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點學生教案最新
地理知識點學生教案如何寫?為加強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建設統一地理學,需要探討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和人文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系與規律,以及它們所遵循的總規律,于是理論地理學應運而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地理知識點學生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理知識點學生教案篇1
一、指導思想
以考試大綱,考試說明為依據,聯系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學生非智力因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夯實基礎,通過綜合訓練,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解題技巧,以適應新的高考形式和要求。
二、學科目標
1、夯實基礎,重視能力
2、圖文轉換,提取信息
3、注重整合,突出人文
4、聯系實際,靈活運用
三、工作計劃
1、第一輪復習(20__年7月16日—20__年3月中旬)
完成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復習;必修1、2、3及選修地理的復習
2、第二輪復習(20__年3月中旬—5月中旬)
專題復習
3、第三輪復習(5月中旬—5月底)
綜合模擬訓練、查缺補漏
四、具體內容
(一)一輪復習目標:注重基礎知識的梳理和鞏固,學科基礎能力過關
1、要求:
(1)確定復習范圍,夯實基礎不遺漏,掃清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對地理知識都進行梳理和歸納,使之系統化;
(2)分析近年高考的新變化,把握高考脈搏;
(3)實行滾動復習,做到適當回顧,合理練習(復習過的),提升應用能力;
(4)全面閱讀教材,掌握靈活運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2、復習建議:
(1)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
a.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規律的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應在“懂”字上下功夫讓學生理解概念、掌握技巧,熟記規律原理的內容,并體驗其形成過程。 基本過程:厘清概念---掌握法則—熟記基本原理---變式訓練(先做后講或教師示范學生嘗試---學生介紹思路---教師歸納總結解題思路和技巧—同類題型訓練)(注重解一題會一類),這塊教學內容較難,教學時應從易至難遞進,不能在難度上一步到位。
b.人文地理:偏重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可在“精”字上下功夫,熟記某一內容的要素,注重思維的建模,嘗試根據實例進行綜合(多維)分析,注重回答問題的基本方式方法。
c.區域地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間定位,圖像圖表的判讀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運用,。強調區域特征的概括,區域內各要素的內在聯系,區域整治的發展方向。宜在“準”字上下功夫。
(2)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關訓練。上課時要明確學生掌握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訓練目標,不能教師一廂情愿,高估教學實際效果,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基本知識要落實,基本技能(如圖像圖表的判讀技能)培養做到細微處人人過關。
(3)建議用“學---練---教”模式進行復習。每節課45分鐘分三階段,第一階段10分鐘,主要由學生對內容進行自學,或教師檢查某一知識的復習情況,第二階段20分鐘讓學生進行練,內容是該節課相關內容的典型題型。第三階段15分鐘教師精講考點。
(4)建立聯系線索,為二輪復習提升能力作鋪墊。
例如:空間分布的接近聯系和對比聯系、地理事物間的因果關系聯系、地理事物間的平行并列關系聯系、地理事物間的主次從屬關系聯系、地理事物間的大小包含關系聯系等。
(二)二輪復習目標: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和能力提高,實現綜合能力突破
1、要求:以主干知識為載體,以專題為基礎,以區域為平臺,通過加強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全面提高學科思維能力。要明確重點、難點。深刻理解每一個知識結構及其知識點中的重點,突破難點,把握知識結構內部之間的聯系。同時進行解題訓練,提升應戰能力。
2、復習建議
(1)自然地理原理的圖式化:自然地理的很多原理,其實都蘊涵在某些圖式中,而圖就在課本上;
(2)人文地理思維的模式化;
(3)熱點區域聯系的自然化:不盲目追逐熱點;多聯系自然地理特征,少聯系人文特征.
(4)重點、難點的專題復習之專題劃分,建議以四大系統為基礎,摻入題型(尤其是解答題)專題:
①地理運動系統。包括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水體的運動、地殼和地表物質的運動、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
②人地關系系統。包括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區域發展問題。
③區域地理系統。包括自然區域、農業區域、工業區域、城市區域等。
④地理圖表系統。包括日照圖、等值線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計算等。
⑤題型專題。
(三)三輪復習目標:主要是提高應試能力
1、要求:注重查漏補缺和解題技巧的培養。做到:精選練題,回歸課本,強化個別輔導。
2、復習建議
(1) 抓主干知識,綱舉目張。如:自然地理部分要在“懂”字上下功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簡單的話記住要點。
(2)重地圖,抓地理核心。地圖是地理獨有的知識載體,地理知識、原理、規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圖一身,掌握了圖就把握了地理脈絡。復習可從地圖入手,把地理分布、地理理規律都落實在地圖上。
地理知識點學生教案篇2
一、指導思想
高三地理教學是面向高考的教學,因此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及20__年福建省《文科綜合考試說明》,及本屆學情為依據制定本計劃。
二、教學目的
以培養能力為主導,考察學生所學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對所學課程內容能夠融會貫通,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是知識解決身邊的地理現象,學以至用。
三、具體復習計劃及對策
全年度高三復習分三輪:
第一輪復習,從20__年7月底到20__年3月底,通讀教材,主要是基礎能力過關。
復習對策:
1、對照考綱,夯實基礎不遺漏,掃清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對地理知識都進行梳理和歸納,使之系統化。
2、分析近年高考的新變化,把握高考脈搏;
3、實行滾動復習,做到適當回顧,合理練習(復習過的內容),提升應用能力。
4、全面閱讀教材,掌握靈活運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5、狠抓落實,特別注意目標生中地理成績比較差的學生,進行輔導
6、合理安排考與練,引導學生注意總結歸納考試和練習中反映出的自己在知識、能力及方法上的缺漏,在日后學習中注意調整提高。
第二輪復習,20__年3月底至5月中,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和能力提高
復習對策:本輪復習可以主干知識為載體,以專題為基礎,以區域為平臺,通過加強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全面提高學科思維能力.。
1、自然地理原理的圖式化:自然地理的很多原理,其實都蘊涵在某些圖式中,而圖就在課本上;
2、人文地理思維的模式化;
3、熱點區域聯系的自然化:
1)不盲目追逐熱點;
(2)多聯系自然地理特征,少聯系人文特征.
第三輪復習:20__年5月中至5月底,注重查漏補缺和解題技巧的培養。
復習對策:注重,精選練題,,回歸課本,,個別輔導.
1、抓主干知識,綱舉目張。
2、重地圖,抓區域核心。
3、重原理,講解題思路。
4、關注熱點,了解熱點問題的地理背景。
地理知識點學生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結合實例讓學生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學生能說明生物循環和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學會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產生新的功能。能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分析一些自然現象。
2.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生看書自學、討論。教師利用語言、課件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運用啟發式層層遞進,逐步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會學生學會運用“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分析問題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重點和難點】
重點:光合作用、生物循環、平衡功能。
難點: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教材內容分析及設計思路: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地理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之一。這一內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思想一以貫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繼續把它作為一種思想貫穿外,重要的一點是要把整體性講出內容和道理來。為此,教材從物流(能流)、功能、過程、與人類的關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講述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規律。并且教材中輔以多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
【導入】創設情景
情景:播放錄像《大連自然風光》
提問:在錄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觀?
生答:有動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氣、地貌等。
引出課題: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就是由上面錄象中的各種地理要素組成的!
【教學過程】
思考:錄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約的?
學生探討回答:如:氣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師總結:
一、地理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它們并非簡單的匯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組成了自然環境的整體。這就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也是地理環境的一個重要特點。
加深印象(出示圖片)
引導探究1:P91活動:(活動問題參考答案:(1)生物、土壤、大氣、水等(2)植物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葉截流大氣降水;植物又通過蒸騰作用將水份釋放到大氣中;通過大氣降水補給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3)太陽能因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體內并轉變成了化學能傳遞給動物并保存在動物體內,植物與動物在呼吸的過程中消耗了熱量,將化學能變成熱能釋放到環境中。)
總結過渡:在這個整體中,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使地理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引導探究2: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的“生物循環”內容,思考
什么是生物循環?
在生物循環中還有哪些地理環境要素參與?
你能簡要說明生物循環的意義嗎?
學生討論,回答:體會通過循環地理要素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引導探究3:
利用教材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對地球上的大氣、水、巖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響,進而形成了適合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引導探究4: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有關藏羚羊的文章,
問:你能解釋為什么藏羚羊的數量在一定范圍內穩定嗎?
總結過渡:
地理環境各要素不僅通過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相互作用和制約,各要素相互作用還會產生其他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
知識鞏固
讀課本93-94頁,思考下列問題:
1.什么是生產功能?其形成過程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
討論94頁活動
2.什么是平衡功能?其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其性質如何?
學生歸納:(略)
過渡:
我們曾經學習過的地理要素,如氣候、水體、地貌等是否會隨時間的變化?(學生回答:會。)各要素變化之間是否有聯系?(學生回答:有。)是一種怎樣的聯系呢?
地理知識點學生教案篇4
課標要求與分析課標要求:
在新課標中,對《城市化》的第一個小知識點“城市化”有如下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對于上述內容,課標還提出了活動建議: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討論城市的變化,交流感想。
課標分析:
本次課程內容主要學習四個內容,根據上面課標的要求,本節課不僅要求學生對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點的認識,還要求學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時,課標說明了本節內容的教學方法,運用圖片對比及學生參與活動來讓學生對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認識。
教科書分析
本次課包括四個內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過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標志;三是推動城市化的的動力;四是城市化的影響。重點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過程;城市化的特點;推動城市化的的動力。難點是城市化特點的概括。對于“城市化的影響”這一內容,只要求簡單了解。
學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們身邊的地理現象,從學生的已有基礎知識來看,他們對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這種了解往往是粗淺的、片面的,本節教學將以圖片、講解及分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關問題。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征之后,本節教材主要從動態的角度探討城市化。
設計理念與思路
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學習。主要以講解+小組討論為主。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生通過影像與教材的學習,能準確的說出城市化的定義及其衡量標志。2、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學習推動城市化的動力。3、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展示武漢的一些照片,讓學生從感知上認識城市。2、展示課本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城市化的定義。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講解衡量城市化的標志。
4、小組討論推動城市化的動力。
5、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圖片,讓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讓學生對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方法
講解法、演示法、小組討論實驗法
教學媒體黑板、多媒體
教學過程
1、學生觀看有關武漢的一些照片,讓學生從感知上對城市有個大概印象。
2、課件展示倫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擴展圖提問:倫敦市的區域范圍呈現一種什么趨勢?
3、課件展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
先引導學生看圖例,并提出問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等級及數量上有哪些變化?”,然后讓學生觀察圖片并進行思考,在此期間,將我國城市等級分類標準補充到板書上,最后請一位學生進行回答,并對其回答進行判斷和補充。
4、由上面的`環節歸納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導學生分析、學習衡量城市化的標志。
6、通過練習題目對剛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題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標志是:(C)
A、城市人口數量增加
B、城市規模擴大
C、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數量增加
題目二: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對城市化的理解正確的是:(D)
A、大批的農民遷移到城市,由農民變為市民
B、農民進城的數量越多,就說明城市化率越高
C、農民進城越多,這個地方的社會發展越先進
D、農民生產方式的工業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題目二,提出“我國最近幾年出現的大量農民工涌進城市與城市化的關系”這一問題,并進行解釋,解釋時說明這只代表老師個人觀點。
8、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是什么原因推動向農民工等農村人涌向城市,推動城市化的動力有哪些?”,根據班級學生情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別分析使農業人口離開農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農業人口進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并結合自己身邊的事例進行說明分析。總結學生討論結果,并不斷進行解釋、補充。
展示課本上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驅動示意圖》,以比較形象的方式讓學生對推動城市化的動力進行學習。
9、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圖片,讓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10、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回顧,并指出本節課的重難點。
地理知識點學生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識記人口增長的時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長狀況。
(2)理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理解人口是怎樣對環境產生壓力的。
(3)理解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現和如何運用其趨利避害。
(4)比較兩種經濟增長模式的特點。
(5)理解人口、資源、發展與環境問題的關系,并能應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利用圖像、圖表、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 德育目標
(1)使學生正確認識人口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密切關系,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2)使學生認識到資源問題的實質是人與資源之間的矛盾,進而培養學生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意識。
(3)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產生與人類活動有關,努力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公德意識。
4、 美育目標
通過對環境問題產生原因的教學,培養學生樹立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學重點
1、 使學生認識人口對環境的壓力不僅體現在人口增長的絕對數量對環境的壓力,同時也體現在人口增長速度的時間和空間差別對環境的影響。
2、 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導致環境問題。
3、 通過對經濟增長與生活質量關系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三、教學難點
對環境問題本質的理解和運用。
四、教學方法
1、 利用CAI課件輔助教學。
2、 探究式學習法。
3、 師生互動、合作學習法。
4、 圖像、圖表、數據定量定性分析法。
5、 案例分析法。
五、教學媒體選擇與組合設計思想
1、 視頻展示環境問題的現象,發現、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2、 多媒體展示社會調查的過程,輔之以學生表演,促進學生學習探究思維規律的形成。
3、 通過多媒體展示調查結果,并結合教材學習本課知識,進而推導出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多媒體出示練習題,及時反饋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
4、 播放視頻影片,通過美麗的人居環境與前面的對比,從而呼應主題,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思索。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環境問題的相關影片和漫畫欣賞,引出環境問題,通過多媒體和漫畫使學生發現問題。
教師:同學們從上面的影片和漫畫中看到了什么現象?漫畫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求知欲。
播放調查研究的流程圖,學生上臺演示調研的全過程,教會學生自己探究問題。
整理材料,展示調查的結果,分類匯總,得出初步結論。
【講授新課】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巡視指導,結合材料學習本課內容,使其理論化、系統化。
指導學生分析教材“圖8。5”和“圖8。6”,師生互動。
一、人口壓力
1、人口增長
(1)時間分布
A、產業革命前
B、二戰前
C、20世紀70年代
(2) 空間分布
A、發達國家慢
B、發展中國家快
多媒體展示瑪雅文化的遺址圖片,用瑪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壓力。
2、人口壓力
人口過多且持續增長,對物質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過環境供給資源和分解廢物的能力,進而產生資源和環境問題。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劇突出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缺點。
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1、資源的過度利用——資源耗竭
2、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環境的破壞
三、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什么是傳統的發展模式
2、學生討論:“經濟增長和生活質量”的關系。
3、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
【小結】略
【形成性訓練】略
【課后記】
1、成功之處:
2、失敗之處:
3、學生心得:
4、見解心得:
地理知識點學生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2.掌握各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成因與規律。
4.理解大氣環流的作用。
【教學重點】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與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多媒體交互式演示講解。
【教學設計】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云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后的紐帶。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并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并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圖像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為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于通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后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于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復討論得出的,并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教學過程】
課前復習:讓我們用繪制簡圖的方式來回憶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存在熱量差異呢?那么是否存在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思考。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運動。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大氣運動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
A組導學內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還是下沉?極地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呢?
2.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空氣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極地運動,還是由極地向赤道運動?
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演示,相互間合作學習完成A組導學內容。
過渡:地球實際上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單圈環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氣該如何運動呢?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轉。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思考地球自轉會對大氣運動產生什么影響?
B組導學內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最終的運動方向是什么?為什么?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于北緯30°附近高空偏轉為西風,之后,大氣運動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合作學習,完成B組導學內容中的2~3題。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氣不斷地流到北緯30°附近高空堆積起來,導致北緯30°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會如何運動?使得近地面氣壓升高還是降低?
3.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分流、偏轉后的風向?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北緯30°附近被稱為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附近~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
東北風風向常年不變,就好像一個人很守信用,因此,這個緯度帶被命名為東北信風帶。至此形成了低緯環流。而北緯30°附近~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中緯西風帶。
講述:北緯60°(極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極地東風帶。
4.自北緯30°附近北流的空氣與自極地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是否一致?有何差異?相遇后兩種空氣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緯60°附近近地面氣壓較周圍低還是高?思考、討論。
時間推移到18世紀,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觀測證實,銀河系是范圍有限的恒星體系,并建立了銀河系的天文體系,從而將人類認知的宇宙范圍拓展到星系級別。
之后,隨著科學繼續發展,技術不斷進步,人類的宇宙范圍觀念也日漸擴大。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大型天文望遠鏡的使用,分光儀、射電技術的成熟,人造衛星、探測器等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使天文觀測的尺度大大擴展,達到上百億年和上百億光年的時空區域。
這里的光年是一個長度距離單位,它是指光在一年中所傳播的距離,我們知道光的傳播速度約為30萬km/秒,照此計算,1光年約為94605億km。那么,能否說宇宙的范圍大小就是這百億光年呢。顯然不行,這里所指的是目前我們所能觀測到的,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認識的宇宙范圍一定會繼續擴大。
我們在前面講過,宇宙是物質的世界,那么宇宙到底是什么樣子呢?
物質的東西,總有個外化的存在形式。例如,人的外化存在形式就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體”。仿此,宇宙(天)的物質存在形式就是一個個的“天體”。
就像我們人體有高矮胖瘦的體態差異,黑白黃褐的膚色差異,男女老少的性別、年齡差異等等方面的差異一樣,天體在大小、質量、光度、溫度等方面也存在著差別,這就是天體的多樣性。
天體的多樣性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在晴朗的夜晚,我們可以用肉眼看到:星光閃爍的恒星(這是一種能夠自行發光、發熱的天體)、輪廓模糊的星云(主要成分為H,呈云霧狀),這兩種天體是宇宙空間中最基本的天體。還有較明顯位移的行星(繞太陽【恒星】運轉、反射太陽光線)、以及有圓缺變化的月亮、一閃即逝的流星、拖著長尾巴的彗星。
此外,在宇宙空間中,還有一些我們單憑肉眼看不見的天體,比如一些星際氣體和塵埃,以及人類制造發射到宇宙空間的人造天體:如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空間站等。
(邊引導學生看圖講解邊板書)
<板書>
3、宇宙的物質性
(1)天體: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
(2)天體的多樣性
自然天體:恒星------星光閃爍(自行發光、發熱)
星云------輪廓模糊,主要成分為H,呈云霧狀)
行星------移動(繞恒星運轉、反射恒星光線)
衛星------月亮(地球的衛星,有圓缺變化)
流星------一閃即逝
彗星------拖著長尾巴
星際氣體和塵埃
人造天體: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空間站等
這里有一點需要提醒同學們注意:天體是指存在于宇宙空間(星際空間)的物質。因此,掉落到地面的隕石、隕鐵等就不能被稱為天體。
地球作為一個整體是個天體,但地球的一部分或附屬部分就不能稱為天體,如地球大氣、發射架上的人造衛星等。
我們前面講過,宇宙處于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這就是宇宙的運動性。
根據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天體只要有了質量,就會相互吸引。而如果天體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繞轉,就形成天體系統。那么是否所有的天體都屬于天體系統呢?不,只有那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繞轉的天體才能稱為天體系統。
目前,人們將認識到的天體系統,從小到大排列,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月球繞地球運行構成地月系,九大行星及其衛星以及流星、彗星、小行星和星際氣體和塵埃等構成太陽系,太陽系又和跟太陽系相似的其他一些恒星系構成銀河系,而銀河系又和河外星系(簡稱星系)共同構成總星系──這是目前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的范圍。
講了上述的內容,同學們不免要問:宇宙為什么是這個樣子呢?這就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及演化。
關于宇宙的起源,我國有盤古開天劈地的傳說,西方則有“上帝創造宇宙”的信仰。我國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是這樣的:“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盤古出,而天地分,陽清者為天,陰濁者為地……盤古日長萬八千丈,天日高萬八千丈,地日厚萬八千丈。”這與我們現代天文學家所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在思想上十分接近。
宇宙大爆炸的觀點認為: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此時,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由于高溫,這些物質極不穩定。在150億年前的某個時刻,宇宙突然爆炸膨脹開來,這些物質迅速向外輻射出去,剎那間,宇宙空間擴大了1029倍,溫度亦隨著宇宙的膨脹而迅速下降。當溫度下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或衰變,或與質子結合成重H(氫)、He(氦)的原子核,原子核繼而捕獲電子,早期化學元素開始形成。當溫度繼續下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弱,此時,宇宙主要物質是氣態的,之后氣體逐漸凝聚成星云,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體系;期間,也有一些已經形成的恒星爆炸成星云或進一步塌縮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以及膨脹成紅巨星。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宇宙。
因此,我們說宇宙中的天體不是同時形成的,各自都有其發生、發展、衰變的歷史。作為整體的宇宙,也經歷了溫度從高到低、物質密度從密到稀的演化。
<板書>
4、宇宙的運動性
(1)天體系統:天體相互吸引又相互繞轉
天體系統層次:(見文中)
(2)宇宙的演化:溫度從高到低、物質密度從密到稀
Ⅲ、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暫時講到這,下節課我們將繼續進一步學習“宇宙中的`地球”部分。請同學們做好預習,并著重掌握前面所學的各種天體的特征以及天體系統的層次結構。
(來源:原創作品)
講述: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副極地低壓帶。
5.北半球形成了幾圈環流?南半球是否會形成同樣的環流?
C組導學內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為幾個氣壓帶、幾個風帶?
2.全球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是否有規律可循?思考、討論,從而找出分布規律: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過渡:氣壓帶風帶分布的緯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變的呢?讓我們把假設情境進一步接近實際情況來設定。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設的含義:考慮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
D組導學內容
總結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移動的規律。
板書:二、形成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質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勻的,所以實際上的大氣環流要復雜的多,下節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2.4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定義: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二、形成
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附:對高中地理觀摩課《大氣環流》的教學設計的分析:
《大氣環流》是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的重點合難點,它是氣候類型的原因與分布、洋流的成因與分布等地理現象的主要原因。
對大氣環流的學習和掌握關鍵是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動態、立體的空氣運動圖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氣運動和高空空氣運動,又能很好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準確地記憶氣壓帶、風帶分布圖,更好地加以運用。
學生主體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師的這節課有兩個突破點:
1.運用素材庫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
周老師使用素材庫中的《大氣環流》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課件運用動畫的形式把教學中單純用語言不容易表達清楚的內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現了出來,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學生主體參與,突出了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式。
周老師根據教材,挖掘內涵,提出了導學內容,再結合課件演示內容,讓學生觀察、動腦、思考、研究、討論,由學生總結、表達得出結論,再由師生共同總結,這種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法,效果優于其他形式的教學,它既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特點,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優點:
1.語言流暢、教態自然、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由簡入繁、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思維步驟。
2.課前的復習提問設計巧妙。
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用繪制熱力環流的方式來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內容,在繪制的過程中,學生的下筆順序反映了他對熱力環流的認識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學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錯誤同樣反映了他們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通過大氣環流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來引入大氣環流,由簡入繁,過渡自然,不留痕跡。
3.不直接將大氣環流的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在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學生總結大氣環流的概念。這種方式使學生接受新知識更自然、更積極。
地理知識點學生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來說明風海流形成的原因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解釋洋流的分布規律,提高學生歸納概括、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分析風海流的成因,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簡單模式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規律,提高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點能夠前后聯系,有效解決疑慮,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能力提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布圖,掌握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分布規律及利用等溫線地圖判斷寒、暖流。
教學過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類
1、洋流的概念: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常年、穩定、大規模。
2、洋流的性質分類:介紹寒、暖流的概念,練習寒暖流的判斷
3、洋流的成因分類:介紹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有風向、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其中,盛行風是最主要的動力。
過渡洋流的在盛行風的作用下,一旦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方向。現在我們一起結合剛才學習的洋流成因來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圖,看看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4、洋流的分布:
設問1:促使洋流常年、穩定的、沿一定方向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學過的盛行風。
設問2:在低緯信風、中緯西風和極地東風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運動方向如何?
引導學生看出低緯、中緯和高緯海區的洋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洋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引導學生從圖中得出洋流運動規律。
學生分別用紅筆和藍筆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暖流和寒流,歸納寒暖流分布規律。
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體動力,在北印度洋海區,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形成南亞季風。思考:南亞冬夏季風方向如何?學生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南亞冬季風的方向,根據風向畫出北印度洋海區大洋環流。
(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通過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將全班分組,主要任務為:
閱讀“北大西洋暖流與西北歐氣候”。回答:
(1)挪威卑爾根屬于什么氣候類型?與之同緯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氣候類型?
(2)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自然景觀有什么明顯的差異?為什么?
(3)北極圈內氣候寒冷,為什么會出現終年不凍港?
閱讀“秘魯寒流與南美大陸西岸氣候”。回答:
(1)秘魯伊基克最冷月、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各是多少?該地屬于什么氣候類型?
(2)南美西海岸的熱帶沙漠為什么南北延伸很長?
對兩組同學的答案進行補充。
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結合相關圖片,探究洋流對漁場的影響。
(1)課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漁場分布圖”
(2)學生觀察、討論、分析:
①四大漁場中,成因相似的漁場有哪幾個?
②為什么寒、暖流交匯處的海區往往能形成大規模的漁場呢?
③秘魯漁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組織活動讓學生探究洋流對航海、海洋污染的影響。完成活動后,回答本節課所提問題:哥倫布兩次航行為什么會花費不同的時間呢?
4、課堂小結
5、課堂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