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活動教案
高中物理是高中(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本書是通用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物理活動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物理活動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力的合成”是粵教版的物理必修I 第三章 第四節的內容主要包括:分力合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平行四邊形定則及其適用條件。
本章的前三課學習了重力、彈力、摩擦力,這節力的合成與下節力的分解,起著紐帶的作用,只有學好了力的合成與分解,很好的進行受力分析,才能更好的學習后面的牛頓定律,甚至進而影響到高中物理整個的學習過程,可以說力的合成與分解是高中物理知識學習的基本功,學生只有架構好了這錯橋梁,才能順利的學好高中物理
二、[學生分析]
學者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在前面剛剛學習了重力、彈力、摩擦力,對事物的受力有了一定得認識,比較初中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這節課對他們來說是進一步研究所必須的。學者運用實驗的手段自己進行實驗探究,激發起他們對力學的熱情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從力的作用的等效性來理解合理和分力的概念,體會等效替代思想。
2、能通過實驗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并知道其試用條件。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物理等效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1)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尊重實驗事實,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
(2)在自由開放平等的氣氛中探究交流,互相配合,互相鼓勵,友好評價,和諧相處。
[教學重點]
(1)理解等效的思想,從而得到合力與分力的關系。
(2)運用實驗探究的方式分析歸納出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共點力的理解判斷。
[教學難點]
實驗探究得到合力的方法
尋找平行四邊形定則方法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
[教學用具]
(1) 鉤碼、細線、三角板
(2)學生每兩人一組:方木板、白紙、彈簧秤(兩個)、橡皮條、細繩兩條、三角板、刻度尺、圖釘(幾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策略 教學目標 問題1:實驗室里連接電路需要一個5歐姆的電阻,但現在手頭上只有一些10歐姆的電阻,哪位同學能給實驗室的老師想個辦法? 學生思考并回答,將兩個十歐姆的電阻并聯,相當于一個五歐姆的電阻。 用提問的方式,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回憶初中所學的知識,用復習知識大家回答,調節氣氛,消除緊張感。 使學生回憶初中知識,強調等效替代的根本思想——等效。 問題2:我們在上一章節運動學里面學的位移里,這兩種情況是不是也是等效的呢?(黑板上給出草圖) 學生思考回答,這兩種情況最終都是從A走到C,是等效的。 從初中知識引入到高中剛學習的知識,通過兩個問題,使學生們找到兩個問題的共同點,都是在說等效替代 再次提問,使學生思考老師所提問題的共同點,教師在此基礎上總結。 總結1:前面我們看到的這兩個例子,都運用到了我們物理學里面一個重要的思想|——等效替代。 學生看著例子總結思考 通過提問來實際運用等效替換的思想,在此基礎上總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得到等效替代,抓住這根主線,為后面的課做鋪墊 問題3:指出等效替代的思想不只是在我們電學、運動學里面有著重要的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舉例:一個斜面上兩個小孩使一輛摩托車靜止在斜坡上,而只要一個大人就能使車靜止在斜坡上,這是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等效替代。 讓學生脫口而出等效思想,接下來進一部提問,便于下面對等效本質的提問 從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力的等效,進而引出合理和分力的概念。 問題4:等效?是什么等效呢?是兩個小孩的重量等于這個大人的重量還是別的什么原因? 學生思考并回答;是兩個小孩的力和大人的力等效 進一步提問,使學生透過現象看到上面問題等效的本質是力的等效 引出力的等效 總結2:兩個小孩的兩個力和一個大人的一個力等效,我們用發散的思維想一想,大量的實際問題中,物體是不是通常同時受到幾個力的作用?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我們把這種關系稱之為合力與分力。 學生理解合力與分力的概念 幾個問題一步步誘思,用實際生活中的需求,自然的導出合力與分力的概念 對前面的問題總結,結合實際生活,引出合力與分力的概念
二.新課教學
力的合成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策略 教學目標 合力與分力概念的引出 (在引入新課時已經完成) 引出力的合成概念 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我們常把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用一個力來代替,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求這幾個力合力的過程,就是力的合成 學生思考聯系合力分立,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 對進行力的合成意義思考,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知道力的合成概念是實際需要而提出的 力的合成概念的提出 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 初中也接觸到了力,知道了力的三要素,也接觸了力的合成,我們先來看這種最簡單的情況。那么誰能給我說說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同分力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到:當兩個力在同一條直線上時,若同向則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和,方向與二力相同;若反向,則合力的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差的絕對值,方向與二力中較大的力相同。 復習回顧,從簡單的同一直線上的二力合成入手,逐步進入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 同一條直線上二力的合成。 引入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
我們知道了同一條直線上的二力合成,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物體受到的力都是在同一條直線上呢?用一根繩吊起勾碼進行演示。這種不再同一條直線上的力,我們也可以說是互成角度的力,它們兩個的合力怎么求呢? 銜接上一層次,由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聯系實際提出問題,進行設疑 探討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
力的合成(互成角度的力如何合成?)
科學探究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策略 教學目標 第一階段:
發現問題 我們知道了同一條直線上的二力合成,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物體受到的力都是在同一條直線上呢?用一根繩吊起勾碼進行演示。這種不再同一條直線上的力,我們也可以說是互成角度的力,它們兩個的合力怎么求呢?
學生思考 銜接上一層次,由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聯系實際提出問題,進行設疑 讓學生體會可以從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發現問題;
第二階段:
設計
實驗
進行
探究 我們現在用我們桌子上的試驗儀器,看看自己能不找出求互成角度力的合力與分力的關系。
問題1:要進行試驗,我們先來看看我們都有什么試驗儀器,各有什么作用?
問題2:如何保證合力與分力是等效的關系呢?
問題3:弄明白了試驗儀器的作用,哪位同學有什么想法,來設計一個試驗,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與分力的關系?
問題5:建議大家用虛線把合力的箭頭端分別與兩個分力的箭頭端鏈接,看看這時候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通過對實驗儀器的分析,以等效作為橋梁,進行試驗的設計。上臺用投影儀展示講解自己的試驗結果,并回答老師的問題
用提問的方式進行誘思,從而達到放的開并且收的回來的效果。若是不講儀器的作用進行誘思,學生有可能無所適從,達不到本來的目的 讓學生知道解決物理問題時要以實驗事實為依據。
高中物理活動教案篇2
一、教材內容與地位:
教材分析:本節為《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必修模塊“物理Ⅰ”中第二個二級主題“相互作用與運動規律”中所涉及的內容。此節是在掌握前邊三種力的基礎上,來研究如何求幾個力的合力的方法,只有學好了力的合成及下一節力的分解才能學習物體的受力分析,乃至對學習后面的牛頓運動定律都是有很大的決定意義。
學情分析:學生對前邊的三大力已經初步掌握,對力是矢量與標量的區別也初步掌握,但是學生一直以來都習慣于代數計算,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糾正學生的一貫錯誤。實驗是學生接受物理知識最符合認知規律的方法。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正是基于實驗,讓學生親自實踐,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團結合作、歸納總結等能力。但由于學生的層次不齊,對宏志班的學生采取學生自己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普通班的學生則在老師的提示下進行探究,甚至要有針對性的提示。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夠從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
2.通過實驗理解力的合成方法,進一步理解平行四邊形運算法則和特點,掌握平行四邊形法則,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規律,知道矢量與標量運算法則是不同的。
3.學會用作圖法求合力。注意矢量的運算結果要明確矢量的方向。
4.知道分力的夾角對合力大小的影響。學會進行動態研究,并在變化中尋找規律。
5.用力的合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引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在以后的學習中,如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等效電路等都要用到等效替換的方法。
2.能夠將力的合成拓展應用于實際生產生活,開拓解決問題的思路,突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科應用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2.逐步感悟物理學不僅僅包含可供廣泛應用的物理原理,還包含在問題的研究過程中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研究方法。
三、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重點:1.合力與分力的關系。
2.平行四邊形定則及應用。
難點: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及在實驗中學生的嚴謹程度。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分組實驗器材:木板、白紙、圖釘(若干)、橡皮筋、細繩套(兩根)、彈簧秤(兩只)、三角板、鉛筆。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1.播放歌曲《眾人劃槳開大船》片段)剛才這首歌大家可能都聽過,叫做《眾人劃槳開大船》,從物理學的角度說,一個人劃槳產生的力太小不能開大船,眾人劃槳產生的力合起來才能開動大船。如果知道每個人劃槳的力,怎樣求合起來的力呢?學習了這一節課后我們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2.【演示實驗】(目的是引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盡量使水桶大些和水多些,一個女生搬不動)
讓學生把一桶水或一個重物從地面上想辦法放在桌面上。
師:(對一個大個同學提問)這位同學你的做法是什么?請具體操作一下。
生:我用一只手就可以把它提到桌面上。(同時演示)
師:(對瘦弱的女生提問)你們的做法是什么?
生:我們可以兩個人(或三個人)把它抬上來。(同時演示)(靈活掌握)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會發現,一位力氣大的同學只用一只手一個力就可以把水桶從地面提到桌面上,兩個女同學用兩只手給水桶兩個力,同樣也把水桶從地面移動到桌面上,不同的同學用不同的方法達到了一個共同的目的。在提水桶這個事件上,這一個力產生的作用效果和兩個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生活中還有哪些例子可以說明同樣的問題?
生:(舉身邊的例子)幾個學生一起抬桌子、等相比較等等。
師:給出課件中圖片---斜拉橋,在這些例子中,一個力與幾個力產生了同樣的效果,可以用這一個力代替那幾個力,這一個力與那幾個力是什么關系?(當然是在學生提前預習的基礎上)
生:這一個力是那幾個力的合力,那幾個力是這一個力的分力。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總結什么叫合力。
生:當一個物體受到幾個力共同作用時,我們常常可以求出這樣一個力,這個力的作用效果跟原來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注意效果相同)
師:原來的那幾個力叫做分力,你能用自己的話總結一下什么是力的合成嗎?
生:求幾個力合力的過程叫做力的合成。
師:那么幾個力的合力怎樣來求呢?下面我們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一下求合力的方法。
4.實驗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師:怎樣求合力呢?我們先來看一個演示實驗。(用兩只彈簧秤提起一個重物,兩只彈簧秤拉力的方向都向上,分別讀一下兩只彈簧秤的讀數。然后用一只彈簧秤提起這個物體,看這時彈簧秤的讀數;找出兩只的讀數與一只的讀數之間的關系;逐漸讓兩只彈簧秤分開成一定角度,再讀一下兩只彈簧秤的讀數與一只彈簧秤的讀數的關系與上一次相同嗎?)(目的是為后面的兩個分力夾角的變化做鋪墊)
注意:學生需要仔細觀察讀數
生:(觀察實驗現象,讀取實驗數據并進行簡單處理)第一次一只彈簧秤的讀數等于兩只彈簧秤的讀數之和;第二次一只彈簧秤的讀數不等于兩只彈簧秤的讀數之和,而是比兩只彈簧秤讀數之和稍微小一些。
師:(微笑鼓勵)這位同學觀察得很仔細,按照算術法則,兩只彈簧秤的讀數之和應該等于一只彈簧秤的讀數,可見力的合成并不是簡單地相加減。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呢?(提出疑問引出新課)
師:下面來探究求力合成的方法。
根據我們提供的器材,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抓住合力和分力效果相同這一關鍵,設計實驗方案,選擇適當的儀器,把不需要的儀器放在一邊。(這里儀器的提供可以有一些干擾項,比如說放置小車和打點計時器,鍛煉學生選擇儀器的能力)
注意:啟發學生設計的關鍵是:兩個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和一個力單獨作用效果相同,怎樣設計才能夠更容易控制兩種情況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師:在做實驗之前,讓一個小組的同學介紹他們的實驗器材的選擇和實驗方案的設計過程。
生:力的作用效果有兩種,一種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一種是使物體發生形變。要探究一個力的作用效果和兩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都可以,只是用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不如使物體發生形變容易控制,所以我們選擇的是用力改變物體的形變這種方法來探究合力和分力的關系;對于物體的選擇,我們選擇了容易發生形變的橡皮筋來進行。在一個力和兩個力共同作用下讓橡皮筋的形變量相同。我們組選擇的儀器是:方木板、白紙、彈簧秤(兩個)、橡皮筋(兩條)、細繩(兩條)、刻度尺(或三角板)、圖釘(若干,用來固定白紙)
(注:要多了解各個組的實驗器材的選擇情況,指出他們的優點和不足,幫助他們改進自己的設計,這里僅舉一例作為代表)
師:教師對說得好的組給予表揚并根據同學們自己選擇的器材來設計實驗方案。首先考慮實驗步驟怎樣進行。
師:(提示)在這個實驗中一個力與兩個力等效的標志是什么?
生1.橡皮筋伸長量相同。
生2.除了伸長量相同之外還應該伸長到同一個位置,因為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師:剛才第二個同學補充得非常好,一定要考慮到力的矢量性。兩次實驗中橡皮筋應該伸長到同一個位置才能保證作用效果完全相同。
多媒體展示設計較好的組學生的實驗步驟設計參考案例(補充:對于較差的班級,學生實驗步驟的設計可能欠缺一些,老師可以多提示,再演示一次之后再讓學生分組去做,總之必須由學生自己找出規律)。
實驗步驟:(在教師的引導下或小組學生充分討論過程中,由小組同學協商提出,也可以每個小組采取完全相同的實驗步驟)
(1)在桌上平放一個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鋪上一張白紙,用圖釘把白紙固定好。
(2)用圖釘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點(A點的位置應該靠近頂端中點),在橡皮筋的另外一端拴上兩條細繩,細繩的另外一端是繩套。
(3)用彈簧秤分別鉤住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長,結點達到某一位置O。
(4)用鉛筆記下O的位置和兩條細繩的方向,分別讀出兩只彈簧秤的示數(在同一條件下)。
(5)用鉛筆和三角板在白紙上從O點沿著兩繩的方向畫直線,按照一定的標度作出兩個力F1和F2的圖示。
(6)只用一只彈簧秤,通過細繩把橡皮筋的結點拉到相同的位置O點,讀出彈簧秤的示數,記下細繩的方向,按同一標度作出這個力F的圖示。
(7)探究這三個力的大小及方向的關系。
注意事項:①同一實驗中的兩只彈簧秤的選取方法是:將兩只彈簧秤鉤好后對拉,若兩只彈簧秤在拉的過程中,讀數相同,則可選,若不同,應另換,直至相同為止,使用時彈簧秤與板面平行。
②在滿足合力不超過彈簧秤量程及橡皮條形變不超過彈性限度的條件下,應使拉力盡量大一些,以減小誤差。
③畫力的圖示時,應選定恰當的標度,盡量使圖畫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畫出紙外。要嚴格按力的圖示要求和幾何作圖法作出合力。
④在同一次實驗中,橡皮條拉長的結點O位置一定要相同。
⑤由作圖法得到的F和實際測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誤差允許范圍內可認為F和F′符合。
學生實驗時,教師巡回指導當看到學生基本都做好之后(太慢的也不要總等,教師再加以引導,還要注意課時。)
(此后,可以由小組進行數據處理和討論,教師在巡查的過程中,發現做的好和不夠好的,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小組,全班展示實驗結論,期間其他組可以隨時質疑和補充)
師:請同學們取下白紙,把實驗器材整理好,然后仔細分析三個力的圖示。大小有沒有關系,是不是合力大小等于兩個分力大小之和?
生:大小沒有絕對的關系,合力的大小并不等于兩個分力大小之和。
師:建議同學們把合力和分力的末端用虛線連接起來。
生1.虛線和原來的兩個分力構成了一個四邊形。
生2.好像是矩形(兩個力成90°角的同學)
生3.好像是菱形。
生4.(興奮地喊了起來)總結幾組同學的實驗結果,這個四邊形應該是平行四邊形。
師:(微笑)對,最為一般的結論是這兩條虛線和兩個分力組成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
師:(繼續分析)合力與兩個分力處于平行四邊形的什么位置?
生:合力在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上,兩個分力為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鄰邊。
師: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有兩條,合力在哪一條上?
生:兩個分力為鄰邊的之間的對角線上。
師: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描述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系嗎?
生:兩個力合成時,以表示這兩個力的線段為鄰邊,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代表了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師:(總結)這就是今天我們用自己設計的實驗探究出的結論,這個結論叫做平行四邊形定則。下面我們通過一個例題進一步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
多媒體出示例題,學生默默讀題并嘗試解決例題
例題:力F1=45 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 N,方向豎直向上。求這兩個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師:請同學說一下自己的思路。
生:我是分這樣幾步進行的:
高中物理活動教案篇3
一、?新課標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頓第二定律是在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重要規律,它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也是學習其它動力學規律的基礎。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共同必修模塊“物理1”中涉及本節的內容有:“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系,理解牛頓第二定律。”本條目要求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質量、力三者的關系,強調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過程。
2.學習的主要任務
在知識上要求知道決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質量、力三者關系;在技能上要求能設計和操作實驗,會測定相關物理量;體驗性上要求經歷探究活動、嘗試解決問題方法、體驗發現規律過程,體會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圖象法的應用。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知道決定物體加速度的因素。
②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在猜想的基礎上進行實驗設計,提出可行的實驗方案、完成實驗并得出實驗結果。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學習這一節內容之前,所教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力、質量、加速度、慣性等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的量度、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會分析物體的受力。已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會用氣墊導軌與光電測時系統或打點計時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學生對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三、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讓學生明確物體的加速度只與力與和質量有關,并通過實驗探究它們之間的定量關系;
②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設計實驗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過程中,滲透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實驗歸納法、圖象法等);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與協作探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②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增進學習物理的情感。
四、教材處理與教學策略
在教材處理上把牛頓第二定律分為兩個學時。第一學時主要的任務是: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第二學時主要的任務是:建立牛頓第二定律并進行初步的應用。在課堂中采用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手段,創設物理情景,啟發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形象直觀的認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教學器材
教學設備:多媒體教室、課件。
實驗器材:細線、砝碼、小車、鉤碼、一端帶有滑輪的長木板、打點器、紙帶、毫米刻度尺、墊木、等。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實驗設計
(1)啟發學生按如下思路得出實驗方法:對于一個物體(使m不變),不受力時加速度為零→受力后加速度不為零→受力越大則加速度越大。
高中物理活動教案篇4
一、設計思想
1、引入新的教學理念
新的教學理念明確指出了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在教學設計時,不能只考慮知識目標,還應兼顧另外兩個方面的目標。
2、重視實驗在物理概念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知識來源于實踐,特別來源于觀察和實驗。觀察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明確的認識,這是理解概念和規律的必要基礎。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技能,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教學分析
教材分析
地位與作用 牛頓第二律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內容之一。 教材內容特點 1、更深入的定量研究力和運動的關系問題。2、使用定性的語言文字敘述和定性、定量的實驗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討論比較復雜的物理現象。 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 高一學生通過物理知識的學習,對物體的受力分析并不陌生,但對用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量間的關系問題還較陌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學習能力 1、學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思維能力及實驗設計操作能力不強;2、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認識水平方面欠缺。
3、學習潛能大。 學習動力 學生對本節知識具有新鮮感,有親身感受,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探究出加速度與力及質量的關系,更好的體會牛頓第二定律
2、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實驗操作、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物體的加速度和作用力及質量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演示實驗認識加速度與質量及力的定量關系;
2、會用準確的文字敘述牛頓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數學表達式;
3、通過加速度與質量及力的定量關系,深刻理解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這一規律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節教學逐步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及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認識自然規律的方法和過程。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鑒于高一學生思維的單一性和直觀性。興趣正在從直觀—因果—概括認識轉化,本節課采用定性的感受實驗和定量的探究實驗相結合的教法及誘思探究教學摸式。 教學手段 實驗探究為主要手段
學法指導
方法指導 指導學生認設計實驗,動手操作及分析歸納的方法 能力培養 通過探究實驗及數據處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實際問題的處理,培養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
? ?
三、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1、給學生提供3個實驗。2、問題:觀察到了什么現象?通過實驗現象對a、F、M的關系有什么想法 實驗1、輕、重物體在真空管中的下落;
實驗2、輕、重物體在空氣中的下落,實驗3、用磁鐵吸質量較大的物體和質量較小的物體
? 通過實驗活動,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探究動機。為控制變量的提出創設條件? 探究活動?
實驗設計
及討論
? 例舉生活中質量相同作用力不同加速度好像不同的例子
高中物理活動教案篇5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2)、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過程。
(3)、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
(4)、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解釋有關現象。
(5)、正確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及應用定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需要人們經過長期的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認識過程。通過本節的學習要讓學生建立起正確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觀點,同時體會到人們認識世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作風,積極探索的創新精神,敢于向權威提出質疑和挑戰的非凡勇氣,不斷地追求真理。
教學重點
牛頓第一定律、慣性。
教學難點
對理想實驗、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的正確理解?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工具
計算機、投影儀、CAI課件等
教?學?活?動
(一)引入
教師活動:指出在力學中只研究怎樣運動而不涉及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分科叫做運動學.研究運動合力的關系的分科叫動力學.動力學知識在生產和科學研究中有著重要用途.動力學的奠基人是英國科學家牛頓.1678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牛頓的動力學奠基之作.牛頓運動定律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系,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進入新課
1、引出錯誤觀點——歷史的回顧
教師活動:馬路上有一輛車,發動機壞了,這么讓它運動起來?(播放課件)
教師設問:車運動起來后,如果不施加力的作用,車會怎么樣?
繼續設問:車會不會立刻停下來?
教師引導:施加了力車運動起來,停止施力,車要停止;于是可得結論,要讓車運動起來,就必須施加力給車,換言之: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我所推理出的這一觀點正確嗎?
課件展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讓學生感受到力確實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學生活動:同學們意見不一
教師引導:人類在認識力和運動關系的道路中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請問在認識力和運動關系的過程中,有那幾位著名的科學家?
學生活動:回答: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牛頓
教師活動:幻燈片簡單介紹?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牛頓
教師設疑:?他們各自的觀點分別是什么?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教材P68-69內容,并思考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牛頓他們各自的觀點和所運用的方法
教師活動:教師幫助學生共同總結,得出這幾位科學家各自的觀點和運用的科學方法。
著重通過幻燈片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讓學生體會科學方法的運用和科學探究的艱難。
2、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
教師活動:課件展示“牛頓第一定律”,內容,并演示牛頓第一定律實驗,通過展示,讓學生知道其內容并明白這一定律是推理出來的
學生活動:認真觀看課件演示,用心體會,并齊聲朗讀定律內容兩遍。
教師活動:分析定律的內容,定律的前半句話“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揭示了物體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的屬性——慣性,即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牛頓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1、百米運動員到達終點為什么不能立刻停下來?
2、錘頭松了,為什么要把錘柄往石頭上磕,錘頭就套牢了?
3、地球自西往東自轉,你向上跳起后,為什么還落回原地?
教師活動:分析定律內容,定律的后半句話“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實際上是對力的定義,即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分析定律內容,定律指出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種理想狀態,而實際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當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時,其效果與不受外力相同,因此,要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為“合外力為零”
例題?物體的運動狀態與受力情況關系是()
A、當物體受力不變時,運動狀態也不變
B、物體受力變化時,運動狀態才會改變
C、物體不受力時,運動狀態就不會改變
D、物體不受力時,運動狀態也可能改變
教師點評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如果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物體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或者受力不平衡;物體不受外力或受力平衡,則運動狀態將保持不變。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3、慣性的學習
高中物理活動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經過分析、歸納和推理建立牛頓第一定律。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實際現象。
3.通過觀察和歸納建立慣性的概念,并能用于解釋與慣性有關的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過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進行物理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4.會小組討論設計簡單的慣性實驗
情感目標:
1.通過對實驗探究活動的參與,讓學生認識到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對慣性現象的觀察,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
二、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對實驗探究的參與,強化學生分析與論證的能力,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理解。
難點:轉變學生的經驗觀念,正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三、教法與學法、實驗器材
教法:采用矛盾沖突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和重點講解法。這樣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學法:探究式學習法、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
實驗器材:器材3人一組。斜面小車、重物、紙條、盛水杯子、雞蛋、硬紙片、小車、木塊、棋子、木尺等
四、教學過程
(一)牛頓第一定律
1.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師:在盛有適量水的杯子上放一塑料片,在塑料片上放一生雞蛋,用直尺迅速敲擊塑料片,雞蛋落入杯中
師:同學們要想了解其中的奧秘,我們一起來學習《牛頓第一定律》
點評:簡單的但扣人心弦的實驗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2.我們一起實驗
我們一起做實驗:(1)手推桌子 (2)手推砝碼
得出初步結論:沒有力,物體就不能運動;有力就物體運動。
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我們一起再做實驗:(1).踢出的足球,足球繼續運動(2)手推小車
得出結論: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現在我們有兩個觀點:A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B 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點評: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熟悉的物理現象,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程理念,通過實驗學生初步得出兩個觀點:A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B 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形成矛盾沖突,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求知欲。兩組實驗全都是學生自己實驗,這樣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結論有學生自己歸納得出,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況能力。
3.我們一起研究
我們從踢出的足球在草坪上滾動最終停下來著手研究起。
教師:(1)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滾動的停下的原因是?
學生:足球受到草坪的摩擦力(阻力)
教師:(2)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滾動的停下的距離總相同?為什么?
學生:不同。足球的速度、摩擦力等
教師:(3)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受到的阻力越小,滾動的停下的距離將怎樣?
學生:越長
教師:如果阻力變得很小,運動距離很大,如果沒有阻力呢?足球將會怎樣?
點評:教師通過司空見慣的足球在草坪上最終停下研究,精心設計3個問題,層層深入,為牛頓第一定律研究作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研究與實驗成為有源之水。
4.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
教師:我們采用什么方法來改變小車受到的阻力?
學生:讓小車在不同的材料表面運動。
教師:實驗中為了方便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路程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速度應滿足
怎樣的關系呢?
教師:演示小車在不同高度,讓學生觀察判斷是否可行?
學生交流后認為:不可以。應使速度相等。
教師:怎樣才能使速度相等呢?。
教師邊講解邊演示:
演示:讓小車從相同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講解:小車到達斜面底端時具有相同的速度
點評:控制變量法不是一研究實驗就讓學生說出,其實沒有真正意義,教師而是通過實驗的操作讓學生辨別是非,從實驗研究的深處確實需要控制變量。
那接下來請同學們討論一下:
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各小組討論提出自己的實驗方案,派代表說明,最后討論,歸納方案如下:
把毛巾鋪在水平木板上,將小車從斜面上點A釋放,記下小車最終停在棉布上的位置。
把棉布拿掉,換上瓦楞紙將小車從斜面上點A釋放,記下小車最終停在瓦楞紙上的位置。
將小車從斜面上點A釋放,記下小車最終停在木板上的位置。
共同思考幾個問題:
①讓小車分別在毛巾、瓦楞紙、木板上運動是為了改變小車所受的阻力 。
②實驗中,通過 小車運動距離的長短 來反映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大小。
③控制變量法:控制小車的初始速度相同。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將小車在水平軌道上運動時受到摩擦力的情況和運動的距離填入下表:
水平部分材料 小車所受阻力情況
(填“大”、“較小”、“最小”) 小車運動的路程
(填“短”、“較長”、“最長”) 毛巾 瓦楞紙 木板 5.分析得出結論
學生交流總結得出實驗結論:
物體所受的阻力越小,運動的路程越長。
高中物理活動教案篇7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章《曲線運動》是共同必修模塊的第五章,它不僅要討論曲線運動的規律,同時要用牛頓運動定律對有關曲線運動進行分析。因此說,本章實際上是運動學和動力學在曲線運動上的具體應用,是學生所學必修一知識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同時本章曲線運動的相關基礎知識也是下一章《萬有引力與航天》,高二學生學習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類平拋運動、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勻速圓周運動知識的基礎。這些都是高考要考察的重點內容,所以本章也是高中階段比較重要的一章。
2、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剛把必修一牛頓運動力學直線運動,學完,對于用牛頓運動力學處理直線運動應該沒太大問題。但曲線運動還從未接觸過,不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接觸過許多曲線運動,根據他們的認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么是曲線運動。關鍵是曲線運動方向和做曲線運動的條件他們難以理解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列舉各種生活實例及實驗探究,讓學生比較容易掌握這節內容。由于高一學生基本還保留了對直觀現象的興趣,所以我精心設計了接球小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教學流程圖
二、教案
課題 曲線運動 授課時間 學生 高二 教目標
知識與技能 l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
2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所受的合外力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 過程與方法 3體驗曲線運動與直線運動的區別;
4體驗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及它的速度方向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能領略曲線運動的奇妙與和諧,提高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6有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中。 教學重點 什么是曲線運動;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方向的確定;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教學用具及媒體應用 Ppt及多媒體演示
板書 教學過程 主要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
新課 1讓學生回顧直線運動及直線運動的條件
ppt展示幾張曲線運動的圖片
問題:
這幾幅圖中物體的運動軌跡有何特點? 回答:1軌跡是直線的運動
2物體所受的合力與速度在同一直線上
觀察
回答:物體的運動軌跡是一條曲線。 為講授新課打下鋪墊
新課
講解 一.曲線運動
1.概念: 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板書)
思考:曲線運動與直線運動除了運動軌跡不同,還有什么區別?
直線運動物體速度的方向?
曲線運動物體速度的方向?
問題:
怎樣確定做曲線運動的物 體在任意時刻的速度方向呢?
演示雨傘上水滴飛出的方向
發現:水滴飛出的方向就表示雨傘上和水滴接觸處的質點的速度方向,該質點的瞬時速度方向沿切線方向
2.速度方向:(板書)
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方向沿曲線在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3. 質點曲線運動中的速度方向是時刻在變,所以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但變速運動不一定是曲線運動。
播放視頻
得出結論:
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板書)
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