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歷史教案 >

歷史復習教案高三

時間: 沐欽 歷史教案

歷史復習教案高三都有哪些?一些可視化的學習資料,比如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建筑等、一定程度上可以感受到歷史的情境和氛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歷史復習教案高三(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復習教案高三

歷史復習教案高三精選篇1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2、教材建議

本專題是“思想史”的第一專題,教師要幫助學生逐句分析教科書正文前面的__,向學生交代兩點:

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

第二、要從四個階段認識儒家思想形成與發展演變的脈絡。

第三、儒家思想充分吸取眾家之長,經孔子創立、孟子和荀子繼承發展,西漢發揮。最終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思想。

第四、對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簡要分析并指出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

第一,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

其中重點講述儒家思想。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

概念解釋

“百家”指數量多

“爭鳴”指爭論和批判興起原因

經濟:井田制瓦解政治:分封制崩潰

階級關系上士階級的崛起思想文化上學在民間派別代表及觀點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及觀點

墨家:墨子及觀點

法家:韓非子及觀點

“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體系

奠定中國文化基礎

歷史影響

中國歷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道家:老子、莊子子及觀點

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教師應該注重運用“抗震救災”素材啟發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歷史與文化,有志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分析】

本課重點:“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和歷史意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韓非子思想的主要內容。

本課難點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的思想及對他們的評價

【設計思路】圍繞“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觀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進行教學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

【問題研討】本節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第一個專題內容,內容豐富,但在備課中對查閱資料不夠完整,教學中對諸子百家思想觀點的深入講解度把握不夠準,課題之間的過渡還需要流暢,課堂氣氛不活躍,問題設計缺乏新穎。但個人認為在教學導入中結合現實生活。課堂總結感染力度強,激起學生愛國熱情,弘揚民族文化。爭取更大進步。

歷史復習教案高三精選篇2

對漢武帝的評價問題

漢武帝是中國歷的帝王,在其統治時期,通過文治武功,使西漢統治過火鼎盛時期,其他向來被稱為“英主”,其一生,既立有豐功偉績,也有重大失誤。他與秦始皇相比,即“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又“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司馬遷之語)史學界對其晚年的政策調整關注較大。他為調整統治政策,在有關西北屯兵的爭論中,借機頒布了輪臺“哀痛之詔”,公開向天下承認了自己的失誤,公開否定自己,果斷地調整統治政策,從而有效地緩和了社會矛盾,挽救了統治危機,帶來了后來的“昭宣中興”。他這一行舉,可以說是古代帝王罪已以收民心的一次顯成功的嘗試,他比秦皇始、唐太宗高明的多。但也有人對他這一行舉持否定態度,認為在統治危機和內外出現困局情況下,是悲觀消沉情緒的反映。

秦漢的統治思想問題

任何統治階級為維持統治,都會根據政治、經濟的形勢和政治需要,確立自己的統治思想。作為封建大一統開始形成時的秦漢統治者,在確立統治思想方面進行了種.種探索。戰國時期的泰國,有實行法治的傳統,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國的丞相李斯與韓非是同學。戰國時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嬴政在看到韓非的書后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后韓非在秦國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納,法家思想成為秦的統治思想。秦始皇以吏為師、崇尚法治,實行嚴刑峻法,將法家思想定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適應了__。

西漢王朝是在農民大起義__基礎上建立的,漢高祖及臣下,多數是秦末大起義中出現的下層人物,他們能比較認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訓。漢初統治者面臨經濟凋敝的局勢,為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確立了以道家“無為”思想為特征的黃老政治為統治思想。劉邦實行的恢復經濟、輕徭薄賦、約法省禁就是黃老政治的具體體現。在劉邦、孝惠、高后、文、景統治的五六十年間,一直實行黃老政治。黃老政治的實行,恢復了經濟、穩定了統治。

到漢武帝時這種情況有了變化。黃老政治的實行,諸子百家學說的流行,不適應思想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進而在太學和地方學校中,講授儒家經典,通過考試合格者可入仕。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統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長,融儒法為一家。漢武帝雖尊崇儒術,但實際上是“霸王道來之”,儒法并用,是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

關于王莽改制的評價問題

在20世紀20年代前,對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種觀點。第一,基本肯定說。認為王莽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和理想主義者,他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第二,基本否定說。郭沫若認為:王莽實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動蕩不定的封建統治秩序穩定下來,相反給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災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了。第三,主觀與客觀說。作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漢后前危機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數量的膨脹,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貸掠奪和財貨壟斷。他的改革是針對大地主階層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業的,但結果竟變成了一場對人民的浩劫,這是他根本沒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漢腐朽統治的替罪羊。

西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劉邦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繼承,又有改造,除繼續采用郡縣制外,也實行分封諸侯王制度,即郡國并行制。

(2)由于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威脅了皇權,景帝采取削藩政策,還用武力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進一步削在王侯權勢,通過實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漢武帝以后直到東漢,雖一直保留封國,但國象對王國權勢限制很嚴,王國封地也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諸侯王實際成了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封建貴族。

(3)漢武帝時為監察地方,全國分13州,設置刺史。后來,刺史權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地方行政區劃了。

歷史復習教案高三精選篇3

采用讀、講(聽)、練、評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讀書:利用正課時間,明確目的和要求,按照學案,由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地讀書,在此基礎之上理清單元與單元之間、課與課之間的邏輯聯系,構建相對嚴謹的教學知識結構,使掌握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

第二環節——講(析):在熟知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基本史實,突出重點、難點,提高歷史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知識并逐步形成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同時,要針對考點進行知識擴展,教師做到精講多練,講重點,要突破每個考點的核心問題

第三環節——訓練:在課時復習結束后,要選取典型試題及時進行測試、反饋,可采取一課一小練(當堂訓練)的形式,以便及時鞏固落實,練習后,必須核對答案,分析總結。通過典型題目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

第四環節——講評:包括教師的講評與學生的自評。每一單元測試及模塊測試后教師要重點講評,教師在講評練習和試卷過程中,要特別留心解題方法的講評,從而減少解題錯誤,提高應試能力。

一輪復習側重點在于理解歷史概念,掌握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既包括具體史實,也包括規律性的認識,歷史線索和階段特征也屬于這一范疇。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貫徹“全、準、新、細”的原則。“全”即復習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試大綱的任何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強化重點;“準”即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闡釋要準確;“深”即對歷史現象、內在聯系和規律的理解認識要深刻;“新”即對歷史知識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來認識和鞏固;“細”即注重細節,近幾年文科綜合試題啟發我們必須抓好細節,很多問題并不難,但考察很細致,于細微處方顯精神,細節決定成敗。

具體要求

(一)瞄準高考,落實課程新理念,轉變課堂模式。

1、改一講到底,不訓練學生能力。

調動學生參與,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老師重在幫助學生整理思維層次和指導思維方法;邊講邊練,這樣才能做到訓練及時、訓練充分

2、改只有知識教學,沒有材料教學。

高考無題不材料,如果課堂不進行材料教學,學生就不能形成材料處理能力。

3、改只有純知識的梳理、分析,沒有解讀高考考點及其要求。

每堂課都應有高考的考點解讀、考題回顧、考情預測和模擬訓練。以高考的感覺和要求去指導教與學。否則這是嚴重的教學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高考考的許多是老師講不到的,需要學生具有獨立的思維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單憑老師講授是培養不出來的,需要在訓練中參與和培養)

(二)落實常規

1、認真備課。

認真編寫教學案,優化整合,既有專詳,又有高考鏈接、材料教學與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

2、分層教學。

知識的深淺是有層次的,思維的發展是按層遞進的,學生的素質也是有層次差異的,因此實行分層教學,梯度推進,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發展,全體學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業檢查。每天應布置一定量的作業,并進行批改或檢查,關鍵在于督促學生在課后練,鞏固和深化知識,這是落實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

4、周考月考。知識鞏固和思維深化,除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外,還須通過周考、月考去強化。周考、月考也是我們教學時段要檢查的內容。要強調的是,周考有的改為周練,練不如考,考對學生的壓力感、速度訓練和答題規范養成遠遠超過練。其次,不管練習、周考、月考,有練有考就必須講評。只有講評,學生才能明確自己的錯誤,思路才能得到升華。

5、自習輔導。晚自習讀歷史是歷史學習鞏固一個重要的時間保證,但要學生讀歷史,就必需歷史老師能下班輔導。歷史老師晚自習下班輔導,有利于學生釋疑解難和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還會對學生學習歷史產生感情壓力和督促作用,這自然有利于歷史知識的鞏固。

歷史復習教案高三精選篇4

一、教學目標

1.利用南北朝并立形式圖明確東晉與南朝空間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統一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趨勢。

2.通過多渠道收集與江南開發相關的文獻圖片等史料,小組討論總結江南經濟開發的表現,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提高史料歸納總結能力。

3.通過本課學習,感受中國古代區域開發的新成就,認識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樹立積極為家鄉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意識,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江南開發的表現。

【難點】

江南開發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朗誦“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并提出問題: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學生回答:東晉詩人陶淵明。

教師追問:詩人所生活的東晉是怎樣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現在什么地區?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東晉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西晉滅亡后,中國陷入到分裂時期等相關內容。提問:當時在南方建立了什么政權?

學生回答:西晉滅亡后,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教師在多媒體播放紀錄片《嚴重低估的王朝——東晉》,提問:視頻中反映了東晉怎樣的特殊現象?

學生分析回答:在三國、西晉以后,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開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他們在西晉滅亡后,逃到南方,這些北方高門士族先后執掌東晉朝政,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

教師補充:門閥士族在內遷南方之后,輪流把持朝政,當時最有勢力的王氏家族當政期間,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圖》,提問:南朝是怎樣建立的?具體先后經歷了哪些朝代?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東晉的士族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弱。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史稱劉宋政權。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4個王朝,合稱“南朝”。

教師總結:這4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

(三)江南的開發

教師安排學生閱讀史料和圖片,進行小組討論:江南地區為什么能夠得到開發?

小組代表回答: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和民族壓迫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南方戰亂少,社會穩定,自然條件優越,加上統治者重視生產,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

教師在多媒體上出示《宋書》中的史料,提問: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商業以長江沿岸最為活躍,番禺則是主要的外貿港口。

教師補充: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相交融。

(四)南北朝對峙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南北朝發展動畫視頻,提問: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勢力范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回答:東晉、南朝之交,一度將勢力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但隨后在軍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河一線。到陳朝,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荊襄。

教師補充:到后期,在南北對峙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覆亡大局已定。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搜集資料,了解魏晉時期有哪些的門閥士族。

歷史復習教案高三精選篇5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進一步加深。本課的內容為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系。從而貫徹“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新課標理念。

教學目標

1、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性質和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火燒圓明園;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2、分析《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3、在落實目標1、2、的過程中,通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

本課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

說教法

探究性學習: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凋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通過讓學生靜下心來自主學習,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梳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作為教師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提供依據。教師通過給學生進行方法指導,教他們學會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反復整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避免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滑行”,達到查缺補漏、深化提高的學習目標。

說學法

學情分析: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剛開始高中學習不久,初高中的過渡尚在進行,學習習慣、思維方式還有待養成。

主要環節:

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當堂反饋。

簡述歷史思維的三時態特征,并將學生分為三組

讓學生分組在課本中找出與各時態相對應的觀點

提出本課的總問題:為什么同一事件不同的時間人們的看法會有如此差異?

分別以“鴉片戰爭后的中國”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為例通過具體問題引導學生由共時態思維向即時態思維轉化,完成教學目標

板書設計:

第三節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英法發動侵略戰爭

1、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及實質

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二、《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條約》的簽訂

2、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和《北京條約》的簽訂

三、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四、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就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基本構想,上述構想基于新課程標準中“以學生發展為主”這一理念,力圖在課堂上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培養發散性四維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歷史的樂趣不僅僅建立在軼聞野史之上,關注社會演進中人們的觀念之變,體味社會文明的進步,才能真正從理性層面體會歷史之美。

歷史復習教案高三精選篇6

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封建經濟日益解體。同時,外國在華設立的企業和洋務派創辦的近代工業,在客觀上誘導和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產生,使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增強了新的因素,出現了新的階級力量,為中國社會變革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艱難發展是中國近代史的一條主要線索,本章分別在第三節、第七節中講述了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和初步發展的內容,以后還有這方面的內容。

重點分析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是本課重點。

近代中國是資本主義民主革命時期,1840-1919年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一時期革命的是資產階級,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的產生,這就意味這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產生了。但是,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決定了它在領導革命時會動搖妥協,無法完成革命任務,最終革命領導權會轉移到無產階級手中。所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是本課重點之一。

中國的無產階級自產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壓迫,所受壓迫最深,因而革命性,再加之其他的自身優點,這就決定了它必將成為近代中國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最終會取代中國資產階級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將中國革命進行到底。所以,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也是本課重點。

難點分析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是本課難點。學生對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和妥協性并不生疏,但是,對產生這種兩面性的原因卻知之甚少。而且,學生缺乏有關經濟地位決定政治立場、態度即階級性的理論基礎,在分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的形成時,較難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經濟地位與他們的政治態度聯系起來,所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既是本課重點也是本課難點。

重點突破方案

(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在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某些客觀條件和可能。外商企業和洋務派創辦的近代工業誘導和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2)通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情況的補充材料,使學生了解: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背景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必然會形成既矛盾又依賴的關系。理清其革命性和妥協性的形成過程。從中國民族工業的最初投資者的身份入手,來分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同外國勢力尤其是同中國封建勢力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3)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中國無產階級的來源、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布以及課文中有關中國無產階級的地位、待遇,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

課內探究活動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制定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出現一覽表。

在教學中溜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就本課內容提出尚未理解的問題,通過師生互動方式解決。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三節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重點: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

難點: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的綜合方法;教學用具:相關的歷史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導學生回憶、思考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只要學生能回答出國外資本主義開始在通商口岸建立企業向中國傾銷商品、使中國的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開始瓦解、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務派掀起了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即可。)由此導入新課。

二、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

讓學生回憶中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時間。告訴學生,雖然清朝的封建統治使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沒有向西方國家那樣發展成資本主義經濟,但是,在少數地區、少數部門仍然存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也將緩慢的走向資本主義社會。但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摧殘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打斷了中國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進程。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外國資本主義分揀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即由于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造成中國大批手工業者失業和農民破產(中國農民的經濟來源一為農耕、一為紡織,當洋紗洋布涌入后,農民通過紡織而得的收入大量減少甚至消失,導致其入不敷出,最終破產。),這就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商品生產,這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和可能。強調受外商獲利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發展起來。

讓學生閱讀課文中關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情況的文字,由學生制作民族工業出現表。要包括中國近代工業興起的時間、主要分布地區、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中國早期民族資產階級的身分。關于中國近代工業分布地區,要讓學生認識到中國近代工業的分布與外國經濟的入侵有著密切聯系。

通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早期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情況的補充材料和引文,分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規模、資本情況、與外國企業的關系(就此點教師可以適當介紹制造繅絲和加工面粉的機器設備和技術是自歐美引進的,繅絲業更是與出口密切相關。)、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民族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的關系等問題。從中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勢單力薄,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面前只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而且,其發展必須依賴外國企業。中國最初投資近代工業的人是官僚、地主和商人,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與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協的一面。也就是說,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是中國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產物。

三、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

教師要強調中國的無產階級的產生早于中國資產階級。

通過分析中國無產階級的來源,使學生認識到他們與農民階級有著天然的聯系,便于結盟;通過閱讀課文中有關中國無產階級境遇的補充材料,使學生認識到他們受到的壓迫最深,所以革命性;通過回憶中國境內的近代企業的分布,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無產階級高度集中,便于宣傳和組織。

通過閱讀課文中有關中國無產階級早期斗爭的補充材料,使學生了解早期工人的斗爭方式及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讓學生閱讀課文制作民族工業出現一覽表、分析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特點,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實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歷史復習教案高三精選篇7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扶清”的含義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義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滅洋”在當時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可利用電腦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同時,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對各個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美國公使在其著作中寫道:“世界上所有國家中,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36789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克什克腾旗| 杨浦区| 巴楚县| 保亭| 扶风县| 邹平县| 滕州市| 苍溪县| 故城县| 洱源县| 图片| 崇仁县| 长葛市| 扶绥县| 大竹县| 屯留县| 旌德县| 延安市| 宁夏| 阜新市| 米脂县| 山东省| 卢湾区| 东乡| 石屏县| 高邮市| 龙井市| 怀安县| 越西县| 达拉特旗| 德令哈市| 泰安市| 阳泉市| 杭锦后旗| 衡东县| 黄大仙区| 天等县| 靖安县| 辽宁省| 孟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