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三歷史教案模板
高三歷史教案都有哪些?考古學是由一系列獨立于歷史的方法論和方法構成的。也就是說,考古學不會“填補空白”。事實上,“歷史考古學”是考古學的一個特定分支,經常將其結論與當代文本來源進行比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歷史教案模板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歷史教案模板【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洪秀全創立和宣傳拜上帝會;馮云山在紫荊山區的革命活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太平軍勝利進軍和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太平軍的北伐、西征、東征和軍事上的全盛。
2.①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的分析,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這一過程的教學,使學生初步認識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的全過程。②通過對《天朝田畝制度》的教學,使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天朝田畝制度》。
3.①通過對《天朝田畝制度》的分析,使學生感受其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符合社會價值和道德行為標準而產生的情感體驗。②通過對北伐軍征戰過程的講述,使學生感受到以林鳳祥為首的北伐軍不畏強敵直至全部犧牲的慘烈悲壯,從而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愛憎觀、道德觀、英雄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規模巨大的一次農民起義,也是中國農-動的峰,在很多方面都嚴重地動搖了清朝反動統治的根基,猛烈地沖擊了當時的封建經濟制度,反封建的同時,太平天國又擔負起反抗外來侵略的任務。它成為當時亞洲反對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的革命運動的一部分。
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①通過對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會宗教理論的分析,使學生能夠學會綜合考察、全面認識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對《天朝田畝制度》的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歸納、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
重點分析
①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因為在此過程中,無論是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勝利進軍,還是定都天京,都具有鮮明的階段性成果。講清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對太平天國前期斗爭的理解。
②《天朝田畝制度》是本課的又一重點。因為它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重點分析這一目,可使學生對整個太平天國的斗爭形成正確認識。
重點突破方案
①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利用自制教學課件或者教材提供的地圖,由學生整理太平天國進軍路線圖,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習慣,建立正確的時空概念。
②《天朝田畝制度》:利用教材21頁材料概括《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和目的,分析其土地制度和圣庫制度的進步性、空想性和落后性。
難點分析
①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會宗教理論是太平天國運動的理論基礎。因為這一理論包含宗教迷信和農民革命思想兩個方面。濃厚的宗教色彩的理論反映了反清、平等的革命要求,便于把分散的農民結成統一的組織,成了發動太平天國運動的精神武器。然而這種濃厚的迷信色彩也產生了它的負面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反而起了麻醉群眾的作用。
②《天朝田畝制度》既是本課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在以往學生認知基礎上來理解《天朝田畝制度》的空想性,難度相當大。若能恰當的選擇切入點,突破難點,將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難點突破方案
①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會宗教理論:必須講清這一理論包含宗教迷信和農民革命思想兩個方面。洪秀全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國,還不可能建立科學的理論體系,而當時的農民群眾處于分散狀態,普遍沒有文化,又受到封建迷信的嚴重影響,要使他們凝聚起來并形成威猛的群眾運動,秘密的宗教團體是較易取得成效的。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教宗會理論反映了反清、平等的革命要求。拜上帝教的一神論也便于把分散的農民結成統一的組織。對革命對象“閻羅妖”、對革命理想“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等描述,農民容易明白,這樣,這些用宗教語言宣傳的理論,成了發動太平天國運動的精神武器。然而,宗教不可能把苦難深重的人民群眾引向光明與幸福。這種濃厚的迷信色彩也產生了它的負面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反而起了麻醉群眾的作用。
②《天朝田畝制度》:參見“重點突破方案”。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關于“拜上帝會的理論和實踐”,教師可以提出下列問題:①洪秀全為什么能受西方宗教影響?②洪秀全吸收了-的哪些思想?③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會宗教理論有什么特點?④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會宗教理論有什么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關于“《天朝田畝制度》”,教師在出示材料的基礎上,首先要求學生概括材料的內容,然后教師精練出“土地制度”和“圣庫制度”兩個方面。再提問學生:①《天朝田畝制度》規定的“土地制度”和“圣庫制度”有什么特點?②有什么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五節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重點:①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②《天朝田畝制度》。
難點:①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會宗教理論;②《天朝田畝制度》。
教學手段: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提問:“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一、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教師補充材料:馬克思在《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國在1840年戰爭失敗后被迫付給英國的賠款,大量的非生產性的鴉片消費,鴉片貿易所引起的金銀外流,外國競爭對本國生產的破壞,國家行政機關的腐化,這一切就造成了兩個后果:因稅捐更重更難負擔,此外又加上了新稅捐。”
由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分析上述材料的含義,
二、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1851~1853年
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教宗教理論,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文獻資料,提煉有效信息,并加以歸納,來分析評議拜上帝會的宗教理論。
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的歷史過程,指導學生參閱《太平天國形勢示意圖》,培養他們讀圖、識圖的習慣,建立正確的時空概念。
三、《天朝田畝制度》
參見“重點突破方案”和“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四、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需就以下三個問題提問:①定都天京之時,太平天國面臨的形勢,以及北伐、西征、東征的戰略目標。②北伐的失敗原因與北伐的戰略作用。③西征與東征取得重大勝利的意義。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于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天朝田畝制度》、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相關問題的分析和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的歷史過程的敘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對于相關材料的補充,相關概念的解釋和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第五節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一、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1.階級矛盾的激化
2.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
3.自然災害嚴重
二、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1851~1853年
1.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
2.洪秀全的宗教理論
3.馮云山組織拜上帝會,發動農民開展斗爭
4.金田起義與永安建制
5.北上進軍與定都天京
三、《天朝田畝制度》
1.《天朝田畝制度》的基本思想與主要內容
2.分析評議《天朝田畝制度》
四、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1.形勢與決策
2.太平軍的北伐及其失敗
3.太平軍的西征和東征的勝利
高三歷史教案模板【篇2】
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后,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后,關于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后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于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于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高三歷史教案模板【篇3】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
課前發放本節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一、導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一的優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臺,發表演說,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討論俾斯麥的統一策略對戰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爭后期性質的變化。
最后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后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發揮了什么歷史作用?
三、意大利統一:
七組同學演示:“意大利統一”
展示14、15世紀意大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意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意大利在歷史進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學生歸納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統一的進程、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統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高三歷史教案模板【篇4】
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
一、導入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征,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著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為奴隸。而農奴主卻過著奢侈的生活,為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后于西歐。并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后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為俄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
主要表現經濟上的落后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臺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可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為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 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美國自獨立后,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像:“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為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并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品。
本目為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并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嚴重影響。最后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展和南北兩大階級斗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臺與美國內戰爆發的關系。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說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經過,包括內戰爆發、初期北方失利、聯邦政府頒布革命措施扭轉戰局、轉折戰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爭中的作用。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從戰爭的性質、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并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為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高三歷史教案模板【篇5】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敘述中國是怎樣從一個政治上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和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的過程。教材從學生年齡特點、心理水平出發,配合較多的圖片、故事、文獻、動腦筋等資料,使學生很有興趣地理解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歷史知識積累得較少,若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逐漸培養起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本課設計:課前師生共同搜集有關鴉片戰爭的資料。可以說,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討論發言更是體現學生課堂上的主體參與。媒體的運用也是從這個目的出發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19世紀上半期中英貿易情況。
2.掌握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3.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
4.掌握鴉片戰爭的過程。
5.掌握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對鴉片輸入危害、戰爭原因等分析)。
2.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學習,培養學生通過歷史現象分析本質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 重點 】
1.林則徐虎門銷煙(包含鴉片走私、危害及銷煙)。
2.中英《南京條約》(包含鴉片戰爭、條約內容及影響)。
【教學 難點 】
怎樣理解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方法】
1.歸納法。像鴉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條約》的影響等內容,都需用到此法。
2.講述法。對鴉片戰爭的過程等內容,可以用講述法來解決。
3.分析法。19世紀上半期中英貿易情況及原因、鴉片戰爭的影響等,可用此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炮子謠》(節選)
? 清?陳澧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里。
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
君知炮打肢體裂,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產業,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
嗚呼!太平無事吃鴉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學們,這首《炮子謠》里講的是鴉片輸入中國后,民眾吸食,造成體質下降、傾家蕩產、社會風氣敗壞等惡劣影響,一個主題便是鴉片之害甚于殺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鴉片又是如何進入中國的?是誰把鴉片輸入進來的?其目的是什么?鴉片進入中國后給社會帶來哪些危害?中國政府態度如何?等等。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就會明白的。
[板書]
第一課? 鴉片戰爭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1.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貿易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第一段的內容,看后回答下列問題:1.19世紀上半期的英國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2.中英進出口貿易中,雙方的主要狀況如何?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19世紀上半期,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開辟國外的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
[學生回答]19世紀上半期,在中英進出口貿易中,英國向中國輸出呢絨、布匹,但很難賣出去,相反,它要從中國購買大量的茶葉、生絲、瓷器。在中英兩國貿易中,許多白銀流入中國。
[教師分析]同學們請看:英國輸入中國的是呢絨、布匹。這是機器生產的產品。這一時期,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勞動。大量的產品被制造出來,本國民眾消費不了,只能到國外去尋找市場。中國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經濟落后,成了英國的目標。我們再看中國當時的情況。中國輸往英國的是茶葉、生絲、瓷器。中國當時是以封建經濟為主,其特點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國的農民和市場發生聯系很少。因此,外國商品進來之后沒有市場。而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等在英國卻非常受歡迎。這樣英國大量的白銀流入了中國,它不能容忍這種不利處境的繼續,開始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況。
[教師提問]英國資產階級是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的?
[學生回答]英國發現,從事毒品鴉片的貿易,可以牟取暴利,就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
[板書]2.鴉片走私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教師講述]英國的資產階級不允許貿易逆差的長期存在,為了利益,它可以不擇手段。鴉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可恥的商人們輸進中國的。鴉片,俗稱“大煙”是由罌粟的果汁,經過割取、曬干,凝縮而成的軟膏。鴉片的主要成分是嗎啡,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它原為藥用,用于止痛、鎮定,但若過量吸食,毒性便會傷害身體,而且極易上癮。煙癮發作時,人極其痛苦,非鴉片不可解。天長日久,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會被鴉片這個惡魔侵蝕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終弄得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請同學們看下面的圖表:
[教師提問]同學們,從這個圖表中能看出什么呢?
[學生回答]從圖表中可以看出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增長的速度特別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僅僅過了十九年,到1839年時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師引導]由此,我們能否認識到鴉片輸入的激增會給中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請大家根據課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據自己想像,討論 一下,歸納成幾點。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答案一:隨著鴉片輸入的猛增,大量銀元流向國外也是自然的事。這無疑加劇了中國的貧困。
答案二:從課本所選的《炮子謠》里可以看出四個字:鴉片吃人。正如歌謠所寫:“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
高三歷史教案模板【篇6】
課程標準:(1)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TO),認識它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史實,認識其影響和作用。
(2)了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探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需要識記的內容有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表現,世界貿易組織的由來和發展,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
需要理解的內容有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世界貿易組織對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作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
需要運用的內容有探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探討中國加入WTO后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探討經濟全球化中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資料搜集、問題探究、歷史比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與學,培養學生與時俱進,把握人類歷史發展動向的意識,引導學生關注國際社會,樹立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信念和責任感。初步懂得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關系。
教學重點: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和如何正確面對經濟全球化
教學工具:幻燈些許、資料若干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導入:(要制造輕松氣氛,緩解學生和自己的緊張)
自我感知。
說說你身邊的經濟全球化
(《大腕》經典橋段)
開篇明義
經濟全球化的概念和表現
——資料源自政治必修一P101第十三課
合作與探究:閱讀第一子目大字部分第一段a梳理出經濟全球化的過程b分析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因素。
在梳理過程的時候將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推動作用歸納出來,為后面中國或者說發展中國家的對策埋下伏筆。
講到跨國公司的時候,引用一些資料(1997年,研究跨國公司的人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就是說,如果我們現在把跨國企業 和國家、地區都當成是一個經濟體的話,那么,現在全世界最大的100個經濟體當中,51個 是企業,49個是國家和地區。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也就是從整個經濟全球的總量來講 ,企業正在超過國家。這一批跨國公司的經濟力量確實相當大,就是說,這51個大的跨國企 業,它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質的變化。由于跨國 公司的經營發生了質的變化,出現了一批超大型的跨國公司。比如說,現在全球最大的通用 電器公司,GE,它1997年的銷售額是1 683億美元,基本上和我們中國整個的出口差不多。 而我們中國也是世界第十大貿易國。又比如說,美國最大的一個零售企業叫Wormer(沃爾瑪 ),大家都知道,它1997年的營業收入是1 250億美元,可以占到我們中國全年社會總銷售 額 的40%。1997年以后,1/3的國際貿易、2/3的國際投資、2/3專利和技術訣竅的轉讓都掌握在 跨國公司手里。這些都說明跨國公司在全世界確實是占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從 數量上,按照聯合國1997年的投資報告里面最新的統計,現在全世界已經有44 000個跨國公 司的母公司,如果加上它們在國外的子公司和附屬企業,已經是28萬多個。也就是說,不管 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跨國公司可以說已經操縱了全球的經濟命脈。
高三歷史教案模板【篇7】
知識結構
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天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記錄歷法《夏小正》出現天干地支醫學醫藥學知識豐富,已經分科治療地理學
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知識,《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稱生物學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知識,甲骨文中記載了許多動植物名稱古籍《上書》和《周易》藝術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達到高峰,出現平雕和浮雕技術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達到高峰,青銅器上有大量青銅銘文出現教學建議
教學設計思路
在講述甲骨文時,應利用書中提供的《二里頭遺址陶器上的符號》使學生認識到漢字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至奴隸社會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經是較成熟的文字。通過展示適當的甲骨文圖片,使學生對甲骨文以及其史料價值有進一步的了解。講述科學和技術時,教師應強調周人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環保知識。
可以采用由學生列表歸納夏、商、西周時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進行小結。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寫或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書、墨書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滿朱砂,其字體與今不同,因此難以辨認。現已發現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個。經過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們分析、判斷,能夠辨認的已近兩千。這些甲骨文字,多為從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文字,許多字的筆畫繁復,近似于圖畫,而且異體字較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聲、假借的文字,從而說明文字的使用已經有了相當長久的歷史。
當時人們用被灼燙過的甲骨上的紋絡來判斷事物的吉兇。占卜完畢,就將占卜的時間、人名、所問事情、占卜結果,以及事后驗證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國家軍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諸方面,成為現今人們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錯概念
我國的.信史開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造成錯誤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理解為有確切紀年的歷史了。
典型例題
例1與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進步表現在()。請從下面表達中挑選正確選項。
①奴隸地位低下②青銅冶鑄技術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現④歷史上的確發紀年開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夏、商時期文化發展的掌握,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夏、商兩朝文化的各自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縱向比較。
例2從商代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請從下面表述中挑選正確選項。
①中國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態②今天漢字的雛形
③商王的社會活動④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記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題分析:本題表面上是考查學生對甲骨文的理解,同時,也是在考查夏、商、西周時期我國天文學的發展情況。漢字大約產生與原始社會末期至奴隸社會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經成為比較成熟的文字,因此,說甲骨文是中國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態是不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