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數學課堂教案
高中數學學習中,主要是形成數學思維能力,能夠對數學知識產生感性認知,以此有效突破數學學習障礙,獲得理想的數學成績。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高中數學課堂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高中數學課堂教案1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排列的意義。能利用樹形圖寫出簡單問題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數的意義,能根據具體的問題,寫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會分析與數字有關的排列問題,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排列的定義、排列數并運用這個公式去解決有關排列數的應用問題。
難點是解有關排列的應用題。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復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兩個基本原理,請大家完成以下兩題的練習(用投影儀出示):
1.書架上層放著50本不同的社會科學書,下層放著40本不同的自然科學的書.
(1)從中任取1本,有多少種取法?
(2)從中任取社會科學書與自然科學書各1本,有多少種不同的取法?
2.某農場為了考察三個外地優良品種A,B,C,計劃在甲、乙、丙、丁、戊共五種類型的土地上分別進行引種試驗,問共需安排多少個試驗小區?
找一同學談解答并說明怎樣思考的的過程
第1(1)小題從書架上任取1本書,有兩類辦法,第一類辦法是從上層取社會科學書,可以從50本中任取1本,有50種方法;第二類辦法是從下層取自然科學書,可以從40本中任取1本,有40種方法.根據加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種數是50+40=90.第(2)小題從書架上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書各1本(共取出2本),可以分兩個步驟完成:第一步取一本社會科學書,第二步取一本自然科學書,根據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種數是: 50×40=2000.
第2題說,共有A,B,C三個優良品種,而每個品種在甲類型土地上實驗有三個小區,在乙類型的土地上有三個小區……所以共需3×5=15個實驗小區.
二、 講授新課
學習了兩個基本原理之后,現在我們繼續學習排列問題,這是我們本節討論的重點.先從實例入手:
1.北京、上海、廣州三個民航站之間的直達航線,需要準備多少種不同飛機票?
由學生設計好方案并回答.
(1)用加法原理設計方案.
首先確定起點站,如果北京是起點站,終點站是上海或廣州,需要制2種飛機票,若起點站是上海,終點站是北京或廣州,又需制2種飛機票;若起點站是廣州,終點站是北京或上海,又需要2種飛機票,共需要2+2+2=6種飛機票.
(2)用乘法原理設計方案.
首先確定起點站,在三個站中,任選一個站為起點站,有3種方法.即北京、上海、廣泛任意一個城市為起點站,當選定起點站后,再確定終點站,由于已經選了起點站,終點站只能在其余兩個站去選.那么,根據乘法原理,在三個民航站中,每次取兩個,按起點站在前、終點站在后的順序排列不同方法共有3×2=6種.
根據以上分析由學生(板演)寫出所有種飛機票
再看一個實例.
在航海中,船艦常以“旗語”相互聯系,即利用不同顏色的旗子發送出各種不同的信號.如有紅、黃、綠三面不同顏色的旗子,按一定順序同時升起表示一定的信號,問這樣總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種不同的信號?
找學生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想法.
事實上,紅、黃、綠三面旗子按一定順序的一個排法表示一種信號,所以不同顏色的同時升起可以表示出來的信號種數,也就是紅、黃、綠這三面旗子的所有不同順序的排法總數.
首先,先確定位置的旗子,在紅、黃、綠這三面旗子中任取一個,有3種方法;
其次,確定中間位置的旗子,當位置確定之后,中間位置的旗子只能從余下的兩面旗中去取,有2種方法.剩下那面旗子,放在最低位置.
根據乘法原理,用紅、黃、綠這三面旗子同時升起表示出所有信號種數是:3×2×1=6(種).
根據學生的分析,由另外的同學(板演)寫出三面旗子同時升起表示信號的所有情況.(包括每個位置情況)
第三個實例,讓全體學生都參加設計,把所有情況(包括每個位置情況)寫出來.
由數字1,2,3,4可以組成多少個沒有重復數字的三位數?寫出這些所有的三位數.
根據乘法原理,從四個不同的數字中,每次取出三個排成三位數的方法共有4×3×2=24(個).
請板演的學生談談怎樣想的?
第一步,先確定百位上的數字.在1,2,3,4這四個數字中任取一個,有4種取法.
第二步,確定十位上的數字.當百位上的數字確定以后,十位上的數字只能從余下的三個數字去取,有3種方法.
第三步,確定個位上的數字.當百位、十位上的數字都確定以后,個位上的數字只能從余下的兩個數字中去取,有2種方法.
根據乘法原理,所以共有4×3×2=24種.
下面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以上我們討論了三個實例,這三個問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從一些研究的對象之中取出某些研究的對象.
(2)取出的這些研究對象又做些什么?
實質上按著順序排成一排,交換不同的位置就是不同的情況.
(3)請大家看書,第×頁、第×行. 我們把被取的對象叫做雙元素,如上面問題中的民航站、旗子、數字都是元素.
上面第一個問題就是從3個不同的元素中,任取2個,然后按一定順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后來又寫出所有排法.
第二個問題,就是從3個不同元素中,取出3個,然后按一定順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排法和寫出所有排法.
第三個問題呢?
從4個不同的元素中,任取3個,然后按一定的順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并寫出所有的排法.
給出排列定義
請看課本,第×頁,第×行.一般地說,從n個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個元素(本章只研究被取出的元素各不相同的情況),按著一定的順序排成一列,叫做從n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的一個排列.
下面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按著這個定義,結合上面的問題,請同學們談談什么是相同的排列?什么是不同的排列?
從排列的定義知道,如果兩個排列相同,不僅這兩個排列的元素必須完全相同,而且排列的順序(即元素所在的位置)也必須相同.兩個條件中,只要有一個條件不符合,就是不同的排列.
如第一個問題中,北京—廣州,上海—廣州是兩個排列,第三個問題中,213與423也是兩個排列.
再如第一個問題中,北京—廣州,廣州—北京;第二個問題中,紅黃綠與紅綠黃;第三個問題中231和213雖然元素完全相同,但排列順序不同,也是兩個排列.
(2)還需要搞清楚一個問題,“一個排列”是不是一個數?
生:“一個排列”不應當是一個數,而應當指一件具體的事.如飛機票“北京—廣州”是一個排列,“紅黃綠”是一種信號,也是一個排列.如果問飛機票有多少種?能表示出多少種信號.只問種數,不用把所有情況羅列出來,才是一個數.前面提到的第三個問題,實質上也是這樣的.
三、 課堂練習
大家思考,下面的排列問題怎樣解?
有四張卡片,每張分別寫著數碼1,2,3,4.有四個空箱,分別寫著號碼1,2,3,4.把卡片放到空箱內,每箱必須并且只能放一張,而且卡片數碼與箱子號碼必須不一致,問有多少種放法?(用投影儀示出)
分析:這是從四張卡片中取出4張,分別放在四個位置上,只要交換卡片位置,就是不同的放法,是個附有條件的排列問題.
解法是:第一步把數碼卡片四張中2,3,4三張任選一個放在第1空箱.
第二步從余下的三張卡片中任選符合條件的一張放在第2空箱.
第三步從余下的兩張卡片中任選符合條件的一張放在第3空箱.
第四步把最后符合條件的一張放在第四空箱.具體排法,用下面圖表表示:
所以,共有9種放法.
四、作業
課本:P232練習1,2,3,4,5,6,7.
人教版高中數學課堂教案2
一、教學目標
學生經歷用集合間的關系及運算類比得出事件間的關系及運算的教學過程,正確理解事件的包含關系,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以及互斥事件、對立事件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幾個基本性質,會運用它們處理教材中的例、習題,進一步體會類比思想,提升理解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事件的關系及運算,概率的幾個基本性質。
難點:事件的關系及概率運算,類比思想的滲透。
三、教學輔助
骰子、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1.問題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隨機事件的頻率與概率的意義,得知每天發生的事情具有隨機性,難預測,比如今天我剛到數學組辦公室,一位學生問了一題:已知集合是擲一顆骰子,出現向上的點數為 ,集合 是擲一顆骰子,出現向上的點數為奇數,試判斷它們間的關系。你們愿意解答嗎?有什么啟示呢?
學生解答后,把集合改為事件,事件 出現向上的點數為 ,事件 出現向上的點數為奇數并寫出擲一顆骰子的其他事件。我們的啟示:類比集合的關系及運算研究事件的關系及運算,引出課題。
2.引導探究,發現概念與性質
先讓學生類比得出一些關系及運算并相互交流,再觀看多媒體課件內容(教材的重點內容),加深對事件的關系及運算的理解,師生形成的共識如下:
2.1事件的關系及運算
2.1.1包含關系
一般地,對于事件 與事件 ,如果事件 發生,則事件 一定發生,這時稱事件 包含事件 (或事件 包含于事件 ),記作 (或 )。不可能事件記為 ,任何事件都包含不可能事件, 。
2.1.2相等關系
如果事件 發生,那么事件 一定發生,反過來也對,這時,我們說這兩個事件相等,記作 。
2.1.3并事件
若某事件發生當且僅當事件 發生或事件 發生,則稱此事件為事件 與事件 的并事件(或和事件),記作 (或 )。
2.1.4交事件
若某事件發生當且僅當事件 發生且事件 發生,則稱此事件為事件 與事件 的交事件(或積事件),記作 (或 )。
2.1.5互斥事件
若 為不可能事件( ),那么稱事件 與事件 互斥。其含義是:事件 與事件 在任何一次試驗中不會同時發生。
2.1.6對立事件
若 為不可能事件, 為必然事件,那么稱事件 與事件 互為對立事件。其含義是:事件 與事件在任何一次試驗中有且僅有一個發生。
2.2概率的幾個基本性質
2.2.1 范圍
必然事件的概率是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為 。
2.2.2概率的加法法則
如果事件 與事件 互斥,則 。互斥加法則。
2.2.3概率的減法法則
如果事件 與事件 對立,則 ,即 , 。對立減法則。
3.在應用中加深理解
例1 從裝有 個紅球和 個白球的口袋任取 個球,那么以下選項中的個事件是互斥但不對立事件的是 ( )
“至少有一個紅球”與“都是紅球” “至少有一個白球”與“至少有一個紅球”
“恰有一個白球”與“恰有兩個紅球” “至少有一個白球”與“都是紅球”
例2 如果從不包括大小王的 張撲克牌中隨機抽取一張,那么取到紅心(事件 )的概率是 ,取到方片(事件 )的概率是 ,問:
(1)取到紅色牌(事件 )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 )的概率是多少?
師生共同處理,重思路剖析及輻射。
練習
教材第 面練習 。
4.歸納小結,反思提升
介紹事件的關系與運算,概率的幾個基本性質的理解及簡單應用,滲透類比思想。
5.作業
教材第 面練習 。
五、板書設計
3.1.3概率的基本性質
1.引例 3.概率的基本性質 4.小結
2.事件的關系與運算 例題 練習
六、教學反思
部分學生對“任何事件都包含不可能事件, ”不理解,并舉例 擲一顆骰子,出現向上點數為 , 擲一枚硬幣,出現正面向上 。
人教版高中數學課堂教案3
教學目標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項公式,并能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問題.
(1)正確理解的定義,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確一個數列是的限定條件,能根據定義判斷一個數列是,了解等比中項的概念;
(2)正確認識使用的表示法,能靈活運用通項公式求的首項、公比、項數及指定的項;
(3)通過通項公式認識的性質,能解決某些實際問題.
2.通過對的研究,逐步培養學生觀察、類比、歸納、猜想等思維品質.
3.通過對概念的歸納,進一步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習慣,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是另一個簡單常見的數列,研究內容可與等差數列類比,首先歸納出的定義,導出通項公式,進而研究圖像,又給出等比中項的概念,最后是通項公式的應用.
(2)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是的定義和對通項公式的認識與應用,教學難點 在于通項公式的推導和運用.
①與等差數列一樣,也是特殊的數列,二者有許多相同的性質,但也有明顯的區別,可根據定義與通項公式得出的特性,這些是教學的重點.
②雖然在等差數列的學習中曾接觸過不完全歸納法,但對學生來說仍然不熟悉;在推導過程中,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觀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項是否成立又須補充說明,所以通項公式的推導是難點.
③對等差數列、的綜合研究離不開通項公式,因而通項公式的靈活運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教學建議
(1)建議本節課分兩課時,一節課為的概念,一節課為通項公式的應用.
(2)概念的引入,可給出幾個具體的例子,由學生概括這些數列的相同特征,從而得到的定義.也可將幾個等差數列和幾個混在一起給出,由學生將這些數列進行分類,有一種是按等差、等比來分的,由此對比地概括的定義.
(3)根據定義讓學生分析的公比不為0,以及每一項均不為0的特性,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對比等差數列的表示法,由學生歸納的各種表示法. 啟發學生用函數觀點認識通項公式,由通項公式的結構特征畫數列的圖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數列的研究經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只需把握課堂的節奏,作為一節課的組織者出現.
(6)可讓學生相互出題,解題,講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的概念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的概念,推導并掌握通項公式.
2.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類比、歸納的思想,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實事求是的精神,及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是的定義的歸納及通項公式的推導.
教學用具
投影儀,多媒體軟件,電腦.
教學方法
討論、談話法.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給出以下幾組數列,將它們分類,說出分類標準.(幻燈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 ,…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學生發表意見(可能按項與項之間的關系分為遞增數列、遞減數列、常數數列、擺動數列,也可能分為等差、等比兩類),統一一種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為有共同性質的一類數列(學生看不出③的情況也無妨,得出定義后再考察③是否為).
二、講解新課
請學生說出數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師指出實際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如變形蟲分裂問題.假設每經過一個單位時間每個變形蟲都分裂為兩個變形蟲,再假設開始有一個變形蟲,經過一個單位時間它分裂為兩個變形蟲,經過兩個單位時間就有了四個變形蟲,…,一直進行下去,記錄下每個單位時間的變形蟲個數得到了一列數 這個數列也具有前面的幾個數列的共同特性,這是我們將要研究的另一類數列——. (這里播放變形蟲分裂的多媒體軟件的第一步)
(板書)
1.的定義(板書)
根據與等差數列的名字的區別與聯系,嘗試給下定義.學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夠完美,多數情況下,有了等差數列的基礎是可以由學生概括出來的.教師寫出的定義,標注出重點詞語.
請學生指出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無數列既是等差數列又是.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③是這樣的數列,教師再追問,還有沒有其他的例子,讓學生再舉兩例.而后請學生概括這類數列的一般形式,學生可能說形如 的數列都滿足既是等差又是,讓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當 時,數列 既是等差又是,當 時,它只是等差數列,而不是.教師追問理由,引出對的認識:
2.對定義的認識(板書)
(1)的首項不為0;
(2)的每一項都不為0,即 ;
問題:一個數列各項均不為0是這個數列為的什么條件?
(3)公比不為0.
用數學式子表示的定義.
是 ①.在這個式子的寫法上可能會有一些爭議,如寫成 ,可讓學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來再問,能否改寫為 是 ?為什么不能?
式子 給出了數列第 項與第 項的數量關系,但能否確定一個?(不能)確定一個需要幾個條件?當給定了首項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項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項公式.
3.的通項公式(板書)
問題:用 和 表示第 項 .
①不完全歸納法
②疊乘法
,… , ,這 個式子相乘得 ,所以 .
(板書)(1)的通項公式
得出通項公式后,讓學生思考如何認識通項公式.
(板書)(2)對公式的認識
由學生來說,最后歸結:
①函數觀點;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數列中已有認識,此處再復習鞏固而已).
這里強調方程思想解決問題.方程中有四個量,知三求一,這是公式最簡單的應用,請學生舉例(應能編出四類問題).解題格式是什么?(不僅要會解題,還要注意規范表述的訓練)
如果增加一個條件,就多知道了一個量,這是公式的更高層次的應用,下節課再研究.同學可以試著編幾道題.
三、小結
1.本節課研究了的概念,得到了通項公式;
2.注意在研究內容與方法上要與等差數列相類比;
3.用方程的思想認識通項公式,并加以應用.
四、作業 (略)
五、板書設計
1.等比數列的定義
2.對定義的認識
3.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
(1)公式
(2)對公式的認識
探究活動
將一張很大的薄紙對折,對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話)有多厚?不妨假設這張紙的厚度為0.01毫米.
參考答案:
30次后,厚度為,這個厚度超過了世界的山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如果紙再薄一些,比如紙厚0.001毫米,對折34次就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了.還記得國王的承諾嗎?第31個格子中的米已經是1073741824粒了,后邊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個格子中的米應是 粒,用計算器算一下吧(用對數算也行).
人教版高中數學課堂教案4
一、教學內容分析
向量作為工具在數學、物理以及實際生活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本小節的重點是結合向量知識證明數學中直線的平行、垂直問題,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證明、物理學中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設計
1、通過利用向量知識解決不等式、三角及物理問題,感悟向量作為一種工具有著廣泛的應用,體會從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數學問題,使一些數學知識有機聯系,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
2、了解構造法在解題中的運用.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平面向量知識在各個領域中應用.
難點:向量的構造.
四、教學流程設計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與回顧
1、提問:下列哪些量是向量?
(1)力 (2)功 (3)位移 (4)力矩
2、上述四個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
[說明]復習數量積的有關知識.
二、學習新課
例1(書中例5)
向量作為一種工具,不僅在物理學科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在數學學科中也有許多妙用!請看
例2(書中例3)
證法(一)原不等式等價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證法(二)向量法
[說明]本例關鍵引導學生觀察不等式結構特點,構造向量,并發現(等號成立的充要條件是)
例3(書中例4)
[說明]本例的關鍵在于構造單位圓,利用向量數量積的兩個公式得到證明.
二、鞏固練習
1、如圖,某人在靜水中游泳,速度為 km/h.
(1)如果他徑直游向河對岸,水的流速為4 km/h,他實際沿什么方向前進?速度大小為多少?
答案:沿北偏東方向前進,實際速度大小是8 km/h.
(2) 他必須朝哪個方向游才能沿與水流垂直的方向前進?實際前進的速度大小為多少?
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進,實際速度大小為km/h.
三、課堂小結
1、向量在物理、數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2、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一個數學問題,是數學知識有機聯系.
四、作業布置
1、書面作業:課本P73, 練習8.4 4
人教版高中數學課堂教案5
教學目標:
(1)理解子集、真子集、補集、兩個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義,
(3)掌握有關子集、全集、補集的符號及表示方法,會用它們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培養學生的符號表示的能力;
(4)會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會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補集;
(5)能判斷兩集合間的包含、相等關系,并會用符號及圖形(文氏圖)準確地表示出來,培養學生的數學結合的數學思想;
(6)培養學生用集合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子集、補集的概念
教學難點:弄清元素與子集、屬于與包含之間的區別
教學用具:幻燈機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與集合的關系等知識.
【提出問題】(投影打出)
已知 ____問: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舉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將集M、集從集P用圖示法表示.
4.分別說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將每個集合中的元素與該集合的關系用符號表示出來.將集N中元素3與集M的關系用符號表示出來.
6.集M中元素與集N有何關系.集M中元素與集P有何關系.
【找學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筆練結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 _______(筆練結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見到的集M與集N;集M與集P通過元素建立了某種關系,而具有這種關系的兩個集合在今后學習中會經常出現,本節將研究有關兩個集合間關系的問題.
(二)新授知識
1.子集
(1)子集定義:一般地,對于兩個集合A與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個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們就說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記作: 讀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當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時,則記作:A B或B A.
性質:① (任何一個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說成是由原來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釋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組成的集合.
因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這個子集是由B的全體元素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這個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釋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組成的集合是不確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對于兩個集合A與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個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時集合B的任何一個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們就說集合A等于集合B,記作A=B。
例: ,可見,集合 ,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對于兩個集合A與B,如果 ,并且 ,我們就說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記作: (或 ),讀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這樣定義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個元素不屬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間的關系,可用文氏圖表示,其中兩個圓的內部分別表示集合A,B.
【提問】
(1) 寫出數集N,Z,Q,R的包含關系,并用文氏圖表示。
(2) 判斷下列寫法是否正確
① A ② A ③ ④A A
性質: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 A ,且A≠ ,則 A;
(2)如果 , ,則 .
例1 寫出集合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 的所有的子集是 , , , ,其中 , , 是 的真子集.
【注意】(1)子集與真子集符號的方向。
(2)易混符號
①“ ”與“ ”:元素與集合之間是屬于關系;集合與集合之間是包含關系。如 R,{1} {1,2,3}
②{0}與 :{0}是含有一個元素0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 {0}。不能寫成 ={0}, ∈{0}
例2 見教材P8(解略)
例3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請加以改正.
(1) 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 不是 ;
(4) 的所有子集是 ;
(5)如果 且 ,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 與 不能同時成立.
解:(1) 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確;
(2)不正確.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確. 與 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確. 的所有子集是 ;
(5)正確
(6)不正確.當 時, 與 能同時成立.
例4 用適當的符號( , )填空:
(1) ; ; ;
(2) ; ;
(3) ;
(4)設 , , ,則A B C.
解:(1)0 0 ;
(2) = , ;
(3) , ∴ ;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數組成的集合,∴A=B=C.
【練習】教材P9
用適當的符號( , )填空:
(1) ; (5) ;
(2) ; (6) ;
(3) ; (7) ;
(4) ; (8) .
解:(1) ;(2) ;(3) ;(4) ;(5)=;(6) ;(7) ;(8) .
提問:見教材P9例子
(二) 全集與補集
1.補集:一般地,設S是一個集合,A是S的一個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屬于A的元素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補集(或余集),記作 ,即
A在S中的補集 可用右圖中陰影部分表示.
性質: S( SA)=A
如:(1)若S={1,2,3,4,5,6},A={1,3,5},則 SA={2,4,6};
(2)若A={0},則 NA=N_;
(3) RQ是無理數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們所要研究的各個集合的全部元素,這個集合就可以看作一個全集,全集通常用 表示.
注: 是對于給定的全集 而言的,當全集不同時,補集也會不同.
例如:若 ,當 時, ;當 時,則 .
例5 設全集 , , ,判斷 與 之間的關系.
解:
練習:見教材P10練習
1.填空:
(1)如果全集 ,那么N的補集 ;
(2)如果全集, ,那么 的補集 ( )= .
解:(1) ;(2) .
(三)小結:本節課學習了以下內容:
1.五個概念(子集、集合相等、真子集、補集、全集,其中子集、補集為重點)
2.五條性質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Φ A
(2)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Φ A (A≠Φ)
(3)任何一個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4)如果 , ,則 .
(5) S( SA)=A
3.兩組易混符號:(1)“ ”與“ ”:(2){0}與
(四)課后作業:見教材P10習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