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地理教案 >

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教案

時間: 沐欽 地理教案

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教案都有哪些?隨著航空遙感技術的飛速發展,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于地理學,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教案

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長規律和分布特點,理解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的概念,掌握不同人種的分布地區。

2、了解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地區,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特點和分布。

3、了解人類的居住地——聚落和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重點】

世界人種和語言宗教的分布地區

【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和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人口和人種。

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先慢后快。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各洲人口增長的快慢。對于各洲來說,非洲最快,歐洲最慢。

世界人口的分布: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及北美洲東部人口稠密。

沙漠、雨林,高緯度和高山高原地區人口稀疏。

人口問題:使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人種的劃分: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

人種的分布:白種人: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

黃種人: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拉丁美洲。

黑種人:非洲,大洋洲,美洲

補充:結合地圖掌握三大人種的分布地區,特別是人種比較復雜的亞洲和非洲地區。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世界的主要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范圍最廣的是英語)。

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佛教。

名稱

發源

分布

典型建筑

-

亞洲的西部

歐洲,北美洲,大洋洲

教堂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

亞洲西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清真寺

佛教

古印度

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寺廟(佛塔)

補充:我國的維吾爾族是白種人,印第安人是黃種人。藏族和蒙古族信仰佛教。回族和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的形式: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分類標準:勞動方式的差異。

聚落的發展和環境的關系:有利條件水源充足,地形平坦肥沃,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

各地的聚落都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的特點。

總結:本章講述了世界的人種和語言宗教的分布,還有世界人口和聚落的分布好發展規律。重點是人種、語言、宗教的分布地區,這是一個考試的重點內容,要熟練掌握。

【作業設計】

列表比較世界人種、語言和宗教的分布地區。

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教案篇2

《多變的天氣》

課題:多變的天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聯系實際區別天氣與氣候。通過對天氣與氣候的特點分析學生學會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良好習慣;增強自身應對變化多端的天氣的防護意識,進而增強對大氣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教學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問題導向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對比法、綜合分析法。

課時:1課時

教具使用: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請首先請兩位同學表演場景對話,讓學生們注意觀看。

場景對話如下。

小明:天可真熱啊,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對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那里肯定很涼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對,我得趕快給他打電話。喂,你好!是小亮嗎?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熱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這一個星期持續高溫,每天氣溫都在35℃以上,這不,我給你打電話,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萬別來,我這里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電閃雷鳴,樹被風吹斷了,鐵路讓洪水沖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辦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給我打電話吧。

小亮:打電話多費錢啊!我們去看天氣預報吧。

小明:對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天氣早知道。我們現在就去查看天氣預報。

師:謝謝兩位同學的表演,是啊,天氣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

新授:

一、天氣及其影響——談天論氣話天氣

(一)天氣與氣候

師:多媒體出示一組不同天氣的圖片,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內容。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剛才幾位同學都描述了圖片中的天氣狀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他們都用了哪些關鍵詞來描述天氣呢?天氣又有什么特點呢?

生:回答

師:天氣就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通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詞語描述,此外還有冰雹、沙塵暴、臺風等。(圖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時間短,變化快。(即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差別很大,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不同。)

師:天氣在短時間內是經常變化的,那么氣候有什么特點呢?誰能說說我們當地的氣候呢?

生:回答

師:氣候與天氣恰恰是相反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特點:具有相對穩定性。例如:我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這樣。

問:你能總結一下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嗎?(學生分四組討論,回答)

生:小組代表發言

師:總結發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接著,教師多媒體出示一組和天氣或氣候相關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出該描述是天氣還是氣候。

1.今天風和日麗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4.東邊日出西邊雨

5.我們這個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師:剛才,我們談了很多有關天氣的話題,就是因為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能舉例說明天氣對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嗎?

生:回答

師:

(二)天氣及其影響

師:(課件播放各種天氣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圖片,了解天氣對我們的影響,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我們能預知明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會有很大幫助的。那么我們從哪里會預知明天的天氣呢?學生回答天氣預報,引出話題二。

二、明天的天氣怎么樣——談天論氣話預報

師:同學們你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天氣的呢?

生:回答

師:是啊,隨著科技和媒體的發達,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越來越多,正如同學們所說: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都是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

師:那么,天氣預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幅圖大家會有所了解。多媒體展示天氣預報的產生過程。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通常天氣預報要說明一天或幾天中的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等的情況,我們先來看看風的符號吧。出示幻燈片。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天氣預報中常常還可以看到衛星云圖,衛星云圖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陰天。

師:帶領學生認識衛星云圖。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為了讀懂天氣預報,通常用專用的符號表示天氣狀況,天氣符號一般與城市名稱一起出現,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

師:帶領學生認識天氣符號。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一個城市出現兩個天氣符號會表示什么意思呢?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活動:請學生結合圖片說說相關地區的天氣狀況。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活動:根據圖片所示內容,回答問題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僅注意每天的天氣變化,而且越來越關注每日的空氣質量。你喜歡什么樣的空氣呢?

師:出示兩幅不同地方空氣質量的圖片,你喜歡什么樣的空氣?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生:回答

師: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

三、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談天論氣憂空氣

師:空氣質量的高低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學生看課本自學完成。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氣的現象?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從身邊發現問題)

師:展示一些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圖片,讓學生感受人類不合理的做法導致的空氣質量問題,及常見的沙塵暴、霧霾等污染天氣圖片。

活動:(學生分四組)

各抒己見獻良策:面對這樣的大氣環境,我們應該怎么辦?學生討論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鞏固練習:為下列現象出謀劃策

1.城市里的汽車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車的數量增加很快,汽車尾氣會對空氣造成污染,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2.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區經常有一些鍋爐房的煙囪黃煙滾滾。怎么辦?

3.家庭裝修過度,出現頭暈、惡心的現象。

4.建筑工地拆除舊房子,沒有防塵措施,造成大量灰塵。

課堂小結:

師:一節課的學習,使我們收獲很大,請同學們談一談收獲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要養成一種習慣,即收聽收看天氣預報;樹立一種意識,即保護大氣環境。

板書設計:

多變的天氣

一、天氣及其影響

1.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2.天氣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明天的天氣怎么樣

1.天氣預報

2.風力與風向

3.衛星云圖

4.天氣符號

三、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

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教案篇3

第五章 世界的自然資源

第三節 森林資源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了解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境作用。

教 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 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據

森林的環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為微風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各國制定 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 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的環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教案篇4

教學目標

⑴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

2.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環示意圖、區域圖、熱點材料為載體,突出查水循環的原理、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以及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高考預測】1.以大型工程建設如南水北調,三峽大壩,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及城市化建設為切入點考查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

2.以區域圖、水資源分布及利用圖表為背景,考查水資源的分布特點及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結合有關水資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

水圈的組成

1.圖解水圈的組成

2.特點: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________但不規則的圈層。

知識點一:水循環的類型及環節

【雙基落實】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層通過各個環節

________運動的過程。

2.類型及主要環節:畫出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

(在右中畫出水循環環節箭頭方向,標注各環節

及水循環的三種類型)

【真題選粹】

(2008山東卷)下圖是我國某地區略圖,圖中景觀圖片為黃土塬(黃土高原地區面積廣闊、地面平坦的黃土高地)。黃土塬上水循環過程不同于黃土高原其他地貌類型區,其最弱的環節是

A.降水 B.下滲

C.蒸發 D.地表徑流

知識點二:水循環各環節的影響因素

【高頻考點】

【真題選粹】

(2014課標卷II)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蝕、沉積及沼澤的吸收(附)影響河流泥沙和營養物質含量,水體中營養物質含量影響浮游生物量,與水溫共同制約魚類資源數量。根據大屏幕展示圖片可知: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勢低平,凍土發育,河流眾多,沼澤廣布。

分析西西伯利亞平原沼澤廣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澤廣布的原因從水循環的角度考慮主要是地表水來水量大,排水不暢、下滲少、蒸發量小,其影響因素與地形、氣溫、凍土、凌汛等有關。

【深度探究】

(分組討論,利用水循環的原理分析以下四個問題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積縮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庫對河流徑流及庫區的影響

3.分析土地鹽堿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內澇的原因

【高考選粹】

(2015o新課標I卷)雨水花園是一種模仿自然界雨水匯集、滲漏而建設的淺凹綠地,主要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并通過植物及各填充層的綜合作用使滲漏的雨水得到凈化。凈化后的雨水不僅可以補給地下水,也可以作為城市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結合大屏幕上的圖片完成下列小題。

1. 鋪設樹皮覆蓋層的主要目的是( )

A.為植物提供養分 B.控制雨水滲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對下滲雨水凈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層是( )

A. 樹皮覆蓋層和種植土層 B. 種植土層和砂層

C. 砂層和礫石層 D. 樹皮覆蓋層和礫石層

知識點三: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雙基落實】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實現了________、大氣圈、巖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聯系;

(2)促進了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維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調節圈層間的________________,進行能量的轉換,改造地表形態;

(4)使地表物質發生________。

【高頻考點】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間分布不均、時間分布不均、氣候干旱,水資源總量少)

人為原因(人口劇增,工農業發達,需求量大;水資源浪費;水資源污染)

【考向透視】

亞馬遜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環和碳循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讀“亞馬孫平原大氣環流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來自本地區的水汽經上升、冷卻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當于亞馬孫河流域總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來自( ) 帶來的水汽。

(2)據調查,近年來亞馬孫河流域某些地區空氣濕度下降,降水量減少約20%,但是流入亞馬孫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數反而有所增加。結合水循環原理,解釋以上現象。

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教案篇5

《農業的區位選擇》

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從容說課

本節內容較為系統、詳細地分析了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農業的區位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在發展農業生產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過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的對比,引出區位的概念以及農業不同區位選擇的原因。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方面的區別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以對比。使學生理解: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有哪些?農業的區位選擇在本質上就是綜合考慮多種區位因素從而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較容易回答出兩地農業生產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了。

圖3.3是本單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圖,是本單元的其他內容的基礎,教學中應在分析各個案例和“活動”的過程中反復運用,從而達到熟練應用的目的。P43的三個活動的設計在于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內容,以提高對學生探究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活動l和活動2在教學時應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到孟買、羅馬、江西泰和縣的地理位置。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進而幫助他們分析這三個地區的地理區位條件。活動3是“我國-帶沿海地區農業景觀的變遷”,教學中需要出示一些這一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資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種作物的市場價格,最后引導學生分析說明農業區位的選擇受市場因素的影響。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說明農業的區位選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分析地中海農產品種類及消費地的變化,通過對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的農業區位差異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進行地理區域比較的方法和思想。

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結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圖綜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同時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l.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說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通過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訓練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不同農業地域景觀圖的比較,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利用圖表分析法、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

3.以具體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法國和西班牙兩個國家農業區位差異,學會進行區域比較。

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教案篇6

《地球的圈層》

習者水平分析:

1、地球內部圈層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理論化,無法讓學生用“眼見為實”來感受,所以通過實物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地球內部結構(如地球內部圈層就像一個雞蛋剖面一樣)是一種比較好的“化繁為簡、化虛為實”的好方法。

2、關于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學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過,在高中物理中還沒學到該部分的內容。所以,我們地理老師就應當充當一回物理老師,要全面的把縱波和橫波的相關知識講清講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點: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物質的組成及特點。我們把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一個是莫霍面一個是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面,我們可以將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系比較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后面的教材會有更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本節中介紹可簡略點。當然,要強調的是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所以,人類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體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系統惡性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并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B、運用資料和圖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作用與人類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A、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B、用具體實例說明地球表層的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初步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認識事物的普遍聯系性規律

B、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

C、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布和特點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基本特征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法、讀圖分析法、畫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探究地球內部圈層

活動

中國古代對大地有一種說法:我們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間,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陰間。陰間又分18層,所謂18層地獄么?你認為我們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層嗎?那我們的地球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聽聽我的猜想嗎?我認為地球內部結構就像是一個熟雞蛋的結構,你相信嗎?

不信是吧!我這里有一個熟雞蛋(小刀切開,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可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鼓勵性評價)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內部結構也像這個熟雞蛋呢?(自問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當雞蛋一樣用這把小刀給切開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一樣,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爾納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個火山口進一個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難)

那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呢?

教師總結:那么,人來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實現對地球的“-”呢?

仔細閱讀課本21頁第一段和第二段內容,并結合圖1.25,完成下列問題:

1、地震波、縱波、橫波的概念

2、對比縱波和橫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類型

縱波

傳播速度

通過的物質

橫波

根據第一和二題的結論,分析: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嘆又會是什么?為什么?)

4、什么叫不連續面?在地球內部存在著哪幾個不連續面呢?請在圖1.25中找出不連續面的名稱以及他們所處的大概深度。

5、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分成幾個圈層,分別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過不連續面時,波速會不會變化?如果會,是如何變化的?(深入探究:據此你能推測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嗎?)

7、根據你的理解,地殼的厚度會均勻嗎?請舉出實例說明

(最后,教師可對比驗證地球內部圈層確實很像一i個雞蛋的內部結構)

1、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要求:只看雞蛋不看書)

2、完成后,教師給出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為外核和內核的相關知識和數據,再次讓學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圖中做出上述內容。

3、然后,教師在給出軟流層和巖石圈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與學生可相互糾錯。續作出軟流層和巖石圈在地球內部圈層的相對范圍

4、最后可根據完成的示意圖提問:地殼等于巖石圈?請說出它們的差異?

過度:通過上述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實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來我們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層。

學生回答:不是!

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想!

學生思考

某一學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層,即蛋殼蛋白和蛋黃;厚度有差異,蛋殼最薄,蛋白次之,蛋黃最后

學生哄笑

學生討論,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鉆探技術、火山、溫泉、遙感、地震波等等。

學生閱讀,小范圍內合作完成上述7個問題

學生相互糾錯

學生回答問題

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入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和求證-,激發學習-。

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歸納能力,讀圖、析圖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作圖能力、讀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層

課堂小結

請根據圖1.27和資料1,回答下列問題

1、你認為地球外部圈層主要有哪幾層?各自的范圍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舉例說明為什么地球外部圈層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3、探究:你認為巖石圈是屬于地球的外部圈層還是屬于內部圈層?

教師小結:(完整版書)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和地球之間有了一次親密的接觸,讓我們清晰的認識到地球這個“精彩’的、充滿生機的家園。同時,也讓我們清醒的感受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這個家園,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所以,請同學們一起行動起來,伸出你我雙手,自覺的去愛護她、保護她、珍惜她、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每位同學,可任選一題,完成下列探究:(字數:200—300之間)

選題一:如果將來,人類真的發明了一種能到地球深處的“船“,你認為,這樣的”船“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選題二:以“一顆小水滴的旅行“為題,寫一篇地理小論文。

學生閱讀、討論回答

課后探討

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提取、分析信息并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學活用,理論聯系實際,培養探究精神。

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教案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要求: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初步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組成和劃分依據

2.使學生了解各內部圈層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狀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學生了解研究地球內部構造的方法,從而認識人類對未知事物所進行的探索實踐,激發同學們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及責任感。

2.了解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從宏觀上認識全球的整體面貌,形成地球系統觀念。

3.通過歸納、總結、對比地球內部各層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綜合歸納等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教育,鼓勵學生獻身于科學教育事業。

【教學重點】

1.地震波的波速及傳播特點,區別橫波與縱波。

2.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特別是地殼的特點。

3.巖石圈概念,軟流層知識。

4.激發同學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及責任感,地球系統觀念的形成。

【教學難點】

1.“地幔”的有關知識。

2.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及責任感,形成地球系統觀念。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設計】

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投影片(或多媒體、圖片)。

【教具設計】

【講授過程】

【導入新課】“談天”是為了“說地”,“談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狀──球體,但它既不同于籃球──空心,也不同于鉛球──均質體,而是從里向外劃分為若干個球形的層次──圈層(出示“地球的圈層構造”示意圖)。地球有六大圈層:內部三個,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態的地表。六大圈層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有四個(“立足之地”──地殼、“空氣”──大氣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主要講述這幾大圈層,

【板書】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過渡】首先我們學習地球的內部圈層:

【引發思考】地球內部因地殼的阻擋,對人類來說始終是神密的,我們怎么會知道地球內部是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的呢?

【討論】學生討論人類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學生回答】略。

【講解】鉆探取樣分析,火山噴發帶來的地球內部信息;地震波帶來地球內部信息等。

【提問】哪種方式能將地心的信息也傳遞出來呢?

【學生回答】地震波。

【討論】你知道其機理嗎?

【學生回答】略。

【歸納講解】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種機械波。同學們總結機械波特點,進一步歸納地震波特點。人類通過對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的研究,將地球內部劃分了三層。

【板書】

一、劃分依據——對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點

1.縱波(P波):傳播速度較快,可通過固、液、氣傳播

橫波(S波):傳播速度較慢,只通過團體傳播

2.物質密度越大,傳播速度越快

【過渡】雖然人類限于巖石圖阻擋,目前對地球內部的了解僅是皮毛,但人類的認識潛力是無限的,人類會日益深入地認識地球的真實面貌,從而和諧地與之共存。人類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是:了解宏觀結構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觀結構。對地球內部認識就是如此,首先通過研究地震波變化曲線了解其結構。

【板書】

二、地球內部圈層結構

讀投影片“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分析: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隨著所通過的物質性質而變化。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情況的研究,人們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幾個圈層結構。

分析P、S波的波速變化情況,由波速的突然變化引入不連續面的存在和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①兩條波速變化曲線,區別出P、S波(依據:同一物質中P波速較S波快)

②總結P、S波速變化情況,歸納波速發生突然變化的層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義不連續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353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州市| 龙口市| 天长市| 沭阳县| 德庆县| 江永县| 南汇区| 托克逊县| 方城县| 大同市| 翁源县| 武乡县| 南乐县| 玉树县| 阳城县| 祁门县| 金湖县| 阳山县| 肇庆市| 鹤山市| 邹平县| 荆州市| 虎林市| 四子王旗| 商都县| 临洮县| 苍山县| 岱山县| 新竹市| 清新县| 崇文区| 高陵县| 亳州市| 岚皋县| 来凤县| 广平县| 凭祥市| 南涧| 清水河县| 成武县| 长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