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化學教案 >

高中化學教案大全8篇

時間: 躍瀚 化學教案

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高中化學教案要如何制定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高中化學教案大全8篇

高中化學教案大全(精選篇1)

一、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原電池的有關知識,請大家回憶,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什么?

生:(思考)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活潑性不同的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

生:形成閉合電路;自發氧化還原反應。

二、新課講授

師:[投影顯示]如下圖所示。大家觀察實驗現象,并回答:電流表指針的變化。碳棒上有什么變化?在兩極發生了什么反應?

(生觀察現象)

生:1.電流表的指針發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紅色物質生成。

師:請大家是這寫出電極反應。

生:鐵為負極,碳棒為正極。

生:Fe:Fe-2e=Fe2+氧化反應;C:Cu2++2e=Cu還原反應;總反應方程式:Fe+Cu2+=Fe2++Cu

師:這里設計了三個實驗,請大家分組實驗并觀察實驗現象,準確記錄實驗現象,匯報實驗結果。

[投影顯示]1.將兩根碳棒分別插入裝有CuCl2溶液的小燒杯中,浸一會,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現象(圖1);2.用導線連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會兒,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變化(圖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兩根碳棒,分別跟直流電源的正極和負極相連接,接通一段時間后,觀察兩極上的現象并用濕潤的KI-淀粉試紙檢驗所生成的氣體(圖3)。

師:在此過程中請大家一定要操作規范,注意安全。

生:前兩個實驗碳棒上沒有明顯變化;

生:第三個實驗通電一會兒發現,與電源負極相連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紅色固體物質析出;

生: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濕潤的淀粉-KI試紙變藍的氣體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斷。紅色物質為銅,黃綠色使濕潤淀粉-KI試紙變藍的氣體為氯氣。

陽極產物—氯氣(Cl2);陰極產物—銅(Cu)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提示]討論提綱

[投影顯示]

1.通電前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這些離子是如何運動的?

2.接通直流電后,原來的離子運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3.有關離子在兩極發生了什么樣的反應?

生:(討論分析)

1.通電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動。

2.通電后帶正電的Cu2+、H+向陰極移動;帶負電的Cl-、OH-向陽極移動。

3.Cu2+在陰極得電子變成了單質Cu,Cl-在陽極失電子變成了Cl2。

師:[總結板書]

通電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動

通電后:陽極:2Cl--2e=Cl2↑氧化反應;陰極:Cu2++2e=Cu還原反應

總反應化學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記法,利用諧音。陽(極)—氧(化反應)

師:在電解過程中,電子是如何形成閉合回路的?大家請看看課本第64頁,歸納電子流動

方向。

生:電源負極→電解池陰極→電解質溶液→電解池陽極→電源正極

師:非常正確,我們一來總結一下。

師生:電子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相反從電源負極流出,流向電解池的陰極,陰極附近的Cu2+

在陰極得電子被還原為銅,溶液中的陰陽離子定向移動,陽極附近的Cl-在陽極失電子被氧

化為氯原子。氯原子結合形成氯氣分子,失去的電子從陽極流回電源的正極,從而形成了閉

合電路。

師: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與溶液的電離有什么關系?

生:先有電離,后有電解。電離不需要通電,電解建立在電離的基礎上。

師:現在大家一起來完成投影顯示的表格。

生:(每位學生完成一項,共同填好此表。)

高中化學教案大全(精選篇2)

實驗目的

1、通過讓學生親自做鈉及化合物性質的實驗,使學生加強對堿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的認識。

2、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焰色反應檢驗鈉和鉀及其化合物。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實驗重點

1、通過實驗鞏固對鈉及化合物性質的認識。

2、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與思考。

實驗難點

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初步培養其設計實驗和評價實驗的能力。

實驗用品

試管、試管夾、燒杯、膠頭滴管、鐵架臺、酒精燈、藥匙、濾紙、粗玻璃管(10mm×10mm),帶導管的橡皮塞、鉑絲、藍色鈷玻璃、鋁箔、火柴、小刀、水槽、鑷子、蒸發皿、細長玻璃管、脫脂棉、氣球。

鈉、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體及溶液、BaCl2溶液、稀鹽酸、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

實驗形式

單人單組

實驗過程

[引入]本章我們主要學習了鈉及化合物性質。本節課我們通過具體的實驗來對這些知識加以鞏固。

[板書]實驗三堿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師]本節課我們主要進行以下實驗內容。

[板書]

一、鈉的性質。

1、鈉與水反應。

2、鈉在空氣中燃燒。

二、過氧化鈉的性質。

1、Na2O2與水的反應。

2、Na2O2與CO2的反應。

三、Na2CO3與NaHCO3的性質。

1、NaHCO3的不穩定性。

2、Na2CO3、NaHCO3與酸的反應。

3、Na2CO3與NaHCO3的鑒別。

四、用焰色反應檢驗Na+、K+、Cu2+。

[提問]1、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時,試管中為什么不能有氣體?

2、在NaHCO3加熱分解的實驗時,為什么要先將導管移出燒杯,然后再熄滅酒精燈?

3、做好焰色反應的關鍵是什么?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觸金屬鈉。

2、實驗中所取鈉塊不得超過黃豆粒大小。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思考]:

1、如果將鈉與鹽酸溶液反應,鈉是置換水中的H,還是置換HCl中的H?

2、一開始我們發現Na用煤油保存,經過以上一系列的對鈉的性質的研究,你能說出為什么嗎?

4、用鹽的固體或溶液做焰色反應的實驗時,何者現象更明顯?

[布置作業]填寫好本次的實驗報告,并能熟練地寫出有關化學方程式。

高中化學教案大全(精選篇3)

一、教材分析: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和應用的科學。要研究物質的宏觀性質,必須從微觀粒子入手,才能尋找到原因。化學學科涉及分子、離子、原子、質子、中子、核外電子等多種微觀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結構,才可以進一步了解分子、離子結構,進而深入認識物質的組成和結構,了解化學變化規律。在初中,學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學物質的性質,因此有必要讓學生進入微觀世界,探索物質的奧秘。通過本節了解原子構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質子數、中子數和質量數間的關系,為后續周期律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明確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2.認識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能力目標:

提高同學們辨別概念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原子結構的研究,激發學生從微觀角度探索自然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確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難點:認識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四、學情分析:

同學們在初中已經有了關于原子結構的知識,所以這節課原子表示方法比較容易接受,但對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識。

五、教學方法:學案導學

六、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導學案

教師教學準備:投影設備

七、課時安排:一課時

八、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案填寫,總結疑惑點(主要以學生讀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構成物質的微粒還有離子、分子等),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質的組成、性質和變化都都與原子結構密切相關,同種原子性質和質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構成的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原子的幾個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結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帶正電的質子與不帶電的中子構成,帶負電的電子繞核作高速運動。也就是說,質子、中子和電子是構成原子的三種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帶正電荷,其正電荷數由所含質子數決定。

(1)原子的電性關系:核電荷數 = 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

(2)質量數:將原子核內所有的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整數值加起來所得的數值,叫質量數。

質量數(A)= 質子數(Z)+ 中子數(N)

(3)離子指的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帶正電荷的粒子叫陽離子,帶負電荷的粒子叫陰離子。

當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陽離子,帶正電荷;

當質子數(核電核數<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陰離子,帶負電荷。

(4)原子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學教案大全(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初步了解有關氮氣和稀有氣體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了解空氣的組成。

2.介紹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用品

水槽、鐘罩、燃燒匙、酒精燈、紅磷。

教學過程

(提問)

①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電燈發光(物理變化)爆炸(舉例說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②判斷下列例子哪個是描述性質?哪個是表述變化的?

(講解)通常鎂燃燒,酒精燃燒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

(提問)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

(板書)第一節 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和用途

(演示)實驗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提問)①實驗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時只消耗鐘罩內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并簡介人類對氧氣的認識過程。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燒產生的煙霧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煙霧

③汽車排氣形成的煙霧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①工業三廢的回收與處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講解)

1.由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溫室效應”對自然界的影響。

2.臭氧“空洞”的形成──對自然界的影響等。

[作業] 略

高中化學教案大全(精選篇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電化學是高中化學知識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學業水平測試中占有重要地位。"原電池"作為電化學知識的第一課,其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電池的組成和化學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學電源。第三部分是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在現代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電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電池原理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從本質上弄清金屬腐蝕,特別是電化學腐蝕的原因,找到金屬防護的方法。即研究金屬的腐蝕與防腐,以解決延長金屬材料的使用壽命。可見原電池原理的學習意義重大。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并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

二、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三、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根據教學大綱以及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技能: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理解原電池的基本化學原理,初步掌握電極判斷、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原電池構成條件。

2、能力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訓練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從而獲得科學研究能力和技巧。增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錯誤使用電池的講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重難點分析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既是本節課的知識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在課本實驗的基礎上,我設置了“關于電極作用、電解質溶液的作用、電流方向、能量轉化”等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探究,對問題逐一分析、探索。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一般都是還原性較強的物質作為負極,負極向外電路提供電子。用氧化性較強的物質作為正極,正極從外電路得到電子。在電池內部,兩極之間填充電解質溶液。放電時,負極上的電子通過導線流向用電器,從正極流回電池,形成電流。初步構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難點?

在教學時,除了Zn—Cu原電池演示實驗外,還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實驗。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習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畫的科學模擬演示,將微觀、抽象、不可見的電子的運動直觀化。將復雜的化學過程,變得清晰、形象、直觀。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為學生創設好學習、研究的環境:

⑴把時間留給學生。

⑵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

⑶把認知過程留給學生。

⑷把交流與評價的權力留給學生。

2、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么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評價,最后進行歸納與總結。

高中化學教案大全(精選篇6)

一、教材分析

《物質的量》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鈉和氯》第三節內容。本節內容在學生學習鈉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間的聯系,可以幫助我們從定量的角度認識物質及其變化。其中“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為學生必做實驗。

二、學情分析

對于定量認識物質及化學變化,學生初中學習過基于質量的化學方程式計算,并且掌握情況較好。所以當學生接觸“物質的量”這樣一個相對比較抽象的學科概念,是比較難主動使用的。所以教學過程,應該突出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的使用過程,在使用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的的建立,確實為化學研究鏈接微觀和宏觀,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并理解物質的量、摩爾概念的內涵,使學生初步了解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和阿伏加德羅常數,使學生初步掌握用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描述微觀粒子的量,學生初步掌握微粒數與物質的量之間的換算。

2.能基于物質的量認識物質組成及其化學變化,運用物質的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簡單計算。

3.認識物質的量在化學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結合實驗或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數據,并應用物質的量計算物質的組成和物質轉化過程中的質量關系。

四、教學重點

1.“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對“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名稱和符號,以及他們之間的基本關系。

2. 了解物質的量及其相關物理量的涵義和應用,體會定量研究對化學科學的重要作用。

五、教學難點

“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對“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名稱和符號,以及他們之間的基本關系。

六、教學過程

(一)環節一 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

[任務1]教師引導:討論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學生活動:

(1)通過對化學方程式定量意義的討論,發現化學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討論質量關系,也能夠定量地討論個數關系,而且個數關系要更加簡潔。

(2)發現微粒數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數量不便于計算;

(3)類比生活中用“堆量”處理較大個數的經驗,提出微粒個數的“堆”概念。

[任務2]教師引導:如何設計“堆”的個數便于化學計算。

學生活動:利用國際單位制的定義,嘗試計算,在計算中發現這樣的“堆量”設計,讓每一“堆”微粒的質量剛好等于相對分子質量或相對原子質量。

[任務3]教師引導:明確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車常數、摩爾質量等概念的定義。

學生活動:

(1)延續之前關于“堆量”討論的思路,嘗試理解物質的量概念及阿伏伽德羅常數相關規定的目的。

(2)通過實踐計算,熟悉相關概念的關系和計算方式。

(二)環節二 氣體摩爾體積

[任務1]教師引導:引導學生關注到電解水實驗中氫氣氧氣體積比與物質的量比之間的關系。

學生活動:

(1)明確電解水實驗中氫氣氧氣體積比與物質的量比剛好相等,提出。

(2)提出“條件相同時,物質的量相同的氫氣與氧氣,它們的體積也是相同的”的猜想;

(3)利用教師所給數據,完成對猜想的驗證。

[任務2]教師引導:給出1mol不同固體、不同液體體積的數據,引導學生思考影響單位物質的量體積的影響因素,及氣體物質的特點。

學生活動:

(1)通過對比和計算,發現不同固體、不同液體單位物質的'量體積不相同,而只有氣體在相同條件下單位物質的量的體積相同。

(2)從微觀角度分析影響單位物質的量物質體積的因素,找到對于氣體,微粒之間的距離是遠大于微粒本身大小,是影響體積的主要因素;

[任務3]教師引導:明確摩爾體積的概念,分析專門討論氣體摩爾體積的價值。

學生活動:建立摩爾體積的概念,明確相同條件下任何氣體的摩爾體積相等,宏觀上的氣體的體積比可以直接反應微觀上氣體微粒的個數關系。

(三)環節三 物質的量濃度

[任務1]教師引導:回顧物質的量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討論對于溶液,如何建立溶質物質的量和溶液體積的關系。

學生活動:

(1)回顧之前所學知識,明確物質的量相關概念的內涵和計算方式。

(2)根據老師對于溶液問題所提出的計算要求,設計物質的量濃度概念。

[任務2]教師引導:以精度為切入點,討論如何配置0.100mol/L的NaCl溶液。

學生活動:

(1)明確教師所提精度要求,反思已知實驗器材不能滿足精度要求;

(2)在明確教師要求的前提下,設計出“大肚”“細頸”的容量瓶;

(3)結合容量瓶的精度要求,明確使用容量瓶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任務3]教師引導:引導學生設計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的完成操作流程。

學生活動:

(1)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設計操作流程,并明確操作的注意事項;

(2)主動設計“燒杯中溶解在轉移至容量瓶中”“多次洗滌轉移至容量瓶中”等為實現實驗精度的“特殊操作”,并理解每步操作的目標以及不進行該操作的造成的誤差;

(3)兩人一組完整完成實驗操作。

高中化學教案大全(精選篇7)

教學目標:

①掌握物質的量的概念及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意義。

②掌握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質量及其相互換算。

③理解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掌握溶解度的計算。

教學重點:

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溶解度、物質的量濃度、質量分數的換算

教學方法:

分析引導法、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基礎知識精析

一、基本概念

1.物質的量:物質的量是表示物質所含微粒數多少的物理量。符號:n;單位:mol。

2.摩爾: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每摩爾物質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粒子。

【注意】:在理解概念時,不能按字面理解成物質的質量或物質的數量是多少,它是一個專用名詞,而簡稱摩,符號為mol。“物質的量”僅由于構成物質的微粒種類很多,用“物質的量”來表示物質時,必須指明微粒的名稱,如1mol氫原子、1mol氫分子、1mol氫離子,也可用化學式表示為lmolH、l mol H2、1 mol H+等。此外,“物質的量”還可用來表示某些結構微粒的特定組合,如由Na+與Cl-按1:l特定組合構成的NaCI晶體,可表示為1molNaCl。

【思考】1 mol NaCl和1 mol HCl所含的粒子總數相同嗎?

答案:不相同,因為NaCl是離子化合物,組成微粒是Na+和Cl-,而HCl是共價化合物,組成微粒是HCl分子。

3、阿伏加德羅常數:12g 12C中所含碳原子數為阿伏加德羅常數(其近似值為6.02×1023加載中...)。符號:NA;單位:mol—

【思考】阿伏加德羅常數(NA)與6.02×1023完全相同嗎?

答案:不相同;原因是NA是指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即12 g12C中含有的原子數,是一個真實值,而6.02×1023是一個實驗值,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

【說明】:阿伏加德羅常數和原子量標準均為人為規定的,如果它們發生改變,則原子量、分子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均發生改變;但是,質量、微粒數目、密度、體積等客觀因素卻不會改變。

【討論】:假設12C的原子量為24,以24克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數為阿伏加德羅常數。下列數據肯定不變的是:

①氧氣的溶解度 ②44克CO2的體積 ③氣體摩爾體積 ④摩爾質量 ⑤相對分子質量 ⑥阿伏加德羅常數 ⑦物質的量 ⑧氣體的密度 ⑨物質的量濃度 ⑩質量分數

答案:①、②、⑧、⑩。

4.摩爾質量: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具有的質量叫做該物質的摩爾質量。符號:M;單位:g/mol

5.氣體摩爾體積:在一定條件下,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占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符號:Vm;單位:L/mol。

①標準狀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22.4L/mol。

②決定物質體積的因素:粒子數目、粒子大小、粒子間距。

【思考】標準狀況下,1 mol氣體的體積是22.4 L,如果當1 mol氣體的體積是22.4 L時,一定是標準狀況嗎?

答案:不一定;因氣體的體積與溫度、壓強和氣體的分子數有關,標準狀況下,22.4 L氣體的物質的量為1 mol。

6.物質的量濃度:

以單位體積的溶液中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來表示的溶液的濃度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符號:c(B);單位:mol·L-。

【注意】:

①要用溶液的體積,單位是升,而不是溶劑的體積。

②溶質一定要用“物質的量”來表示。如給出的已知條件是溶質的質量或氣體的體積(標準狀況下)或微粒數,應根據有關公式換算為“物質的量”。

③帶有結晶水的物質作為溶質時,其“物質的量”的計算,用帶有結晶水物質的質量除以帶有結晶水物質的摩爾質量即可。

④同一溶液,無論取出多大體積,其各種濃度(物質的量濃度、溶質的質量分數、離子濃度)均不變。

二、基本關系

1.物質的量與離子數目: n=加載中...

2.物質的量與質量: n=加載中...

3.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 n=加載中...

4.物質的量濃度: c(B)=加載中...

5.混合氣體的平均式量: M(平均)=加載中...

6.氣體密度與式量: M=p×Vm (注意:密度的單位為g·L-1,多用于標準狀況下的計算。)

三、基本規律

1.摩爾質量與式量關系規律:

1摩爾任何物質的質量都是以克為單位,在數值上等于其式量。

2.阿伏加德羅定律:

(1)定律: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注意】:①使用范圍:氣體;②使用條件:相同的溫度和壓強。

(2)重要推論:

①同溫同壓下,任何氣體的體積之比都等于物質的量之比。

加載中...=加載中...

②同溫同容下,任何氣體的壓強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

加載中...=加載中...

③同溫同壓下,氣體的密度之比等于其式量之比。

加載中...=加載中...

※ 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加載中...=加載中...;克拉伯龍方程:加載中...=加載中...

3.物質反應的計算規律:

①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等于其在化學方程式中計量系數之比。

②在同溫同壓下,參加反應的氣體的體積之比等于其在化學方程式中計量系數之比。

【方法與技巧】

一、阿伏加德羅常數應用的六個陷阱

題組一 氣體摩爾體積的適用條件及物質的聚集狀態

1.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數為0.3NA (×)

(2)常溫下11.2 L甲烷氣體含有的甲烷分子數為0.5NA (×)

(3)標準狀況下,22.4 L己烷中含共價鍵數目為19NA (×)

(4)常溫常壓下,22.4 L氯氣與足量鎂粉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2NA (×)

題組二 物質的量或質量與狀況

2.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常溫常壓下,3.2 g O2所含的原子數為0.2NA (√)

(2)標準狀況下,18 g H2O所含的氧原子數目為NA (√)

(3)常溫常壓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氣體中含有的原子總數為6NA (√)

題組三 物質的微觀結構

3.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4.5 g SiO2晶體中含有的硅氧鍵的數目為0.3NA (√)

(2)30 g甲醛中含共用電子對總數為4NA (√)

(3)標準狀況下,22.4 L氦氣與22.4 L氟氣所含原子數均為2NA (×)

(4)18 g D2O所含的電子數為10NA (×)

(5)1 mol Na2O2固體中含離子總數為4NA (×)

(6)12 g金剛石中含有的共價鍵數為2NA (√)

(7)12 g石墨中含有的共價鍵數為1.5NA (√)

(8)31 g白磷中含有的共價鍵數為1.5NA (√)

題組四 電解質溶液中,粒子數目的判斷

4.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0.1 L 3.0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的數目為0.3 NA (×)

(2)等體積、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Cl,KCl溶液中,陰、陽離子數目之和均為2NA (×)

(3)0.1 mol·L-1的NaHSO4溶液中,陽離子的數目之和為0.2NA (×)

(4)25 ℃、pH=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數目為0.2NA (×)

題組五 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應用與“隱含反應”

5.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2 mol SO2和1 mol O2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后,混合物的分子數為2NA (×)

(2)標準狀況下,22.4 L NO2氣體中所含分子數目為NA (×)

(3)100 g 17%的氨水,溶液中含有的NH3分子數為NA (×)

(4)標準狀況下,0.1 mol Cl2溶于水,轉移的電子數目為0.1NA (×)

題組六 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數目的判斷

6.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5.6 g鐵粉與硝酸反應失去的電子數一定為0.3NA (×)

(2)0.1molZn與含0.1molHCl的鹽酸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目為0.2NA (×)

(3)1 mol Na與足量O2反應,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轉移的電子數為NA (√)

(4)1 mol Na2O2與足量CO2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2NA (×)

(5)向FeI2溶液中通入適量Cl2,當有1 mol Fe2+被氧化時,共轉移的電子的數目為NA (×)

(6)1 mol Cl2參加反應轉移電子數一定為2NA (×)

【突破陷阱】

1.只給出物質的體積,而不指明物質的狀態,或者標準狀況下物質的狀態不為氣體,所以求解時,一要看是否為標準狀況下,不為標準狀況無法直接用22.4 L·mol-1(標準狀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求n;二要看物質在標準狀況下是否為氣態,若不為氣態也無法由標準狀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求得n,如CCl4、水、液溴、SO3、己烷、苯等常作為命題的干擾因素迷惑學生。

2.給出非標準狀況下氣體的物質的量或質量,干擾學生正確判斷,誤以為無法求解物質所含的粒子數,實質上,此時物質所含的粒子數與溫度、壓強等外界條件無關。

3.此類題型要求同學們對物質的微觀構成要非常熟悉,弄清楚微粒中相關粒子數(質子數、中子數、電子數)及離子數、電荷數、化學鍵之間的關系。常涉及稀有氣體He、Ne等單原子分子,Cl2、N2、O2、H2等雙原子分子,及O3、P4、18O2、D2O、Na2O2、CH4、CO2等特殊物質。

4.突破此類題目的陷阱,關鍵在于審題:

(1)是否有弱離子的水解。

(2)是否指明了溶液的體積。

(3)所給條件是否與電解質的組成有關,如pH=1的H2SO4溶液c(H+)=0.1 mol·L-1,與電解質的組成無關;0.05 mol·L-1的Ba(OH)2溶液,c(OH-)=0.1 mol·L-1,與電解質的組成有關。

5.解決此類題目的關鍵是注意一些“隱含的可逆反應反應”,如:

(1)2SO2+O2催化劑△2SO3 2NO2??N2O4

N2+3H2高溫、高壓催化劑2NH3

(2)Cl2+H2O??HCl+HClO

(3)NH3+H2O??NH3·H2O??NH+OH-

6.氧化還原反應中轉移電子數目的判斷是一類典型的“陷阱”,突破“陷阱”的關鍵是:

(1)同一種物質在不同反應中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如①Cl2和Fe、Cu等反應,Cl2只做氧化劑,而Cl2和NaOH反應,Cl2既做氧化劑,又做還原劑。

②Na2O2與CO2或H2O反應,Na2O2既做氧化劑,又做還原劑,而Na2O2與SO2反應,Na2O2只做氧化劑。

(2)量不同,所表現的化合價不同。

如Fe和HNO3反應,Fe不足,生成Fe3+,Fe過量,生成Fe2+。

(3)氧化劑或還原劑不同,所表現的化合價不同。

如Cu和Cl2反應生成CuCl2,而Cu和S反應生成Cu2S。

(4)注意氧化還原的順序。

如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氧化I-,再氧化Fe2+,所以上述題(5)中轉移的電子數目大于NA。

〖板書設計〗 基礎知識精析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關系

1.物質的量與離子數目: n=加載中... 2.物質的量與質量: n=加載中...

3.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 n=加載中... 4.物質的量濃度: C(B)=加載中...

高中化學教案大全(精選篇8)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習物質的量濃度之后學習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實驗課,此實驗在高中乃至高校實驗教學中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為在實際應用非常重要,因此學生必須掌握此實驗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基于此,本教學設計就應本著學生學會實驗操作為目的,想方設法的讓學生學會實驗操作步驟并注意細節問題。基于此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分為兩大部分,一、視頻演示。二、實地操作。教師應該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大膽的嘗試,總結和實驗,在實驗中體會怎樣操作和體會實驗的快樂。為此設計以下目標和重難點突破方法。

二、三維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2、正確地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基礎上,學會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項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耳聽、目看、書寫、腦思的協調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培養實驗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實驗的實地操作,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對待科學實驗的品質。

2、通過分組實驗,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與人合作的優秀品質,并通過實驗操作體會獲得成就的快樂。

三、重點: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學會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難點: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項。

五、重點突破方法:

根據有效學習思想和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素質提高,采用視頻觀法達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驟學習,然后進行實地演練進一步鞏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實地體會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使之深刻。

六、教學方法:

以學案-導學教學法為指導,讓學生上課有據可依。細節中采用視頻觀看、討論總結、自學閱讀、實驗實地操作、小組間自評互評、合作學習、快樂學習等教學方法。

七、學習方法:

自學閱讀法、觀察法、實驗操作法、互評自評法、合作學習法。

八、導學過程:

【復習回顧】溶液的概念: 一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形成的均一穩定混合物。

質量分數: 單位質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質的質量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

一定質量分數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計算;二、取固體和溶劑、三、溶解。

【問題導入】:即將收獲:如何才能配制一定物的量濃度溶液?我們將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為例獲取知識和實驗的快樂?

【學生活動1】:請認真觀看視頻容量配的使用,討論總結容量瓶使用情況。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1、用途:用來配制一定體積、準確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長頸平底細口磨口瓶。

2、規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標注的內容: 溫度 ,容量 , 刻度線 。

選用:與所配溶液體積相等或大于所配溶液體積。

3、使用:

(1) 檢漏 :檢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來水,蓋好瓶塞,將瓶外水珠拭凈,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頂住瓶底邊緣,倒立半分鐘左右,觀察瓶塞周圍是否有水滲出,如果不漏,將瓶直立,把瓶塞旋轉約180°再倒立過來試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滌 :用自來水、蒸餾水依次分別洗滌2-3次。待用。

【學生活動2】:自學閱讀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項。

4、注意事項:

(1)不能溶解固體或稀釋濃溶液,更不能作反應容器。

(2)讀數:眼睛視線與刻度線呈水平,溶液凹液面的最低處和刻度線相切。加入水過多,則配制過程失敗,不能用吸管再將溶液從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搖勻后,發現液面低于刻線,不能再補加蒸餾水。

因為用膠頭滴管加入蒸餾水定容到液面正好與刻線相切時,溶液體積恰好為容量瓶的標定容量。搖勻后,豎直容量瓶時會出現液面低于刻線,這是因為 有極少量的液體沾在瓶塞或磨口處。所以搖勻以后不需要再補加蒸餾水。

(4) 容量瓶不能用來保存溶液,特別是堿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轉移到試劑瓶中保存。

【學生活動3】:請自學認真閱讀課本16頁,并認真觀看視頻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制溶液所需儀器,并使用簡單幾個字概括各步驟內容。

(二)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制

1、實驗儀器及用品:托盤天平、稱量紙、燒杯、玻璃棒、容量瓶、膠頭滴管、試劑瓶。

藥品:固體氯化鈉、蒸餾水。

2、步驟概括:計算、稱量、溶解、轉移、洗滌、定容、搖勻、保存。

【學生活動4】:根據視頻內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組配制100ml1.00mol/L的

NaCl溶液。學生總結收獲。

案例: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計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稱量:用托盤天平稱取NaCl固體溶質的質量5.9 g

⑶ 溶解:將溶質倒入小燒杯,加入適量的水攪拌溶解,冷卻致室溫

⑷ 轉移:將上述溶液轉入指定容積的容量瓶。

⑸ 洗滌:用蒸餾水洗滌小燒杯和玻璃棒2—3次,將洗滌液一并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繼續加水至距刻度線1—2cm處,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至刻度(液體凹液面最低處與刻度線相切)。

⑺ 搖勻: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緊,用食指頂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轉和搖動幾次,混合均勻。

(8)保存。

【實驗所獲】:總 結:

一算二稱三溶解;四轉五洗六定溶;

七搖然后八保存;溶解勿碰燒杯壁;

轉移需在刻線下;定溶平視要相切 ;

上下顛倒來搖勻;配制溶液要記牢。

【學生課后完成】

3.誤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質的實際濃度與理論濃度的比較)

⑴ 稱量時所用砝碼生銹。( )

⑵ 將燒杯中的溶液轉移至容量瓶后,未對燒杯進行蕩洗。( )

⑶ 定容時,俯視(或仰視)容量瓶刻度線。( )

仰視讀數、本來到刻度線卻以為沒到 俯視讀數時到達刻度線卻以為超過了

⑷ 固體溶解或濃溶液稀釋時有散熱,溶液未冷卻即轉移到容量瓶中進行定容。( )

⑸ 將燒杯中的溶液轉移到容量瓶內時,不慎將液體灑到容量瓶外。( )

⑹ 將定容后的溶液搖勻后,靜置,發現液面低于刻度線,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面重新恢復至與刻度線相平。( )

⑺ 定容時,液面不小心超過了刻度線,并用滴管將超出的部分吸去。( )

(8)其它情況下可能引起的誤差,應由同學們在實驗研究中補充、總結。

板書

一、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二)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制

1、實驗儀器:

2、步驟概括:

計算、稱量、溶解、轉移及洗滌、定容、搖勻、保存

2928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安市| 蕲春县| 景泰县| 丹棱县| 余庆县| 安宁市| 乐安县| 萍乡市| 黎川县| 旬邑县| 克山县| 柳州市| 西城区| 威海市| 阆中市| 丰台区| 视频| 铁力市| 张家港市| 井冈山市| 潮安县| 西青区| 定边县| 榆中县| 石泉县| 衡阳县| 呼玛县| 桓仁| 工布江达县| 翁牛特旗| 花莲县| 武汉市| 定兴县| 长沙县| 晋城| 龙游县| 高雄市| 肇东市| 博白县| 永靖县| 准格尔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