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化學教案 >

高考化學教師教案大全

時間: 沐欽 化學教案

高考化學教師教案如何寫?高校還應定期評估人才培養目標與科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重合度,建立及時調整專業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機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考化學教師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考化學教師教案大全

高考化學教師教案(篇1)

氮和磷(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

(1)掌握氮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遞變性。

(2)掌握N2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義。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位、構、性”三者關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

(2)通過N2結構、性質、用途等的學習,了解利用“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等線索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氮氣的化學性質。氮族元素性質遞變規律。

[教學過程 ]

[引入]

投影(或掛出)元素周期表的輪廓圖,讓學生從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寫氮族元素的名稱、元素符號。根據元素周期律讓學生通過論分析氮族元素在結構、性質上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學生總結]

最外電子層上均有5個電子,由此推測獲得3個電子達到穩定結構,所以氮族元素能顯-3價,最高價均為+5價。最高價氧化物的通式為R2O5,對應水化物通式為HRO3或H3RO4。氣態氫化物通式為RH3。

氮族元素的遞變性:

氮 磷 砷 銻 鉍

非金屬逐漸減弱 金屬性逐漸增強

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

酸性逐漸減弱 堿性逐漸弱增強

NH3 PH3 AsH3

穩定性減弱、還原性增強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學生總結]

+5價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較強的氧化性,但+5價磷的化合物一般不顯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種價態,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種氧化物,但磷主要顯+3、+5兩種價態。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單質的物理性質有哪些遞變規律?

[師生共同總結后投影]課本中表1-1。

[引入第一節]

第一節 氮和磷

氮氣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第2-3頁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邊提問邊總結]

(一)氮的存在

游離態:大氣中N2的體積比為78%、質量比為75%。

化合態:無機物中(如硝酸鉀等),有機物中(如蛋白質、核酸等)。

[引導] 請學生觀察周圍空氣并通過聯想分析氮氣的物理性質。

[學生總結]

(二)氮氣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難溶于水(1:0.02),比空氣稍輕。

[投影] 常見氣體在常溫常壓下的溶解度,讓學生進行比較。

難溶氣體:N2(1:0.02);H2(1:0.02);

微溶氣體:O2(1:0.2)

可溶氣體:Cl2(1: 2)、H2S(1:2.6)

易溶氣體:SO2(1:40)

極易溶氣體:HCl(1:500)

[思考] 實驗室制N2時應該用什么方法來收集?

(三)氮氣的化學性質

[引導] 結構決定性質,先研究N2的結構。

1、N2的結構

電子式: SPACE PREFIX =O />;結構式:N≡N。氮氮三鍵的鍵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穩定,通常情況下,性質很不活潑。

2、氮氣的化學性質

(1)與氫氣反應

(2)跟鎂反應:3Mg+N2 Mg3N2

(3)與氧氣反應:N2+O2 2NO

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反應角度分析上述三個反應。進而得出“氮氣既能表現氧化性,也能表現還原性”的結論。

[引導] 中國有句農諺,叫做“雷雨發莊稼”,誰能解釋這句話的含義?請大家閱讀教材第3-4頁內容,再來理解這句農諺。

[學生總結]

[補充演示實驗]

教師事先在一燒瓶內充滿一氧化氮氣體,讓學生觀察一氧化氮的`顏色等。打開瓶塞,讓學生觀察變化。

[學生觀察結論]

一氧化氮是一種無色氣體、二氧化氮顯紅棕色。通常條件下,一氧化氮易轉化為二氧化氮。

[教師引導]

雙線橋法標出以上三個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學生活動]

完成以上作業 ,教師根據學生作業 情況加以說明。

(四)氮氣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護氣:焊接金屬、充填燈泡、保存糧食和水果。

[教師引導]

請學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氣哪方面的性質。

(五)氮的固定

將游離態的氮轉變為氮的化合物的過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徑: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業。

教師向學生介紹人工模擬生物固氮這一世界性研究課題的現狀和前景,鼓勵學生獻身科學研究為人類作出貢獻。

[課堂小結]

結構、性質和具體反應之間的聯系:

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間的轉化關系:

[隨堂練習]

1、不屬于氮的固定的變化是( )

(A)根瘤菌把氮氣轉化為氨 (B)氮氣和氫氣在適宜條件下合成氨

(C)氮氣和氧氣在放電條件下合成NO (D)工業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車引擎中,N2和O2進行反應會生成污染大氣的NO(N2+O2 2NO+Q),據此,有人認為廢氣排出后,溫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會自行消失,事實證明此說法不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常溫常壓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氣中NO迅速變為NO2而不分解

(C)空氣中N2與O2的濃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動

(D)廢氣排出后,壓強減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動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實驗室里從空氣中制取氮氣的是( )

(A)把空氣液化, 然后分離出氮氣

(B)把空氣緩緩通過加熱了的銅網

(C)把空氣緩緩通過加熱了的鎂粉

(D)把空氣通過裝有氫氧化鈉的洗氣瓶

答案:B。

4、現有M、R兩種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實不能說明M的非金屬性比R強的是( )。

(A)酸性:H3MO4>H3RO4

(B)氣態氫化物穩定性:MH3>RH3

(C)氣態氫化物還原性:MH3>RH3

(D)含氧酸鹽的穩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這四種元素中,每種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區別于某它三種元素。若從中選出氟元素,選擇的理由中正確的是 ( )。

(A)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酸性最強

(B)單質與冷水反應最劇烈

(C)單質固態時為分子晶體,熔沸點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穩定

答案:BC。

6、在標準狀況下,將O2與NO按3:4體積比充滿燒瓶,將燒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燒瓶內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約為(單位:mol·L-1)( )。

(A)0.045 (B)0.036 (C)0.026 (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發明了固氮的一種方法,該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氣為原料。第一步反應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應產物和焦炭反應,在電爐中的高溫下制得第三步反應起始物;第三步反應中另一反應物是空氣,該反應也是在電爐中完成的,生成一種固體;第四步是使該固體和水蒸氣反應制得氨氣。又知該固體中有與N3-互為等電子體的離子。

(1)試寫出四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試簡評該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 CaO+CO2↑; CaO+3C CaC2+CO↑;CaC2+N2 CaCN2+C ; CaCN2+3H2O(g)=CaCO3+2NH3↑。

(2)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電能,原料眾多,設備重,生產成本高。

8、有A、B、C、D四種氣體,能發生下列變化

A+D E+H2O, E+O2 D,

C+D B+F, B+O2 C。

且已知其中:C為紅棕色,D能使石灰水變渾濁,E常溫下是固體,F是一種酸酐。

(1)寫出四種氣體的化學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寫出C+D B+F所表示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D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

高考化學教師教案(篇2)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蓋斯定律的意義,能用蓋斯定律和熱化學方程式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自學、探究、訓練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蓋斯定律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蓋斯定律的應用和反應熱的計算

【學習過程】

【溫習舊知】

問題1、什么叫反應熱?

問題2、為什么化學反應會伴隨能量變化?

問題3、什么叫熱化學方程式?

問題4、書寫熱化學方程式的注意事項?

問題5、熱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比較

熱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比較

化學方程式

熱方程式

相似點

不同點

【學習新知】

一、蓋斯定律

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1、什么叫蓋斯定律?

問題2、化學反應的反應熱與反應途徑有關嗎?與什么有關?

【練習】

已知:H2(g)=2H  (g) ; △ H1= +431.8kJ/mol

1/2  O2(g)=O (g) ; △ H2= +244.3kJ/mol

2H  (g) + O (g)= H2O (g); △ H3= -917.9 kJ/mol

H2O  (g)= H2O (l); △ H4= -44.0 kJ/mol

寫出1molH2  (g) 與適量O2(g)反應生成H2O (l)的熱化學方程式。

二、反應熱的計算

例1、25℃、101Kpa,將1.0g鈉與足量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晶體,并放出18.87kJ熱量,求生成1moL氯化鈉的反應熱?

例2、乙醇的燃燒熱:  △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燒放出多少熱量?

例3、已知下列反應的反應熱:(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  =CO2(g);ΔH2=-393.5 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試計算下列反應的反應熱:

2C(s)+2H2(g)+O2(g)  = CH3COOH(l);ΔH=?

【思考與交流】通過上面的例題,你認為反應熱的計算應注意哪些問題?

【課堂練習】

1、  在 101 kPa時,1mol CH4 完全燃燒生成CO2和液態H2O,放出 890 kJ的

熱量,CH4  的燃燒熱為多少?1000 L CH4(標準狀況)燃燒后所產生的'熱量為多少?

2、  葡萄糖是人體所需能量的重要來源之一。葡萄糖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C6H12O6(s)+6O2(g)=  6CO2(g)+6H2O(l); 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體組織中氧化的熱化學方程式與它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相同。計算 100  g葡萄糖在人體中完全氧化時所產生的熱量。

【本節小結】

【作業】

1.由氫氣和氧氣反應生成1  mol水蒸氣放熱241.8 kJ,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若1 g水蒸氣轉化為液態水放熱2.444  kJ,則氫氣的燃燒熱為________kJmol-1。

2、已知

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CO(g)+  O2(g)===CO2(g) ;ΔH=-282.9 kJmol-1

某H2和CO的混合氣體完全燃燒時放出113.74  kJ的熱量,同時生成3.6 g液態水,則原混合氣體中H2和CO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A.2∶1  B.1∶2 C.1∶1 D.2∶3

3、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燃燒的主要化學方程式依次為CH4+2O2  CO2+2H2O,C3H8+5O2 3CO2+4H2O

現有一套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灶具,今改為燒液化石油氣,應采取的正確措施是(  )

A.減少空氣進入量,增大石油氣進氣量

B.增大空氣進入量,減少石油氣進氣量

C.減少空氣進入量,減少石油氣進氣量

D.增大空氣進入量,增大石油氣進氣量

4、已知CH4(g)+2O2(g)  CO2(g)+2H2O(l);ΔH=-Q1 kJmol-1

H2(g)+  O2(g)===H2O(g);ΔH=- Q2 kJmol-1

H2(g)+  O2(g)===H2O(l);ΔH=- Q3 kJmol-1

常溫下取體積比為4∶1的甲烷和氫氣的混合氣體11.2  L(標準狀況),經完全燃燒后恢復到室溫,則放出的熱量(單位:kJ)為

A.0.4Q1+0.05Q3  B.0.4Q1+0.05Q2

C.0.4Q1+0.1Q3  D.0.4Q1+0.2Q2

5、已知熱化學方程式:

①H2(g)+  O2(g)===H2O(g);ΔH=-241.8 kJmol-1

②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

③H2(g)+  O2(g)===H2O(l); ΔH=-285.8 kJmol-1

④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則氫氣的燃燒熱為

A.241.8  kJmol-1 B.483.6 kJmol-1

C.285.8  kJmol-1 D.571.6 kJmol-1

6、已知下列兩個熱化學方程式:

H2(g)+  O2(g)=H2O(1); △H= -285.8 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1);△H=  -2220 kJmol-1

實驗測得H2和C3H8的混合氣體共5  mol,完全燃燒時放熱3847 kJ,則混合氣體中H2與C3H8的體積比是( )。

A.1∶1  B.1∶3 C.3∶1 D.1∶4

7、某短跑運動員的體重為72  kg,起跑時能以1/7s沖出1m遠。能量全部由消耗體內的葡萄糖提供,則該運動員起跑時沖出1m遠將消耗多少克葡萄糖? 已知葡萄糖緩慢氧化時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804kJ/ mol

【學習反饋或反思】

高考化學教師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苯的物理性質,理解苯分子的獨特結構,掌握苯的主要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認識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又反映結構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以實驗事實為依據,嚴謹求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以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并從中了解研究事物所應遵循的科學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1)重點:苯的分子結構與其化學性質

(2)難點:理解苯環上碳碳間的化學鍵是一種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獨特的化學鍵。

(3)關鍵:正確處理苯的分子結構與其化學性質的關系。

教學方法

(1)主要教學方法

歸納、演繹法:通過學生的邏輯推導和歸納,最終確定苯的分子結構。

(2)輔助教學方法

情境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實驗促學法: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教師的演示,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掌握苯的分子結構和化學性質。

輔助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將瞬間變化定格化,有助于學生掌握苯的結構特點和苯的主要化學性質(易取代、難加成、難氧化)的本質。

學法指導

1、觀察與聯想   學會觀察實驗現象,通過現象分析本質。將苯的實驗事實和已經掌握的舊知識聯系起來,使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有機結合。

2、推理與假設   讓學生通過推理大膽提出假設,再小心求證并導出結論,從而掌握一定的邏輯思維方法。

教學程序

1、整體結構:

2、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小奇聞:化學家預言第一次世界大戰

[投影板書]  苯    芳香烴(第一課時)

聽講,對小奇聞進行情緒體驗。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投影板書]

一、苯的組成及結構

(一)苯的組成:C6H6

苯的分子式為C6H6。

[思考]  根據化學式,苯的組成有什么特點?

[  思考與交流1]

請寫出C6H6可能的結構簡式。(注意對學生進行啟發、鼓勵)

分組討論后由小組代表寫出可能的結構簡式:

A.CH≡C—CH2—CH2—C≡CH

B.CH3—C≡C—C≡C—CH3

……

引導學生用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

[過渡]這些結構的共同點是什么?

[思考與交流2]

到底苯分子中有沒有碳碳雙鍵或碳碳三鍵呢?請同學們設計實驗方案檢驗.

學生明確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

【學生探究實驗】

[提問]上述實驗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實驗--1:在苯中分別滴加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震蕩、靜止,觀察現象。

[提問]上述實驗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講述]  “凱庫勒和苯分子的結構”

[思考與交流3]

1865年德國化學家凱庫勒苯環結構的有關觀點:

(1)  6個碳原子構成平面六邊形環;

(2)  環內碳碳單雙鍵相互交替。

[提問]上述說法是否正確呢?

[思考與交流4]

為了驗證假說,科學家做了大量實驗發現苯的一溴代物只一種,鄰位二溴代物也只一種.這說明了什么?

[思考與交流5]

如何更確切地表示苯分子的結構?1872年凱庫勒提出補充論點:苯分子中碳原子完全以平衡位置為中心進行振蕩運動,使得相鄰碳原子之間不斷反復進行相吸和相斥,雙鍵因此不斷更換位置,交替運動.

[投影]鍵長數據

1935年,詹斯用x射線衍射法證實苯環是平面的正六邊形,測得苯的碳碳鍵長都相等。

[投影、講述]現代科學對苯分子結構的研究:

1.苯分子為平面正六邊形結構,鍵角為120°

2.苯分子中碳碳鍵鍵長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

[軟件演示]苯分子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實驗1

現象:  苯中加入酸性 KMnO4 溶液,紫紅色不褪;苯中加入溴水,橙色不褪并轉移到苯層,即上層呈橙紅色

結論:  苯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錳酸溶液裉色,說明苯分子中不含C=C 或C≡C。

結論:由于苯的一溴代物只有一種,說明苯分子中的六個氫原子位置應該是等同的。

進一步體會苯分子的結構特點。苯分子中碳碳鍵既不同于單鍵也不同于雙鍵,而是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的和種獨特的鍵。

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教育,同時教育學生有科學探索精神。

指導學生以事實為依據驗證假說。引導學生體會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又反映結構的辯證關系。

導學生以事實為依據驗證假說。

[展示]一瓶純凈的苯。(引導學生從:色、味、態、溶解性、密度、熔點、沸點、毒性等方面去觀察、實驗、查閱資料)

[投影板書]

二、苯的物理性質

實驗:觀察苯的顏色、狀態,(苯有毒,不要求學生多聞氣味)做實驗檢驗苯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

根據前面研究的苯分子中的碳碳鍵是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獨特的鍵,  那么苯的化學性質如何?

實驗--2:電腦展示:苯和液溴的反應。

[投影板書]化學性質1:能取代

[投影]  C6H6+Br2        C6H5Br+HBr

[設問]這個實驗事實說明什么?

[投影板書]

三、苯的化學性質

學生聯想并動手練習

體會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又反映結構的辯證關系。

[小結]

[鞏固題和作業]

請同學談談這節課的主要收獲是什么?

見課件,基礎訓練

練習升華

四、板書設計(略)

高考化學教師教案(篇4)

《鈉鎂及其化合物》的教案

一、學習目標

1.知道鈉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2.掌握鈉的化學性質。

3.建立鈉原子結構決定金屬鈉的性質的思想。

4.在實驗過程中,體驗化學的魅力和科學研究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三、設計思路

整合由氯化鈉制取氯氣、溴和碘的制取線索,引出本節課的研究主題――鈉,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中的實驗現象,逐一分析并總結出有關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在介紹鈉的用途的基礎上,簡單介紹鈉的氧化物的主要化學性質。

四、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由溴、碘和氯氣的制取,推出它們和氯化鈉之間的關系,再由電解熔融氯化鈉引出本節課要探究的金屬鈉。(ppt  2)

[板書]  2NaCl 2Na+Cl2↑

鈉原子和鈉離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思考與討論]對比鈉原子和氯原子的結構,推測金屬鈉可能的性質。

[觀察與思考1]取一小塊金屬鈉,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層,觀察表面的顏色;將其放置放置在空氣中,觀察表面顏色的變化。

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歸納、總結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板書]  一、鈉的物理性質(ppt 3)

銀白色金屬,質軟,密度比煤油大、0.97g/cm3。

二、鈉的化學性質

1.可與氧氣發生反應

4Na+O2=2Na2O

白色

[觀察與思考2]  將一小塊金屬鈉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

[板書]

2Na+O2  Na2O2

過氧化鈉,淡黃色

[敘述]同樣是鈉與氧氣反應,但是反應條件不同時,現象不同,產物也不同,所以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觀察與思考3]  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燒杯中滴加幾滴酚酞,然后向其中投入一小塊(約綠豆粒般大小)金屬鈉,用表面皿蓋在燒杯上,觀察實驗現象。

[板書]  一、鈉的物理性質

熔點低,97.8℃。

二、鈉的化學性質

2.可與水發生反應

2Na+2H2O=2NaOH+H2↑

[思考與討論]通過對實驗的討論,能解決下列問題:

1.  金屬鈉為何保存在煤油中?

2.為何有些保存在煤油中的`鈉表面不是銀白色的?

3.解釋產生鈉與水反應時現象的具體原因。

4.鈉與氧氣反應的產物取決于什么?

5.在所學知識中搜索有關反應的例子,要求因為反應條件不同而導致產物不同。(學生可能舉例炭和氧氣的反應等)

[過渡]鈉作為一種非常活潑的金屬,我們在生活中直接使用的機會不大,那這種金屬有哪些用途呢?

[板書]  三、鈉的用途(ppt 4)

1.做還原劑:用以將鈦、鋯、鈮、鉭等在國防工業上有重要用途的金屬從其熔融的鹵化物中還原出來。

TiCl4+4Na  Ti+4NaCl

四氯化鈦  鈦

2.做電光源:高壓鈉燈。

3.制造合金:鈉鉀合金用做核反應堆的冷卻劑和熱交換劑。

4.做化工原料。

[過渡]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鈉的一種氧化物――氧化鈉的主要化學性質。

[板書]  四、氧化鈉(ppt 5)

1.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因此氧化鈉是堿性氧化物

Na2O+H2O=2NaOH

2.與酸反應

Na2O+2HCl=2NaCl+H2O

[練習](ppt  6~9)

1.金屬鈉應保存在(  )

A.空氣中  B.水中 C.煤油中 D.密閉容器中

答案:C。

2.鈉應用于電光源是因為(  )

A.鈉很軟  B.高壓鈉燈發出的黃光射程遠,透霧力強

C.是一種強還原劑  D.那燃燒發出黃色火焰

答案:B。

3.鈉與水反應時產生的現象是(  )

①鈉浮在水面上;  ②鈉沉在水底; ③鈉熔化成小球; ④鈉迅速游動逐漸減小,最后消失; ⑤發出嘶嘶的聲音; ⑥滴入酚酞后溶液顯紅色。

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①③④⑤⑥

答案:D。

4.將2.3g鈉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質量分數是(不考慮水的揮發)(  )

A.等于2.3%  B.等于4% C.大于2.3% ,小于4% D.不能確定

答案:B。

5.將1克的下列金屬,分別與足量的鹽酸反應,放出氫氣最多的是(  )

A.鋅  B.鐵 C.鋁 D.鈉

答案:C。

6.關于Na原子和鈉離子的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它們相差1個電子層         B.它們的化學性質相似

C.鈉原子的半徑比鈉離子大      D.它們核內的質子數相同

答案:B。

7.一塊表面已被氧化的鈉,質量為10.8g,將其放入100mL水中,可收集到標準狀況下2.24L氣體,則鈉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答案:鈉元素的質量分數為42.6%。

高考化學教師教案(篇5)

一、破布制糖

在一百多年前,便有人做過破布制糖的實驗:把破布放進濃度為70%左右的硫酸中,加熱一段時間,破布便不見了,被分解成糖——葡萄糖。破布怎么會變成糖呢?

原來,破布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當纖維素受到酸類的作用時,那巨大的分子會發生分裂,形成較小的分子,并且與水相結合,變成糖——葡萄糖。在化學上,這叫作纖維素的“水解反應”。纖維素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所不同的是,只是分子中的三種化學元素的比例不一樣罷了。

破布既然能制糖,那么,破布的兄弟們——含有纖維素的木屑、稻草、麥稈及許多農副產品,當然也能制糖。利用纖維素水解制葡萄糖,如今已成了一項龐大的工業——“水解工業”。

現在,人們在水解工廠里,先把一些含有纖維素的農副產品曬干、切碎,然后放進耐酸搪瓷缸中,再加入硫酸(一般濃度為62%以上,若用鹽酸的話,濃度為39~41%),不斷進行攪拌、加熱。經過4~5小時,加水稀釋,加入石灰乳中和、過濾,這時的濾液雖是澄清的,但含有雜質,常是棕褐色的。工人們往濾液中加入脫色劑活性炭,濾液一下子便變成無色的了。接著,把濾液加熱熬濃,冷卻,便析出雪白的晶體——葡萄糖。

據統計,1噸干木屑,可以制成650千克葡萄糖!葡萄糖是重要的藥劑,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

二、紙——人類文明的重要使者

人類的文明和進步離不開紙。紙有各種用途,但主要用于寫字、繪畫、包裝和印刷等。當今社會迅速發展,知識總量急劇增加,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人類與紙息息相關。紙是人類文明的重要使者之一。

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在紙發明以前,我國通常用竹木簡或帛做書寫材料。但竹木簡太笨重,閱讀、攜帶均不方便。據說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個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簡,派了兩個人才抬進宮去。絲帛的價格昂貴,非一般人所用得起。東漢的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于公元105年奏報朝廷。他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造紙原料,經過淘洗、泡漚、舂碎、蒸煮等工序,就可直接加工成紙。紙的質量和產量都高了,使用普遍起來。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更可貴的是,這些原料來源廣泛,價錢便宜。現代用木漿造紙,正是受到蔡倫用樹皮造紙的啟發。

蔡倫改進造紙方法的成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從此紙開始大量生產,為以后書籍的印刷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我國發明的造紙術,后來傳播到世界各地。6世紀時,就傳到了朝鮮、越南和日本,之后又經阿拉伯地區傳到包括西歐在內的其他各國,為促進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現代造紙的原料是植物纖維,像蘆葦、稻草、麥秸、蔗渣等。為了把植物纖維制成紙漿,可以用機械法(磨碎)或化學處理法。化學處理法又分為亞硫酸鹽法、硫酸鹽法、燒堿法等,使纖維原料中的非纖維素成分溶解除去而得到化學紙漿。制成紙漿后,再經過漂白、打漿、抄紙(鋪成薄層)、烘干而成紙。

造紙需大量的樹木,樹木砍伐過量,要破壞生態環境。據報載,“美國木材40%最終成了紙產品,從衛生紙、紙盒到信箋和禮品包裝等。光是報紙和雜志每年就耗掉2.5億棵以上的樹木”。為了減少用木材造紙,美國現在用苧麻(一種生長迅速的植物)、玉米皮、甜菜廢棄物和禾稈等混在一起造紙。今后,樹木不再是造紙的唯一原料了。

我國紙產量居世界第三位,造紙廠上萬家。造紙用的植物原料僅約40%用于造出紙漿紙,其余約60%作為廢液排入江河,嚴重污染水體,極大地破壞了飲水資源,并且嚴重影響造紙工業的發展。造紙黑液的排放是造成我國河流嚴重污染的一大公害。可喜的是中科院生態研究中心經過八年艱苦努力,終于攻克了草漿造紙黑液污染治理問題,造紙污染問題的解決大有希望。

三、人為何不能靠吃草生活?

1.草和糧食成分不同:草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糧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前者為β-葡萄糖,后者為α-葡萄糖,二者在結構上雖然差別甚微,只是第一個碳原子上的羥基排列不同,但性質和功能截然不同。

2.人的消化液中所含的酶只能使淀粉水解成人體能吸收的葡萄糖,卻不能使纖維素水解。

3.牛羊的消化系統里寄生了某些微生物,可以分泌使纖維素水解的酶,這種酶可使纖維素迅速水解成葡萄糖。

4.目前正研究從木霉菌中提取纖維素酶,以將纖維素轉化為葡萄糖,這樣就可將纖維素制成飼料和食品。

5.農業和林業的下腳料中木質纖維素甚多,它們包含木質素、纖維素和半纖維素。木質素不能被生物催化降解,而且還干擾纖維素的發酵,因此解決木質素的廣泛利用問題,將有助于纖維素的轉化研究。

●綜合能力訓練題

1.在一定條件下,纖維素跟濃HNO3和濃H2SO4的混合酸反應而生成硝酸纖維,該反應的類型屬于

A.硝化  B.磺化 C.酯化 D.氧化

答案:C

2.蔗糖3.42  g與淀粉3.24 g混合并完全水解,若生成m g葡萄糖和n g果糖,則m∶n為

A.1∶3  B.1∶5 C.5∶1 D.3∶1

答案:D

3.某種白色粉末狀物質A,難溶于冷水,在熱水中形成糊狀物,滴入碘液即呈藍色,在一定條件下與水作用生成B。經測定已知B分子中氫、氧原子之比為2∶1,碳原子比氫原子數少10個,B的化學式量為342,B能溶于水并發生銀鏡反應。B在一定條件下水解生成C,C也能發生銀鏡反應。判斷A、B、C各是什么物質?

答案:A.淀粉  B.麥芽糖 C.葡萄糖

4.用淀粉為原料制取酒精,若有1  kg 含40%淀粉的植物果實,經過反應制得227 g 80%的酒精。淀粉的轉化率為________。

解析:設轉化的淀粉質量為x

(C6H10O5)n  ~ nC6H12O6 ~ 2nC2H5OH

162n  2n×46

x  227 g×80%

x=320  g

轉化率=  ×100%=80%。

答案:80%

高考化學教師教案(篇6)

物質的分散系

一、學習目標

1.了解分散系的含義,學會根據分散質粒子大小對分  散系進行分類,知道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了解膠體的重要性質和應用,知道膠體區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和鑒別方法。

2.知道電解質和非電解質,能通過實驗現象,探求電解質溶液導電的本質原因,能夠從微觀角度理解化學物質的存在狀態,初步學會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3.體會分類研  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運用。

二、教學重點

膠體區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和鑒別方法;電離方程式。

三、設計思路

溶液和濁液這兩種混合物雖然初中也涉及過,但是,還沒有  從分散系的角度對混合  物進行分類。膠體的知識研究的不是某種物質所特有的性質,而是物質的聚集狀態所表現出來的性質。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較為陌生的領域,是學生通過分類思想來研究物質、觀察物質的新的切入點。膠體的性質表現在很多方面,教學中可聯系生活實際,加深了解有關膠體的性質和重要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物質的性質不僅與物質的結構有關,還與物質的存在狀態有關,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

在溶液導電性實驗的基礎上引出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然后,通過介紹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引出NaCl電離方程式的書寫,以及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為后續課程學習離子方程式打下基礎。

四、教學過程

[導入]  初中我們學過溶液和濁液,它們都是一種或多種物質分散到其它物質中形成的,我們可以將它們稱為分散系。溶液和濁液的性質有哪些差異?它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它們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溶液和濁液的本質區別在于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

濁液: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于10-7m;

溶液: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小于10-9m。

那么,分散質粒子的直徑介于10-7m到10-9m之間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質呢?

我們  將分散質粒子的'直徑介于10-7m到10-9m之間的分散系稱為膠體,膠體有一些特殊的性質。

[實驗1]  氫氧化鐵膠體對光的作用(丁達爾 效應)

實驗步驟:把盛有硫酸銅溶液和氫氧化鐵膠體的兩只小燒杯放在暗處,用聚光手電筒(或激光筆)從側面照射燒杯。

實驗現  象:從垂直于光線的方向觀察到氫氧化鐵膠體中有一條光亮的通路(丁達爾現象),而硫酸銅溶液中則沒有。

實驗結論:溶液和膠體對光的作用是不同的  。

應用:如何用  簡單的方法鑒別膠體和溶液?

[實驗2]  膠體 的凈水作用

在兩只燒杯中分別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懸浮顆粒物的渾濁污水,再向其中的一只燒杯中加入10mL氫氧化鐵膠體,攪拌后靜置片刻,比較兩只燒杯中液體的澄清程度。

實驗步驟:向兩只燒杯中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懸浮顆粒物的渾濁污水,再向其中一只燒杯中加入10mL氫氧化鐵膠體,攪拌后靜至片刻。

實驗現象:加入氫氧化鐵膠體的燒杯中的液體變得澄清。

實驗結論:氫氧化鐵膠體能夠使水中懸浮的固體顆粒凝聚沉降,氫氧化鐵膠體可以用于凈水。

應用:自來水廠用含鋁或含鐵的化合物做凈水劑,其實是利用膠體吸附水中的懸浮顆粒并沉降,從而達到凈水的目的。

你能舉出幾種生活中有關膠體性質或應用的例子嗎?

[過渡]  我們又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到了物質世界的豐富多彩:當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其它物質中時,由于分散質粒子的大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分散系——溶液、膠體和濁液。事實上,即使同樣為溶液,物質在溶解時也有差異,有些物質溶于水后能導電,而有些物質溶于水后則不導電,這又是為什么呢?

[實驗2]  溶液的導 電性實驗:

實驗步驟:在五只小燒杯中分別加入NaCl溶液、NaOH溶液、稀鹽酸、酒精溶液  和蔗糖溶液,組裝好儀器,接通電源。

實驗現象:NaCl、NaOH、HCl溶于水后能導電,酒精、蔗糖溶于水后不能導電。

分析:溶于水能導電的NaCl、NaOH、HCl稱為電解質,而酒精、蔗糖稱為非電解質。為什么電解質溶液會導電?原來它們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發生電離,生成了自由移動的水合離子,從而使溶液具有導電性。

結論: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做電解質,無論在水溶液里還是在熔融狀態下均不能導電的化合物叫做非電解質。

電離方程式:表示酸、堿、鹽等電解質在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電離成能夠自  由移動的離子的式 子。

[練習]

書寫氯化鈉、硫酸和氫氧化鋇的電離方程式。

高考化學教師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

(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

(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即飽和狀態。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溶液來說:圖略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

(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

(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的兩種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里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   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并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并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

(2)……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象。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   碳酸鈣:0.0013克  食鹽:36克  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371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北县| 崇信县| 长海县| 仁怀市| 阜平县| 龙泉市| 辛集市| 灌南县| 巍山| 玉门市| 湘潭县| 吉木萨尔县| 崇左市| 五河县| 宣威市| 东乡| 惠安县| 正安县| 龙胜| 漠河县| 利津县| 赤水市| 叶城县| 昌图县| 东乌珠穆沁旗| 隆昌县| 会宁县| 中超| 盐池县| 仲巴县| 凭祥市| 广元市| 莲花县| 宁阳县| 东光县| 永平县| 四子王旗| 健康| 醴陵市| 广饶县| 康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