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歷史教案 >

高三學生歷史教案

時間: 沐欽 歷史教案

高三學生歷史教案都有哪些?歷史學者們在他們自己時代的背景下寫作,適當考慮現在如何解釋過去的流行思想,有時寫作是為了為他們自己的社會提供教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學生歷史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學生歷史教案

高三學生歷史教案(篇1)

對漢武帝的評價問題

漢武帝是中國歷的帝王,在其統治時期,通過文治武功,使西漢統治過火鼎盛時期,其他向來被稱為“英主”,其一生,既立有豐功偉績,也有重大失誤。他與秦始皇相比,即“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又“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司馬遷之語)史學界對其晚年的政策調整關注較大。他為調整統治政策,在有關西北屯兵的爭論中,借機頒布了輪臺“哀痛之詔”,公開向天下承認了自己的失誤,公開否定自己,果斷地調整統治政策,從而有效地緩和了社會矛盾,挽救了統治危機,帶來了后來的“昭宣中興”。他這一行舉,可以說是古代帝王罪已以收民心的一次顯成功的嘗試,他比秦皇始、唐太宗高明的多。但也有人對他這一行舉持否定態度,認為在統治危機和內外出現困局情況下,是悲觀消沉情緒的反映。

秦漢的統治思想問題

任何統治階級為維持統治,都會根據政治、經濟的形勢和政治需要,確立自己的統治思想。作為封建大一統開始形成時的秦漢統治者,在確立統治思想方面進行了種.種探索。戰國時期的泰國,有實行法治的傳統,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國的丞相李斯與韓非是同學。戰國時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嬴政在看到韓非的書后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后韓非在秦國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納,法家思想成為秦的統治思想。秦始皇以吏為師、崇尚法治,實行嚴刑峻法,將法家思想定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適應了__。

西漢王朝是在農民大起義__基礎上建立的,漢高祖及臣下,多數是秦末大起義中出現的下層人物,他們能比較認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訓。漢初統治者面臨經濟凋敝的局勢,為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確立了以道家“無為”思想為特征的黃老政治為統治思想。劉邦實行的恢復經濟、輕徭薄賦、約法省禁就是黃老政治的具體體現。在劉邦、孝惠、高后、文、景統治的五六十年間,一直實行黃老政治。黃老政治的實行,恢復了經濟、穩定了統治。

到漢武帝時這種情況有了變化。黃老政治的實行,諸子百家學說的流行,不適應思想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進而在太學和地方學校中,講授儒家經典,通過考試合格者可入仕。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統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長,融儒法為一家。漢武帝雖尊崇儒術,但實際上是“霸王道來之”,儒法并用,是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

關于王莽改制的評價問題

在20世紀20年代前,對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種觀點。第一,基本肯定說。認為王莽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和理想主義者,他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第二,基本否定說。郭沫若認為:王莽實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動蕩不定的封建統治秩序穩定下來,相反給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災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了。第三,主觀與客觀說。作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漢后前危機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數量的膨脹,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貸掠奪和財貨壟斷。他的改革是針對大地主階層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業的,但結果竟變成了一場對人民的浩劫,這是他根本沒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漢腐朽統治的替罪羊。

西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劉邦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繼承,又有改造,除繼續采用郡縣制外,也實行分封諸侯王制度,即郡國并行制。

(2)由于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威脅了皇權,景帝采取削藩政策,還用武力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進一步削在王侯權勢,通過實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漢武帝以后直到東漢,雖一直保留封國,但國象對王國權勢限制很嚴,王國封地也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諸侯王實際成了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封建貴族。

(3)漢武帝時為監察地方,全國分13州,設置刺史。后來,刺史權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地方行政區劃了。

高三學生歷史教案(篇2)

第六節 美國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重點: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背景、1787年憲法

難點:對美國1787年憲法的評價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教師可通過美國國旗導入本節的教學,“請同學介紹一下美國國旗的含義”。美國國旗記載著美國由13個州擴張演變為50個州的歷史,也紀念著最初英國殖民統治下的13個州參加獨立戰爭并最終為贏得獨立做出的貢獻。由此導入新課的學習。

2.北美獨立戰爭的原因和背景,教師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幾個方面內容請學生歸納,也可換一種方法,例如給出幾段原始材料,通過學生分析理解,歸納出獨立戰爭爆發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 北部殖民地,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中部殖民地,以農業為主,土地肥沃,被稱為“面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資本主義種植園奴隸制經濟,主要作物是煙草、藍靛,有一批“藍靛百萬富翁”

材料二 1660年的《航海條例》規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輸入和輸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國船只運輸,一切物品只能運往英國。1765年的《印花稅法》規定,所有的印刷品、商業單據、法律證件等都要繳納印花稅。

教師提問學生,這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同學們能否從中分析英屬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獨立的原因?與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相比較,歸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原因。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要求擺脫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激化致使戰爭一觸即發。

3.獨立戰爭的經過。建議教師給學生一段時間閱讀教材關于戰爭進程的有關內容,按時間先后順序總結獨立戰爭進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制作一張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屆大陸會議,1775年來克星頓槍聲和第二屆大陸會議,組成大陸軍,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國的誕生,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1781年約克鎮大捷,戰爭勝利結束,1783年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等幾個要點。

4.1787年憲法。這部分內容的講授建議教師通過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學生對1787年憲法的理解。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7年)》摘錄:

我們合眾國人民,為了建設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證國內安寧,規劃共同國防,增進一般福利,使我們自己和我們后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本憲法。

第1條

第1節 本憲法所賦予一切立法權,應操于聯邦國會,國會包括參議院和眾議院。

第2節第1款 眾議院應由各州人民每兩年選舉的議員組成……

第3款 眾議員名額和直接稅,應按照本聯邦內各州的人口分配。這種人口

的決定,除全部自由人外,應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這種自由人中

包括必須服一定年限勞級的人口,不包括未納稅的印第安人……

第3節 第1款 聯邦參議院應由每州兩名參議員組成。參議員由州議會選出,其任期為六年……

第2條

第1節 第1款 行政權應操于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總統的任期定為四年……

第2節 第1款 總統應為聯邦的陸海軍及奉調為聯邦服階段的各州民兵的總司令……

第3條

第1節 聯邦的司法權應操于法院及聯邦國會得以隨時規定并設立的各種低級法院。法院和低級法院兩者的法官,只要能忠于職守,即應繼續在職……

教師可就以上這些材料,提問學生,該憲法中規定的建國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組成形式是什么?有哪些權力?國家職權由哪三個部門分掌?如何評價這部憲法?通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完成教學。

5.北美獨立戰爭的影響,引導學生從對美國本身的發展和對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重大影響兩方面分析。

教學設計思想

利用現實社會生活中美國的影響入手,結合大量的圖片、文字、網上資料,創設歷史學習的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在教師的設計、引導下,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完成知識的識記、能力的培養、情感的流露。

高三學生歷史教案(篇3)

教學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掌握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具體表現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正確地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使學生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教學重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和影響。

教學難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事例1:教師可先展示課前提示中《海爾大廈》照片,然后指導學生閱讀課前提示中的有關部分 :20__年中國的海爾集團在美國紐約設立了北美總部。

事例2:當前全球筆記本電腦的95%都是由中國人研發和生產的,無論是內在品質還是外觀,都與國際品牌達到同一水平。從中國走出去的聯想,華碩和神舟正逐步成為全球筆記本電腦市場的主角。

事例3:20__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事例4:1905年,瑞士人亨利。內斯特萊創辦的雀巢公司同英瑞濃縮奶公司合并,把廠房開到了英國、德國、西班牙和大洋彼岸的美國。這在當時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內斯特萊恐怕不會想到,半近一個世紀之后,雀巢公司在全球已有509家工廠,雀巢的產品幾乎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如今,人們徜徉于超市,把雀巢咖啡放進購物車時,想到的可能只是咖啡的濃香,而未必會意識到自己正在采擷經濟全球化大潮的浪花。

事例5:教材小字第二段:有關美國波音公司的例子。

這些都說明了當前世界的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加強。那么什么是經濟全球化呢?今天來學習 第16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講授:(一)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二戰后的經濟格局——經濟全球化

20世紀八十年代東西方冷戰結束后的國際形勢如何?見書上。

一. 什么是經濟全球化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動下,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從總體上看,世界經濟正在逐漸形成一個整體,這種現象被稱為“經濟全球化趨勢”。

? 進一步闡述:從表面上看,經濟全球化似乎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實際上,它就悄然發生在人們的衣食住行當中。商店里的耐克運動服其實不一定產于美國;一臺康柏電腦的部件很可能來自美國、中國和新加坡。一部諾基亞全球通,已經同時在另一種意義上把世界各地的人連在一起。

二.經濟全球化趨勢形成的原因和條件:

1.20世紀八十年代,國際形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

2.二戰后出現的民族獨立國家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為經濟全球化提供有利環境)。

3.二戰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產力空前提高,生產社會化迅速發展。客觀上要求在經濟上打破國界和地域限制,擴大市場,發展大市場經濟。(這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4.科學技術特別是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時間和空間距離,為全球范圍的經濟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進)

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見書上。共三點。(1)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2)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3)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

在這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中,扮演著主角的是跨國公司。冷戰結束后,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跨國公司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經濟實體所組成,并從事生產,銷售和其他經營活動的國際性大型企業,又稱國際公司或多國公司。

舉出你身邊體現經濟全球化這一特點的典型事例(請列舉你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飲食方面:肯德基,麥當勞(快餐),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飲料)等飲食行業的跨國公司大舉進軍中國市場,其歷史背景是:改革開放。另外,家用方面,LG(英語簡稱縮寫)家電系列,吉列系列等。

跨國公司中,有傳統產業的,也有新興產業的,以從事高科技研發為主業公司有:英特爾公司;微軟公司。

中國的跨國公司:海爾,深圳康佳集團、廣東TCL集團、中石油、中石化、金城集團、隆鑫等。這上結企業同國際上有實力的跨國公司還有相當的差距,還只是處于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的初級階段。

—閱讀書中小字。

書中動腦筋:1.下面兩位同學分別代表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人,他們兩人辦廠時遇到了各自的困難,你看怎樣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雙方可以通過南北對話進行經濟合作。發達國家利用自己的資金、技術優勢直接到發展中國家投資辦廠;發展中國家也應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招商引資,使豐富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實現勞動力充分就業。通過經濟合作,實現資金、資源、技術、勞動力優勢互補,使不同國家經濟共同發展。(見教參)

?(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閱讀書中相關內容)。

高三學生歷史教案(篇4)

《明治維新》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基本歷史知識: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及其影響。

2,能力培養:通過對明治維新的評價,使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事件。

引導學生分析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史論結合的意識。

二.過程與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插圖與照片,讓學生感受明治維新前后日本社會各方面的變化,通過對比,讓學生自然產生問題:為什么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貧窮與落后,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組織學生逐條討論明治維新的內容,分析對日本社會的影響,鞏固教學重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治維新使日本亞洲乃至世界強國,是日本繼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較為集中地學習外國先進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時明治維新由于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日本迅速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給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明治維新的內容與影響。

.教學難點

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原因。

教學工具

幻燈片。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講述日本歷有兩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問學生古代日本歷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內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出近代關乎日本命運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維新,以此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幕府統治下的日本

1.先向學生簡單介紹一下幕府與幕府統治的概念,讓學生理解,有利于學生對下文知識的理解。

2.指導學生自學課文第一段,在地圖上確認的位置。提問:哪些人構成了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哪些人反對幕府統治?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簡要介紹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統治面臨的第一個危機就是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使學生認清日本國內形勢。

3,指導學生自學課文第二段,提問:有哪些國家相繼侵略日本?結果怎么樣?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日本面臨的外部環境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這也是幕府統治面臨的又一危機。最終讓學生認識到此時的日本內憂外患,改革勢在必行。

4.向學生簡要的介紹一下蘭學到代表人物(緒方洪庵、新井向石等)和核心思想(實行民主平等,仿效西方改革日本,富國強兵等)指出思想準備對維新運動有著很大的推進作用。

(二)武裝倒幕

此部分內容課程標準未做要求,指導學生閱讀,讓學生理解武裝倒幕,_幕府的統治是明治維新的必要前提。

(三)明治維新

1.先向學生說明明治維新是1868年明治天皇領導的至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它分為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軍事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2.指導學生閱讀本部分內容,把全班同學分為四組,學生閱畢,分別由每組的代表回答一個方面的改革的內容,評出的組別和學生。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各項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日本國內市場的形成。

(2)經濟上,教師可補充這方面的材料和圖片來反映經濟方面的內容:一是引進先進技術,二是興辦資本主義工商業,三是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日本農、工、商業的發展,成為日本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3)社會生活上,“文明開化”指導學生觀看課本上的《穿西式軍裝的明治天皇》和《西式服裝》等圖片,指出明治天皇帶頭改穿西式服裝反映了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迫切愿望。同時說明明治政府也十分重視發展文化教育。

(4)軍事上,“富國強兵”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內容和圖片,然后探討“日本軍隊有什么樣的特點?”指明用“武士道”精神武裝起來的日本軍隊很快就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在講完明治維新內容后,指導學生討論課文的思考與討論的問題,并告訴學生明治維新的內容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有什么啟示,提高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答時政問題的能力。

4.評價明治維新。先由學生討論“怎樣評價明治維新?”這個問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一方面,明治維新使日本改變了社會性質,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亞洲強國。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日本逐漸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5.結合中國戊戌變法,讓學生探討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把全班學生分為四組,教師引導他們分別從國內背景、準備、內容和國際環境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找尋答案。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總結:從國內背景看,日本的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幕府的中央統治相當薄弱。從準備過程看,倒幕派實力較強,有自己的武裝,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強藩的支持。從內容上看,明治維新編定和實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后,十九世紀中期日本又有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同時把明治維新與俄國的農奴制改革進行比較,提高學生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

三、課堂小結

板書小結本課內容,突出重點。

四、布置作業

《一課一練》對應習題

課后小結

本節課上完后,根據對學生的了解,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應該值得注意:

1. 在講“幕府統治下的日本”這節,應該講清楚:由于德川幕府的腐敗統治,在日本國內形成了改革派,改革派要求_幕府的統治。應該盡量將知識點將詳細。

2. 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語速,不要過快,有些學生反映我講話速度過快,這個在以后的教學中值得注意。同時要提高自己的語言感染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 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針對某個問題,盡量多叫不同層次的學生起來回答,從而了解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4.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課堂上老師講的時間過多,給學生的時間較少,沒有體現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做好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角色。

課后習題

19世紀中期,許多遭受到歐美國家侵略的亞非拉國家相繼淪為殖民地。東亞的日本卻脫穎而出,經過明治維新,迅速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成為亞洲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也成為第一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國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談談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方法】分析改革成敗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或趨勢;

⑵看當時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確;

⑷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此外,世界近現代的改革還要看國際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高三學生歷史教案(篇5)

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世界歷史》。本課屬于第七單元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中第三節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一課,其主要內容是戰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的趨勢及影響。

二.教學對象分析

教學對象是初三學生。由于學生已在前兩節課:冷戰中的對峙、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所以在學習本課時對于戰后世界的局勢以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不叫熟悉,接受較快,容易進入新的學習,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思考會比較深刻。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掌握冷戰后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及其具體表現,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這一難點。

2.通過對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的學習,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教師通過搜集、整理有關歷史資料并和同學一起分析有關實例、閱讀教材,使同學明確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總體趨勢,理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原因。可以播放有關視頻,有關新聞等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的意識,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認真自主的學習態度。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應抓住機遇,勇于挑戰,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的和平安定奉獻一份力量。

四.教學重點

掌握冷戰后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及其具體表現。

五.教學難點

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六.教法設計

歷史情境教學法

歷史情境教學法就是根據教學理論、初中生歷史學科特點和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認知規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針對具體教學目標和內容,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創設特定的

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大腦綜合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建立愉悅的表象優化認知過程,掌握歷史知識,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

本節課采用:(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播放視頻,引入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二).利用語言情境,有助于渲染氣氛,陶冶情感。(激情講課)

七.學法設計

根據新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基于這一理念,將學生的學法設計如下:

1.自主學習法:在導入新課后,教師通過播放有關視頻,在此基礎上使學生了解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

2.協作學習法:在教師出示材料講解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情境影片、小組討論的方法,了解掌握冷戰后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及其具體表現,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這一難點。采用分組討論、探究啟發式教學給學生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培養協作學習,并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八.教學環境

硬件環境:帶有多媒體教具的教室

軟件環境:世界經濟“全球化“課件

九.主要教學過程說明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先看一段視頻。(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歷史片斷)地點:

卡塔爾多哈,時間:20__年11月10日晚18時39分,隨著WTO第四屆部長會議主席卡邁斯手中的一聲木槌響,會議通過了《關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決定》。13億中國人翹首以待的夢想瞬間化為現實,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輪回。請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體現了經濟發展的一個什么趨勢?(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體現了世界經濟發展全球化的趨勢。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展與沖突并存。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6

課時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二)上.節回顧,開始新課教學

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前兩節課,了解世界經濟全球化是在什么樣的的大背景下發展的。

(提問學生)請同學試舉例我們身邊的經濟全球化現象(如:商店里的耐克運動服其實不一定產于美國;一臺康柏電腦的部件很可能來自美國、中國和新加坡。一部諾基亞全球通,已經同時在另一種意義上把世界各地的人連在一起。)

高三學生歷史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本課主要敘述中國是怎樣從一個政治上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并由此發動侵略中國戰爭的基本史實。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臟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記取鴉片戰爭“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是林則徐虎門銷煙;二是中英《南京條約》。

難點:理解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由導入框的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疑問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

(二)教授新課

1、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推銷工業品和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而四處擴張,廣闊的中國市場就成為它首選的對象。英國曾經采用外交、貿易等手段想打開中國的大門都未能遂心如意,后來發現從事毒品貿易可以牟取暴利。

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指導學生看自由閱讀卡,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吸毒現象和我國政府的禁毒決心,讓學生思考討論。

高三學生歷史教案(篇7)

基本信息 名稱 《第一次工業革命》 執教者 陳翔 課時 一課時 所屬教材目錄 河人版九年級上13課 教材分析 講述發明珍妮機的故事,了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于一系列工作機的發明;知道瓦特改良蒸汽機的史實,認識蒸汽機在大工廠生產中的作用;講述發明“旅行者號”蒸汽機的基本史實,認識鐵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學情分析 學生掌握的世界歷史知識比較膚淺,尤其對本課的歷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課過程中避免歷史知識過于專業化、成人化,而選擇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內容,通過多媒體演示,學生展開討論、分析,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瓦特改良蒸汽機,史蒂芬孫發明“旅行者號”機車的基本史實;理解工業革命最先從英國開始,后擴展到歐洲、北美的基本線索。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讀圖、閱讀,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工業革命過程中各個環節相互促進的連帶關系,培養學生比較、判斷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優秀品質 通過本課學習,懂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培養刻苦學習、熱愛科學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瓦特改良蒸汽機及其作用

英國工業革命影響 難點 工業革命及其影響。 教學策略與 設計說明 引導學生讀圖、閱讀,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工業革命過程中各環節相互的連帶關系,培養學生比較、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歐美國家的巨變這個單元的三方面的變:一是文藝復興,是思想領域的巨變;二是新航路的開辟,這個是地理發現方面的巨變;三是英國和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這個是政治方面的巨變。

下面我們來學習歐美國家的另外一方面的巨變,即第一次工業革命,來看看這個經濟領域的革命給歐美國家乃至世界帶來了什么樣的巨變。 師生共同回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0-1688,確立資產階級統治,成為工業革命的大前提

采用銜接式導入, 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強調歷史發展的連續性。 一、工業革命的曙光

什么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最先開始于哪個國家? 學生根據自己預習的情況回答老師的問題。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分析。

這個問題通過學生的預習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主要是幫助學生將知識進行歸類,整理。

可以提問學生,檢查預習情況。學生回答,最先開始于英國。如果學生不懂“工業革命”,可提示:我們學習完了再來探討、歸納這個問題。

可以趁勢提問:工業革命為什么最先開始于英國呢?教師評價學生的回答,之后出示演示工業革命最先在英國發生的幾個原因。勞動力、市場、資源、資本、技術。可以強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資產階級統治是工業革命最重要的一個前提。 二、解放雙手的變革

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展示歐洲的舊式織布機,

讓學生了解識記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和凱伊發明飛梭的史實。

根據學生的回答強調,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并提示,工業革命是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的。認識珍妮機。強調是手搖的。

2、瓦特改進蒸汽機。

下面我們來看看瓦特是怎樣改進蒸汽機的吧。提示:

他是在棉紡織業大機器生產的發展,需要新的動力情況下吸收前人的成果面制成的蒸汽機。蒸汽機可不是他發明的噢,是另有其人呢。

展示瓦特制造的第一臺改良的蒸汽機圖片。學生回答后教師提示并歸納,重點強調蒸汽機的優越性:效率遠超畜力和水力,且不受地區和季節的限制。

強調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很快運用于紡織、采礦、運輸等部門,使社會生產開始進入“蒸汽時代”。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

要求學生正確書寫“蒸汽”兩字。

學生思考:18世紀英國棉紡織業有哪些重大發明,它們相互之間有什么聯系?然后作答。

學生說說所知道的瓦特小時候的故事。

回答:你知道蒸汽機的工作原理嗎?比起人類原來使用過的原動力來,它有哪些優越性? 直觀展示棉紡織業的一系列發明,重點強調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

這是歷史聯系實際的一個好機會,以史為鑒使人聰明嘛。

訓練能力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基礎知識的掌握。 三、鐵路時代的到來 交通運輸工具的發明和改進也是由于蒸汽機的應用推動的作用下面進行的。

補充問題: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請結合課文說明。

提示工業革命結束的時間英國是19世紀40年代,法美德俄等國是在60-80年代。

影響主要是,使生產力獲得極大提高,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立,東方從屬于西方,亞非拉的貧窮與落后。 學生閱讀課文羅列出史蒂芬孫發明火車、鐵路交通迅速發展和富爾敦發明汽船的史實。 以圖片、圖表直觀展示,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課堂小結 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開始,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領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工業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

3539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德市| 益阳市| 自治县| 杭州市| 靖宇县| 弥渡县| 东阳市| 叶城县| 高安市| 资源县| 金塔县| 扎赉特旗| 怀集县| 永昌县| 宜君县| 潼关县| 棋牌| 天镇县| 灯塔市| 叶城县| 马公市| 昭觉县| 道孚县| 湖北省| 衡阳市| 桐庐县| 乡城县| 安仁县| 竹北市| 金乡县| 板桥市| 安义县| 临夏市| 兰西县| 广汉市| 和静县| 和政县| 鹤岗市| 进贤县| 黔江区| 平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