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物理教案 >

高中物理知識教學教案

時間: 沐欽 物理教案

進入高一,每個人的學習壓力都是直線上升的,所以平時的積累尤為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物理知識教學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物理知識教學教案

高中物理知識教學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1)第3章第4節。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力的圖示、重力、彈力、摩擦力等相關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力的合成。教材首先借助生活中常見的兩種提水桶方式,運用等效替代的觀點定性分析了合力與分力的關系,然后啟發學生結合實驗來進一步探究合力與分力的定量關系——讓學生切身體會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量值關系,不再是簡單的代數運算,而是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這一普遍的矢量運算法則。“力的合成”這一節,前接三種常見的力,后續力的分解和力學一些重要定律的應用,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節課運用等效替代的思想來進行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教學,因而培養學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共點力。

2、能通過實驗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初步體會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會用力的圖示法求合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合力與分力概念的建立過程,體會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過探究求互成角度的兩個力合力方法的過程,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邏輯思維和實驗相結合研究問題的方法,由此體驗到科學研究的樂趣。

2.體會科學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學重點】

讓學生通過對實驗探究的參與,認識互成角度的兩個力合成的情況,從而培養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歸納、總結能力。

【教學難點】

1.讓學生了解等效替代法,認識等效替代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學生能在觀察自然、生活現象中發現問題,勇于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蘊含的物理知識。

【實驗器材】

多媒體教學設備、實物投影儀、泡沫板、彈簧秤2個、橡皮筋1條(帶兩個細線套)、白紙1張、圖釘幾個、三角板一對

【教學方法】

交流與合作、分組實驗、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等物理知識和有關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幾何知識,但是他們剛剛接觸矢量,對矢量的運算沒有任何感性認識,沒有任何生活經驗可供借鑒,他們習慣于標量的代數運算,即使學習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也不涉及到矢量運算,而是通過規定正方向將矢量運算變成了簡單的加減問題,沒有觸及矢量運算。同時有些學生幾何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對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應用往往不習慣。意識到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困難,通過小組探究方式教學,讓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切身體驗,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一則,能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力的合成對學生來說全新的知識,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的體驗真實而深刻,其效果遠非那種目標和路線都明擺著的形式化的探究活動可比。二則,學生對矢量運算是完全陌生的,放慢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感受規律的形成過程,有利于學生更深刻的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則。

三、教學設計

【教學流程】

依據我校近兩年來推廣的自主學習這種教學模式,我設計了以上的教學流程。自主學習主要是三大步。一、課前預習,做導學題綱,二、教師批改導學提綱,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上課進度。三、課堂探究,將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問題,層次分明、由淺入深地展開。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事件 1 提前預習,交流合作(3分鐘)

教學任務 教師的活動 學生的活動 了解本節課要學習的基本概念、規律。

①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等基本概念。

②了解本節課要學習的基本規律---平行四邊形定則。課本上是怎樣通過實驗得出結論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大致怎樣解決。

1、設計導學題綱,導學題綱分為兩部分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自主學習部分包括三部分內容:知識回顧、課前預習、自我檢測。

知識回顧部分是本節課涉及的之前學過的知識,比如力的圖示、數學平面幾何中作平行四邊形等基礎知識。

課前預習部分主要是本節課要學習的一些基本概和、規律,學生通過看課本能直接得到的一些粗淺的知識和技能。這一部分主要是引導學生課前預習,上課前做到心中有數,帶著目的、疑問聽課。

自我檢測部分主要是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出的題目一般較為簡單,但針對性強易引發學生的思考和對本節課興趣。

2、提前批改學生的導學題綱,看一下學生哪些不會,哪些需要重點講解,課堂設計是否需要調整。

3、組織學生交流合作。 1、課前預習,做導學題綱。

2、上課交流合作,將簡單的知識通過交流解決掉。 【教學設計說明】我們的觀點是:學生會的不用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自己學,學生能相互交流學會的互相交流,我們只點撥重點、難點知識。

1、提前預習的目的是對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

2、交流合作的目的是通過學生的交流把簡單的知識解決掉,通過學生的思維碰撞將難點問題突出、激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事件 2 小組展示、教師點撥(2分鐘)

教學任務 教師的活動 學生的活動 1、通過自我檢測的第三題引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如何進行力的合成。

2、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等概念。 1、回答學生自主學習部分的有關問題。

2、啟發學生思考生活中力的等效替代現象。

①學生自由回答生活中力的等效替代現象。

②課件展示幾組力的等效替代現象。

比如多條狗拉爬犁和一只馬拉爬犁,兩根繩吊燈和一根繩吊燈,兩個女學生提一桶水和一個大人提同一桶水。

3、分析兩個女學生提一桶水和一個大人提一桶水的受力情況,引出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等概念,以及等效替代的思想。 學生自由回答生活中的力的等效替代現象。 【教學設計說明】依據新課標“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討論生活中的等效現象這樣一個討論題,目的就是加深學生對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尋找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原始模板,引發學生對這一知識的興趣。

教學事件 3 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引導啟發學生參與實驗(5分鐘)

教學任務 教師的活動 學生的活動 通過導學題綱啟發學生思考如下問題:

1、怎樣找合力、分力?

2、怎樣記錄合力、分力?

3、怎樣用圖示做出合力、分?。

4、猜想合力與分力之間存在什么的關系? 1、給學生展示實驗器材。

2、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問題見學案

1組展示,其他組同學補充。 【教學設計說明】

1、這一部分實際上是實驗步驟,我將步驟設計成了問題形式,希望學生不僅知道怎么做,還知道為什么這么做。

2、學生對于怎樣記錄力會有不同的觀點,這是很正常的。我的處理方法是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去實際操作,在實踐中找到最科學的方法。

3、學生對合力與分力的關系也會有不同的猜想,用實驗去尋找答案。

教學事件4 學生實驗, 展示實驗結果,引出猜想(12分鐘)

教學任務 教師的活動 學生的活動 在實驗中探尋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系。 指導學生實驗。對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 學生分組實驗。組內要分工合作,團結協助,高效有序地完成實驗 針對學生作出的分力、合力的圖示,猜想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系。 1、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的實驗結果

2、提問學生:

①你的力的方向是怎樣記錄的?

其他人又是怎樣記錄的。

強調: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方法更科學。

②合力與分力什么關系?合力是否為分力之和?是否為分力之差?

3、針對實驗結果啟發學生:

①建議學生:將合力圖示的箭頭端分別與兩個分力圖示的箭頭端相連。

②猜想:合力與分力可能成平行四邊形關系。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等,在教師的引導下猜想合力和分力的關系。

高中物理知識教學教案(篇2)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探究矢量運算的普遍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這個定則是矢量運算的工具,掌握好這個定則是學好高中物理的基礎.本章是高中力學的基礎知識,如何從代數運算過渡到矢量運算是本節的難點。同時,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探究過程,對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精神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科書用簡單的語言和一幅卡通圖引入了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及等效代替的物理思想。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提水”說明合力與分力是等效代替的關系。比較直觀,學生也容易接受。將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邊形定則,由舊教材的驗證實驗改成新教材的探究實驗,說明新教材更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中對于“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得出是希望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出實驗方案,以探究的方式去尋找分力與其合力的關系,最終發現結論。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領悟科學研究的魅力,并學會互相交流合作。在探究實驗之前,教科書上設置了“思考與討論”欄目,讓學生思考猜想,也體現了科學猜想在科研中的重要性。為了降低探究的難度,書中寫出了探究時要注意的4個問題,以及“建議用虛線把合力的箭頭端分別與兩分力的箭頭端連接”等提示性的話語幫學生突破思維的障礙。在得出矢量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后,教科書又設計了簡單的例題讓學生練習嘗試使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去求合力。隨后又點明了多力合成的辦法和思路,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等效替代”的理解。緊接著又通過“思考與討論”欄目讓學生知道合力與原來兩分力夾角的關系,還將初中的“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情景也包含了進去,讓學生認識到“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只是“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特殊情形。最后教材通過生活中的插圖說明了共點力的概念及平行四邊形定則的適用條件。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只接受過求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力問題,升入高中后,開始接觸矢量的概念,對位移,速度,加速度,力這些矢量有一點感性的概念認識,但對矢量運算的理性認識幾乎沒有,只有位移那兒好像有點兒模糊的印象。他們更習慣于沒有方向的物理量之間的代數運算。平行四邊形定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對于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在接受矢量運算時有一定的困難,而一旦過了這一關,則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因此放慢教學過程,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則”提供保障。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切身的體驗,更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則,也才真正符合新課程理念物理教學的要求。

3教學設計思想

為了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在教法上,采取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以小組的合作為主要方式,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親身體驗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強化小組交流與合作意識,淡化機械式訓練,摒棄灌輸式教學;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適時適度地“引導”和“參與”,決不能搞型式化的探究。在以往的教學中,課堂教學實施往往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傾向,學生被動地接受,很難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4教學目標

4.1知識與技能

(1)能夠從力的“效果”角度理解合力與分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知道它是合成力的基本定則,學會初步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

(3)會用作圖法求解兩個共點力的合力;并能意識到其合力隨夾角是變化的。

4.2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出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體會等效代替的思想方法,參與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協作能力。

(3)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探索規律以及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

4.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的態度。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探索與創新的意識。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4)讓學生樹立科學探究中大膽猜測,嚴謹求證的科學思想。

5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滲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發現與深刻的理解。

難點:①實驗的設計;②平行四邊形關系的發現;③從“代數和”思維到“矢量和”思維的跨越.

6教學方法

創設情景,引導啟發,實驗探索,歸納總結,

7教學器材

演示用器材:半桶水,鉤碼1只(系上細繩套兩根),演示彈簧秤2只,彈性較好的橡皮條1根,尺子2把

學生用器材:按小組:①木板1塊;②白紙1張;③圖釘5枚;④橡皮條1根;⑤細繩2根(兩端做好套);⑥彈簧秤2個;⑦鉛筆1只;⑧量角器1只;三角尺1-2只,圓規1只。

8教學過程的設計

8.1新課的引入:

[教師活動] 多媒體展示和現場演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現象:提水、運送貸物、拉伸彈簧,講“曹沖秤象”的故事。

[學生活動] 讓學生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理解合力與分力等效代替的關系,得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并復習提問初中學過的同一直線上求兩個力的合力的問題:(兩種情形,分力同向和反向時)并引導學生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去理解這兩種情形,然后再拋出“兩個互成角度的分力與其合力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合力是否等于兩分力大小之和或之差呢?”也可以讓學猜測“合力的大小在什么范圍內?”。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用“等效替代”的思想靠測量的方法先去找到兩分力與合力,并將它們表示出來,然后再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

8.2指導學生實驗設計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1)問題的提出:兩個互成角度的共點力與其合力有什么樣的關系?

(2)設計實驗時應注意的問題:

①用什么方法找分力與合力,實驗中應怎樣實現分力與其合力產生的作用效果相同?

高中物理知識教學教案(篇3)

【實驗目標】

1、學會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分解力。

2、學會用力的分解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物理現象。

【實驗內容】

演示實驗:

“誰是大力士?”、“重物斷線”、“斜拉物體”;如圖

2、學生分組實驗:

“斜面上的物體”、“手撐鉛筆”:如圖

【實驗思路】

教學重點: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進行力的分解;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應用。

教學難點: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的確定。

實驗設計:

1、由于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所以難以想象一個已知力的實際作用效果。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到、體驗到一個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為此,設計了三個演示實驗(其中“重物斷線”“斜拉物體”老師演示,“誰是大力士?”請兩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演示),兩個學生小實驗(“斜面上的物體”、“手撐鉛筆”)。這樣做的目的是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降低了難度。

2、本節課開始引入時,由學生互動做了“誰是大力士”的演示,老師又演示了“重物斷線”。課堂中也舉了大量的生活中例子,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設計理念。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1、 演示“誰是大力士?”:兩個高大男生用力拉直一條水平繩子,一瘦小女生在繩子中間突然用力一拉,便把兩位男生都拉動了。教師:“誰是大力士?想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嗎?”

2、 演示“重物斷線”:用一根絲線掛著一重物(可以是磚頭),開始時絲線并攏(平行),然后慢慢分開絲線的兩端,使兩絲線的夾角逐漸變大,當大到一定程度時,絲線突然斷裂,重物掉落地上。

讓學生帶著以上兩個富有生活氣息的問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新課預習,學生展示

什么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與力的合成的關系?力的分解應遵循什么法則?

教師:平行四邊形定則中對角線表示合力,兩鄰邊表示分力。大家在學案上畫一條線段,你能畫出多少個以它為對角線的平行四邊形?

學生:答案是無數種。

教師:那么力的分解是不是也有無數種可能呢?在什么條件下,才能將一個已知力唯一分解呢?

學生:1、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2、已知其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如果學生回答有困難,可先留個懸念)

教師:力的分解在原則上是任意的。但是,我們常常會根據一個已知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將這個已知力唯一分解。

演示實驗:

1、斜拉一個物體在水平面上運動時,斜向的拉力有怎樣的作用效果?

器材:電子秤,裝有鉤碼的小盒子,測力計。

實驗過程:將小盒子放在電子秤上,讓學生觀察電子秤的讀數,并做記錄。用測力計斜拉著小盒子在電子秤上運動,讓學生再觀察電子秤的讀數,并做記錄。

問題:測力計作用在小盒子上的斜向拉力,有怎樣的作用效果?這個拉力應如何分解?(學生通過實驗的數據可以回答重物對稱的壓力變小了,應該將這個力沿著水平和豎直方向分解)

接著,可讓學生總結本實驗中將一個已知力進行分解的思路:即是根據實驗確定已知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也就確定了兩分力的方向,再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將已知力唯一分解。

學生分組實驗1:斜面上的物體重力的分解

高中物理知識教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識基礎上,正確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義。

2.掌握將一個已知力分解為兩個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重點掌握根據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確定分力方向的原則。

3、會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實驗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概念規律領會; 練習過度到探究; 實驗分析、形成結論; 學以致用。

2、分力概念、分解法則類比法;現學現用圖解法;作用效果實驗探究法、分析歸納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日?,F象,培養學生探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2、在學習力的分解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育學生發表見解的意識和與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學重點

1、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分力。

2、會分析日常生活中與力的分解相關的問題。著重讓學生體驗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難點

1、確定力的實際作用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教學方法:

分析日常現象,提出問題,引導探究,實踐體驗,討論交流,用物理語言描述出力的分解。講授法、實驗法、類比法、對比法。

教學用具:

重物,稱,細線,輕桿,皮筋,斧頭,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用一根細線可以把物體提起來,也可以用兩根相同的細線來代替原來的一根細線把物體提起來,那么,在哪種情況中細線容易斷裂?

[演示] 用一根細線拴在大木塊的釘子上將木塊提起,然后換用另一根相同細線對折后拴在這個木塊的釘子上,用兩只手各提一根線把木塊提起,并使兩手逐漸分開,直至線斷。

[講解] 按常理推斷,似乎用一根線比用相同的兩根線提重物更容易斷。但實驗表明,在一定條件下,用兩根線提重物時線更容易斷。怎樣解釋這一現象呢?用已有的知識顯然是不便解決的,這就需要我們學習新知識——力的分解(板書標題2.6 力的分解)。

二、新課教學

(一)通過演示、推理建立分力的概念

[觀察與分析]橡皮筋中部固定在重物上,用手向上拉橡筆筋,一次拉一根,一次拉兩根。

[小結] 前面我們學過,如果一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現在通過實驗又清楚地看到與之相反的另一種情況:兩個力共同產生的效果跟原來一個力產生的效果相同。我們就把這兩個力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

(板書)

1、幾個力共同產生的效果與原來一個力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原來那個力的分力。

類比力的合成可以得到

2、力的分解: 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注意:幾個分力與原來那個力是等效的,它們可以相互替代,并非同時并存。

(二)通過類比,得出力的分解法則

力的分解遵從什么法則呢?由于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可見力的分解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法則。

(板書)

高中物理知識教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

2、掌握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及分析方法。

教學重點:

1、分析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

2、分析曲線運動的條件及分析方法。

教學手段及方法:

多媒體,啟發討論式。

教學過程:

一、什么是曲線運動

1、現象分析:

(1)演示自由落體運動。(實際做與動畫演示)

提問并討論:該運動的特征是什么?

結論:軌跡是直線

(2)演示平拋運動(實際做與動畫演示)

提問并討論:該運動的特征是什么?

結論:軌跡是曲線

2、結論:

(1)概念: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

(2)范圍:曲線運動是普遍的運動情形。小到微觀世界(如電子繞原子核旋轉);大到宏觀世界(如天體運行)都存在。生活中如投標槍、鐵餅、跳高、跳遠等均為曲線運動。

(說明)為什么有些物體做直線運動,有些物體做曲線運動呢?那我們必須掌握曲線運動的性質及產生的條件。二、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方向

1、三個演示實驗

(1)演示在旋轉的砂輪上磨刀具。

觀察并思考問題:磨出的火星如何運動?為什么?

分析:磨出的火星是砂輪與刀具磨擦出的微粒,由于慣性,以脫離砂

輪時的速度沿切線方向飛出,切線方向即為火星飛出時的速度方向。

(2)演示撐開帶有雨滴的雨傘繞柄旋轉,傘邊緣上的水滴如何運動?

觀察并思考:水滴為什么會沿脫離時的軌跡的切線飛出?

分析:同上

(3)演示鏈球運動員運動到最快時突然松手,在脫手處小球如何飛出?

觀察并思考:鏈球為什么會沿脫手處的切線飛出?

分析:同上

2、理論分析:

思考并討論:

(1)在變速直線運動中如何確定某點心瞬時速度?

分析:如要求直線上的某處A點的瞬時速度,可在離A不遠處取一B點,求AB的平均速度來近似表示A點的瞬時速度,如果時間取得更短,這種近似更精確,如時間趨近于零,那么AB間的平均速度即為A點的瞬時速度。

(2)在曲線運動中如何求某點的瞬時速度?

分析:用與直線運動相同的思維方法來解決。

先求AB的平均速度,據式:可知:的方向與的方向一致,越小,越接近A點的瞬時速度,當時,AB曲線即為切線,A點的瞬時速度為該點的切線方向??梢?,速度的方向為質點在該處的切線方向,且方向是時刻改變的。因此,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3、結論:

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時刻改變的,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方向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方向上。

四、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1、觀察與思考三個對比實驗

說明:以下三個實驗是在實物展示臺面上做的,由于展示臺是玻璃面,而運動的物體是小鋼球,摩擦力很小,可看成光滑的平面。初速度是從一斜槽上滑到臺面上實現。

(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時將如何運動?

討論結果:由于小球在運動方向上不受外力,合外力為零,根據牛頓第一定律,小球將做勻速直線運動。(動畫演示受力分析)

(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運動方向的正前方向或正后方向放一條形磁鐵將如何運動?

討論結果:由于小球在運動方向受磁鐵作用,會使小球加速或減速,但仍做直線運動。(動畫演示受力分析)

(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運動方向一側放一條形磁鐵時小球將如何運動?

討論結果:由于小球在運動過程中受到一個側力,小球將改變軌跡而做曲線運動。(動畫演示受力分析)

2、從以上實驗得出三個啟示:

啟示一:物體有初速度但不受外力時,將做什么運動?(提問)

答:勻速直線運動(如實驗一)

啟示二:物體沒有初速度但受外力時,將做什么運動?(提問)

答:做加速直線運動(如自由落體運動等)

啟示三:物體既有初速度又有外力時,將做什么運動?

答:a、當初速度方向與外力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同或相反)時將做直線運動。(如豎直上拋、實驗二等)

b、當初速度與外力不在同一直線上時,做曲線運動。(如實驗三、水平拋物體等)

提問:根據以上實驗及啟示,分析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

3、結論:

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

(1)要有初速度(2)要有合外力(3)初速度與合外力有一個角度

三、思考與討論練習:

1、飛機扔炸彈,分析為什么炸彈做曲線運動?

分析:炸彈離開飛機后由于慣性,具有飛機同樣的水平初速度,且受重力,初速度與重力方向有角,所以做曲線運動。(動畫演示受力分析與初速度的關系)

引申:

(1)、我們騎摩托車或自行車通過彎道時,我們側身騎,為什么?討論后動畫演示受力分析與初速度的關系。

(2)山公路路面有何特點?火車鐵軌在彎道有何特點?(回家思考)

F2

F1

F3

2、物體在光滑水平桌面受三個水平恒力(不共線)處于平衡狀態,當把其中一個水平恒力撤去時,物體將:

A、物體一定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B、物體一定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C、物體有可能做曲線運動

D、物體一定做曲線運動

討論:

1、物體的初始狀態如何?

答: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說明:題目沒有明確)

2、合外力情況如何?

答:開始合外力為零,當撤去一個力時,物體將受到與撤去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合外力。((動畫演示受力分析過程)

3、物體將如何運動?

答:a、當初速度為零時,一定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b、當初速度不為零時,當初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相同或相反時,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當初速度與合外力方向有角度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因此本題答案是:C。

高中物理知識教學教案(篇6)

【教材依據】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 滬教版 共同必修2 第三章 研究功與功率(第2課時) 3.2研究功率。

一、設計思路

本節內容是本章機械能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內容,在本章前面主要介紹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功和能的關系,進入功率這節,體現了功和能之間轉換的效問題,并更多是對實際問題與現象的分析和探究,從而加深對功率概念的理解。

功率是衡量機械能的一個重要指標,本節圍繞如何描述物體做功的快慢,怎樣計算功率展開,首先從不同的物體做功快慢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然后從功率的定義出發,得到功率的定義式。其次,根據力對物體做功的公式和運動學公式導出功率與速度的關系,最后,利用功率公式會對相關物理現象進行解釋,會進行簡單的計算。教學過程中利用老師講授法,類比法,學生分組討論法等。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的物理意義、定義式、單位;

2.理解功率的導出式P=F·v的物理意義,并掌握其用法;

3.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求解各種不同的功率;

2.運用功率的不同表達公式分析和解決動力機械的運動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養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嚴密思維的習慣;

2.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解功率的概念,并靈活應用功率的計算公式計算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2、難點:理解功率與力、速度的關系,瞬時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計算。

四、教學準備

1、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2、教學方法

類比法,講授法,討論法,練習等

3、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課件展示)

1、功的概念及要素?

2、功的公式?

3、功是標量,但有正負,正負功的條件及意義?

舉例讓學生熟悉功率的計算:(為下文討論做準備)

例題:

小明體重為60 kg,他家住三樓(每層樓高h=3 m),求小明從一樓上到三樓(2h)所做的功?(g=10m/s2)

思考:

假如你是司機,汽車上坡應該采取什么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后文埋下伏筆)

討論:(引入新課)

小明和媽媽的體重一樣重,爸爸的體重較重。小明上樓比媽媽和爸爸上樓快,媽媽和爸爸上樓一樣快,。他們都從一樓上到三樓,試比較:

1、誰做功多?

2、小明和媽媽做功有區別嗎?

3、小明和爸爸做功誰快?

舉例:

小明做功3600J,用時60秒

爸爸做功4500J,用時90秒

引入:通過上述例子,我們知道力對物體做功有快慢之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板書課題[功率]。

【新課教學過程】

(一、)功率

1、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類比得到功率的公式。

(1)、在前邊的運動學中,我們已學過一個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請問它是哪個物理量?

學生回答:是速度。

(2)、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如何求解速度的?

答:我們是用物體通過的位移和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來求解速度的。

(3)、類比:既然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所以我們可以用功跟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的比值來求解功率。用比值定義一個物理量是很常用的方法。

(4)、得到功率的求解公式并板書:P=W/t。

(5)、概括功率的單位:

國際單位:瓦特,常用單位有千瓦

(6)功率是標量

(二、)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課件展示機器銘牌圖片)

額定功率:是指機器正常工作時的最大輸出功率,也就是機器銘牌上的標稱值。

實際功率:是指機器在工作中實際輸出的功率。

注意:機器不一定在額定功率下工作,機器正常工作時實際功率總是小于或等于額定功率.

(三、)功率的另一種表達式

高中物理知識教學教案(篇7)

教學目的

使學生確認電動勢是表征電源特性的物理量;知道電動勢的大小等于外電路斷開時電源兩極間的電壓,也等于外電路接通時內外電壓之和;初步從能量轉化的角度理解電動勢的物理意義.

教具準備

不同型號的干電池若干;手搖發電機一臺;太陽能電池一只;可謂高內阻蓄電池一只;示教電壓表(0~2.5V)兩只;滑動變阻器(0~50Ω)一只;電容器(440μF/25V)一只;2.5V小電珠兩只;電鍵、導線等.

教學過程

一、電源的特性

1.提問

(1)在導體中產生電流的條件是什么?

(2)將小電珠接在充過電的電容器兩端,會有電流產生嗎?為什么小電珠只閃亮一下就熄滅了?

(3)使導體中形成持續電流的條件是什么?持續的電壓可由什么裝置來提供?

通過以上復習提問,明確電源的特性:在電源兩極間保持一定的電壓.(板書)

2.演示

(1)小電珠跨接在蓄電池兩端而發光;

(2)轉動手搖發電機,使小電珠發光;

(3)用100W白熾燈光照射太陽能電池,帶動玩具電動機運轉.

引導學生分析上述電源中的能量轉化關系.蓄電池:化學能→電能;發電機:機械能→電能;光電池:光能→電能.從而指出,從能量轉化觀點來看,電源實際上就是一個“能量轉換器”,由此揭示電源的特性: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板書)

二、電源的電動勢

1.提出問題

電源具有保持電壓和轉化能量的特性.那么,如何來描述電源的持性呢?

2.聯想類比

前面學過,電場具有力和能的特性,那時是用什么方法描述電場持性的?

教師指出,E和U都是物理量,用物理量去描述客觀事物的特性,是研究物理的主要方法.例如,對于電場中某一確定點來說,它的場強與電勢均是相應的定值.按照類似的思路,我們是否也可以找到這樣一個只由電源本身性質所決定的物理量,從而利用它來描述電源的特性呢?

3.觀察思考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干電池上的字樣,并問:關于它們的特性,你能得出些什么線索來嗎?讓學生報告觀察結果.又問:在這些結果中,你認為最能反映電池特性的是什么?肯定學生的回答,因為各種干電池盡管型號不同,但都標有“1.5V”字樣,共同性往往體現了規律性.接著再問:你能說明這“1.5V”表示什么含義嗎?

學生回答后,用示教電壓表測量各種不同型號的干電池兩極間的電壓值,果然都是1.5V.可見:同種電源兩極間的電壓相同.再分別測量蓄電池、手搖發電機和太陽能電源的兩極間電壓,結果表明:不同電源兩極間的電壓不相同.

4.引出概念

由此看來,電源在兩極能保持多大的電壓,是完全由電源本身的性質(材料結構、工作方式等)決定的.對于確定的電源來說,它兩端的電壓是個定值;對于不同的電源來說,它們兩端的電壓也分別有相應的定值.

既然電源兩極間的電壓與它的特性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可否就通過這個電壓來反映電源的特性呢?回答應是肯定的.據此,我們引出一個新的物理量——電動勢,它的數值就等于電源未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板書)

說明電動勢常用符號E表示,它的單位是伏.

三、電動勢與內、外電壓的關系

1.激疑

將電流接入電路后再測兩極間的電壓,結果會如何呢?

演示:如圖1,閉合K,可見電壓表示數減少;若在小電珠L兩端再并接一只小電珠,則電壓表示數又會進一步減少.這說明,隨著電源外部電路的改 變,其兩極間的電壓也隨之變化.

268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南县| 遵化市| 宝山区| 吕梁市| 沧州市| 西宁市| 海丰县| 历史| 汤阴县| 广南县| 黑山县| 长宁区| 那坡县| 绥江县| 木里| 乌兰县| 阿瓦提县| 凌海市| 河西区| 勐海县| 昭通市| 福清市| 昌邑市| 怀柔区| 遵义县| 修武县| 宣城市| 麦盖提县| 昌宁县| 天台县| 甘肃省| 云霄县| 刚察县| 临安市| 富民县| 体育| 延吉市| 博白县| 湘西| 抚宁县| 尚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