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生物教案 >

高一生物教案范文

時間: 沐欽 生物教案

生物物理學是用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生命活動的物理和物理化學過程的學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一生物教案范文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生物教案范文

高一生物教案范文(精選篇1)

一、拉馬克的進化學說(閱讀教材P110~111)

1.主要觀點

(1)生物來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而來。

(2)進化歷程:由低等到高等。

(3)進化原因: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2.意義

(1)歷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進化學說。

(2)反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奠定了科學生物進化論的基礎。

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閱讀教材P111~113)

1.主要內容

2.對自然選擇學說的評價

(1)自然選擇學說的科學性

(2)自然選擇學說的局限性

三、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展(閱讀教材P113)

1.關于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經從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關于自然選擇的作用等問題的研究,已經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發展到以種群為基本單位。

3.形成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重點聚焦

1.在達爾文之前,人們是怎樣看待生物進化的?

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要點是什么?

3.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蟻獸是吻部尖長、嘴呈管形、舌可伸縮并富有黏液適于舔食昆蟲的一種哺乳動物。鼴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視力完全退化、營土壤居生活的另一種哺乳動物。

材料二超級病菌是對幾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的統稱。能在人身上造成膿瘡和毒皰,甚至讓人的肌肉逐漸壞死。這種病菌的可怕之處并不在于它對人的殺傷力,而是它對普通殺菌藥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對這種病菌,人們幾乎無藥可用。

1.結合材料,利用拉馬克的觀點解釋下列事實

(1)用進廢退

①食蟻獸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蟻獸的吻部尖長、嘴呈管形、舌可伸縮并富有黏液是其長期伸向土洞舔食螞蟻的結果。

②鼴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長期廢而不用的結果。

(2)獲得性遺傳

①超級細菌的形成:人們經常使用抗生素改變了細菌的生活環境,細菌發生定向性變異,而且逐漸積累和遺傳,從而演化為超級細菌。

②長頸鹿脖子長:草地退化后,長頸鹿只能食用高處的樹葉。由于經常使用頸部,導致頸部越用越長,并將長頸這一性狀遺傳給后代。

2.環境引起的性狀改變不一定遺傳給后代,只有環境使遺傳物質改變進而引起性狀改變時才能傳給后代。

[總結升華]

1.拉馬克進化學說的內容

(1)用進廢退:凡是沒有達到其發展限度的每一種動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續地使用,會逐漸增強,并且發達起來。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經常使用,則會逐漸衰弱,其功能減退,最后導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獲得性遺傳:在環境條件的影響下,一個動物經常使用某種器官或經常不使用某種器官的結果是發展某器官或喪失某器官,這種變異可以通過生殖遺傳給后代。

2.拉馬克進化學說的“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的觀點具有局限性。他過于強調環境的變化直接導致物種的改變。實際上,如果環境的變化未引起遺傳物質的改變,就不會使生物產生可遺傳的變異。

[對點演練]

1.拉馬克認為生物不斷進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定向變異和定向的自然選擇

B.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C.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D.器官的反復使用

解析:選C拉馬克的觀點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器官經常用就進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這種性狀遺傳給后代。

[共研探究]

根據圖示,結合教材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

(1)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是生物的性狀(表現型)。

(2)對生物的變異起選擇作用的是個體所處的自然環境。

(3)生存斗爭

①類型:包括生物之間的斗爭、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

②意義:生存斗爭對生物的某些個體的生存不利,但對物種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動生物的進化。

③原因:過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資源。

(4)自然選擇的結果: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5)圖乙表示生物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2.自然選擇學說四點內容之間的關系

(1)過度繁殖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劇了生存斗爭。

(2)生物進化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3)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易取得勝利而得以生存,有利變異通過遺傳得以累積和加強,產生適應環境的新類型。

(4)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請利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解釋長頸鹿的形成。

提示:長頸鹿產生的后代數量超過了環境的承受能力(過度繁殖),導致現有食物不能滿足所有個體的需要(生存斗爭),又因個體間有頸長和頸短的差異(遺傳變異),頸長的能吃到樹葉而生存下來,頸短的因吃不到樹葉而被淘汰。控制長頸的基因經過逐代積累,最終進化成長頸鹿。

4.達爾文認為生物進化的關鍵是自然選擇。

[總結升華]

1.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理解

(1)內容: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和適者生存。

(2)關系圖解:

2.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與拉馬克進化學說的比較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別變異變異是不定向的,本來就有,環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決定生物變異的方向變異是定向的,環境和動物的意愿可決定變異的方向

適應

環境有利變異→適者生存

不利變異→不適者被淘汰環境和動物的意愿決定的變異都適應環境

進化

方向自然選擇決定生物自身決定

聯系承認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而來,即由簡單→復雜,由低等→高等進化,且都是“漸變”的結果

【易錯易混】

(1)自然選擇和變異的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變異為自然選擇提供材料,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2)達爾文進化論以生物個體為研究對象。

[對點演練]

2.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正確理解是()

①環境改變使生物產生適應性的變異②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③變異是不定向的④變異是定向的⑤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遺傳積累可能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A.②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④D.①③⑤

解析:選B影響生物變異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變異是隨機的、不定向的。

1.下列敘述中哪一項不是拉馬克的觀點()

A.生物的種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

B.生物的種類從古到今是一樣的

C.環境的變化使生物出現新的性狀,并且將這些性狀傳給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發達與否取決于用與不用

解析:選B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創的,也不是不變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生物的各種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所致。

2.下列有關進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A.各種生物都有強大的繁殖力

B.生存斗爭造成多數個體死亡,少數生存

C.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變異朝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進行,通過遺傳逐漸積累

解析:選D變異是不定向的。有利變異(適應環境的變異)通過自然選擇被保留下來,并可以通過遺傳逐代積累,而不利變異則被淘汰。

3.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論述,不符合達爾文學說基本觀點的是()

A.遺傳和變異是自然選擇發生作用的基礎

B.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C.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積累,就可能產生出新的物種類型

D.環境改變使生物產生定向變異,以適應變化的環境

解析:選D自然選擇學說認為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因,變異是不定向的,為進化提供原材料。通過自然選擇,不利的變異被淘汰,有利的變異被保存,并通過遺傳積累起來,然后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4.如圖表示達爾文對現代長頸鹿進化形成過程的解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長頸鹿祖先過度繁殖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長頸鹿的頸和前肢的長短各異,這表明生物變異是________。變異提供生物進化的__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時期,有的個體能吃到高處食物而活下來,有的個體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這個過程叫_________,它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的。生存斗爭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適應有雙重含義:一是生物體的________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二是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過程。適應是____________的結果。

解析: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自然選擇總是選擇有利于生存的變異,淘汰不利于生存的變異,所以,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適應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狀與環境相適應,適應是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適應環境的性狀的過程,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答案:(1)后代數目超過環境承受的能力不定向的原材料(2)自然選擇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3)性狀改造自己形成適合環境的性狀自然選擇

【基礎題組】

1.按照拉馬克的觀點,現代食蟻獸舌頭細長的原因是()

A.用進廢退B.適應性變異

C.自然選擇的結果D.定向變異的結果

解析:選A拉馬克的觀點是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

2.1937年,有人把原產丹麥和德國的白三葉草移到瑞典栽培,這里的氣候比較寒冷。最初白三葉草莖、葉的單位面積產量很低,但經過若干年后,產量顯著提高。人們對這一事實做出以下幾點解釋,其中不符合達爾文學說的是()

A.不耐寒的個體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個體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葉草在生長過程中逐漸適應了新的環境

D.這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

解析:選C白三葉草本身存在抗寒個體的變異,環境(氣候比較寒冷)使抗寒個體得以生存并繁衍,從而使耐寒性狀在后代中積累和加強。不耐寒的個體在與無機環境的斗爭中被自然環境淘汰。

3.在下列幾種簡式中,能較確切地說明達爾文進化論的是()

A.遺傳變異→生存斗爭→適者生存

B.環境變化→定向變異→去劣留優

C.生存斗爭→用進廢退→適者生存

D.環境變化→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適者生存

解析:選A在達爾文進化論中,強調了變異是不定向的,生存斗爭是自然選擇的動力,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為爭奪配偶的武器,所以它的鹿角發達。根據達爾文的觀點,鹿角發達的原因是()

A.鹿角不發達的個體被淘汰,鹿角發達的個體被保留

B.鹿角因經常使用而發達

C.鹿角的變異朝著有利于生存的方向發展

D.雄鹿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發達

解析:選A達爾文的觀點認為,雄鹿的鹿角存在發達和不發達的變異,雄鹿之間為爭奪配偶要進行生存斗爭,有發達鹿角的個體能夠得到配偶,并把這種變異遺傳下去,沒有發達鹿角的個體因爭奪不到配偶,其變異就很難遺傳下去,經過一代代的進化,就形成了如今有發達鹿角的雄鹿。

5.由于蟹類的捕食,某種海洋蝸牛種群中具有較厚外殼的個體的比例逐漸增加。對這個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人工選擇B.適者生存

C.用進廢退D.定向變異

解析:選B某種海洋蝸牛種群中具有較厚外殼的個體的比例逐漸增加,說明具有較厚外殼的蝸牛能適應其生活環境。

6.人工選擇能選育出新品種,自然選擇能形成新物種,其共同的選擇基礎是()

A.生物都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著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C.生物都在進行生存斗爭

D.人和自然界的選擇力量

解析:選B選擇的基礎是生物之間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是由遺傳和變異產生的。

7.如圖所示,理論值與實際生存個體數差別很大,其原因可用達爾文的什么理論解釋()

A.過度繁殖B.生存斗爭

C.遺傳變異D.適者生存

解析:選B從坐標圖中可看出,生物個體實際值小于理論值,這是因為一部分個體在生存斗爭中被淘汰。

8.關于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和拉馬克進化學說的區別,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環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變異

B.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不定向的變異是由動物的意愿決定的

C.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變異后就能適應環境

D.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生物通過變異適應環境

解析:選D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變異是自然界始終存在的,且變異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變異才能適應環境,A、C錯誤。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生物可根據自己的意愿產生適應環境的變異,變異是定向的,B錯誤。

【能力題組】

9.家雞起源于原雞,現在的家雞年產卵量可達260個以上,而原雞的年產卵量僅為12個。下列與此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雞在食物充足的飼養條件下產卵量逐漸增加,并將此變異遺傳下去

B.發生了遺傳物質變化的雞蛋,孵化出了產卵量高的雞,并經人工選擇保留下來

C.人工飼養條件能夠滿足原雞多產卵的營養需求,從而使其產卵量增加

D.家雞的起源可以證明,生存環境的變化可導致生物性狀的改變

解析:選B原雞在食物充足的飼養條件下產卵多,該變異是由環境條件變化引起的不可遺傳的變異;現在的家雞產卵量高,是由于原雞產生了遺傳物質變化的受精卵,孵化出產卵量高的雞,被人工選擇保留下來。

10.某海島上生活著一種昆蟲,經調查,該昆蟲翅的長度和個體數量的關系如圖所示。后來該海島上經常刮大風,若干年后再進行調查,你認為最能代表此時情況的曲線圖是()

解析:選B海島上經常刮大風,該昆蟲的長翅個體比短翅個體更容易被海風吹到海里,在這種情況下,長翅個體不適應環境,數量變少,短翅個體數量增加。

11.在蔬菜的生產中長期使用某種殺蟲劑,其結果是()

A.殺蟲劑誘發了害蟲抗藥性基因的產生,使害蟲的抗藥性增強

B.殺蟲劑對害蟲具有選擇作用,使抗藥性害蟲的數量增加

C.殺蟲劑能誘導害蟲分解藥物的基因大量表達

D.害蟲全部消失,最終導致某些害蟲的物種滅絕

解析:選B由于基因突變,害蟲群體中存在著能抵抗殺蟲劑的變異個體,當使用某種殺蟲劑后,絕大多數害蟲被殺死,少數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下來并繁殖;具有抗藥性的害蟲大量繁殖后,再用該種殺蟲劑,會有比以前更多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因此,殺蟲劑對害蟲起到定向選擇的作用。

12.下列說法符合拉馬克進化學說的是()

①食蟻獸的舌頭變得細長,是食蟻獸長期舔食螞蟻的結果②比目魚的雙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長期臥伏于海底的結果③長頸鹿經常努力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的葉子,因此頸和前肢都變得很長④鼴鼠由于長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縮、退化⑤病菌抗藥性的不斷增強是抗生素對病菌的抗藥性變異定向選擇并逐漸積累的結果

A.①②③B.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解析:選C拉馬克關于生物進化原因的兩個觀點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即動物的器官越用越發達,如果器官廢而不用,就會造成形態上的退化,并且拉馬克認為通過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可以遺傳給后代。①②③均為“用進”的實例,④為“廢退”的實例,⑤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觀點。

13.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解釋狼的進化過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類型的個體,如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這說明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性,而這一特性一般是________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

(2)隨著環境的變化,食物越來越少,跑得快、兇猛的狼才能有機會獲得食物,生存下去,否則就會被淘汰。這樣,食物、環境對狼的進化起了________作用,而這種作用是________的,它決定著生物進化的________。

(3)有利的變異經過________,最終形成現代狼的快速奔跑和兇殘的特征。促進狼進化的動力是________。

解析: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自然選擇總是選擇有利于生存的變異,淘汰不利于生存的變異,所以,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

答案:(1)變異不定向遺傳變異(2)選擇定向方向(3)逐代積累生存斗爭

14.如圖為對一塊甲蟲成災的農田使用兩種殺蟲劑的實驗結果,試分析:

(1)曲線回升是通過____________之間的________來實現的。

(2)殺蟲劑的使用對甲蟲起了________作用,這種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結果導致甲蟲的抗藥性________(填“增強”或“減弱”)。

(3)根據以上分析,使用殺蟲劑治蟲的缺點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針對這些缺點,你認為消滅甲蟲應采用什么方法較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使用這兩種殺蟲劑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蟲的種群密度都明顯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會增加,說明殺蟲劑的使用沒有殺死有抗藥能力的甲蟲,而這部分有抗藥能力的甲蟲大量繁殖導致種群密度回升。

答案:(1)甲蟲與殺蟲劑生存斗爭(2)選擇定向增強(3)①使具有抗藥性害蟲的比例上升②對環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等

15.檢測細菌對各種抗生素的藥敏程度的實驗方法為:將含有一定濃度不同抗生素的濾紙片放置在已接種被檢菌的固體培養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圍擴散,如果抑制生長,則在濾紙片周圍出現抑菌圈(圖中里面的圈),檢測結果如圖所示。

(1)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圖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養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對該細菌進行處理,并測定細菌數量變化,如圖所示:

①向培養基中加抗生素的時刻為________點。

②細菌種群的進化是定向的,而變異是________,細菌的抗藥性產生在環境變化之______(填“前”“中”或“后”)。

③抗生素對細菌變異的作用不是“誘導”而是________。

④盡管有抗藥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細菌種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衡量實驗結果的指標即對實驗結果的表述。本實驗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細菌的生長來表述實驗結果的,即通過抑菌圈的大小來確定殺菌能力。(2)抑菌圈越大殺菌能力越強。(3)①抗生素會使細菌中不具抗性的個體大量死亡,所以b點是使用抗生素的起點。②變異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選擇下進化是定向的,使用該抗生素后,題圖中細菌數量并未降到0,說明細菌的抗藥性在環境變化之前就已經產生了。③自然選擇是性狀的選擇者,而不是誘導者。④在細菌種群中,含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只占少數。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①b②不定向的前③選擇④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占極少數

高一生物教案范文(精選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減數的概念;能說明精子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能模擬出精子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

2.通過觀察圖片、動畫,提高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減數過程中染色體形態數目發生一系列規律性變化,了解生命是運動的、有規律的。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減數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難點:模擬減數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回憶有絲各時期的特點并播放有絲多媒體課件,教師總結出有絲重要的特點是遺傳物質復制后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的結果是子細胞中染色體數與親代細胞一樣。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圖片,圖示有性生殖的過程。設疑:正常人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有46條(23對),由學生嘗試把圖中受精卵、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情況標出。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歸納:生物體是保證前后代染色體數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必須減少一半,即通過減數而非有絲

(二)動畫演示,共同探究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初步了解減數的相關信息(以精子的生成為例)。

問題:減數的概念,場所和結果;產生精子的原始細胞即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之后繼續設疑:精原細胞在減數過程中,染色體是怎樣減少一半的?又是減少了怎樣的一半?學生根據有絲的知識發表自己的猜想。

教師肯定學生的猜想,動畫演示精子形成的全過程。

設疑:減數是怎樣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是如何減少的呢?減數過程中,染色體發生了哪些行為變化呢?

1.動畫演示: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過程。

學生觀察分析減數次間期精原細胞變為初級精母細胞時染色體的行為變化,了解染色體數量和DNA含量變化情況。

2.動畫演示:同源染色體聯會時的動態變化和四分體形成過程。

提問:減數次前期初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最顯著的變化是什么?配對的是怎樣的染色體,圖中有幾個四分體?點拔學生總結出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的特點。

3.動畫演示:減中期四分體排列在赤道板上,減后期同源體分離。

提問:減中期和后期染色體發生了怎樣的行為變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分離情況?學生總結歸納表述。

4.動畫演示: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教師點拔:一個精原細胞只能發生其中的一種形成二種類型的精子,多個精原細胞,各種情形都能發生因而產生的精子具有多樣性

5.動畫演示:次級精母細胞形成過程。

提問: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數與初級精母細胞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減少了怎樣的一半?學生分析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數目、DNA含量,染色體特點(無同源染色體,有染色單體)。

提問:次級精細胞會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減數第二次?染色體數還會再減半嗎?學生預測減數第二次

6.動畫演示:次級精母細胞到精子的過程。

提問:精細胞中染色體數目,DNA含量,染色體特征與精原細胞相比有什么變化?為什么精子壽命很短?精子還能再嗎?

總結:精子形成需要經過變形,丟棄大量細胞質,僅保留了細胞核和極少量細胞質,所以精子壽命短,精子不再,因此減數無細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減數全過程,引導學生總結減數過程:提問:減數兩次各時期細胞名稱是什么?染色體有哪些行為變化?

(三)動手體驗,形成概念

引導學生用橡皮泥模擬減數全過程,加深對減數過程的理解。

之后提問:什么是減數?學生分析進行減數的生物、細胞、時期、過程、結果,從而總結出減數的概念。

(四)小結作業,課外延伸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所學。課下請學生歸納形成配子的細胞(減數)的過程與特點。

高一生物教案范文(精選篇3)

學習目標:1.遺傳學中一些基本概念的含義

2.用豌豆做遺傳實驗容易成功的原因

3.基因與性狀的關系

4.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和內容

5.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6.分析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

7.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

[教材梳理]

一、遺傳、變異與性狀

1.遺傳:子代與親代個體之間相似的現象。

2.變異: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不同個體之間出現差異的現象。

3.性狀:生物個體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特征或生理特征,是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基因的分離定律

1.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1)相關概念及符號:

①顯性性狀:F1表現出來的親本性狀。

②隱性性狀:F1沒有表現出來的親本性狀。

③性狀分離:在雜種后代中出現不同親本性狀的現象。

④常見的遺傳學符號及含義

符號PF1F2×?♀♂

含義親本子一代子二代雜交自交母本父本

(2)實驗過程:

2.孟德爾對實驗現象的解釋

(1)在卵細胞和花粉細胞中存在著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

(2)遺傳因子在親本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F1體細胞內各自獨立,互不混雜。

(3)F1可以產生數量相等的含有不同遺傳因子的配子。

(4)F1自交時,不同類型的配子(花粉和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

(5)決定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基因稱為等位基因,它們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

(6)遺傳圖解:

3.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

模擬實驗中,1號罐中小球代表2種雌配子,2號罐中小球代表2種雄配子,紅球代表基因A,綠球代表基因a。

4.分離假設的驗證

(1)方法:測交,即讓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

(2)測交實驗圖解:

(3)結論:測交后代分離比接近1∶1,符合預期的設想,從而證實F1是雜合子,產生A和a兩種配子,這兩種配子的比例是1∶1。

5.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

成對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當細胞進行減數時,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三、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

1.恰當地選擇實驗材料。

2.由單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

3.應用統計學的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4.科學地設計了實驗的程序。

四、分離定律的應用

1.有助于正確地解釋生物界的某些遺傳現象。

2.預測雜交后代的類型和各種類型出現的概率。

3.指導動植物育種實踐和醫學實踐。

[牛刀小試]

一、相關概念辨析[判斷正誤]

1.凡子代表現出來的性狀即顯性性狀,子代不能表現的性狀即隱性性狀。(×)

2.在雜種后代中出現不同親本性狀的現象稱為性狀分離。(√)

3.同源染色體上控制同一性狀的兩個基因稱為等位基因。(×)

4.基因型相同時表現型一定相同,表現型相同時基因型也一定相同。(×)

二、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1.舉例說明性狀和相對性狀的關系,如何判斷狀是否為相對性狀?

提示:例如:身高是性狀,高和矮是相對性狀。相對性狀是一種生物的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可以根據此定義來判斷狀是否為相對性狀。

2.根據相對性狀的概念,對下列實例進行分析判斷,并說明理由。

(1)狗的長毛與兔的短毛。

提示:不是。狗與兔不屬于同一種生物。

(2)玉米的早熟與晚熟。

提示:是。早熟與晚熟是玉米成熟這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3.結合教材P27圖3-1豌豆1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請思考:

(1)在自然狀態下,圖3-1中的紫花和白花兩親本能實現雜交嗎?

提示:不能,因為豌豆是嚴格的自花受粉植物。

(2)在雜交過程中,若選紫花作為父本(提供花粉),白花作為母本(接受花粉),請討論應如何操作。

提示:開花前(花蕾期)剪去白花的雄蕊→套袋→待雌蕊成熟后,授以紫花的花粉→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擾。

(3)若F2共獲得20株豌豆,白花個體一定是5株嗎?說明原因。

提示:不一定。樣本數量太少,不一定完全符合3∶1分離比,孟德爾實驗中的比例是在實驗材料足夠多的情況下得出的。

(4)紫花和白花豌豆雜交,后代出現了紫花和白花,該現象屬于性狀分離嗎?為什么?

提示:不屬于。因為性狀分離是雜種后代中出現不同親本性狀的現象。

三、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1.根據純合子、雜合子的概念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說明理由。

(1)純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純合子。

提示:正確。純合子只能產生一種類型的配子,相同類型的雌雄配子結合,形成合子發育成的個體一定是純合子。

(2)純合子雜交后代一定是純合子。

提示:錯誤。顯性純合子與隱性純合子雜交,后代全為雜合子。

(3)雜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雜合子。

提示:錯誤。雜合子自交,后代中既有純合子也有雜合子,各占1/2。

2.假如雌雄配子的結合不是隨機的,F2中還會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嗎?

提示:不會。因為滿足孟德爾實驗的條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結合機會相等,即任何一個雄配子(或雌配子)與任何一個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結合機會均相等,這樣才能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

四、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分離定律的實質及應用

1.結合教材,思考下列問題:

(1)為什么用測交的方法能證明F1產生配子的類型及比例?

提示:因為隱性個體所產生的配子中的遺傳因子為隱性,它不會影響F1產生的配子中所含遺傳因子的表達,所以測交后代決定于F1所產生的配子的類型及比例。根據測交后代就可反映出F1產生配子的情況。

(2)測交實驗除測定F1的遺傳因子組成外,能否測定其他個體的遺傳因子組成?

提示:能。

2.結合教材中自交、測交、雜交等方法的描述,完成下表。

目的方法

確定個體的遺傳因子組成

判斷顯隱性

提高純合度

判斷純合子和雜合子

提示:測交雜交、自交自交測交、自交

3.連線

4.農戶種植的玉米和小麥,能否自行留種用于來年種植?

提示:農戶種的小麥是純種,子代不會發生性狀分離,所以可以連年留種。而玉米是雜種,子代會發生性狀分離,所以不能留種。

5.某多指患者為防止生出多指患兒,婚前特意做了多指切除手術,他(她)能否達到目的?

提示:不能,切除多指并不能改變其基因型,后代仍有患病可能。

[重難突破]

一、分離定律的細胞學基礎及適用范圍

1.細胞學基礎:減數中隨同源染色體分離,等位基因分開,如圖所示:

2.適用范圍:

(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細胞核遺傳。

(2)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

二、遺傳規律相關概念辨析

1.性狀類

(1)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2)顯性性狀:雜種F1中表現出來的親本的性狀。

(3)隱性性狀:雜種F1中未表現出來的親本的性狀。

(4)性狀分離:雜種后代中出現不同親本性狀的現象。

2.基因類

(1)相同基因:同源染色體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同性狀的基因。在純合子中由兩個相同基因組成,控制著相同性狀,如圖中A和A就叫相同基因。

(2)等位基因:生物雜合子中在一對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上,控制著相對性狀的基因。如圖中B和b、C和c、D和d就是等位基因。

(3)非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有兩種,即一種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符合自由組合定律,如圖中A和D;還有一種是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圖中A和b。

3.個體類

(1)純合子: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而成的個體。如DD、dd、AABBCC、ddeerr。

(2)雜合子: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而成的個體。如Dd、AaBb、DdEeRr。

(3)基因型: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

(4)表現型:生物個體所表現出來的性狀。

4.交配類

(1)雜交將不同優良性狀集中在一起,得到新品種顯隱性性狀的判斷

(2)自交連續自交可提高種群中純合子的比例可用于植物純合子、雜合子的鑒定

(3)測交驗證遺傳基本定律理論解釋的正確性高等動物純合子、雜合子的鑒定

[特別提醒]

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現型一定相同;在不同環境中,即使基因型相同,表現型也未必相同。表現型是基因型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基因分離定律常用解題方法歸納

1.由親代推斷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現型(正推型)

親本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現型

AA×AAAA全為顯性

AA×AaAA∶Aa=1∶1全為顯性

AA×aaAa全為顯性

Aa×AaAA∶Aa∶aa=1∶2∶1顯性∶隱性=3∶1

Aa×aaAa∶aa=1∶1顯性∶隱性=1∶1

aa×aaaa全為隱性

2.由子代推斷親代的基因型(逆推型)

方法一:基因填充法。先根據親代表現型寫出能確定的基因,如顯性性狀的基因型可用A_來表示,那么隱性性狀的基因型只有一種aa,根據子代中一對基因分別來自兩個親本,可推出親代中未知的基因。

方法二:隱性純合突破法。如果子代中有隱性個體存在,則親代基因型中必然都有一個a基因,然后再根據親代的表現型做進一步的判斷。

方法三:根據分離定律中規律性比值來直接判斷(用B,b表示相關基因):

(1)若后代性狀分離比為顯性∶隱性=3∶1,則雙親一定是雜合子(Bb)。即Bb×Bb→3B_∶1bb。

(2)若后代性狀分離比為顯性∶隱性=1∶1,則雙親一定是測交類型。即Bb×bb→1Bb∶1bb。

(3)若后代只有顯性性狀,則雙親至少有一方為顯性純合子。即BB×BB或BB×Bb或BB×bb。

(4)若后代只有隱性性狀,則雙親一定都是隱性純合子(bb)。即bb×bb→bb。

四、雜合子Aa連續多代自交問題分析

1.雜合子Aa連續自交,第n代的比例情況如下表:

Fn雜合子純合子顯(隱)性

純合子顯性性

狀個體隱性性

狀個體

所占

比例12n

1-12n

12-12n+1

12+12n+1

12-12n+1

2.根據上表比例,繪制出的純合子、雜合子所占比例坐標曲線圖為:

五、區分自由交配與自交

自交是指相同基因型個體的交配;而自由交配是指一個群體中的雄性和雌性個體隨機交配的方式,兩種交配方式中概率求解方法不同,如:同樣為13AA、23Aa的群體,自交時隱性類型所占比例為23×(14AA、24Aa、14aa)得23×14aa=16aa。而自由交配時隱性類型應為23Aa×23Aa×14aa=19aa。

[考向聚焦]

[例1](海南高考)某二倍體植物中,抗病和感病這對相對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要確定這對性狀的顯隱性關系,應該選用的雜交組合是()

A.抗病株×感病株

B.抗病純合子×感病純合子

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抗病純合子×抗病純合子,或感病純合子×感病純合子

[解析]判斷性狀的顯隱性關系的方法有:(1)定義法——具有相對性狀的純合個體進行正反交,子代表現出來的性狀就是顯性性狀,對應的為隱性性狀;(2)相同性狀的雌雄個體間雜交,子代出現不同于親代的性狀,該子代的性狀為隱性,親代為顯性,故選C。

[答案]C

相對性狀中顯隱性判斷(設A、B為一對相對性狀)

(1)定義法(雜交法)

①若A×B―→A,則A為顯性,B為隱性。

②若A×B―→B,則B為顯性,A為隱性。

③若A×B―→既有A,又有B,則無法判斷顯隱性,只能采用自交法。

(2)自交法

[例2]某學校生物小組在一塊較為封閉的低洼地里發現了一些野生植株,這些植株的花色有紅色和白色兩種,莖稈有綠莖和紫莖兩種。同學們分兩組對該植物的花色、莖色進行遺傳方式的探究。請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第一組:取90對親本進行實驗第二組:取綠莖和

紫莖的植株各1株

雜交組合F1表現型交配組合F1表現型

A:30

對親本紅花×紅花36紅花∶1

白花D:綠莖×

紫莖綠莖∶紫莖

=1∶1

B:30

對親本紅花×白花5紅花∶1

白花E:紫莖

自交全為紫莖

C:30

對親本白花×白花全為白花F:綠莖

自交由于蟲害,植株死亡

(1)從第一組花色遺傳的結果來看,花色隱性性狀為______,最可靠的判斷依據是________組。

(2)若任取B組的一株親本紅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現型的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B組可以判定,該種群中顯性純合子與雜合子的比例約為________。

(4)從第二組莖色遺傳的結果來看,隱性性狀為______,判斷依據的是________組。

(5)如果F組正常生長繁殖的話,其子一代表現型的情況是________。

(6)A、B兩組雜交后代沒有出現3∶1或1∶1的分離比,試解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A組中“紅花×紅花”后代出現性狀分離可以判定白花為隱性性狀。(2)B組親本中的任一株紅花植株,可能是純合子也可能是雜合子,因此自交后代出現的情況是全為紅花或紅花∶白花=3∶1。(3)B組中的白花個體為隱性純合子,因此F1中5紅花∶1白花就代表了親代中的所有紅花親本所含顯隱性基因的比為顯性基因∶隱性基因=5∶1。如果設顯性基因為R,則RR∶Rr=2∶1。(4)第二組的情況與第一組不同,第一組類似于群體調查結果,第二組為兩親本雜交情況,由D組可判定為測交類型,親本一個為雜合子,一個為隱性純合子;再根據E組可判定紫莖親本為隱性純合子。(5)雜合子自交,后代將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6)親本中的紅花個體既有純合子,又有雜合子,因此雜交組合有多種情況(如A組可能有RR×RR、RR×Rr、Rr×Rr三種情況;B組有RR×rr、Rr×rr兩種情況),所以后代不會出現一定的分離比。

[答案](1)白花A(2)全為紅花或紅花∶白花=3∶1(3)2∶1(4)紫莖D組和E(5)綠莖∶紫莖=3∶1(6)紅花個體既有純合子,又有雜合子,因此后代不會出現一定的分離比

——————————————[課堂歸納]———————————————

[網絡構建]

填充:①豌豆②性狀分離③測交④分離定律

[關鍵語句]

1.豌豆作為實驗材料的優點:自花傳粉和閉花受粉;具有易于區分的相對性狀。

2.具有相對性狀的兩純合親本雜交,F1表現出來的親本性狀為顯性性狀,F1未表現出來的親本性狀為隱性性狀。

3.性狀分離:雜種后代中出現不同親本性狀的現象。

4.遺傳因子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生殖細胞中成單存在。

5.分離定律的實質:在進行減數時,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6.基因型與表現型的關系:相同環境條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現型一定相同,即表現型=基因型+環境。

知識點一、孟德爾分離定律實驗的科學方法

1.孟德爾在豌豆雜交實驗中,發現問題和驗證假說所采用的實驗方法依次是()

A.自交、雜交和測交B.測交、自交和雜交

C.雜交、自交和測交D.雜交、測交和自交

解析:選C孟德爾在豌豆雜交實驗中,先讓豌豆雜交獲得F1,再讓F1自交得F2,發現問題并提出假說,最后用測交實驗驗證其假說。

知識點二、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2.(全國高考)若用玉米為實驗材料驗證孟德爾分離定律,下列因素對得出正確實驗結論影響最小的是()

A.所選實驗材料是否為純合子

B.所選相對性狀的顯隱性是否易于區分

C.所選相對性狀是否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嚴格遵守實驗操作流程和統計分析方法

解析:選A驗證分離定律可通過下列幾種雜交實驗及結果獲得:①顯性純合子和隱性個體雜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②子一代個體與隱性個體測交,后代出現1∶1的性狀分離比;③雜合子自交,子代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由此可知,所選實驗材料是否為純合子,并不影響實驗結論。驗證分離定律時所選相對性狀的顯隱性應易于區分,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且應嚴格遵守實驗操作流程和統計分析方法。

3.下列各項中屬于相對性狀的是()

A.克隆羊的黑毛和白毛

B.眼大和眼角上翹

C.桃樹的紅花和綠葉

D.豌豆的高莖和水稻的矮莖

解析:選A眼大和眼角上翹不是同一種性狀;C項也不符合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的要求;D項不是同一物種的性狀。

4.分離定律的實質是()

A.F2(子二代)出現性狀分離

B.F2性狀分離比是3∶1

C.成對的控制相對性狀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

D.測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1∶1

解析:選C分離定律的實質是指體細胞中成對的控制相對性狀的遺傳因子在形成配子時彼此分離。

知識點三、分離定律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

5.在“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中,每次抓取統計過的小球都要重新放回桶內,其原因是()

A.保證兩種配子的數目相等

B.避免小球的丟失

C.小球可能再次使用

D.避免人為誤差

解析:選A小球重新放回,能保證每次抓取小球時,成對的、控制相對性狀的遺傳因子分離,形成數目相等的兩種配子(小球)。

知識點四、分離定律的應用

6.豌豆花的頂生和腋生是一對相對性狀,根據表中的三組雜交實驗結果,判斷顯性性狀和純合子分別為()

雜交組合子代表現型及數量

①甲(頂生)×乙(腋生)101腋生,99頂生

②甲(頂生)×丙(腋生)198腋生,201頂生

③甲(頂生)×丁(腋生)全為腋生

A.頂生;甲、乙B.腋生;甲、丁

C.頂生;丙、丁D.腋生;甲、丙

解析:選B③的結果說明腋生為顯性性狀,頂生為隱性性狀,則甲是隱性純合子,丁是顯性純合子。①和②子代表現型接近1∶1,說明乙和丙是雜合子。

7.已知豌豆種子子葉的與綠色是由一對遺傳因子Y、y控制的,用豌豆進行下列遺傳實驗,具體情況如下:

請回答:

(1)從實驗________可判斷這對相對性狀中________是顯性性狀。

(2)實驗二子葉戊的遺傳因子組成中雜合子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一子代中出現子葉與綠色子葉的比例為1∶1,其主要原因是子葉甲產生的配子種類及其比例為________。

(4)欲判斷戊是純合子還是雜合子,是簡便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于實驗二中出現了性狀分離,所以后代出現的新性狀綠色子葉是隱性性狀,子葉為顯性性狀。(2)實驗二中子葉丁的遺傳因子組成為Yy,自交后代的比例為YY∶Yy∶yy=1∶2∶1,所以在子葉戊的顯性個體中雜合子占2/3。(3)測交后代的性狀分離比為1∶1,其主要原因是親本中的顯性個體的遺傳因子組成為Yy,產生兩種比例相等的配子。(4)在鑒定是純合子還是雜合子的方法中,測交和自交均可以,但自交不用進行去雄、套袋、傳粉等處理,操作較為簡單。

答案:(1)二(2)2/3(3)Y∶y=1∶1(4)讓戊自交

(時間:25分鐘;滿分:5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1.下面對有關概念之間關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基因型決定了表現型

B.等位基因控制相對性狀

C.雜合子自交后代沒有純合子

D.性狀分離是由于等位基因分離

解析:選C雜合子自交的后代有純合子出現,如基因型為Dd的個體自交,后代有1/4是顯性純合子,有1/4是隱性純合子。性狀分離的根本原因是等位基因分離。

2.孟德爾用純種高莖豌豆與純種矮莖豌豆作親本雜交。結果是()

①高莖作母本、矮莖作父本時,雜交后代全都表現為高莖

②高莖作母本、矮莖作父本時,雜交后代有的表現為高莖,有的表現為矮莖③高莖作父本、矮莖作母本時,雜交后代全都表現為高莖④高莖作父本、矮莖作母本時,雜交后代少數表現為高莖,大多數表現為矮莖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選A用高莖作母本、矮莖作父本時,雜交后代全都表現為高莖,子一代表現出顯性性狀;用高莖作父本、矮莖作母本時,雜交后代全都表現為高莖,子一代也只表現出顯性性狀。這兩組實驗過程實際上是正交與反交實驗的關系。

3.關于測交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通過測交測定F1的基因組成來驗證對分離實驗現象理論解釋的科學性

B.測F1的基因型是根據F1與隱性性狀個體雜交所得后代表現型逆推的

C.之所以選擇隱性性狀個體與F1測交,是因為這樣可以使F1中的所有基因都能表達出來

D.測交時,對與F1雜交的另一親本無特殊限制

解析:選D基因決定性狀。性狀大多是人眼所能見到的,而基因是人眼直接觀察不到的,所以研究基因傳遞規律是根據測交后代的性狀表現逆推的方法來進行的。要推知F1的所有基因組成,就必須讓F1的所有基因都表達出來,所以與F1測交的另一親本必須對F1無任何遮蓋作用即顯性作用,也就是說另一親本必須是隱性的。

4.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解釋提出了假說,下列不屬于該假說內容的是()

A.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

B.遺傳因子在體細胞染色體上成對存在

C.配子只含有每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

D.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解析:選B孟德爾解釋分離現象時提出的假說的內容:①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②遺傳因子在體細胞中是成對存在的,③配子中只含每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④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5.一株基因型為Aa的玉米自交,F1種子胚乳的基因型可能有()

A.2種B.4種

C.6種D.8種

解析:選B基因型為Aa,則可產生兩種雌配子,兩種雄配子。胚乳是受精極核發育而來的,受精極核是由兩個極核和一個精子結合形成的產物。若極核中含A,精子中為A,則胚乳的基因組成為AAA,精子中為a,胚乳的基因組成為AAa;若極核的基因是a,精子中為A,胚乳的基因組成為Aaa,精子中為a,則胚乳的基因組成為aaa。

6.山羊黑毛和白毛是一對相對性狀,受一對遺傳因子控制,下列是幾組雜交實驗及其結果:

親本后代

雜交母本父本黑色白色

Ⅰ黑色白色8278

Ⅱ黑色黑色11839

Ⅲ白色白色050

Ⅳ黑色白色740

如果讓組合Ⅳ的黑色雌羊親本與組合Ⅱ的黑色雄羊親本交配,下列4種情況最可能是()

A.所有后代都是黑色的

B.所有后代都是白色的

C.后代中的一半是黑色的

D.后代中的1/4是黑色的,或者后代中1/4是白色的

解析:選A根據雜交組合Ⅱ,具有相同性狀的親本(黑色)雜交后代出現性狀分離,可判斷黑色是顯性,且親本黑色全是雜合子。根據雜交組合Ⅳ,具有相對性狀的兩個親本雜交,后代只表現一種性狀(黑色),判斷親本中的黑色雌山羊是純合子。雜交組合Ⅳ的黑色雌山羊(純合子)與組合Ⅱ的黑色雄山羊(雜合子)雜交,后代全是黑色。

7.一對雙眼皮夫婦生了一個單眼皮的孩子,那么這對夫婦再生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都為雙眼皮的概率是()

A.1/4B.3/4

C.1/16D.9/16

解析:選D該夫婦均為雙眼皮,生了一個單眼皮的孩子,可推知雙眼皮對單眼皮為顯性,且該夫婦都為雜合子(設為Aa),雙眼皮孩子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或Aa,這兩種遺傳因子組成為互斥事件,AA出現的概率為1/4,Aa出現的概率為1/2,則雙眼皮孩子出現的概率為1/4+1/2=3/4,兩個孩子均為雙眼皮是兩個獨立事件,應用乘法原理計算,為3/4×3/4=9/16。

8.食指長于無名指為長食指,反之為短食指,該相對性狀由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長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達受性激素影響,TS在男性中為顯性,TL在女性中為顯性。若一對夫婦均為短食指,所生孩子中既有長食指又有短食指,則該夫婦再生一個孩子是長食指的概率為()

A.1/4B.1/3

C.1/2D.3/4

解析:選A因TS在男性中為顯性,TL在女性中為顯性,該夫婦均為短食指,則女性的基因型為TSTS,男性的基因型為TSTL或TSTS;如果該男性的基因型為TSTS,則子代基因型都為TSTS,全部為短食指,與題干信息不符合,因此男性的基因型為TSTL,則其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分別為男性:TSTS(短食指)、TSTL(短食指),女性:TSTS(短食指)、TSTL(長食指),比例都是1∶1,因此再生一個孩子為長食指的概率為1/4。

9.噴瓜有雄株、雌株和植株,G基因決定雄株,g基因決定植株,g-基因決定雌株。G對g、g-是顯性,g對g-是顯性,如:Gg是雄株,gg-是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Gg和Gg-能雜交并產生雄株

B.一株植株的噴瓜最多可產生三種配子

C.植株自交不可能產生雌株

D.植株群體內隨機傳粉,產生的后代中,純合子比例高于雜合子

解析:選DGg和Gg-都是雄株,不能進行雜交,A選項錯誤。植株的噴瓜的基因型為gg或gg-,因此能產生的配子種類最多為兩種,B選項錯誤。基因型為gg-的植株自交,可產生g-g-的雌株,C選項錯誤。植株的基因型有gg或gg-,在群體內隨機傳粉的情況下,群體中的交配類型有:gg×gg;gg×gg-;gg-×gg-,因此產生的子代中純合子比例高于雜合子,D選項正確。

10.豌豆的高莖對矮莖是顯性,現進行兩株高莖豌豆間的雜交,后代既有高莖豌豆又有矮莖豌豆,若后代中的全部高莖豌豆進行自交,則所有自交后代中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的比例為()

A.3∶1B.5∶1

C.9∶6D.1∶1

解析:選B兩株高莖豌豆間雜交,后代既有高莖豌豆又有矮莖豌豆,則說明親代的高莖為雜合子,后代中的全部高莖豌豆中純合子與雜合子的比例為1∶2,后代高莖豌豆進行自交時,只有雜合子的自交后代才會出現矮莖豌豆,比例為2/3×1/4=1/6,則自交后代中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的比例為5∶1。

二、非選擇題(共30分)

11.(10分)在豌豆中,高莖與矮莖的有關基因為A、a,將A、B、C、D、E、F、G七種豌豆分四組進行雜交得到如下結果,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雜交后代

雜交組合高莖矮莖總植株數

①A×B21070280

②C×D0250250

③E×F190190380

④G×D3000300

(1)豌豆性狀遺傳的實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遺傳過程中,起橋梁作用的細胞是________。

(2)上述實驗中所獲得的高莖純合子占高莖植株總數的________%。

(3)豌豆G、C、A的基因型分別是______________。

(4)①、②、③的交配方式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高莖與矮莖基因的遺傳符合________定律,其實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性狀遺傳的實質是親子代之間遺傳信息的傳遞,主要是親代將遺傳物質復制后傳遞給子代,配子是親子代之間傳遞遺傳物質的媒介,起聯系親子代的橋梁作用。(2)表中所給四組雜交組合都屬于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表中第一組雜交,后代高莖∶矮莖=210∶70=3∶1,由此判斷,屬于雜合子自交,矮莖屬于隱性性狀。同理可判斷其他三組親本基因型:②aa×aa,③Aa×aa,④AA×aa。所有子代中高莖純合子=210×(1/3)=70,占高莖總植株的比例為70/(210+190+300)=10%。(3)由(2)推知,G、C、A基因型分別為AA、aa、Aa。(4)①②③④的交配方式分別為雜合子自交、隱性純合子自交、測交、純合子雜交。(5)高莖與矮莖基因的遺傳符合分離定律,其實質是減數時成對的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

答案:(1)親代將遺傳物質復制后傳遞給子代配子(2)10(3)AA、aa、Aa(4)雜合子自交、隱性純合子自交、測交(5)分離減數時成對的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

12.(10分)如圖為人類白化病遺傳的家庭系譜圖。6號和7號為同卵雙生,即由同一個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兩個個體;8號和9號為異卵雙生,即由兩個受精卵分別發育成的個體。請據圖回答:

(1)控制白化病的是______基因。

(2)若用A、a表示控制相對性狀的一對等位基因,則3號、7號和11號個體的基因型依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號是純合子的概率為______,9號是雜合子的概率為______。

(4)7號和8號再生一個孩子患病的概率為______。

(5)如果6號和9號結婚,則他們生出有病孩子的概率為______,若他們所生第一個孩子有病,則再生一個孩子也有病的概率是______。

解析:同卵雙生的兩個個體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異卵雙生的兩個個體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從遺傳圖譜看,7號與8號無病生出了有病的11號,則白化病基因為隱性。3號表現正常,又生出了基因型為aa的10號,所以3號的基因型是Aa,同理7號的基因型是Aa。因7號的基因型是Aa,而6號與7號同卵雙生,所以6號是純合子即AA的概率為0。9號是雜合子即Aa的概率決定于其父母的基因型,因其父母生了基因型為aa的10號,又表現正常,則其父母的基因型均為Aa,生出來的9號正常,則無aa的可能,所以9號是Aa的概率為2/3。根據遺傳圖解可知,基因型均為Aa的7號與8號,生出aa的概率為1/4。如果6號和9號結婚,他們都是Aa才會生出有病的孩子,他們都是Aa的概率分別為1和2/3,所以他們生出有病孩子的概率為1×2/3×1/4=1/6,若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有病,說明二者的基因型一定都是Aa,則生出aa的有病孩子的概率為1/4。

答案:(1)隱性(2)AaAaaa(3)02/3(4)1/4(5)1/61/4

13.(10分)牛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如果兩頭黑牛交配生了一頭棕色子牛,請回答:

(1)黑色和棕色哪種毛色是顯性性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B與b分別表示牛的毛色的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寫出上述兩頭黑牛及子代棕牛的基因型情況:________。

(3)上述兩頭黑牛再生育一頭黑色子牛的可能性是________。若上述兩頭黑牛生育了一頭黑色子牛,該牛是純合子的可能性是________。要判斷這頭黑色子牛是純合子還是雜合子,選用與其交配的牛是________。

(4)若用某黑色雄牛和多頭雜合子雌牛交配,共產20頭子牛,若子牛全是黑色,則此雄牛基因型情況最可能是________;若子牛中有14頭為黑色,6頭為棕色,則此雄牛基因型情況是________。

解析:在判斷顯性、隱性性狀時,常用假設法來推斷。例如,本題黑牛×黑牛→棕牛,假設棕牛為顯性性狀,則親本中至少應有一頭為棕牛,這種假設與現實不符,因而棕牛是顯性性狀的假設不成立,則黑色為顯性性狀,棕色為隱性性狀。從雜交情況:Bb×Bb→BB∶Bb∶bb=1∶2∶1可知,再生育一頭黑牛的可能性為3/4。黑牛有兩種基因型(1BB∶2Bb),因此,后代黑牛為純合子的可能性為1/3。在判斷某黑牛基因型是純合子還是雜合子時,一般采用測交法,使其與異性隱性純合子(即棕牛)交配,也可與異性雜合子雜交,但為保證統計的后代數量較多,待測的黑牛應與多個異性雜合子或隱性純合子交配。

答案:(1)黑色(2)Bb、Bb、bb(3)3/41/3異性棕色牛(4)BBBb

高一生物教案范文(精選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初步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了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

【技能】培養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了解中國是首個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閱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鉆研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激發學生對高中生物的興趣是本課的重點。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四、教學準備

五、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塊作為引入。

師:比較初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初中的時候不是已經學過細胞了嗎?為什么高中還要再學呢?初中的生物知識著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為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初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說明白的。

就拿細胞結構來說吧,初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于細胞為什么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么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初三、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后我們才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

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塊,將為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初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

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

學生閱讀背景資料和閱讀課文中的訪談錄,以問題引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生物學上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從訪談錄中,你認為造就了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閱讀完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對于你學習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啟發呢?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為必修3個模塊、選修3個模塊。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系;

2.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么是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制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3.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

的邊界已經模糊,而出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高一生物教案范文(精選篇5)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理解感覺器官的概念和意義,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

2、了解近視和遠視,眼睛的衛生保健知識,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的形成,耳的衛生保健。

能力目標:培養預防近視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眼的結構與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難點:視覺的形成與視覺異常,聽覺的形成、耳的結構

教具準備

眼、耳結構的掛圖與視覺、聽覺形成的示意圖及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裝置等。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分配為2課時。

教學過程

(感覺器官→眼的結構→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視覺的形成→近視與遠視)

引入新課:從“任何反射的產生都開始于某感受器對刺激的感受”出發,引出本節課題: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主體內容:首先明確,特殊的感受器與其附屬結構所組成的器官稱為感覺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關系視覺與聽覺形成的感覺器官。再進一步指出,視覺對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是最為重要的功能,我們首先學習眼與視覺的知識。

提出:眼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它的結構是怎樣的?讓學生們一面觀察見圖,一面互相觀察眼的外部結構,認識角膜、虹膜、瞳孔、鞏膜等可見部分的結構部位。接著出示見圖,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內地簡要介紹眼球的解剖結構。以板書形式逐一歸納之,最后簡單介紹眼球附屬結構及功能。

接著指出,視覺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線首先射入眼球,這一過程類似這樣一個實驗現象——演示透鏡成像實驗,學生們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教師一方面簡單明確地介紹實驗裝置,一方面提示學生注意紙屏、凸鏡、蠟燭之間的距離與成像狀況的關系及透鏡凸度與成像狀況的關系。簡明記錄實驗結果。

要求學生觀察見圖,并聯系剛才的實驗現象。教師請學生回答:物像是怎樣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視覺產生的全過程,同時以板書形式歸納。

再提出:當物體遠近、大小變化時,如何使視網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眼球結構,認識到晶狀體曲度調節的意義,同時引出近視與遠視的現象及糾正的方法。

小結:簡要總結本節課知識要點。

高一生物教案范文(精選篇6)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經過兩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已經儲備了很多生物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本節課主要講述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了重點介紹。本章本節課內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難點內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現象皆與酶的活動有關。在本章節中通過探索驗證酶的特性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酶的發展歷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經知道并理解。這些都與接下來的酶的特性緊密相關。也一定程度上反饋了上節課的上課質量和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且為接下來的教學作為指導。其次,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說加酶洗衣粉,學生都可能接觸過,那么他們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類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樣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學生會形成無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欲望,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這方面下手,收集資料,增大信息量,活躍課堂氣氛。再者,酶的生產應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覺得生物對他們來說,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術,某某發現,某某科學家等等,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見的東西,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這個,那我是不是就相當于令人羨慕的科學家了呢?”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欲望。也為以后的擇業多一個選擇。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在這節課中,我打算先回顧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酶的本質,作用。然后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嗎?”其次,給大家展示幾張酶的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看大家反應,并嘗試總結。再者,就用幾個案例來一一說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節課的生物學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別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性質。

2、酶的專一性:酶對所作用的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一種酶僅能作用于一種物質,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物質,促其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

3、酶的高效性: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條件溫和: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代表是溫度跟酸堿度。

三、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1、通過提問一些看似跟學習無關的,其實大有玄機的問題。比如說:“你們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們喜愛的牛仔褲是怎樣子做成的呢?”當然,在眾多的答案中,教師要繞回主題。

2、展示一些能夠引起注意的圖片,比如說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也能激發他們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

3、教師的語言當然也要適當地調整,盡量使用貼近學生的,但又不失專業的語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嘗試布置學生去查閱關于酶的資料,并綜合匯報展示。

四、落實課程目標

本節課要實現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是: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體內容標準

活動建議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并加以分析運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綜合匯總,然后匯報。

五、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特性。

(2)能夠準確說出酶的特性包括那個方面,并舉例說明。

2、能力目標:(1)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試圖準確辨認酶在生活生產中(比如說某商品)運用了哪些特性。嘗試搜集感興趣的相關資料,匯總、分析、總結。

(3)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虛擬實驗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應用多樣,種類多樣,但用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種觀念:生物其實離我們很近,它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我們也可以當“科學家”。(2)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一個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學生養成好奇、勇于質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科學探究精神。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三特性: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溫和及其案例

教學難點:1酶如何“嬌氣”了?

2低溫的時候酶失活了嗎,為什么?

七:課前準備

1、教師課前收集相關資料,比如說酶的應用的圖片,案例。

2、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資料,并加以指導。

高一生物教案范文(精選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簡述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提高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提高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過程。

難點:氨基酸形成蛋白質過程和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設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著,ppt展示兩組圖片:(1)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它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2)熒光水母的圖片,熒光水母因為它體內的“熒光蛋白”,使得它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蛋白質有什么樣的結構?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課題)。

(過渡)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二)資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擁有4種氨基酸,讓學生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四種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組成?有什么共同特點?區別是什么?

(2)如果將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嘗試歸納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種氨基酸都由C、H、O、N四種元素組成,每個分子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羧基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共同點);R基不同(不同點)。

教師邀請兩位學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并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過渡)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

(三)動手操作,演示蛋白質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讓一組學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嘗試怎樣才能連接起來。學生會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問:

(1)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2)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3)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4)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用表格的形式)。

創設情景:觀看蛋白質形成的flash動畫。

課件展示:胰島素的空間結構。

師生共同探討歸納蛋白質的形成過程。

(過渡)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并指出生物界中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種,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這些氨基酸是怎樣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活動:將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同學相互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氨基酸種類不同;氨基酸數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順序變化多端;多肽鏈盤曲折疊形成的蛋白質空間結構千差萬別。)

(五)鞏固新知,歸納總結概念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概念圖。

(六)作業拓展

課后調查資料:科學上第一個人工蛋白質的誕生和“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研究進展及成就。

四、板書設計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和結構通式

二、蛋白質結構的形成

三、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268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阳市| 榆中县| 贺州市| 安吉县| 龙江县| 五台县| 鹰潭市| 积石山| 贵定县| 迁安市| 祁门县| 中江县| 荔波县| 廊坊市| 枞阳县| 陆丰市| 沅江市| 潞西市| 筠连县| 西充县| 五指山市| 大英县| 永胜县| 汤阴县| 五常市| 时尚| 隆昌县| 宿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都兰县| 乐陵市| 龙胜| 德阳市| 和顺县| 焉耆| 洞头县| 玛沁县| 大名县| 甘谷县| 常熟市| 安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