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學復習內容教案
高三化學復習內容教案都有哪些?核心課程體系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各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日標,將上述理論與實驗教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化學復習內容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化學復習內容教案【篇1】
一、_導課
我國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大家可以看到飛船衛星都有一雙巨大的像翅膀一樣的太陽能帆板,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嗎?大家有沒想過當飛船運行到太陽光照射不到的陰影區域時,電能從何而來呢?
視頻:工程師的解決辦法
二、民主導學
【任務一】根據電解水的裝置示意圖,并閱讀課本79——80頁,解決以下問題:
1、放電:
2、電解(定義):
3、電解池:
4、電解池的構成要素:
【任務二】水中加入電解質可以增強水的導電能力,但會不會影響電解水的反應呢?我們通過探究實驗回答這個問題。
【實驗探究電解原理】以石墨為電極,電解CuCl2溶液
【問題引導、自主學習】
1、寫出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
分析溶液中存在的離子有:
2、通電后,離子的運動方向:向陰極移動。
向陽極移動。
【合作學習】
3、預測電解產物,設計實驗方案。
4、實驗記錄:
請利用桌面上的儀器和試劑,證明你的猜想。實驗現象與你的猜想一致嗎?你有新的結論和思考嗎?
實驗現象
電極反應及反應類型
陽極
陰極
電解CuCl2
的總反應
結論
【投影展示交流】
1、你觀察到什么實驗現象?
2、陰、陽兩極電極反應是什么?
3、你得到什么實驗結論?
【反思整理】原電池與電解池的比較
裝置類別
原電池
電解池
電極名稱
電極反應
能量轉變
反應能否自發
三、檢測導結
1、判斷下列裝置是否屬于電解池:
ABCD
2下列有關電解池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電解池是把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裝置。
B.電解池中陰離子向陰極移動,陽離子向陽極移動。
C.電解池中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極是陽極,發生氧化反應
D.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就是電解質溶液的電解過程
3.在原電池和電解池的電極上發生的反應,同屬氧化反應或同屬還原反應的有()
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生的反應
A.B.C.D.
【反思總結】
【課后探究】
用鐵釘、碳棒做電極,電解NaCl溶液,探究電極材料的變換對電極反應有何影響。
高三化學復習內容教案【篇2】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解質的概念;
2、理解電離的概念,會書寫電離方程式。
二、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電離的角度得出酸、堿、鹽的定義;
2、通過獨立思考探究堿和鹽的定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
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教學重點】
電解質的概念
【教學難點】
探究堿與鹽的定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初中化學中,我們已經做過溶液的導電性實驗,通過觀察與思考,我們可以得出電解質的概念。
〖板書〗
第二節 離子反應
一、電解質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叫做電解質。
〖推進新課〗
老師提問:“酸、堿、鹽的水溶液為什么能夠導電?”
學生思考、討論?! 夹〗Y〗
酸、堿、鹽的水溶液能夠導電是因為在水溶液中發生了電離,產生了自由移動的離子。
金屬導電是因為自由移動的電子,而電解質溶液導電則是因為自由移動的離子。
而電解質離解成自由移動的離子的過程,就叫做電離。
〖板書〗
1、電離:電解質離解成自由移動離子的過程。
〖例題剖析〗
【例題一】下列物質哪些屬于電解質?
①NaCl ②NaOH ③H2SO4 ④H2O ⑤鹽酸溶液?、扌√K打?、逨e ⑧Ca(OH)2
〖學生回答〗略
〖教師精講〗
電解質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在判斷時,一定要嚴格按照定義來分析,作出正確的結論。
首先,電解質是化合物,不是單質,所以⑦錯誤;電解質也不是混合物,所以⑤也是錯
誤的,小蘇打是俗名,是純凈物,小蘇打(NaHCO3)是電解質,因此,最后的正確答案為:①②③④⑥⑧。
〖小結〗我們接觸的物質中,哪些屬于電解質?
〖結論〗酸、堿、鹽和水都是電解質
〖板書〗
2、類型:酸、堿、鹽和水
〖推進新課〗
我們還可以用化學符號來表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產生自由移動的離子的過程。用化學符號來表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產生了自由移動的離子的過程的式子,叫做電離方程式。
〖板書〗
3、電離方程式
〖老師提問〗
請同學寫出硫酸、氫氧化鈉和硫酸鈉的電離方程式。
〖學生書寫〗
H2SO4=2H++SO42-
NaOH=Na++OH-
Na2SO4=2Na++SO42-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閱讀P27第一段。
〖學生回答〗
課本介紹了酸的定義,即在水中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都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教師提問〗
請同學們討論得出堿和鹽的定義。
〖答案〗
堿:在水中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都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
鹽:電離時,生成金屬陽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
〖板書〗
4、酸、堿、鹽的定義
【布置作業】
P29 1、2、3、6 做在書上。
高三化學復習內容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學會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目標: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嚴謹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初步學會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難點:正確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及誤差分析
教學過程
一、投影: 溶質的質量分數 物質的量濃度
異:1. 溶質: 以質量表示 以物質的量表示
溶液: 以質量表示 以體積表示
2. 單位: 1 摩/升
同: 都表示溶質和溶液的相對比值
提問:如何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講解:以配制0.05mol/L的溶液250mL為例,講解有關儀器和步驟以及注
意事項。
二.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1. 儀器:容量瓶、天平、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
2. 過程:
(1) 準備工作:檢漏
(2)操作步驟: 計算-稱量-溶解-轉移-洗滌-定容-搖勻
(3)結束工作:存放,整理清洗
三、誤差分析
依據公式 C=n/V 造成濃度誤差的原因可由n或V引起。造成n的誤差可由⑴稱量⑵轉移洗滌造成V的誤差可由⑴俯視或仰視造成,⑵未冷卻等
例如:
稱量時,砝碼有油污或生銹
稱量時,藥品與砝碼顛倒
量取液體時,量筒內壁上有水
稱 NaOH固體時,把 NaOH放在紙上
量取濃鹽酸、動作太慢
溶解或稀釋溶質的小燒杯未用蒸餾水洗滌
容量瓶未干燥
攪拌或移液時,有溶液飛濺出來
定容時,俯視刻度線
搖勻后,液面低于刻度線
四、討論
國外教材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請評價。
例題:
1、溶液配制:
欲配制 1000 mL 濃度為 0.12 mol·L-1 的 NaOH 溶液,需要的儀器是 ( )
請選擇配制過程所必須的操作,按操作先后順序編號,為( )
1)用適量蒸餾水洗滌燒杯2~3次,洗滌液也注入容量瓶,使混合均勻。
2)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使溶液凹液面與刻度相切。
3)在托盤天平上先稱取潔凈干燥燒杯的質量后稱取( )g NaOH
4)將容量瓶瓶塞蓋緊,反復搖勻。
5)向燒杯中加適量蒸餾水,用玻璃棒攪拌,使其溶解,并使其恢復室溫。
6)將溶液沿玻璃棒注入( )mL 容量瓶。
2、要配制濃度約為2mol·L-1 NaOH溶液100mL,下面的操作正確的是 (填代號)。
A 稱取8g NaOH固體,放入250mL燒杯中,用100mL量筒量 100mL蒸餾水,加入燒杯中,同時不斷攪拌至固體溶解
B 稱取8g NaOH固體,放入100mL量筒中,邊攪拌,邊慢慢加入蒸餾水,待固體完全溶解后用蒸餾水稀釋100mL
C 稱取8g NaOH固體,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適量蒸餾水,振蕩容量瓶使固體溶解,再加入水到刻度,蓋好瓶塞,反復搖勻
D 用100mL量筒量取 40mL 5mol·L-1NaOH溶液,倒入250mL燒杯中,再用同一量筒取60mL蒸餾水,不斷攪拌,慢慢倒入燒杯中
練習:略
高三化學復習內容教案【篇4】
第二節 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1. 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1)藥品:氯酸鉀(另加二氧化錳)或高錳 酸鉀。
(2)反應原理:
[
(3)發生裝置:給固體加熱裝置。
[來
(4) 收集方法:
排水法:因為氧氣不易溶于水 。
瓶口向上排氣法: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
收集氧氣時 應注意:
<1>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收集完畢時,應先將導管移出水面,再撤去酒精燈,目的是防止試管內溫度驟然降低,壓強減小,水槽中的水回流到熱的 試管內使試管炸裂。
<2>用瓶口向上排氣取氣法收集氧氣:導管在集氣瓶內應接近瓶底。
(5)驗滿:
用排氣取氣法收集氧氣,要檢驗氧氣 是否收集滿,其方法是: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到集氣瓶口,若復 燃,證明氧氣已收集滿。
(6)實驗室制氧氣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1>檢: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導管末端先入水,手握容器看氣泡)。
<2>裝:把藥品裝入試管內(如以KMnO4制氧氣時,試管口應塞一團棉花,防止加熱時KMnO4粉末進入導管)
<3>固:把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鐵夾要夾在試管中上部)
<4>點:點燃酒精燈加熱(先給試管均勻預熱,然后集中在試管有藥品的部分加熱)
<5>收:收集氣體 (滿水無泡倒立水中,排水充氣,取 出 水中)
<6>移:把導氣管 移出水面(防止 先熄滅酒精 燈,引起試管內 溫度降低,壓強減小,水槽中的水倒 吸入熱 的試 管,使試管炸裂)
<7>熄:熄滅酒精燈。
(7)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 反應。特點:“一”變“多”??杀硎緸锳=B+ C,與化合反應一樣都是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之一。
(8)催化劑、催化作用
<1>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 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 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都沒有改變的物質叫催化劑,又叫 觸媒,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2>要理解“改變”的含義,它包括加快 和減慢兩層含義。
<3>催化劑具有選擇性,既不是“萬能”的,又不是“惟一”的。如二氧化錳在氯酸鉀的分解中是催化劑,但不是任何反應的催化劑。
高三化學復習內容教案【篇5】
二氧化碳的性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聯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課堂演示實驗,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通過實驗及實驗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標
學習通過實驗認識物質性質的方法;
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從生活視角觀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從社會視角分析其使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關系;
聯系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對溫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紹,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建議
知識講解指導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建議以探索式學習為主,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而不是教師先講二氧化碳的性質,然后做實驗驗證給學生看。
2.講授方法上,建議以談話法為主,引導學生觀察,與學生討論每一點二氧化碳的具體性質。
3.對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在強調不可燃性和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同時,單獨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況下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有利于學生理解滅火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學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講到二氧化碳與碳酸鈣反應得到碳酸氫鈣,這樣只會使難點集中,增加學生學習難度。
課堂引入指導
方法一:近來地球上氣溫正在逐漸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氣溫如此變化呢?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方法二:據紙報道,某農村一戶農民挖了一口井,約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時在井下燒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結果三人身亡于井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悲
關于二氧化碳性質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為氣態化合物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陌生。無論呼入的新鮮空氣還是呼出的濁氣中都含有二氧化碳。雖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識,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通過這節教學,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與前面的物質學習聯系起來,織成知識網。通過本節的學習,完善并提高學生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動中作用的認識。
在氧氣、氫氣后學習二氧化碳,從學習程序來說對學生并不陌生。如學習物質從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入手,到物質的用途學習。物理性質主要學習色、味、態、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等內容。二氧化碳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質。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挖掘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學習。
此節教學的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性質知識的教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對學生形成知識的重要作用。實驗探究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節知識的教學難度不大,多數內容都為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或在小學自然、初中生物學科中已經接觸過的知識。教學中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關于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建議:
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在學生學習物質性質、形成化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利用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
根據學校情況(生源、實驗條件)不同,采用開放程度不同的實驗探究法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采取小組討論式學習模式。
聯系實際生活、生產學習二氧化碳。
課程結束指導
引導學生依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學習二氧化碳的用途從用途復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課外實驗指導
二氧化碳性質實驗有條件時可以用干冰來制備,這樣能避免用鹽酸與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氫氣的干擾,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認識更清楚。建議補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用U型管做,并為講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打下良好基礎且過渡自然。
高三化學復習內容教案【篇6】
教學過程:
【引言】
在某農村,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約有十四、五米,因為施工人員在施工時曾在井內燒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結果三人身亡于井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悲劇呢?是誰在作案呢?
原來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來學習二氧化碳。
在空氣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過1%,就對人類有害處,4%~5%人會感到氣喘頭痛眩暈,10%的含量人就會窒息死亡。
【板書】第三節 二氧化碳的性質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氣體。
【演示】
如圖:兩只紙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現象。
【講解】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比空氣重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氣重。剛才我們介紹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難于擴散。
【提問】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舉例說明。
【小結】通常狀況下,1體積水中能溶解1體積的二氧化碳氣體,壓強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壓溶入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將溫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氣體二氧化碳就變成固體二氧化碳,俗稱“干冰”,其含義是“外形似冰,熔化無水”直接變成二氧化碳氣體。
【板書】二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演示】
兩支燃著的蠟燭都熄滅,且下面的火焰先滅。
【提問】由此實驗可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后,老師歸納)
【板書】1.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進一步解釋上述事故的發生及蠟燭熄滅的原因)
【講解】在久未開啟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處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過高而危及生命。
【提問】怎樣測試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過高?
(學生討論后歸納)
【講解】在菜窖里做一個燈火實驗,如果燈火熄滅或燃燒不旺,說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進去。
【演示】
【現象】紫色石蕊試液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后顏色變紅,加熱后紅色褪去,又恢復紫色。
【講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試液遇酸液變紅。碳酸不穩定,加熱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書】2.和水反應: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現象。
【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板書】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a(OH)2+CO2====CaCO3↓+H2O
【講解】碳酸鈣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體,通入過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鈣溶解變成溶于水的碳酸氫鈣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氫鈣溶液加熱后,又變成碳酸鈣
廣西桂林的蘆笛巖內的石柱、石筍或溶洞都是長年累月發生上述反應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質,可用之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
【講解】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許多重要的用途。
【板書】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不能燃燒,且比空氣重,可用它來滅火。(簡介滅火器原理)
2.干冰升華時吸收大量熱,可用它做致冷劑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業制純堿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結】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種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質后合理利用它。
高三化學復習內容教案【篇7】
質量守恒定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②能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一些相關問題。
③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①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②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從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于整個中學化學。本課題安排在學生學習定性認識化學反應之后,是對化學反應的后續學習,又是化學方程式等內容學習的基礎,在書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僅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中學化學的重點之一。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學會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教學難點:
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學設計思路
(一)課前準備
1、在課前就進行實驗分組,將實驗能力強和實驗能力弱的同學混合搭配,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
2、布置每個實驗小組先對學案中的四個實驗方案進行探討,對實驗內容和如何進行實驗操作有個大致了解。
(二)教法選擇
直觀性教學、 小組合作式教學 、實驗探究教學法、練習法等。
(三)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思路:學生觀看實驗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實驗探究、
教師引導發現 學生驗證實驗、探究交流 動手畫水分子分解圖、
突破難點 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以實驗為主,讓學生在實驗探索中體驗,在發現中學習,引導學生采用“觀察、 實驗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 討論 、分析、練習 、小結反思”等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搜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的科學實驗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組織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
(第1步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課時引入]演示實驗1、火柴燃燒2、酒精燃燒
[設問] 火柴燃燒后留下灰燼而酒精燃燒后什么也沒留下,難道物質從世界上消失了?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有沒有變化呢?
傾聽學生的見解
(第2步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實驗探究]演示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的實驗
[引導]1。稱量時天平應注意調平;2。白磷燃燒時,錐形瓶底部應預先裝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燒紅后往錐形瓶中塞時動作要快,塞子要塞緊,不能漏氣。4、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和天平的變化。
[歸納]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講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將天平用于實驗,用定量的實驗法研究_分解與合成中各物質質量之間的關系,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簡史。
(第3步驗證實驗、探究交流)
[提問]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后其總質量到底是增加?不變?還是減小呢?如果你們按照學案上的四個實驗設計方案中任選其中兩個再進行實驗,所得到的結論又會是怎樣呢?與老師剛才所演示實驗的結論是否相同?
教師巡視指導
[提問]每一小組獲得的結論相同嗎?哪種結論是正確的?有個別小組的實驗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設問]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著質量不守恒?實驗結果與質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問]請同學們討論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難點)
[設問]為什么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讓同學們用圖畫方式展示出電解水的微觀變化過程,并思考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原子種類、原子數目的變化情況
(第5步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練習] 讓學生做學案中的練習,在學生做完后進行練習講解。
[小結]談談本課題學習后你有什么收獲與啟示?
[教師評價]1、通過本課題,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搜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
2、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理論依據。
[布置作業]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觀察實驗
分組交流、討論,學生代表發言。
學生的猜想有:
①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③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觀察、聽講、思考]
[小結]天平最終還是保持平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傾聽。
[實驗與探究]方案一: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方案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方案三: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氣前后質量的測定。
學生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任選兩個進行實驗探究。實驗前,小組內討論學案上的實驗步驟后進行實驗。小組成員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現象及實驗數據。并根據所做實驗完成學案中的表格。
實驗后小組內交流討論
[分析與交流]針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和所得結論,組內分析原因,組外交流實驗體會。
[學生交流]學生思考、討論后提出各種不同的解釋與措施。
[教師與學生共同小結]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為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氣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轉是因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質量,即反應前并沒稱量二氧化碳的質量。
2、如果設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實驗,杜絕反應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天平指針就不會偏轉了。
3、無論是密閉還是敞口系統,質量守恒的規律都客觀存在,也就是說質量守恒定律適用于任何化學反應。
學生欣賞動畫
[學生分析、交流、發言]
[歸納]化學反應中:元素種類不變;原子種類、數目、質量不變,所以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練習] 做學案中的基礎題及提高題
[學生交流]
激發學生興趣,設疑引入
幫助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識,為后面分組驗證實驗打下基礎。
使學生了解一些化學史,引導學生樹立自己也能夠像化學家一樣學好化學的信心。
讓學生親自動手,象科學家一樣去研究發現,從而感覺科學探究的神圣,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促進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在實驗中學習,激發興趣,享受成功的喜悅。
追求一個開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圍。
利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情境,及時進行分析,在質疑、爭論、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正確操作重要性的認識,發展和提高學生分析、思辯等多種能力,并加深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過用圖畫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觀變化過程,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質量守恒的原因,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質量守恒定律,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遇到的問題,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學習的反思。一個知識內化、認識提高、情感升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