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教案設計
高三歷史教案設計都有哪些?中華文明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至于現代社會,綿延五千年不斷延續發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響的文明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歷史教案設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歷史教案設計篇1
一、首先總結重要的歷史專題
(1)中國古代政治軍事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中國古代賦稅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戰事。
(2)中國古代經濟史:古代生產技術的進步,江南經濟開發,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貨幣發展。
(3)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歷代各少數民族的演變,中央對周邊地區的管轄,民族融合的發展,少數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中國古代各個朝代與周邊國家的位置關系,交通路線,友好交往的史實,相互間科技文化的影響。
(5)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國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發展史),科舉制度發展史,文學藝術發展史,政治經濟背景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將教材上的知識依據一些專題重新組織起來,不要做成流水賬的樣子,高考不會出那樣低水平的問題,應該根據歷史發展的內在特點,找到發展的重大階段和規律性的東西。也可以把中國近現代史分為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將世界近現代史部分分為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國際關系、國際共產主義史等專題。
二、其次在全面、系統、牢固、準確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學問思辨過程中,提高歷史學科能力。
高三的歷史復習的計劃
一、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
時間是學好歷史的必要保證。要提高歷史學科的復習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以每天不少于50分鐘為佳,太多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復習,太少又沒效果;時間宜安排在就寢前的一小時(這段時間是一天中大腦的四次記憶高潮之一);而且應在50分鐘的時間內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三本教材的復習時間進行合理再分配。記憶是歷史學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復習周期越短、記憶效果越佳。有些同學每天雖有固定的時間復習歷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國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現代史,或者連續一段時間或復習中國古代史、或復習中國近現代史、或復習世界近現代史,周期相對較長,結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復習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無序或周期很長的復習效率很低,談不上對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來說,在每天固定的復習時間里,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都要有明確的量的規定,具體辦法如下:
1.確定在一定的時間段里對教材的復習遍次,再根據每冊教材內容的多少確定每天對三本教材的復習量(即每天復習多少頁)。
2.針對中國古代史內容相對較少,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內容較多且理論性較強;在固定的50分鐘時間里,安排中國古代史的復習時間可用10分鐘,另兩本教材各用20分鐘,再根據每天所規定每本教材的復習時間、所要復習的量來確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復習多少頁。
3.在《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上冊復習完后,再復習這兩本教材的下冊,每天所用時間、復習量、方法與上冊相同。但此時《中國古代史》已經復習了一遍,是否還要接著再復習?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中國古代史》的史實記憶相對較多,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側重于理解,因此中國古代史的復習遍次應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時間只有10分鐘,要記住并理解其內容也應多看。
二、針對歷史考試的趨勢復習的時候要注意:
1.必須全面復習??荚噧热莞采w考綱范圍的每一時段,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等。由于政治史內容分值高,應作為復習的重點。
2.在具備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加強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通過剪報、閱讀、摘記、寫概要等方法擴大知識面,拓寬視野,開闊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聯系時政熱點,提煉分析,以歷史知識、觀點為基礎,使熱點和歷史知識之間做到有機的聯系。
4.可利用學校圖書館的資料,如《二十世紀中國大博覽》、《老照片》等在平時進行觀賞,既可增加歷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對人物、歷史事件、地圖、口號等有直觀的感受,又能調養身心,與考試兩不誤。
5.在歷史高考中,命題者有意地創造與我們平時訓練不同的語境,這是考察我們的適應能力,同學們對試卷的閱讀有異樣、不適應的感覺是很正常的。要減少這種感覺,平時應進行大量的閱讀,同時要注意提高閱讀速度。
三、打破教材編寫的框架,對知識點進行重新的整合
進行歷史的第一輪復習。這段時間的復習,可以打破教材編寫的框架,對知識點進行重新的整合。將整個歷史的知識通過另外一條線索穿起來,這么做還可以讓原本因為編寫的體例而不得不分散在各本教材的知識重新整合在一起,而且有利于我們看到某一個具體的時間段的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先后發生的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構建起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
專題復習以6~10個專題為宜,專題必須關注社會熱點話題、社會共識等相關知識,如國家興衰、與民生有關的話題、民族關系、人類文明的轉型、不同時期全球化的影響等。上面說的梳理工作并不會占據很多的時間,所以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要多做真題和講評,首先是做全國卷,其次做其它省(市)的真題。這些題沒有必要全做,按照我們上面說的順序重要性遞減,實現科學應考,力爭考出好成績。
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它不可能在簡單的歷史背誦中獲得,只能在全面、系統、牢固、準確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學問思辨過程中逐步提高?!叭妗睆娬{的是對《考試大綱》規定的知識點全面掌握,不在所謂“重點”、“難點”的掩蓋下,淡化“冷點”、“次點”,造成知識的盲點或糊涂點;“系統”強調的是歷史知識在歷史理論的“串通”下縱橫一體;“牢固”強調的是對考點內容的記憶程度;“準確”強調的是對考點內容掌握的準確性,不能似是而非、模棱兩可,要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能力,在提高能力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知識。
三、再次復習策略
第一輪復習主要是單元復習,依據五本教材(必修一、二、三,選修一、二),幫助學生理清基礎知識,讓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基礎知識,在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基礎上,適當加快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適當關照非重點。
1、狠抓歷史基礎知識,準確掌握重要的史實、概念和結論,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征和內在聯系,形成學科內的主干系統和知識網絡
2、掌握基本的記憶方法和習慣,準確記憶基本史實,力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知識,使知識網絡化。
3、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和結論,這是形成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
4、以單元為中心,學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歸納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征和發展過程,從宏觀角度把握歷史。
5、適應新高考用課程觀取代教材觀的重大變化,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優化學習內容。
高三的三輪復習的筆記介紹
一輪筆記抓整理
整理錯題本時要把原題和錯解都抄上,要前一天的錯題和當天30分鐘作不出來的題,記錄在錯體本上。周末的時候做錯題分析,分析錯誤的原因和該題正確的解法。
二輪復習抓錯題
絕大多數高三學生二輪復習抓不起來。做完一輪復習后,他們都變成聾子和瞎子。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哪沒學好,復習怎么復習呢?所以錯題本相當于飛機的導航燈一樣,指明前進的方向。錯題本能夠指引自己查缺、補露。
三輪復習抓歸納
文科積累呈層狀,分類整理看數量。理科整理呈樹狀,正確習題練思路。文科學得好的孩子,數量感很強,積累越多,作文越好。
高三歷史教案設計篇2
【課標要求】
1、 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
2、 了解中美關系正?;椭腥战ń坏闹饕穼崳接懫鋵H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3、 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學習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了解聯合國第26屆聯大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
理解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在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用歷史照片和當時的新聞報道,客觀地再現當時的歷史場景,讓學生進行歷史回顧和感受正在發生的外交活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中美、中日關系正?;箤W生認識外交政策的出發點是國家利益和全球戰略。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中美、中日關系正?;?/p>
難點:不同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三、教學內容安排(1課時)
第一目“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教學要點:①由于美國的阻撓,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長期得不到恢復;②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聯合國第26屆聯大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③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的意義。
第二目“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教學要點:①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②中美關系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③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關系正?;?④中美和中日關系正?;龠M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
第三目“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教學要點:①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②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③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1、導入設計
教材引言圖片,激發形式興趣。
2、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由于美國的阻撓,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被長期剝奪。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恢復,是中國和在這個問題上主持正義的其他國家經過長期斗爭而取得的巨大勝利,也是美國企圖在國際社會孤立、排斥中國的錯誤政策的失敗。
3、中美、中日關系正?;?/p>
中美關系的改善是70年代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從美國一方來講,已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承認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此外,美國已感到蘇聯的強大競爭,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增加美國對付蘇聯的資本。從中國一方來講,改善中美關系意在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牽制和對付來自于蘇聯的威脅;有利于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
中日關系的發展和國際上出現同中國建交的熱潮。外交上長期緊跟美國的日本,受到中美關系改善的極大沖擊,日本朝野各界人士要求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這種背景下田中訪華和中日邦交協定的簽訂,揭開了中日關系的新篇章。
中美、中日關系的發展在國際上帶來了同中國建交的熱潮,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這樣,終于打破了從50年代美國孤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開了我國外交的新局面。
4、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黨的十一屆三______以后,由于國際形勢的發展和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我國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調整。我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
5、歸納與認識
⑴美蘇兩極格局中的大國的對華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爭霸中,對華政策通常是建立在利用中國的基礎上,反復較多。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蘇美爭霸格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敵視、封鎖中國,蘇聯企圖控制中國不成后,撤走專家和挑起邊境糾紛;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中是蘇聯攻勢美國守勢時期,蘇聯加強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美國則改善對華關系后與中國建交;80年代美國對蘇強硬,蘇聯全面收縮后,蘇聯同中國關系正常化,美國則采取不利于中美兩國關系的錯誤作法,在臺灣等問題上違反中美建交公報。由此對華政策可見,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顯得十分必要。
⑵近-年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狀況攻擊最厲害的時期。自1990年到1997年,美國幾乎每年都要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策動攻擊中國人權的反華提案,但是每次都被中國挫敗??梢姠賾鸷竺捞K爭霸的世界格局,每次對華政策調整都是由于本國政治經濟強弱變化和國際地位的變化,都是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聯和東歐解體,美國成為的超級大國,兩極格局結束;社會主義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少數發達國家以“政治民主化”和“人權”問題對中國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要挾,作為經濟合作的前提;就實質而言,西方國家還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以及在國際上的稱霸目的。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這一問題上的做法,每次都遭到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都遭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反對,都以失敗而告終。這是因為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維護國家主權,決不允許別國以任何借口干預我國內政,因此我們堅決反對西方國家對我國內政的干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內政的干涉,違反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違反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違反了聯合國的憲章和宗旨,因此必然遭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反對。這說明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不得人心的,是一定要失敗的。
五、教學資源建議
陳敦德:《毛澤東、尼克松在1972》
陳宏等:《新中國外交》
六、學習評價建議
1、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參與程度、課堂效果。
2、思維拓展:近代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
高三歷史教案設計篇3
教學建議
復習課設計
第七節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在講述本課內容之前,引導學生回憶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了解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時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內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識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教師可以在學生回憶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并引導學生對各思想家的思想進行評析。
二、文學
本部分內容包括《詩經》、屈原和諸子散文?!对娊洝?、屈原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教師可以在學生回憶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對于初中課本未涉及的內容加以強調。
在講述諸子散文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已學過的語文知識了學習這部分知識。并讓學生認識到諸子通過其散文向世人闡述其思想。
三、藝術
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的歷史圖片講述這部分內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天文成就,學生在初中就已經學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已學內容。并強調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的時間。
戰國時期物理學的發展是以前學生沒有學過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了解當時中國物理學取得的成就。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
五、醫學
本部分內容學生也已學過,教師引導學生簡要回顧即可。
重點——對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綜合認識
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巨變時期,代表社會各個階級和階層的人們從各自經濟、政治利益出發,形成了各種學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學派。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于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蕩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蕩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后,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為宜。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構筑了傳統文化中的人道主義精神;道家思想,構成了封建正統思想中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政治家改革圖強的理論武器。三者的綜合,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點——對孔子的評價
自漢代至清朝,被尊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時期提出“-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國以來,對其評價更是經歷了一個大起伏過程。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其是譽毀不一,先是肯定其在歷的進步作用;在強調階級斗爭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間,孔子被全盤否定。在”-”結束以后,開始公正客觀地評價孔子。綜合建國以來對孔子的評價,主要觀點如下:
關于孔子的階級屬性:一派觀點認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興的地主階層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進步,妥協多于反抗。這派人多數持西周封建說。另一種觀點認為,孔子是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隸社會,但順應了社會變革的潮流,是奴隸主階級中的改革派。
關于孔子的思想結構:第一種觀點認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種觀點認為“禮”是孔學的核心。還有人認為“仁”與“禮”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關于孔子思想與社會、文化的關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國際性的歷史人物,其影響遠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國長達二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與思想基礎。孔子學說成為歷代統治思想的基礎,但又是封建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
關于孔子與當代及未來社會的關系:一種觀點認為,儒家思想作為歷史的產物,只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另一種觀點認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僅有研究價值,而且作為一種精神資源,有著實用價值,對現代化建設事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則從知識經濟新特點角度,拋棄了過去一貫尊奉儒學的觀點,認為儒學不符合當代社會的實際。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繁榮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現了文化繁榮的局面,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階級關系的變革、奴隸制的崩潰、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會變革,為思想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動蕩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變革,使得思想異?;钴S,迫使人們去思索,眾多思想家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從而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第四,各國統治者基于爭霸戰爭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紛紛網羅人才,優待知識分子,讓其為爭霸戰爭和社會變革出謀劃策。這種寬松的環境和優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榮。第五,私學的興起和講學之風的出現,造就了一批有知識、有才干和敢于表達自己政治觀點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擴大,豐富了華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
典型例題
例1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學派眾多,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有()
①社會大變革使思想界非?;钴S②各國國君為富國強兵紛紛養士③學在官府局面的改變,貴族對教育的壟斷被打破④科技生產迅速發展,唯物主義戰勝了唯心主義
A.①②③④都正確B.①②③④都不正確
C.①正確,③③④不正確D.①②③正確,④不正確
答案:D
例題分析:此題旨在培養學生對照材料觀點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該題是一道復合選擇題,只有經過了①、②、③、④項的首先篩選,才能在A、B、C.D四項中得出正確答案;經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實,唯有④項中科技生產“迅速”發展不妥,唯物主義“戰勝了”唯心主義更不對;因此D項是正確答案。
例2閱讀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庇终f:“(戰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落斂,……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請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國戰國時期_____、的思想,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在階級社會里,上述思想能成為現實嗎?
(3)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積極的進步意義?
例題分析:本題提供了墨子有關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一段材料,主要從歷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對這段材料的理解?;卮饡r,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聯系先秦時各派思想家的主張,提煉出材料的“兼愛”“非政”思想?;卮鸬诙枙r,主要從矛盾論和階級矛盾等觀點進行分析。要聯系墨子代表的階級利益、有關戰爭觀等,評價墨子思想的進步意義。
答案:
(l)墨子;“兼愛”、“非攻”
(2)①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貫穿一切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在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統治階級總是要竭力維護自己的階級統治,壓迫和剝削勞動人民,而被統治者總是要反抗剝削,擺脫貧困,因此,在階級社會里,墨子的這種兼愛思想不可能成為現實。
(3)從歷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要求人們相親相愛,互助互利,和睦相處,安定團結,共同富裕,這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他反對掠奪戰,譴責戰爭對生活和生產的破壞、提出“兼愛”“非攻”,企求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發展生產,這有利于社會的進步,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鑒意義。當今世界任何國家只有在和平的環境里,才能求得發展,反對戰爭,維護和平,過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與要求。因此,發揚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例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攻打別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真的)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君之視臣(民)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材料三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動無非法。法所以凌過游外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威不貸錯,制不共門。威制共,則眾邪彰矣;法不信,則君行危矣;刑不斷,則邪不勝穎。……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
材料四《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分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穎。(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二冊)
請回答:
(1)按材料順序分別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學派及主要主張。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學派的主張被封建社會初步發展階段的統治階級所采納,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題分析:第一問,考查的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張。第一問中的第二層要求不難,只要先判斷出各段材料分屬哪一學派,各學派的主要主張就好概括了。
第二問,學生要明確一個歷史概念——“封建社會初步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指的是哪幾個朝代或時期?主要指的是秦漢時期。時間范圍確定下來后,聯系書上內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為貴”。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國”。材料四是儒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秦始皇采納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和以嚴刑峻法治國的思想,正符合秦統一和鞏固政權的需要。
漢武帝采納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大一統”思想,正符合西漢加強思想統治和鞏固政權的需要。
例4“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持此觀點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答案:A
例題分析:回答本題首先要弄懂題干所引材料中的“美”與“惡”、“善”與“不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是一種辯證觀點。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備選項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辯證思想的一家。
高三歷史教案設計篇4
《英國憲章運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1832年改革;《人民憲章》;英國憲章運動對英國資產階級政治-的影響;對歐洲各國工人運動的影響
理解:理解英國憲章運動工人要求普選權目標的基本實現,是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運用:通過對英國憲章運動的過程、影響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政治與經濟之間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全面深入分析、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問題探究閱讀理解概括闡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英國憲章運動的過程、影響的講述,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重難點】
重點:1832年改革、英國的憲章運動
難點:英國憲章運動的影響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談話講述法進行,同時配合提問、史料閱讀、問題研討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注意把英國憲章運動放在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講述,借此注意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努力實現師生教與學的有機互動。
【教學過程】
導課:大家都知道:英國是第一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和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時被稱為“世界工廠”。多少年來在這個以實行“議會-”而聞名的國家里,只有繳納高額所得稅的人才有選舉權,廣大工人被排斥在議會大門之外。那么英國廣大工人階級爭取普選權,有機會參與國家管理是如何提出的?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第1課英國憲章運動
一、爭取普選權的斗爭
1、1832年的議會改革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等一系列法案實際上確立了議會高于國王的原則,并對議會和國王的關系作了明確的規定,杜絕了回復到君主-時代的可能。但是,這些法令并沒有造成政治制度的任何重大變動,在此后的100年間,英國政權基本上仍為土地貴族和金融資產階級所把持,而真正能夠享受到資產階級-權利的人十分有限。(可舉教材的有關數據加以說明。)
19世紀20~30年代,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深入,英國的商業和運輸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壯大起來,他們要求取得相應政治的統治地位。1832年他們利用全國工人、農-動高漲的形勢,迫使英國議會通過了1832年改革法案,法案規定降低選舉資格,增加了新興大城市的代表名額,這使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參加政權的機會。他們的政治要求得到滿足,登上了統治地位。工人階級在議會改革運動中支持了資產階級,但是結果一無所得,政治上依然處于無權的地位。后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英國工人階級展開了爭取普選權的斗爭。
2。《人民憲章》的提出
1834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新的濟貧法,規定如果要救濟,必須進入濟貧院,這實際上剝奪了失業者和貧民得到社會救濟的權利。因為,在濟貧院里,必須接受監獄般的紀律,從事繁重的非生產性的勞動,家庭必須拆散,生活極為艱苦。采取這種做法的目的,在于迫使失業工人賤價就業。工人們感到這是工人在議會沒有發言權的結果,因此他們認為不取得選舉權,就不能改善自己的境遇。為此他們展開了要求新的選舉改革的群眾運動,要求按照-原則改革議會的下院。當時,工人的要求寫在《人民憲章》上,這一運動遂以“憲章運動”的名稱載入史冊。1836年7月,倫敦工人組織“倫敦工人協會”草擬了一份“人民憲章”,以議會法案的形式提出來。它要求:(1)成年男子享有普遍選舉權;(2)議會每年改選一次;(3)議會議員取得薪金;(4)選舉采取秘密投票方式;(5)設立平等選區,保證平等的代表權;(6)廢除候選人的財產資格限制。爭取實現《人民憲章》的憲章運動由此拉開了帷幕。
※1)內容:體現了工人擴大-權利的要求,包括選舉權,取消財產資格限制,議會參與權等。
2)性質:爭取工人的政治權利,具有強烈的政治性質
3)意義:1838年5月,這個-書以法案的形式正式公布,它的公布標志著“憲章運動”的開始。
4)實質:是在資產階級-的旗幟下為爭取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利而斗爭。
3、憲章運動
《人民憲章》頒布以后,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響應,各地紛紛舉行盛大的群眾大會,到會的人常常數以萬計。1839年,憲章運動出現了第一次-。7月間,一份有125萬人簽名的要求實施《人民憲章》的-書提交議會,遭到拒絕。許多地區爆發了罷工和起義,但遭到了-。
1840年7月,各地憲章派的代表在曼徹斯特召開了大會,宣告成立全國憲章派協會。協會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幾百個分會。在憲章派……1842年,英國憲章運動出現了第二次-。憲章派向議會送交了第二次-書,在上面簽名的有三百萬人。這一次,除了要求實行《人民憲章》以外,還要求實行十小時工作日制,保障工人不受資本家-,改善勞動條件,實現合理的工資等。并抨擊了社會的貧富不均現象。這份-書表明,工人憲章派已經與資產階級激進派劃清了界限,憲章運動已發展成獨立的工人-。新-書再次遭到否決,激起了工人階級的強烈-,罷工浪潮席卷全國。在政府的-下這一階段的運動再次失敗。
1847年……又出現了一次-。許多城市……19世紀50年代末,憲章運動結束。
二、憲章運動對歐洲近代-化的影響
英國的憲章運動是世界歷工人階級第一次獨立爭取普選權的全國性-。它是歐洲早期無產階級爭取-權利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英國及歐洲近代政治-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對英國資產階級政治-的影響
①資產階級激進派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多次向議會提出要求議會擴大選舉的改革法案,其內容明顯受到憲章運動的形響。
②促進了英國國內選舉改革運動的興起。到20世紀初,英國基本上實現了公民的普選權,完善了選舉制度,資產階級的代議制政治逐步得到完善。具體內容見教材略
2。對歐洲各國工人運動的影響
憲章運動雖然最后失敗了,但是,它在英國歷史及國際工人運動歷仍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英國的憲章運動中,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為爭取普選權的英勇斗爭,極大地鼓舞了歐洲各國的工人階級。他們采用和平或武裝斗爭的方式,為爭取-權利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推進了歐洲資產階級-政治的進程。具體內容見教材略
【本課小結】
本節內容主要講述英國憲章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主要經過以及其對歐洲近代-化進程所產生的影響。英國是世界歷工人階級第一次獨立爭取普選權的全國性-。憲章運動在歐洲早期無產階級爭取-權利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英國及歐洲近代政治-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列寧評價英國的憲章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憲章運動標志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揭開了同資產階級爭奪政治權力的斗爭的序幕。
高三歷史教案設計篇5
改革迫在眉睫
1、課前導學
[課程標準]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與統一黃河流域
1.崛起
(1 )北魏是源于我國東北的鮮卑族________建立的政權。
(2)東晉時建立代國 ,不久被前秦所滅,____________后,再度崛起。
2.發展
(1)386年,________重建代國,改國號為魏,史稱______。
(2)398年,拓跋珪遷都______,北魏歷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3.統一
(1)完成:439年,北魏統一____________,初步結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2)影響
①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②推動了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的轉變。
③國家機構日益完備。
二、社會改革迫在眉睫
1.階級矛盾激化
(1)北魏靠武力統一北方,各種制度建設不夠完善。
(2)宗主督護制影響了國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激化了階級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統治者沒有處理好與其他民族的關系,激化了矛盾。
3.社會危機嚴重:由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激化,各地起義不斷。
三、馮太后和孝文帝
1.馮太后
(1)積極推動北魏統治者學-_______________。
(2)親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學-___________,使其接受漢文化。
2.孝文帝
(1)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借鑒漢族封建國家的____________,改革______落后的統治方式。
(2 )和______一起掀起改革運動。
2、課堂識真
知識點一 北魏的崛起與統一黃河流域
1.關于北魏政權的發展史,下面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統一黃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權吞并
C.曾多次遷都
D.統一北方后社會環境較為安定
2.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初步結束西晉滅亡以來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是在( )
A.386年 B.398年 C.439年 D.471年
3.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開始采用漢族的先進文化進行統治,其措施主要有( )
①參照漢族封建政權的一些統治方式?、谕菩邪l展農業的經濟政策?、壑赜脻h族儒生?、芘d辦太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識點二 社會改革迫在眉睫
4.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時曾給守城主將寫信 說:“我今所遣戰士,盡非鮮卑人。你殺了他們等于替我清除內部隱患,對我們有利無害?!币陨涎哉摫举|上反映了( )
A.北魏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和壓迫的政策
B.太武帝在戰斗中采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
C.北魏統治者實行民族平等團結的政策
D.太武帝在戰斗中采取了迷惑敵人的手段
5.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導致北方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鮮卑貴族推行民族歧視政策?、邗r卑貴族對百姓巧取豪奪?、鄱汲瞧h?、苣铣嗟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北魏統一黃河流域之后,面臨著尖銳復雜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產生大多由于( )
A.鮮卑族的落后 B.統治者的殘暴
C.戰爭不斷發生 D.漢族不斷反抗
知識點三 馮太后和孝文帝
7.使孝文帝對漢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最終推動其進行漢化改革的是( )
A.拓跋珪 B.道武帝 C.馮太后 D.拓跋宏
8.據史書記載,北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 探其精奧”。這表明孝文帝( )
A.摒棄了鮮卑族的傳統習俗
B.注重對漢文化的研習
C.改革了鮮卑族傳統教育方式
D.重視推廣先進的文化
3、課后見功
圖二 太武帝 拓跋燾(423~452年在位 )
圖三 馮太后(441~490年)
(1)簡述北魏道武帝和太武帝對北魏發展所作的重大貢獻。
(2)馮太后輔佐孝文帝執政時,面臨著哪些重大的社會問題?她所選擇的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是什么?
(3)你認為應該如何評價馮太后 ?
4、拾遺補缺(學習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間
10.閱讀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實行宗主督護制。地主豪強把宗族、佃客組織起來,修筑塢堡,割據一方。許多逃避戰亂的農民投奔他們,成為塢堡中的一員。塢堡主又稱為宗主,與堡戶結成牢固的依附關系。北魏統一北方后,無力消滅遍及大河南北的塢堡,被迫承認塢堡組織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這些塢堡主為地方行政官員,由他們 代管征收賦稅和 徭役。這就是宗主督護制。宗主督護制作為地方基層政權,有許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隱冒戶籍,“五十、三十家為一戶”,借此逃避賦役。
請回答:
(1)根據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層政權實行何種制度?
(2)該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3)它的推行與孝文帝改革有何關系?
參考答案(第7課改革迫在眉睫)
1、課前導學
一、1.(1)拓跋部 (2)淝水之 戰 2.(1)拓跋珪 北魏 (2)平城
3. (1)黃河流域 (2)②畜牧經濟 農業經濟
二、1.(2)賦稅收入 徭役征發 3.階級矛盾 民族矛盾
三、1.(1)漢族先進文化 (2)儒家經典 2.(1)統治經驗 鮮卑族 (2)馮太后
2、課堂識真
1-8 A C D A A A C B
3、課后見功
9.(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鮮卑族的代國,并改國號為魏;398年,他遷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稱帝。拓跋珪為北魏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拓跋燾最重大的貢獻在于統一了黃河流域,拓展了北魏的疆域。
(2)問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錯綜復雜,社會動蕩不安。方式:改革鮮卑族落后的生產方式和政治制度,促進鮮卑族的封建化。
(3)馮太后能在北魏發展的歷史關頭,積極輔佐孝文帝進行改革,順應民族融合發展的潮流,不愧是我國歷的女改革家。
5、拓展空間
10.(1)宗主督護制。
(2)剝削農民,隱冒戶籍,逃避賦稅,造成國家稅收的減少,也造成地方割據勢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導致孝文帝進行改革。
高三歷史教案設計篇6
富國強兵的秦國
1、課前導學
(一)前期——制度創新(馮太后主持):
1、重點:建立 ,取代舊制度。
2、措施:
(1)制定 ,整頓吏治:
原因:官吏無俸祿,吏治黑暗,貪污成風。時間:484年,下詔實行俸祿制。
內容:俸祿由 籌集,按 發給官吏,不許官吏自籌。懲治貪污。
作用:使吏治有所好轉。
(2)推行均田制:
前提:中原戰亂,百姓流亡,政府控制著大量的無主荒地。使均田制的推行成為可能。
時間:485年,馮太后、孝文帝頒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內容:按一定的標準將 的土地平均分給 耕種,土地 買賣。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 ,提高了 ,推動了北方地區 的恢復和發展。
(3)設立三長制:
目的:為 的推行,強化對 的控制;
內容:五家立一 、五鄰立一 、五里立一 。
性質:北魏 組織。
職責:檢查 ,征收 ,征發 ,推行 。
作用:三長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 ,完善了從中央到地方的 體制,保證了國家對人民 ;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租調制:
目的:適應均田制,保證國家賦稅的征收;
內容:規定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一定數量的 。
作用:改變了賦稅征收的混亂現象,使農民負擔大為 ,成為國家的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影響:
這些改革措施以發展生產,緩和矛盾,鞏固政權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經濟制度。這些制度彼此影響,互相作用,有力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北魏的政權,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二)后期——遷都和移風易俗(孝文帝親政后主持):
1、重點:移風易俗
2、措施:
(1)遷都洛陽: 年,北魏正式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2)移風易俗:(后期改革的重點)
①易服裝:下令鮮卑貴族一律改穿 。孝文帝自己帶頭穿 戴 漢族服裝,并在會見群臣時,“班賜冠服” 。
②講漢話:孝文帝宣布以 為“正音”,稱鮮卑語為“北語”,要求朝臣“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下令 時要講漢話,但30歲以上的官員一時難改,可仍講鮮卑話,暫不處罰; 官員必須嚴格執行法令,否則要降職。
③改漢姓,定門第等級:改鮮卑原有姓氏改為 。將拓跋氏改為元氏。他還參照漢族 的做法,來確定鮮卑族的門第高低,并按照 來選拔人才,任命官吏。
④通婚姻: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通過這種聯姻把兩族統治者的利益和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以 。
⑤改籍貫:規定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原籍;死于洛陽的鮮卑人后必須葬于洛陽附近的邙山,不得還葬平城。
作用:上述措施,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爭取到 對北魏政權的支持,有力地推動了政權向 轉化。
2、課堂識真
1.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根本目的是( )
A.加速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 B.促進北方各民族大融合
C.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D.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2.(北魏孝文帝)“初謀南遷,恐眾心戀舊,乃 示為大舉,因以協定群情。外謀南伐,其實遷也。舊人懷土,多所不愿,內憚南征,無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陽。”上引材料說明的問題,不包括( )
A.孝文帝對遷都的困難估計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勢力很強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遷都之實 D.南伐與遷都都有阻力
3.下列對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詔令的解釋,最準確的是( )
A.提倡鮮卑貴族說漢話 B.上前議事不準說鮮卑話
C.罷免不會說漢話的官員 D.在朝廷上不說漢話免官
4.移風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族文化 B.其影響是鮮卑族因喪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C.其結果有利于鮮卑族鞏固對中原的統治 D.其內容涉及服裝.語言.婚姻等眾多方面
5.北魏實行均田制,主要是( )
A.把農民原有的土地拿來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進行分配
7.右圖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從中獲取哪些歷史信息
①任用漢族 地主 ②推行三長制 ③胡漢服裝融合 ④接受漢族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8.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議遷都之事時,曰:“伊洛中區,均天下所據,陛下制御華夏,輯平九服,蒼生聞此,應當大慶?!辈牧媳砻鞅蔽哼w都洛 陽的根本目的是 ( )
A.解決平城糧食供應困難 B.革除阻礙改革的保守勢力
C.防止北方少數民族柔然的騷擾 D.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3、課后見功
9.閱讀下列材料:
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 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東北、河北省西北一帶)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
——資治通鑒》
請回答:
⑴文中的魏主是誰?(2分)
⑵此詔令提出了什么改革?(4分)
⑶此詔令提出這一改革的論據是什么?(5分)
⑷提出這一論據的意圖何在?(5分)
4、拾遺補缺(學習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間
1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詔)“富強者并兼山澤……而欲天下太平,百姓豐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與牧守(地方行政長官)均給天下之田,還、受以生死為斷,課農桑,興富民之本?!?/p>
—一〈魏書?高祖紀》
材料二 諸男夫十五(歲)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對實行兩年輪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樂還者聽逐空荒……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長官)各隨地給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各八頃,縣令、郡丞 六頃。更代(離職與上任)相付。賣者坐如律。
——《魏書?食貨志》
請回答:
⑴根據上述材料,說明北魏均田制的實質。
⑵它能抑制“富強者并兼山澤”嗎?為什么?
⑶概括說明北魏孝文帝鼓勵農耕的措施。
⑷簡要評議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響。
參考答案(第8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課前導學
略
2、課堂識真
1-8 D A A B C C D D
3、課后見功
答案:
⑴孝文帝。
⑵改鮮卑姓為漢姓。
⑶鮮卑族的祖先是黃帝。
⑷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
5、拓展空間
答案:
⑴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觸動地主階級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無主荒地分配給農民,農民要交納賦稅和服徭役。其實質是維護封建統治。
⑵不能抑制兼并。因為均田制沒有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上地兼并必然還會發展起來。
⑶均田令使農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勵農民實行土地的休耕輪作;允許農民遷往荒地多的地方。
⑷保證了北魏政府的財政收入;使黃河流域農業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促使北方少數民族逐漸定居并從事農耕;對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較大影響。
“為秦開帝業”商鞅變法
1、課前導學
[課程標準] 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一、秦國政壇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衛國貴族家庭,熱衷于____________,有強烈的從政愿望。
2.初投魏國:不受__________重用。
3.棄魏投秦:__________求賢若渴,商鞅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張,得到重用。
二、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
1.“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認____________,允許____________。
2.重農抑商,獎勵______。
3.統一________。
三、獎勵軍功、加強集權
1.目的:實現富國強兵,爭取____________的主動,取得優勢。
2.措施
(1)獎勵軍功,實行____________制。
(2)廢除“______________”,鼓勵貴族建立軍功。
(3)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________。
(4)普遍推行______。由______直接委派縣令進行管理,加強中央集權。
(5)“燔詩書而明法令”。根據李悝的《______》,制訂了秦律。
(6)在__________________等領域進行改革,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2、課堂識真
知識點一 秦國政壇唱主角的新人
1.商鞅熱衷于法家學說,有強烈的從政愿望,他建功立業的首先目標是戰國初年最先崛起的( )
A.齊國 B.魏國 C.秦國 D.趙國
2.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國實現理想,其原因不包括( )
A.出身貴族家庭 B.在魏國不受重用
C.秦孝公求賢若渴 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
知識點二 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
3.商鞅變法中“廢井田,開阡陌”的措施主要適應了哪些階級或階層的要求( )
①新興地主階級?、谧愿r階級?、叟`主階級 ④商人階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下圖為秦國在商鞅變法中統一的商鞅銅方升,這與變法中哪一措施有關( )
A.“為田開阡陌封疆” B.重農抑商
C.統一度量衡 D.改革社會風俗
5.公元前343年,秦國商人呂相從趙國經商回到家鄉,他沒有把帶回的錢財用于經商,反而購買了大量 土地經營農業。他這樣做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秦國( )
A.度量衡不統一,市場經營混亂
B.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C.禁止從事商業,商人階層消失
D.社會動蕩,無法經商
知識點三 獎勵軍功、加強集權
6.商鞅變法推行“軍功爵制”所產生的影響有( )
①使統治集團內部構成發生重大變化 ②削弱了宗室貴族的勢力?、坌纬闪诵碌慕洕A ④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世人對秦國人有著“薄恩禮,好生分”的印象,這與商鞅變法哪一措施有關( )
A.獎勵軍功 B.獎勵耕織
C.焚燒詩書 D.什伍連坐和告奸制度
8.九歲的男孩金陽出版的《時光魔琴》一書中寫道:通過時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漢鄭興的鄰居剛成年的兒子在搬家,搬到了鄭興的對面。商鞅變法中的哪一項規定造成了上述現象( )
A.經濟改革 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會習俗改革
3、課后見功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聞(吳)起賢,(吳起)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谑悄掀桨僭剑辈㈥惒?,卻三晉,西伐秦……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材料二 (商鞅)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
請回答:
(1)兩則材料的措施有何相同之處?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過哪些措施來實現?
(3)概括兩則材料所述改革的結果,并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
4、拾遺補缺(學習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間
1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史記?李斯列傳》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 ——《漢書?食貨志》
請回答:
(1)三則材料中哪一則對商鞅變法完全持肯定態度?
(2)材料二中作者對商鞅變法的評價錯在哪里?
(3)材料三中“務本”是指什么?
參考答案(第5課“為秦開帝業”——商鞅變法)
1、課前導學
一、1.法家學說 2.魏惠王 3.秦孝公 治國平天下
二、1.土地私有 土地買賣 2.耕織 3.度量衡
三、1.兼并戰爭 2.(1)二十等爵 (2)世卿世祿制 (3)連坐法 (4)縣制 國君
(5)法經 (6)社會風尚習俗 一夫一妻小家庭
2、課堂識真
1-8 B A A C B B D D
3、課后見功
9.(1)削弱奴隸主貴族的勢力,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因為在戰國 劇烈的兼并戰爭中,政權與軍隊的作用顯得特別重要。
(2)富國強兵。措施:用什伍等連坐法建立嚴密的基層組織;用大力獎賞的辦法發展農業生產;以軍功為基礎,授爵賞田,削弱貴族的勢力。
(3)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認識:改革是強國之路,因循守舊必然失敗,改革必然受到傳統勢力的阻撓和破壞,要頂住阻力,將改革進行到底才能達到目的。
解析 解題關鍵要抓住兩次改革的目的及所處的社會環境,要能夠從所給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5、拓展空間
10.(1)材料一完全肯定商鞅變法。
(2)認為商鞅為“刻薄人也”,其“變法”為“挾持浮說,非其質矣”,指責變法。僅從商鞅個人品德方面評價,沒有認識到其變法的歷史進步性。
(3)重視農業生產。
解析 材料一主要強調了商鞅變法的積極作用,即富國強兵,對外戰爭取得重大勝利,對后世影響深遠。但材料一中“民以殷盛”不符合歷史事實,即使在商鞅變法時期,人民的負擔和所受的政治、經濟壓迫仍然非常沉重。材料二主要從道德角度評價商鞅,很明顯,材料二對商鞅的認識非常片面。材料三主要從商鞅變法中起到富國強兵的作用的角度去評論,認為商鞅變法造成貧富差距過大、國力強盛、兼并鄰國等,此認識基本正確。
高三歷史教案設計篇7
一、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 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
⑵、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⑶、諸侯的權利和義務: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③、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利于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開
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但后來出現了諸侯爭霸戰爭,周天子的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后被郡縣制所取代。(春秋戰國時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內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②、確立了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
③、由血緣關系的親疏,形成森嚴的“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制度。
⑵、特點:嫡長子繼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分封制(互為表里)。
⑷、實質: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
⑸、影響:穩固秩序,防止爭奪;鞏固分封制;宗法觀念成為傳統思想內容之一。
【拓展:宗法關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宗族網,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p>
3、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形成完備的分封制、宗法制,互為表里維護統治。
②、族權與政權的合二為一,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
④、決策集團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