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物理教案 >

物理復習高考教案

時間: 沐欽 物理教案

物理復習高考教案如何寫?物理現象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發展的。當條件改變時,物理過程也會相應改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物理復習高考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物理復習高考教案

物理復習高考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線運動》第六節《向心力》。

教材的內容方面來看,本章節主要講解了向心力的定義、定義式、方向及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變速圓周運動和一般曲線運動。前面幾節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這節講的是描述使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合外力,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升華,為接下來萬有引力的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并且這樣的安排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來看,本章節是運動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物理課程中比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升華,它把運動學和__聯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也是學生知識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方面】在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具備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這為本節課的探究性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情感態度方面】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與向心力有關的現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錯誤的這就給學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帶來困難。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理解向心力的定義;

能說出向心力的定義、寫出向心力的定義式和單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圓錐擺粗略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

【過程方法目標】

通過對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圓周運動,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與學習,相互聯系,體驗對物理概念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用概念前后聯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學無止境的觀點;

通過向心力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一些有趣的實驗實驗,加深學生的印象,容易讓學生理解,引起學生興趣;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向心力表達式驗證,向心力來源與作用效果。設定一定運動情景,來驗證向心力表達式。來源進行舉例說明,進行受力分析。(重點如何落實)

難點:向心力表達式的驗證。通過用圓錐擺粗濾驗證表達式,通過圓錐擺做勻速圓周運動解釋原理,分析其在運動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測量數據與測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達式的正確。(難點咋么突破)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教學手段:多媒體,口述

物理復習高考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能說出功率的物理意義,并能寫出功率的定義式及其單位。

2.能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功率的含義。

3.能應用功率的定義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設計測量生活中的功率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人體的輸出功率的過程,進一步熟悉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

2.通過資料認識常見運動物體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實際應用的重要價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測量活動的組織安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2.進一步形成樂于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習慣,增強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在學習機械功之后,從做功快慢的角度認識功這個物理量。功率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后續學習電功率等知識的基礎。

教科書通過對生活、生產實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義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學生明確功率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測量生活中的功率的大小。對功率概念的認識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功率與功的關系和物體運動速度與距離的關系相似,學生在學習速度概念的基礎上容易進行知識的正遷移,所以,可以結合實例采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認識與記憶,也可以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教學重點: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計算。

教學難點:對功率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策略

與速度、密度和壓強的定義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量。教學中通過人上樓的實例創設情景,讓學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時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問題,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鋪墊。類比速度是表征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決于相同時間內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來完成,它的大小為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物理復習高考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常見的形變,了解物體的彈性;

2、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3、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彈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體會假設推理法解決問題的巧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和了解形變的有趣現象,感受自然界的奧秘,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建立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判定

【難點】

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前,給每個學生小組分發彈簧和尺子,讓每個小組試著把玩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壓彈簧,用力彎動尺子等。在操作過程中思考被拉或壓的彈簧,彎動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點是什么?大家可否試著舉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諸如這個彈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體的形狀都發生了改變。由此引入物體的形態發生了變化是源于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這種力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彈力。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彈性形變和彈力

概念: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提問:剛才舉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觀察到,如果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學生會產生疑惑分歧,但教師此時可以不用詳解,而是做現場演示實驗1,讓學生觀察用手擠壓時__形變(雙手握住注滿紅墨水的燒瓶,用力擠壓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紅墨水液面上升。)

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深刻的印象,也會用視頻播放演示實驗2:桌面微小形變的激光演示(在一個大桌上放兩個平面鏡M和N,讓一束光依次被這兩面鏡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個光點。用力壓桌面,觀察刻度尺上光點位置的變化。)

學生觀察后思考: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觀察到什么樣的實驗現象?我們用了什么樣的方法?那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分析得出:通過微觀放大的方法觀察,我們發現原來不容易觀察的瓶子和桌面也發生了形變。

歸納:由此我們可以想到一切物體都可以發生形變,形變分為很多種類,有些物體在形變后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

提問: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是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可以恢復原狀呢?請舉例說明?

學生能舉出有時彈簧拉得過長就恢復不了原狀。指出:如果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體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根據前面的鋪墊,總結彈力的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例舉蹦床的例子說明。

(二)幾種彈力的方向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書與桌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學生一起分析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指出書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都是彈力。

舉出實例:給出吊燈圖片,做出分析。以燈為研究受力對象,鏈子指向鏈子收縮的方向吊住吊燈,鏈子發生形變。鏈子被拉長,就要企圖恢復形變。這里施力物體——鏈子,受力物體——燈。這時候鏈子對燈的拉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指向鏈子收縮的方向。

做出總結:彈力方向——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壓力和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接觸面指向受力物體,繩的拉力總是沿著繩子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環節三:鞏固提高

給出如下三個圖片,要求學生畫出彈力的示意圖。

歸納總結:

三種接觸情況下彈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觸,垂直于接觸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2)點面接觸,垂直于接觸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3)點點接觸,垂直于接觸點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體。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歸納彈力的相關知識點。

作業:預習后面胡克定律,了解彈力大小的特點。

物理復習高考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知道摩擦的利與弊。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關系,并使學生嘗試運用實驗、歸納等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使學生體驗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對知識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的重要性和對社會的價值。

教學重點 :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設計探究實驗

學習方式:探究式啟發式

二、教學準備

學生實驗材料:彈簧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側面積不同)、鉤碼、玻璃板、毛巾、幾支圓桿鉛筆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新課引入

我在上學校的路上拾到了幾個臟兮兮的小玻璃球,老師用水給它們洗干凈了。現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從容器中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但不易夾出)

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么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太滑,摩擦力小。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么叫摩擦:

關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還想知道什么?學生回答。

你認為怎樣能產生摩擦力?請同學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感受摩擦力,并體會摩擦力是幫助物體運動還是阻礙物體運動?

學生設計實驗并實踐感受: 學生將手掌放在桌面滑動,腳在地板上來回擦動等。并請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的手、腳運動時受到阻礙的現象叫摩擦現象,這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現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學生思考回答。

顯然,我們需要增大有益摩擦,

教學設計

減小有害摩擦,為此,需要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變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你認為摩擦力的大小 與什么有關?請同學們大膽猜想。

(1)學生預測。

(2)教師點撥:如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內容,注意實驗過程中要勻速拉動木塊,并思考:若要證明摩擦力大小與壓力的關系,哪些條件應該是相同的?哪些條件是可以變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材料,而桌子上沒有的,可以由組長上前面來拿需要的材料。

(教師提示學生控制變量的方法)

(3)各組學生分別匯報準備進行的實驗方法。

(4)學生以組為單位,安排好每個人的實驗分工。

(5)學生按照所設計的方法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6)學生反饋實驗現象,并說明原因。

教師總結,并板書。

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應用,討論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學生討論,提出問題并回答。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沒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樣子? c、鞋底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紋

例:汽車在冰面上打滑 a汽車出現了什么情況?為什么? b、怎樣解決?(撒鹽、木屑、煤渣等) c、輪胎上為什么有花紋?

例:滑雪比賽 a、滑雪時板與雪間的摩擦有害還是有益? b、怎樣減小摩擦力?

摩擦有時有利,有時有害。因此有時我們要增大摩擦,有時又要想辦法減小摩擦。從理論上看該如何增大摩擦?又如何減小摩擦?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并板書。(略)

4、研究自行車上的摩擦: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對自行車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比一比,賽一賽,看那一組知道的最多。(從教室外搬進一輛自行車)。

學生對自行車指指點點,討論非常熱烈。

5、知識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嗎?

學生回答。

介紹水翼船、氣墊船、磁懸浮列車。

三、布置作業

科學論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查閱資料,了解氣墊船、磁懸浮列車是如何減少摩擦的。

課后反思:

本節課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引入新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還引入磁懸浮列車、氣墊船等與現代科技聯系很密切的內容。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 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例子,進而啟發學生去猜想哪些因素影響了摩擦力,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追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讓學生認識到猜想要有依據。然后組織學生對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我們將全班分為幾個小組,分別進行探究實驗,驗證猜想是否正確。接著就是制定計劃和設計實驗。引導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如果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

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控制變量法”,并能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找同學把他的設計思路說一說,學生思考后討論、交流,教師參加一個組的實驗設計。完成后找另一個組的同學說出他們的實驗設計,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點撥。

實驗完畢后,讓各個小組交流實驗的情況及結論并組織學生討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達成共識。

物理復習高考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1.庫侖定律既是電荷間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又是學習電場強度的基礎,不僅要求學生定性知道,而且還要求定量了解和應用。

2.本節摩擦起電、兩種電荷的相互作用、電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觸,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復習初中知識的基礎上,應著重從原子結構的角度講解物體帶電的本質。

3.通過對使物體帶電的方法接觸起電、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分析,讓學生體會到使物體帶電的實質是電子發生轉移,從而打破了物體的電中性,失去電子的物體帶上了正電荷,得到電子的物體帶上了負電荷。過渡到電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對高中學生而言很容易接受,進一步鞏固守恒思想。

4.在分析思考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電荷守恒定律以及元電荷的概念。同時教學中滲透“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想。

5.展示庫侖定律的內容和庫侖發現這一定律的過程,并強調該定律的條件和遠大意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電學的基本知識,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能在老師指導下通過觀察、思考,發現一些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學過的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電荷量的概念、摩擦起電的知識復習一下。

三、教學方法分析及建議

1.在學生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演示實驗或者媒體播放復習并鞏固電荷的有關知識;先運用教材上給出的簡單易行的實驗,讓學生觀察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猜想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然后通過實驗定性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并在這個基礎上介紹庫侖定律的發現過程。

2.講解點電荷時,可以對照質點的概念進行講解,要講清點電荷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物理發展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規律的建立都是經科學家艱辛的探索而完成的,都是對原有思維方式突破的結果,體現出了科學家的創造性。如何充分利用這寶貴的素材,需要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對學生“誘思”、“導思”,在本節課中,對庫侖定律得出過程進行了嘗試。

4.利用“思考與討論”的問題,比較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的異同。

5.要做好演示實驗,使學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靜電感應現象。在此基礎上,使學生知道,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使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進一步說明電荷守恒定律。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類對電現象的認識過程,體會人類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2.了解元電荷的大小,了解電荷守恒定律,知道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實質不是創造電荷,而是電荷的轉移。

3.理解庫侖定律的含義和表達式,知道靜電常量。了解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學習用庫侖定律解決簡單的問題。

4.滲透理想化思想,培養由實際問題進行簡化抽象思維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教師通過實驗法、問題教學法啟發學生理解抽象的電荷知識。

2.通過認識科學家在了解自然的過程中常用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善用類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實驗方法等物理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閱讀材料,展示物理學發展中充滿睿智和靈氣的科學思維,弘揚前輩物理學家探尋真理的堅強意志和科學精神。

2.通過對比天電和地電、以及定性和定量、神學和科學對電現象的認識,使學生了解人類對電荷的認識過程,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3.通過對庫侖定律探究過程的討論,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情。

五、本節要點

1.什么是靜電現象?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什么?什么叫電荷量?

2.什么是感應起電現象?什么叫中和現象?

3.電荷守恒定律的內容是什么?什么叫元電荷?

4.庫侖定律的內容是什么?適用條件是什么?

六、教學重難點分析

(一)重點

1.對庫侖定律的理解。

(二)難點

1.對電荷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2.對庫侖定律發現過程的探討。

(三)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1.講清庫侖定律及適用條件,說明庫侖力符合力的特征,遵守牛頓第三定律。

2.為定性演示庫侖定律,應使帶電小球表面光滑,防止尖端放電,支架應選絕緣性能好的,空氣要干燥。

3.說清K的單位由公式中各量單位確定,其數值則由實驗確定。

物理復習高考教案【篇6】

本計劃制定的目的:

(1)培養學生對中學物理基礎知識(基本物理現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等)的了解、理解、掌握及應用。

(2)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科學方法研究物理問題、形成物理概念、探尋物理規律的能力。

(3)爭取在20__年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一:教學進度:

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習效率的幾點措施

1、 處理好課時較少與內容較多的矛盾

(1)優化教學過程

(2)優化教學方法

(3)合理安排時間,計劃安排時間

(4)不減進度,把握難度

2、 通過這一階段的教學,應使理科必修的內容,達到過去高考第一輪復習的水平。

(1)應重視對高考大綱所要求的有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深化

(2)認識基本概念,對聯系緊密、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正確區分

(3)對基本規律,明確成立條件和應用范圍,力爭解決高考物理所涉及到的常見問題

3、 為適應近幾年高考改革的趨勢和命題特點及理科教學的發展趨勢,應采取的措施

(1)加強基礎,提高能力

基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的物理思想。

能力(理科綜合考試目標)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設計完成實驗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綜合能力。

命題指導思想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考生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加強聯系實際,擴大學生視野

切實落實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拓展物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習題教學要更多地聯系實際。

(3)加強實驗教學

物理實驗的六大功能:豐富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突破重點難點,理解物理概念;形成物理圖象,認識物理過程;啟發學生思維,增強探索精神;培養觀察能力,掌握實驗技能;養成良好習慣,學會科學方法。

(4)適當做一些信息題(提高審題能力和建模能力)

物理復習高考教案【篇7】

1.本章主要是研究物體的組成、分子熱運動、分子間的作用力以及物體的內能。

2.本章主要內容為分子動理論,以分子動理論為基礎,將宏觀物理量溫度和物體的內能聯系起來。屬模塊中高考必考內容。

3.高考中以選擇題形式考查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以計算題形式進行宏觀量與微觀量間的計算。

第一課時 分子動理論

【教學要求】

1.知道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

2.知道分子熱運動,分子熱運動與布朗運動關系。

3.知道分子間的作用力和一些宏觀解釋。

【知識再現】

一、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1.分子體積很小,它的直徑數量級是 m.

2.油膜法測分子直徑:d=V/S,V是 ,S是水面上形成成的單分子油膜的面積.

3.分子質量很小,一般分子質量的數量級是

kg

4.分子間有空隙.

5.阿伏加德羅常數:1 mol的任何物質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數,這個數的測量值NA= mol—1。阿伏加德羅常數是個十分巨大的數字,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分小,從而說明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熱運動

1.擴散現象:相互接觸的物質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溫度越高,擴散 .

2.布朗運動: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懸浮在液體中的 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顆粒越小,運動越 ;溫度越高,運動越 .布朗運動不是液體分子的運動.

三、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

1.分子間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

,合力叫分子力.

2.特點: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都隨分子間的

增大而減小,隨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變化更 。

知識點一微觀量與宏觀量關系的計算

微觀量與宏觀量間的關系,以阿伏加德羅常數為聯系的橋梁。解題時應抓住宏觀量中的質量、體積、摩爾質量、摩爾體積、分子數目等,微觀量中的分子質量、分子大小(體積與直徑),氣體問題一般用正方體模型,固體、液體分子一般用球模型。

【應用1】( 07南京調研)銅的摩爾質量為 ,密度為 ,阿伏加德羅常數為 ,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1kg銅所含的原子數是

B.1m3銅所含的原子數是

C.1個銅原子的質量是

D.1個銅原子所占的體積是

導示: 1kg銅的量為 ,原子數是 ,A錯。1m3銅質量為 ,摩爾數為 ,原子數是 ,B錯。1摩爾銅原子的質量是M,1個銅原子的質量是 ,C對。1摩爾銅的體積為 ,一個銅原子所占的體積為 ,D對。故本題選CD。

物質密度等于質量與體積之比,也等于摩爾質量與摩爾體積之比。摩爾質量為分子質量的6.02×23倍。摩爾體積為分子占據體積的6.02×23倍。

知識點二布朗運動的理解

布朗運動是花粉小顆粒的運動,它體現了分子運動的特點,不是分子運動。由于分子運動,對花粉小顆粒產生隨機的碰撞,這種不平衡,使得花粉小顆粒運動起來。

【應用2】(08鎮江調查)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花粉,追蹤某一個花粉顆粒,每隔 10s 記下它的位置,得到了 a 、 b 、 c 、 d 、 e 、f、 g 等點,再用直線依次連接這些點,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這些點連接的折線就是這一花粉顆粒運動的徑跡

B.它說明花粉顆粒做無規則運動

C.在這六段時間內花粉顆粒運動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從 a 點計時,經 36s ,花粉顆粒可能不在 de 連線上

導示: 花粉顆粒的運動是雜亂無章的,10s內的徑跡是復雜的,這些點連接的折線不一定是這一花粉顆粒運動的徑跡,A錯。它只能說明花粉顆粒做無規則運動,B正確。六段時間的位移大小不等,所以花粉顆粒運動的平均速度大小不等,C錯。從d點再運動6s時間,花粉顆粒可能不在 de 連線上,體現花粉顆粒運動的無規則性,D正確。故選BD。

知識點三分子間的作用力與分子勢能

分子間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與引力,它們都隨分子間距離的增大而減小,斥力減小得快。斥力與引力的合力為分子間的作用力,又分別表現為斥力和引力。所以這里的概念容易引起混淆。A.分子間的引力比分子間的斥力減小得快,分子力增大

B.分子間的引力比分子間的斥力減小得快,分子力減小

C.分子間的斥力比分子間的引力減小得快,分子力增大

D.分子間的斥力比分子間的引力減小得快,分子力減小

導示: 當分子距離r=r0時,分子間引力和斥力相等,距離再增大時,表現為引力,斥力減小得快,但分子力減小,ABC錯,D對,故選D。

討論分子間斥力與引力時,應區別斥力、引力和作用力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在不同距離段上的特點。

類型一分子力與宏觀力的關系

與分子力特點有關的習題主要有三類:一是判斷對分子力特點的描述是否正確.二是利用分子力特點研究分子力做功,分子的加速度.三是與實際相關聯的問題.要正確分析這些問題,必須準確把握分子力的特點,熟知分子間斥力、引力及合力隨分子間距離的變化規律.應弄清楚是分子力原因還是其它力作用的結果,切不可見了相斥、相吸就與分子力聯系.

3676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绿春县| 南平市| 同仁县| 从化市| 富民县| 泰州市| 凤庆县| 白山市| 历史| 临沂市| 仁化县| 灵台县| 双鸭山市| 镇雄县| 武功县| 清苑县| 和林格尔县| 呼图壁县| 西乌珠穆沁旗| 陕西省| 察隅县| 平塘县| 五莲县| 巢湖市| 柏乡县| 汶川县| 永春县| 根河市| 鲁甸县| 杭州市| 乌鲁木齐县| 邢台县| 新蔡县| 涞水县| 上犹县| 县级市| 廊坊市| 灵丘县| 汝州市| 徐闻县|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