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生物教案 >

走進生物課堂高中教案

時間: 奕玲 生物教案

在生物課的學習中,需要學會觀察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長發育等。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走進生物課堂高中教案【7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走進生物課堂高中教案

走進生物課堂高中教案篇1

1.教學重點

(1)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中間物質──rna的基本單位、化學組成和種類,以及它與dna在組成、結構、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異同;

(2)理解基因表達的轉錄和翻譯的概念和過程;

(3)比較轉錄和翻譯的異同;

(4)認知和區分相關概念:遺傳信息、遺傳密碼、反密碼子;

(5)計算問題:基因(dna)堿基、rna堿基和氨基酸的對應關系。

2.教學重難點

(1)理解基因表達的轉錄和翻譯的概念和過程

(2)認知和區分相關概念:遺傳信息、遺傳密碼、反密碼子;

(3)計算問題:基因(dna)堿基、rna堿基和氨基酸的對應關系,以圖解方法解決。

3.教學建議

結合教材有關轉錄和翻譯的圖解或模型動畫演示。

4.課時安排

3 課時

5.教學過程

學習

階段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

活動 教學

意圖

導學

引入課題

學生自學

教師指導

學生自學

教師講解

思考討論

教師講解

思考討論

與生活聯系,激發學習和探究知識的興趣

教師導學

設置問題情境 播放2分鐘《侏羅紀公園》電影。

提問:電影中的科學家是怎么使已滅絕的動物復活的?

(回答:復活的恐龍是科學家利用提取恐龍的dna培育繁殖而來的。)

教師引導:基因就像一張藍圖,生物體就是根據這張藍圖用蛋白質構建起來的。

思考:基因(dna)在細胞核中,而蛋白質的合成是在細胞質的核糖體上進行的,在細胞核的基因如何控制在細胞質中的蛋白質的合成呢?

教師指出:在dna和蛋白質之間,有一種中間物質──rna充當信使。

復習舊知:兩種核酸(dna和rna)在化學元素、基本單位、化學組成、結構、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區別

(列表,閱讀課文10分種,學生填寫)

一、細胞中的兩種核酸的比較

dna rna

組成元素 c、h、o、n、p

基本單位 脫氧核苷酸(4種) 核糖核苷酸(4種)

化學組成 一分子磷酸

脫氧核糖

a、t、c、g 一分子磷酸

核糖

a、u、c、g

結構 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一般單鏈結構

功能 編碼復制遺傳信息,控制蛋白質合成 傳遞遺傳信息,并通過蛋白質表達出來

分布 細胞核的染色體,線粒體,葉綠體 細胞質的核糖體

另外,教師補充:rna的在細胞中有三種:

mrna(信使rna),trna(專運rna),rrna(核糖體rna)。

設問:dna→rna→蛋白質之間的關聯?(學生閱讀課文10分鐘,小組發言。)

二、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過程

(一)轉錄:圖示p63圖4-4以dna為模板轉錄rna的圖解。利用視頻:顯示轉錄過程。

1.定義:轉錄是在細胞核內進行的,是以dna雙鏈中的一條為模板,合成mrna的過程。

2.過程:細胞中游離的核糖核苷酸與供轉錄用的dna的一條鏈上的堿基互補配對,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依次連接,形成一個mrna分子。

3.小結:

場所:細胞核;

模板:dna解旋,以其中一條有意義鏈為模板;

原料:4種核糖核苷酸(a、u、c、g);

合成產物:單鏈的mrna(信使rna);所需酶:rna聚合酶。

設問:dna的堿基與rna的堿基如何互補配對?

(二)翻譯:圖示p64圖4-6蛋白質合成示意圖。

1.密碼子和反密碼子的區分:

密碼子:mrna上三個相鄰的堿基稱為一個密碼子。

反密碼子:每個trna上的三個堿基,可以與mrna上的密碼子互補配對。

trna(轉運rna)的特點:象三葉草的葉形,一端是3個堿基,另一端是攜帶氨基酸的部位(如圖)。

思考:mrna的4種堿基如何決定20種氨基酸?

推理:1種堿基決定1種氨基酸?(不可能)

2個堿基決定1種氨基酸?(16種組合方式也不能決定20種氨基酸,不行。)

提出:mrna上每3個相鄰的堿基決定1個氨基酸。

小結:64種密碼:61個編碼控制20種氨基酸合成,另外3個(uag、uaa、uga)不編碼任何氨基酸,而是合成蛋白質的終止信號又稱終止密碼。反密碼子:61種trna。

游戲:請學生看圖,想象一下核糖體這個生產車間是如何工作的?能否做一個模型顯示出來?

2、翻譯:

利用視頻:顯示翻譯過程。

(1)定義:游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的過程。

(2)過程:核糖體與mrna的結合部位會形成2個trna的結合位點。第一個攜帶氨基酸的trna的堿基與mrna的堿基互補配對,進入位點1。第二個攜帶氨基酸的trna的堿基與mrna的堿基互補配對,進入位點2。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第一個氨基酸通過肽鍵轉移到位點2的trna上。核糖體沿著mrna移動,位點1的trna離開核糖體,位點2的trna進入位點1,第三個攜帶氨基酸的trna的堿基與mrna的堿基互補配對,進入位點2,繼續肽鏈的合成,直到讀取到mrna的終止密碼為止。一個mrna分子可以與多個核糖體結合,同時進行多條肽鏈的合成。

肽鏈合成后,從核糖體與mrna的復合物上脫落離,經過盤曲和折疊等方式形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和功能的蛋白質分子。

(3)小結:

場所:細胞質的核糖體;

模板:以mrna為模板;

原料:20種氨基酸(由trna搬運);

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肽鏈。

設問:已知mrna的堿基序列是a u g g a a g c a u g u c c g a g c a a g c c g,這mrna上有多少個密碼子?寫出相應的反密碼子,并根據密碼子表,列出相應的氨基酸序列。

利用視頻:顯示蛋白質合成的全過程。(轉錄和翻譯過程)

再次總結:

(三)比較復制,轉錄和翻譯三個過程的差異:

dna復制 轉錄 翻譯

場所 細胞核 細胞核 核糖體

模板 dna雙鏈 dna一條鏈 mrna

原料 4種脫氧核苷酸 4種核糖核苷酸 20種氨基酸

合成 dna分子 mrna 肽鏈

特點 半保留復制,邊解旋邊復制 邊解旋邊轉錄 一個mrna分子可以與多個核糖體結合

(四)與蛋白質合成有關的計算:

思考:dna的堿基、mrna的堿基與氨基酸個數的關系?

小結:

dna的堿基數:m rna的堿基數:蛋白質的氨基酸數= 6:3:1

反饋練習   學生觀看

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思考:有中間物質傳遞信息。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并填寫表。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小組討論。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思考

學生跟隨教師講解,理解翻譯的過程。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觀看。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以小組發言。

完成練習

走進生物課堂高中教案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2、使學生理解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與聯系

二、能力方面

1、通過學生對新陳代謝基本類型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概念進行科學分類的能力

2、通過學生分析、比較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異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品質。

3、通過學生分析某個生物的新陳代謝類型,培養學生利用概念進行科學判斷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學生生物體新陳代謝類型的了解,使學生能較全面的、辯證的觀察紛繁復雜的生命自界。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可看成對第三章內容的總結,包括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兩部分內容。

1、新陳代謝的概念

教材先定義了新陳代謝的概念: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反應的總稱,它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面;然后著重講述了新陳代謝中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同化作用、異化作用這四個概念這含義,并用表解的形式概括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2、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材講述了同化作用的兩種類型,即自養型、異養型,并在自養型中講述了化能合成作用;教材還講述了異化作用的兩種類型,即需氧型、厭氧型。

教法建議

本節的知識內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余的都是學生在生物課中學習過的相關內容,可以說本節是是對全章學習的總結,因此教師可在學生自學并討論相關問題基礎上,加以適當概括總結即可。

1、引言

由于本節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識點都是學生學過的,因此引入本節內容時,可選擇的方式就比較自由,凡與新陳代謝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作用為切入點。比如通過如下的問題引入本節課題: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建立聯系的關鍵,其本質是把無機物合成了有機物,把光能轉化為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其實,自然界有些生物雖然不是綠色植物,也可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機物中的能量來源于哪里呢?

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學習。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節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對學生而言是新知識點,學生只有在清楚了這個生理過程之后,教師才能較為順利地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或討論完成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總結和歸納。

在引導學生討論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時,教師可讓學生寫出綠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以此作為與化能合成作用的進行比較的參照。

然后教師可以先硝化細菌為例,向學生介紹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

教師可先讓學生比較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由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葡萄糖)的過程中從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上的相同之處。

之后,比較硝化細菌合成有機物與光合作用有機物的生理過程,比較兩者在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之間的異同。

3、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在學生理解清楚化能合成作用這一知識難點后,本節的其它內容對學生而言應該是全都學過的,教師在處理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這兩部分教學時,更多地應讓學生自己有時間來梳理所學的知識內容,所以采用自學或問題討論的方式可能適于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

教師可把學生討論的結果表解的形式總結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4、為加強學生對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理解,教師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 第八節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學重點】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學難點】 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與聯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手段】 板圖

【教學過程】本節的知識內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余的都是學生在生物課中學習過的相關內容,可以說本節是對全章學習的總結,因此教師可在學生自學并討論相關問題基礎上,加以適當概括總結即可。

1、引言

由于本節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識點都是學生學過的,因此引入本節內容時,可選擇的方式就比較自由,凡與新陳代謝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作用為切入點。比如,教師可從下面的問題之一引入本節課的學習。

①我們總說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而且我們也學習了不少與生物的新陳代謝有關的原理,你能否舉例說明你是怎么理解“一旦生物的新陳代謝停止,生命也就終止了”這句話的?

②請舉例說明什么樣是同化作用?什么樣是異化作用?

③在某一個生物個體中,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是什么關系?

④動物和植物在同化作用方面(或攝取營養物質方面),最顯著的差異是什么?

⑤你能否列舉盡可能多的生物種類,它們可進行無氧呼吸嗎?

⑥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能量代謝、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關系?

⑦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建立聯系的關鍵,其本質是把無機物合成了有機物,把光能轉化為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其實,自然界有些生物雖然不是綠色植物,也可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機物中的能量來源于哪里呢?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學習。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節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對學生而言是新知識點,學生只有在清楚了這個生理過程之后,教師才能較為順利地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或討論完成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總結和歸納。

在引導學生討論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時,教師可讓學生寫出綠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以此作為與化能合成作用的進行比較的參照。

然后教師可以先硝化細菌為例,向學生介紹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由于學生對硝化細菌根本不知道,而且生物化學又很抽象,因此這部分內容學生有畏難情緒,教師應先簡要介紹一些有關硝化細菌的感性知識,以消除學生的這種陌生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寫出亞硝化細菌氧化氨、硝化細菌氧化亞硝酸的化學反應式,最后再寫出二氧化碳和水產生葡萄糖的反應式;

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硫細菌、鐵細菌為例,寫出硫細菌把硫單質氧化成+6價硫,并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應式;鐵細菌把+2價鐵氧化為+3價鐵的化應式,并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應式。

教師可先讓學生比較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由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葡萄糖)的過程中從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上的相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這些細菌是利用氧化無機物時釋放出的化學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并把氧化無機物時所釋放出的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

之后,比較硝化細菌合成有機物與光合作用有機物的生理過程,比較兩者在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之間的異同,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相同之處在于二者都可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因此光合作用與硝化細菌都為自養生物;二者的不同點在于能量來源不同,即光合作用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來源于光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來源于細菌是利用氧化無機物時釋放出的化學能。

3、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在學生掃清了化能合成作用這一知識難點后,本節的其它內容對學生而言應該是全都學過的,教師在處理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這兩部分教學時,更多地應讓學生自己有時間來梳理所學的知識內容,所以采用自學或問題討論的方式可能適于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如:

①在某一個生物個體中,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是什么關系?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之間也是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分析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下面幾層含義:

A、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著物質變化,即異化作用分解有機物,同化作用合成有機物;

B、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著能量轉變,同化作用儲存能量,異化作用釋放能量;

C、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著與外界環境的關,同化作用從外界環境攝取物質和能量,異化作用向外界環境排放物質和能量。

前兩點綜合起來理解就可得出新陳代謝是“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變化”,而第三點則體現了新陳代謝的另一觀點,即“生物體外界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最終使學生建立新陳代謝準確的概念,即準確的新陳代謝是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及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變過程,生物體的這種不斷的自我更新,是新陳代謝的實質。

②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能量代謝、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關系?

③劃分生物新陳代謝類型的標準是什么?

④化能合成自養型與光能合成自養型有什么區別?

⑤自養型代謝與異養型代謝根本的區別是什么?

⑥需氧型代謝與厭氧型代謝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⑦酵母菌與乳酸菌相比,其代謝類型有何特點?

⑧你如何說出腐生與寄生之間的區別?

4、為加強學生對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理解,教師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比如:

①你能說出下面所列出的生物的新陳代謝類型嗎?

綠色植物、人、靈芝、乳酸菌、蛔蟲、豬肉絳蟲、酵母菌、硝化細菌、蘑菇、霉菌等。

②有人認為寄生植物、食蟲植物是自養型和異養型之間的過渡類型,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③你能舉例說明自然界存在兼自養、異養于一身的生物種類嗎?(寄生植物、食蟲植物、綠眼蟲等)

④你能舉例說明自然界是否存在兼需氧、厭氧于一身的生物嗎?(酵母菌等兼性厭氧的生物)

⑤你認為原始生命的新陳代謝類型應該是什么?

⑥“硝化細胞的代謝類型屬自養型”,這一說法準確嗎?

自然界除了綠色植物可進行光合作用外,還有沒有自養生物呢?答案是肯定的,有。這類生物就是可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如硝化細胞、鐵細菌、硫細菌等。

通俗地說,光合自養和化能自養的共同之處都在于可自己養活自己,即不用吃東西,自己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這些無機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機物。

而光合自養與化能自養的區別在于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學能來源于太陽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學能來源于氧化無機物所釋放出來的化學能。

還要注意下面四個概念,即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自養型、異養型(為同化作用的一種類型)同化作用類型包括自養型和異養型(通俗地說是別的生物養活自己);異養型包括腐生型(生活在無生命的有機質中)和寄生型(生活在活的生命體內或表面)。

其實這部分內容并不難,但有一個地方學生要特別注意,這就是三種問法的區別,以硝化細菌為例:

(1)硝化細菌的代謝類型是什么? 答案是:自養需氧型

(2)硝化細菌的同化作用類型是什么? 答案是:自養型

(3)硝化細菌的異化作用類型是什么? 答案是:需氧型

這三種問法的答案是不一樣的,要細心,注意不要答非所問。

走進生物課堂高中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初步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了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

【技能】培養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了解中國是首個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閱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鉆研的精神。

二、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塊作為引入。

師:比較初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初中的時候不是已經學過細胞了嗎?為什么高中還要再學呢?初中的生物知識著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為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初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說明白的。就拿細胞結構來說吧,初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于細胞為什么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么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初三、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后我們才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

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塊,將為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初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

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

學生閱讀背景資料和閱讀課文中的訪談錄,以問題引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生物學上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從訪談錄中,你認為造就了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閱讀完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對于你學習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啟發呢?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為必修3個模塊、選修3個模塊。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系;必修:

2.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么是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制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3.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的邊界已經模糊,而出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走進生物課堂高中教案篇4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系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系和區別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5、使學生了解合理施肥、無土栽培原理和實用。

二、能力方面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系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在教學中介紹合理施肥、無土栽培原理和實用,增加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培養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講述了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合理施肥以及無土栽培的基礎知識。

1、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教材在第一章中已經學習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基礎上講述了:

(1)什么是礦質元素

將植物烘干后充分燃燒,植物體中的C、H、O、N元素會以二氧化碳、水分、分子態氮和氮的氧化物等氣體形式散失,而礦質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所以礦質元素元素也叫做灰分元素,它們主要是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氮元素雖在燃燒過程中散失,不存在于灰分中,但是氮與其它礦質元素一樣,也是植物從土壤中以無機鹽的形式吸收來的,因此,也將氮歸于礦質元素一類。

(2)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目前,科學家確定的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有13種,其中N、P、S、K、Ca、Mg等6種屬于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7種屬于微量元素。

(3)簡要地講述了確定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

在人工配制的培養液中,除去某一種礦質元素后,植物的生長發育不正常了,而補充這種礦質元素后,植物的生長發育又恢復正常的狀態,就說明這種礦質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2、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教材主要從植物吸收礦質元素的器官、植物吸收礦質元素的主要部位、礦質元素的存在形式、礦質元素被植物吸收的形式、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幾個方面介紹了植物對礦質元素離子吸收,其中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個過程教材概括為兩步:首先礦質元素離子通過交換吸附到根細胞表面;然后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胞內。

教材特別強調了根對礦質元素離子吸收與根細胞呼吸作用的密切關系。

3、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1)礦質元素的運輸

教材簡要講述了礦質元素進入根毛以后如何最終進入導管和礦質元素如何被利用的知識。教材還通過列舉科學家所做的實驗強調了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與根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即植物運輸水分和運輸礦質元素是一個同一過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礦質元素離子不是同一過程,因此蒸騰作用能促進水的吸收和運輸,也能促進礦質元素的運輸的道理,但不能促進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教材還提到了植物體除了根以外、葉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及其在農業生產實際中的重要意義。

(2)礦質元素離子的利用

教材介紹了礦質元素離子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與其能否被重復利用之間的關系。

4、教材注意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概括地講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礎知識,并且簡要講述了無土栽培這一新技術的基本原理、特點以及優點。此外,本節還在“課外生物科技活動”欄目,鼓勵學生利用無土栽培技術培養植物。

走進生物課堂高中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內容包括“染色體結構的交異”“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以及實驗“低溫誘導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是需要學生了解的內容,教材通過4個示意圖直觀形象地說明了染色體結構變異的類型。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是本節的教學重點,涉及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單信體等概念,其中“染色體組”是本節課的核心概念之--。理解這概念,才能正確理解依據染色體效目變異衍生出的單倍體育種技術和多倍體育種技術。

學習本節之前,學生e經學習了近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即遺傳規律)、減數__、DNA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基因概念和功能的知識。因此,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的知識結合,能幫助學生構建更為直觀而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對“遺傳和變異”整體理解,也可為介紹人類進傳病、生物育種及生物進化等知識作鋪墊。

染色體變異發生在細胞__過程中,是細胞__異常產生的結果,因此細胞__是染色體變異的細胞學基礎。如果以學生已經掌握的細胞__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將會大大地降低學習的難度,并能有效幫助學生從已有知識中構建出新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本節主要的知識點及突破方法

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較集中,如染色體組的概念及數目判斷方法,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之間的關系,多倍體和單倍體育種等方面,突破方法如下

(1)染色體組概念:以辨圖、設問、討論和復習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組的概念。染色體組的概念較為復雜,如果直接講述,學生很難理解其實質。可以從展示男性人體染色體組成自制模型,讓學生回顧同源染色體的概念,然后將人類染色體分成兩組,讓學生觀察并討論兩組染色體組異同點等方式人手,設置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

(2)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概念:通過具體實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之間的關系。單倍體的概念是教學中的難點。教師可以采用教材中提供的蜜蜂的實例來分析蚱王、工蜂和雄蜂體內的染色體組數目,提出單倍體的概念,并設置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區分單倍體與一倍體,單倍體、二倍體與多倍體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3)單倍體與多倍體育種:用圖解、事例和圖表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多倍體和單倍體育種。二倍體、多倍體和單習是建立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之上的。單借體具有可比性將多低體和單傷體育種放在一-起來學習,有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育種的學

(4)染色體結構變異:以辨圖、設問、討論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結構變異。

(5)“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的實驗:學生先進行實驗設計,制定實驗方案后,第2節課進行實驗操作。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二學生已經學過染色體、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等概念,為染色體組等新概念的構建奠定了認知基礎。前面學習的有絲__、減數__和受精作用、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等基礎知識,為創設問越情境,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大多數學生對學習有精情,但學習的主動性不強,使乏深層次的思考.對基本概念、過程和原理往往一一知半鍋,不能靈活遠用所學知識。因此,教學中應設置好問題情境,讓學生觀察動手,思考和討論,適時引導追時啟發和酒時效勵由淺人深,構建染色體組等基本概念

三、教學目標

(一)生命觀念

1.說出染色體變異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的區別。

2.理解染色體組、單倍體、多倍體的概念、內涵和相互之間的關系。

(二)科學思維

舉例說出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在生產中的應用

(三)科學探究

體驗科學探究過程

(四)社會責任

1.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質疑、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2.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與人交流、尊重他人。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說出染色體數目變異

難點:

1.理解染色體組概念

2.理解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系

五、教學策略

1.通過多媒體直觀了解染色體結構變異的概念、種類

2.通過具體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染色體結構變異

3.以辨圖、設問討論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結構變異

走進生物課堂高中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出人和動物體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能力目標

描述反饋調節機理。

探討動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反饋調節機理和血糖平衡的調節。

2、教學難點:激素調節的實例分析。

三、教學策略

1、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已經學過,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之上建立新的知識。例如讓學生說出人和動物體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燈片上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激素間的相互作用時,學生分成二小組交流,進行知識的比較與歸納,然后再派代表全班匯報。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本節內容與社會和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和個人生活相結合。這種結合一方面可體現以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背景,分析挖掘這些問題中包含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體現在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如懷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時機體作出的反應分析,與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走進生物課堂高中教案篇7

一、教材內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細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中第三節的內容。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點講述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三大部分內容,為學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酶、ATP等內容緊密聯系,也為今后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細胞呼吸是一個微觀的化學反應過程,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借助于多媒體課件等手段把細胞呼吸的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提出并解決疑惑,敏銳地發現生成性問題,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本節課所揭示的細胞呼吸的本質,使知識結構完整化、邏輯化、系統化,并能在一定范圍內遷移應用。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明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探討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能力目標通過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培養歸納、分析、比較的能力;通過資料和圖片閱讀。

思考討論,問題探究等活動,培養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樹立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系,滲透生命活動不斷發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通過聯系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生命科學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

教學難點:細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質。

301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安县| 榆林市| 永济市| 浦北县| 高台县| 浦县| 辉南县| 澄迈县| 晋中市| 安乡县| 鄂尔多斯市| 泗洪县| 巩留县| 海林市| 保康县| 揭西县| 江津市| 尖扎县| 同仁县| 沾益县| 岗巴县| 富源县| 洛扎县| 惠东县| 辽中县| 台中县| 梧州市| 平和县| 玉屏| 化州市| 静乐县| 江北区| 珲春市| 米脂县| 泰州市| 马山县| 楚雄市| 武强县| 海门市| 宁明县| 托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