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歷史教案 >

高三歷史課堂教案

時間: 沐欽 歷史教案

高三歷史課堂教案都有哪些?從一開始,歷史學者們還使用了紀念碑、銘文和圖片等資源。一般來說,歷史知識來源可分為三類:書面內容、口述內容和實物保存內容,歷史學者們經常參考這三個方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歷史課堂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歷史課堂教案

高三歷史課堂教案篇1

采用讀、講(聽)、練、評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讀書:利用正課時間,明確目的和要求,按照學案,由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地讀書,在此基礎之上理清單元與單元之間、課與課之間的邏輯聯系,構建相對嚴謹的教學知識結構,使掌握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

第二環節——講(析):在熟知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基本史實,突出重點、難點,提高歷史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知識并逐步形成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同時,要針對考點進行知識擴展,教師做到精講多練,講重點,要突破每個考點的核心問題

第三環節——訓練:在課時復習結束后,要選取典型試題及時進行測試、反饋,可采取一課一小練(當堂訓練)的形式,以便及時鞏固落實,練習后,必須核對答案,分析總結。通過典型題目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

第四環節——講評:包括教師的講評與學生的自評。每一單元測試及模塊測試后教師要重點講評,教師在講評練習和試卷過程中,要特別留心解題方法的講評,從而減少解題錯誤,提高應試能力。

一輪復習側重點在于理解歷史概念,掌握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既包括具體史實,也包括規律性的認識,歷史線索和階段特征也屬于這一范疇。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貫徹“全、準、新、細”的原則。“全”即復習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試大綱的任何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強化重點;“準”即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闡釋要準確;“深”即對歷史現象、內在聯系和規律的理解認識要深刻;“新”即對歷史知識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來認識和鞏固;“細”即注重細節,近幾年文科綜合試題啟發我們必須抓好細節,很多問題并不難,但考察很細致,于細微處方顯精神,細節決定成敗。

具體要求

(一)瞄準高考,落實課程新理念,轉變課堂模式。

1、改一講到底,不訓練學生能力。

調動學生參與,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老師重在幫助學生整理思維層次和指導思維方法;邊講邊練,這樣才能做到訓練及時、訓練充分

2、改只有知識教學,沒有材料教學。

高考無題不材料,如果課堂不進行材料教學,學生就不能形成材料處理能力。

3、改只有純知識的梳理、分析,沒有解讀高考考點及其要求。

每堂課都應有高考的考點解讀、考題回顧、考情預測和模擬訓練。以高考的感覺和要求去指導教與學。否則這是嚴重的教學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高考考的許多是老師講不到的,需要學生具有獨立的思維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單憑老師講授是培養不出來的,需要在訓練中參與和培養)

(二)落實常規

1、認真備課。

認真編寫教學案,優化整合,既有專詳,又有高考鏈接、材料教學與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

2、分層教學。

知識的深淺是有層次的,思維的發展是按層遞進的,學生的素質也是有層次差異的,因此實行分層教學,梯度推進,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發展,全體學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業檢查。每天應布置一定量的作業,并進行批改或檢查,關鍵在于督促學生在課后練,鞏固和深化知識,這是落實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

4、周考月考。知識鞏固和思維深化,除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外,還須通過周考、月考去強化。周考、月考也是我們教學時段要檢查的內容。要強調的是,周考有的改為周練,練不如考,考對學生的壓力感、速度訓練和答題規范養成遠遠超過練。其次,不管練習、周考、月考,有練有考就必須講評。只有講評,學生才能明確自己的錯誤,思路才能得到升華。

5、自習輔導。晚自習讀歷史是歷史學習鞏固一個重要的時間保證,但要學生讀歷史,就必需歷史老師能下班輔導。歷史老師晚自習下班輔導,有利于學生釋疑解難和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還會對學生學習歷史產生感情壓力和督促作用,這自然有利于歷史知識的鞏固。

高三歷史課堂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設計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Ⅲ),本課的內容標準及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內容標準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張;孔子在教育上的貢獻;戰國時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張;董仲舒對儒學改造的主要表現。

理解:“道”和“仁”的含義;“天人感應”;董仲舒新儒學。

分析: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和意義;“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

歸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思想的演變。

(2)過程與方法

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學習所得,了解各學派思想主張,并分析比較它們的差異;通過儒學地位的變化,分析政治思想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中國文化這一光輝時段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歷史與文化,有志于繼承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形成尊崇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學在漢代的發展。中國思想的源頭起自先秦時期,尤其是春秋戰國之時諸子百家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后世的各種思想潮流大都能從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當時的“百家爭鳴”也對思想的創新與活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這種局面導致了中國思想史黃金時代的形成。所以,對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別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幾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對于西漢以后儒學的發展要有所知曉。

本課的難點是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意義和新儒學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最活躍、最輝煌的時期之一。百家爭鳴對中國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響巨大而深遠,教師要引導學生給予分析和認識。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局面到漢代已不復存在,儒家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一枝獨秀,逐漸成為主導思想,特別是漢武帝時,由于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朝廷采納,此后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高三歷史課堂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目標:

1、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間、標志;德軍的西線攻勢、敦刻爾克大撤退及法國敗亡;不列顛之戰的時間、過程;北非戰場的激戰。

2、理解:通過對波蘭、法國速亡和英國成功粉碎德國侵略計劃等史實的學習 , 深刻認識到影響戰爭勝敗的一系列因素,如態度、戰略戰術方針、軍事裝備等。

3、運用:分析英國對德國法西斯態度、政策的變化,培養用聯系和矛盾變化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歸納:學生通過閱讀教 材,自主歸納二戰全面爆發的概況,并總結這一階段二戰在戰 局、戰術方面的特點。

2、問題探究:通過閱讀教材和課外材料,探究波蘭、法國迅速滅亡的原因和英國成功粉碎德國侵略計劃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波蘭、法國迅速滅亡的史實的學習,深刻 認識到綏靖政策的危害性樹立積極態度的必要性。

2、英國人民在丘吉爾領導下,英勇不屈,單獨抗擊法西斯,使____的侵略計劃首次受挫。

3、始終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品質、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德國入侵波蘭;不列顛之戰。

難點:“閃電戰”;法國敗亡的原因。

教學方法與手段

1、學生自主學習,歸納概括有關史實;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分析討論。

2、分析處,冷靜推理,啟發學生思維;講解時,慷慨激昂,調動學生情感。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這節課先請大家看兩句名言:“有較大意志力和智力的人經常能夠獲勝。”“勝利在于意志”。說這話的人肯定是一個意志特別堅強的人,他是誰呢?(展示圖片)福煦——世界戰爭獨一無二的三國元帥。正是他,憑著堅強的意志,非凡的智慧,指揮協約國軍隊取得了一戰的勝利。其實,他還有一句名 言廣為人知,“此非和平,乃二十年休戰也”。不過,這句話說得太不吉利,一語成讖,1939年——恰好時隔一戰20年,又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階段——全面爆發。

講授新課

請學生快速瀏覽教材,歸納二戰在全面爆發階段的大概進程。

結合形勢圖,學生作出回答。

一、德國入侵波蘭(東線)

1、經過:

(1)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

(2)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

(3)9月底,華沙淪陷。

2、波蘭迅速淪陷的原因: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9年的軍事問題可以綜合為為兩句話。在東面一支毫無希望的陸軍被一支小型坦克部隊所迅速的打垮了,這支坦克部隊又和一支優秀空軍合作,并且把一種新奇的技術付諸實踐。同時,西面,一支行動緩慢的陸軍始終未能發揮 任何有效的壓力,直至實踐已經太遲為止。

材料二 ____對他的將領們說:“我在慕尼黑會議上領教過英法的頭面人物,他們根本不是能打世界戰爭的人,再說,英法憑什么同我們打仗?他們根本不肯為一個小 小的波蘭找死!”

結合教材內容(包括“歷史縱橫”),分析波蘭迅速淪陷的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

波蘭:部署不當;裝備和戰術思想落后。

德國:準備充分,軍事力量強大,戰術先進——采用閃電戰。

鏈接:何謂“閃電戰”?

概念:

集中大量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發動閃電般的突然襲擊的一種戰爭樣式。目的在于一舉摧垮敵方的抵抗能力在短期內贏得戰爭的勝利。法西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中首先使用。

特點:奇襲性、進攻性、速決性。

英法:在西線對德國“宣而不戰”,致使波蘭孤立無援。

二、法國的淪陷(西線)

1、經過:

(1)1940年4月,德軍攻占丹麥、挪威;

(2)1940年5月,德軍攻占荷蘭、比利時;

敦刻爾克大撤退:在德軍地空火力猛烈轟擊下,英法聯軍仍撤出了33.8萬余人,被譽為“敦刻爾克奇跡”! 英國的軍事歷史學家亨利?莫爾指出,歐洲的光復和德國的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開始的!

(3)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

2、法國迅速淪陷的原因:

閱讀教材P62“學習延伸”,分析法國速亡的原因。

解題關鍵:從材料中全面提取信息,概括作者的觀點。

思路引領:結合作者觀點,參照本課內容,說明個人看法。

答案提示:作者觀點:蘇德條約使德國單線作戰;德國在裝備和戰術上的先進性;法國不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

個人觀點:本題屬開放型設問,答案沒有惟一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判斷,言之有據即可。

三、不列顛之戰(西線)

(播放視頻“不列顛之戰”)

材料:對于這場人 類戰爭最驚心動魄的大空戰,英國首相丘吉爾在1940年9月20日的演講中以這樣的名句來贊譽: “在人類戰爭歷,從來沒有這么多人從這么少的人那里得到這么多!”

請問: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毫無疑問,這么少的人當然是指英國空軍的飛行員、地勤和指揮通信人員,當時英國空軍的全部作戰人員,從飛行員、地勤到指揮通信,僅區區3000人!這么多的人不但是英國人民,而且還包括所有不愿忍受納粹暴政的人民。英國空軍挽救了英國!

閱讀教材【資料回放】,結合以下材料(展示圖片),分析英國勝利粉碎德國侵略計劃的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各抒己見。

抗戰的決心!必勝的信心!奉獻精神!

設問:英國不是實行綏靖政策 的嗎?這個時候抗戰的態度為什么會變得這么堅決了?

引導學生用聯系和矛盾變化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

四、北非戰場的激戰

閱讀教材,了解北非戰場的激戰情況。

高三歷史課堂教案篇4

【課標要求】

以歐洲聯盟、__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例,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歐盟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其意義,分析__自由貿易區與歐盟的異同;概述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建立的過程,探討亞太國家加強合作的途徑與方式;探究在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下,各國應如何面對歷史與現實消除隔閡、加強合作;各國應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西歐經濟在二戰后進入“黃金時代”的共同原因,進一步思考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應如何借鑒其合理的方法與正確的經驗,學習用聯系的方法看問題,提高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通過分組學習,梳理歐盟、__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形成相關資料,認識當今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趨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歐盟、__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學習和了解,體會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當今國家間加強合作、競爭與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了解歐洲聯盟、__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難點:如何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備】

教材;多媒體教學設備;相關圖文資料。

【教學方法】

以“自主感悟、互動創新”教學模式為主,輔以其它教學方法。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圍繞戰后世界經濟中出現的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重點介紹了對世界經濟影響的三大區域集團:歐洲聯盟、__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出現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主要是由于:冷戰結束后,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關系中經濟因素迅速上升;各國之間圍繞綜合國力的較量日趨激烈;國際經貿領域的競爭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于是,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了走經濟區域化的道路。這說明,在共同的機遇和利益的驅動下,地理位置相近、政治意愿趨同,但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組成區域性經濟集團不僅有可能,而且還有一定的內在動力。

由于這課內容與現實聯系非常密切,在教學時應適當補充一些圖片文字與影視資料,增加學生對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的感性認識,加深了解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趨勢和特點。本課涉及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經濟區域集團、歐盟、__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甚至包括教材沒有涉及的東南亞國家聯盟等區域經濟集團,需要利用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向學生講明這些組織的性質、特點及其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三歷史課堂教案篇5

教學建議

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

1.武帝的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學獨尊后,其他思想學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

2.尊儒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范式。同時,改變了漢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慣例,使大批讀書人通過讀書而進入仕途。

3.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

4.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__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一于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對漢武帝的評價問題

漢武帝是中國歷的帝王,在其統治時期,通過文治武功,使西漢統治過火鼎盛時期,其他向來被稱為“英主”,其一生,既立有豐功偉績,也有重大失誤。他與秦始皇相比,即“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又“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司馬遷之語)史學界對其晚年的政策調整關注較大。他為調整統治政策,在有關西北屯兵的爭論中,借機頒布了輪臺“哀痛之詔”,公開向天下承認了自己的失誤,公開否定自己,果斷地調整統治政策,從而有效地緩和了社會矛盾,挽救了統治危機,帶來了后來的“昭宣中興”。他這一行舉,可以說是古代帝王罪已以收民心的一次顯成功的嘗試,他比秦皇始、唐太宗高明的多。但也有人對他這一行舉持否定態度,認為在統治危機和內外出現困局情況下,是悲觀消沉情緒的反映。

秦漢的統治思想問題

任何統治階級為維持統治,都會根據政治、經濟的形勢和政治需要,確立自己的統治思想。作為封建大一統開始形成時的秦漢統治者,在確立統治思想方面進行了種.種探索。戰國時期的泰國,有實行法治的傳統,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國的丞相李斯與韓非是同學。戰國時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嬴政在看到韓非的書后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后韓非在秦國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納,法家思想成為秦的統治思想。秦始皇以吏為師、崇尚法治,實行嚴刑峻法,將法家思想定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適應了__中央集權統治建立的需要。

西漢王朝是在農民大起義摧毀了暴秦統治基礎上建立的,漢高祖及臣下,多數是秦末大起義中出現的下層人物,他們能比較認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訓。漢初統治者面臨經濟凋敝的局勢,為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確立了以道家“無為”思想為特征的黃老政治為統治思想。劉邦實行的恢復經濟、輕徭薄賦、約法省禁就是黃老政治的具體體現。在劉邦、孝惠、高后、文、景統治的五六十年間,一直實行黃老政治。黃老政治的實行,恢復了經濟、穩定了統治。

到漢武帝時這種情況有了變化。黃老政治的實行,諸子百家學說的流行,不適應思想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進而在太學和地方學校中,講授儒家經典,通過考試合格者可入仕。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統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長,融儒法為一家。漢武帝雖尊崇儒術,但實際上是“霸王道來之”,儒法并用,是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

關于王莽改制的評價問題

在20世紀20年代前,對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種觀點。第一,基本肯定說。認為王莽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和理想主義者,他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第二,基本否定說。郭沫若認為:王莽實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動蕩不定的封建統治秩序穩定下來,相反給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災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了。第三,主觀與客觀說。作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漢后前危機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數量的膨脹,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貸掠奪和財貨壟斷。他的改革是針對大地主階層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業的,但結果竟變成了一場對人民的浩劫,這是他根本沒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漢腐朽統治的替罪羊。

西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劉邦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繼承,又有改造,除繼續采用郡縣制外,也實行分封諸侯王制度,即郡國并行制。

(2)由于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威脅了皇權,景帝采取削藩政策,還用武力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進一步削在王侯權勢,通過實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漢武帝以后直到東漢,雖一直保留封國,但國象對王國權勢限制很嚴,王國封地也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諸侯王實際成了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封建貴族。

(3)漢武帝時為監察地方,全國分13州,設置刺史。后來,刺史權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地方行政區劃了。

高三歷史課堂教案篇6

重點:維也納會議、1848年歐洲革命

難點:學生自我閱讀及分析問題、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培養以及理清各種矛盾、把握好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

教學手段: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學生回憶:工業革命的影響;19世紀前期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

一、維也納體系

學生閱讀教材第71—72頁,并回答下列問題:維也納會議召開的時間、參加國家、目的、主要內容、結果和影響。什么叫維也納體系?歐洲各國用什么來維護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為什么被稱為歷史的反動?

出示歷史圖片《維也納會議》,強調此次會議是由俄、英、普、奧四國控制的。由學生歸納會議的主要內容后,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出來,以便于學生分析維也納會議的反動性。在學生分析維也納體系反動本質前,教師應指出評價歷史進步和反動的標準是:第一,是否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是否推動人類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進步;第三,評價歷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背景中。引導學生根據此標準分組討論得出結論。

強調維也納會議對近代國際關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后,各國通過國際會議解決國家間的糾紛。

二、19世紀二、三十年代革命和改革

學生閱讀“維也納體系下的矛盾沖突”一目,利用課件幫助學生分析:為什么會爆發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維也納體系下存在矛盾沖突有哪些,哪個是主要矛盾?并概括19世紀二、三十年代革命類型。

三、1848年革命

學生閱讀“1848年歐洲革命”一目,分析革命的原因。講解革命過程時,利用動畫講解,給學生一個較為直觀的印象。講完后,教師強調以下幾點:揭開1848年歐洲革命序幕的是意大利;法國的二月革命-腐朽的七月王朝,把1848年革命推向__;匈牙利起義是1848年歐洲革命中影響的民族解放運動。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1848年革命的__為什么是二月革命而不是六月起義?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1848年革命的影響,為什么1848年革命失敗了,但卻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徹底瓦解了維也納體系,這種說法是否矛盾?

小結

利用下面圖示對19世紀上半期的歐洲形勢進行小結。

教學設計思想:

指導學生閱讀,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自我探究得出結論。了解維也納體系確立、受到沖擊、瓦解的過程,并深刻認識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性作用。

高三歷史課堂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過程(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的地理大發現)和影響(包括歐洲的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對美洲和歐洲思想文化的影響等)。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世界地圖,了解古代文明區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并繪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線和所到達的地區。

2.采用歷史、地理和政治相結合的手段來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獨立、分散走向聯結的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組織形式的形成以及商業革命、價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開辟文明交往航線的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不僅要認識開辟文明交往航線之前世界的狀態,了解開辟的原因和過程,也要認識開辟后世界的格局和變化,養成聯系地看待歷史發展的能力,樹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新航路的開辟及其影響。

難點:地理大發現使世界聯結成一個整體。

三、教學方法

(一)教師通過提問、舉例、圖片和實物的展示、紀錄片或書籍的介紹等方式來多角度進行知識講授。

(二)學生參與問題的回答,材料的閱讀,課堂趣味測試、小組討論等多方式的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把握。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為紀念新航路的開辟,人們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個紀念碑。十五、十六世紀之交,西歐各國都想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終于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學界在歐洲中心論的影響下,一般將這一過程稱為“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改變了世界各大陸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狀態,加強了世界范圍的聯系,為世界市場的開始形成準備了條件。新航路的開辟也是充滿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奪和殖民地瓜分的開始。那么,新航路的開辟具體是怎樣的.一個背景和過程,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經濟原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2)社會原因:歐洲人狂熱的追求作為貨幣的黃金、白銀,特別是《馬可·波羅行記》的流傳,誘使人們到東方“尋金”。

(3)直接原因(商業危機):引起商業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間壟斷貿易,使歐洲獲利甚少;二是15世紀中葉以后,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商路,導致商路不通,引發商業危機。

(4)宗教原因:教會鼓勵人們到東方傳播天主教。

2.新航路開辟的條件

(1)主觀條件:

①14、15世紀歐洲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其主流社會思潮是人文主義,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價值,鼓勵人們敢于冒險、勇于開拓進取去挑戰并征服自然,大膽地追求財富并實現個人價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統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過海外探險獲得財富,以鞏固并加強自己的統治。

(2)客觀條件:

①歐洲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為遠航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②物質條件:包括海船、物資和資金;

③地理知識:當時,歐洲已經開始流行地圓學說,繪制地圖的技術也已很先進。

3.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1)向東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達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著迪亞士開辟的航路,終于到達了印度。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繞過了美洲南端的海峽,橫渡太平洋,完成了環球航行。

4.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1)消極影響

①對印第安人__,把美洲納入征服和血腥掠奪的對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據了美洲大部分地區。在殖民者的__。

②歐洲殖民者對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殖民活動,將大量財富運回歐洲并轉化為資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極端貧困和落后。

(2)積極影響

①新航路的開辟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新航路發現以后,世界上原來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這可以說是世界各地區之間聯系加強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新航路開辟的最重大影響。正是由于世界走向會合,人類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類歷史的轉折點;

②引發了“商業革命”: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日益增多,商業經營方式也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也由原來的地中海區域轉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自16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4倍多,英法等國上漲2倍至2倍

半。資產階級一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一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價格革命是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

(三)鞏固提高

理解“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

1.“商業革命”表現為:

(1)世界市場的擴大。新航路開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歐洲同美洲、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展,世界市場擴大了;

(2)流通商品的種類增多。世界市場擴大意味著產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國的市場上。美洲的許多農產品,如馬鈴薯、玉米等傳到歐洲,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

(3)商路貿易中心的轉移。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類眼界擴大,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2.“價格革命”表現為:

美洲的白銀流向歐洲,使歐洲物價上漲,貨幣迅速貶值,傳統的經濟關系受到沖擊,這對歐洲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為“價格革命”。受價格革命的影響,各階級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1)制造商品和銷售商品的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一方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另一方面高價售出商品,獲得暴利;

(2)按傳統方式收取貨幣地租的封建主,因貨幣貶值而使實際收入減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農民和固定工資收入的雇傭工人,因通貨膨脹日益貧困化。這一切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四)課后作業

比較鄭和的航行同迪亞士、哥倫布的航行,并做出評價。

五、板書設計

新航路的開辟

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2.開辟新航路的條件

3.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4.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3538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宁市| 南昌县| 潼南县| 延吉市| 富锦市| 玉山县| 青龙| 铅山县| 墨江| 清流县| 渭南市| 宁城县| 沈丘县| 连平县| 墨江| 延吉市| 肇州县| 太白县| 博野县| 密山市| 德昌县| 江川县| 镇坪县| 哈巴河县| 搜索| 金昌市| 廉江市| 宜章县| 南平市| 阿尔山市| 偏关县| 昭苏县| 西林县| 伊金霍洛旗| 建湖县| 喜德县| 天津市| 靖安县| 双峰县| 彝良县| 临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