下文蓄勢。)

寫法指要:

作墓碑記,故先敘墓之由來;況此墓來得不尋常,尤非先說不可。此段純屬敘事,用一個“盛”字作結,卻將作者胸中議論托出,何等筆力!

(四)誦讀第2段

評點: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極言為時之短。這是引導句,為的是引出下面的議論)。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一比,與常人比)?獨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寫法指要:

此段不接著敘五人之死的經過,卻就建墓事生發(fā)議論,以常人與五人對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為結尾張本。由此再進一步展開,真可謂“出奇制勝”。(略釋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內容大多可以化為啟發(fā)提問,不是由教師說出。(下同)

(五)誦讀第3段

評點: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猶記”統(tǒng)領本段敘事。“周公之被逮”承開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周公義者,吳民亦義者,“義”是一段敘事主旨),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須對照下文“矯詔紛出”,義勇如見)。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此處點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寫法指要:

本段敘蘇州市民反閹黨斗爭始末,而以“激于義”三字為統(tǒng)帥,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蓋為下文蓄勢。

(六)誦讀第4段

評點: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而死(非“激于義”,何能如此!“然”,帶出一層新意)。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二提“賢士大夫”)發(fā)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再次照應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寫法指要:

將五人當刑時的表現(xiàn)作為一個獨立層次來寫,進一步突出了“激于義而死”一語。以上兩段皆敘事,承首段而來。

(七)誦讀第5段

評點: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議論)!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二比——與縉紳易志者比。用疑問句式表出:上句用“歟”,下句用“哉”,褒貶之意昭然若揭。二問中重在第二問,下文即回答)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之死關系到當時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正義已伸張),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解釋:

“非常之謀”,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上(熹宗)不豫(病危)時,魏忠賢張(囂張)甚,中外危懼。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懷宗)入,諭以當為堯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宮(皇后,熹宗之后)為托,及委用忠賢語。信王出,上崩。忠賢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時群臣無得見王者,王秉燭獨坐。或曰,忠賢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時未可,止之。”

寫法指要:

本段只論述五人之死在當時政治斗爭中的意義,仍是在“義”字上做文章,這是為下段更深一層的議論作鋪墊。

(八)誦讀第6、7段

評點: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暗指魏黨),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兩種作法,一般丑態(tài)),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與。“高爵顯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雖死猶生,何等榮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勢振宕。四比——設想之比,以五人“盡其天年”與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非經魏閹之亂,不能作此悲壯語)?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記緣由點明全篇主旨)。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上文兩次提到“賢士大夫”,此處再結一句,以示其“買脰”、“墓葬”之功不可滅)。

解釋:

①“為人記”,替它寫了這篇墓碑記。“記”,不是記述,而是指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闡明死的重大意義。“死生”,偏義復詞,偏“死”,“生”無義。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語出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有”,同“或”,或許。作者用的是委婉說法,使行文有波瀾。

寫法指要:

前段說五人之死在政治斗爭中的重大意義,本段更進一層說五人激于義而死,死有重于泰山,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講究,連用四個長句,氣勢磅礴,波瀾橫生,如長江之水,一瀉千里,勢不可擋。用的是“卒章顯志”舊法,卻又有其創(chuàng)新之處,讀后使人胸襟開闊。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九)齊背全文

高中的語文公開課優(yōu)秀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細節(jié)和場面,借平淡的生活瑣事,表達真摯感情的方法。

2.體會本文筆墨清淡而情意纏綿動人的特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著重了解文中所抒發(fā)的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對人事滄桑的感慨。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題解與作家作品

要求學生看注解①,教師補充:《項脊軒志》是散文家歸有光的代表作。項脊軒,書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個只有一丈見方的斗室。為什么給書齋取這樣一個名字呢?據(jù)說有雙重意思:一是說它窄小,如在頸脊之間;一是因作者遠祖歸道隆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有紀念意義。

歸有光自幼苦讀,九歲能屬文,但仕途不利,35歲才中舉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會試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學。他的學生很多,稱他為“震川先生”。到60歲才中進士,授縣令職。

歸有光雖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覽群書,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司馬遷和歐陽修的影響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筆墨,描寫生活中常常接觸的事物,以及家人、親友之間的一些瑣碎事情,隨筆點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強。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項脊軒志》,就是屬于這種性質的抒情散文。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正音。

補充注音:

2.補充注釋:

(1)不能得日:得到陽光。

(2)萬籟有聲:一切聲音都聽得到。

(3)日過午已昏:屋里光線昏暗。

(4)庭階寂寂:少有人跡。

(5)庭中通南北為一:整體。

(6)凡再變矣:凡,總共;再:兩次。

(7)相為應答: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學生借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教師串行答疑,對共性問題課堂上加以講解。

三、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課后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訂正課后練習二、三。

2.請學生朗讀課文,為背誦做準備。

二、講讀課文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

提問:文章開頭,作者是怎樣具體地寫他的書齋項脊軒的小、舊、破、漏而又陰暗的?

明確:①寫項脊軒的小:舊稱“閣子”,“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納;②接著寫舊:直接點明是“百年老屋”;③寫破漏:“塵泥滲確,雨澤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則又見其小;④寫陰暗;“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教師點撥:這樣寫,形象而具體,能給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別是“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一句,尤為生動。屋頂上東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動書桌,看來看去沒有可以安放的地方,顯得有點狼狽。

提問:作者對這樣的書齋,是懷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呢?

明確:作者并沒有嫌棄它,鄙薄它,相反,對它卻懷有深摯的眷戀之情。

教師點撥:開頭這樣寫,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跟下面寫修葺后的項脊軒形成鮮明的對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書齋,頗有情趣,十分可愛,確是個讀書的好地方,以便進一步表現(xiàn)出作者對它的喜愛。

提問:經過修葺后的項脊軒變得怎樣了?

明確:變得不漏、不暗了。辟,開。垣墻__,在院子周圍筑起了墻。庭院里又種植了蘭、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欄桅,“亦遂增勝”,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問:在這樣環(huán)境里讀書,你覺得如何?(問題提出后并不要求學生回答,而讓大家反復朗讀下面幾句來加深體會。這幾句是:“借書滿架,僵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讀后由教師講解。)

“借書滿架”,足見軒中人的好學,書未必真的都是借來的。“偃仰嘯歌”,見課文注釋、,這是就字面意思解釋。其實這是極寫讀書之樂,只有當讀書有所得的時候,才會高興得這個樣子。至于作者為什么一會兒又“靜靜地獨自端坐著”呢?顯然又是在進一步考慮書中的問題,有更大收獲。

提問:“萬籟有聲”是什么意思?

明確:指自然界發(fā)出的一切聲響都能聽到。籟,孔穴里發(fā)出的聲音,也泛指聲音。

再問:是寫環(huán)境幽靜還是寫喧囂?

明確:寫幽靜。

進一步問:“萬籟有聲”與“萬籟俱寂”哪一個更幽靜?(這個問題提出后估計課堂氣氛可能比較活躍,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爭辯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師歸納講解。)

“萬籟有聲”是寫作者凝神專思時書齋里靜得連最細微的聲音也能聽到。以有聲寫無聲,這與“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以有聲反襯“靜”字。而這種靜是有靈氣的“幽靜”,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謂“此時有聲勝無聲”啊。

下文寫白天書齋的幽靜,用小鳥啄食來點染:到了夜晚,書齋的景物、境界則更幽美。更靜謐。寫明月,用“半墻”來烘托;寫桂樹,以“斑駁”的倩影來描摹;接著,由靜而動,寫清風徐徐吹拂,用“影動”來襯托,又以“珊珊”(課文注為“美好的樣子”,有的書上解作“形容樹影晃動時輕盈、舒緩的樣子”)之語來渲染,既描繪出桂樹的搖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靜、閑適。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畫面!(講讀至此,讓學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讀課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為止。最后集體背誦一遍。)

三、小結:

這一段是課文的第一部分,寫可喜事,記項脊軒內外的景物,著意寫自己在軒中讀書怡然自樂的情景。作者對項脊軒這種深摯的眷戀之情,是貫穿全篇的一條感情線索。這段寫喜悅的心情,恰與下文寫可悲的事相映照。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講讀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提問:“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這一句從文章的結構上說起什么作用?

明確:由喜而悲,轉為懷舊。這句從文章結構上說,承上啟下,接榫自然。

2.學生默讀課文第3段,劃分層次并概括層意。

明確:共分三層,第一層從“先是……”至“……凡再變矣。”先泛寫項脊軒外的變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層從“家有老姬……”到“……語未畢,余泣,姬亦泣。”寫軒內,回憶母親遺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層從“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到這一段末,繼寫軒內,回憶祖母遺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一層

提問:作者抓住了哪幾個富于特征性的細節(jié),寫舊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的?

明確:寫了“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教師講解:寫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總共也不過用了13個字,寥寥幾筆,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產生的那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和盤托出了。凡,總共;再變,變了兩次。

4.分析第二層

(1)指名學生朗讀

(2)教師講解:作者幼年喪母,有些兒時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媽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實,親切而感人。特別是寫到母親關懷兒女,叩門問寒問暖,“兒寒乎?欲食乎?”情意纏綿,感人至深。雖僅一言半語,卻純是慈母心腸。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動人的生活畫面啊!

5.分析第三層

(1)找兩名同學朗讀(一名同學讀“大母”的話;另一名同學讀其他內容)

(2)教師講解:束發(fā),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時。古人在兒童時代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上。吾兒,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寫這個細節(jié),巧妙地寫了三個動人的場面。先是敘述祖母來到軒中只寫了一句話,語氣親切而風趣,既表愛憐,又隱含著夸譽,表現(xiàn)了慈愛的長者對小輩的疼愛。次寫祖母關門而去,哺哺自語,話中有些許憂慮,但更多的是相信,對孫子的功成名就充滿著希望。這話沒有當著孫子的面講,更見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誠。接著寫祖母“持一象笏至”,進一步表露了她對小輩的期望和鼓勵。平平常常的幾個場面,平平常常的幾句說話,平平常常的幾個個動作,就把老祖母對孫兒極其疼愛、關懷的感情,寫得淋漓盡致。足見作者攝取生活細節(jié)功力之深。這一段末一句“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既是對回憶祖母遺事而言,也是對上一層回憶母親遺事而說,結構謹嚴,感情真摯。

6.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4段。

讀后簡述:這一段記述一些瑣事,寫作者為項脊軒能長時期維持原狀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5、6段(即最后兩節(jié))。

讀后講解:十幾年后作者又補記了這一段,懷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問:在寫法上與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確:因為都是懷舊,所以情調和諧。懷念亡妻,同樣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來寫。例如,“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等等。

接著問:請再想一想,寫法上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確:可寫之事很多,但只寫與項脊軒有關的事情,可見選材之嚴,取材之精。“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更是生動,一種天真無邪的情態(tài),躍然紙上。

繼續(xù)講解:文中沒有“相親相愛”或“相敬如賓”之類字眼,而伉麗深情自見。這種寫法,是以當年小夫妻在軒內唱和相隨的歡樂來襯托今日喪偶的悲哀。補寫的這一段,就文意看,寫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瀾,轉而寫庭中一棵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使文章的余韻悠然不盡。亭亭,高高聳立的樣子。蓋,傘。

提問:寫感情,可以明寫,也可以暗寫。試聯(lián)系上文舉例說明。

明確:明寫,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愛”,第2段末的“令人長號不自禁”等;暗寫,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茲”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蓋矣”等。暗寫的好處是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繼續(xù)講解:這個結尾,是畫龍點睛之筆,睹物思人,抒發(fā)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讀者回味不盡,對項脊軒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體朗讀課文第2、3、4、5、6段。

小結:以上6段是第二部分,寫可悲事,著重回憶母親、祖母和妻子的遺事,繪形繪聲,頗能打動讀者之心。

三、課文總結:

在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過對項脊軒前后變化的記述,寫出了對于它的親切感情,也寫出了對于親人的深沉懷念。作者對自己的書齋項脊軒的無限眷戀的感情,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無論寫景、敘事或抒情,看來似乎信手拈來,散漫無章,但實際上都與項脊軒息息相關,由狀物而懷人而抒情,三者融為一體,做到了形散神不散,這是本篇組織材料、安排結構的一大特點。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過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jié),曲盡其妙。作者用家常語敘家常事而情意纏綿動人,尤其善于用簡樸生動的人物對話、口語,盡傳人物的神情、儀態(tài)。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題一。

2.背誦全文。

高中的語文公開課優(yōu)秀教案4

《荷塘月色》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的有關資料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賞析本文的畫面美、語言美、情調美,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

3.體會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

4.欣賞本文的語言風格。

重難點

1.把握寫作脈絡,體會作者內心情感;

2.賞析文中的畫面美;

3.學習本文樸實清新的語言風格。

教學用具 錄音機朗讀帶多媒體

課型誦讀鑒賞課

課時1

教學流程

導語

月,引人無限的遐思。古往今來,月成了情感的載體。月下漫步,情思無限,人生的萬千思緒紛涌而來,也會緩緩散去。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個靜謐的月夜,獨自一人來到清華園的荷塘。靜望明月,細嗅荷香,沉浸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課題:荷塘月色

知識積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國現(xiàn)代散文家。是位有骨氣的文人,1948年8月,因貧得病逝,寧愿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氣概。”(毛澤東評)

2.創(chuàng)作背景

作于1927年,當時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找不到出路,一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面對現(xiàn)實的黑暗,卻又無法安心于這種“超然”。

整體感知

聽錄音,感知大意,理清線索。

1、路線: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靜尋靜得靜失靜

分析:

開頭不寧靜,文中貫穿著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愁緒難消中又向往著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現(xiàn)實:不寧靜。

文本賞析

(多媒體展示相關畫面,形象直觀,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

一、閱讀第一段,思考: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怎么理解?(引導學生結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線索來分析。)

明確: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對現(xiàn)實的不滿;

2、對個人和國家前途的憂慮;

3、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讀,體會本段的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

作者向我們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靜謐、美好、朦朧之美。由荷葉到荷花,接著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寫出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特別是比喻手法的運用,帶領學生重點分析。

示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化嗅覺為聽覺,把荷香和歌聲聯(lián)系在一起,取其若有若無的相似點,可謂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讀,其他學生體會荷塘中月色的特點。(生回答,師總結歸納)

明確:動詞“瀉”寫出了月光的鮮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實感,“浮”的運用寫出了月下荷花縹緲輕柔的姿容,“籠”寫出了月光的朦朧輕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層層淡淡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處。

本段從不同角度,描寫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齊讀,思考:荷塘四周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楊柳、煙霧、燈光,陰暗、低沉。水里的蛙聲和樹上的蟬聲,反襯出作者內心的失落和淡淡的憂愁。

五、朗讀《采蓮賦》《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師點撥、歸納)

明確:

荷塘的美景引動作者內心的鄉(xiāng)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發(fā)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探究延伸

這是一篇散文佳作,寫出了一位知識分子當時內心無法釋然的苦悶之情。學完本文之后,對“我”是怎么認識的?(組織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表評價)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鑒賞

本文的語言樸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滿詩意。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向我們展現(xiàn)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學生互動交流,總結文中精彩句子的特點,試做歸納、發(fā)言)

明確:

1.比喻的運用;

2.通感手法的運用;

3.疊詞的運用。

課堂小結

在我們的眼前,展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荷葉田田,荷花朵朵。明月瀉銀輝,清風送荷香。這清新、神秘、靜謐的荷塘就是作者心靈的避難所。暫時的寧靜讓作者獲得了精神升華,引發(fā)出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學們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靈去體會,以自己獨特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萬物之美。

課后作業(yè)

1.寫篇讀后感放在周記本上;

2.閱讀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思考:有人認為他用的比喻取材狹窄、陰柔,缺乏想象力,你認同嗎?為什么?

高中的語文公開課優(yōu)秀教案5

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清全文的脈絡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歸納概括文章所用材料,品味妙語佳句,從而體會到朱光潛的觀點,并能在品味語言時形成自己的看法,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3.領會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關系的主張,明確“咬文嚼字”的真實含義。

4.分析評價課文觀點,借鑒吸收課文的寫法。

5.培養(yǎng)閱讀、寫作要“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的謹嚴精神。養(yǎng)成嚴謹?shù)膶W習和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理解并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學會在平常的學習中“咬文嚼字”。

【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隨筆,同時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議論文。他告訴人們無論閱讀或寫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勵,追求藝術的完美。在教學過程中,應一方面抓住議論文的特點,了解作者觀點,理清論證思路;一方面引導學生培養(yǎng)咬文嚼字的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因此,教學設計在分析論證思路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將這種思維習慣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誦讀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歇后語:口吃報紙|書架上的老鼠--咬文嚼字

燈謎:書蟲|啃書|秀才會餐--咬文嚼字

故事導入:

1930年5月,閻錫山、馮玉祥結成反蔣聯(lián)盟,發(fā)動了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zhàn)。閻錫山和馮玉祥的兩支部隊預定在豫、晉交界處的沁陽會師,以求一舉聚殲河南的蔣軍。可是,由于馮玉祥的參謀在擬制命令時,誤將“沁陽”寫成了“泌陽”,這場戰(zhàn)爭就沒能在原計劃的河南省的“沁陽”境地開戰(zhàn),而是弄到了河南省的“泌(bì)陽”。沁陽在河南的西北部,即黃河以北,而泌陽則在河南的西南部,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結果,馮玉祥的部隊誤入泌陽,殆誤了聚殲蔣軍的有利時機,使馮閻聯(lián)軍處處被動,最終導致了這場戰(zhàn)爭的失敗。后人就戲稱這場中原混戰(zhàn)是“敗在一撇上的戰(zhàn)爭”。若不是多了這一撇,或許中國歷史的部分章節(jié)就要改寫了。

可見這一字之差就可以使你所想要表達的內容相差萬里,所以,我們在日常的學習中就一定要養(yǎng)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態(tài)度,在寫作的時候細細錘煉,朱光潛先生就把這種錘煉稱為“咬文嚼字”。

解題:

那“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呢?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推敲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意思:

形容過分斟酌、推敲字句,現(xiàn)在多用來諷刺死摳字句、不領會文章精神實質的人,有時候也用于諷刺當眾講話愛賣弄自己學識的人。

作家作品: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四川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教授、教務長。畢生從事美學教學和研究,是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書簡》、《西方美學史》(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等。

走進課文:

(一)請同學們用五分鐘的時間自行瀏覽文章,思考并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解說咬文嚼字的呢?用文中語句回答(第三段)。

“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感情。”

這就是說,作者在這里貶詞褒用,賦予這個成語新的意義,認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謹言精神。

2、文章的觀點性語段是第幾段?作者主要的觀點是什么?(第八段)

(1)應該有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言精神;

(2)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注:本文的基本觀點在第三段也有(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3、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彼此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一5),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效果,強調咬文嚼字的實質是思想和感情的調整。

郭沫若改臺詞(句式改變)

王若虛改句(字數(shù)增減)

韓昌黎改詩(字眼不同)

第二部分(6一7),正反說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善用字義聯(lián)想(《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

誤用字義聯(lián)想(“套板反應”)

第三部分(8),是文章的小結部分,點名了文章的主旨。(點明咬文嚼字的目的,對文學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關系:可以看出第一部分講的是什么是咬文嚼字,第二部分寫怎樣才能做到咬文嚼字,第三部分寫咬文嚼字的目的,三者之間有嚴密的邏輯順序。

(第二種分法分四個部分: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寫“煉”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文字的改動關系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寫文學寫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聯(lián)想意義。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總結全文,提倡人們在創(chuàng)作和欣賞中咬文嚼字。)

(二)分析第一部分(1一5):

(1)找出其中所舉的例子并思考這些例子說明什么道理。

郭沫若改臺詞:

“你是沒骨氣的文人!你這沒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你是”與“你這”雖然只改變了一個字,但句式已經發(fā)生變化。前為判斷,后為感嘆。從后面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在特定的語境中“你這……”會帶有極端憎惡的語氣,大半表示深惡痛絕,表現(xiàn)著強烈的情感,一般用在罵人的時候,不適合用在贊美的情景中。和“有”性質完全不同,“有”在這里表示陳述,沒有情感的變化。

啟示:由此例看來,我們一定要慎用字詞,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八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這個例子說明連郭沫若這樣的大家用好一個字也要頗費周折,甚至有些地方用得不妥,可見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我們在閱讀和寫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仔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嚴謹態(tài)度和治學精神。

王若虛改《史記》: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翻譯:李廣出外打獵,看見草中的石頭,以為是虎就射去,箭頭沒入石中,近看原來是石頭。于是又重射,卻再不能射進石頭里了。要注意重點詞語“以為”:把……當做;“因”:于是;“終”:終究。)

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王若虛把“三石”去掉,簡潔多了,但卻比原文少了韻味。“見草中石,以為虎”并不是“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fā)現(xiàn)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了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了。

由此例可見,文章并不是字數(shù)越少越好,當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文章字數(shù)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的好壞,主要是意味、表達效果,而不在繁簡。所以用簡用繁,需要我們斟酌。(八字:字數(shù)不同,意味不同)

韓愈、賈島“推敲”:

《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推敲”兩字還有這樣的故事: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又想用“敲”字(來替換“推”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xù))吟誦,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看到的人感到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一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jié),都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于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因為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沒有閂,也不能莽撞推門,敲門表示你是一個懂得禮貌的人;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兩人于是并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互相舍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成為了普通人之間的交往。

韓愈代替賈島定“敲”字,歷來傳為美談。“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抓住了萬籟俱寂中,老僧(或許正是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這一轉瞬即逝的現(xiàn)象,來刻畫環(huán)境之幽靜,以鬧襯靜。有了敲門的動作和聲響更顯出四野的靜謐荒寂,不露痕跡的切中了題目中的“幽居”二字。而“推”字“自掩自推”的“冷寂”,不僅讓“鳥宿池邊宿”顯得無理,意蘊也淺的多。

作者不盲從,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認為“推”字寫的是獨自步月歸寺的冷寂場合,而“敲”寫的是月夜訪友的熱鬧場合。“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而“敲”就顯得他拘禮些。所以選“推”還是“敲”重要的是“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和全詩調和的”。

由此可見,文章中字眼不同,意境也就不同,我們錘煉文字不能光從字面上著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達的感情。

(“敲”: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剝啄有聲,打破岑寂,平添攪擾。“推”:自掩自推,獨往獨來,自有一副胸襟氣度;冷寂,無聲。)(八字: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2)作者舉以上三個例子是為了說明什么?我們?yōu)槭裁匆慕雷?找出文中的原話來回答。

以上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著密切的關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這就是我們無論閱讀還是寫作時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嚴謹。

(三)拓展訓練:煉字

(1)為下面的詩句添加動詞突出特征:學生先說出答案及原因,老師再來講解。

輕風()細柳,淡月()梅花。

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蘇軾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黃庭堅

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明確:“輕風”徐徐,若有若無,使“細柳”動態(tài)不顯,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態(tài),與“輕”、“細”相宜,和諧自然。“扶”字又把風人格化了,給人一種柔美之感。

既然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沒有白天那么顯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這樣,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營造了一種濃濃的意境。

(2)你認為填入哪個字能準確地體現(xiàn)詩題中的“早”字?(數(shù)、一),說明原因。

早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fā)望春臺。

明確:“一”

梅花開于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從而傳達出準確的詩意。

詩人鄭谷把齊己詩中的“數(shù)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深為嘆服,便拜鄭谷為“一字師”。

第二課時

故事導入: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飯。甲說:“吃在中國。”乙說:“在中國吃。”丙則長嘆曰:“在吃中國。”

體會這三個人所說的話的不同意味。(學生討論)

明確:“吃在中國”說的是:食文化在中國。“在中國吃”意思是:想吃美食,到中國去!“在吃中國”是動賓短語,作家感嘆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揮霍國家財富,吃窮了中國,針砭深刻!可見短語變序,就產生了不同的含義。這就是我們要“咬文嚼字”的原因。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該怎樣“咬文嚼字”。

進入課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6、7)

(1)請同學們看看6、7兩段寫了什么內容?用其中的關鍵句來回答。(2)請同學們找出6、7兩段里面所舉的例子。

第6段:

“煙”字的直指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

直指意義--燃燒體冒煙

聯(lián)想意義--燃燒彈、鴉片煙榻、廟里焚香、一川煙草、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

《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

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兩句詩回答問題:

A:詩中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

夜晚,月影朦朧,山間泉水旁

B:詩中人物所進行的活動:

品茶,賞月

C:詩中表達詩人什么的情趣?

獨處清凈,安享自然,怡然自樂。

D:用的修辭手法?

比喻,對偶

明確:說明善于運用聯(lián)想意義,會使文章更加豐富、有蘊藉。

(聯(lián)想的意義比直指的意義更意蘊豐富,更適合文學的語言。“天上小團月”其實就是“小龍團”茶,蘇軾善用字的聯(lián)想意義,把“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覺連起來。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兩句詩想象當時那種場景:夜晚,月影朦朧,在山間泉水旁,詩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賞月,怡然自樂。如果直接寫“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就顯得很平庸,不會有這樣的想象。)

第7段:

請同學們思考什么是套板反應?有什么弊端?

明確:套板反應是運用詞的聯(lián)想意義時,看到一事物立即聯(lián)想到一些套語濫調,并毫不斟酌的使用它們,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文中有)

前面對“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引用了一系列的例子:

王嬙、西施--“柳腰桃面”

才子都是--學富五車(形容讀書很多,學問淵博。)、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采)

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

敘別離--柳岸灞橋(灞橋:橋名,本作霸橋,在長安東,漢代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做買賣都有--端木(即子貢,孔子的弟子。他“能言善辯,善經商,家累千金”。)遺風用鉛字排印書籍──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殺青(古人著書寫在竹簡上,為了便于書寫和防蟲蛀,先把青竹簡用活烤干叫殺青。后來泛指寫定著作。)

(聯(lián)想意義如果進入習慣,就會讓你只想起一些套語濫調,而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最后就會形成“套板反應”,與藝術無緣。套板反應的弊病在于它束縛了語言的判斷,也束縛了思想情感的鮮活表現(xiàn),是文學創(chuàng)新的仇敵,是一切文學向前發(fā)展的障礙,就讀者來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

所以我們不能進入套板反應,要養(yǎng)成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的謹言精神,要“唯陳言之務去”:讓語言跟著思想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

(二)分析第三部分(8)

1、什么是“咬文嚼字”?為什么要咬文嚼字?怎樣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1)咬文嚼字就是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態(tài)度。

(2)因為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所以要咬文嚼字。

(3)咬文嚼字要有嚴謹?shù)膽B(tài)度,刻苦自勵,留心玩索;推陳出新。

(4)目的是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原文: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主旨句。)

(三)主題:

本文標題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義來講,咬文嚼字含有貶義,說的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即過于斟酌字句,或說死摳字眼兒而不顧及精神實質的現(xiàn)象。作者在這里是貶詞褒用,借以說明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閱讀方面“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闡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四)能力提升

請同學們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當?shù)脑~語并說明為什么。

牙買加百米飛人博爾特以9秒58這一令人___的速度在人類追求百米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成為了歷第一位三次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紀錄的巨星。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總結:驕傲;自豪;令人嘆服;快的讓你不敢相信,以致頭暈眼花。

大家填寫詞是什么?

明確:“眩暈”

總結:眩暈,簡單的兩個字,你們想到了么?想到的東西要向有創(chuàng)意,前提是要腦子里要有東西,有東西可想,如果腦子里空空如也,連陳詞濫調都想不起來,還提什么創(chuàng)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多讀書,多積累,讀書的時候遇到好的句子,又價值的東西,都記在本子里,有空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背下來,要用的時候也可以信手拈來啊。同時要從實際出發(fā),多觀察留心身邊的事物,生活之樹是常青的,一棵樹上沒有兩片葉子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真正認識事物的特點,語言也就新了。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的不能懶,不能粗心,文學是艱苦的事,要刻苦自勵。也希望大家再以后的寫作中能有這樣一種勤奮的態(tài)度。

(五)拓展探究

對比《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兩文,找出《不求甚解》的中心論點,談談兩文主旨是否矛盾。

中心論點:讀書要把握住精神實質,不要死摳字句,求其表面。

是否矛盾: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強調創(chuàng)作要反復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強調讀書要把握精神實質,不要囿于表面現(xiàn)象。前者側重寫,后者側重讀。同時,即使都是讀書或都是寫作過程,精益求精、反復修正和把握精神實質、不拘表面這兩點要求也要同時具備,兩者相輔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談學習的態(tài)度,“不求甚解”是談學習的方法,兩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528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锡市| 五常市| 开江县| 教育| 都匀市| 巴东县| 界首市| 博湖县| 来安县| 金堂县| 商南县| 丰宁| 商城县| 祥云县| 长宁县| 兴安县| 城口县| 华坪县| 栖霞市| 昌邑市| 望都县| 江川县| 随州市| 遂川县| 镇沅| 清丰县| 枣强县| 马山县| 余姚市| 宜良县| 华安县| 新宾| 义马市| 美姑县| 柳林县| 溧阳市| 长葛市| 济源市| 云浮市| 施甸县| 康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