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地理教案 >

地理高三復習教案

時間: 沐欽 地理教案

地理高三復習教案都有哪些?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于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征,大部分數據和第一手資料主要來自野外考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地理高三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理高三復習教案

地理高三復習教案(精選篇1)

《地球的運動》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度時差產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了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么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象呈現怎樣的規律?(交替,連續)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周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于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么地理現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象。(經度時差)

(地球自轉周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四.板書設計:

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 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經度時差

5.地方時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地理高三復習教案(精選篇2)

《地圖》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注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游)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說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么是圖例?

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說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字,又稱注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盡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游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制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制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后說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范準確,特別是注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閱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么樣的地圖?

2.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閱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說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發言情況評價后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布圖、農作物分布圖、工業區或工業城市分布圖、鐵路、公路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圖、商業中心分布圖、政區圖、軍事地圖等。

②根據地圖的內容,通常可以劃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征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專門用途著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地圖。

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制中的廣泛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涌現,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說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后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讀和寫——生疏地名反復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③想和說——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后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說話”,把“啞圖”變為“活圖”。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信息,要善于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著畫、默著畫、反著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象)、繁化簡、圖配文、創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里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么樣的地圖,為什么?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容,強調養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

地理高三復習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共同完成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各類基礎地理知識,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學習潛能,增加對世界各地地理知識的認識,讓學生們養成互助、合作、共同進步的良好精神狀態。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認識大洲

本章主要內容是了解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的地理位置,學習并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人口等知識。本章的重點內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難點是比較七大洲的氣候以及影響七大洲氣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區

本章主要內容是學習并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及南北兩極的有關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資源、人文、經濟等。本章的重點內容是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的地形與氣候,以及南北兩極的地理概況。難點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與氣候差異對農業的影響。

第三章走近國家

本章主要是學習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國家,如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資源氣候、經濟文化等。本章的重點是掌握以上各國的地形特點和典型的氣候特點,掌握各國重要的自然資源。難點是美國的農業帶的分布。

三、重點、難點:

1、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2、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征,能簡單分析人—地內在關系;

3、初步學會國家和地區的分析方法;

四、教學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材,理清知識結構和教學思路,把握教材重點、難點。運用現代化教學設施,制作教學道具等,創設教學情境,設置多種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2、強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鞏固學生讀圖、填圖和繪圖的能力。利用地圖、地理填充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理性認識。同時做到教學過程中做到穿插回憶前面所學知識,增強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系統的知識結構,為今后的繼續學習作好鋪墊。

3、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好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并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情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4、開展多種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設施,多方位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

五、教學進度

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節自然環境21

第二節人文環境22

第七章第一節日本23

第二節東南亞34-5

第三節印度36

第四節俄羅斯37-8

第八章第一節中東28-9

第二節歐洲西部29-10

期中考試11

第三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節澳大利亞213

第九章第一節美國314-15

第二節巴西215-16

第十章極地地區217

期末復習418-19

期末考試20

地理高三復習教案(精選篇4)

一、指導思想

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地理,能夠對地理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通過學習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會學地理"到“會用地理”。

二、學生基本情況

通過上冊地理教材的學習,學生對中國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中國的概況有了一定地了解。大部分學生上進心強,能夠遵守紀律,熱愛學習,個個爭上進。但班級之間教學成績差距較大,有不少學生好動、貪玩,精力不集中,學習方法欠恰當,因而學習成績不夠理想。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要加強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另地理學科屬于非中考科目,學生普遍不重視,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更應鉆研教材,上好每一節課。

三、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共分六章: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本章內容既是對總論部分的總結,又是對分區部分的引領,因其內容列接近區域地理,所以安排為分區部分的起始篇。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區域地理的概況,認識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為學好分區地理打下基礎。

第六章北方地區教材從本章開始逐章介紹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北方地區是四大地理區域中最先講述的一個區域,教材比較全面地講述和分析了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東北三省在北方地區中是一個典型的綜合區域,不僅自然地理條件獨特,而且其農業和工業在全國都有重要地位。因此,教材比較系統地講述了東北三省的自然地理、農業地理和工業地理三個方面的內容。黃土高原是一個以黃土景觀為特征的特殊地形區,所以教材并沒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其有別于其他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得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教材從首都北京、古城北京、現代北京三個方面來講述北京。

第七章南方地區本章先總后分,先講述自然特征與農業后分別從長江三角洲、香港、澳門、臺灣講述。處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長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蘇南部和浙江省北部。本節教材側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人文地理內容。“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香港和澳門是我國的領土,在經歷了百年滄桑后,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香港和澳門是特別行政區,實行特殊的社會制度;臺灣是祖國的神圣領土,是祖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盡早實現臺灣與祖國的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八章西北地區本章第一節講述了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第二節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先描述盆地的自然環境特征,突出干旱,然后再突出盆地的能源和資源的開發,彰顯塔里木盆地是一塊“寶地”。

第九章青藏地區本章第一節與前三章設計一樣,仍然先對青藏地區的概述,主要講述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第二節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三江源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它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有獨特的地理區域。

第十章中國在世界中這一章對中國的國情進行概括性的總結,有利于從地理的視角認識祖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憂患意識。

四、具體措施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4、強化對基礎知識的鞏固,重視知識點與時事地理的結合,進行全方位的開放性試題訓練。

5、教學目標明確,每節課要緊緊圍繞目標進行。

6、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觀點,正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

7、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詳略得當,快慢適中。

8、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五、教學計劃

第一周第五章

第二周至第五周第六章

第六周至第九周第七章

第十周期中考試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第八章

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第九、十章

第十五周至第十六周復習

第十七周八年級地理會考

地理高三復習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四種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理解監測防御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了解關于地質災害方面的科學研究的進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2.增強學生面臨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

3.讀圖獲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組,使搜集與地質災害相關的各類資料。

【教學過程】

【課件演示】唐山地震圖片,有配音。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看了有關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我們發現,陸地環境的變化有時異常激烈,這些自然現象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它們常常給人類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害和威脅,我們稱為地質災害。請同學們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質災害有哪些,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主要地質災害目錄

【觀看錄像】地震基礎知識

【提問】地球為什么會有地震呢?

【學生回答】(板塊邊緣,地殼不穩)

【觀看錄像】地震發生的原因

【教師總結】知道了地震發生的原因,我們不難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觀看圖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圖”和“六大板塊的分布圖”

【提問】雖然我們很少親臨地震,但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地震實際上是地球內能在地殼的斷層帶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釋放的過程,請大家發揮想像,地震會產生哪些危害呢?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略

【教師補充】我們很容易看到地震帶來的直接危害,而實際上,地震常常會帶來其它一些間接危害,這些間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為慘重的損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災,引發的瘟疫等等。

【過渡】剛才我們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圖,事實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礎知識。

【播放錄像】“火山的基礎知識”

【教師引導并提問】通過觀看錄像,我們了解了關于火山的一些知識,請你回憶一下,火山的分類有哪些?你覺得這樣的分類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總結】科學家們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說明了我們對于火山噴發規律的不甚了解。要確切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過渡提問】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火山噴發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展示板塊碰撞的動畫。

【分組討論】火山噴發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噴發有沒有有利的方面呢?請舉例說明。

【課件演示】對火山噴發這種地質災害應該有正確的評價。(1)從災害的角度看(2)從資源的角度看。

【承接過渡】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質災害。它們分別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和巖漿活動在地表的體現,而另外兩種地質災害同樣不容忽視。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課件演示】請大家看下面的這組圖,思考后面的問題。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我們應該積極的防御,盡量減少這些危害造成的損失。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十分普遍。

【動畫演示】請大家觀看我國的地質災害圖。

【提問】這么多的地質災害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御呢?請大家觀看下面的錄像,看看日本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錄像】日本地震災害的防御

【分組討論】在地震多發地區的人們,應該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來臨時和地震發生后三個階段各應該做些什么事?)

【教師總結】請參考擴展資料“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接著總結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地理高三復習教案(精選篇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日本的輪廓圖。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礦產,并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3、了解日本的農業發展條件、主要的農作物及出口的農產品,并能運用高中地理知識與原理進行解釋。

4、分析歸納日本的工業與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工業分布的特點等。譬如以日本臨海型工業布局為例。

5、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構成、人口遷移、城市化進程特點。

二、本講重點、難點

重點:日本的地理特征。

難點:1、日本的農業和工業發展的條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國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河流以及資源等;工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原因)

日本(板書)

【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世界國家地理中的日本,還是跟上節課一樣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書)

1、地形(板書)

【讀圖】請大家把地圖冊翻到日本這一頁,找到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提問】根據地形圖,來總結一下日本的地形狀況?(以山地丘陵為主,中間高,四周低,沿海地帶分布著狹小的平原。由四個小島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由此總結出其地形構成:)

2、氣候(板書)

【提問】根據它的海陸位置(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氣候特征(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和,降水較多;夏季涼爽,降水豐富,原因:四周環海,受海洋影響大,沿岸有強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書)

【提問】繼續看圖,看河流的數量,流向及其長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國土狹小)

4、資源分布(板書)

【提問】從日本的資源分布圖中我們可以獲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豐富;地熱能-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板塊的消亡邊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風能-處于季風氣候區)

二、農業(板書)

【提問】通過前面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大家應該知道從哪些方面去分析一個國家的農業狀況(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工業基礎,勞動力,地價水平)引導學生利用之前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實例,便提問邊進行補充,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然后得出如下結論。 板書:

種植業:平原狹小,人多地少,稻米單產高,可自給。

措施:小型農機具;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種等。

漁業發達:遠洋、近海捕撈和近海養殖發達。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于此,形成的北海道漁場。

其他:丘陵種果蔬,但仍需大量進口。

主要農作物:水稻

進口農產品:小麥、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業

【讀圖】指導學生閱讀日本工業分布圖,并思考一下問題

1、根據所學知識如何分析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狀況(板書)

(結合所學過的工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響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響因素如某些工業對礦產、水能、空氣或氣候等有特殊要求;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會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業部門?(板書)

(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3、日本發展工業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有哪些?(板書)

(優勢:國土狹小,國內市場狹小,礦產資源貧乏;劣勢:勞動力充足,文化素質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優良港灣)

4、日本的工業分布區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板書)

(主要分布在: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帶。原因:這些地區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利于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引導】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后,我們能不能總結一下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呢?

5、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板書)

(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制成工業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貿易 為主的經濟。缺陷:工業產品依賴國際市場銷售;工業原料嚴重缺乏;依靠國際市場進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板書)

【引導】讀課本內容,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國土面積狹小

2、人口問題

老齡化嚴重

原因:(1)隨著生活環境、飲食和營養狀況改善與醫療技術的進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斷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積狹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區,所以人口和工業也多集中在這一地區。

地理高三復習教案(精選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運用地圖指出巴西的地理位 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據地形和氣候特點,分析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據地圖和資料聯系巴西自然條件討論該國如何開發利用和保 護熱帶雨林

過程與方法:

充分運用資料,讓學生討論、比較

情感與價值觀:

使學生樹立熱愛自然 、保護自然的觀點

重點:

亞馬孫平原和亞馬孫河流

難點:

巴西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學生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鍵:

巴西的位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課件中出示以下問題:世界面積大國、世界人口大國、世界足球王國、世界的天然氧 吧。讓學生們猜一猜這是哪個國家。從而導入新課。

第六節 巴西

1、巴西的位置(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在圖3-31上找到巴西,并找到他所處的大洲,所瀕臨的 大洋以及周圍的鄰國。在 圖中能指出巴西的大致緯度位置。

2、 亞馬孫河

在圖3-31上找到亞馬孫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回想課本30頁的1-43圖將亞馬孫河的流量、長度流域面積 與其他三條大河比較,得出結論: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討論: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結:發源于安第斯山脈,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度僅次于尼羅河,居世界第二位。

3、亞馬孫平原和熱帶雨林氣候區

在3-31圖上找到亞馬孫平原并觀察他的范圍,說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并看圖說出他的范圍,在組內交流。

小結:亞馬孫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東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積的平原。

讀3-31圖分析亞馬孫平原的 緯度位置,思考:該地的氣候類型是什么氣候?此中氣候條件 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結:亞馬孫平原分布著世界上面積的熱帶雨林。這 里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

討論: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有哪些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閱讀材料“地球之肺”

說明:熱帶雨林的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過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還有什么類型的地形?

4、巴西高原

①引導學生觀察3--3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圍,并與亞馬孫平原比較。

②從緯度 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氣候特點

③小結巴西高原的地形構成:約1/3的亞馬孫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構成了巴西

小結:由亞馬孫河沖積而成的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構成的巴西, 它的面積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國家。

課堂活動:

(1)、世界上面積大于巴西的國家有那些?

(2)、填表比較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氣候

(3)、思考:課本92-- 93頁3--5題

鞏固練習:

同步互動66頁

板書設計:

世界上流量、流域面 積最廣的河流

亞馬孫河

長度居世界第二位

世界上面積的平原

亞馬孫平原

世界上的熱帶雨林區

補充練習:

填充圖第32頁第一題和第二題

469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左旗| 康乐县| 嘉善县| 灵寿县| 南澳县| 凉山| 长沙县| 南京市| 临湘市| 和硕县| 乐东| 江阴市| 开封市| 济源市| 德格县| 安丘市| 兴文县| 邛崃市| 名山县| 平南县| 南城县| 德惠市| 汽车| 六盘水市| 宁国市| 元朗区| 嘉禾县| 平湖市| 高陵县| 郎溪县| 固原市| 苍梧县| 阳泉市| 新密市| 台北市| 台东县| 盐山县| 洞口县| 息烽县| 乐都县| 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