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下冊優秀教案

時間: 奕玲 語文教案

在高二語文教學中,既要突出文體的特點,講清課文內容要點,又要結合考點設置,進行前瞻性教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二語文下冊優秀教案范文(7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高二語文下冊優秀教案

高二語文下冊優秀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把握課文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脈絡。

2.體會葬詞中所表現的情和理融合的特點。

3.初步走近兩位文學大師,了解在他們創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

教學重點

體會葬詞中所表現的情和理融合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投影巴爾扎克的雕像)

教師配樂朗誦《語文讀本》第三冊第74課《巴爾扎克之死》之死的最后一部分“下葬是在星期三……我說了幾句話”作者會說些什么呢?請翻開書,我們一起聽錄音,聽聽在這樣的一個時刻,這樣一個場景,雨果先生說出了怎樣的一番話。

(二)再放錄音,請同學輕聲跟讀體會。

(投影巴爾扎克、雨果的介紹性文字。)

(三)請同學誦讀課文,看他感情把握是否合適,師生稍作評述。

(四)分析課文層次,理清思路

1.全文講了幾部分內容,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2.葬詞一般的內容是:敘述死者的生平,評價死者的公德,寄托人們的哀思。本篇葬詞,有哪些獨到之處?

提示:1.

三分法:采用悼詞的常規寫作特點來進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抒寫舉國哀悼巴爾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評價巴爾扎克的功績和社會貢獻;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滿哲理地告誡人們巴爾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2.雨果的這篇葬詞除做到一般葬詞所應有的內容外,還鮮明的傳遞這一種崇高和激動,特別是最后三段,雖不是評價、哀悼巴爾扎克,但已帶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借巴爾扎克之死來表達自己的生死觀,由哀悼巴爾扎克上升為一種哲理性的思考。

(五)突破教學重點,體會葬詞中所表現的情理交融的特點

學生自由大聲誦讀課文

1.畫出在每個部分中能夠體現作者強烈感情的語句(提示:一方面是對巴爾扎克的評價;一方面是對《人間喜劇》的贊賞。)

2.畫出文中蘊含哲理的語句。

3.思考這兩類語句間的聯系。

提示:全文幾乎都是充滿感情的句子,即便是蘊含哲理的語句也是充滿感情,闡發在抒情之后,情與理的融合。

(六)課堂小結

全文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誠的溢美;既有詩意的評價,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蘊于理,理緣情發。字字句句帶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尋味。

(七)布置作業

比較《巴爾扎克葬詞》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可列表格。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總結比較閱讀的內容和方法

(二)欣賞品味

體味課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

1.教師給學生提供方法:

(1)抓住關鍵詞語揣摩語意。

(2)采用主干枝葉梳理法,抓主干明題旨,理枝葉明深意。

(3)聯系內外語境揣摩,體味含義。

2.完成練習三所給句子,讓學生運用方法去進行體味。

3.補充訓練

教師補充3個含義豐富的語句,師生共同討論明確含義。

(1)“巴爾扎克先生屬于19世紀拿破侖之后的強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紀一群顯赫的作家,涌現在黎塞留之后一樣——就像文明發展中,出現了一種規律,促使武力統治者之后出現精神統治者一樣。”

明確:體味這句話的豐富含

義,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葉梳理法明確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爾扎克是一個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葉部分顯示,這個代表者是當時人們思想、精神的統治者;二是明確破折號的作用,從研究規律來理解句子含義。

(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明確:巴爾扎克逝世時年僅51歲,他留下的作品卻有91部之多,從這個方面說他的一生是豐富的,“作品比歲月還多”。但這只是表層含義,深層含義是巴爾扎克的生命是短暫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將長存于世,留芳萬載。

(3)“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里,一個偉人的逝世,不時地使那些疑慮重重受懷疑論折磨的人對宗教產生動搖。”

明確:這句話的理解要結合內外語境來領悟含義。“這樣一個時代”是指法國從七月革命到1850年這一時期。“一個偉人”指巴爾扎克,這句話從人們對宗教產生懷疑的角度,寫出巴爾扎克逝世帶來的直接影響。

4.教師用形象性語言總結含義豐富語句的特點

這些語句是形象化的語言,卻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詩意的語言,卻洋溢著思辨的光輝;它不像形式邏輯那么嚴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畫面那直觀,卻能引起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豐富聯想。

(三)課文總結

這是一篇敘述、抒情、議論相互交錯的葬詞,這是一首情與理融會貫通的“贊美詩”。它絲絲入扣,天衣無縫。全文既回蕩著洶涌澎湃的詩人激情,同時又沉淀著意蘊深遠的哲人之理,深情將把記憶銘刻在人們的心底,而哲理則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

2.擴展閱讀:閱讀雨果的名作《悲慘世界》和巴爾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歐也妮葛朗臺》。探究活動

——對《巴爾扎克葬詞》出色的辯證法的再鑒賞

《巴爾扎克葬詞》與一般葬詞的區別在于它不僅評說作者,而且闡述自己的生死觀。雨果認為,像巴爾扎克這樣的“精神統治者”,人民會永遠記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不是虛無,而是永恒”。這是本文“出色的辯證法”這一藝術特點的集中體現。巴爾扎克的去逝,帶給人們悲痛傷感的同時,也給了人們無窮的力量,它預示著光明的到來,代表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象征著一種永恒,體現了一種偉大的辯證法。

對本文“出色的辯證法”的分析,人教社《教師教學用書》有如下表述:“……本來表達對他人的崇敬,結果卻無意中贏得了更多的人對自己的崇敬。這就體現了這篇葬詞出色的辯證法。”這種表述是欠妥的,這種脫離文章實際而進行主觀臆造的鑒賞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

雨果的悼詞,確實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這是作者崇高人格的自然展現。雨果作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贏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愛戴,“維克多·雨果街”的命名、“維克多·雨果萬歲”的心聲、雨果去逝后進入偉人祠等等足以證明。

高二語文下冊優秀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理出作者觀點。

2、結合練習,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3、通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發表獨立見解的能力。

教學重點:培養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學難點:借鑒本文的分析方法,培養求異創新的思維方式,并運用到寫作中去。

教學設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A、導入

下面兩個句子中,哪個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說明理由。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確:學生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只要自圓其說即可,教師應該給以相應的鼓勵。

總結:師提出自己的觀點——比較認同第二種描寫。

理由:1、含露者,是說黛玉的兩眼常似濕潤,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用意相同。

2、從林黛玉一生的悲劇來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絳株草,來到人世間就是為了償還眼淚的,可以說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對她悲劇人生的準確表述。

3、“蹙”是皺眉的意思,皺眉應該是身體不適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時候的一種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寫。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從何呢?

對于《紅樓夢》這部巨著來說,這20個字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只要我們仔細斟酌就會發現,這短短的幾個字卻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內了。如果說魯迅作品的每一頁都擠滿了研究者的腦袋,那么《紅樓夢》中的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都浸透著紅學家的心血,可見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們就看看朱光潛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

B、介紹作者

1、找同學介紹作者。

2、補充總結: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在晚年80歲的時候還自學了俄語,并且一生翻譯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學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譯的路子,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解釋三此,給學生以啟發。)

研習課文

一、讓學生查閱工具書,解釋咬文嚼字的意思。

總結:

《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解釋: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

B.形容賣弄才學

C.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

二、原來的意義是貶義的,朱先生在文中卻反其道而行之,大膽的提出了新的觀點,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答案。

總結:(1)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舉了哪些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 (1)、郭沫若改字——文字與感情有關

若虛改“李廣射虎” (2)、王若虛改《史記》——文字與情感有關

韓愈“推敲” (3)、韓愈改詩——文字與意境有關

四、找朗讀好的同學讀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臺詞的例子: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1、“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文人”好在何處?(讓同學們在下面大聲的讀這兩句,體會不同)

總結:

“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增強了語氣。所以是什么發生了改變?情感才隨之而變。 引導:句式。

2、對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作者是怎樣評價?

總結:

(1)“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贊美時并不適宜。

(2)“是”在邏輯上是聯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訴我怎樣的道理?

明確: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系,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學讀第3段。

1、翻譯《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和改動以后的兩段。

明確:原文——見到草中有大石,誤以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頭,箭頭進入石中,走近一看,原來是石頭。就又再射大石,最終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動前后有什么變化?

明確:原文屬于細節描寫,比較生動;改動以后,優點是變得簡潔,缺點是沒有了細節描寫,只是簡單的敘述,缺乏生動的感覺。《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其中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更是開“史家之絕唱”,比如學過的《鴻門宴》對樊噲的描寫,怒發沖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們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潑”和“惜墨如金”兩種用筆方法,所以什么時候惜,什么時候潑,大家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學讀第5段。(重點分析)

1、朱先生是怎樣“推敲”的?

僧推月下門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獨閑

僧敲月下門

隨緣剝啄驚宿鳥,月下來僧擾夢清

如果這首詩的作者不是賈島而是你,你覺得哪個字更好?

明確:學生可以說推,敲,也可以說其他的字,只要自圓其說即可。

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寫作過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達的情感就可,這種選擇沒有最好只有更適合。

小結:以上作者從句式、字數、字眼三個角度闡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總的來說他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總結:語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達結合起來,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題:下面兩種意境,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輕風拂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蘇軾

第二課時:

導語:上次課我們已經詳細的分析了這篇課文,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往下學。

我們知道文學是感性的,它需要我們有一顆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讓我們發掘文學的契機,而想象卻可以讓我們飛翔。下面我就給大家一個字,看看通過 “水”這個字你都想到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交流。

總結:在寫作中,聯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聯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樣了,那就沒有意思了,(聯系高考)。聯想走入習慣的渠道以后就會產生“套板反應”,就如第七段所寫的,找同學讀課文(從第七段開頭到“就是套板反應”)。

八、那么大家在平時有沒有被套板反應套住的經歷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學以致用:

女飛人喬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類追求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總結:驕傲 , 自豪 , 令人嘆服 。

大家填寫詞是什么?

明確:“眩暈”

總結:眩暈,簡單的兩個字,你們想到了么?想到的東西要向有創意,前提是要腦子里要有東西,有東西可想,如果腦子里空空如也,連陳詞濫調都想不起來,還提什么創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多讀書,多積累,讀書的時候遇到好的句子,又價值的東西,都記在本子里,有空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背下來,要用的時候也可以信手拈來啊。

回顧課文內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廣射虎 咬 聯 想

要 文 要

韓愈推敲 字 套板反應

-------------------------------------------------

↓結

達到藝術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唐·賈 島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

——唐·盧延讓

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么,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找出來。

——福樓拜對莫泊桑如是說

四、朱先生主張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贊同他的觀點,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與作者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諸葛亮與徐庶等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于精讀,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為他“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

全班分組討論:對朱光潛和馬南村的不同見解,應該怎樣看?

總結:

1、這只是兩種不同的讀書方法而已,沒有對和錯之分。有的書有的知識必須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識;而有的書則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讀書的時候要有所選擇,有所篩選和區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礎上開始的,陶淵明,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們的文化水平決定的,有些知識他們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細細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諦,而我們的還沒有到達那樣的水平,所以,還要以咬文嚼字為主。

五、這篇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是文藝隨筆,以漫談的方式,與讀者促膝而談。運用了舉例子,做比較等論證方法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六、質疑:

學完這篇課文,還有哪些不明白不確定的地方?

老師質疑:

1、朱先生對一個詞非常的鐘愛,讓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確:玩索。

2、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等等。

七、總結重點字詞:

援例 斟酌 詞藻錙銖必較 蘊藉付梓尺牘 陳言務去

八、隨筆練習:

1、任選一個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進行描寫。

要求:標新立異,避免套板反應。

題目自擬,300—500字。

2、、考點分析:擴展語句

根據特定的情景增加詞語,使文字表現出特定的內容

“早晨,太陽發出光芒,樹上的鳥兒鳴叫著,樹下的流水流向遠方。”

① 要求擴展后的句子要抒發主人公歡快的心情。

② 要求擴展后的句子要抒發主人公苦悶傷感的心情。

3、課堂作業,課堂小結

假如你的同學現在在日本留學。你打算給他(她)寫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會選擇用怎樣的文字來表達你的情感。請寫在作業本上。

分析:作業的開放性很大,這是對《咬文嚼字》一課最好的總結。通過這種寫作的形式,讓學生充分領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義。

高二語文下冊優秀教案【篇3】

一、導入新課

二、解題

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三、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初步感知詞人情感。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初步體會詞的意境。

(3)這首詞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具體分析

(一)導入思考: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這是一首悼亡詩,主旨是哪一句?明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反問句式,意味綿長,感慨深沉,一唱三嘆,發人共鳴。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國之痛、孀居之悲、淪落之苦)。

(二)探究作者選取了哪些物象來表現“愁”之深之重的?

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談談個人看法。明確:淡酒/急風――借酒澆愁,而大風砭骨,意緒全無,愁云更濃重北雁――丈夫故去,錦書不再,雁叫聲聲心欲碎“愁”〈黃花――花開花落,無人共摘,難堪徹骨孤獨梧桐/細雨――化用,以聲襯情,頓挫凄絕㈢名句欣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明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起首三句比較形象,委婉細致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深創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個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一種如注如訴的音韻效果,如徐虹亭語:“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也。”“尋尋覓覓”,是作者的動作行為,作者在經受了國破家亡、夫喪、金石丟失等一連串的打擊后,內心極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處,更是百無聊賴,空虛郁悶,為了排解這一哀愁,作者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尋啊覓啊,想尋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許她是想找回一些溫馨的回憶來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說“人悲物亦悲”,在一個悲傷凄涼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尋覓的結果給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慘慘戚戚”,它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使其由這清冷之景更生一種凄涼、慘淡和悲戚之情。這就為全詞定下了一個感情基調,使全詞籠罩在一種凄慘愁苦的氛圍中。

五、小結課文

綜觀全詞,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語言、鋪敘的手法寫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較含蓄曲折,心中極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這一愁情作者卻始終不說破,只是極力烘托渲染,層層推進,營造出一種“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圍,給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間。全詞盡管沒有寫一滴淚,然而給人們的感覺卻是“一字一淚,滿紙嗚咽”。這比直寫痛哭和淚水漣漣更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高二語文下冊優秀教案【篇4】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能初步鑒賞詩歌的語言、表現技巧

情感目標:

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兒》導入,背誦。談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復習關于陸游的文學常識。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終未能實現。他的詩既有深刻的現實生活內容,又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抗金救國的理想和壯志難酬的苦悶,形成無法統一的矛盾,由此迸發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難以壓抑的憤懣構成他詩歌的基調。風格雄渾豪放,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

三.寫作背景介紹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鑒賞品味詩歌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過什么樣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的?

明確:報國無門,功業無成。對比

2.頷聯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明確: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 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五.拓展閱讀

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個特點,試加以分析。你還能列舉陸游其它的此類詩句并作簡要分析嗎?

明確:“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斗: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斗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 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賞析:詞中回顧自己當年在梁州參軍,企圖為恢復中原、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往事,如今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體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憤不已,念念不忘國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兩句是當年作者在梁州參加對敵戰斗心情與生活的概述。他胸懷報國鴻圖,匹馬單槍馳騁于萬里疆場,確實想創立一番不朽的業績。“覓封侯”不能單單理解為陸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祿,因為在寫法上作者在這里暗用了《后漢書?班超傳》記載的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班超投筆“以取封侯”,后來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為“定遠侯”。陸游這樣寫,說明當年他在梁州的時候,也曾有過象班超那樣報國的雄心壯志。可是,陸游的愿望并未變成現實,后兩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實寫照:睡夢里仍然出現舊日戰斗生活的情景,說明作者雄心未已,睜眼看看眼前,“關河”毋庸說已經無影無蹤,當年的戰袍卻早就被塵土所封,滿目是凄涼慘淡的景象。

高二語文下冊優秀教案【篇5】

教學目的:

1、 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2、 欣賞傳神生動的語言描寫

教學重點:

1、探究人物性格

2、掌握描寫方法。

教學過程:

一、第95回梗概:馬謖立下軍令狀,自告奮勇去守街亭。司馬懿指揮大軍把馬謖的軍營圍困在一座土山上,蜀軍不戰自亂,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頻頻失利。司馬懿兵到西城,諸葛亮臨危不懼,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

第96回梗概:馬謖自縛后前來請罪,為了嚴明軍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然后又上表劉禪,自貶三級。曹休準備進攻吳國,鄱陽太守周魴到曹營詐降,以自刎、斷發之舉騙取了曹休的信任,結果曹休中計大敗。

二、介紹作家作品。見《點津》167頁。

三、請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給課文的四部分命一個小標題。

四、分析人物形象。

1、作者寫馬謖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2、作者寫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法?

五、作業。點津上習題。

美文賞析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使余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城門內外,有二十余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后軍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于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眾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后人有詩贊曰: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隨軍入漢中:司馬懿必將復來。于是孔明離西城望漢中而走。

賞析:有人說,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這句話看似矛盾,而實際上卻講出了事情的本質所在,這一點從諸葛亮的空城計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孔明一生謹慎,這次忽然用了極冒險的計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這種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馬懿的推理。

孔明分兵拒司馬,馬謖奉命守街亭

司馬設伏取蜀兵,馬謖大意失街亭

亡羊補牢時已晚,發號施令別打算

趙云神勇保軍資,孔明揮淚斬馬謖

作者寫馬謖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寫主要是語言情態描寫:主要是馬謖的三“笑”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一“笑”

“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來圍山!”——三“笑”

……此一些語言充分展現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痹、夸夸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

再就是間接描寫:

一是通過寫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自驕蠻橫;二是通過寫諸葛亮的自責沉著側面襯托馬謖的無知幼稚;三是通過寫司馬氏父子的機謹善謀和笑反襯馬謖的無能。)

作者寫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襯托手法:

①以司馬懿的態度反襯:

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確建議來襯托:

“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

2、直接描寫:

①知人善任,小心謹慎:馬謖熟讀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謹慎,派王平協助馬謖

②知彼知己,機智多謀:料到司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備;查看布兵圖樣,知馬謖無知;街亭失守,穩妥撤兵漢中。

③勇于自責:街亭失守后說:“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

④有情有義,賞罰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歡馬謖,盡管馬謖自縛來見,還是揮淚斬馬謖,但答應替他撫養子女。

高二語文下冊優秀教案【篇6】

本文題目:高二語文教案:論民本

【學習目標】

學習和積累文言詞語今、茍、勝、就、刑、衣、王、諸、盍、幾、者、莫、雖等,總結歸納賓語前置的規律并能舉一反三。

【學習過程】

自學自導

1.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重點字詞、句式,用10分鐘時間做“基礎掃描”。

2.討論5分鐘,解決“基礎掃描”遺留的問題;嘗試著用10分鐘時間獨立完成“基礎檢測”。

一、基礎掃描

1.說說下列句中加線詞語的意思。

①犧牲既成,粢盛既潔:

②誅之,則不可勝誅:

③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

④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⑤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⑥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⑦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⑧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

⑨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2.辨析下列詞的不同意義或用法。

⑴莫:①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②從者病,莫能興:

⑵就:①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 ②某業所就,孰與仲多:

⑶諸:①于是謝石等諸軍,水陸繼進: ②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⑷者:①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②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③二者不可得兼: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基礎檢測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社稷(jì) 粢盛(shèng) 桀紂(zhòu)

B.所惡(wù) 走壙(kuàng) 不贍(shàn)

C.倉廩(lǐn) 孝悌(dì) 狗彘(zhì)

D.艾草(yì) 雞豚(tún) 庠序(xiáng)

2.下面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茍為不畜,終身不得(積聚,儲藏) B.其何能淑,載胥及溺(相互)

C.誅之,則不可勝誅(責罵) D.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埋怨)

3.下面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申之以孝悌之義 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

B.則諸侯皆為之驅 壯者散而之四方者

C.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D.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

4.下面句子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為叢驅爵者,r也

B.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

C.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D.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5.下列句式結構相同的兩項是( )。

A.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

B.為叢驅爵者,r也

C.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就、隨之) B.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奢侈)

C.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規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足)

7.加點詞意義不相同的一組是( )。

A.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B.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 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C.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D.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 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三、提升訓練

1.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文: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

譯文:

3.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

譯文:

4.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譯文:

5.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譯文:

6.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高二語文下冊優秀教案【篇7】

教學目的和要求:

1、全面把握課文內容和內在聯系

2、學習本文靈活新穎的筆法表達悲愴蒼涼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樹立保護文物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體會本文在記述中抒發濃烈情感

教學難點:本文靈活新穎的筆法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方法:

教具:敦煌莫高窟的有關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公元336年,一個和尚云游四海,來到了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顧,忽然看到這座山金光閃動,象有千佛躍動,當時的樂樽和尚,怔怔的站著,眼前是萬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他有所頓悟,把手中的錫杖插在地上,莊重地跪下,朗聲發愿:從今要廣為化緣,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由于他在化緣中廣為傳播自己的奇遇,使遠近善男信女也紛紛來朝拜勝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禱,挖出了一個個的洞窟,天長日久,就形成了后來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關圖片資料,簡略介紹敦煌藝術)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詳見教材)

二、閱讀課文提示,了解學習目標。

三、整體理解課文內容,思考:本文有四節,概括各節的主要內容,想想各節之間的聯系

1罪人塔——2愚昧無知毀壞文物——3貪圖私利,出賣文物;外國冒險家欺騙、掠奪文物——4牢記恥辱,保護、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課文:

第一節:罪人塔

設問:

1、道士塔是怎樣的?描敘塔群體現了什么氣氛?

2、王道士是何人?為什么說他是罪人?而要他擔起文化重債是無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況?

4、在寫事、寫人中傾瀉了什么感情?

明確:

A悲涼

B通過外貌描寫,知其是平民、愚昧無知、是出賣文物之罪人。但這不僅是個人罪行,而是一個民族悲劇。

板書看塔悲涼

寫人憤怒——平民愚昧出賣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劇

歸納:以道士塔為引線,簡要介紹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憤怒指出這是一個民族悲劇。

第二節:愚昧無知,毀壞文物

設問:

1、當時歐美藝術家做什么,中國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動和罪行細節,寫得真實嗎?

3、文中的四個“慘白”含義,表達作者什么感情?

4、該節有什么寫作特點?

明確:歐美藝術家有突破,歆羨東方藝術;中國文官昏庸無視藝術,無知道士掌管佛教藝術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畫、毀壞雕塑,塑“天師、靈官。”對他的心理活動描寫和罪行細節描寫,是依據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真實)

看到兩個“慘白”是真實情況,腦子兩個“慘白”是混亂,難以言心之痛

板書

歐美藝術家歆羨東方藝術;中國文官昏庸漠視藝術,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畫,毀雕塑,塑天師—愚昧犯罪而不知

歸納:介紹王道士毀壞文物的經過,突出了他的愚昧無知,表達了作者悲憤難忍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和細節描寫與對話——想象有椐、生動跨越時空,在敘事中表憤情

第二課時

第三節:貪圖私利,出賣文物;外國冒險家欺騙、掠奪文物

設問:

1、發現藏經洞后,中國文官對文物采取什么態度?外國冒險家冒著危險趕來,與之形成什么對比?

2、細讀王道士盜賣文物的經過和表現,突出了什么?

3、外國冒險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開脫之辭?

4、作者如何駁斥,帶著什么感情?

明確:

A中國官員無赤腸,不下決心保護國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飽私囊;外國冒險家來掠奪文物,排除危險。兩者形成對比突出了中國官員的昏庸自私。

B王道士的貪圖小利,愚蠢卑鄙。

C萬里沖刺,長驅而入,欺騙掠奪。搶救,使之見光明,無力研究

D駁斥其沒有基本前提,采取欺騙手段占有,要和他們比學問。

板書王發現藏經洞—

中國官員: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貪圖私利,出賣文物

外國冒險家:欺騙掠奪

外國學者:搶救遺產,中國無力研究

作者駁斥:無基本前提,欺騙手段占有,要比學問

引詩表義憤,攔車卻兩難

歸納:發現藏經洞,面對大量的珍貴文物,各色人士粉墨登場,首先,是愚蠢,卑劣的王道士貪圖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國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外國冒險家不顧一切,冒死趕來掠奪,又大言不慚的說是他們搶救了文物,而中國無力研究。作者懷著義憤駁斥,并穿越時空攔下車隊,卻又左右為難——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恨無窮。

第四節:牢記恥辱,保護、研究文物

設問:我國敦煌研究所的專家比我恨得還深表現在那里?

文中引用一位日本學者的話,目的什么?

中國的專家為什么沒有太大的激動,而是默默的?

明確:不愿抒發感情,加緊鉆研,搶時間,爭速度,實干精神,

取得的成績得到世界的公認。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藝術寶庫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的敦煌藝術研究家不會忘記恥辱,會在保護,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績。

板書:恨+實干=成績

世界公認

不忘恥辱,保護、研究文物

五、小結:

本文以道士塔為引線,記敘了在愚昧無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壞以及被外國冒險家劫掠的經過,表達了作者由這一巨大的民族悲劇而生發的悲愴蒼涼的感情。設問:文章筆法新穎靈活表現在哪些方面?

文章帶有一種悲愴蒼涼的感情的感情,這種感情是如何表達的?

文章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明確:筆法新穎靈活:來源生活高于生活想象、有椐、生動(如心理活動和細節描寫)

跨越時空(如對話、攔車)(結合完成練習四)

直接抒情、在敘事中抒情(結合課文,并完成練習三)

語言多姿多彩——有時簡潔,有文言遺風

口語化,有時鮮明,帶有警醒意味

結束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許有輝煌的歷史,也許也有屈辱的過去,但不管是輝煌還是屈辱,都需要有幾種精神,那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和實干精神,以及保護祖宗遺產的意識。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干出成績,才能在強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

六、鞏固復習(課后練習)

七、布置作業

教后記

板書設計

1、罪人塔

看塔悲涼

寫人憤怒——平民愚昧出賣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劇

2、愚昧無知毀壞文物

歐美藝術家歆羨東方藝術;中國文官昏庸漠視藝術,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畫,毀雕塑,塑天師—愚昧犯罪而不知

3、貪圖私利,出賣文物;外國冒險家欺騙、掠奪文物

王發現藏經洞—

中國官員: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貪圖私利,出賣文物

外國冒險家:欺騙掠奪

外國學者:稱是搶救遺產,中國無力研究

作者駁斥:無基本前提,欺騙手段占有,要比學問

引詩表義憤,攔車卻兩難

4、牢記恥辱,保護、研究文物

恨+實干=成績

世界公認

不忘恥辱,保護、研究文物

293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虹口区| 宁都县| 彰化市| 义乌市| 渝中区| 云阳县| 伊春市| 应城市| 五家渠市| 田阳县| 昭苏县| 鄂托克前旗| 景宁| 沧源| 林甸县| 休宁县| 资溪县| 聂荣县| 台北市| 库尔勒市| 嘉定区| 辽阳市| 吉木萨尔县| 铜山县| 佛学| 新和县| 汶川县| 许昌县| 五台县| 镇宁| 黄平县| 漳州市| 浮山县| 阳春市| 永清县| 万宁市| 莫力| 昆山市| 阿克| 五大连池市|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