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物理教案 >

高中物理學知識教案

時間: 沐欽 物理教案

物理學作為自然科學的主導學科,研究從宇宙到基本粒子的所有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而成為其他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物理學知識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物理學知識教案

高中物理學知識教案篇1

【課題】重力勢能

【教材分析】重力勢能是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識基礎,是本章的一個重要知識點,由于其涉及相對性和功能關系又是一個難點。新課標教材從重力的功以及與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引入重力勢能這一概念,一方面順承前節功的概念的應用,另一方面促使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這一思想的生成,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關于相對性學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學時最好能結合一些實例,從功能關系、能量轉化的角度分析,解開學生的困惑,也為機械能守恒定律做好準備。

【學生分析】

1.學生在初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要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

2.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

3.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并能用這一結論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知道重力做功與運動路徑無關。

2.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勢能的表達式計算重力勢能。

3.知道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具有絕對性,勢能是系統共有的。

4.理解重力功是物體重力勢能變化的量度。

㈡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散思維和理論探究歸納能力

2.體會用“實驗法”和“理論推導”相互驗證研究問題的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體驗科學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于能動的改造自然。

【重點難點】

重點:重力勢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

難點: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

【教具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大家一定還不會忘記,今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和家園。我們來看幾組圖片,這是震前的岷江,江水靜靜流淌(幻燈片1);這是震后造成的堰塞湖(幻燈片2),它時刻威脅著下游人們的生命安全;一塊巨石,放在你腳邊,你一定不會覺得什么,但是松動的山體滑坡,卻使一個200人的搶險隊不幸遇難。不管是上游的堰塞湖,還是高山上松動的巨石,因為它們都具有潛藏的能量,盡管還沒有做功,卻都已蓄勢待發,一旦有機會,就會通過做功把能量釋放出來。

教學過程

我們將這種能量叫重力勢能。(引出課題)

師:物體的高度發生變化時,重力要做功:物體被舉高時,重力做負功;物體下降時,重力做正功。認識這種勢能,不能脫離對重力做功的研究。

1.重力的功

師:如圖,讓學生思考、計算寫出下列幾種情況下,質量為m的物體從高度為h1的A點到高度為h2的C點,重力做的功:

① ② ③

生:根據功的公式很容易得出第 = 1 GB3 ① 種情況的重力做功WG=mgh=mgh1-mgh2

第②種情況的重力的功WG=mgcosθ·l=mgh=mgh1-mgh2

師生總結得出規律:以上兩種情況下,盡管物體的運動路徑不同,但高度的變化一樣,重力的功也是一樣的。

師:第 = 3 GB3 ③ 種呢?

引導:把整個路徑分成許多很短的間隔,每一小段可近似看作是一段傾斜的直線,求功方法同②,整個路徑的重力功等于每一小段所做功的代數和累加。

生:第 = 3 GB3 ③ 種情況的重力的功WG=mgh=mgh1-mgh2

師生總結得出規律:

(1)重力的功:WG=mgh=mgh1-mgh2

(2)重力做功的特點: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只與物體起點和終點位置的高度差有關。(幻燈片3)

師:物體所受的重力mg與它所處位置的高度h的成績“mgh”,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它和我們要學習的重力勢能是什么關系呢?

2.重力勢能

(1)定義:地球上的物體由于處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叫做重力勢能。?用EP表示。

(2)重力勢能的表達式

高中物理學知識教案篇2

1.(多媒體展示圖片)出示一則公益廣告“一個雞蛋的威力”。

2. 提問:雞蛋從4樓到8樓,再到18樓,具有的破壞力,背后蘊含的能量是什么呢? 學生聽講

學生回答:雞蛋離地越高,具有的 重力勢能就越大。 通過學生們在住宅小區常見的廣告作為引入,生動有趣,切入本節的課題較為容易。采用了情景創設的教學策略。 (二)重力勢能概念的建立 1.提出問題:這個能量與什么因素有關?

?2.由于物體被舉高而使物體具有的能量是什么能?

?3.那么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又如何定量表示呢?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1.領會重力勢能的概念: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

2.猜想:重力勢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所處的高度有關。 明確重力勢能的概念,猜想環節是為了啟發思維。 (三)探究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1.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思考,提問:鉛球從高處落在地上撞出坑,而下落的雨滴卻不能造成同樣的效果,這是為什么?

?2.演示實驗:在一個透明的玻璃容器內裝上沙子。

?實驗一:用一個鐵球從不同高度釋放,觀察鐵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實驗二:用大小不同的兩鐵球從同一高度釋放,觀察鐵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3.通過上述演示,我們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勢能跟物體的質量和高度都有關系,且物體的質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勢能就越大。

?4.要求學生用身邊的物品設計實驗,動手操作。

?5.那么,怎樣定量地表示重力勢能呢

1.學生回答觀察的現象:在實驗一中,鐵球的釋放高度越大,鐵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在實驗二中,質量大的鐵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2.動手實驗,各個小組用身邊的物品去演示,如用鋼筆從高出落向繃直的紙上,有的情況能將紙打破,有的卻不能打破……。

3.各小組學生根據自己探究的情況在班上作發言、交流、逐漸形成共識。 在創設的物理情境下,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愿望。而且學生自己動手,利于概念教學的深刻性。 (四)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 1.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上的圖5.4—1、圖5.4—2、圖5.4—3,讓學生獨立推導這幾種情況下重力做的功。

2.循序漸進提出以下問題提示學生思考:

(1)前兩個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呢?

(2)我們大膽猜想一下,第三個圖中重力做的功和前兩個是否相等呢?

(3)我們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第三個圖的困難在哪里?

(4)我們怎樣突破這個難點呢?

(5)說說看,解決問題的途徑是什么?

(6)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什么呢?

(7)我們可以得到什么樣的結論?

(8)既然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那么它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9)具體的表達式是什么?(提示:再次用到極限的思想,如分析得不完善,只要有一定道理,教師給予肯定。)

3.據進行討論:用EP1=mgh1來表示物體在初位置的重力勢能,用EP2=mgh2來表示物體在末位置的重力勢能,則WG= EP1 -EP2,那么當h1 >h2和h1

4.總結:重力做正功時,重力勢能減少,減少的重力勢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物體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負功時,重力勢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勢能等于物體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5.指導學生討論:物體從高為h1處運動到高為處時,運動的路徑有無數條,討論在這此運動過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否相同。

6.由此得到:重力所做功只跟物體的初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關,跟物體運動的路徑無關。

7.讓學生閱讀一下課本64頁“說一說”,回答上面提出的問題。

高中物理學知識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阻的概念,明確導體的電阻是由導體本身的特性所決定

2、要求學生理解歐姆定律,并能用來解決有關電路的問題

3、知道導體的伏安特性曲線,知道什么是線性元件和非線性元件

(二)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應適當地向學生滲透一些研究物理的科學方法和分析的正確思路如通過探索性實驗去認識物理量之問的制約關系,用圖象和圖表的方法來處理數據、總結規律,以及利用比值來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知識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通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重點:正確理解歐姆定律及其適應條件

三、難點:對電阻的定義的理解,對I-U圖象的理解

四、教具:電流表、電壓表 、滑動變阻器、開關、電阻、導線、電池組、小燈泡等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課時內容

要點:電動勢概念,電源的三個重要參數

(二)新課講解-----第三節、歐姆定律

問題:電流強度與電壓究竟有什么關系?這可利用實驗來研究。

1、歐姆定律

演示:如圖,方法按P46演示方案進行

閉合S后,移動滑動變阻器觸頭,記下觸頭在不同位置時電壓表和電流表讀數。電壓表測得的是導體R兩端電壓,電流表測得的是通過導體R的電流,記錄在下面表格中。

U/V ? ? ? ? ? I/A ? ? ? ? ?

把所得數據描繪在U-I直角坐標系中,確定U和I之間的函數關系。

分析:這些點所在的圖線包不包括原點?包括,因為當U=0時,I=0。這些點所在圖線是一條什么圖線?過原點的斜直線。即同一金屬導體的U-I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把R換成與之不同的R,重復前面步驟,可得另一條不同的但過原點的斜直線。

結論:同一導體,不管電流、電壓怎么樣變化,電壓跟電流的比值是一個常數。這個比值的物理意義就是導體的電阻。 引出-------

(1)、導體的電阻

①定義:導體兩端電壓與通過導體電流的比值,叫做這段導體的電阻。

②公式:R=U/I(定義式)

說明:A、對于給定導體,R一定,不存在R與U成正比,與I成反比的關系,R只跟導體本身的性質有關

高中物理學知識教案篇4

(一)內容及解析

1、內容:本節主要介紹歐姆定律的基本知識。

2、解析:這一節概念初中學過,要進行復習,講述的重點內容是歐姆定律的應用。這一節內容關系到后面閉合電路的學習,要加強對這一節的練習。

(二)目標及其解析

1.知道電荷的定向運動形成電流,知道導體中產生電流的條件.

2.知道電流的概念和定義式,并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什么是電阻及電阻的單位.

4.會用歐姆定律并能用來解決有關電路的問題.

思考題1.電流是如何形成的?

思考題2.為什么導體兩端有電壓,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呢?

思考題3.在I——U曲線中?,圖線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解析:導體內有自由移動的電荷,這些帶電粒子做無規則移動時不會形成電流,電荷有正和負,因此規定正電荷定向運動的方向為電流方向。電阻對電流有阻礙作用。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1、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初中知識沒有學好或遺忘,在實際進行電路計算時容易出現問題。

2、在電子發生轉移,使物體帶正、負電荷結合到化學知識,學生對交叉學科的學習也存在著困難。

3、應用U—I圖像分析具體問題時,不會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物理問題上。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為了加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克服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本節課要對初中電路進行復習,對化學的有關知識也要復習。

(五)、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基本流程

概述本章內容→本節學習要點→歐姆定律→圖像討論→練習、小結

2、教學情景

問題1形成電流的條件分別是什么?

設計意圖:知道導體中存在電流的條件是兩端存在電壓

問題2電流的方向是如何規定的?

設計意圖:電荷分為正、負 電荷兩種。

問題3電流的定義式是什么?單位有那些?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知道電流的大小和單位

問題4 公式 I=U/R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設計意圖:知道歐姆定律的內容

問題5電阻的單位有那些?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知道電阻的意義和單位

例題1. 現有四對電阻,其中總電阻最小的一對是( )

A.兩個5Ω串聯 B.一個10Ω和一個5Ω并聯

C.一個100Ω和一個0.1Ω并聯 D.一個2Ω和一個3Ω串聯

點撥:根據兩個電阻R1、R2并聯總電阻的計算公式 :

由這公式可知,并聯后的總電阻小于R1,同例可證并聯電阻也小于R2,即并聯總電阻小于組成并聯電路中的任一個電阻,所以答案C的總電阻比0.1Ω還要小,是本題所選之答案.

【變式】歐姆定律的表達式為 ,在電壓U一定的條件下,導體的電阻R越小,通過導體的電流I越 。兩個電阻R1和R2(R1>R2)串聯接入電路中,通過R1的電流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通過R2的電流.

例題2.如圖所示的兩導體AB、CD串聯在某一電路中,若它們組成的材料和長度相同,粗細不同,則( )

A、.AB的電阻小,通過BC的電流大

B.、AB的電阻大,通過BC的電流小

C、.AB的電阻小,通過它們的電流一樣大

D.、AB的電阻大,通過它們的電流一樣大

點撥:導體的電阻跟導體的材料、長度、粗細、溫度有關,現在AB、CD材料相同、長度相同就是AB細,BC粗,所以AB的電阻大;另外AB和CD串聯,串聯電路里的電流處處相等,所以答案為:D

另外:根據歐姆定律可知AB兩端的電壓大于BC兩端的電壓

【變式】把甲、乙兩段電阻線接在相同的電壓下,甲線中的電流大于乙線中的電流,忽略溫度的影響,下列判斷中錯誤的是 ( )

高中物理學知識教案篇5

【課前準備】

【課型】新授課 【課時】2課時

【教學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功的概念,知道電功是指電場力對自由電荷所做的功,理解電功的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2.理解電功率的概念和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電功率和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4.知道非純電阻電路中電能與其他形式能轉化關系,電功大于電熱.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有關實例,讓學生理解電流做功的過程就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進一步體會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電功和電熱的計算

難點:電流做功的表達式的推導,純電阻電路和非純電阻電路在能量轉化過程中的區別

【教學方法】理論、類比、探究、討論、分析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問題】用電器通電后,可以將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生活中常用的用電器,其能量的轉化情況?

【回答】電燈把電能轉化為內能和光能;電爐把電能轉化為內能;電動機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電解槽把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用電器把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就是電流做功的過程。即電流做功的過程就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在轉化過程中,遵循能量守恒,即有多少電能減少,就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增加。

【問題】用電器把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能的過程,就是電流做功的過程。電流做功的多少及電流做功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5 焦耳定律

一、電功和電功率

【展示】

【問題】如圖所示,一段電路兩端的電壓為U,由于這段電路兩端有電勢差,電路中就有電場存 在,電路中的自由電荷在電場力的作用下發生定向移動,形成電流I,在時間 t內通過這段電路上任一橫截面的電荷量q是多少?

【回答】在時間t內,通過這段電路上任一橫截面的電荷量q=It。

【問題】這相當于在時間t內將這些電荷q由這段電路的一端移到另一端。在這個過程中,【問題】電場力做了多少功?

【回答】在這一過程中,電場力做的功W=qU=IUt

【問題】電流做功實質上是怎樣的?

【回答】電流做功的實質是電路中電場力對定向移動的電荷做功。

【過渡】對于一段導體而言,兩端電勢差為U,把電荷q從一端搬至另一端,電場力的功W=qU,在導體中形成電流,且q=It(在時間間隔t內搬運的電荷量為q,則通過導體截面電荷量為q,I=q/t),所以電場力做功W=qU=IUt。在這段電路中電場力所做的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電流所做的功,簡稱電功。

【問題】電功的定義式用語言如何表述?定義式?

【回答】電流在一段電路上所做的功等于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U,電路中的電流I和通電時間t三者的乘積。

定義式:W=UIT

【問題】電功的單位有哪些?

【回答】(1)在國際單位制中,電功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是J.

(2)電功的常用單位有:千瓦時,俗稱“度”,符號是kW·h.

【問題】1 kW·h的物理意義是什么?1 kW·h等于多少焦?

【回答】1 kW·h表示功率為1 kW的用電器正常工作1 h所消耗的電能。

1 kW·h=1000 W×3600 s=3.6×106 J

【說明】使用電功的定義式計算時,要注意電壓U的單位用V,電流I的單位用A,通電時間t的單位用s,求出的電功W的單位就是J。

【問題】在相同的時間里,電流通過不同用電器所做的功一般不同。在相同時間里,電流通過電力機車的電動機所做的功要顯著大于通過電風扇的電動機所做的 功。電流做功不僅有多少,而且還有快慢,如何描述電流做功的快慢呢?

高中物理學知識教案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功的概念,知道電功是指電場力對自由電荷所做的功,理解電功的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2、理解電功率的概念和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電功率和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推導電功的計算公式和焦耳定律,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電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轉化和守恒,進一步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教學重點】

電功、電功率的概念、公式;焦耳定律、電熱功率的概念、公式。

【教學難點】

電功率和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過程】

復習

串并聯電路的性質。

電流表的改裝。

(二)進行新課

1、電功和電功率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

(1)電場力的功的定義式是什么?

(2)電流的定義式是什么?

學生:(1)電場力的功的定義式W=qU

(2)電流的定義式I=

教師:投影教材圖2.5-1(如圖所示)

如圖所示,一段電路兩端的電壓為U,由于這段電路兩端有電勢差,電路中就有電場存在,電路中的自由電荷在電場力的作用下發生定向移動,形成電流I,在時間t內通過這段電路上任一橫截面的電荷量q是多少?

學生:在時間t內,通過這段電路上任一橫截面的電荷量q=It。

教師:這相當于在時間t內將這些電荷q由這段電路的一端移到另一端。在這個過程中,電場力做了多少功?

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電場力做的功W=qU=IUt

教師:在這段電路中電場力所做的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電流所做的功,簡稱電功。

電功:

(1)定義:在一段電路中電場力所做的功,就是電流所做的功,簡稱電功.

(2)定義式:W=UIT

教師:電功的定義式用語言如何表述?

學生:電流在一段電路上所做的功等于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U,電路中的電流I和通電時間t三者的乘積。

教師:請同學們說出電功的單位有哪些?

學生:(1)在國際單位制中,電功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是J.

(2)電功的常用單位有:千瓦時,俗稱“度”,符號是kW·h.

說明:使用電功的定義式計算時,要注意電壓U的單位用V,電流I的單位用A,通電時間t的單位用s,求出的電功W的單位就是J。

教師:在相同的時間里,電流通過不同用電器所做的功一般不同。例如,在相同時間里,電流通過電力機車的電動機所做的功要顯著大于通過電風扇的電動機所做的功。電流做功不僅有多少,而且還有快慢,為了描述電流做功的快慢,引入電功率的概念。

(1)定義:單位時間內電流所做的功叫做電功率。用P表示電功率。

(2)定義式:P= =IU

(3)單位:瓦(W)、千瓦(kW)

[說明]電流做功的“快慢”與電流做功的“多少”不同。電流做功快,但做功不一定多;電流做功慢,但做功不一定少。

2、焦耳定律

教師:電流做功,消耗的是電能。電能轉化為什么形式的能與電路中的電學元件有關。在純電阻元件中電能完全轉化成內能,于是導體發熱。

設在一段電路中只有純電阻元件,其電阻為R,通過的電流為I,試計算在時間t內電流通過此電阻產生的熱量Q。

學生:求解產生的熱量Q。

高中物理學知識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電流的熱效應.

2.理解焦耳定律的內容、公式、單位及其運用.

能力目標

知道科學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變量法在本節實驗中的運用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焦耳生平的介紹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克服困難的信念.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驗出發定性研究了電熱與電流、電阻和時間的關系,這樣做的好處是體現物理研究問題的方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體會的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開始就從理論上推導給學生造成理解的困難和對純電阻電路的理解的困難.在實驗基礎上再去推導學生更信服.同時啟發學生從實驗和理論兩方面學習物理知識.

做好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

教法建議

本節課題主題突出,就是研究電熱問題.可以從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入手,可以舉例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驗親身體驗.然后進入定性實驗.

對焦耳定律內容的講解應注意學生對電流平方成正比不易理解,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數據幫助他們理解.推導中應注意條件的交代.定律內容清楚后,反過來解決課本中在課前的問題.

教學設計方案

提問:

燈泡發光一段時間后,用手觸摸燈泡,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電風扇使用一段時間后,用手觸摸電動機部分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學生回答:發燙.是電流的熱效應.

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

1、

介紹如圖9-7的實驗裝置,在兩個相同的燒瓶中裝滿煤油,瓶中各裝一根電阻絲,甲瓶中電阻絲的電阻比乙瓶中的大,串聯起來,通電后電流通過電阻絲產生的熱量使煤油的溫度升高,體積膨脹,煤油在玻璃管里會上升,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煤油上升得越高.觀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況,就可以比較電流產生的熱量.

2、

三種情況:

第一次實驗:兩個電阻串聯它們的電流相等,加熱的時間相同,甲瓶相對乙瓶中的電阻較大,甲瓶中的煤油上升得高.表明:電阻越大,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第二次實驗:在兩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來的高度后,調節滑動變阻器,加大電流,重做實驗,讓通電的時間與前次相同,兩次實驗比較甲瓶前后兩次煤油上升的高度,第二交煤油上升的高,表明:電流越大,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第三次實驗:如果加長通電的時間,瓶中煤油上升越高,表明:通電時間越長,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2)焦耳定律

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實驗于1840年最先精確地確定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這個規律叫做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表示:Q=I2Rt

公式中的電流I的單位要用安培(A),電阻R的單位要用歐姆,通過的時間t的單位要用秒這樣,熱量Q的單位就是焦耳(j).

例題 一根60Ω的電阻絲接在36V的電流上,在5min內共產生多少熱量.

2669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州市| 黑龙江省| 罗城| 镶黄旗| 石嘴山市| 东安县| 黑水县| 沁水县| 靖西县| 博野县| 靖江市| 淄博市| 靖边县| 昌江| 通州区| 榆林市| 合水县| 清水县| 广元市| 兴业县| 喜德县| 商河县| 安平县| 开阳县| 厦门市| 连南| 思茅市| 将乐县| 隆子县| 如皋市| 蒲江县| 鄂尔多斯市| 乌苏市| 龙岩市| 九龙坡区| 泽普县| 吉安县| 宁远县| 浠水县| 梁平县| 定安县|