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歷史總復習教案
高考歷史總復習教案如何寫?傳統上,歷史科學家以書面形式或通過口頭傳統記錄過去的事件,并通過研究書面文件和口頭陳述來嘗試回答歷史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高考歷史總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高考歷史總復習教案精選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過程(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的地理大發現)和影響(包括歐洲的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對美洲和歐洲思想文化的影響等)。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世界地圖,了解古代文明區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并繪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線和所到達的地區。
2.采用歷史、地理和政治相結合的手段來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獨立、分散走向聯結的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組織形式的形成以及商業革命、價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開辟文明交往航線的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不僅要認識開辟文明交往航線之前世界的狀態,了解開辟的原因和過程,也要認識開辟后世界的格局和變化,養成聯系地看待歷史發展的能力,樹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新航路的開辟及其影響。
難點:地理大發現使世界聯結成一個整體。
三、教學方法
(一)教師通過提問、舉例、圖片和實物的展示、紀錄片或書籍的介紹等方式來多角度進行知識講授。
(二)學生參與問題的回答,材料的閱讀,課堂趣味測試、小組討論等多方式的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把握。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為紀念新航路的開辟,人們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個紀念碑。十五、十六世紀之交,西歐各國都想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終于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學界在歐洲中心論的影響下,一般將這一過程稱為“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改變了世界各大陸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狀態,加強了世界范圍的聯系,為世界市場的開始形成準備了條件。新航路的開辟也是充滿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奪和殖民地瓜分的開始。那么,新航路的開辟具體是怎樣的.一個背景和過程,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經濟原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2)社會原因:歐洲人狂熱的追求作為貨幣的黃金、白銀,特別是《馬可·波羅行記》的流傳,誘使人們到東方“尋金”。
(3)直接原因(商業危機):引起商業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間壟斷貿易,使歐洲獲利甚少;二是15世紀中葉以后,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商路,導致商路不通,引發商業危機。
(4)宗教原因:教會鼓勵人們到東方傳播天主教。
2.新航路開辟的條件
(1)主觀條件:
①14、15世紀歐洲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其主流社會思潮是人文主義,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價值,鼓勵人們敢于冒險、勇于開拓進取去挑戰并征服自然,大膽地追求財富并實現個人價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統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過海外探險獲得財富,以鞏固并加強自己的統治。
(2)客觀條件:
①歐洲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為遠航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②物質條件:包括海船、物資和資金;
③地理知識:當時,歐洲已經開始流行地圓學說,繪制地圖的技術也已很先進。
3.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1)向東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達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著迪亞士開辟的航路,終于到達了印度。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繞過了美洲南端的海峽,橫渡太平洋,完成了環球航行。
4.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1)消極影響
①對印第安人__,把美洲納入征服和血腥掠奪的對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據了美洲大部分地區。在殖民者的__。
②歐洲殖民者對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殖民活動,將大量財富運回歐洲并轉化為資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極端貧困和落后。
(2)積極影響
①新航路的開辟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新航路發現以后,世界上原來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這可以說是世界各地區之間聯系加強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新航路開辟的最重大影響。正是由于世界走向會合,人類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類歷史的轉折點;
②引發了“商業革命”: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日益增多,商業經營方式也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也由原來的地中海區域轉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自16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4倍多,英法等國上漲2倍至2倍
半。資產階級一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一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價格革命是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
(三)鞏固提高
理解“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
1.“商業革命”表現為:
(1)世界市場的擴大。新航路開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歐洲同美洲、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展,世界市場擴大了;
(2)流通商品的種類增多。世界市場擴大意味著產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國的市場上。美洲的許多農產品,如馬鈴薯、玉米等傳到歐洲,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
(3)商路貿易中心的轉移。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類眼界擴大,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2.“價格革命”表現為:
美洲的白銀流向歐洲,使歐洲物價上漲,貨幣迅速貶值,傳統的經濟關系受到沖擊,這對歐洲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為“價格革命”。受價格革命的影響,各階級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1)制造商品和銷售商品的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一方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另一方面高價售出商品,獲得暴利;
(2)按傳統方式收取貨幣地租的封建主,因貨幣貶值而使實際收入減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農民和固定工資收入的雇傭工人,因通貨膨脹日益貧困化。這一切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四)課后作業
比較鄭和的航行同迪亞士、哥倫布的航行,并做出評價。
五、板書設計
新航路的開辟
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2.開辟新航路的條件
3.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4.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2023高考歷史總復習教案精選篇2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2、教材建議
本專題是“思想史”的第一專題,教師要幫助學生逐句分析教科書正文前面的__,向學生交代兩點:
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
第二、要從四個階段認識儒家思想形成與發展演變的脈絡。
第三、儒家思想充分吸取眾家之長,經孔子創立、孟子和荀子繼承發展,西漢發揮。最終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思想。
第四、對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簡要分析并指出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
第一,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
其中重點講述儒家思想。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
概念解釋
“百家”指數量多
“爭鳴”指爭論和批判興起原因
經濟:井田制瓦解政治:分封制崩潰
階級關系上士階級的崛起思想文化上學在民間派別代表及觀點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及觀點
墨家:墨子及觀點
法家:韓非子及觀點
“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體系
奠定中國文化基礎
歷史影響
中國歷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道家:老子、莊子子及觀點
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教師應該注重運用“抗震救災”素材啟發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歷史與文化,有志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分析】
本課重點:“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和歷史意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韓非子思想的主要內容。
本課難點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的思想及對他們的評價
【設計思路】圍繞“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觀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進行教學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
【問題研討】本節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第一個專題內容,內容豐富,但在備課中對查閱資料不夠完整,教學中對諸子百家思想觀點的深入講解度把握不夠準,課題之間的過渡還需要流暢,課堂氣氛不活躍,問題設計缺乏新穎。但個人認為在教學導入中結合現實生活。課堂總結感染力度強,激起學生愛國熱情,弘揚民族文化。爭取更大進步。
2023高考歷史總復習教案精選篇3
對漢武帝的評價問題
漢武帝是中國歷的帝王,在其統治時期,通過文治武功,使西漢統治過火鼎盛時期,其他向來被稱為“英主”,其一生,既立有豐功偉績,也有重大失誤。他與秦始皇相比,即“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又“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司馬遷之語)史學界對其晚年的政策調整關注較大。他為調整統治政策,在有關西北屯兵的爭論中,借機頒布了輪臺“哀痛之詔”,公開向天下承認了自己的失誤,公開否定自己,果斷地調整統治政策,從而有效地緩和了社會矛盾,挽救了統治危機,帶來了后來的“昭宣中興”。他這一行舉,可以說是古代帝王罪已以收民心的一次顯成功的嘗試,他比秦皇始、唐太宗高明的多。但也有人對他這一行舉持否定態度,認為在統治危機和內外出現困局情況下,是悲觀消沉情緒的反映。
秦漢的統治思想問題
任何統治階級為維持統治,都會根據政治、經濟的形勢和政治需要,確立自己的統治思想。作為封建大一統開始形成時的秦漢統治者,在確立統治思想方面進行了種.種探索。戰國時期的泰國,有實行法治的傳統,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國的丞相李斯與韓非是同學。戰國時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嬴政在看到韓非的書后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后韓非在秦國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納,法家思想成為秦的統治思想。秦始皇以吏為師、崇尚法治,實行嚴刑峻法,將法家思想定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適應了__。
西漢王朝是在農民大起義__基礎上建立的,漢高祖及臣下,多數是秦末大起義中出現的下層人物,他們能比較認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訓。漢初統治者面臨經濟凋敝的局勢,為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確立了以道家“無為”思想為特征的黃老政治為統治思想。劉邦實行的恢復經濟、輕徭薄賦、約法省禁就是黃老政治的具體體現。在劉邦、孝惠、高后、文、景統治的五六十年間,一直實行黃老政治。黃老政治的實行,恢復了經濟、穩定了統治。
到漢武帝時這種情況有了變化。黃老政治的實行,諸子百家學說的流行,不適應思想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進而在太學和地方學校中,講授儒家經典,通過考試合格者可入仕。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統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長,融儒法為一家。漢武帝雖尊崇儒術,但實際上是“霸王道來之”,儒法并用,是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
關于王莽改制的評價問題
在20世紀20年代前,對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種觀點。第一,基本肯定說。認為王莽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和理想主義者,他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第二,基本否定說。郭沫若認為:王莽實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動蕩不定的封建統治秩序穩定下來,相反給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災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了。第三,主觀與客觀說。作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漢后前危機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數量的膨脹,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貸掠奪和財貨壟斷。他的改革是針對大地主階層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業的,但結果竟變成了一場對人民的浩劫,這是他根本沒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漢腐朽統治的替罪羊。
西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劉邦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繼承,又有改造,除繼續采用郡縣制外,也實行分封諸侯王制度,即郡國并行制。
(2)由于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威脅了皇權,景帝采取削藩政策,還用武力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進一步削在王侯權勢,通過實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漢武帝以后直到東漢,雖一直保留封國,但國象對王國權勢限制很嚴,王國封地也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諸侯王實際成了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封建貴族。
(3)漢武帝時為監察地方,全國分13州,設置刺史。后來,刺史權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地方行政區劃了。
2023高考歷史總復習教案精選篇4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說教材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進一步加深。本課的內容為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系。從而貫徹“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新課標理念。
教學目標
1、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性質和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火燒圓明園;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2、分析《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3、在落實目標1、2、的過程中,通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本課重點:《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
本課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
二、說教法
探究性學習: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凋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通過讓學生靜下心來自主學習,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梳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作為教師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提供依據。教師通過給學生進行方法指導,教他們學會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反復整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避免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滑行”,達到查缺補漏、深化提高的學習目標。
三、說學法
學情分析: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剛開始高中學習不久,初高中的過渡尚在進行,學習習慣、思維方式還有待養成。
主要環節:
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當堂反饋。
簡述歷史思維的三時態特征,并將學生分為三組
讓學生分組在課本中找出與各時態相對應的觀點
提出本課的總問題:為什么同一事件不同的時間人們的看法會有如此差異?
分別以“鴉片戰爭后的中國”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為例通過具體問題引導學生由共時態思維向即時態思維轉化,完成教學目標
板書設計:
第三節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英法發動侵略戰爭
1.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及實質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二、《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條約》的簽訂2.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和《北京條約》的簽訂
三、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四、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就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基本構想,上述構想基于新課程標準中“以學生發展為主”這一理念,力圖在課堂上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培養發散性四維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歷史的樂趣不僅僅建立在軼聞野史之上,關注社會演進中人們的觀念之變,體味社會文明的進步,才能真正從理性層面體會歷史之美。
2023高考歷史總復習教案精選篇5
阿拉伯帝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簡單說出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實講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認識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作用;了解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認識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伊斯蘭教產生和阿拉伯國家興起的歷史背景的了解,學習從經濟基礎、社會環境認識歷史現象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阿拉伯地區是當今世界多極化政治格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教的源起和由來,對理解當代國際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教學難點: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形成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國舊稱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分布在204個國家和地區,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2課:阿拉伯帝國。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教師講述:談到阿拉伯,我們會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事情,如:世界文學名著《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中國古代歷經常提到的大食國、伊斯蘭教等(也可由學生自己列舉,調動學生參與,激發其學習興趣),而跟阿拉伯國家興起關系密切的應是伊斯蘭教的創立和傳播。
2.創立背景:(外族入侵,社會動蕩,經濟蕭條)
6世紀以后,阿拉伯社會氏族制度解體,奴隸制度逐漸發展起來。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經營東西方中介貿易的商路從紅海逐漸轉移到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導致阿拉伯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統一國家,抵御外侮,恢復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建立強大的國家必須團結阿拉伯民族,要團結整個阿拉伯民族,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種信仰下統一起來,伊斯蘭教便應運而生。
3.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斯蘭教建立的時間、創立人及發源地及主要傳教活動。
提示:①創立時間:公元7世紀初;②創立者:穆罕默德;③發源地:阿拉伯半島。
主要傳教活動——在麥加城傳教失敗;帶領少數信徒出走麥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兵臨麥加城下,最終與麥加貴族達成協議。從此,麥加成為伊斯蘭教的圣地。
4.問題思考:
(1)理解阿拉伯國家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權的國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國家政權的國家權力與宗教的宗教權力合為一體的政治制度。
目標導學二:阿拉伯帝國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教材P56阿拉伯擴張示意圖,描述阿拉伯帝國形成過程。
提示: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國唐朝邊境;控制中亞大部分地區;在西線,攻克埃及,橫掃北非;西南占領西班牙。
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版圖橫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隨著帝國的擴張廣為傳播。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內外矛盾激化,帝國逐漸衰微。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滅亡。
2.教師提問:為什么伊斯蘭教會在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嚴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種一神教的信仰,極力貶低各部落在分裂狀態下傳統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貴族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它為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②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這種組織為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
目標導學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的格言:“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他們的宗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阿巴斯王朝時期,他們在巴格達建立了一所規模宏大的翻譯和研究機構,稱為智慧之宮。
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說說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提示:數學、醫學典籍、文學等。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三、課堂總結
伊斯蘭教的產生適應和促進了阿拉伯的統一;利用伊斯蘭教進行掠奪戰爭建立起來的阿拉伯帝國,由于各種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內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發展,創造了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和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自古以來,阿拉伯人民同中國人民就有著廣泛的文化交往。
板書設計
1.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獨尊安拉
2.阿拉伯帝國:8世紀中期形成
3.阿拉伯文化成就:阿拉伯數字、醫學、文學;溝通東西方文化
2023高考歷史總復習教案精選篇6
奧斯維辛集中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德國法西斯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大屠殺暴行;納粹種族滅絕政策的實質;奧斯威辛給人類帶來的傷痛及其對全世界的警示作用。
(2)過程與方法--
分析納粹種族主義理解其實質。了解奧斯威辛集中營內的屠殺史實,理解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自主探究南京大屠殺和七三一部隊在亞洲的暴行,培養使用網絡探究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深重苦難,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聯系日軍南京大屠殺和七三一部隊在中國的殘酷暴行,培養熱愛祖國,為國家富強而學習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種族主義、奧斯威辛里的罪行以及奧斯威辛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目的意義
難點:納粹種族主義的實質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再展示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的圖片)2005年1月,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代表齊聚奧斯威辛,在同一時刻默哀,哀悼二戰中遭到屠殺的猶太人無辜的亡靈。60年前那場殺戮,是人類歷最黑暗、最陋的一幕!任何站在奧斯威辛集中營遺址前的人,都會受到人類良知的拷問!那么,60年前,這里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悲劇?
2、講授新課
-集中營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突出奧斯威辛集中營,以及點題---奧斯威辛集中營是眾多集中營中的典型,也是種族滅絕的一個例證。)
-簡介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建立、布局(展示相關圖片)
-學生活動之一----"重現歷史"說一說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暴行。
-教師播放相關視頻資料,增加學生感性體會同時通過歷史圖片簡要介紹納粹黨衛軍在集中營里犯下的滔天罪行。要注意渲染氣氛,把學生帶進一個悲情氛圍,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使師生在情感上達到共鳴,突破教學重點。
-學生活動之二---"共同探究":宣稱人道的、尊貴的優等民族卻對人類犯下了如此滅絕人性的罪惡,其根源到底是什么?明確奧斯威辛集中營出現大屠殺的理論根源是納粹的種族主義。突破教學難點---種族主義。(種族主義起源于19世紀末,列強瓜分非洲的年代。種族主義的基本內容包括:種族歧視 、種族隔離 、極端的種族滅絕。種族主義是納粹民族主義的核心和基礎。)師生通過德國納粹的種種暴行加深對種族主義的理解。
-學生活動三---"親臨其境"如果你現在來到奧斯威辛集中營遺址前,你會說些什么?(教師根據時間安排,結合歷史與現實的情況,論從史出,突破重點)今天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是整個世界反思歷史的路標。當年,納粹德國用400萬人的生命,在波蘭這個小鎮向人類證明了,一旦脫離人性的軌道和世界規則的束縛,政治欲望就可以以如此殘忍的方式來實現。在那個時候,在這個小鎮上,善良的人性從來就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眷顧。從奧斯威辛開始,人類就不再相信純粹理想國意義上的幸福。奧斯威辛的歷史足以讓全人類在其后為和平。
-"歷史與現實的碰撞"環節:展示1994年盧旺達慘劇的圖片。折射出戰爭是殘酷的,在戰爭中人性的冷漠!所有的大屠殺都向人類展示了一個事實:人類有時會犯下不可饒恕的集體罪行。我們追憶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并不僅僅是為了慰籍那些被血腥屠殺的逝者,也不僅僅是為了聲討納粹曾經犯下的罪行,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讓所有的人來體味歷史帶給我們的警示與思考,尤其讓曾經犯下罪行的國家領悟世界和平來之不易!正因為如此,為了讓后人牢記這段慘痛的歷史,不讓歷史悲劇重演,波蘭在1947年決定把奧斯威辛集中營改建為殉難者紀念館,并在周圍劃定默哀區,表達人類對納粹暴行的憤怒與對受害者的哀悼。1979年,出于同樣的目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列為而且是第一批具有警示意義的世界文化遺產。
-學生活動之四----"課外延伸"假如中國也要申報具有警示意義的世界文化遺產,你認為什么地方可以申報?理由是什么?如何申報?
3、課堂小結
當人們在追憶奧斯威辛的時候,自然不能不聯想到同時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南京大屠殺,那同樣是人類歷令人發指的滔天罪行!然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個東方加害國非但不愿直面歷史,坦誠承擔道義責任,反而試圖掩蓋與推卸?!瓘亩顾麄兪チ粟A得亞洲人民原諒的機會。如果淡漠歷史,或者企圖污蔑、篡改歷史就將永遠成為歷史的俘虜,永遠無法擺脫歷史的羈絆,必然在前進的道路上舉步維艱!
人類在重溫歷史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教育后代正確的認識這段慘痛歷史,拒絕戰爭,維護和平!
板書設計
德國法西斯的殺人工廠----奧斯威辛集中營
一、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建立
1、建立-1940年春
2、布局:
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滔天罪行
1、屠殺
2、監禁
3、掠奪
4、奴役
5、實驗
三、奧斯威辛集中營暴行發生的根源
納粹種族主義
四、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警示意義
1、揭露罪行、哀悼死者
2、反省歷史、警示未來
3、拒絕戰爭、維護和平
2023高考歷史總復習教案精選篇7
采用讀、講(聽)、練、評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讀書:利用正課時間,明確目的和要求,按照學案,由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地讀書,在此基礎之上理清單元與單元之間、課與課之間的邏輯聯系,構建相對嚴謹的教學知識結構,使掌握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
第二環節——講(析):在熟知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基本史實,突出重點、難點,提高歷史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知識并逐步形成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同時,要針對考點進行知識擴展,教師做到精講多練,講重點,要突破每個考點的核心問題
第三環節——訓練:在課時復習結束后,要選取典型試題及時進行測試、反饋,可采取一課一小練(當堂訓練)的形式,以便及時鞏固落實,練習后,必須核對答案,分析總結。通過典型題目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
第四環節——講評:包括教師的講評與學生的自評。每一單元測試及模塊測試后教師要重點講評,教師在講評練習和試卷過程中,要特別留心解題方法的講評,從而減少解題錯誤,提高應試能力。
一輪復習側重點在于理解歷史概念,掌握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既包括具體史實,也包括規律性的認識,歷史線索和階段特征也屬于這一范疇。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貫徹“全、準、新、細”的原則?!叭奔磸土曇妫荒苈┑艨荚嚧缶V的任何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強化重點;“準”即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闡釋要準確;“深”即對歷史現象、內在聯系和規律的理解認識要深刻;“新”即對歷史知識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來認識和鞏固;“細”即注重細節,近幾年文科綜合試題啟發我們必須抓好細節,很多問題并不難,但考察很細致,于細微處方顯精神,細節決定成敗。
具體要求
(一)瞄準高考,落實課程新理念,轉變課堂模式。
1、改一講到底,不訓練學生能力。
調動學生參與,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老師重在幫助學生整理思維層次和指導思維方法;邊講邊練,這樣才能做到訓練及時、訓練充分
2、改只有知識教學,沒有材料教學。
高考無題不材料,如果課堂不進行材料教學,學生就不能形成材料處理能力。
3、改只有純知識的梳理、分析,沒有解讀高考考點及其要求。
每堂課都應有高考的考點解讀、考題回顧、考情預測和模擬訓練。以高考的感覺和要求去指導教與學。否則這是嚴重的教學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高考考的許多是老師講不到的,需要學生具有獨立的思維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單憑老師講授是培養不出來的,需要在訓練中參與和培養)
(二)落實常規
1、認真備課。
認真編寫教學案,優化整合,既有專詳,又有高考鏈接、材料教學與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
2、分層教學。
知識的深淺是有層次的,思維的發展是按層遞進的,學生的素質也是有層次差異的,因此實行分層教學,梯度推進,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發展,全體學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業檢查。每天應布置一定量的作業,并進行批改或檢查,關鍵在于督促學生在課后練,鞏固和深化知識,這是落實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
4、周考月考。知識鞏固和思維深化,除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外,還須通過周考、月考去強化。周考、月考也是我們教學時段要檢查的內容。要強調的是,周考有的改為周練,練不如考,考對學生的壓力感、速度訓練和答題規范養成遠遠超過練。其次,不管練習、周考、月考,有練有考就必須講評。只有講評,學生才能明確自己的錯誤,思路才能得到升華。
5、自習輔導。晚自習讀歷史是歷史學習鞏固一個重要的時間保證,但要學生讀歷史,就必需歷史老師能下班輔導。歷史老師晚自習下班輔導,有利于學生釋疑解難和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還會對學生學習歷史產生感情壓力和督促作用,這自然有利于歷史知識的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