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歷史教案 >

高三歷史教育教案

時間: 沐欽 歷史教案

高三歷史教育教案都有哪些?歷史并不是歸類于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并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歷史教育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歷史教育教案

高三歷史教育教案(精選篇1)

新文化運動

一、說教學目標(本節課共有三個目標)

第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文化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時間、領袖及發展概況。

3、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4、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第二、德育目標

1、新文化運動中,先進的中國人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主張民主和科學。反映了他們為振興中華,向西方學習的新探索。

2、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魯迅想西方學習,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能力目標

高二歷史新文化運動說課稿1、通過對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前后時期的變化,正確認識其性質和影響,使學生正確認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提高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陳獨秀等重要歷史人物,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說教材分析

全節共三大史實: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其影響。本節貫穿一個主題:新文化運動。本節重點是突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概況。難點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運動背后深刻而有價值的東西。因此:

三、說怎樣突破難點、重點

根據教材分析:

1、教學重點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和發展概況。

2、教學難點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及其影響。

3、教學方法:我采用講述法、比較法、分析評價法、分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使用多媒體教學做到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

4、突破重點:(1)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只有通過其內容的教學,才能深刻理解其實質,才能使學生認識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當時的斗爭精神和貢獻。這一部分內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學生把握本節內容的關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2)新文化運動的新發展是重點。它與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構成新文化運動前、后期一個整體。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不斷加深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認識,繼而突破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這個重點。

5、突破難點:(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是難點。新文化運動興起有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對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難以理解。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盡管成立了中華民國,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并沒有改變,仍然處在封建軍閥統治下,在思想領域中,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徹底,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繼續用封建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思想上是黑暗時期。在經濟上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袁世凱上臺后,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2)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是難點。引導學生互相討論,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共同分析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的認識。新文化運動中的知識分子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絕對肯定和絕對否定的偏向,讓學生分析對東西文化的正確認識是什么。.在對新文化運動進行評價時,找準切入點,幫助學生既看到新文化運動巨大的歷史功績,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師應強調它的積極性是主要的,占主導地位。在此處可幫組學生整理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采用聯系講解法,引導學生回顧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地位和作用。

四、說學生情況

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基礎差,給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人教版的歷史教材敘述簡明、史實可靠、解釋準確、知識性強,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和針對性。

五、說活動與探究

這節課要抓住“向西方學習”這一主題,突出強調“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教學中要強調歷史與現實結合,例如:在評價“-孔家店”這個口號時,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國的傳統文化,從而發現學生的亮點,充分運用“師—生—師”互動模式,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效果。

1、新課的導入:介紹近代前期先進的仁人志士學習西方的情況及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的向西方學習的潮流,即新文化運動,然后對新文化運動做一個總括性的介紹。

2、在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長期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維新派同封建頑固派的論戰”、“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思考辛亥革命后,為什么會出現袁世凱復辟帝制?從中認識新文化運動的必要性。

3、在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時,出示有關人物的投影片,幫助學生整理相關知識,對于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講述法。

4、在講本節的重點?!靶挛幕\動的內容是”時,沿著兩條線展開,一條是思想戰線,一條是文學戰線。兩條戰線交織進行。對于運動的主要內容,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其內涵和意義,使之充實化、具體形象化,即與教材內容和補充資料對照,聯系起來分析、認識。對于運動前后期內容的變化,教師應適當強調。分析它的影響,明確積極方面占主導地位。

六、說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

(一)說設計思路

本節充分運用“師—生—師”的互動模式,進行歷史課開放式課堂教學,其主要目標是:探索歷史學科的規律、特點,按照國家關于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總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飛速發展形勢下的歷史教育、教學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努力培養新時代人才的人文綜合素質。

(二)說現代教學手段

為了學生便于掌握、記憶,通過課件出示圖表,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標志、指導思想、代表人物、活動陣地和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新發展及其影響。使紛繁復雜的知識點一目了然。

七、說上課心德

通過上課、說課活動的心得是要上好一堂適應教改的優質課。教師不但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能力、文化素養,還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同時要依靠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制作多謀體歷史課件。如果不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將會不適應現代教學。另外,對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普通話不是很標準。

通過上課、說課活動使我清醒認識到: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會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果,以適應時代、教改的需要;同時,也讓我深刻的認識到歷史教學只有為現實服務才具有生命力。

高三歷史教育教案(精選篇2)

知識點一 “蒸汽時代”的到來

1.條件

(1)17世紀末,英國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

(2)18世紀,隨著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應用機器進行生產成為可能。

(3)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

2.進程

(1)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瓦特制成單動式蒸汽機,大大提高了蒸汽機的功率。

(2)80年代,瓦特又制造了聯動式蒸汽機,能夠適應不同工廠的需要。

3.影響

(1)19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被廣泛采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2)蒸汽機促使工場手工業作坊轉變為機器大工業工廠,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

(3)在工業化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英、法、美等國家成為工業國家。

(4)蒸汽動力在交通運輸工具上的應用,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蒸汽機廣泛應用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1)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革新。蒸汽動力的應用,直接導致了蒸汽機車、輪船的發明,帶動了鐵路的出現,開辟了交通運輸的新紀元。

(2)帶動了許多工業部門的發展。到19世紀40年代,歐洲國家和美國都普遍推廣使用了蒸汽機,蒸汽機不但在紡織、采礦業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還被推廣到冶金、印染、機械、化工等一系列工業部門。

(3)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帶動了機器技術體系的成熟及各類產業組織數量的增加,產業技術及機器生產向城市聚集,吸收了大量農業人口流入城市,開始了近代意義上的城市化進程。

(4)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它改變了人類以人力、畜力、水力作為主要動力的歷史,引發了人類歷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完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第一次飛躍,使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5)推動了生產方式的進步。蒸汽機的應用為實現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變革提供了強大杠桿。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瑞典等國先后實現了從手工作坊到機械化大生產的變革,這是人類勞動組織形式的重大改變,在這之后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6)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革。蒸汽機的應用和機械工業的發展,既造就了龐大的無產者隊伍,同時也養肥了資本家,使社會階級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日益分裂成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

【題1】 在19世紀上半期,歐洲流行著這樣的說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機)是英國人?!睂@句話的準確理解是(  )

①當時使用蒸汽機的都是英國人?、谝哉羝麨閯恿Φ臋C器是英國人發明的 ③當時的英國已廣泛使用蒸汽機?、苷羝麢C的出現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象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解答該題的方法是排除法。①說法錯誤,因為18世紀末開始,工業革命擴展到法、美等國,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使用蒸汽機的不再都是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也開始使用蒸汽動力。②說法錯誤。美國人富爾頓制成了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③正確。19世紀上半期,英國已完成工業革命,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蒸汽機也廣泛推廣開來。④正確,體現了工業革命后動力的巨大變化。因此正確選項應為③④,即D項。

知識點二 電氣革命的出現

1.條件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2.進程

(1)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成為影響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一種新能源。

(2)長距離的輸變電技術也日趨成熟。

3.影響

(1)出現了新的技術革命浪潮,促進了工業的迅速發展,被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也稱為電氣革命。

(2)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資產階級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壯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3)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

(4)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蒸汽動力和電力產生過程的不同點與相同點有哪些?

(1)不同點

①蒸汽動力主要由機修工瓦特改良產生,主要是生產實踐的總結,是技工的創造;而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是建立在電磁學理論基礎上的,即電力是科學理論發展的產物,科學與技術真正結合起來。

②蒸汽動力主要在英國完成,而電力是由多國的科學家共同創制出來的。

(2)相同點

①都源于社會生產需要,也就是說兩種動力的產生都是時代呼喚的結果。

②都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反復實踐,通過科學實驗得以產生,投入生產生活領域。

高三歷史教育教案(精選篇3)

1、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內涵是什么?

教師提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一個特殊的經濟范疇,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要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立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包括兩層內涵: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讓學生明確無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是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都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實事求是。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結合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說明貫徹執行這條基本路線,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

2:你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基本路線之間的關系?

教師提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即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確處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關系。經濟建設與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是相互貫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我們的經濟建設,是以四項基本原則為政治保證、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的;我們的改革開放,是以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為目的的;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是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同時又從新的實踐中不斷吸取新的經驗來豐富和發展的。離開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切發展和進步就會失去物質基礎;離開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和喪失動力。這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辯證統一關系。

歸納:十二大上______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十三大系統提出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并第一次系統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____的概念已經提出,理論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設問3;南方講話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南方談話”使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堅持了正確導向,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局面。

“南方談話”把____提到了新高度,____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南方談話”標志著____成熟并形成體系。

____的基本內容和歷史意義是什么?

基本內容包括:

1.關于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強調走自己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關于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做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3.關于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4.關于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就是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5.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

6.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7.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步驟和戰略目標。

8.關于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

9.關于祖國和平統一。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這九個方面相互關聯,不可分割,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

歷史意義:

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三、“____”重要思想:

“____”重要思想提出的主要原因和條件是什么?

(1)黨的隊伍發生重大變化,新黨員的數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隊伍新老交替不斷進行,一大批年輕干部走上領導崗位,這給黨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挑戰

(2)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各方面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各方面發展日益多樣化

(3)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____是“____”重要思想的創立的理論基礎

(4)改革開放以來,黨和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探索,積累了治黨治國治軍的寶貴經驗,是“____”重要思想的創立的實踐基礎;

(5)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更為激烈,國際形勢的變化為黨和國家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

它是如何創立的?

2000年2月明確提出;

2001年慶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會的講話全面而深刻地闡述其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2002年中共“16大”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進黨章。

它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其根本問題是什么?核心和本質是什么?

內容:提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根本問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核心:保持黨的先進性

本質:執政為民

歷史意義是什么?

“____”重要思想涵蓋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系,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

【教學小結】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黨。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____和“____”重要思想三大理論成果;黨的____以來又在它們的基礎上提出了____、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毛澤東思想作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過程中產生的第一個理論成果,不僅表現在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并勝利地領導了這兩大革命,為中國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表現在毛澤東第一個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要實行“第二次結合”的任務,并且對中國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同時,毛澤東思想中的許多理論,特別是構成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不僅被后來的理論成果所繼承和發展,而且一直到現在都還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____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新境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____”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新貢獻,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概括,標志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理論的統一與創新;集中概括了我們黨和國家全部理論活動、實踐活動,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準則、根本依據,是指引我們黨和國家新世紀偉大進軍的行動指南。

高三歷史教育教案(精選篇4)

第一節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重點: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護國運動

難點:袁世凱得以實現轉制獨裁統治以及其迅速垮臺的原因

教學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運用相關的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

教學過程

一、袁世凱專權

明確指出: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統一,但在政治上仍處于對峙狀況。北方各省基本上處于袁世凱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實際上處于同盟會的控制和影響下。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府后,破壞《臨時約法》,控制內閣,加強北洋軍,削弱革命軍,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并且派人刺殺宋教仁,從而導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一是聯合中間力量,造成中國第一大黨,以奪取國會中多數席位,建立以國民黨為中心的內閣。二是企圖通過民主手段建立責任內閣,以保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實施,把中國政治納入資產階級共和制的軌道。但是這一行為,阻撓了袁世凱的獨裁。因此,袁世凱派人在上?;疖囌敬虤⑺谓倘剩宰柚箛顸h組閣,撲壓革命勢力,并派北洋大軍南下,從而導致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維護民主共和,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的武裝斗爭,它是辛亥革命的繼續。但是由于革命黨人力量渙散,北洋軍閥力量強大而失敗。

三、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稱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兩面派手法,唱擁護共和的高調,行獨裁專制之實。政治暗殺手段,武力鎮壓,先發制人,鎮壓二次革命。強迫國會選舉其為正式大總統。獨斷專行,解散國民黨、國會,廢《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使其獨裁專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過上述分析進而歸納袁世凱稱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為:袁世凱掌握強大的北洋軍;帝國主義的支持(以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為例,目的在于換取日本的支持);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復古尊孔”,為復辟大造思想輿論。

四、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粉碎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迷夢,恢復了中華民國的國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護國運動勝利了。但是,護國運動并未-北洋軍閥的統治,更沒有擺脫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并沒有改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還遠未完成,所以,依然失敗了。然而,護國運動說明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必將遭到歷史的懲罰。從另一方面說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五、小結

本節由始至終貫穿著資產階級革命派與北洋政府之間維護民主共和與堅持獨裁專制的矛盾與斗爭,其斗爭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勢力與封建勢力之間的斗爭,是順應歷史潮流前進與逆歷史潮流搞倒退的斗爭。同時,向人們展示:任何違背歷史潮流的逆行,終將以失敗而告終,遭到歷史的征懲罰。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閱讀課本、制作資產階級革命派反袁斗爭紀事年表、思考討論:袁世凱為建立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凱這樣做的主觀原因?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為什么能夠在中國實現帝制?袁世凱復辟失敗說明了什么問題?等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設計一系列問題,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第一節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一、袁世凱專權

1.政治:控制內閣

2.軍事:削弱革命軍

二、二次革命(1913年)

1.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2.宋教仁案

3.善后大借款

4.二次革命的發動與失敗

三、袁世凱稱帝

1.袁世凱竊取正式大總統

2.袁世凱獨裁

3.袁世凱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

4.袁世凱稱帝

四、護國運動

1.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討袁

2.蔡鍔在云南組織護國軍討袁

3.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

高三歷史教育教案(精選篇5)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

課前發放本節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一、導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一的優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臺,發表演說,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討論俾斯麥的統一策略對戰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爭后期性質的變化。

最后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后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發揮了什么歷史作用?

三、意大利統一:

七組同學演示:“意大利統一”

展示14、15世紀意大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意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意大利在歷史進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學生歸納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統一的進程、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統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高三歷史教育教案(精選篇6)

《英國憲章運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1832年改革;《人民憲章》;英國憲章運動對英國資產階級政治-的影響;對歐洲各國工人運動的影響

理解:理解英國憲章運動工人要求普選權目標的基本實現,是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運用:通過對英國憲章運動的過程、影響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政治與經濟之間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全面深入分析、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問題探究閱讀理解概括闡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英國憲章運動的過程、影響的講述,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重難點】

重點:1832年改革、英國的憲章運動

難點:英國憲章運動的影響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談話講述法進行,同時配合提問、史料閱讀、問題研討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注意把英國憲章運動放在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講述,借此注意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努力實現師生教與學的有機互動。

【教學過程】

導課:大家都知道:英國是第一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和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時被稱為“世界工廠”。多少年來在這個以實行“議會-”而聞名的國家里,只有繳納高額所得稅的人才有選舉權,廣大工人被排斥在議會大門之外。那么英國廣大工人階級爭取普選權,有機會參與國家管理是如何提出的?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第1課英國憲章運動

一、爭取普選權的斗爭

1、1832年的議會改革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等一系列法案實際上確立了議會高于國王的原則,并對議會和國王的關系作了明確的規定,杜絕了回復到君主-時代的可能。但是,這些法令并沒有造成政治制度的任何重大變動,在此后的100年間,英國政權基本上仍為土地貴族和金融資產階級所把持,而真正能夠享受到資產階級-權利的人十分有限。(可舉教材的有關數據加以說明。)

19世紀20~30年代,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深入,英國的商業和運輸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壯大起來,他們要求取得相應政治的統治地位。1832年他們利用全國工人、農-動高漲的形勢,迫使英國議會通過了1832年改革法案,法案規定降低選舉資格,增加了新興大城市的代表名額,這使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參加政權的機會。他們的政治要求得到滿足,登上了統治地位。工人階級在議會改革運動中支持了資產階級,但是結果一無所得,政治上依然處于無權的地位。后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英國工人階級展開了爭取普選權的斗爭。

2?!度嗣駪椪隆返奶岢?/p>

1834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新的濟貧法,規定如果要救濟,必須進入濟貧院,這實際上剝奪了失業者和貧民得到社會救濟的權利。因為,在濟貧院里,必須接受監獄般的紀律,從事繁重的非生產性的勞動,家庭必須拆散,生活極為艱苦。采取這種做法的目的,在于迫使失業工人賤價就業。工人們感到這是工人在議會沒有發言權的結果,因此他們認為不取得選舉權,就不能改善自己的境遇。為此他們展開了要求新的選舉改革的群眾運動,要求按照-原則改革議會的下院。當時,工人的要求寫在《人民憲章》上,這一運動遂以“憲章運動”的名稱載入史冊。1836年7月,倫敦工人組織“倫敦工人協會”草擬了一份“人民憲章”,以議會法案的形式提出來。它要求:(1)成年男子享有普遍選舉權;(2)議會每年改選一次;(3)議會議員取得薪金;(4)選舉采取秘密投票方式;(5)設立平等選區,保證平等的代表權;(6)廢除候選人的財產資格限制。爭取實現《人民憲章》的憲章運動由此拉開了帷幕。

※1)內容:體現了工人擴大-權利的要求,包括選舉權,取消財產資格限制,議會參與權等。

2)性質:爭取工人的政治權利,具有強烈的政治性質

3)意義:1838年5月,這個-書以法案的形式正式公布,它的公布標志著“憲章運動”的開始。

4)實質:是在資產階級-的旗幟下為爭取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利而斗爭。

3、憲章運動

《人民憲章》頒布以后,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響應,各地紛紛舉行盛大的群眾大會,到會的人常常數以萬計。1839年,憲章運動出現了第一次-。7月間,一份有125萬人簽名的要求實施《人民憲章》的-書提交議會,遭到拒絕。許多地區爆發了罷工和起義,但遭到了-。

1840年7月,各地憲章派的代表在曼徹斯特召開了大會,宣告成立全國憲章派協會。協會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幾百個分會。在憲章派……1842年,英國憲章運動出現了第二次-。憲章派向議會送交了第二次-書,在上面簽名的有三百萬人。這一次,除了要求實行《人民憲章》以外,還要求實行十小時工作日制,保障工人不受資本家-,改善勞動條件,實現合理的工資等。并抨擊了社會的貧富不均現象。這份-書表明,工人憲章派已經與資產階級激進派劃清了界限,憲章運動已發展成獨立的工人-。新-書再次遭到否決,激起了工人階級的強烈-,罷工浪潮席卷全國。在政府的-下這一階段的運動再次失敗。

1847年……又出現了一次-。許多城市……19世紀50年代末,憲章運動結束。

二、憲章運動對歐洲近代-化的影響

英國的憲章運動是世界歷工人階級第一次獨立爭取普選權的全國性-。它是歐洲早期無產階級爭取-權利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英國及歐洲近代政治-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對英國資產階級政治-的影響

①資產階級激進派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多次向議會提出要求議會擴大選舉的改革法案,其內容明顯受到憲章運動的形響。

②促進了英國國內選舉改革運動的興起。到20世紀初,英國基本上實現了公民的普選權,完善了選舉制度,資產階級的代議制政治逐步得到完善。具體內容見教材略

2。對歐洲各國工人運動的影響

憲章運動雖然最后失敗了,但是,它在英國歷史及國際工人運動歷仍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英國的憲章運動中,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為爭取普選權的英勇斗爭,極大地鼓舞了歐洲各國的工人階級。他們采用和平或武裝斗爭的方式,為爭取-權利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推進了歐洲資產階級-政治的進程。具體內容見教材略

【本課小結】

本節內容主要講述英國憲章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主要經過以及其對歐洲近代-化進程所產生的影響。英國是世界歷工人階級第一次獨立爭取普選權的全國性-。憲章運動在歐洲早期無產階級爭取-權利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英國及歐洲近代政治-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列寧評價英國的憲章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憲章運動標志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揭開了同資產階級爭奪政治權力的斗爭的序幕。

高三歷史教育教案(精選篇7)

教學建議

復習課設計

第七節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在講述本課內容之前,引導學生回憶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了解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時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內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識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教師可以在學生回憶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并引導學生對各思想家的思想進行評析。

二、文學

本部分內容包括《詩經》、屈原和諸子散文。《詩經》、屈原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教師可以在學生回憶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對于初中課本未涉及的內容加以強調。

在講述諸子散文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已學過的語文知識了學習這部分知識。并讓學生認識到諸子通過其散文向世人闡述其思想。

三、藝術

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的歷史圖片講述這部分內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天文成就,學生在初中就已經學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已學內容。并強調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的時間。

戰國時期物理學的發展是以前學生沒有學過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了解當時中國物理學取得的成就。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

五、醫學

本部分內容學生也已學過,教師引導學生簡要回顧即可。

重點——對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綜合認識

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巨變時期,代表社會各個階級和階層的人們從各自經濟、政治利益出發,形成了各種學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學派。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于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蕩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蕩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后,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為宜。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構筑了傳統文化中的人道主義精神;道家思想,構成了封建正統思想中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政治家改革圖強的理論武器。三者的綜合,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點——對孔子的評價

自漢代至清朝,被尊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時期提出“-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國以來,對其評價更是經歷了一個大起伏過程。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其是譽毀不一,先是肯定其在歷的進步作用;在強調階級斗爭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間,孔子被全盤否定。在”-”結束以后,開始公正客觀地評價孔子。綜合建國以來對孔子的評價,主要觀點如下:

關于孔子的階級屬性:一派觀點認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興的地主階層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進步,妥協多于反抗。這派人多數持西周封建說。另一種觀點認為,孔子是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隸社會,但順應了社會變革的潮流,是奴隸主階級中的改革派。

關于孔子的思想結構:第一種觀點認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種觀點認為“禮”是孔學的核心。還有人認為“仁”與“禮”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關于孔子思想與社會、文化的關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國際性的歷史人物,其影響遠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國長達二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與思想基礎??鬃訉W說成為歷代統治思想的基礎,但又是封建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

關于孔子與當代及未來社會的關系:一種觀點認為,儒家思想作為歷史的產物,只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另一種觀點認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僅有研究價值,而且作為一種精神資源,有著實用價值,對現代化建設事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則從知識經濟新特點角度,拋棄了過去一貫尊奉儒學的觀點,認為儒學不符合當代社會的實際。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繁榮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現了文化繁榮的局面,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階級關系的變革、奴隸制的崩潰、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會變革,為思想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動蕩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變革,使得思想異常活躍,迫使人們去思索,眾多思想家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從而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第四,各國統治者基于爭霸戰爭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紛紛網羅人才,優待知識分子,讓其為爭霸戰爭和社會變革出謀劃策。這種寬松的環境和優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榮。第五,私學的興起和講學之風的出現,造就了一批有知識、有才干和敢于表達自己政治觀點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擴大,豐富了華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

典型例題

例1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學派眾多,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有()

①社會大變革使思想界非?;钴S②各國國君為富國強兵紛紛養士③學在官府局面的改變,貴族對教育的壟斷被打破④科技生產迅速發展,唯物主義戰勝了唯心主義

A.①②③④都正確B.①②③④都不正確

C.①正確,③③④不正確D.①②③正確,④不正確

答案:D

例題分析:此題旨在培養學生對照材料觀點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該題是一道復合選擇題,只有經過了①、②、③、④項的首先篩選,才能在A、B、C.D四項中得出正確答案;經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實,唯有④項中科技生產“迅速”發展不妥,唯物主義“戰勝了”唯心主義更不對;因此D項是正確答案。

例2閱讀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庇终f:“(戰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落斂,……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請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國戰國時期_____、的思想,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在階級社會里,上述思想能成為現實嗎?

(3)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積極的進步意義?

例題分析:本題提供了墨子有關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一段材料,主要從歷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對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時,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聯系先秦時各派思想家的主張,提煉出材料的“兼愛”“非政”思想。回答第二問時,主要從矛盾論和階級矛盾等觀點進行分析。要聯系墨子代表的階級利益、有關戰爭觀等,評價墨子思想的進步意義。

答案:

(l)墨子;“兼愛”、“非攻”

(2)①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貫穿一切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在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統治階級總是要竭力維護自己的階級統治,壓迫和剝削勞動人民,而被統治者總是要反抗剝削,擺脫貧困,因此,在階級社會里,墨子的這種兼愛思想不可能成為現實。

(3)從歷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要求人們相親相愛,互助互利,和睦相處,安定團結,共同富裕,這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他反對掠奪戰,譴責戰爭對生活和生產的破壞、提出“兼愛”“非攻”,企求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發展生產,這有利于社會的進步,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鑒意義。當今世界任何國家只有在和平的環境里,才能求得發展,反對戰爭,維護和平,過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與要求。因此,發揚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例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攻打別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真的)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君之視臣(民)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材料三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動無非法。法所以凌過游外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威不貸錯,制不共門。威制共,則眾邪彰矣;法不信,則君行危矣;刑不斷,則邪不勝穎?!室苑ㄖ螄?,舉措而已矣。

材料四《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分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穎。(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二冊)

請回答:

(1)按材料順序分別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學派及主要主張。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學派的主張被封建社會初步發展階段的統治階級所采納,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題分析:第一問,考查的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張。第一問中的第二層要求不難,只要先判斷出各段材料分屬哪一學派,各學派的主要主張就好概括了。

第二問,學生要明確一個歷史概念——“封建社會初步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指的是哪幾個朝代或時期?主要指的是秦漢時期。時間范圍確定下來后,聯系書上內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為貴”。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國”。材料四是儒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秦始皇采納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和以嚴刑峻法治國的思想,正符合秦統一和鞏固政權的需要。

漢武帝采納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大一統”思想,正符合西漢加強思想統治和鞏固政權的需要。

例4“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持此觀點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答案:A

例題分析:回答本題首先要弄懂題干所引材料中的“美”與“惡”、“善”與“不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是一種辯證觀點。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備選項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辯證思想的一家。

353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流县| 潞城市| 昌图县| 岫岩| 抚松县| 宿州市| 突泉县| 旅游| 富蕴县| 东安县| 利辛县| 隆德县| 新邵县| 西青区| 雷州市| 怀来县| 老河口市| 江阴市| 新乡市| 沾益县| 屏边| 黑山县| 全椒县| 随州市| 靖西县| 临夏县| 伊宁县| 霸州市| 兴城市| 郎溪县| 永春县| 土默特右旗| 正阳县| 绍兴县| 梨树县| 敦煌市| 潍坊市| 天津市| 许昌市| 佛坪县| 辽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