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歷史教案 >

高三歷史教學教案

時間: 沐欽 歷史教案

高三歷史教學教案都有哪些?所有以真實的形式被記住和保存的事件構成了歷史記錄。歷史話語的任務是確定最有助于準確描述過去的來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歷史教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歷史教學教案

高三歷史教學教案篇1

一、對教材的剖析和處理--說教材:

(一)、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15世紀末---16世紀初西歐人在地理上的重大發現,掌握新航路的開辟的原因、經過和意義;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和作用;掌握德意志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爆發的時間和領導人。

2、德育目標: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以下問題:

(1)、新航路的開辟既需要技術條件,更需要決心和勇氣。

(2)、新航路的開辟帶來了積極影響,也為歐洲開辟了殖民掠奪的道路。

(3)、德意志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

3、能力培養目標:

(1)、在教師幫助下,要求學生結合新航路的開辟的動機和取得的成就,結合開辟新航路的成果和后果進行思考,加以認識,從而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師幫助下,使學生認識作為飛機制度精神支柱的天主教會的反動性,德意志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封建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看事物本質的能力。

(二)、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其為重點、難點的依據:

一、指導思想:

新高中課程計劃在明確高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確保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式轉變等方面作了積極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學中應緊跟高中課程改革的步伐前進,為了適應這一形勢,確保高考的順利推進,確保高中教育質量的穩步前進,教學中要切實有利于廣大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現狀分析:

1、教師視野不夠開闊,業務鉆研不是特別到位。

2、有時知識點落實不是很到位,學案沒有做到及時、全面地檢查。個別同學存在不完成作業現象。

3、做題很多,但學生沒有完全消化掌握,做過的題繼續出錯。以后,要強化糾錯本的使用,多考查易錯題。

4、學生初中時歷史課沒學好,通史掌握很不理想,特別是時間概念很模糊,今后應適時穿插、講解有關通史知識。

5、學生聯系、歸納能力有待加強,答案寫得過多,要點提煉不出來。

6、對材料題的變化研究不夠,定勢思維傾向有待克服。

7、讀題、審題能力有待加強。(審題時間太短,審題不清便匆忙下筆)

三、教學安排:

全學年總體安排三輪復習。

第一輪按專題模塊加通史復習,側重專題模塊。(從20__年7月——20__年2月),主要目的是夯實基礎。意思是說緊扣課標和考綱,按教材進行單元復習,適度關注通史。我們制定的目標是全面、細致、系統,扎實,注意基礎知識落實,我們把它稱為地毯式掃描。時間比較長。第一輪復習是基礎,是學生高考成功的關鍵。

第二輪主要根據考試說明的順序,通史加專題復習,側重通史。(20__年2月——5月上旬),主要目的是綜合能力突破。第二輪復習時,以通史體例輔之以熱點問題進行,學生只有對某一階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認識,才能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第三輪搞強化訓練,側重練、講、評和回歸教材。(20__年5月上旬——6月6號),目的是提高解題能力,查缺補漏。我們提出了調整(心態)、鞏固(基礎)、充實(薄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針。要求學生抓好兩條復習主線,一方面是對照《考試說明》看教材和教材的標題,注重基礎知識,把握階段特征;另一方面是對照試卷看題目,查漏補缺,以適度緊張的平常心、飽滿的精神狀態和強烈的自信心。例如我們要求學生結合《考試說明》,最后落實每一個考點,個個過關。

四、措施

1、強化訓練。堅持天天練(每天1——2題)、周練(30個選擇,四個大題)。有做必看,有看必評。多進行面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規范化問題、審題不細問題、基礎知識不牢固等問題。

2、多與學生溝通,增加感情投資,讓學生喜歡學歷史。

3、多多向兄弟學校學習,取長補短。學習兄弟學校好的復習方法,落實措施等。

4、研究考試說明,做到分頭研究,成果共享。注意擴大課程資源,提高對熱點問題的敏感性。

5、多鉆研業務,多關注史學動態,多研究高考,及時了解高考信息的變化。

6、加強對應試技巧的研究與落實,向規范化審題、答題要分數。

高三歷史教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列舉明清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2、過程與方法:結合必修1和必修2專題,幫助學生理解政治、經濟對思想意識的作用,進而掌握明清時期儒學發展的社會原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明清進步思想家們站在時代前列,不畏強權、勇于斗爭、敢于承擔歷史重任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進步思想主張。

難點:探究進步思想主張形成的原因與進步思想的評價。

教學方法:探究法,比較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離經叛道”的李贄:

1、介紹李贄其人(學生介紹)

李贄的生活經歷和性格特征。李贄生活在明朝后期,號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學的泰州學派。青年時代生活困乏,到處奔波。中年后做過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腐敗。晚年毅然辭官,專事著述和講學。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為禁書。

正是這樣的生活經歷,形成了李贄“離經叛道”的不羈性格。

李贄的生活經歷三步:年少時的求學經歷,中年時的做官經歷,晚年的入獄迫害致死經歷。而前兩點經歷都直接影響著李贄“離經叛道”性格的形成。

2、“離經叛道”指的是什么?

(1)李贄代表作(啟發學生認識):教材通過插圖來提示李贄的代表作及書名由來。李贄著有《焚書》《藏書》等多種著作。《焚書》的起名是李贄認為將來這些著作定會遭到焚毀。《藏書》的命名則是由于李贄認為這部書“顛倒千萬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緣故。

(2)李贄的進步思想主張。這部分內容教師可在引導學生理解相關原始材料的基礎上,第一,挑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批判道學家的虛偽。抨擊封建社會的一些傳統觀念。李贄敢于打破千百年來人們對孔子的迷信。在理學占統治地位的明代,李贄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的理論。他認為是非應隨時代變遷發展而改變,不應以孔子的話作為永久不變的定論;他還認為被封建統治者奉為“治天下之大經大法”的六經不過是史官過分的“贊美之語”和孔孟之徒“記憶師說”的殘缺筆記而已,根本不是什么理論。同時他尖銳地揭露道學家“陽為道學,行若豬狗”。

3、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精神?(對李贄進步思想的評價)

李贄將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整個正統思想,其思想具有鮮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戰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二、三大進步思想家

1、思想及作用。

教師提示:出示表格

學生:在閱讀課本的基礎上完成

2、問題探究一:共同的生活背景:

(1)明末清初,是我國歷一個劇烈動蕩的時期。當時,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封建社會的危機日益加深。

(2)資本主義萌芽在某些地區出現并得到緩慢發展。

(3)自然科學也有了一定發展,在此形勢下,涌現了一批進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他們有著早年參加抗清斗爭、后來隱居著書立說的類似經歷。

問題探究二:對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評價:

生活在明清之際的三大思想家,他們繼承了晚明進步的思想傳統,構筑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這些主張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問題探究三:為何中國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沒有形成像西歐啟蒙運動波瀾壯闊的景象?

(1)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較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2)中國傳統文化的束縛和影響。

(3)高度強化的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壓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體系。

高三歷史教學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過程(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的地理大發現)和影響(包括歐洲的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對美洲和歐洲思想文化的影響等)。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世界地圖,了解古代文明區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并繪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線和所到達的地區。

2.采用歷史、地理和政治相結合的手段來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獨立、分散走向聯結的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組織形式的形成以及商業革命、價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開辟文明交往航線的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不僅要認識開辟文明交往航線之前世界的狀態,了解開辟的原因和過程,也要認識開辟后世界的格局和變化,養成聯系地看待歷史發展的能力,樹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新航路的開辟及其影響。

難點:地理大發現使世界聯結成一個整體。

三、教學方法

(一)教師通過提問、舉例、圖片和實物的展示、紀錄片或書籍的介紹等方式來多角度進行知識講授。

(二)學生參與問題的回答,材料的閱讀,課堂趣味測試、小組討論等多方式的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把握。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為紀念新航路的開辟,人們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個紀念碑。十五、十六世紀之交,西歐各國都想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終于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學界在歐洲中心論的影響下,一般將這一過程稱為“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改變了世界各大陸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狀態,加強了世界范圍的聯系,為世界市場的開始形成準備了條件。新航路的開辟也是充滿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奪和殖民地瓜分的開始。那么,新航路的開辟具體是怎樣的.一個背景和過程,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經濟原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2)社會原因:歐洲人狂熱的追求作為貨幣的黃金、白銀,特別是《馬可·波羅行記》的流傳,誘使人們到東方“尋金”。

(3)直接原因(商業危機):引起商業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間壟斷貿易,使歐洲獲利甚少;二是15世紀中葉以后,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商路,導致商路不通,引發商業危機。

(4)宗教原因:教會鼓勵人們到東方傳播天主教。

2.新航路開辟的條件

(1)主觀條件:

①14、15世紀歐洲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其主流社會思潮是人文主義,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價值,鼓勵人們敢于冒險、勇于開拓進取去挑戰并征服自然,大膽地追求財富并實現個人價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統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過海外探險獲得財富,以鞏固并加強自己的統治。

(2)客觀條件:

①歐洲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為遠航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②物質條件:包括海船、物資和資金;

③地理知識:當時,歐洲已經開始流行地圓學說,繪制地圖的技術也已很先進。

3.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1)向東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達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著迪亞士開辟的航路,終于到達了印度。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繞過了美洲南端的海峽,橫渡太平洋,完成了環球航行。

4.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1)消極影響

①對印第安人__,把美洲納入征服和血腥掠奪的對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據了美洲大部分地區。在殖民者的__。

②歐洲殖民者對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殖民活動,將大量財富運回歐洲并轉化為資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極端貧困和落后。

(2)積極影響

①新航路的開辟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新航路發現以后,世界上原來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這可以說是世界各地區之間聯系加強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新航路開辟的最重大影響。正是由于世界走向會合,人類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類歷史的轉折點;

②引發了“商業革命”: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日益增多,商業經營方式也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也由原來的地中海區域轉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自16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4倍多,英法等國上漲2倍至2倍

半。資產階級一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一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價格革命是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

(三)鞏固提高

理解“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

1.“商業革命”表現為:

(1)世界市場的擴大。新航路開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歐洲同美洲、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展,世界市場擴大了;

(2)流通商品的種類增多。世界市場擴大意味著產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國的市場上。美洲的許多農產品,如馬鈴薯、玉米等傳到歐洲,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

(3)商路貿易中心的轉移。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類眼界擴大,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2.“價格革命”表現為:

美洲的白銀流向歐洲,使歐洲物價上漲,貨幣迅速貶值,傳統的經濟關系受到沖擊,這對歐洲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為“價格革命”。受價格革命的影響,各階級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1)制造商品和銷售商品的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一方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另一方面高價售出商品,獲得暴利;

(2)按傳統方式收取貨幣地租的封建主,因貨幣貶值而使實際收入減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農民和固定工資收入的雇傭工人,因通貨膨脹日益貧困化。這一切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四)課后作業

比較鄭和的航行同迪亞士、哥倫布的航行,并做出評價。

五、板書設計

新航路的開辟

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2.開辟新航路的條件

3.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4.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高三歷史教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2)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結合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的經歷和淺顯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弄清理學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程朱理學基本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1 引入新課

回顧歸納從春秋戰國到北宋之前儒學的發展過程。

形成——發展為大宗——“焚書坑儒”——復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宋代儒學復興運動中誕生的理學,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嚴密體系,也稱新儒學。理學的出現與走向成熟,體現了儒學的新發展。在本課學習中,要求同學們思考的問題有:宋明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么?它的發展過程怎樣?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相比,出現了哪些變化?你怎樣看待這種變化?由此導入。

2 新知介紹

一、三教合一(提問式一帶而過)

1、魏晉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傳播,出現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納滲透局面。

2、隋唐時期三教合一,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

(1)先聲——韓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二、程朱理學

1、理學的概念:

北宋時期,儒家學者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他們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為“理學”。

2、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程顥、程頤、朱熹。

3、程朱理學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學(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②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體現,是不可改變的。認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謂“格物致知”原出于《禮記·大學》,《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為前提。所謂“格物”就是指“即物窮理”。“格”字有二義,一是“來”的意思,格物也就是“達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窮至”、“極至”的意思,所謂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窮理。對于“物”,可訓為“事”或“理”。程、朱主張就世間萬事萬物而體認天理。格物窮理,是教人從待人接物的具體事情中去體認道學家所講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則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窮盡兩重意義,這和“格”字的意義相近。致知是指通過格物達到對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學——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與三綱五常的緊密聯系,提出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4、程朱理學的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1)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明初成為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3)用綱常禮教更加束縛了人的思想。

(4)傳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高三歷史教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結合教材內容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搜集相關資料,加深對宋明儒學發展過程的認識。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分析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的異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等學習相關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難點: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征及其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理解。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主要包含四個子目:第一,儒學的困境與儒學復興運動;第二,北宋五子與理學的創立;第三,朱熹的學說與理學的成熟;第四,陸王心學與理學的發展。

一、導入新課

在宋代儒學復興運動中誕生的理學,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嚴密體系,又稱新儒學。理學的出現與走向成熟,體現了儒學的新發展。在本課學習中,要求同學們思考的問題有:宋明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么?它的發展過程怎樣?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相比,出現了哪些變化?你怎樣看待這種變化?由此導入。

二、閱讀指導

在學習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這有助于理解理學產生后的發展歷程及其表現出的思想特征。在整體把握理學發展脈絡基礎之上,加深對各個發展階段的認識。另外,還要結合相關資料分析理學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異同點,從而總結出理學的基本特征。再與此前已歸納的儒學的基本特征相比較,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發展趨勢的了解。

三、“儒學的困境與儒學復興運動”講述了宋代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要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回顧宋明以前的儒學發展演變的脈絡:

春秋——興起;戰國——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擊;西漢初——復蘇;漢武帝——正統。

2.分析魏晉以來,儒學發展面臨困境的原因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2第一段及“學習思考”與“資料卡片”等,歸納原因。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不必多講,但要交代兩點:

(1)先聲——韓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高三歷史教學教案篇6

第六節 美國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重點: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背景、1787年憲法

難點:對美國1787年憲法的評價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教師可通過美國國旗導入本節的教學,“請同學介紹一下美國國旗的含義”。美國國旗記載著美國由13個州擴張演變為50個州的歷史,也紀念著最初英國殖民統治下的13個州參加獨立戰爭并最終為贏得獨立做出的貢獻。由此導入新課的學習。

2.北美獨立戰爭的原因和背景,教師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幾個方面內容請學生歸納,也可換一種方法,例如給出幾段原始材料,通過學生分析理解,歸納出獨立戰爭爆發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 北部殖民地,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中部殖民地,以農業為主,土地肥沃,被稱為“面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資本主義種植園奴隸制經濟,主要作物是煙草、藍靛,有一批“藍靛百萬富翁”

材料二 1660年的《航海條例》規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輸入和輸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國船只運輸,一切物品只能運往英國。1765年的《印花稅法》規定,所有的印刷品、商業單據、法律證件等都要繳納印花稅。

教師提問學生,這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問題同學們能否從中分析英屬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獨立的原因?與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相比較,歸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原因。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要求擺脫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激化致使戰爭一觸即發。

3.獨立戰爭的經過。建議教師給學生一段時間閱讀教材關于戰爭進程的有關內容,按時間先后順序總結獨立戰爭進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制作一張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屆大陸會議,1775年來克星頓槍聲和第二屆大陸會議,組成大陸軍,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國的誕生,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1781年約克鎮大捷,戰爭勝利結束,1783年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等幾個要點。

4.1787年憲法。這部分內容的講授建議教師通過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學生對1787年憲法的理解。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7年)》摘錄:

我們合眾國人民,為了建設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證國內安寧,規劃共同國防,增進一般福利,使我們自己和我們后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本憲法。

第1條

第1節 本憲法所賦予一切立法權,應操于聯邦國會,國會包括參議院和眾議院。

第2節第1款 眾議院應由各州人民每兩年選舉的議員組成……

第3款 眾議員名額和直接稅,應按照本聯邦內各州的人口分配。這種人口

的決定,除全部自由人外,應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這種自由人中

包括必須服一定年限勞級的人口,不包括未納稅的印第安人……

第3節 第1款 聯邦參議院應由每州兩名參議員組成。參議員由州議會選出,其任期為六年……

第2條

第1節 第1款 行政權應操于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總統的任期定為四年……

第2節 第1款 總統應為聯邦的陸海軍及奉調為聯邦服階段的各州民兵的總司令……

第3條

第1節 聯邦的司法權應操于法院及聯邦國會得以隨時規定并設立的各種低級法院。法院和低級法院兩者的法官,只要能忠于職守,即應繼續在職……

教師可就以上這些材料,提問學生,該憲法中規定的建國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組成形式是什么?有哪些權力?國家職權由哪三個部門分掌?如何評價這部憲法?通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完成教學。

5.北美獨立戰爭的影響,引導學生從對美國本身的發展和對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重大影響兩方面分析。

教學設計思想

利用現實社會生活中美國的影響入手,結合大量的圖片、文字、網上資料,創設歷史學習的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在教師的設計、引導下,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完成知識的識記、能力的培養、情感的流露。

高三歷史教學教案篇7

【課標要求】

以歐洲聯盟、__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例,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歐盟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其意義,分析__自由貿易區與歐盟的異同;概述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建立的過程,探討亞太國家加強合作的途徑與方式;探究在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下,各國應如何面對歷史與現實消除隔閡、加強合作;各國應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西歐經濟在二戰后進入“黃金時代”的共同原因,進一步思考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應如何借鑒其合理的方法與正確的經驗,學習用聯系的方法看問題,提高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通過分組學習,梳理歐盟、__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形成相關資料,認識當今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趨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歐盟、__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學習和了解,體會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當今國家間加強合作、競爭與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了解歐洲聯盟、__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難點:如何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備】

教材;多媒體教學設備;相關圖文資料。

【教學方法】

以“自主感悟、互動創新”教學模式為主,輔以其它教學方法。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圍繞戰后世界經濟中出現的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重點介紹了對世界經濟影響的三大區域集團:歐洲聯盟、__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出現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主要是由于:冷戰結束后,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關系中經濟因素迅速上升;各國之間圍繞綜合國力的較量日趨激烈;國際經貿領域的競爭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于是,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了走經濟區域化的道路。這說明,在共同的機遇和利益的驅動下,地理位置相近、政治意愿趨同,但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組成區域性經濟集團不僅有可能,而且還有一定的內在動力。

由于這課內容與現實聯系非常密切,在教學時應適當補充一些圖片文字與影視資料,增加學生對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的感性認識,加深了解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趨勢和特點。本課涉及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經濟區域集團、歐盟、__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甚至包括教材沒有涉及的東南亞國家聯盟等區域經濟集團,需要利用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向學生講明這些組織的性質、特點及其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538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中旗| 南阳市| 三门县| 毕节市| 通许县| 张北县| 竹溪县| 息烽县| 平安县| 甘谷县| 教育| 顺义区| 政和县| 沈阳市| 安新县| 永宁县| 仙桃市| 常德市| 辽阳市| 石景山区| 安国市| 枣强县| 资兴市| 乌拉特中旗| 南陵县| 呈贡县| 阜阳市| 札达县| 喀喇沁旗| 六枝特区| 平乡县| 赣州市| 吴忠市| 临汾市| 抚松县| 砀山县| 凤凰县| 齐河县| 兴化市| 潜山县| 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