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2023)

時間: 沐欽 語文教案

高二語文教案都有哪些?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語文教案(2023)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語文教案(2023)

高二語文教案(2023)【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不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2、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共鳴。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聽“曲”(播放音樂)

聽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對琶琶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二、賞“聲”

1、學生談聽后之感

2、白居易在聽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寫下他的感受的?(直接進入第二段的琵琶聲部分)

3、詩人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形象的?(師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問設計:音樂是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一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聲中之情”的詩句。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課文,學生先朗讀,后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明確:琵琶女是一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群的音樂才華受眾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一種落漠和孤獨。

四、識“知音”

設計提問:我們通過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為什么?(過渡到詩人的處境)

1、學生討論。

2、明確: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一樣“幽愁”。

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高二語文教案(2023)【篇2】

教學目的:

1.了解學習杰出的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的創新精神和高尚品質。2.進一步學習掌握通訊的寫法 。

3.學習本課選材和立小標題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學習杰出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的創新精神和高尚品質。

2、難點: 進一步學習掌握通訊的寫法 。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字詞

二、課文研討:

(一)研讀課文,總體把握。

1、正標題引用了誰的詩句,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引用了毛澤東1959年寫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詩句,表達了作者對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貢獻的贊嘆。

2、課文寫了哪幾件事?這幾件事分別體現了作為一名科學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質?(練習一)

——①2001年春節剛過,袁隆平領獎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熱愛并獻身于農科研事業)

②1960年袁隆平敏銳地發現了“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勇于實踐,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終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創新)

④1992年袁隆平發表文章批判貶斥雜交稻的文章。(堅持真理,實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對推廣“玉米稻”持慎重態度。(堅持真理,實事求是)

⑥1986年以來,袁隆平提出并實現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思想,為我國糧食大幅度增產作出了突出貢獻。(矢志為中國和世界人民作貢獻)

⑦袁隆平的兩個心愿,要引導一場新的“綠色革命”。(矢志為中國和世界人民作貢獻)

2、這篇人物通訊的敘事手法有什么特點?請找出貫穿全文的中心線索。(練習二)

——①按人物的品質和事跡分類,列小標題組織材料。

②以記敘為主,夾以描寫、議論、說明,形式活潑。

貫穿全文的中心線索是課文第2-3行:“這位水稻專家的研究成果,不僅使中國率先在世界上實現“超級稻”的目標,而且對解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糧食問題也具有重大意義。”

三、活動練習:

寫一篇人物通訊。

高二語文教案(2023)【篇3】

教學目標:1.認識劇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本質。

2.了解戲劇結構的基本特點及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初步掌握戲劇鑒賞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掌握紛繁復雜的戲劇沖突,欣賞異彩紛呈的戲劇語言。

教學難點:認識周樸園思想性格的復雜性。

教學設想:作為戲劇欣賞單元的第一課,可先給學生介紹〈〈雷雨〉〉的梗概,通過反復閱讀或分角色朗讀,弄清節選部分的主要劇情,進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沖突,理解人物語言所表現的人物性格。用二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看過根據曹禺原作改編的電影《雷雨》。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讀原作,看看在30年代作家為我們勾勒的醞釀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沉悶空氣里的一場即將到來的社會大變動的雷雨畫卷。

二、簡介曹禺及〈〈雷雨〉〉

三、簡單介紹戲劇的有關知識

四、 本文的情節結構

本文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寫三十年后周樸園和侍萍再次相見。

第二部分寫周樸園與魯大海父子、侍萍與周萍母子會面。

五、本文的矛盾沖突

沖突是戲劇的主要特點之一。課文中出現的四個人之間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 1 ) 以周樸園為代表的資本家與以魯侍萍為代表的下層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沖突。這是根本利益的沖突。

( 2 ) 周樸園同魯大海 —— 父與子的矛盾沖突。

( 3 ) 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根本利益的沖突。

( 4 ) 魯大海與周萍 —— 兄弟之間的矛盾沖突。

( 5 ) 魯侍萍與周萍 —— 母與子的矛盾沖突。

( 6 ) 資本家的冷酷、虛偽、自私和下層勞動婦女的善良、正直、堅韌兩種思想性格的對立沖突。根本性質的沖突。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品味戲劇語言,把握人物心理與個性

教學方法:發現探究、討論點撥、朗讀品味

一、導入:

《雷雨》的成功,可以說首先就是語言上的成功。

曹禺先生的劇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語言,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形象,從而創造了無比美妙的藝術境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經由一個個具體的語言場景,來把握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

二、品讀

本環節主要由學生從文本中尋找、發現、討論、分析、概括周樸園的性格,教師點撥歸納。

重點研讀段落舉例:(分角色朗讀)

周樸園不覺地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樸 (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魯 不是我要來的。

樸 誰指使你來的?

魯 (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樸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

小結:剛才的討論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周樸園的內心世界極為復雜,在他身上,這種多情與絕情、溫情與冷酷、人情味與銅臭味,時時交織在一起。但不論如何,要把握人物內心,理解戲劇的矛盾沖突,應從語言入手,且要重視對關鍵臺詞和關鍵舞臺說明的分析。

三、練習

四、作業:品味戲劇語言,以“我眼中的___”為題,寫一篇隨筆。

高二語文教案(2023)【篇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濃郁的時代氣息;

2.分析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藝術特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憂郁”和“猶豫”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一)作者及作品簡介

(二)學生自讀課文,提出問題,互相交流

(三)師生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1.、分析哈姆萊特這個人物形象,怎樣看待哈姆萊特的憂郁和延宕?

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心又是矛盾,因為他想的不光只是為父報仇,而是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巨的任務面前,他想要行動也行動不起來,加上他性格過于內向、審慎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使他感到猶豫。因此最后只能是與敵人同歸于盡。

2、分析《哈姆萊特》這篇文章的藝術特點

1、 莎士比亞善于在內外兩重的矛盾沖突中,在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2、 為了更好地塑哈姆萊特的形象,劇本充分發揮了獨白和旁白的作用。

城南舊事(節選)

一、教學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風格特點。

2.領略本文以舒緩的節奏,象征、含蓄、對比、重復等藝術手法創造出的一種近乎中國水墨畫般的寧靜、淡泊、簡約的意境。

3.品味課文流暢、樸素、簡約的個性話的語言。

二、教學設想:

1.閱讀時要注意劇本所反映的時代特征,設身處地地體會人物的內心感情。

2.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電影根據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

(二)詞語解釋

(三)林海音介紹

(四)關于小說《城南舊事》

第二課時

(一)簡析課文:

影片主要講述了三個故事:“瘋女人”秀貞的故事,宋媽的故事,“小偷”的故事。課文節選的是第二個故事。

宋媽的故事,圍繞著宋媽愛護人家的孩子卻無法照顧自己的孩子這個矛盾展開。可以分成兩個層次理解。

第一層次(從“林家庭院里’倒“看看英子媽又看看英子”):寫宋媽思子之苦。

第二層次(從“院子里的樹”到“說著向門道走去”):寫宋媽喪子之哀。

(二)講析課文

(三)課堂練習:

課后練習

1.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人物對話中蘊含的潛臺詞。

2.引導學生全面地欣賞電影,不要只是單一地欣賞情節。

高二語文教案(2023)【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眾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并比較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3、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理解“因、如、舉、謝、意”等五個多義詞義項,掌握兩個句式。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放錄音,范讀課文,以求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二、教學步驟:

(1)#高二# 導語:

請學生欣賞兩首詩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2)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回憶初中所學《史記》中的篇目,簡介司馬遷及《史記》,突出有關常識。

可參考課后知識卡片“司馬遷與《史記》”。

(3)背景簡介

教師講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后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4)放錄音,使學生準確認讀。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5)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6)布置作業

1.掌握本課的生字、異讀字。

2.反復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由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完成對項羽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說明領袖人物性格事業成敗的影響。理清情節發展脈絡,熟讀一、二、段,背誦三、四段。

二、教學步驟

(1)全班齊讀課文,抽查正音情況。

(2)分組討論主要人物——項羽。

提問: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是什么?

明確:沽名釣譽,缺乏政治遠見;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游說,便放棄進攻。

剛愎自用: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后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

胸無城府,有不忍之心;脫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

寡謀輕信,輕敵自大;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據即可。

提問:項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體現出來的?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人物形象的?

學生討論。

教師點撥:作者善于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對比烘托也是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對劉邦的刻畫,突出其善于用人(與項羽約為婚姻,對張良言聽計從)、能言善變、狡詐多端、當機立斷(誅殺曹無傷)的性格特征,這些都是為突出主要人物項羽服務的。

(3)性格特征對領導人物的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試結合課文分析,作者司馬遷在客觀冷靜的敘述中寄寓了什么樣的情感,贊嘆、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4)選六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中選兩個朗讀基礎好的學生擔任主要角色項羽、劉邦,其他四個學生分別擔任范增、項伯、張良、樊噲,由擔任項伯的學生讀敘述文字。

教師略作指導:本文故事性強,人物形象豐滿,朗讀應注意突出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及情節發展的張弛有效。

(5)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三、四段

2.結合課文學習,談談你對項羽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寫一篇隨筆。

第三課時

一、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設計探究性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如實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實處。

二、教學步驟

(1)教師示范背誦,或選學生輪流背誦三四段

(2)小結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馬遷對文中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遠的魅力。項羽用性格的筆寫下了只屬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無論是暴戾、輝煌還是悲壯,無論是抗鼎拔山的人杰,還是自刎烏江的鬼雄。

(3)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4)名句積累

明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高二語文教案(2023)【篇6】

教學目的

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

二、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駢散結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

三、繼續指導學生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常識;

教學重點、難點

一、本文寫法上的特點:融情于事

二、李密為什么辭不就職?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指導學生熟讀課文,背誦第一、三段,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2、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語及相關常識。

一、 導入課題

以簡介作者及后人對該文的評價導入。

二、熟讀背誦

學生輕聲誦讀課文,對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課文

三、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提醒學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調。

第一段:凄苦,悲涼; 第二段:感激,懇切;

第三段:真摯,誠懇; 第四段:忠誠,懇切,期待。

1、 指導學生背誦第一段。

2、 總起: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父死母嫁---祖母撫養---少年多病---無親無戚---祖母病臥

2、熟讀第二段。

3、指導背誦第三段。

孝治大道---不矜名節---寵命優渥---祖母病篤---不能廢遠

4、熟讀第四段。

5、討論:結合上節課反復誦讀課文的體會,你認為“情”在本文中有哪幾層含意?

6、完成課后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一、 導入課題

二、 賞析構思藝術

1、討論: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2、朗讀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

三、賞析語言

至性之言,悲惻動人

四、作品評價

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引導: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2、討論: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

(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高二語文教案(2023)【篇7】

(一課時)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掌握解說詞的文體特點

過程和方法:學會從發現真理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感悟生命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謙虛而又不自卑的的品格,培養勇于探索,用于發現真理的的品質。

教學重點:體會并把握解說詞的特點,培養學生閱讀科普說明性文章的基本技能。

教學難點:學生對說明的相關知識有所遺忘,對解說詞的特點總結一時無從下手。

教學關鍵點:引導學生從相關的說明材料逐步掌握解說詞的特點。

(課前要求同學們對作家本人進行相關了解:卡爾·薩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他以對科學的熱忱和個人巨大的影響力,引導幾代年輕人走上探索科學之路。他對人類將無人航天器發送到太空起過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諸多成就。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其《伊甸園的飛龍》曾獲得普利策獎,電視系列節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熱烈反響。主要作品還有《宇宙聯接》《宇宙》《布魯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暗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看由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卡爾·薩根所寫的一篇關于宇宙的解說詞──《宇宙的邊疆》,(板書:宇宙的邊疆卡爾·薩根)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從標題上看,這是一篇要探討關于空間與時間邊疆的文章。那有人就在心里開始犯嘀咕,現在這都啥年代了,我們關心的是有著實實在在的物質保證,還時間和空間哩,也太抽象了吧……是不是這樣啊?

關心宇宙這樣的大問題是不是跟我們沒有關系呢?

一位偉大的哲人說:“有兩樣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贊嘆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在我上者,是浩瀚燦爛的星空;居我心者,是崇高的的道德法則。那么,這位哲學家將璀璨奪目的星空和我們的道德信仰并列起來有什么深意呢?當然他還有對這兩者最直接的一句話。他說:對自然美抱有直接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志。

對于天的追問,我們耳熟能詳的荀子有《天論》屈原有《天問》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察古今之變……其實,在每一個有作為的思想家那里,我們都可以尋找到他們對宇宙探索的心跡。可見,當一個人把心靈敞向浩瀚的宇宙蒼穹,應該不會白忙活一場的。

那現在我們就開始向巨人的肩膀上靠攏,看看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所認識到的宇宙知識能夠帶給我們怎樣的啟迪呢……

二、文體介紹

這是一篇解說詞,相信大家至少聽說過大國的崛起這部電視系列片,其實呢,在這部系列片當中所穿插的文本介紹我們就稱他作解說詞。那解說詞有什么特點呢?相信大家很想了解一下吧。

首先呢解說詞屬于說明文的范疇,我們看一個最簡單的說明書,體會一下它帶給我們的感受是什么:藥品說明書。

好,同學們,聽完這個說明書上的內容大家覺得怎么樣啊?

是不是感覺到很枯燥乏味?有些部分根本看不懂是嗎?那么大家想一想,他這樣枯燥乏味追求的目標是什么呢?

{板書1依據解說對象的特點,追求主旨鮮明,重點突出以及語言的準確性}

那我們再從結構上關照一下這個說明書,大家看一下,如果我不看上面的藥品組成成分,對于下面要看的用法用量或者功能主治有影響嗎?

沒有|不明顯

但是,去掉一部分對理解下文不構成影響,是不是說明這些文字就是一盤散沙呢?顯然不是,它們有一個明確的說明中心,──該藥品是吧!

總結說明文結構特點:{板書2.各部分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整體中各部分又相對獨立。}

(向學生重點強調這一結構,因為這是在閱讀說明文時。不用聯系上下文而直接在相關位置就能準確快速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要說明的觀點態度與價值判斷的依據。)

關于說明文的一般性特點,我們暫時回顧到這里,盡管解說詞有一般性說明文章的痕跡,但作為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你能不能讓他枯燥乏味呀?(當然不能)那么現在記下等會閱讀課文時第一個要思考的問題:文章是如何做到將主旨鮮明與引人入勝統一起來的?(注意課文中有大量的議論與抒情,)文章中對讀者不能理解的對象是如何處理的(增加和補充相關信息)

回到我們剛才談論的話題──說明文體,我們似乎遺漏了很重要的一點:說明的順序。大家在腦子里回憶一下說明的順序都有哪些,然后記下我們要思考的第二個問題──本文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有什么特點?

三、思想探究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偉大的歷史人物,他們都有著對自然美的終極探索與關懷,他們也同時能在這樣的關懷當中汲取智慧的營養,歷史上天文學一旦取得了革命性成果,對人們心靈的震撼無疑是巨大的。下面我讓同學們思考第三個問題: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這些認識對你有何啟發?

請同學們帶著上面的三個問題走進文章當中,給你們20分鐘的自由閱讀時間,大家可以閱讀完之后相互討論,也可以獨立進行思考,選擇你認為有意義的問題等會老師和你們一塊討論。

(20分鐘后)

對第一個問題進行回答:(文中增加了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還將宇宙比做大海,激發讀者對宇宙的想像。──解說詞肩負著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

作者不僅介紹相關的宇宙知識,還發表自己的見解,融說理和抒情為一體,而且與說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解說詞有明確的主體意識、注重文藝性。

總結:解說詞是對展覽、實物、影視、圖片、名勝古跡和歷史文物進行解釋說明的一種文體。它通過對事物的準確描敘,詞語的渲染,來感染觀眾或聽眾,使其了解事物的來龍去脈和意義,收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所以,解說詞注重文藝性。是說明和描寫的結合,具有文學的一些特點,好的解說詞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動人的詩。

對第二個問題進行回答采用空間順序由大空間像小空間

宇宙──星系──恒星──太陽系──行星

好處:(誘導學生從場上藝術的角度認識到這樣介紹的必要性。)

(1)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們跳出宇宙之外,將它作為純客觀的說明對象來解說,這樣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2)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3)由廣闊的宇宙,穿過無盡的空間,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這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表現了人類對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熱情。“人類的未來取決于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觀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

作業布置:

1.學完這篇《宇宙的邊疆》你們的問題是什么?將所思所感作為課后作業上交。(回應第三個問題)

2.課后觀看《大國的崛起》《宇宙》兩部系列片,體會解說詞的特點

469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源县| 宿迁市| 武川县| 白玉县| 元谋县| 阿拉尔市| 昭通市| 嘉禾县| 涞源县| 双桥区| 东乡| 庆安县| 伊川县| 延川县| 汽车| 黄浦区| 龙江县| 哈尔滨市| 营口市| 凌海市| 宝坻区| 阿合奇县| 桦甸市| 融水| 蒙阴县| 库尔勒市| 辰溪县| 白城市| 桂平市| 翁牛特旗| 恩平市| 镇赉县| 望城县| 临夏县| 大港区| 吉安县| 寿光市| 上蔡县| 北流市| 育儿| 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